作者:梦里寻梅 文章来源:网络
本文原地址:https://teniu.cc/ku/wk11/bd57da81634e4ef93d84cbd2c42ba82c.shtml
读《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读《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李善惠著,华文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定价:28元
本书是作者多次采访目前仍居住在台湾的参加金门登陆战的幸存者赵保厚亲口讲述的真实历史记录。
1949年10月2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的第24天,本应享受新中国幸福生活的解放军三野十兵团的九千余名解放军官兵扬帆渡海、夜袭金门岛。他们抢滩登陆、在后援无继的情况下,顽强鏖战三天,最终参战的3个团的13名团职干部和36名营级干部尽数牺牲或被俘,他们无一不是出生入死、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硝烟洗礼的老新四军或八路军。
在短短3天鏖战中,4千余名年轻的解放军官兵壮烈牺牲、5千余人被俘,其中负伤者占三分之一。这些被俘人员一部分坚贞不屈遗骨无存,一部分被永远滞留台湾饱受一生的思乡之苦,另一部分900余人被遣返。
生于1930年的赵保厚是28军82师244团一营医务员,战前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244团是攻金第一梯队的主攻团,素有“渤海雄狮”之称,在金门之战中全团覆没。赵保厚在战斗中被俘,就地充军金门岛,其后又随军调往更远的台湾,在孤岛上风风雨雨六十多年,演绎了自己艰难传奇的人生。1987年,他辗转日本冒着极大危险、千辛万苦回到阔别38年的大陆,见到了年逾93岁的老母亲。此后,他多次回乡,那种对故乡深深的怀恋和与244团魂魄相牵的情结让人感怀。
赵保厚被俘后,1953年家乡人民政府给他母亲一张“失踪军人证明”和100元钱。六十年代中期赵保厚依托一位担任船员的战友从日本给老家寄过一封信,这封信让家人承受了“叛徒”的污蔑,父亲在“文革”中遭受批判含冤去世,一家人遭受了多年的不公正待遇。真实的历史,让人唏嘘不已。
最让人伤感的是那些被俘虏后遣返者的命运,他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经历了不少苦难,当年多数是负伤而无奈被俘的,遣返后则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命运对他们太不公了。尽管1983年,中共中央对待“金门被俘遣返人员”已予以平反、落实政策,但很多人没有等到这一天,等到的人也已经风烛残年,痛哉!
“金门战斗失利,为我军解放战争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我精干三个半团建制全部破坏,但作战官兵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能坚持三天三夜的战斗,其英勇和坚强是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所无可比拟的,这不是他们的错!作为后人,我们不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但我们可以善待他们。金门战斗留给我们的最大价值在于精神——不屈的精神!”
大陆60载:台湾历史书用320字讲述
台湾历史教科书对新中国成立至今这段历史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讲述,“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台湾出版的教科书
教科书是个很小的天地,它长宽不过十几二十厘米,但方寸间却能主导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和价值判断。正因为如此,美国在占领菲律宾50年间,可以放弃财政部、内政部,唯独不放弃的是教育部。
而日本也长期以来在历史教科书里暧昧无常,使得周边国家因此大为光火。我们很少关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但近来马英九表示要重新肃清民进党的历史观,让台湾的教科书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台湾历史教科书和大陆有什么不同? 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也没有反“扫荡”。
台版教科书把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完全抹杀。是起义还是**?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面的,而大陆对此往往高唱凯歌。例如对于陈胜、吴广的起义,台湾版只是简单地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它非常赞颂,花了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突出农民起义的伟大意义,“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台湾的历史书中是这样评价的,“其政治制度为文武合一,极端专制,形成历史上罕见的恐怖统治。”而大陆版对太平天国运动极其推崇,不仅肯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而且下面还详细分析了它的五点意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在台湾叫做“义和团之乱”。台湾版对它的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又称为“庚子拳乱”。大陆则没有谈及义和团的局限性,主要篇章描述义和团的勇猛和无助。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两岸在解读上也存在大分歧,大陆版强调多是官方原因,例如由于官吏摧租逼税、统治残暴等原因造成,而台湾湾则多以流寇、饥民、破坏等负面的词语相称,似乎农民闹事是下层人的自主行为,与统治阶级关系不大。
正因为这个分歧,于是带来了对另一拨人的评价有不同,大陆版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文中还称赞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使汉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也随之增强。
由于国民党退据台湾后,采取加强中国历史思想文化,去除日本殖民地影响的教育方针政策,尤其重视历史教育,把它作为形塑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于古代史,除了在评价上双方稍有点差异外,其余差别不大。但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台湾和大陆每讲到一个时代结束时,都会有专门的一章节讲述经济文化发展。台湾更倾向于追寻中国历史的制度演变,而大陆比较多地沉浸于老祖宗哪些技艺又比西方早了多少年。譬如台湾版历史书在讲文化的时候,必定提到一个时期的官制、兵制、赋税、科举的沿袭流变,似乎他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某种治国方略。而大陆一般是强调经济繁荣、文化领先,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太着力。
提起抗战,台湾反而不厚道
想必读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双方对抗战的描述,因为这段历史成了双方力量消长的关键时期。笔者仔仔细细地进行了对比,在“八年抗战”这章中台湾版教科书比较简单地讲述了上海、忻口、徐州、武汉四大会战,但着墨非常少(四大会战在大陆版里分别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除了这几次重大的战役外,台湾版在提及抗战将领时,除了“伟大的蒋委员长”外,只提到吉星文、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其他将领再无涉及,甚至连台儿庄战役中的李宗仁也只字不提。而大陆不但详细提及,前些年版本的历史书中还放了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的照片。倒是台湾版在抗战中特别提到了一个反面典型,在忻口会战中“守军将领韩复榘不战而走。蒋委员长下令拏办,处以极刑,军威大振”。
原本费力气找台湾地区的历史教科书对共产党抗战是如何描写的,可看了之后发现对国军抗战描写都如此之少,那更别指望能对共产党抗战有什么描写了,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没有游击战,也没有反“扫荡”。书中把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完全抹杀,贯穿其教科书的主题是:中共扰乱抗战。
有一段比较详细的描述:是“窜往陕北的残共,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输诚。政府为团结抗日,允其所请,将陕北之残共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旋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潜伏江南之残共,编为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表面服从政府,暗中扩张势力。羽毛既丰,故态复萌,窃据地盘,袭击国军。”
这个主题延伸到到皖南事变,整个就黑白颠倒了,说是“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军事委员会命令新四军调往江北,不惟不理,反而袭击国军”。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国军大溃败之际,教科书中还特地点了一笔,“我国经此一役,损失至大,造成中共得利的机会。”
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则对抗战这一大事,事实重于感情,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反而是较多的客观描述。大陆的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对于抗战正面战场上大部分主要会战都有描述。当然作为中学阶段的历史教科书,毕竟是普及教育为主,所以如果要强求将正面战场的所有会战加以记载和详述,也不太现实。对于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士,书中有不少详细描写,其笔墨明显多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描写。书中不仅提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如马占山、蔡廷锴、冯玉祥、李宗仁、张自忠、池峰城,还有中级军官谢晋元,其中对于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有详细描写。
看过台湾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对台湾刻画抗战的功力还存在联想,没想到在教科书这等事上,台湾不太厚道,不仅对自己的抗战不太细处着笔,对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则全部抹杀或者回避,甚至做反面解读。
美国、苏联在教科书中的形象
对于外来势力,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态度问题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由于大陆和台湾在1949年后历史路径的选取上完全不同,大陆与苏联走得很近,而台湾彻底倒向了美国,于是在双方的教科书中,对美苏的描述加上了大量的感情色彩,从而也映照了双方各自对外政策的取向。
像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台湾教科书中写道:“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这实际上就是说,幸亏有了美国的帮助,中国才免于陷入被瓜分的地步。但在大陆的历史书上,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使得帝国主义发现要瓜分中国实属不易,根本没有提及美国的“功劳”。不仅没有提及,反观大陆历史教科书,专门有一章“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行文笔法上可以发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国主义的仇恨。
在抗日战争的章节中,台湾版教科书有一个小节“中美联合反攻”,讲述美国提供各种援助(人力、贷款、战略物资)资助国民党政府打赢抗战,这似乎着力在突出美国的功劳,但对苏联红军出力击溃关东军则只字未提。
当然,台湾还是没有忘记苏联,它们特地辟有一节“苏俄的侵略”,历数从辛亥革命以后,苏联对我国东北、外蒙、新疆侵略的历史,尤其是讲到苏联出兵东北攻击关东军的历史时,其侧重点不是苏联帮助中国,而是突出老毛子对中国的掠夺,“所至奸淫掳掠,恣意屠杀;发行军用票,强迫通用;重工业设备,拆卸运走,称是战利品,其不能移动的,加以破坏,所有工厂徒留颓壁;车辆多被劫走。”通过这一描述,不难想象苏联在台湾人心中形象会何等糟糕。
抹黑
抗日战争,国共还有过合作,在历史书中为了强调抗战精神,台湾教科书对共产党的措辞还相对委婉点,而到了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为了中国的未来发生了全面的争夺战,台湾教科书完全抛弃了应有的立场,“叛乱”、“蛊惑”“蠢动”是书中对共产党特定的带有感情倾向的字眼。
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上,台湾教科书也完全唱起了另一曲调子。例如,重庆谈判是因为,“抗战期间,美受苏俄及中共的虚伪宣传所惑,误信苏俄与中共无密切关系,以中共为农村改革者。美国主持对华政策的官员,复受左倾分子的影响,希望国民政府容纳中共,组成联合政府。中共则藉此为统战手段,利用和谈,牵制国军行动,争取准备叛乱时机。”
尤其令人发笑的是,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由于腐败和搜刮、导致物价飞涨,社会不安,秩序紊乱,教科书中竟然把社会动荡的原因竟然归咎于共产党为了动员农民参军,进行人海战术,在“平分土地、彻底翻身”的口号下,实行清算斗争,“把大量的农村人口吓得跑往城市,结果大量难民涌入城市,导致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台湾教科书也比较吝啬地用了320个字,“中共在大陆的统治”这一节中称大陆人们“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而这320个字是什么概念?台版教科书在讲述七七卢沟桥事变时用了270个字,讲述四大会战用了400个字。而大陆60年的变迁,竟然浓缩在这么一点情绪化的字眼里,不难想象冲破双方的认知隔阂要靠多少个320字?
读《历史的选择》之有感 合浦县石康镇豹狸小学六(1)班学生李奕洁
通过阅读《历史的选择》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一个个故事记载了祖国的历史沧桑、兴衰与繁荣,也给我的脑海烙下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雷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他的事迹牵动着我的心,指引着我的人生航程。
雷锋用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同时也用钉子精神激励着自己刻苦学习。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就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人民。可我在学习上一点也不用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乐中虚度了。与雷锋相比真是太惭愧了。我应该向雷锋学习,用他的钉子精神作为我学习前进的动力。
雷锋的生活十分简朴,衣服、袜子破旧了也舍不得换,缝缝补补又三年。他对自己很小气,对别人却十分大方,把平时节俭下
来的钱可以全部捐献给他人,可自己连一瓶汽水也舍不得喝。我们生活在新的时代里,爸爸和妈妈悉心的照顾着我们,给我们买好吃的,穿漂亮的。可我有时还是很任性,歉饭菜不够香,歉衣服不够漂亮,吵着要买零食吃,嚷着要买新衣。过年的压岁钱没有积攒下一分,也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学习用品,而是像流水一样放进了零售袋里,放在了玩具车上。我要向雷锋学习,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把平时的零花钱存起来。当国家、人民有难需要帮助时,真诚地献出我们的爱心。
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毫不留名。我们的学校里,社会上也有许多“活雷锋”,我希望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阳光校园》
湖边的柳梢把信报,春天归来了,鱼儿摆尾划破湖面,云儿在浪里摇,密林深处书声琅琅鸟儿都醉了,淘气的画眉跃上枝头,眨着眼睛偷偷的瞧,校园多美好,处处有芳草
待到明朝百花吐艳
风光更妖娆。
屋檐下面筑新巢
燕子飞来了
雏儿抖翅吱吱待哺
妈妈却不辞劳
满园桃李万紫千红
蜂儿嗡嗡叫
一滴滴露珠映着霞光
放出彩虹千万条
校园多美好
处处有芳草
待到明朝累实累累
风光更妖娆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读陈伟国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自序有感
陈伟国老师在历史教学和历史的教研可谓成绩显赫,这在我还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了解,并在陈老师的各种复习指导下成长。高中毕业,自己也有幸选择了历史教育这,并成为一名历史教师,继续接受着陈老师的教导。2009年5月份,有幸读到了陈老师的《来自历史课堂的智慧》这本巨著,这不仅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有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使我对历史的教学与历史的研究有了更新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现就自己读该书的的心得记录如下: 心得一:全面把握和灵活运用考纲
在该书的自序中陈老师这样写到:“我们要辅导高考,就要在研究高考中去辅导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法定性文件,它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又是试题形成的蓝本。因此,全体教师都要明确考试大纲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备考的依据。对考试大纲的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揣摩考试大纲的思想内涵。翻开考纲可见,纲目简明扼要,叙述直白浅显,难见玄机,实际上浅中有深,简中有繁,“高深莫测”。有人说考纲“弹性大,自由度高,给命题人活用考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语中的。命题人正是借助考纲的“可变性”,围绕一个考点,从不同角度形成五彩缤纷的试题。因此我们面对考纲要有“动”的意识,“变”的思维,“活”的能力。深刻领会考纲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总是跟在考纲的后面,被它牵着鼻子走,“教什么,考什么,考什么,教什么;考多难,教多难,教多难,考多难”,总是慢一拍。二是对知识范围的变化与理解,每年考试大纲都要对考点进行微调,对于微调的部分,教师要明白其取舍的理由,更换的依据,调整的思路。对考点的理解更见教师对高考命题思想把握的眼界与深度。对每一考点教师都要钻研透:每一考点之间的纵横联系、可以命题的外延与内涵、已出试题的角度与特点、仍有可能尝试的思路、下一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一步拟题训练的侧重点等。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一个教师多年重复高三教学工作,思维容易产生定势和惯性,这种状态的负效应无疑会严重制约教师对考纲的理解力、执行力。走出校门,面对外部精彩而多变的世界,不仅可以诱发灵感,还可以帮助教师变换视角,产生新的构想,增强教学导向的力度,提高教学的效率。因此我认为在考纲颁布前后,学科中心组应激活起来,通过广泛的沙龙式的座谈研讨,让大家的思想急剧碰撞、交锋,或许思想会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形成引领高考教学的大思路、好办法”。读了这段话之后,使我对高考考试大纲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高的升华,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看待考纲,如何理解考纲,如何把握考纲,如何运用考纲。同时还给我们指明了运用考纲的具体办法等。
心得二:透彻理解和合理运用高考试题
对于每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做教师的当然要看、要做,可是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合理的运用高考试题对于我们很多老师来说,是有点陌生。在这本书中陈老师给了我们详尽的说明。陈老师说:“对于高考试题,我曾提出如下使用建议:高考试题是命题人运作考试大纲的成果,也是命题人劳心劳力的智慧结晶。那一套套高考试题筑起了学科训练成熟题的万里长城。高考试题较之个人命题和地区性命题具有更大的信度、更强的典型性和更高的训练价值。因此,广大教师在重视研究考试大纲的前提下,也须重视高考试题的研究与应用。平时的教学必须把高考试题渗透在备课里,体现在课堂上,落实在训练中。对高考试题的研究,着重于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包括试题的情景、立意、角度;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试题的难易梯度、组卷技术。教师应将自己对高考试题的体认、感悟、心得及时链接进教学、渗透进
命题、融合进训练。如何使用高考试题?可以贯彻“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思想。“化整为零”,指的是在一轮复习中将考题分解到位,即将历年高考试题分解到教材不同章节去,实现对考题的使用与一轮的复习同步、训练同步、讲评同步。“化零为整”,指的是二轮复习中要将考题归类到位,这种归类既可按知识主题归类,也可按题型归类。应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反复咀嚼、思考,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意识。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生成解题感觉,进行考题预测。通过高考试题的练习、讲评,搞清数以万计的试题源头,从“题”中抽象出“题型”,提炼出方法,感受“题”的意境,“题”的韵味;享受到解题的快乐与满足。” 心得三:潜心研究和精雕细琢的搞好历史教学:陈伟国老师说:“对于高考历史教学,我曾告诫我的学生:学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成长自己,但考试的目的完全在于获取沉甸甸的分数。既然考试事关自己的命运,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练好自己考试的本领(技能)。你要明白:考试不仅要分析题还要分析人,要分析出题人的思路、意图、依据、偏好和“诡计”,识破出题人的心理陷阱就能做对题。考试不是得分比赛而是失分比赛。对于考试来说,你的答案不一定接近真理,但要接近标准答案。答题要按程序,你与评卷者的唯一交流途径是卷面。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因此答题还要注意卷面整洁,充满美感。在潜在意识中植入考试的程序。
当然,高三教学也未必总是一幅丑陋的面孔,除了背诵就是讲题。只要你用心,陈述史实也可以妙语连珠,营造场景也可以惊心动魄,反思历史也可以催人泪下。站在讲台,打开心扉,尽情融入课堂的每一个当下,自能与学生情相交、心相印。我总认为未有生命修养的教师,上课是一种等待、任务、煎熬;有生命体验和生命修养的教师上课,那分明是一种享受,生命“在场”,幸福无比。一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取决于自我,取决于自我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创造、把握,关键在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就是说,在我们的高三历史教学中既要运用生动多变和充满生机手段教会学生历史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又要让学生学会答题的技巧和应试的方法。
心得四: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历史教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陈老师的自序中写到:“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好的职业,是一种使每个从事并愿意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人,不断去学习、充实、反思和发展自身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尊严与欢乐的职业。我热爱历史教学,热爱历史教师这一伟大光荣的职业。”
最后陈老师说:“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悟性之学,启迪之学。今天我们咀嚼历史,并非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流连既往的斑斑陈迹,而是为了解读我们身上所携带的历史基因,从而获得继续前行所需要的智慧力量。人事有兴替,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历史驿站的过客,当我们在这个驿站打量着眼前景色的时候,不要忘了俯下身子,在那历史长河的江渚上,捡几片贝壳,去装点人文意识的宫殿;采几枝芦苇,作通古达今的智慧灵根。”从这段文字中使我对历史教学充满了更高的热情,同时也再次证明我当初选择学习历史并当一名历史教师是正确的!
历史宝鉴——读余秋雨之《一个王朝的背影》有感
浩瀚的历史,带给我们无数启迪,曾经用生命换来的殷殷告诫,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读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让我得到这样的人生感悟。散文讲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清朝,关于皇帝们的故事。他以朴实的文字,柔和的话语,带有前瞻性的思想,富有哲理的思维描述了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介绍了清代帝王的功过得失,将康熙与慈禧作对比,发出了一个王朝兴衰荣辱的历史感叹。
就说康熙皇帝吧,他一登基就有无数多的问题摆在面前。清兵入关才几年,一个偌大的国家等待着一个明君的出现。康熙没有让祖宗失望,造就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清帝国。他八岁称帝,十四岁亲政,面对当时的内忧外患,十六岁果断地除掉了一直干预朝政的权臣鳌拜,扫清了他施政中的第一块顽石,为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仅仅四年后,康熙又开始策划削落三藩,去接触即便是祖上也无可奈何的大将吴三桂,在吴三桂叛乱发动之前,他就先发制人,迅速出击,让沉睡了三十年的清军重新焕发生机,指挥着明末曾让汉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再一次消灭了兵力最强的汉军,给国家未来的治理铺平了道路。猛烈地打击对统治有威胁的敌人,抗沙俄,定版图,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收复台湾,亲征蒙古噶尔丹,册封**喇嘛,他让大清的皇威遍布蒙古大漠,深入西南边陲,直达青藏高原。当然,如果康熙帝单凭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便不会被后人称作千古一帝了。他不仅武功显赫,在文治上也十分卓着,为了使满汉和谐共处,他广纳天下英才,开设博学鸿辞科,招集汉族知识分子,编制了延用至今的《康熙字典》;当许多汉人瞧不起北方蛮夷之时,康熙帝却已学了大量的汉文典籍,让汉儒们也自叹不如;正当有不少前朝旧臣在苦心密谋反清复明时,他早就笼络了汉族的文人学者修定《明史》,总结明亡清兴的历史教训,使《明史》成为二十五史中最完整的一部;他还驾临凤阳,在明朝祖地亲自祭拜朱元璋,妥善安置朱氏后人,既让时人称道,也给后人为他的胸襟、气魄所折服。
余秋雨先生像一个说书人,用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证据,以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方式将清朝历代皇帝之事娓娓道来,将大块的真实叙述与零星的数件事情穿插一起,配以精辟的论说,把每一个帝王的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正如秋雨之名,梧桐落叶潇潇雨滴落心头,一阵寒意入骨,却清醒了许多,透彻了良多,感悟了很多。
然而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妄自尊大的乾隆拒绝了英使马夏尔尼的通商谈判,使中国失去了接触西方科学技术的大好机会。其祖父康熙帝收复台湾后曾打开沿海通商口岸,解除海禁,可是乾隆却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在康熙朝,康熙本人一心为国家繁荣作努力,积极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将欧洲传教士请入宫中,请教天文、生物知识,接受物理、欧氏几何的指导,闲暇时还致力于天花疾病的研究。他对西方诚恳的接纳使大清成为当时屹立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在铲除吴三桂和噶尔丹中,红衣大炮多次派上用场,他不仅购买大炮、研制火药,还将外国使者进贡的战舰模型投入生产,从而成功地战胜了台湾水师。相比之下,乾隆皇帝只会与纪晓岚吟诗作对,与和|收藏古董字画,还劳民伤财地七下江南,花天酒地。
读完全文,不禁对余秋雨的语言的驾驭感到由衷的钦佩,利剑般的目光洞察出中一个王朝的成败功过,读此文,既是一种语言的培养,也是文化的学习,更是为人、执政、治国、兴邦的历史宝鉴。阅读之后,豁然开朗。各种想法接连涌现,不断爆发出来。虽难以言表,但却对真谛的领会满怀欣喜。我想这就是作者的过人之处吧。这是我第一次在阅读历史性散文有的触动,竟是如此的发人深省。
文字之美正如武林高人的深厚内功,一道道真气由内而外的散发,虽徐徐流出,向读者心中缓缓输入,但是顺畅地打入丹田,聚之紫府,渐渐地遍布周身各处,细细地品味慢慢地读,感到一股纯厚至阳的内力源源不断,温暖全身,通篇毕览,功力方收,精神为之一振。
《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次辉煌与过后的衰败。不单是清朝,一个王朝的诞生:总是威风凛凛地一路杀来,短暂地出了几位经天纬地的君王之后,瞬间的绚烂又重新走向没落,无能又自负的子孙一点一点吃掉老祖宗的基业,毁掉先烈们浴血奋战方打下的江山,最后灭亡。一个王朝的背影有兴和衰,荣与辱,成与败,还有不尽的历史教训,在教训中得到借鉴,在借鉴中取得进步,这也许是此文的意义吧。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读一读余秋雨的这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或许,你也能从中探求得自己的历史宝鉴。
千万量级范文免费下载,请收藏特牛范文网! - www.teni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