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尘埃落定 文章来源:网络
本文原地址:https://teniu.cc/edu/kejian/a9da541d0be69c98afefe9606bc1f147.shtml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时间化为具体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深长感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6年级语文下册匆匆课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设问句,感叹日子飞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设计理念
学习语言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意蕴。学习语文目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同感,更重要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伤感以及珍惜时间感受,唤起学生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
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词语,难读地方要反复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
教师指导问号读法。
大家看“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
(因为这篇文章中问句比较多,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读好一个问句,其他句子学生也会受到启发,从而能读得更好。)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以后,说说每个自然段意思。
(让学生逐步掌握每个自然段意思,从整体到部分理解课文。)
你想像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印象最深呢?对文中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句子或者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精读课文,在感受全文、读懂自然段基础上,读懂文章中每个句子、每个词语。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不懂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发挥小组合作作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设计读好一句话,目就是让学生感受朗读方法,并且是个性化朗读。)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情感读出来。
学生汇报。
2、教师出示自己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流逝。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一些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体验。
(用身边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
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洗手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日子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应该怎样读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适时恰当评价,让评价起到指导朗读作用。)
4、体会作者内心感受。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感受呢?
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感受。
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感受。
(让学生通过读简介,了解朱自清一生写了很多优秀作品,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人,从而体会作者当时心情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运用特点。)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时候。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日子滴在时间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体会运用比喻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评价。
(让学生评价和名家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三是从不同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借鉴。)
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感受:
——“文章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滋味乃是他们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地方,加倍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本质是浓厚情感和细致观察,而不光是词句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认识。)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句子。
交流:把划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这里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共性基础上,体现自己对文章语言个性化理解。用朗读手段把自己理解表达出来,让学生认识到朗读抑扬顿挫来自情感浓厚,而不是简单停顿重音。)
4、背诵自己喜欢段落。
(学生前面学习已经读熟,这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基础上积累语言。)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 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关于时间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感受。
(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认识,加深对文章了解,更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学习领域,培养有目地搜集整理信息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交流、讨论,对时间流逝也有了自己感受。用自己喜欢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一些名言警句。
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目是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体会到写文章本质。)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朱自清》。
(作业布置是有层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条件选择其中一项或者两项。)
资料准备: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评论朱自清资料摘录
(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文学史,谈到文体完美,文字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3)朱自清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观察,细腻抒写出对自然景色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4)朱自清散文是很讲究语言,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散文》)
3、诗词名句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欧阳修《生查子》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6)人最宝贵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疾病或悲惨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生命。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请: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么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加以体会。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应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课件对于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6年级数学比例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6年级数学比例课件一
教学内容:P39~41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1)关于练习:
(2)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即: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2、教学例2:
(1)花布的米数和总价
数量 1 2 3 4 5 6 7 ……
总价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
(2)观察图表,发现什么规律?
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总价/米数=单价(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
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点?
(2)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3)看书P39,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x/y=k(一定)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看书P40例2。
(1)题中有几种量?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体积和高度的比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是什么?是不是一定?
(3)它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4)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5)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225立方厘米的水有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怎样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练习:
1、P41做一做
2、P43~44练习七第1~5题。
6年级数学比例课件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与比例的关系。
2.在举例、分类、观察、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国旗画面,三幅不同的场景都有共同的标志: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这些国旗有大有小,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吗?
2.课件出示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5m,宽10/3m
操场升旗仪式上的国旗:长2.4m,宽1.6m
教室里的国旗:长60cm,宽40cm.这些国旗的大小不一,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是不是这中间隐含着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每面国旗的大小不一样,但是它们的长和宽中却隐含着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结合国旗的知识来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出示P40主题图,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写出不同场地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之后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写出的比,想一想,这些比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用等号连接的两个比的式子可以怎样写?(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因为它们的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之后,老师概括比例的意义0:40,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叫做比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概括一下比例的意义。交流后让学生勾画P40概念,全班齐读。
那么,怎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独立完成P40做一做。刚才我们先写了比,然后又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个数)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⑴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课件出示: 2.4 : 1.6 = 60 : 40
↑ ↑-内项-↑ ↑
∣___外项 ___∣
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2.4/1.6=60/40。
⑵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先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再算一算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4×40=96 1.6×60=96 2.4×40=1.6×60)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存在上面发现的规律?(存在)
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有这种规律?小组合作,举出这样的例子。(学生自由列举)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小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⑶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完成P41做一做,反馈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还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应用:P43 2.3.四、小结: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6年级数学比例课件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习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解比例的依据,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有关知识,请你判断一下,下面哪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课件出示)
2:3 0.5:0.2 0.6:0.8 1/3:1/10 3:1.2 4:6 2/3:1/5 3/5:4/
5讨论交流:什么叫做比例?刚才那些同学的判断对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2.填空并说明理由。
1:3=():()3:8=9:()
因为与1:3比值相等的比有很多,所以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比值是1/3就可以了。5:3=9:(2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是8×9=72,外项积也应该是72,72÷3=24,所以括号里填24。
3.借题导入:3:8=9:()中的未知项也可以用x表示,写作3:8=9:x,像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老师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探究解比例的方法。
出示例2,读题,学生弄清列式及解题根据,自主尝试解答,之后汇报交流,老师指名学生板演并交流列式及解答根据。(先列出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积=内项积”把比例改写成方程,然后解方程。)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
X:320=1:10
10X=320×
1X=(320×1)/10
X=
32答:这座模型高32m。
2.教学例3,探究分数形式的比例的解法。
出示例3,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老师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板书。
3.总结解比例的过程:解比例首先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根据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三、巩固应用:
1.P44 8.(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P44 9.10.11.(指导学生先列比例,再解比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谁能说说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设未知数为X,再列比例,最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未知项)
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知识点整理
第二《匆匆》(散文)
(写作特色: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1、背诵文。
2、知识点:
《匆匆》的作者是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本文是他24岁时所写),他的散文名篇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理解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仿写:太阳落了,有再升起的时候;月亮缺了,又再圆的时候;潮水退了,有再涨的时候。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比喻句。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写出了时间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仿写:像一粒细沙躺在茫茫的沙滩上,我的日子落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响,也没法找寻。
(3)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排比句。作者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仿写1: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写作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思索的时候,日子从紧皱的双眉前过去。
仿写2: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枕边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前过去。
仿写3:散步的时候,日子从我懒散的步伐间跃过;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我的笔尖跨过;弹琴的时候,日子从我的指间轻轻地流过。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比喻独特,联想新奇。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仿写:过去的日子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如春水,被大海包容了。
过去的日子如彩虹,被白云遮挡了,如昙花,被白天送走了。
(同步练P4)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欢乐的飞鸟,我能做自由的蝴蝶,我还能做嬉笑的精灵。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的是回顾曾经的幸与不幸,我能做的是展望未来的美好与欢乐,我还能做的是把握有限的今天。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一棵献给人们一片阴凉的大树,我能做一朵点缀世界的美丽花朵,我还能做一片默默无闻的小草。
4、背诵《长歌行》。、关注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流星赶月、斗转星移、稍纵即逝、白驹过隙
转眼间、眨眼间、一瞬间、霎时间、一刹那、弹指间、顷刻间
6、有关珍惜时间的成语: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只争朝夕、争分夺秒
一刻千金、见缝插针
7、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相关资料】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气质清新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出示课件)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课件出示)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生先介绍后课件出示)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涔涔
潸潸
赤裸裸
徘徊
遮挽
蒸融
伶伶俐俐
挪移
(出示课件)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4、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出示课件)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课件出示)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课件出示)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1、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课件出示)
2、齐读、共想(课件出示)
3、总 结(课件出示)
4、赏析从语言、写法、修辞等角度谈谈(课件出示)
5、采用第一人称的好处:(课件出示)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课件出示)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2、读
与
写 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逝去如飞 珍惜时间
-
千万量级范文免费下载,请收藏特牛范文网! - www.teni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