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评课稿
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条理清晰,先回顾旧知再以小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想将各种物体放到水里后是沉是浮?再自己动手做一做。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将土豆放进水里后浮起来,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陈老师放在了教学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研究物体浮上来的办法和上浮材料的特点,这也是这课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设计出了各种方法以后开始实验,这时老师下到小组内仔细观察并巡视学生实验的情况。在小组汇报时,老师予以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可以使物体在水里浮起来的方法。
最后进行适当的知识回顾。整节课按照科学教学的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贯穿始终,使人感觉完整而扎实,相信学生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可以很好的掌握。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陈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很普通的家常课,但我觉得,正是在这种简单而朴实的课堂教学的细节中,才能看出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科学实验室里的黑板擦得一层不染;学校进教室后安静得等待上课;讨论或活动时,听到音乐声立刻结束;安静、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这些良好的科学学习的习惯与老师平时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另外我还有两点见解想同大家分享一下。
一、我个人认为老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了各种物体,先让学生不要急着做,先设计方法,再将自己的方法在全班内汇报。我觉得这种方法好,在动手做之前先思考好,避免了直接做实验可能造成的混乱,也符合科学教学的理念。
二、我们在学习科学课教学理念时经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做到,却不那么轻松。有时在课堂上为了体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经常会走个形式,象征性的让学生说说自己想研究的问题,但最终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因为可能学生的回答或反映违背了或超出了老师备课的范围,老师就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略不计”。其实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在课堂上,只要学生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得出的结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孩子的“心血”,老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第二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说课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一、教材分析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小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5课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固体,尝试了把固体放到水里,认识了液体,尝试了把液体倒进水里之后进行的。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学生对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固体、液体与水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正是在以上的知识背景下,这一课主要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课型,分四个活动展开:
第一个活动:使橡皮泥浮起来。第二个活动:用吸管承载回形针。第三个活动:使小潜艇浮起来或沉下去。第四个活动:使土豆浮起来。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几种活动,让学生了解几种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轻的物体可以在水中漂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使用轻的物体做载体使物体浮起来。而对于使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的方法,可以对比船的形状,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制作船模型。关于潜艇的沉浮,需要制作潜艇模型,可以提前安排学生制作好,进行课堂演示。而对于往水中加盐的方法是本课难点,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动手。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科学知识方面
1、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2、认识到可以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科学探究方面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描述所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
2、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往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为了配合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的分组实验材料有:水槽、烧杯、橡皮泥、曲别针、吸管、“潜水艇”、食盐、勺子、鸡蛋等
六、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上课开始我准备一杯盐水、一杯清水以及两个土豆。(出示两杯水,然后拿出两个土豆,放入杯中)让学生观察,同时提问:“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并适时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且给予肯定:“同学们真聪明,提出了这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不可能把问题一一进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中去。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从动手“做”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使橡皮泥浮起来
先提出问题:怎么才能使橡皮泥浮上来?结合巨轮图引导,学生讨论: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做成船形。学生活动,全班分成几组用橡皮泥做小船放入水中试试,并且看看哪个小组做的小船能够承载货物最多。这一活动的设计用了竞赛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欲望,又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玩中求知。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活动二:用吸管承载回形针
在本单元第二课《把固体放在水里》学习时,学生已经知道固体在水里,有的能浮在水上,像泡沫、木块、竹子„„多媒体展示竹筏,漂浮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情景。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吸管做“竹筏”承载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发现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借助漂浮物可以浮起来。本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三:使小潜艇浮起来或沉下去 这一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延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先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活动,学生猜出谜底后,投影出示潜水艇图片,提问:“你们见过潜水艇吗? 潜水艇真的又能上浮又能下沉吗?想不想亲自看一看?”学生们情绪高昂,都积极投身于潜水艇的沉浮活动中。让学生明白:灌入空气,潜水艇重量变轻,就上浮;注入水,潜水艇重量变重,就下沉的道理,从而使学生知道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实际生活中去探索物体沉浮的奥秘,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对物体沉浮的探究意识。活动四:使土豆浮起来
先课件出示人在死海看书的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在死海里游泳的人能躺着看书呢?想不想知道?”然后多媒体播放有关死海的知识,奇特的死海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后萌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接着又故作神秘地说:“难道海水里的盐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我们来做个模拟死海的实验。”在这我设计了鸡蛋上浮的试验,使学生在实验中验证了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一活动的设计,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三)总结巩固,拓展应用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探究内容,对“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一个总体印象;然后,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沉浮的应用,最后引导思考渔民利用渔网养鱼时,想将鱼群围住,用什么方法能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通过引导讨论,使学生对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知识是生活的提炼,生活又是知识活生生的再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让渔网立起来,使我们的所学有了检验,让学生体验了成功。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教案,是对知识浓缩和提炼的结果。在板书中我力求简明扼要,体现全课。本课的板书如下: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改变形状
借助漂浮物
减轻物体重量 往水里加盐
课堂结束时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的收拢式提问结合板书对课堂学习内容做一个扫描式总结。科学教学活动受时间及场地的限制,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小,参与程度往往不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探究这一设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课虽结束了,但探究活动并没结束。让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继续,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第三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为孩子建造一座科学殿堂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反思 李冬梅
“态度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状况启迪心智,反思促进成长。” 这是我这次在市里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作课后的心得体会,也将是我今后教学工作的座右铭。从教近20年,是一位老科学教师了,这次作课因临时改变课,加上刚刚参加完竞赛,时间上不充分,在看过教材后因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熟知程度,使我从内心认定这节课没问题,本着立足教材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想法,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浮沉子”。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潜水艇的内部构造一目了然。使其明白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知晓物体在水中沉浮与改变自身重量的关系。可是我做了两次都没成功,只好求助于同事,和同事研究了一上午,终于成功了!紧接着坐车来到铁力。忙碌了小半个下午的材料准备。实验课的材料准备是一件麻烦事,可是实验材料是确保上好一节实验的课首要条件。
第二天上课伊始,我就感受到了二小学三年一班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对实验课的喜爱,全班48名同学,有两个同学还没有座位,只好和其余的同学挤着坐在一个椅子上,可是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他们上课的热情,我拿着一大一小两个土豆让学生猜:把它们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孩子们的认知角度不同,说出了不同的答案,我用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疑问,并使他们提出了这节课想要探讨的问题,开端不错。没想到试验时我就控制不住了局面,因为这个实验我在课本提供需要准备的食盐这个材料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其它的材料。如:糖、酱油、醋,这些材料都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特别是醋和鸡蛋壳发生反应就会使鸡蛋浮起来,但是醋却不能使土豆浮起来。我准备这些材料的本意是想让学生们从广度上认知每一个实验的特性及暗含的科学道理,没想到实验材料多了,学生们却没了秩序,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做着自己的实验,有的学生加点盐看看没浮起来,就又加点糖试试,有的学生不注意把水、和酱油洒了出来,我提醒他们用抹布擦,可是孩子们却忘了带。尽管出现了这么多状况,但是第一个实验还是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我导出了第二个实验:往水中加足够的盐和糖能使这么大的土豆浮起来,那我手中拿的这小块橡皮泥能不能也浮起来呢?孩子们想当然的说:“能”,我把橡皮泥放在了盐水中,孩子们看到橡皮泥沉了下去,满脸的疑问:食盐加的少吗?我又加了些盐,还是没浮起来。我顺势利导的说:“看来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盐水中浮起来”,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这块橡皮泥也浮起来呢?孩子们真是聪明,想到了改变它的形状,捏成小船。我在巡视学生实验时发现了有些小组的学生捏成了小船,有些小组学生做成空心的,几次试验下来彩泥就不能用了,做成小船的那个小组因为时间长了,小船也沉下去了。幸好我在巡视的过程中用我手中的那块橡皮泥捏成了一艘小船,我在前面演示时使学生明白这个实验的科学道理。第三个实验我用“浮沉子”演示潜水艇的工作原理,这个实验很成功,孩子们清晰的看到了大塑瓶子里的小塑料瓶里面的水增加后沉了下去,减少后又浮了起来。接着孩子们自己用潜水艇模型进行实验,我还准备了一个装满水的小瓶故意放在了水槽里,想激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让孩子们自己去想怎样使小瓶子浮起来。可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时我就知道已经超时了,还有一个实验没有做,我就赶紧进入了下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想让孩子们借助各种漂浮物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我看到有的小组已经借助漂浮物使小铁块浮起来就赶紧总结。这样下来这节课整整超时十分钟。课后我沉思了很久,直至听到科学教研员田老师的讲座,田老师的“六部激疑引学法”及她对着这六个程序的解读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现在以一分为二的辩证主义观点来剖析这节课的利弊:
一:新课程提出我们的教学需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鱼; 第二境界——授人以渔;第三境界——悟其渔识。因此教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一桶水总有用完的时候,还可能因为不流动而“腐烂”的时候。怎样达 到可持续发展呢?生成的课堂就要求教师要达到第三重境界,不仅让学生自 己去找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要学生自己拿碗到桶里去 取水,还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水源,创新寻水途径等。从这点来看,这节课 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课堂上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 敢说、能说、想说、会说,促进生成的发展。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心智,我相信这节科学课会永远记忆在这群孩子的心中。他们 的思维灵性同样会得以激发,孩子们会从此爱上科学!
二、不足之处:
1)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前准备要充分,不仅是知识储备,课堂环节的设计,更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并基于此展开教学,才会恰如其分的使用关键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实质性的互动交流,才能做到调控课堂。
2)教师对学生实验要求没有到位,没有强调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只是对实验充满了好奇,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老师强调不到位,实验过程中才会出现了各顾各,没有做到与人合作,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3)对学生失败的实验现象教师没有及时分析,例如橡皮泥的实验,我在演示成功后,应该及时针对学生的不成功的实验,让他们寻求原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知道改变形状,使物体体积增大,是浮起来的主要原因。
4)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及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见到的现象可以省略不做,这样可以把时间结余到其余的实验中。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怎样提高课堂的敏锐性和调控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思维的火花都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科学的道路还很长很长,还有很多的思维的碰撞点等着我们去实践、去探讨!在今后日子里,愿用我们的执着和努力,为孩子们建造一个科学殿堂,让我们的学生快乐成长!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第四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
二、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木片、塑料片、泡沫板、药瓶、盐、土豆块等。
四、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师:大家去过海边吗?有什么发现吗?(找一部分学生谈海边发现;播放课件:航行的大轮船、航空母舰)仔细观察视画面,其中有什么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生1:轮船这么大还能浮在水面上真神奇。
生2:怎么人躺在海里不动也不会沉不下去?
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水里的物体浮沉的问题。(板书题目)
设计意图:从对海边图片的分析,使学生发现问题,由生活现象引出探究问题。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验证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师:打开材料袋,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什么材料?(学生汇报,认识材料)
师: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猜猜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汇报,教师不作评论)
师:现在请大家把它们放到水槽中验证自己的猜测吧。(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学生汇报:木条、泡沫板是浮在水面上的,装水的小瓶、塑料片等都是沉在水底的。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明确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底的。
(2)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师: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你能不能想办法使它浮起来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小组想到的办法多,好不好。请小组长做好探究记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汇报,教师分别总结。
教师小结:以上方法都是通过借助其它物体使自己浮起来的,自己能浮起来的物体叫漂浮物,所以这种方法我们称为“借助漂浮物”(板书:借助漂浮物。)
师:不借助漂浮物能使物体浮起来吗?
生:把小药瓶中的水倒掉,能使小瓶浮起来。
师小结:通过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在形状不变的情况下,减轻物体的重量也能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板书:形状不变,减轻重量)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探究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满足学生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死海不沉的秘密
出示图片:平躺在死海里看书的照片
师:请看图片,躺在死海里看书的人为什么不下沉呢?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生:死海中含盐度较高,所以人才会漂着不下沉。
师:看来提高水中的含盐度也能使一些物体浮起来,想不想试试啊。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实验方法。
教师小结:老师给大家准备盐、土豆、一次性塑料杯,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水中加盐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提供了玻璃杯、土豆块、袋装盐,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环境,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到土豆块随着含盐度不断提高逐渐浮起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物体浮起来的方法,还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科学的兴趣。
3.生活应用,理解问题
师:大家掌握了许多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现在我就要考考你,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这些方法,小组内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学生举例)
师:老师也搜集了许多图片,你看看它们都应用了其中哪些方法?
播放课件(竹排、水上飞机、羊皮筏子),引导学生分析。
师小结:我们掌握了许多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如果要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你有没有办法?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汇报:增加物体重量,去掉漂浮物,改变形状,都行。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了解使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开阔了视野,提高的知识应用能力。对本课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4.知识拓展,巩固应用
播放课件:海底沉船的图片。
师:现在老师碰到一个难题,在海底一艘沉船,影响了航道的安全,需要把它打涝上来,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小组内讨论,看谁的方法最合适。(学生汇报,共同分析探讨)
小结:大家讲了许多方法,但打涝沉船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要运用到许多知识,现在国际上有许多可行的方法,大家课下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下课!
五、教学反思
第一,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准备了木片、塑料片、泡沫板、药瓶等实验材料,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实验活动,将教学串连起来,使学生的兴奋点不断推向高潮。同时,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要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有空间。这不能理解为新课程允许教师不充分备课。作为科学教师课前不仅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还要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这里所说的“实验准备”就是指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的准备。在本次实验课中,笔者提前进行了多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并及时解决。由于提前发现这些问题,所以在上课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篇: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设计(定稿)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
学生分析
中低年级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有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并且动手研究问题。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只是有限的一段时间,没有较长时间学习兴趣。另外,由于学生是刚刚开始探究活动,因此还缺乏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往往探究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些都是不利于探究活动的因素。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活动结合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它的优势在于教师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将本节课串联起来,将学生的兴奋点不断的推向更高,学习兴趣不减。同时,教师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让成功的良好体验连续不断。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在教师的精心的教学设计下,良好的思维品质、科学的探究方法、美好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升腾。教学目标
1、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
2、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对比、观察、实验等研究方法共同发现改变物体沉浮的规律。
3、在经历的一个个探究科学活动中,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在反复的探究中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和不断的克服科学困难心理做铺垫。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道理
2、使学生知道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水槽、烧杯、马铃薯、小玻璃瓶、题卡
(二)学生准备
铁块、橡皮泥、石块、泡沫块、桔子皮、线绳、精盐、搅拌棒
实验桌上有实验单、实验组的号牌。
学生分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不固定)活动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国老师呀在这里给大家上一节科学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师:老师也非常高兴并且也非常愿意和咱们班同学上课,因为我听说呀咱班同学最聪明最听话了,特别是能积极回答问题,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怎么样,这么多人听课,对这节课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上课。(师生问好)师:(出示李咏照片)同学们来看,认识吗?这是谁? 生:李咏。
师:他是干什么的? 生:主持节目的。
师:他都主持过什么节目? 生:《幸运52》、《非常6+1》„„ 师:喜欢看他主持的节目吗? 生:喜欢。
师:能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看吗? 生:因为可以开发我们的智力。生:因为紧张刺激。
师:嗯,同学们看我象李咏吗?是不是比李咏帅多了? 生:是。
师:今天老师呀就扮演李咏了,我们也来智力闯关好不好? 生:好。
师:我们将有这么几个环节?请同学们来看,(出示实物投影片)各小组桌上都有桌号牌,我们以举手的形式抢答,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我们开始第一关,智力抢答。(同学们齐喊:智力抢答)
师:大家看老师手里这么多题卡,都是各种形状的小动物,喜欢吗? 生:喜欢。
师:想得到它吗? 生:想。
师:要求是:老师说开始后才能举手抢答,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师:请听题:
1、石头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什么?
2、木头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为什么?
3、潜水艇是不是能沉也能浮?想知道为什么吗?
4、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系吗?
5、物体的沉和浮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6、你听过“死海不死”的故事吗?想知道为什么吗?
7、这堂课你能积极、勇敢、大声地回答问题吗?
(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按回答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并把精美的题卡送给他们)
师:请接到题卡的同学高举题卡,大家看一看,哪组获胜了? 生:第三组。
师:好,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师生鼓掌)
师:我们已经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最佳搭档。(师生齐声)[新课] 师:如果说,智力抢答是某个人的功劳的话,而“最佳搭档”这个环节则需要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在研究活动结束后,我们要评选“最佳搭档”。师:(出示小玻璃瓶)同学们来看,这是什么? 生:玻璃瓶。师、对,两个玻璃瓶。(放入水中)怎么了? 生:沉下去了。师:(再放入另一个玻璃瓶)又怎么了? 生:浮起来了。
师: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这方面的问题,那就是: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好吗?(板书课题)
师: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动手实验,你们想办法把在沉的物体让它浮上来,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同学们先看看实验桌上的实验材料,你认为哪些是能够沉在水里的物体,请把它挑出来。挑完就坐好,看哪组同学挑的最快,开始。生:各小组挑实验材料。
师:好,你来说一说,你们都挑出了什么? 生:我挑出了„„
师:嗯,他们挑的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都挑对了吗? 生:对了。
师:记住先不要做实验,小组商量一下,你们将怎样让沉在水里物体浮起来呢?开始。
[小组设计研究计划] 师:研究好了吗? 生:研究好了。
师:谁先来说说你们的研究方案? 生:„„
师:嗯,想法不错,其他小组同学不想说说你们的研究活动计划吗? 生:„„
师:你们的方法都不错,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看一下自己的桌面,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张活动记录表,这是便于大家在实验中记录所设计的。把你们发现的方法、结论都填在上面,可以简要一些,明白吗? 生:明白。
师:开始你们的实验研究吧![分组实验] 师:坐好,老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先研究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没有来得及研究,我们在课后继续研究怎么样? 生:好。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发现。哪组同学先来说说? 生:我们小组认为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把沉在水里的铁块或石块上绑上比例适当的泡沫块就会浮上来。我们还做了几个实验,现象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认为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师:说的挺好,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 生:能。(演示)生:我们小组把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捏成小船形或勺形就能浮上来,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师:嗯,挺科学,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生:能。(演示)生:我们小组把沉在水里的小桔子皮换成大桔子皮就浮起来了,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改变物体的大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师:你可真聪明,这种方法也让你想到了。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生:能。(演示)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呢?
生:改变物体的重量、大小、形状都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师:(板书)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刚才老师所做的小瓶实验是怎么回事了吧? 生:知道了。师:怎么回事?
生:一个瓶里有水,一个瓶里没有水。
师:真聪明,潜水艇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在水中沉浮的。想不想看看。生:想。
师: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真厉害,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找到了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祝贺你们挑战成功。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搭档”,大家认为哪组应当荣获这个称号。生:老师,我认为应该让第一小组获得“最佳搭档”。师:为什么?
生:他们找到了多种方法,他们小组合作的非常好。师:其他小组的意见呢?
生:我们也认为是第一组。因为他们小组找到的方法不但多而且解释也很正确。师:你们都是这么认为的吗? 生:是。
师:那就把“最佳搭档”送给第一组。(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靠实力连续闯过了两关,老师实在是佩服。看来不得不拿出我的杀手锏,最后一关“智力陷阱”。(师生齐声)
师:嗯,老师这里有一块马铃薯,你们说它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 生:(有的说沉,有的说浮。)
师:嗯,老师给同学们也准备了一些马铃薯和清水,请各组派代表来取。请大家放在水中试试看马铃薯是沉还是浮。生:(学生实验,发现马铃薯是沉的。)
师:请你们想办法,让马铃薯浮起来,先不要动,认真听要求,要求是:不许借助刚才实验所用的方法、物品,也不许改变它的重量、大小、形状,你,有没有办法,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嗯,有办法了吗?开始吧!生:有办法了。师:好,说说吧!你们想到了什么方法? 生:我们„„
师:嗯,真聪明,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板书:水中加盐)还有哪些组获得了成功,请举手,都是这个办法吗? 生:是。
师:同学们可真棒,太聪明了,连闯过了三关,祝贺你们。
师:坐好,大家看黑板,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什么课题?(师指、齐声)那么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呢?(齐声)好,同学们,这堂课上的愉快吗? 生:愉快。
师:嗯,起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