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风徐来 文章来源:网络
本文原地址:https://teniu.cc/edu/sj/7deffbce7eeb520b553a5c4b8e0d2ea4.shtml
《庐山的云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庐山云雾的姿态美,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知道同学们平时都积累了不少的古诗,来,上课前,谁起个头,一起来背一首?你先来吧。那我考你们一首,行吗?《望庐山瀑布》(李白)还真难不倒大家,再考一首行吗?《题西林壁》(苏轼)
2.那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起立。刚才在同学们背的古诗当中,大诗人李白和苏轼都不约而同的赞美了同一座山山,这就是?(庐山)
3.同学们看,这就是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来到那里,不能不看的就是这庐山的云雾。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4.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好,齐读课题,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初读
1.同学们之前都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就行词语大闯关。指名读,领读,同桌检查度,齐读。
2.生字词都会读了,那么你会写了吗?
三、精读
1.接下来,找同学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你们的任务更重,请你边听边想,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几位同学读的都很准确、流利。那么其他同学,谁能来说说,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秘,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你能把相关的语句给大家读一读吗?究竟是一种怎样神秘的感受呢?你能接着读下去吗?是啊,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这两次应该读的在轻一些、慢一些就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了。(点评,你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到这人间仙境了。)
2.看来庐山的云雾确实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么课文哪一部分是写它的千姿百态呢?一起说吧。好,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先看一看,文中描写了云雾的几种姿态?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接下来就把你最喜欢的描写云雾姿态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听听老师的要求,把它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好,开始吧。先画一画。谁愿意把你划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生读,说理由。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划出了这一句,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请男生读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女生读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5.看来呀,云雾的位置不同,姿态不同,作者打的比方也不同。那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千姿百态?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我想问问你,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那你能把你的喜欢读出来吗?听了你的朗诵,我感觉这山也跟人一样,又戴白帽,又系玉带,可真有趣呀。
6.谁来说说,你还喜欢怎样的句子?生读,说理由。这样的景象怎么样?壮观。谁能读出它的壮观?是啊,大海多辽阔呀,这云雾就像大海一样,千里茫茫,这个“茫茫”要怎么读才好呢?师范读。谁能像我这样来读读? 7.总结总分写法。中心句,又叫总起句。用横线画出来。
8.让我们一起把这美景、这优美的文字记在我们记在我们心间,我们试着把这个自然段背背好吗?先自己背一背。请你试着背一背,其他同学,你可以试着轻声地和他一起背一背。唉呦,好像这云雾就在眼前似的,都背下来了。接下来呀,我把表示云雾不同位置的词语也去掉了,还能行吗?如果背不下来的话,可以看着书来,读一读。
9.这美丽的云雾,已经永远的留在了你的心间。那么庐山的云雾,除了给你留下了千姿百态的印象,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瞬息万变)
10.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呢?边读边划出能表现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相关的词语。是啊,仅仅只有这几种变化吗?省略号。
11.庐山的云雾,不仅变化的姿态特别多,而且变化的速度还特别快。那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变化快呢?来,自己先练习读一读。来,谁想起来读?其他同学请你认真听,一会儿请你当小评委,来评一评他读的怎么样。来,谁来评一评?谁能再来读一读?“转眼间”,你能让它变化的速度再快一点吗?
12.是啊,这庐山的云雾变化的特别快,你们看,庐山的云雾要开始变了。云雾变化得是这样的快,你能想象一下,它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吗?(播放相应的图片或是影片)你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13.是啊,这么多的变化,就是在我们一眨眼间完成的,这就叫做“瞬息万变”。
14.当我们看到这千姿百态的庐山的云雾时,你还想告别庐山吗?当我们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时,你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每一个游览庐山的云雾的人,和我们都有相同的感受。是啊,这美景已经吸引了你们,让你们都不忍心离去了,这就是——“流连忘返”。
15.这也是我们对庐山的云雾由衷的赞美呀!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谁还能读出你的赞叹之情?谁能把我们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读出来呢?
16.虽然我们恋恋不舍,但我们终究要挥一挥衣袖,作别这神秘的云雾。17.最后,找三名同学来朗读课文,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不要失望,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我们共同的感受。
18.是啊,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真的让我感受到庐山的云雾,这神秘的色彩。你们看,作者在写庐山云雾的特点时,都是先用中心句概括来写,然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大胆的想象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那么我们也可以学习这一写法,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下节课,我我们就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一段话。
四、作业 1.做课外小导游: 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庐山的云雾。2.推荐阅读: 老舍的《庐山云雾》 《黄山云海》
板书设计:
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花瓣飘香》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生词。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见过月季花啊?能不能描述一下月季花的样子 啊?(茎有刺,花有大红、粉红、近白色,季都开花,又叫月月红。)是啊!月季花不但很美,而且花瓣还飘有幽幽的清香。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习一篇有关月季花的课文,叫《花瓣飘香》 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理解生词。
1.出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2.字形指导:“摘”字别写错。
3.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提出来师生互相释疑。(注意指导理解词语的 方法。)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4——9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
3.课文写小女孩几次摘花瓣?(2次)分别在哪些段落中?哪一次写得最详细?
4.齐读剩下的自然段
5.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段落划分,师及时点拨指导。6.师归纳:我们按时间的不同把课文分为4段: 第一段(①):写“我”家门前开满月季花。第二段(②):写第一次看到小女孩摘花瓣。
第三段(③——⑩):写小女孩第二次摘花瓣,并且“我”搞清了小女孩摘花瓣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写小女孩给妈妈送花瓣的事感动了我。
四、熟读课文,初步体会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五、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了解,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有什么感 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懂事的小女孩,谁能说出她为什么懂事?
2、找读相关语句读一读。(第7、9自然段。)
3、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精读学文。
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两次写小女孩摘花瓣,其中第一次写得简略,第二次写得详细。我们先易后难,来看“第一次”。
㈠、指名读第二段。
1、画出小女孩摘花瓣时的动作。(俯、双手捧着、穿过、跑远。)
2、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这一段。
3、反馈对这些动词的理解。(结合课文插图作答。)
4、师:还有一词也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小心”,你从这个词语中 看出什么?(小女孩不是有意在搞破坏,说明她很细心。)
过渡:课文第一次写小女孩摘花瓣,用了很多动词修饰,我们从语词中 感受到了小女孩对月季花瓣的喜爱,那么她摘花瓣做什么用呢? ㈡、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1、画出描写小女孩被“我”发现摘花瓣并叫住时的表情句子。
2、“不知所措”、“惶恐”说明小女孩心里表现是怎样的?(有些害 怕。)
3、师:出现这种心情表现很是正常,因为毕竟小女孩不是理粗地做这 种事。后来怎样呢?
4、指名分别读4——9自然段。
5、通过作者与小女孩的对话,我们终于得知小女孩偷摘花瓣不是为了自己取乐,而是送给生病的妈妈。如此看来,这花瓣当摘不当摘?
6、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一个孩子?
过渡:当作者得知实情后,作者是怎么认为的呢? ㈢、齐读第四段,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1、“我”为什么要买花相送?
2、送花时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3、“我”把买到的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样问?“我”又会怎样作答?
三、总结:
1、师:多么可爱的两个孩子呀!他们美好的心灵值得我们去学习。学习习他们懂事,关心父母,敬爱父母的美好品质。
《少年王勃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知道事情的起因。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滕王阁图片,滕王阁之所以远近闻名,与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王勃”,导出课题“少年王勃”。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à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一篇《腾王阁序》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己结合预习练案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3.出示生字词。
(1)生当小老师的形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情况;(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3)生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 7 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
二、(3-4)
三、(5)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师: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王勃写《腾王阁序》的缘由。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哪一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最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
师: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看看有问题要问吗?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生:我想知道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生:我想读懂这句诗的意思。(在屏幕上出示问题)
师: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古人说:(出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这句诗的意思了,我觉得“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一句描写的就是诗句的情景。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呢?
生:深情而又欢快地读这一部分。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这景色太美丽了!太迷人了!我非常喜欢,被深深地陶醉了!生:舒缓而又宁静地读这一部分。师:你的感觉好像不太一样,能说说吗?
生:我觉得这景色非常安静,我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这迷人的景色,我不忍心惊动那飞翔的野鸭!
师:你已经完全进入这种境界了,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师:(全班配乐朗读)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生:我真想把这迷人的秋景画下来!
师:那你就是了不起的画家了!生:我想用摄像机把它拍下来!
师:把这动人的镜头永远地珍藏,非常值得!生:我想起了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师:不管是画画、照相,还是写文章、写诗,同学们最终的心愿就是通过这些方式来抒发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既然我们这节课学习古代有名的才子——王勃的故事,王勃的诗句,那我们也来作一首诗,来表达一下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
生面露困难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勃写这句诗时,多大吗? 生摇头、猜测。
师:王勃当年写这句诗时,年仅14岁。一个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孩子,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相信,我们大家也不会逊色。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何况我们40多个学生,每人想一句诗,还比不了一个王勃吗?有信心吗?(给学生鼓鼓劲)
生思考。
师:作古代的诗、现代的诗都行。生:江上迷人秋景好。
师:你真是位会思考的学生。万事开头难,火车开起来了,同学们加把劲。生:灿烂云霞天边飘。生:鸭披余晖缓缓飞。生:滕王阁里举宴会。
生:老师,我觉得这句跟上一句放在一起不押韵。
师:这位同学很有诗文素养,他能看出此句不押韵。谁能在这句的基础上,将它改的押韵些?
生:我觉得改为“滕王阁里笑声高”好像更好些。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表示同意。
师:老师觉着同学们越来越像小诗人了。谁还能想出好的诗句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生:景色秀美忘回归。生:各路文豪显学问。生:唯有王勃最出头。生:才华横溢今传诵 生:滕王阁里多英豪。生:水天一色迷人醉。
经过一番讨论与修改,诗完成了。师:诗完成了,我们再帮它起个题目吧? 经过同学商议,诗的名字定为《滕王阁美景》。
师:没想到我们班隐藏着这么多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才啊!把掌声送给自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集体的创作吧!(齐读)
滕王阁美景
敬仲一小 三年级一班 全体同学作 江上迷人秋景好,灿烂云霞天边飘。鸭披余晖缓缓飞,滕王阁里笑声高。景色秀美忘回归,水天一色风萧萧。各路文豪尽显才,滕王阁里多英豪。唯有王勃出人头,才华横溢美名标。
师:同学们,我们采用集体的智慧,作出了这首优美的《滕王阁美景》,而王勃却是一人笔走如飞,将《腾王阁序》一气呵成,同学们有没有思考一下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
生:他很善于观察,从他凝望着江上的美景可以看出来。生:他一边走一边想,他善于动脑思考。
生:他肯定读过很多的书,否则他不可能笔走如飞,一会儿就写成一篇千古传诵的文章。
师:是啊,正因为他有了这几方面的素质,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师: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 生:从严都督的话中可以体现出来(出示严都督的话)
师:你来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生一边说,一边表演)
师: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师: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王勃确实是一个奇才,可惜的是天妒英才,他去世是非常年轻。但他写的一些优美的诗句却被人们保留了下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我们一同读一读,课下,同学们查一查资料,这首诗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展开想象续讲故事。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并能简单口述。
教学难点
懂得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而要看它的用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瞄准“自豪”。
1、复习生词。【白板出示课文中生词】
2.“我”指的是谁?他以前感到自豪吗?为什么?
【白板出示填空】你的脚掌(),眼皮上长着(),背上还有(),多难看呀!
3.谈话揭题。
二、沙漠之行,感悟“自豪”。
(一)感受沙漠
1、师:于是,妈妈决定带小骆驼到沙漠里去旅行一次。
2、那沙漠是怎样的呀?老师也带来了几张图片,一起来看看。【点击白板出示沙漠图片】
3、谁来说说沙漠给你的印象?
4、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沙漠的呢?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词句,请你读一读,然后用你——把它画出来。
5、结合回答,白板出示描写沙漠的词句,指导朗读: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6、过渡:沙漠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骆驼妈妈为何还要带孩子去沙漠一趟呢?
(二)、精读3、4节,读中感悟。
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读读3、4节,找出脚掌、驼峰、睫毛在沙漠中作用的句子,用—勾画出来。
A、交流脚掌部分:
1、小骆驼的脚掌在沙漠中有什么作用呢?你是从那里知道答案的?
【白板出示妈妈说的话】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怎么拔得出来呢?”【播放骆驼在沙漠中行走的视频】
2、师:骆驼妈妈的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指名读。
3、谁会把小问号去掉,换个说法呢?意思不变。自己练练,指读,范读,齐读!
4、现在,小骆驼还会因为自己拥有又大又厚的脚掌而难过吗?有了这又大又厚的脚掌,小骆驼跟妈妈在沙漠里走了很远很远,因此,我们要说:生读课题。
B、交流驼峰的作用。
1、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沙漠之中,你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远一点呢?再远一点呢?一直到天边还是„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
2、面对这样一个没有水、没有食物的茫茫沙漠,小骆驼最担心什么?指名读小骆驼说的话。妈妈又会用怎样的语气来安慰小骆驼呢?同桌练读,指名读。【白板出示妈妈和小骆驼说的话】
3、【出示介绍驼峰知识的视频】看老师收集的驼峰作用的资料,老师描述:驼峰最多可以贮存50多公斤的脂肪,50多公斤就和老师的体重差不多了,足够骆驼母子在落上用的了。再自豪地读读妈妈说的话。
4、小结:小骆驼,你此时还会为背上长了这两个肉疙瘩感到自卑吗?因为驼峰可以(贮存养料),板书。他一定会说:引读课题。
C、关于睫毛这部分:
1、说话间,一阵风沙刮来,风沙大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铺天盖地)【白板出示第四自然段】
2、此时,如果你在沙漠中会是什么情景?
3、骆驼妈妈让小骆驼怎么做?他的情况怎样?
4、狂风呼啸,黄沙漫天,没有这两层睫毛怎么行呢?再读这句话。
5、因此我们要说:引读课题,因为两层睫毛可以抵挡风沙。板书:抵挡风沙
D、小结: 让我们分角色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三)、精读第五节
渡:沙漠旅行结束了,原本满心委屈的小骆驼有了怎样的变化呢? 【白板出示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节,指名回答:小骆驼此时的心情怎样?
2、指名读。
三、巧设练习,强化“自豪”。
1.小骆驼为什么感到自豪呢?
如果你是小骆驼,请你用自豪的语气来夸夸它们的用处。【白板出示:我要夸夸我的„„】
2、其实,小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还有很多。请看《沙漠之舟》这篇短文,边读边画出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白板出示短文】
3、现在,请同学们用“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选择短文中的内容自由地说说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4、骆驼有骆驼值得自豪的地方,你一定也有感到自豪、骄傲的地方,现在请你写几句话,用上“我感到自豪的是——”的句式。【白板出示:夸夸我自己】
生:练习。指名朗读。
5.总结寓意:看来一个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应该结合特定的环境来评价才行。
四、续讲故事,升华“自豪”。
【白板出示情境图】有一天,小骆驼又去了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见了小红马,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同桌练说,指名说。
五、个性作业,只为“自豪”。
1、说一说:以小骆驼的口吻说说自己的特点。
2、演一演:把故事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
3、写一写:将小骆驼和小红马的第二次相遇写出来。
4、找一找:收集外表难看,但实际上用途很大的例子在班上讲一讲。
板书设计:
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 掌 又大又厚 不会陷阱沙子里 驼 峰 肉疙瘩 贮存养料 睫 毛 两 层 抵挡风沙 难 看 用处大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感受文中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做人的必
须,体会并认同“自觉遵守规定”的重要。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2、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爸爸对汤姆说的)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 的?课文中哪一小节能告诉我们答案?
出示:汤姆急忙把大鲈鱼提到岸上。这时,耳边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你必 须把这条鱼放掉!”)
3、你从爸爸的这句话里会产生什么疑问?(“这条鱼”是怎样的一条鱼呢?为什 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设计理念:这段谈话式的导入,不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读书氛围,又 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明白了读书的方法,并渗透读书方法来读课题,从而导入新 课,真是一举三得。】
二、走进文本,体会得失
(一)品词析句,感受钓鱼
1、我们先来看看汤姆钓到了一条怎样的鱼?
(板书:钓)迅速浏览3--4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学生放声读课文。(1)、指名回答:汤姆钓到的是一条怎样的鱼? 出示: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此时此刻,汤姆的心情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惊喜)板书:惊喜
你能把他当时惊喜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2)、这条鲈鱼到底有多大呢?请你再细细地读一读 3、4自然段,画出最能反映鲈鱼大的词语。出示3、4自然段
【设计理念:“不动笔墨不读书”,既教会了学生好的读书方法,又培养学生 良好的读书习惯。】
A、交流:(生说老师用笔画出来)你能说说这样画的理由吗? 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B、读读这段话,让大家感受一下这确实是一条大鲈鱼!指名读,评议,齐读。
(二)思考讨论,品味含义
1、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的鲈鱼除了惊喜激动之外,还会怎么想?(钓到这么大 的鲈鱼,我得好好看看,美美地品尝。)
2、汤姆也是这样想的,你看,他急忙-引读),可耳边却传来爸爸低沉的声音--(引读)出示:“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你觉得这里的 “必须”
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不得不、一定要、非得不可„„)不管哪个词,我们都能出爸爸此时的态度很——坚决。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4、如果你是汤姆,你愿意把这样的鲈鱼放掉吗?汤姆愿意吗?从哪些地方可以 看出他不愿意放呢?默读课文5——12自然段,把你找到的句子或词语画下来。交流:(1)、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从哪看出汤姆不愿意放掉鲈鱼?(板书:很不情愿)“嚷”什么意思?谁能把汤姆很不情愿的心情嚷出来?指名,齐读(2)、你还从哪儿读出汤姆不愿意放鲈鱼?
出示: “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你是从个词看出来他不情愿?(慢吞吞)
其实汤姆这时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把鱼放回去了,你想到了哪个词来形容他此时 的心情?(无可奈何、进退两难、左右为难„„)板书:无可奈何,带上汤姆无奈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3)、现在呀,大鲈鱼是自由了,汤姆的心情却是非常难受,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出示:“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 汤姆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汤姆觉得很遗憾、可惜、惋惜、倒霉„„)
《槐乡五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感受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五月,春末夏初,(板书:五月)其实也是个生机勃勃、百花盛开的时节。
2、(出示图)你们看,五月是洋槐花盛开的季节。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进五月的槐乡(板书:
22、槐乡),去欣赏那里迷人的槐花,去感受那里可爱的孩子!
3、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些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刚才读课文的时候遇到了哪些“拦路虎”(生字词)?想办法赶跑它。(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划出生字词,并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2)指名读,齐读
(3)指名理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理解)(4)齐读词语
3、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读,及时纠正。
5、理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第一小节。
1、是啊,“五月,是槐乡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槐花飘香的季节)
2、(出示整个自然段)下面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来到了槐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1)远:指名说,指导朗读(“抱”“玉雕的圆球”),指点比喻句,再指名读。
近:指名读,指点比喻句(看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你从这句还能读出什么(槐花多),再指名读。
谁来把由远及近看到的槐花读一读?指名读。(2)仔细听听看,你们听到了什么?(出示小蜜蜂的句子)指导朗读。
(出示练习:小蜜蜂飞来了,高兴地说:-----------)指名说。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觉这些高兴的小蜜蜂。
快乐着的不仅仅是小蜜蜂呀,还有那些槐乡的孩子更是兴奋不已,谁来读读?(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3)孩子们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心里或许想着,哎呀,中午就可以吃上那香喷喷的槐花饭啦!(出示句子)
①你们吃过槐花饭吗?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的,指名读。②指导读好“清香、醇香、浓香......”(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③是啊,槐花饭还有好多好多种香味呢,有机会我们一定要亲口品尝品尝那香喷喷的槐花饭。
④(出示句子)师述:“这时候,连„„香海中了。”理解“浸”。⑤谁来完整地读读,让我们也浸在这香海中。
(四)练读第一小节
1、是呀,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那里到处是婀娜多姿的槐花(出示第一层)谁能把这部分美美地读读。指名读。
2、这么多,这样美的槐花让勤劳的小蜜蜂无比快乐,让可爱的槐乡孩子无比满足。谁愿意读读这部分。
3、槐花飘香,香气四溢,这不仅让槐乡孩子兴奋,更让我们这些游客陶醉。谁能用你那美妙的声音让我们陶醉,指名读。
4、(出示第一小节)那么谁又能把五月槐乡那不计其数,洁白如雪的槐花是如何的婀娜多姿,香气四溢,来完整的读读呢?
(五)练习
1、小朋友们,这篇课文写得非常优美,其中有个原因就是用了大量优美的词。(出 18 示练习)
2、谁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这样的词。指名说。(或发练习纸课后完成)
庐山云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
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
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
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 ji 系鞋带
xi 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__________________,漫步山道,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山头 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 象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 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县实验小学 俞锡锋
教学目标:
1、抓“神奇”研读全文,培养自主探究与交流能力;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老师想出资和大家一块儿开办一家旅行社,大家愿意吗?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先开辟一条“庐山云雾游”旅游专线。要搞好这条旅游专线,必须了解庐山,课文是一则很好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了解了庐山云雾的哪些信息?
二、整体感知,提炼主线。
1、放映课件,让小“社长”们“实地考察”庐山,欣赏云雾美景。
2、你能用一个字说说庐山云雾留给你的感受吗?两个字呢?
3、师小结:是啊!庐山云雾确实让人感到美丽神奇。
三、提出专题、研读全文:
1、引出专题:庐山云雾“神奇”在哪儿?为什么这么“神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发现一处标上神奇1,又发现一处标上神奇2……
2、学生围绕专题自由研读全文。
四、交流成果,落实有关训练。
1、明确训练要求。
2、生自由交流学习成果,师随机点拨落实训练。
A、多变(变化多、变化快),落实感情朗读训练。
比较:
⑴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⑵雾来时,很大很大;雾去时,很轻很轻;雾浓时,很浓很浓;雾稀时,很淡很淡。
B、多情,落实句式训练:时而时而时而。
C、壮观,落实感情朗读训练。
D、地理位置特殊是庐山云雾形成的客观原因。
3、结合板书,简要小结。
五、回应情境,升华延伸:
根据云雾的特点为云雾风光试写一条广告语。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庐山的云雾》,板书:庐山的去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结束提问: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了组成的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情况
A、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 B、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
作记号。
3、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五、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1、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2、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读。
3、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A、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B、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C、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D、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E、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六、复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七、作业
1、描红。
2、田格出示:秀、增、幻、添,四字观察其在田格中的间架结构。并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 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起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从而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庐山的云雾》(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老师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相机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庐山云雾的奇幻与美丽。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自读要求:(1)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分别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细细品读每个自然段,想想围绕中心句写了庐山哪些形态的云雾,可在相应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通过你的朗读把庐山云雾的美表现出来。
2、生自读。
3、师生共同交流:
(1)我们一起来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两段分别是围绕着哪一句来写的?
出示这两段内容,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白这两段都是按总分的方式来写的。
(2)我们先来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谁愿意把这段读给大家听一听,其它同学思考:这段具体写了哪些地方的云雾,各有怎样的姿态?(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或生可相机板画)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a: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你能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b:这么美的文字你想把它背出来吗?请你试一试,看看谁能先背出来?
c:总结:这一自然段作者采用总分的写作方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写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i
a: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而且还瞬息万变?你理解“瞬息万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b: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请同学们再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从这段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c:如果老师把同学们找出来的词改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你认为行不行?为什么?(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就不能让人体会到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之多。)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读出来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d: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看到的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这是作者根据眼前不断变化的云雾形态想象到的,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联想。)
e: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儿还有一个省略号,你明白这个省略号所表示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f: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它还会变成什么样?
g: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瞬息万变的?
h:老师这收集了一组傍晚天边的云彩瞬息万变的图片,你能仿照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也用上:“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的词语写一写吗?
三、学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1、理解“流连忘返”吗?可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2、你能用“流连忘返”说一句话吗?
四、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练习用“流连忘返”说一句话。
3、将课堂中的说话整理成文。
板书设计
山头 绒帽
庐山的云雾半山 玉带 千态姿态
山谷 大海
奇丽眼前……刚刚……转眼间…… 瞬息万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流连往返”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4.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
初步读文,理解生字新词及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XX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板书:庐山的云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看插图)你们看,这就是庐山!
(播放课文录音)边看插图边听
听后提问:庐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由发言)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五、教学生字词
1.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幻、瀑、罩
2.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难点
1.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2.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
(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导用“流连往返”造句。
七、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千万量级范文免费下载,请收藏特牛范文网! - www.teni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