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共5篇)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65-838235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2-15 15:56: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2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3: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是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关于《观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上得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许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3

11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4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5

《古代诗歌四首》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6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组古诗学习,小学诗歌学习与中学侧重点不同,所以,将这四首诗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堂学习,从了解诗歌体裁入手。引导学生说说初读之后对四首诗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和格律诗(绝句与律诗),元曲。

学习《观沧海》时,从对曹操的认识切入,对背景做了补充。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强调难写易错字。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尝试疏通诗歌内容。

学生知道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从写景抒情角度明确。使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同时对动静结合手法,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写作主旨。对曹操的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豪迈自信有所感知。同时,让学生明白诗歌从题材角度的分类。作业设置为,对文中所写画面进行描绘。

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到位。班上有几个孩子朗读能力不错,声音洪亮,咬字清晰。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存在问题,学生语文积淀及其薄弱。对古诗的基本常识几乎没有,连古诗的句数都不懂。曹操更是所知甚少,完全得依靠老师补充。听课时,对诗歌翻译很执着,而赏读的重点却不很在意。小学诗歌学习与初中诗歌学习,是两个概念。还得通过今后引导,让学生明白才好。

第二课时,原本打算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天净沙秋思》。但由于第一课时作业问题太多,只好先处理作业问题再学新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的重点确定为,通过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从复习《观沧海》的主旨导入,引导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什么样的景,是因为要抒什么样的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这首诗与《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听到学生稚嫩的分析,心里有些安慰。

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再次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女生齐读,男生点评,学生兴趣很高。

随后的学习,也是从读懂诗意入手,再导入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月亮”这个常常入诗的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读懂李白的浪漫。同时,进行拓展。作业设置为最后一句的赏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朗读诗歌,分析情感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拓展写月的诗歌时,没想到学生除了《静夜思》《古朗月行》之外,居然再也想不出其他诗歌。有些震惊,有些无奈,最终也就只有结合课后第五题对学生进行了拓展。语文学习,从点滴做起吧!

第三课时,还剩两首诗,想着推进快一点,全都学了。结果,学校又要召开表彰大会,两个班的课都有影响。一个班估计能上三十分钟,一个班最后只上了二十多分钟。也就只好学了一首《天净沙秋思》。学习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元曲基本常识,读懂诗人的羁旅情思。

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比较熟悉,朗读时,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节奏。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划分,就是读不好,练习多次终于读好。随后,将元曲文体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认识有了新的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将这首曲分为两层进行引导。第一层,着重引导学生从对景物特征的用词中,让学生感受到凄冷冷清的氛围。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以乐静写哀情的手法,也通过举例让学生有所体味。第二层,抓住“断肠人”三字,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作业是,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

学习时,学生对于这首小令的兴趣较高。课堂参与表现的学生有所增多,有感情朗读,点评朗读,分析景物描写都有人积极主动表现。他们的语文积淀确实单薄,但有了这愿意学习的劲头,是不是,也可以稍稍有点期待?

第四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读懂作者在诗歌中的丰富情思,会赏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从对近体诗的分类复习导入,诗歌的学习遵循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节奏;三读,读出内容;四读,读懂情感的学习过程。在赏读过程中,对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颔联用字,和颈联生动形象的自然理趣,重点进行指导。紧接着,拓展学过的充满理趣意味的诗歌。最后,从表达方式对整首诗进行了小结。作业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情绪饱满,听得我也是情绪高昂。一节课,师生关系和谐。当然,最后拓展有理趣的诗句时,又一次出现尴尬。不过,当我起头后,还是有人可以接出下句的。没关系,他们不会积累,我来教。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从修辞手法赏读诗句,完成情况较好。对于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画面不够形象,几乎都是诗句翻译。对名句赏读,缺乏方法,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仅在嘴上过了一遍,积累下的不多。

四首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朗读,扣词赏句,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感。而且,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中,品味诗意。同时,试图通过课堂赏读,作业落实的方法,让学生对于初中诗歌赏析有个基本概念。不过,学完四首诗总有些遗憾。似乎大脑还在初三总复习的题海沉浮,看见作品总是会不自觉解剖。这是个问题,必须转换思路才好。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四首诗用了四节课学习,按照教参指导,和教学进度来说,是失败的。不过,面对他们摸底考试平均分仅58分的底子来说,也只能这样慢慢来学习。也许,有一天,蜗牛说不定也可以吃上成熟的“葡萄”!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7

这几年,一直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鉴于现在部编版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重视,于是,很想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后来,看了王君老师的《更美的语文课》,对群文教学充满了一种期待。虽然尝试着上了杜甫群诗教学,但那都是小打小闹,我想让群文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因此决定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单元教学为蓝本,打通课内与课外,接通单篇和整本,开启语文教学新探索。

群文教学的关键是聚焦。很显然,在这个方面我才刚刚起步。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聚焦这一学习目标,我把这几篇现代文学习定位在了“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确定主题为“这样的表达很精彩”。上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语言表达之美,然后结合知识短文,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接下来引导着他们在《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进一步进行学习和体会,最后设计微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这样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点是不是太浅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太多的学习与实践。

《古代诗歌四首》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预习提示中要求“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上,教学中重点以课堂活动“我为景物代言”展开教学。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给了学生三个段落,固定格式,重点在于让学生用文字描绘诗中景物,并且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描绘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写作的过程,就是全体同学都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诗人感情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预习提示中的学习要求。但是在第二课时的展示环节中,七年级的孩子倾听的能力还是不够,分享的同学很用心,但听课的孩子却心不在焉,这是感觉比较失败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能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许是刚开学事太多,对课文的研读根本不够深入,对学生基础的训练也还欠扎实,希望以后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管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群文阅读的路上,我终于迈开了脚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也终会走到头的。

如何让聚焦更贴近语文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的核心学科知识,让学生真正在这样的课堂上扩大阅读量,提升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思维的发展,是我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要风雨兼程,只为看到语文教学更多更美的好风景。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8

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是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难度就降低了。关于《观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上得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许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第二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四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2011-10-31 14:19:14)转载▼ 标签: 分类: 教育教学思考 曹操 浅草 《观沧海》 天净沙秋思 《次北固山下》

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是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难度就降低了。关于《观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上得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许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 教学反思

“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涯。”,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来,是的,这首曾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是多么的精练,古人宋玉曾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前四句没提到过一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没有一个字不在抒发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渲染这种浓烈的悲苦之情。我采用图文结合的讲解方法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人流浪他乡,心中孤寂悲伤的思乡之情。诗中“小桥流水人家”穿插在这种悲凉的曲调当中,将乐景与哀景融为一体,更反衬出他的思乡愁绪。但是,我想这曲小令除了让学生理解诗句,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首小令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并让学生依据这首诗进行仿写。学生在仿写的过程虽有点难度,但表现得都很积极兴奋。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撇弃了文章的情感,只是把单调的字、词、句拿到课堂上,想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虽然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算太到位,可是我深深意识到了这一点。

另外,我感到一堂课除了夯实教学重点,紧紧抓住教学情感外,更为重要的是精妙的教学设计。这是个逐渐成熟的教学功夫,教师一定要有教学敏感性,当看到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时,要很快地找到切入点。这节课我就以“秋思”为切入点,由一首诗来引出“秋思”的诗题。另外,在听课时,我还发现了九年级的一位老师在讲文言文时,从文题的重要的字去找切入点,由文题的两个字来统领全文,使整个教学设计紧凑而有序。

在这节课上,我在今后教学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第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篇一: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11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篇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201*年**月**日下午,我在学校视频教室上公开课《古代诗歌四首》,用的是一年一班的学生。

这是学校本学期组织的第二次教学活动了。第一次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这一次是初一教师“四环”模式过关课。我对公开课一直没有什么抵触心态。为什么要抵触呢?一个老师,讲好课,不管是不是公开课,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既然觉得自己是称职的和优秀的,就应该像安徒生笔下那位爱美的皇帝一样,穿着衣服,到大家面前展示一下。当然了,前提是真有衣服,而且还是制作精良、穿上相当漂亮的。

这一次我讲的公开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曹操的《观沧海》、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原本打算一节课把四首诗歌都讲完;读一读,解析一下意象,写一写随堂练笔。

在进行的过程中,我发现,讲完两首诗歌已经很勉强了。所以,最后,我只得讲了《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两首诗。就算这样,第二首诗也给人一种草草了事的感觉,是不好的。在写的部分,也一直在重复我开学初做的事,没有什么新意,指导也是不够的,让学生的写开始得不轻松、不容易。这些都是下一步应该加强的东西。

其实,这些因素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完全应该考虑到的。教师不是在给理想的学生授课,对于学生的接受情况应该有切当的估计。

在前一个阶段的教学中,我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只顾着设计课堂环节,只顾着研读教材,把学生的因素忽略掉了。上梨树六中送课是这样的情景,今天,又是这样的情景。

同样的错误,同样的失误,犯两次还是可以的。如果我第三次仍旧是在备学生上不好,那可严重了。

希望我不至于那样。

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教学的热情和激情。什么时候也不要变得那么的懒惰懈怠。因为,现在值得的理由太少,只当是为自己、为学生、为看不见的未来做努力吧!

以上是我此次课堂教学的反思。在随后的语文组教研活动中,同事们也提出了不少很有借鉴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比如,郭晓琳老师建议说朗读的指导应该跟上去,我认为确实是我的欠缺,下一步会加油的。张丽彬老师和邸伟老师认为本节课想要做什么,应该在学习目标中出示一下,这样,听课者就更加明晰教师的意图了。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我的处理方法不同,那么就应该更加清晰地传达出来,不能让教师们听得一头雾水。

在闲暇时,初一学年组长栾淑杰老师也和我进行了交流。她认为在写的过程中,如果我的指导思路再宽一点,就会更好,学生写起来会更加容易。这也是很有道理的,在以后的设计中我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很高兴,在一节公开课结束后,我能够听到这么多真诚的声音,听到这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全力以赴地做事,坦诚真挚地沟通,这不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工作状态和氛围吗?今天,理想似乎照进了现实。

事在人为。好好做事,做做好事,终是不会错的。人们缺失的太多、怀疑的太多,用虔敬之心做事,反倒会赢得友善的支持。

正道是沧桑,所言非虚。我已没有理由消极和怀疑。好好修炼自己便了。

篇三: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是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难度就降低了。关于《观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上得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许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第四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

这几年,一直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鉴于现在部编版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重视,于是,很想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后来,看了王君老师的《更美的语文课》,对群文教学充满了一种期待。虽然尝试着上了杜甫群诗教学,但那都是小打小闹,我想让群文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因此决定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单元教学为蓝本,打通课内与课外,接通单篇和整本,开启语文教学新探索。

群文教学的关键是聚焦。很显然,在这个方面我才刚刚起步。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聚焦这一学习目标,我把这几篇现代文学习定位在了“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确定主题为“这样的表达很精彩”。上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语言表达之美,然后结合知识短文,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接下来引导着他们在《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进一步进行学习和体会,最后设计微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这样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点是不是太浅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太多的学习与实践。

《古代诗歌四首》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预习提示中要求“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上,教学中重点以课堂活动“我为景物代言”展开教学。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给了学生三个段落,固定格式,重点在于让学生用文字描绘诗中景物,并且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描绘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写作的过程,就是全体同学都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诗人感情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预习提示中的学习要求。但是在第二课时的展示环节中,七年级的孩子倾听的能力还是不够,分享的同学很用心,但听课的孩子却心不在焉,这是感觉比较失败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能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许是刚开学事太多,对课文的研读根本不够深入,对学生基础的训练也还欠扎实,希望以后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管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群文阅读的路上,我终于迈开了脚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也终会走到头的。

如何让聚焦更贴近语文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的核心学科知识,让学生真正在这样的课堂上扩大阅读量,提升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思维的发展,是我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要风雨兼程,只为看到语文教学更多更美的好风景。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2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3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4

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是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难度就降低了。关于《观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上得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许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5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组古诗学习,小学诗歌学习与中学侧重点不同,所以,将这四首诗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堂学习,从了解诗歌体裁入手。引导学生说说初读之后对四首诗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和格律诗(绝句与律诗),元曲。

学习《观沧海》时,从对曹操的认识切入,对背景做了补充。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强调难写易错字。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尝试疏通诗歌内容。

学生知道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从写景抒情角度明确。使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同时对动静结合手法,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写作主旨。对曹操的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豪迈自信有所感知。同时,让学生明白诗歌从题材角度的分类。作业设置为,对文中所写画面进行描绘。

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到位。班上有几个孩子朗读能力不错,声音洪亮,咬字清晰。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存在问题,学生语文积淀及其薄弱。对古诗的基本常识几乎没有,连古诗的句数都不懂。曹操更是所知甚少,完全得依靠老师补充。听课时,对诗歌翻译很执着,而赏读的重点却不很在意。小学诗歌学习与初中诗歌学习,是两个概念。还得通过今后引导,让学生明白才好。

第二课时,原本打算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天净沙秋思》。但由于第一课时作业问题太多,只好先处理作业问题再学新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的重点确定为,通过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从复习《观沧海》的主旨导入,引导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什么样的景,是因为要抒什么样的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这首诗与《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听到学生稚嫩的分析,心里有些安慰。

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再次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女生齐读,男生点评,学生兴趣很高。

随后的学习,也是从读懂诗意入手,再导入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月亮”这个常常入诗的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读懂李白的浪漫。同时,进行拓展。作业设置为最后一句的赏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朗读诗歌,分析情感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拓展写月的诗歌时,没想到学生除了《静夜思》《古朗月行》之外,居然再也想不出其他诗歌。有些震惊,有些无奈,最终也就只有结合课后第五题对学生进行了拓展。语文学习,从点滴做起吧!

第三课时,还剩两首诗,想着推进快一点,全都学了。结果,学校又要召开表彰大会,两个班的课都有影响。一个班估计能上三十分钟,一个班最后只上了二十多分钟。也就只好学了一首《天净沙秋思》。学习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元曲基本常识,读懂诗人的羁旅情思。

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比较熟悉,朗读时,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节奏。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划分,就是读不好,练习多次终于读好。随后,将元曲文体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认识有了新的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将这首曲分为两层进行引导。第一层,着重引导学生从对景物特征的用词中,让学生感受到凄冷冷清的氛围。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以乐静写哀情的手法,也通过举例让学生有所体味。第二层,抓住“断肠人”三字,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作业是,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

学习时,学生对于这首小令的兴趣较高。课堂参与表现的学生有所增多,有感情朗读,点评朗读,分析景物描写都有人积极主动表现。他们的语文积淀确实单薄,但有了这愿意学习的劲头,是不是,也可以稍稍有点期待?

第四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读懂作者在诗歌中的丰富情思,会赏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从对近体诗的分类复习导入,诗歌的学习遵循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节奏;三读,读出内容;四读,读懂情感的学习过程。在赏读过程中,对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颔联用字,和颈联生动形象的自然理趣,重点进行指导。紧接着,拓展学过的充满理趣意味的诗歌。最后,从表达方式对整首诗进行了小结。作业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情绪饱满,听得我也是情绪高昂。一节课,师生关系和谐。当然,最后拓展有理趣的诗句时,又一次出现尴尬。不过,当我起头后,还是有人可以接出下句的。没关系,他们不会积累,我来教。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从修辞手法赏读诗句,完成情况较好。对于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画面不够形象,几乎都是诗句翻译。对名句赏读,缺乏方法,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仅在嘴上过了一遍,积累下的不多。

四首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朗读,扣词赏句,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感。而且,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中,品味诗意。同时,试图通过课堂赏读,作业落实的方法,让学生对于初中诗歌赏析有个基本概念。不过,学完四首诗总有些遗憾。似乎大脑还在初三总复习的题海沉浮,看见作品总是会不自觉解剖。这是个问题,必须转换思路才好。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四首诗用了四节课学习,按照教参指导,和教学进度来说,是失败的。不过,面对他们摸底考试平均分仅58分的底子来说,也只能这样慢慢来学习。也许,有一天,蜗牛说不定也可以吃上成熟的“葡萄”!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6

11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第五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

这几年,一直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鉴于现在部编版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重视,于是,很想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后来,看了王君老师的《更美的语文课》,对群文教学充满了一种期待。虽然尝试着上了杜甫群诗教学,但那都是小打小闹,我想让群文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因此决定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单元教学为蓝本,打通课内与课外,接通单篇和整本,开启语文教学新探索。

群文教学的关键是聚焦。很显然,在这个方面我才刚刚起步。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聚焦这一学习目标,我把这几篇现代文学习定位在了“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确定主题为“这样的表达很精彩”。上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语言表达之美,然后结合知识短文,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接下来引导着他们在《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进一步进行学习和体会,最后设计微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这样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点是不是太浅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太多的学习与实践。

《古代诗歌四首》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预习提示中要求“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上,教学中重点以课堂活动“我为景物代言”展开教学。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给了学生三个段落,固定格式,重点在于让学生用文字描绘诗中景物,并且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描绘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写作的过程,就是全体同学都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诗人感情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预习提示中的学习要求。但是在第二课时的展示环节中,七年级的孩子倾听的能力还是不够,分享的同学很用心,但听课的孩子却心不在焉,这是感觉比较失败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能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许是刚开学事太多,对课文的研读根本不够深入,对学生基础的训练也还欠扎实,希望以后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管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群文阅读的路上,我终于迈开了脚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也终会走到头的。

如何让聚焦更贴近语文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的核心学科知识,让学生真正在这样的课堂上扩大阅读量,提升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思维的发展,是我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要风雨兼程,只为看到语文教学更多更美的好风景。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2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3

11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4

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是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难度就降低了。关于《观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上得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许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5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3: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是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的难度就降低了。关于《观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上得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许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6

(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7

《古代诗歌四首》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共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