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灯古佛 文章来源:网络
本文原地址:https://teniu.cc/ku/wk15/038da06e614a94b6189dd23555f240ac.shtml
53.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
单独拿出来意思就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就没有坡道(平坦的道路终将会有坡起),(如果你)不离开(家),就不用回(家)。
5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现在多比喻坏人相互勾结在一起。55.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意思是说,羊跑掉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现问题后,只要及时纠正,补救,还不为迟。5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5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5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59.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老学奄笔记》
【比喻】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6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小小的火苗也可以燃烧掉整片大草原。毛泽东诗词用过这句话——当时是比喻共产党的实力虽小但必将燃尽神州大地,取得胜利!61.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老子》
每个人都有羞耻与恶毒的思想。62.不出户,知天下。《老子》
不离开“家园”,也可以懂得怎么去经行天下; 6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无缘吹萧》
释 义: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男子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6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俗语》
【解 释】:障: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6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6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译文】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6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68.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荀子》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话说得有一定道理。6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就是即使你满身的优点,可是还会有优点的:同样就算你满身的缺点,还是会有一两个闪光点的。不能太绝对地看待一个是,要全方面的看待与思考。70.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孟子》
飞黄腾达了就兼顾帮助别人,有福同享。贫困的时候就顾及好己,保留实力,寻找机会东山再起。7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成语释疑: 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7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游记》
释义: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73.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史记》
释义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7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就是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在写作的有时候就会像有神仙的帮助一样。
75.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
不断则乱.意思是该放手,该决定的时候。就要果断解决。7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7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 释 义 表示与其羡慕,不如动手去干。78.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红楼梦》
解释】: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7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译文】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80.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警示通信》
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国家的政体清廉为民这样才能顺应天意符合民心,自古以来只有当官的为政清廉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8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解释】: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82.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释 义:千里长的大堤,由于有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的损失。溃:溃决。蚁穴:蚂蚁的洞穴。
83.穷则变,变则通。《易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一旦到了极限就要改变它,改变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得长久。8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师是“借鉴”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85.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前赤壁赋》
【解释】: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86.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释义: 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8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8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8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是: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但我总觉这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孔夫子警语,译得不够准确,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总会有忧虑的,或者是近的,或者是远的,或者二者俱有,只是在不同的时候表现不同罢了。9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易》
常用义: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本义:只看到事物的部分特征,片面的,局部的分析问题,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全貌。9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石雕刻成器物叫“琢”;把石头加工成器物叫“磨”。在原诗中,这两句的意思是形容一个青年男子修饰得像切磋琢磨过的象牙、玉石那样美丽而有文采。
9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意思是指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9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明:指看是清楚;暗:昏暗,糊涂。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
94.俭节则昌,淫逸则亡。《墨子》
95.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四疏》
居安思危中性词,居:处于。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戒奢以俭的意思就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戒奢倡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积极倡导节俭,力戒奢移浪费,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9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全力,到死为止。后来引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97.已所不欲,勿失于人。《论语》
98.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
疾风知劲草,就是说,风大的时候才看得出,哪种草是能够活下来,生命力强的;天气冷了,才看到哪种花最后凋谢的。这是比喻,只有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才能看得出事物的本质。99.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100.三军可多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01.来者不惧,惧者不来。《警世通言》 来的人就不害怕
害怕就不来了。102.两刃相割,立顿乃知。《论衡》
10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争报恩》
成语释义: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10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105.水至清者无鱼,人至察者无徒。《汉书》
水过于纯净就没有了鱼,人过于严格苛刻就没有了徒弟。106.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解释: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107.漫招损,谦受益。《尚书》
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则会获得利益。这句话点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自满使人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谦虚才能让人不断进步,不断有所得。
10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解释】: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09.螳臂当车,不自量力。《庄子》 比喻力量微薄,不自量力。
1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饮冰室合集》
意思是说,国家天下的兴盛与衰败,是每一个老百姓的责任。这里的“天下”其实在现代即是代表祖国,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话,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111.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左传》
将别人的功劳记在自己头上,而且这功劳是指利国利民的大功。11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现在的意思是你给我一些好处,我还报你多一些好处,也就是有礼尚往来的意思。113.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宋史》
因为同类的消逝,死亡,而感慨自己以后的命运。114.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
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钓鱼,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11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116.泰山不让其土壤,故能成其大。《谏逐客书》 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 11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过去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却还能把握住。118.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红楼梦》
子系中山狼——“子”,对男子表示尊重的通称。“系”,是。“子”“系”合而成“孙”,隐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语出无名氏《中山狼传》。这是一篇寓言,说的是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只狼将被杀时遇到东郭先生救了它。危险过去后,它反而想吃掉东郭先生。所以,后来把忘恩负义的人叫做中山狼。这里,用来刻划“应酬权变”而又野蛮毒辣的孙绍祖。他家曾巴 结过贾府,受到过贾府的好处,后来家资饶富,孙绍祖在京袭了职,又于兵部候缺题升,便猖狂得意,胡作非为,反咬一口,虐待迎春。1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知道别人的长处并善于用别人的优点的人是智慧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人是聪明人。120.知足不辱,知止不止。《老子》
是知道满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危险。12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 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122.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在小事情上不忍耐让步就会打乱今后的一些大计划!意思相近的还有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吃亏是福。1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信言:真实的话。美:华丽。真实的话未必好听,华丽、好听的话未必真实。12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俗语》
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工作也是这样,虽然开始什么都不懂,但只要不懂就问,坚持勤快工作,最终什么都能学会的。125.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毁谤不止,令人难以生存,而遭毁灭。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致人於死地。126.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12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128.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论》
凡事有准备就会处与掌控别人的局面中,而没有准备的话就会受制于人。
《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方正县第一中学 孙健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各种意义,明确应用语境。2.提高文言阅读和知识的扩充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实词意义及具体应用的语境。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一、高考分析
根据《考试大纲》我们应教会学生掌握要求的课文中150个关键文言实词,而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这150个文言实词成为我们教学的关键。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形声推断法
汉字中有90﹪的字是形声字,而形声字的组合分为形旁和声旁,要想推断实词的意义可根据形旁判断其意义,例如“口”字旁我们知道和说有关,“⺮”字旁和竹子有关等。
例题练习:
(1)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形旁为舟,意思为 大船(2)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形旁为 石,意思为 石阶(3)径造庐访成 形旁为走 意思为 到
(二)语法结构推断法
根据所要分析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来判断其意义,而语法分析法是从语法的角度的分析意义。一般情况下语法中句子成分充当的词性是固定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例题练习: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因次解释为:坚硬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
2、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樵:木柴。
(三)结构相似推断法
在同一种结构中,词语的意义往往是相近或是相似或相反等,利用它相邻的结构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例题练习: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怙”对“恃”,词义为 依仗、凭借(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用”,词义为 被任用(3)文过饰非(“过”与“非”同义)“文”对“饰”,词义为 掩饰
(四)、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例题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通 “背”,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五)、想象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题练习: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 友好
《文言文实词应用》教案
方正县第一中学
孙
健
第四册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 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 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倾阖城户 阖通“合”,全 7.昂其直 直通“值”.价钱 8.手裁举 裁通“才” 9.翼日进宰 翼通“翌”,第二天
10.飨德怀恩 飨通“享”,受
11.景从云合 景通“影”,影子
二、虚词 1.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此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 斯:则,就 4时则不至 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6.恶乎待哉 恶:何
7属而和者 属:连续、跟着 8.信有时哉 信:确实 9.靡计不施 靡:没有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得无„„耶,表推测语气,大概„„吧 11.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虽:即使 啻:止
12.未几、斯须 既而:都表示时间短暂,“一会儿、片刻” 13.少年固强之 固:坚持、一定 14.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顾:但 15.或以尺书寄托侍者 或:也许 16.宁可致意耶 宁可:焉能、哪能 17.脱获回耗 脱:倘
18.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将:方,刚才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 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图谋 5.而控于地 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 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 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待:凭借 9.下迨蔀屋 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 衢:大路
11.栉比如鳞 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 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 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 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识:记着 16.居为奇货 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
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 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 诣:到„„去 20.唇吻翕辟 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 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 被:遭受
23.气息 然 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 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 造:到
26.则虫集冠 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 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 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 贴:抵押 31.疾逸道左 逸:奔跑
32.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舅姑:公婆;御:管束,控制
33.唯恐道途显晦 显:指看得见的“尘.间”;晦:指看不见的水府34.吾君方幸玄珠阁 幸:驾临 35.坐贻聋瞽 瞽: 瞎子 36.远罹构害 罹:遭受 37.项掣金锁 掣:拴 38.不遑辞候 遑 :闲暇
39.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宥 :宽恕 40.君怃然曰
怃然:失望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 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 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 岁:名词作状,每年 4.笼归 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 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6.民日贴妇卖儿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7.成然之/劣之/益奇之
然、劣、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高其直 高:形容词作动词,抬高
9.细疏其能 疏:名作动,陈述
10.有客于径阳者 客:名作动,作客,客居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2.焚拜如前人。3.掭以草尖。4.既而得其尸于井。5.覆之以掌。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2.折藏之,归以示成。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三)被动句 为婢仆所惑。
(四)宾语前置句
1.而莫之夭阏者。2.之二虫又何知!3.彼且奚适也?4.其自视也。5.彼且恶乎待哉?6.子何苦而自辱如是?7.是何可否之谓乎?8.洞庭君安在哉?
(五)主谓倒置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第五册(仅重点语句)一:文言虚词 之:
1.蜀道之难,主谓之间,取独立 2.六龙回日之高标,结构助词,的 3.舍之,代词,代牛
4.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6.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主谓之间,取独立
7.君子之于禽兽也,助词,用于主语和介宾之间,起强调宾语的作用,表衬音无意 8.予忖度之,代词,代别人的想法 9.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1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道者,衬音无意 11.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的标志 12.故王之不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立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1)结构助词,的(2)动词之后衬音无意 14.寡人非好古人之乐也,结构助词,的 15.王之好乐甚,主谓之间 16.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1)衬音无意(2)动词,到 17.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又顾而之他,均为动词 18.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词,代妻子知道真相这件事
19.惟弈秋之为听,此处“之”与“为”结合代表“是”字,句子即成为“惟弈秋是听”的宾语前置句,“之为”共同作宾前标志 而,以:
1.保民而王,连词,表修饰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连词,表修饰 3.若无罪而就死地,连词,表转折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养也,连词,表因果 5.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介词,介原因 6.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用,拿 7.王语暴以好乐,介词,把
8.举疾首蹙额而相告,连词,表修饰
9.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连词,表修饰 10.而未有显者来,连词,表转折 11.所仰望而终身也,连词,表并列
12.思援弓缴而射之,连词,表目的,来 二,特殊句式
1.难于上青天,状语后置
2.臣未之闻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3.莫之能御也,同上
4.何由知吾可也,即由何,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5.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状语后置
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以是,介词宾语前置 8.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表解说的判断句 9.有复于王者曰,状语后置
10.然则一羽之不举,用“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11.构怨于诸侯,吾何快于是:状语后置 12.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包括后四句),状语后置 13.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14.未之有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5.王语暴以好乐,状语后置 16.今王鼓乐于此,状语后置
17.而良人未之知也,否定句的宾语前置 18.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弈秋是听”,相当于“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第六册(仅重点语句)
1.教以慎于接物,即:以于接物慎教,双重状语后置 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3.拘于羑里,被动句
4.安在其不辱也,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动词作被动,被拘禁;而,连词表因果,因而
6.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状语后置,即:近于无能之辞自托。于,介词,在。近来我在无用的言辞上寄托自己的心愿。(“自托”在此为词语结构的宾语前置,即:托自)7.曼辞以自饰,即以曼辞自饰,介词宾语前置。用美好的言辞粉饰自己。(“自饰”在此为词语结构的宾语前置,即:饰自)8.廉颇者,赵人也。典型的判断句。
9.以勇气闻于诸侯,以,介词,凭;句式,状语后置,即:以勇气于诸侯闻,凭着勇气在诸侯各国闻名。
10.谁可使者,即:可使者谁,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1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重;以,同而,连词表修饰
12.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以,副词,表时间、方位、数量的限制,如:从此以后,四海以内,除此以外,三千以上等。
1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的固定结构;而,连词表因果 14.公之视将军孰与秦王,之,主谓之间;孰与秦王,即:与秦王孰„„表比较 1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介词,介对象,经由„,通过„
1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皆是状语后置句,明,形作动,明白,通晓。
17.平伐其功:其,代词,代他,指屈原,译为:屈原夸耀他自己的功劳。伐,矜夸,炫耀。1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明,贤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同意复用,邪恶的人,也是形容词作名词。三个“之”均为主谓之间。19.盖自怨生也,盖,句首发语词,引发后文的议论。20.人穷则反本:处境窘迫。反本,追求本源。21.其志洁,其行廉:他志气高洁,行为方正。
22.靡不毕见:没有不全部表现的。或“没有一点不是表现得很透彻的”。23.举类迩而见义远:所举的事例虽是人们常见的事物,但表现出来的意义极深远。迩,近,理解为“常见的”。
24.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面容气色。形容,形体容貌。
2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日,时间名词作状语,一大天地。为„„所,表被动的固定句式。
26.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而,连词表并列
27.公子从车骑,从,动作使动,使„„跟随,即带领。
28.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所以,用来„„的方法。者,句中表停顿。29.如姬之欲为公子死,之,主谓之间;为,介词,替。
30.北救赵而西却秦,北、西:名作状,向北、向西;而,连词,表并列 31.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即:不敢自于人比,不敢拿自己和别人相比较。32.公子亦自知也,即知自,宾语前置。
语文文言文虚词.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1、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副词,仅,只)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连词,只是,不过)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连词,只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连词,假如)
2、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副词,只,只有)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语助词,希望)
3、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徒然,白白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仅仅)
4、直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副词,只是)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副词,竟然)
5、第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副词,只)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海瑞传》)。(副词,但是,只是)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大泽乡起义》)。(副词,即使。“借第令”三词同义)
阴使人至郗所曰:“第举兵!”(《史记》)(副词,尽管。)
6、独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仅,只)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副词,唯独)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难道)
7、特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副词,特地,特此)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仅)
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三国志》)。(副词,只,仅)
8、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受之(《鱼,我所欲也》)。(副词,以前,往昔)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副词,刚才)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假如,假使)9、诚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实在,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副词,果真,如果)10、固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记王忠肃公敖事》)(副词,一定,必定)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副词,本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副词,确实,诚然)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副词,到底,究竟)
11、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副词,必须,一定要)
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果真,如果)
12、顾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只是,但是)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副词,难道)
13、见
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代词,我)
14、相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互相)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代词,你)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代词,我)15莫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副词,不要)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师》)。(代词,没有谁)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副词,不)
16、微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偷偷的,暗暗的)
味苦而微辛。(副词,稍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动词,没有)
17、每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副词,每次)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副词,常常)
18、幸
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幸而)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希望)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幸运的)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特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4.文言字词积累。【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说明“曰”“皆”“然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④生竞读;点评。
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
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
3、说故事(翻译)
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
(一)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化吗?
(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布置作业
背诵《朝三暮四》。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2.了解“朝三暮四”的寓意,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积累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挂图、有条件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在学过的成语中,找出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利用字典自学生字。
(2)写字指导,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匀称,美观。2.朗读指导
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读的时候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虽然很短,但是文言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注意断句。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3.阅读教学
(1)狙公赋芧。赋:给。芧:橡实,橡子。曰:说。这句的意思是:狙公给(猴子)橡实(吃)。
(2)朝三而暮四。朝:早晨。暮:晚上。这句的意思是:早晨(给猴子)三个(橡实吃),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吃)。
(3)众狙皆怒。众:许多。皆:都、全。猴子们都不高兴了。
(4)然则朝四而暮三。然则:古汉语虚词,“然”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实。众狙皆悦。悦:高兴。这句的意思是:猴子们都很高兴。4.活动提示(1)朗读。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读起来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再让学生自读,直至读熟。会背诵。(2)思考与交流。
“悦”的意思是高兴。回答这个题目时学生可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只要意思对,可以各抒己见。(3)拓展与运用。
这段文字中的“朝三暮四”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意思不同。这段文字之中的“朝三暮四”是临时凑在一起的短语,就是早晨做三件事,晚上做四件事,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已经凝结成一个成语,而且意思已经固定下来了。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人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4)积累。
设计这道题,目的是复现学生以前学过的成语,并从中找出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了解它们的内容,了解它们的寓意。我们学过的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亡羊补牢、坐井观天、南辕北辙、愚公移山、揠苗助长、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鹬蚌相争等等。不要求学生全找出来,能找出几个,了解寓言故事内容,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即可。
背诵课文。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比较短,学生有能力背下来。积累一点文言文。
5.课时安排:建议本课用1~2课时。相关资料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连人的认识也是如此。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等尤为后世传诵。
翻译:
宋国有一个很喜欢饲养猴子的人,人们叫他狙公。他家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他宁可减少全家的食用,也要满足猴子的要求。然而过了不久,家里越来越穷困了,养猴子的人打算减少猴子吃橡子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吃了吗?”猴子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过了一会儿,他又对猴子说:“给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该够吃了吧?”猴子一听,一个个都趴在地上,非常高兴。
千万量级范文免费下载,请收藏特牛范文网! - www.teni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