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有趣的测量评课稿(汇编)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65-869537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4-01-12 10:11: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趣的测量评课稿

有趣的测量评课稿

春意融融,鸟语花香。今天聆听了张文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有趣的测量”一课,感受颇深。根据教研组的安排,我重点针对课堂中学生“说”的表现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信学生,贯穿全程

我认为,放手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更应该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体验。课堂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重点预设教学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能够流畅的表达和描述实验和思考的过程,实在难得。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中,教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说出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说的非常积极和准确,给学生的说创设了良好的表现环境,情感在此孕育,知识在此孕伏。

第二环节“实验操作,亲身体验”中,教师大胆预设“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计算出这个比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被挑动着,对新鲜知识的探索欲望被激发出来了,思维被充分的放大和扩展。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帮助下自然而然说出了三种不同的试验方法,无需激励,学生参与实验的欲望占据了主导地位,那种急切的心情无法言表。说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学生思维状况,学生的表达也呈现了最自然的状态。

其他环节精彩频频,无以计数,略谈一二,以证其实。

洞悉问题,共同翱翔

世界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们不仅要有一双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也要有一颗真诚豁达的心,发现美丽光环辉映下的黑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飞得更稳。

1、说不是个别学生的专属权力。“说”要面向全体,让大家踊跃的说、大胆的说,说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和困惑。课堂中少数学生的说代替了所有学生,有的学生没有说的机会,表现欲得不到满足,在后半截课堂中出现了哈欠连连的现象。

2、师生互动更应注重延时等待。

课堂中师生互动是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的对话应该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之上,教师问和学生答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的消逝。因此教学环节中设计的“猜想”需要等待,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实验汇报”需要等待,让学生去总结和梳理,让更多的成员去补充、完善和评价;错误的回答需要延时,让学生认真的思考自己的出错原因;……说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而这个平台需要教师智慧的女里创设。

3、小组汇报理应体现小组合作成果,还要汇报存在困惑。

第二篇:《有趣的测量》评课稿

实施新课程:我们的理念是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挑战性、鲜活的数学。那么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实践活动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全体老师思考的问题。

听完这节课,给我感觉是:快乐、有趣、轻松、愉悦,本节课刘老师设计别具匠新,一扫传统课堂死气沉沉地听,闷声闷气地算,机械被动地模仿的状态。学生会操作,会表达,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会创造,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有趣成为这堂课的亮点:让学生从长方体、正方体等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了子过渡到探究不规则图形,思维跨度大,挑战性强,这本身就很有趣,再加上教师采用土豆、橡皮泥,不规则石头等来试验,特别课尾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把这种愉悦、有趣推向了**。

给学生创建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在学的过程 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尽情地张扬个性。这种课全体同学参与活动,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注重双基的培养,从复习的导入求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及规范的板书:上升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这些方面都可以体现。

听完这节课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以下的思考:

1、既然是测量,是否因应追求测量的科学性,是不是可让学生用尺子量量,示范给大家看。

2、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可否先让小组学生上台演示、解说,再找听懂了的同学归纳总结,这样对学生倾听习惯和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3、除了用装有水的容器测量外,还可以借助有土、沙、灰等其他填充物,教师可给学生讲清楚,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三篇:电流的测量评课稿

《电流的测量》说课稿

组别:理综组 教师:冉光强

一、自我介绍

各位老师好,我是冉光强,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九年级物理《电流的测量》

二、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电路图>之后, 学生已经接触了最简单的电路,初步了解了电路状态,电路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本节课进一步了解电路中的电流的基本知识,为下一节课学生实验电流表测电流的正确操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为为以后电路分析,电阻,电压等基本概念的学习作好铺垫.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尤显重要.电和生活联系极其紧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很想通过自己动手去发现其中的奥秘。但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同时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我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师可用<极域教师控制软件>展开教学, 构建有效的网络环境.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我按三维目标方式来表述.(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

2、学会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测电流

3、学会电流表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浏览专题学习网页,自主学习,初步了解电流的基本知识。

2、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化巩固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2、通过信息技术与本节课知识的整合,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重点.四、教学难重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及感知电流的单位“安”,电流表的连接和熟练读数。

教学难点

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的正确掌握,2、电流表的读数。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度,本节课多处地方采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一下的教学过程中,为大家畅述.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演示:开关闭合电灯发光,灯为什么会亮?引出电流, 生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对电流好奇的问题。

2、教师引导,明确任务,(设计意图:教师结合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

3、学生看书,自主学习(小展示)

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同学们通过游览老师自制的专题学习网页欧仑学案上的内容,结合主题任务,先自主学习,时间大概10分钟左右.4、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大展示)

展示学案上的相关内容。

5、及时反馈,评价巩固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式的信息技术整合,突破难度。

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及时纠正错误,掌握规则。这样的整合教学可视性强,操作性强,学生兴趣搞。

六、反思本课例创新点

“先学后教”的方式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通过理论学习再进行动手实验操作。篇二:物理评课稿

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武小强

本节课的亮点有: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前的那张大的实验台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 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 1 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 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物理评课稿:《串并联电路》评课 3

一、开篇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时,提示学生啊:“我们快过什么节了?”(学生答出圣诞节和新年),随即打开课前布置好在墙上的彩灯让联系生活,闪烁的灯光把学生带到了节日氛围中,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设疑道:“拧下一只灯泡,剩下的还亮吗?”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切入,亲切自然,饱含着人文的气息。

二、温故知新巧提问:出示手电筒,你了解它的电路吗?这应该是前面《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复习,但不是单调的提问,而是让学生上台板画手电筒的电路图,让学生动手动脑,活泼新颖。

三、用肢体语言—手拉手表示串并联:这是我见得最新颖最贴切的类比串并联的的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方法。物理规律能这样表演出来,让人叫绝,这么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串并联”,多么易于学生接受啊!

四、注意细节: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提示学生操作中,应断开开关——安全和节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电路需要这样做。为学生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不是我们教育之目的所在吗?

五、竞争、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连接电路中赛速度,但快的还是要帮助慢的,让学生上台演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实验的结论。

六、照应:学过了新的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回来探究那串彩灯的连接方式,通过拆下部分灯泡看它们是否相互影响来推断,这灯不仅是给人看的,还可以摸!教学活动始于彩灯,终于彩灯,如此,完美谢幕!

七、生活:引入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举例、多媒体资料中人体的电流——心电(图)的测量,都围 4 绕生活展开,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新课标理念。

八、三维目标:综观一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技能,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形中受到多方位的启迪,对

物理评课稿:《磁场》 内容:八年级物理第九节第二节:磁场

本节公开课非常成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从中吸取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优点如下:

教态自然,和气悦人。教师的姿态优雅,会给以亲切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流畅,抑扬顿挫,节奏性强,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无不规范的口语,叙述得当。实验演示得当,使教学直观了当,具体形象,便于掌握知识,记忆起来简便,使抽象的知识显而易件,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变得浅而易懂。

知识丰富,引用资料形象生动,富于哲理,对教材其到了良好的补充,相辅相承。5篇三: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

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电源和电流》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_-03-05 好评度:1610 第二周是高二物理组研讨周,大家共同听了解鹏翔、李霞、王景军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王校长参与了整个听课和评课过程。陈红灵老师评课:

1、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2、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在教学中可以用家庭中常见的水表类比。

谢鹏翔老师从初高中衔接方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初中教材中有抽水机和电源的类比,水流和电流的对比。

李主任建议大家认真钻研课标,不要把问题讲难。

赵京南提出物理课堂应当多引入生活当中的例子,增加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最后王校长作了总结:

1、重视初高中衔接,建议各位教师把初中教材学一遍,高中教学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并清醒认识到,哪些是自己的经验,哪些是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的新问题。

2、教学过程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

3、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经常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学生体会到生活当中就有物理。

5、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炼,逻辑性要强。篇四:电功率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电功率》听课记录及评课稿

执教班级:三(2)班 执教时间:202_年12月25日

一、复习导入

1、老师 ①什么叫电功 它的两个单位是什么?换算关系

②电流做功的实质?

③如何测电功?

[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适时适度的点评]

2、看漫画(课件)

做功的快慢与做功多少和时间都相关 [评:学生很兴奋,并进行积极的思考]

3、电流通过电风扇半小时做功72000j,洗衣机2分钟做12000j ①电流通过哪个做功多? ②哪个做功快

[评:教师让学生通过计算类比的方法引出课题,给学生的印象较深]

二、新授过程:

1、电功率

①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电功率

②意义: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里

③公式:p=w/t=u·i(电功率电压和电流的乘积)

④单位:瓦特(w)千瓦(kw)1kw=1000w [评:较具体,强调单位的一致,同一导体,同一时间]。

例题:一盏电灯连在220v的电路中,电流为68ma,求:电功率?若通过100h做功是多少焦耳?多少千瓦时?

[评:此题是很好的,引导同学们注意单位一致]

2、额定功率:

演示实验:让同学观察灯泡的亮暗

在不同电压下,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 [评:让同学来观察灯泡的亮度引入额定功率]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评:应着重强调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都是固定的,是由厂家给的] 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 小结: 巩固练习:灯泡上标有“6v 3w”的字样,接在8v的电压上,问灯泡的额定电压

是,额定功率是:。联一个 的电阻才能使灯泡正常发光。

[评:本人认为此题后面的问题难度有点大,但是可以让同学们扩展知识很有帮

助] 评课:

总体感觉这节课能算一节好课,主要表现在:

1、能灵活运用课件进行教学

2、在课堂教学中能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3、教学重难点较突出,该讲的都讲了

4、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及巩固习题看,课堂效果是很好的值得商讨:

1、对课件应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要注意板书的规范;

3、习题的选择要突出“重点”选择一些较简单的练习题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适当的给一些扩展题,让同学们激发智慧篇五:物理评课稿

物理评课稿:《串并联电路》评课

一、开篇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时,提示学生啊:“我们快过什么节了?”(学生答出圣诞节和新年),随即打开课前布置好在墙上的彩灯让联系生活,闪烁的灯光把学生带到了节日氛围中,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设疑道:“拧下一只灯泡,剩下的还亮吗?”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切入,亲切自然,饱含着人文的气息。

二、温故知新巧提问:出示手电筒,你了解它的电路吗?这应该是前面《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复习,但不是单调的提问,而是让学生上台板画手电筒的电路图,让学生动手动脑,活泼新颖。

三、用肢体语言—手拉手表示串并联:这是我见得最新颖最贴切的类比串并联的的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方法。物理规律能这样表演出来,让人叫绝,这么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串并联”,多么易于学生接受啊!

四、注意细节:学生动手连接电路,教师提示学生操作中,应断开开关——安全和节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电路需要这样做。为学生服务,为生活服务,这不是我们教育之目的所在吗?

五、竞争、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连接电路中赛速度,但快的还是要帮助慢的,让学生上台演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实验的结论。

六、照应:学过了新的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回来探究那串彩灯的连接方式,通过拆下部分灯泡看它们是否相互影响来推断,这灯不仅是给人看的,还可以摸!教学活动始于彩灯,终于彩灯,如此,完美谢幕!

七、生活:引入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举例、多媒体资料中人体的电流——心电(图)的测量,都围绕生活展开,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新课标理念。

八、三维目标:综观一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技能,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形中受到多方位的启迪,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影响深远。

第四篇:有趣的平衡评课稿[推荐]

篇一:评课稿

对周玉喜说课的评价

周老师今天说课的主题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有趣的平衡》。他是按照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的: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学目标4.说重点,难点5.说学法指导6.说教学辅助措施7.说教学步骤8.板书展示。周老师能对基本环节进行分析详略得当说明。具体评价如下:

说课基本环节齐全,内容针对性、实效性很强,教学步骤清晰具体,依我个人的看法,有如下闪光点:

板书设计一目了然,看起来很舒服。

当然也存在一些可以斟酌的地方,比如:

通过对周老师说课稿的分析,我认为,他为有质量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深入的思考。如果在教学流程的设计再多一些自己的特色,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目标设定的合理性、课堂环节的简易可操作,那么他会有更多教学上的突破,成为我们场直中学的一面标杆。

对李芳辉教学过程的评价

首先论心-------也就是当前的热词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从李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表情表现可以看出,李老师是热爱教育事业、喜欢孩子的------当妈妈的人嘛,看孩子都是优点,没有缺点。优点是必须表扬的,即使有缺点也都是可以原谅的。其实只要有这份热爱教育、喜欢孩子的心,教学理念和思想就一定是先进的,因为她为孩子们选择的一定是最适合的。需要注意的是对个别学生的习惯要求严一些,不要溺爱。

其二论意-------也就是教学目标,本节课李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实用的,没有过大的设置目标,从而避免了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出示目标的环节,能够区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没有泛泛出示。只是有一些单薄,还可以丰富一些,比如----其三论行-------也就是教学流程,本节课李老师从实际出发设计的教学流程科学有效易于操作。亮点很多,比如:

1、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先让学生来猜一猜谜语,这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边的教学做好铺垫。2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实验操作要求严谨,特别是能够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体现了李老师对学生的真切的关爱。4密切联系生活,练习中的一道道小题,就像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足是没有板书,巡视的时候对后两组关注的少。

其四论成-------也就是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得出了平衡的规律,并能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体验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精神和数学兴趣。缺失的是学生实验失败的经验,和学生在教师设定范围以外的生成,比如左边刻度数5,棋子数4,右边可不可以是8个棋子,放在刻度2和3中间?学生有的说方案无数个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剖析透彻等等。

总体来说,虽然有些不足,但瑕不掩瑜,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篇二:《有趣的平衡》说课文稿

巧妙整合,事半功倍

——《有趣的平衡》说课稿

唐山第一实验小学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我叫周磊。我执教的《有趣的平衡》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节综合运用课。本节课,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的说课主题是《巧妙整合,事半功倍》。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全面分析,深入思考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全面分析,准确的确立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发现平衡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猜测类推、抽象概括、操作实践的能力,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不懈的品质。

经过深入思考确立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这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二、巧妙整合,事半功倍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我是如何用信息技术做支撑来实现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1、巧用图片动画,扫清认知障碍,学最“简单”的数学。在导入新知这一环节,首先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衡现象来源于生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提问:结合图片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平衡与什么有关?学生会说到质量。而另一因素“物体与支点的距离”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点。此处我巧用“跷跷板动画”演示,并适时的提出问题 “还是这两只兔子,质量没有变化,为什么没有平衡?” 学生立刻会意识到“与支点的距离有关”。动画的引入使抽象的名词变得简单,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借助学件,建立自学平台,学有乐趣的数学。

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右边分别在刻度几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动手实践中多媒体学件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充分的进行实验,大胆尝试,大胆发现,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汇报并得出规律:左刻度数╳左棋子数=右刻度数╳右棋子数。接着让学生观察在实验中填写的表格,得出反比例关系。这一设计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无与伦比的优势。

3、竞赛比拼,发展智慧,学有挑战性的数学。

在巩固新知这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首先教师出题,在左边的刻度6 上放3个棋子,让学生试图使塑料管平衡,学生会想到有多种解决办法。这个时候教师适时提问,你认为哪种放法更好,学生会说到选择的刻度越大,所放的棋子数就越少。这一环节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第二个层次,设计了游戏竞赛。网络为学生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变了常规手段训练的枯燥和单一。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感悟差异,分享成功的经验,促进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智力上的发展。

4、文字视频资料,课外延伸,学有价值的数学。

通过文字资料,了解科学家阿基米德。谈一谈你觉得应该向阿基米德学习点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观看视频,体会杠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并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科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冷静反思,收获丰硕。

反思下来,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实现了整合的意义和价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提升智慧。

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数学感觉轻松,愉快。为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打下良好 的基础。

真正实现了巧妙整合,事半功倍。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各位评委指导!篇三:《有趣的平衡》说课文稿

巧妙整合,事半功倍

——《有趣的平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执教的《有趣的平衡》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的一节综合运用课。本节课,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的说课主题是《巧妙整合,事半功倍》。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全面分析,深入思考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全面分析,准确的确立了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发现平衡规律,初步感知杠杆原理。

2.应用规律,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猜测类推、抽象概括、操作实践的能力,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眼光看待身边的生活现象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坚持不懈的品质。

经过深入思考确立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这是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二、巧妙整合,事半功倍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下,我是如何用信息技术做支撑来实现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1、巧用图片动画,扫清认知障碍,学最“简单”的数学。

在导入新知这一环节,首先出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衡现象来源于生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提问:结合图片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平衡与什么有关?学生会说到质量。而另一因素“物体与支点的距离”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点。此处我巧用“跷跷板动画”演示,并适时的提出问题 “还是这两只兔子,质量没有变化,为什么没有平衡?” 学生立刻会意识到“与支点的距离有关”。动画的引入使抽象的名词变得简单,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借助学件,建立自学平台,学有乐趣的数学。

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棋子,右边分别在刻度几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动手实践中多媒体学件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充分的进行实验,大胆尝试,大胆发现,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汇报并得出规律:左刻度数╳左棋子数=右刻度数╳右棋子数。接着让学生观察在实验中填写的表格,得出反比例关系。这一设计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无与伦比的优势。

3、竞赛比拼,发展智慧,学有挑战性的数学。

在巩固新知这一环节,我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首先教师出题,在左边的刻度6上放3个棋子,让学生试图使塑料管平衡,学生会想到有多种解决办法。这个时候教师适时提问,你认为哪种放法更好,学生会说到选择的刻度越大,所放的棋子数就越少。这一环节

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第二个层次,设计了游戏竞赛。网络为学生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变了常规手段训练的枯燥和单一。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感悟差异,分享成功的经验,促进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智力上的发展。

4、文字视频资料,课外延伸,学有价值的数学。

通过文字资料,了解科学家阿基米德。谈一谈你觉得应该向阿基米德学习点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学习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观看视频,体会杠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并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科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冷静反思,收获丰硕。

反思下来,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实现了整合的意义和价值。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提升智慧。

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数学感觉轻松,愉快。为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打下良好 的基础。

真正实现了巧妙整合,事半功倍。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各位评委指导!篇四: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很荣幸学习了四位领导老师奉献的精采纷呈的科学课。在这里,对各位老师的赛课,我作肤浅的点评,希望能起到共同学习、交流、提高的作用。《玩镜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是在《认识光》 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按照教材的提示,内容看似简单,但要有效的完成教学三维目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今天4 位老师却用了多种手段,多种教学法,不同程度的完成了部分 教学目标,突出了以下六个方面的亮点:

一、新理念渗透教学的全过程

1、渗透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次科学课竞赛,改革了传统教学“教师本位”的思想 观念,老师们都能够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着自己的主导地位,渗透着“以 人为本”的精神,真正成为了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 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 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在学生 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之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 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说 第 1、2 节课,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玩,不厌其烦的让学生表述玩中所获,用大量的时间让 学生整理镜子里的道理,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第 3、4 节课,老师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探 究,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学生却能自己发现镜子的特点,这也是比较有价值的。这样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的主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老师做到了把时间、把能力真正还给 了学生。

2、渗透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4 位老师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努力地给予每一位学生有效的指导,尤其在分组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们都尽最大 努力地在做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尽量地关注全体,扩大学生参与面,老师努力地为孩子们提供 了观察、操作、表达、思考、表现、探究的机会,使孩子们几乎都手动、眼动、嘴动、脑动,除去了危坐的辛劳,课堂里没有了不听课的孩子,也没有了冷漠参与的倦怠。

3、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探究既是孩子们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形式。探究性 学习是新课程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更是科学课别于其它学科一个显著特征。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让孩子们在“做中学”。比如 第一、二节课,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实践操作、体验感悟,从而 获得知识与技能,只有从问题入手,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带着好奇心去做,既动手、动口、动眼,调动各种感官又动脑,科学课才能形成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学习氛围,学生才 会有学科学的欲望,从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而第三节课,老师还把孩子们的“做”与 “玩”结合起来。在“玩”中学,老师指导,躬下身子,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学生亲历亲为,一种轻松愉快的实验操作课堂,一个个结论在孩子的游戏中自然产生,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使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妥贴,师生没劳累的痕迹;第四节课以小组合作为载 体,引导学生探究,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促进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时代需要 的一种生存意识及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四位老师都能够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地 位,扮演着扶人过河的角色,不同程度做到了扶放有效:实验前的指导,过程中的指导、点拨,看比较到位,有实效。

4、渗透了课程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思想。四位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眼 界,使学生与课程内容有亲近感,使课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孩子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本来就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好动,他们身边的事物,能够成为他们学习探究的对象,他们是 急于想弄清楚原因,群情投入。很多老师能够把课堂引向课外,就地取材、摄取身边的材料,为科学课所用,非常好。比如第一节课,老师能用摩托车上的废镜子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明白 科学道理就在我们身边。

5、渗透了开放教学的意识。4 节课在提供的教学材料、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上,都留给 了学生延伸拓展的充裕领地。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不是单纯的为掌握科学知 识而敷衍探究过程。

6、渗透了发展性评价意识。本次赛课中,老师不同程度地关注了学生成功感,对于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点一滴的闪光点,一点一滴的激情与思维的火花,老师都予以关注,及时地 以不同方式进行鼓励,或以语言、或以抚摸、或以眼神激励他们勇于尝试动手动脑学科学,鼓 励他们要乐于全作和交流,挖掘孩子们在合作和交流、探究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心灵美和思想火 花,表扬那些勤奋、踏实的孩子。这些,是老师们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不用花钱费米就 能对学生进行投入,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我们的课堂,只有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 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

二、新手段达成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价值追求,有人把课堂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三维目标恰好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任 何的一个顶点得不到重视,这个三角形就会不平衡。①从老师们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来看,都 比较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三维目标都包含其中;具体,指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情感 目标也有明确要求,体现科学学科特点;适宜,指老师们确定的目标大多都能以课本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②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多数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都明确地体现着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也紧紧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 服务,绝大多数老师也能尽忙忙碌碌地接触重点内容,保证重点的抓住、难点的突破,保证重、难点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从老师们教学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情,建构了具有自己个性的课堂教学的辛苦的身影。无论从知识是能力培养 上,匀可以看出授课老师的精心策划,表现出很强的教学功底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课堂 教学的应变能力。

三、新思路整合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知识点都被老师们抓得准、抓得好。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时,突出了重 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教学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志向性,甚至有几位老师是直扑重、难点,对教材的调整、重组处理比较精当,真正做到了“用材料教,而不是教教材”。一节课,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细节关系一堂课的成败。教学应该围绕目标展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细节,就不要怕耽误时间、不要怕繁琐。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需要有时间来验证自己 的猜想,甚至在验证过程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个方面,多数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第一节课 层层递进,逐个问题进行解决;第二三节课,先整体后具体;第四节课由熟悉常见的平面镜到 不常见的凹凸面镜,降低了难度。

四、新构思保证教学流程。教学程序上,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 设计和运作。①思路上。做事,要有思路;写文章,要有思路;上课,同样要有思路,教学思 路是上课的脉络和主体,老师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思路是非 常明晰的:一系列教学措施编排组合、衔接过度、详细安排、指导与学生操作等等,老师的思 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相同的课题,各自有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感。老师的设计不同,着力 点不同,切入点重难点的方法和时间不同,造成了相同的课不同的效果。有的老师课如润物无 声的春风细雨,有的老师课如奔涌激流,有的老师是让学生在亲历亲为中体验感悟,从而获得 知识,养成能力;有的老师让学生在信息的摄入中,在师生的共同演示实验中,对科学产生浓 烈的探究欲望;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非常实用的科 学,从而爱科学、用科学,诸如此类,等等。无不体现老师独运匠心。②课堂结构:教学思路 是纵向教学脉络,课堂结构则反映教学横向层次和环节,各节课里,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它们之间怎样联系、顺序怎样、时间分配如何,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纵观这次老师们的 课,许多做到了结合合理,有的甚至很严谨,环环相扣,时间分配也比较合理,教学密谋也适 中。比如第三节

课老师的课堂结构,就非常清晰。所以效率也较高。

五、新教学法提高课堂效率:①老师都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课堂运行情况,量体裁 衣,灵活运用。我们知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就像我们平时爱举的一个例子: 杀猪怎样杀都可以,但捷径及最好只有一刀进它喉咙才是得法。②教学方法再好,不更换也会 令自己和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而生厌恶之心,能够常教常新,是我们在座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好在都不时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③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 外,老师还适时、适当地运用了录音机、摄影仪、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自己的教 学,让学生在更直观、更形象的音、像世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六、硬功夫成就课堂精彩。①无论年长还是年青的老师,个个如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般,自然、从容,有着非常良好的教学心理素质,对学生包含热情,对课堂激情投入显得师生情感十分的 融洽。有的老师,简单的几名话语,一个眼神,举手投足,瞬间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获得了 学生的信任和新近,切实地为课堂成功作了铺垫。②无论教学方式怎样变换,教学手段怎样丰 富,好的板书,能够提纲攀领,艺术性地反映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老师都注重了板书的 作用。③教师的课堂语言,多数老师能用较好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首先是敢说,再是力求说好,最后是有的老师普通话,拿我们课后老师所言“听起来硬是舒服”、温柔、甜美,富有磁性,体现我们教师的评议艺术是有高度的。④有的老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 全体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总之,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正在老师们心中生根、发芽。为了一节课,老师们不辞辛劳,做了大量而实的准备工作,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师主导,生主体的位置也已摆正,一种 “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科学课堂模式正在逐渐形成。这四节课,除了不同程度上地具备以上闪光之处,做到比较到位之外,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着一定的瑕疵。有句广告词说得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在这里指出来,希望与各位 同仁探讨:

1、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科学课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态 度、质疑的精神去看待事物,解释问题,由于孩子年龄特征,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学生的 探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的是我们老师去引领、历练、提升,还不得完全放手,还需要认 真细致到位的指导,比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疑问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教师没有创设好 情景,硬性的逼学生提问题,失去了产生问题的意义,更没有探究的价值,让探究成了形式。

2、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断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可 能完全照着老师的思路来,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想法或新东西,老师要保留学生意见,激发 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

3、看似偶然的精彩,其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教师素养,练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比如敲砖门普通话,至少课堂语言、教态应尽量规范,减少随意 性及缺陷。有的课,没用体现教材的作用,有的学生配合老师,为老师服务,而科学课堂应该 是老师配合学生,为学生服务的。

4、学科之间一脉贯通的。我们科学课老师,也有很多东西需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要提 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和运用好身边已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兴趣,保持兴 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却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才会有更高的不竭 追求!说这么多,肯定有诸多说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说得不正确的地方。我真诚地希望各位 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优秀评课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

陈斌老师执教的《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陈老师在导入时,通过演示,问:在100ml水中加一勺盐能溶解吗?生众:能。师加盐搅拌,学生观察到果然溶解了。这样的过程重复了三次。师问:如果我们所有的盐全部倒进去呢?学生罔然。追问: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这时教师还没有结束,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有同样高度的水的烧杯。问:这样来做可以吗?其中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老师不急着否定,继续引导,问其他的学生,回答不可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明白,假如要知道1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必须要知道有多少水。

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猜测后,假如50ml水能溶解43克食盐,你认为每次加多少食盐适合呢?学生有的说一勺一勺加;有的说2克、2克加„„师引导:每次加盐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前面应加多一些,后面加少一些。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的实验方法。这样的事例在很多环节都有充分的体现。如: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溶解完后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等等。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如让学生说什么时候又可以加盐了?学生回答等溶解完了再加;剩一二颗时再加;剩一半时再加„„从学生的语言中反应出孩子们对什么时候可以加盐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再如,师问:还剩下一点点怎么办?学生描述:一勺多一点,半勺,大约几勺半„„

三、数据分析,让思维火花升起。

新课标指出,实验时,要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陈老师在这堂课上做得特别好。他把学生猜测的溶解食盐量和通过实验后得出的实际溶解食盐量都一一记录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两组数据。从数据中去发现猜测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

虽然三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还不是那么熟悉,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思维水平会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1.实验材料的选择:学生在用勺子“量”食盐的过程中,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是“筷子”,这样对保证一平勺大约是1克的结果会有出入。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多刮去一些或少刮去一些。我建议是否可采用牙签为好。

2.课的延伸拓展处:学生经过实验已经得出了50ml水大约能溶解20克食盐。老师是否可以设问:那100ml水你猜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去探究。

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没有结束。我们不能以下课铃

努力追求教育观念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没有自信的坐在讲台上,来进行评课。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波宾的感觉。

虽然今天要求我进行主题评课,但是,我跟大家一样,事先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只不过,我是在周日晚上11:00的时候,打开邮箱,收到了这位老师给我发过来的教学设计。

我觉得,同样的听课,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就我的思考,我觉得,教师的课可以分为家常课(常规课)、示范观摩课、比武课、研究课等等。

我把这位老师今天上的课定位于研究课。在我的认识中,在我现今的价值观众,我觉得,听研究课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研究课,能够引发我的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因为是研究课,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研究课的价值不会因为课堂中出现问题而打折扣,研究课的最大价值在于充分的体现研究的主题,呈现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及策略。

一、总体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

课堂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

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搜集资料。

面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假设、验证、整理、交流。教师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篇五:评课稿 《有趣的汉字》评课稿

刘素芳

《有趣的汉字》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文,识字学词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刘老师把握年段特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扎扎实实地带领孩子进行识字写字、组词说句、读读想想等语文实践活动,老师教得实在,学生学得轻松。这堂课有以下特色: 1.缩小语境,轻松识字。

这节语文课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再抽出词,最后才是生字,让孩子们在逐渐缩小的语境中轻松识字。

2.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教学中能通过全班齐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说悄悄话等多种形式的认读激发识字的兴趣。

3.给予探究的时空,引发创造性识记。

在识记生字环节,让孩子自己观察生字的特点,采用加加、减减,编编等形式识记。

4.积累词汇,学以致用。

刘老师能在识字过程中引导给生字组词并练习说话等活动,把识字与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如:“咂嘴 咂咂嘴”还可以说“唱歌 唱唱歌”做做动作还可以说“拍手 怕怕手”“跺脚 跺跺脚”等,孩子在这样一拍一跺一说中领悟了词语表达形式,积累了词汇。如此有效的训练为后续的语言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显示了老师独具匠心的教材解读能力。

5.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

刘老师在集中认读生字后又让孩子随文识字加以巩固,让孩子在具体的语境中读词、说词、再带到句子中朗读体验,学词与读文、悟文巧妙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字词。

第五篇:有趣的测量堂教学说课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石头、大豆、乒乓球等。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一般,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情境,开启他们的智慧。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以下四个环节结束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开启智慧。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跟语文老师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但瓶里的水不够高,乌鸦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装石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教师提问:a、乌鸦喝到水了吗? b、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析这一现象? c、乌鸦往瓶子里装的小石子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帮助乌鸦算一算好吗?把学生带入了动物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乌鸦叼来的小石子即不像长方体,又不像正方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体积怎么办呢?” 产生智慧的火花。

二、交流探究,分享智慧。首先,是让学生去猜猜石块的体积?开发学生的思维,但,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呢?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其次,分组汇报(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3、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有可能提到的方案:方案一: A、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B、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长方体的容器中算出体积。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教师板书: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1)将石块放入没水的容器中。(2)往容器中加水,淹没整块石头。(3)将石块取出。教师板书:下降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四:(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容器中的水位在升高的同时又溢出。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4,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并计算石子的体积。

三、巩固拓展,展示智慧 a、拳王争霸.b、说说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一个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呢? c、课后阅读

如“阿基米德”、“曹冲称象”、“捞铁牛”等的故事.四、课堂小结、提升智慧.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本节课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趣的测量》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聪明吗?以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敢于和乌鸦比高低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示课题。

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长方体(正);③土豆煮熟后压成长方体(正);④把石块(铁)磨成长方体

如果像石块、铁、鸡蛋等不易改变它们的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办?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得到启发?引入第第⑤种方案。

教师演示:将石块沉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①有何变化?②讨论: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体积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里?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④石块投入水中后,什么在变?什么没变?(长、宽不变,水面的高度在变)。⑤怎样计算石块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容器的长、宽、水的高度:原来水的高度

放入石头后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石块的体积=容器的长×宽×升高的水的高度。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说明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节的重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的,这样一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谁还能想出其它办法? ①逆方法;②装满水。再次鼓励学生。

5、巩固练习:由生活中的数学又返回到实际应用。例:出示小黑板

铁块的体积=底面积×高 由此可得到另两个公式: 底面积=体积÷高 高=体积÷底面积

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最后应强调水的体积与铁块体积的单位统一。(L=dm3)

6、小结:本节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

7、作业布置:

P55第1、2题,2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2、刚才的实验中,只能长水吗?

有趣的测量评课稿(汇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