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65-874433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4-01-16 09:18: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石场乡中心完小 施鹏博

202_年9月14日——16日,我有幸去潍坊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在三天的学习中,先后聆听了5位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或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知名优秀教师的不同风格的示范课5节。被大师的独特而精彩的授课所感染、所震撼,他们演绎了一幕幕在新课程教育目标引领下践行课改的精彩历程,一堂堂凸现“原生态”、彰显窘异风格,“读”来令人振奋而情绪高涨。下面简单介绍我的几点体会:

一、毋庸置疑这些示范课,非常直观、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新课改目标宗旨: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习能力提高,真正做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凭借执教者的循循诱导,鼓动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质疑、思考,学生有了自觉的探究意识、探索言行,学习兴致被激活了,自然会充满灵动、活水荡漾,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真的觉得非同一般,鼓舞人心。我从中感悟很深,受益非浅,事实就该这样。课堂教学还其本来面貌,体现“原生态”教学特性,没有一点做作与拖泥带水;教学过程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如此宽松、民主交流讨论协商、人文化的情境氛围之下思考、体验、探索、自觉学习,全体学生都在进步与成长,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崭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尤其敬佩这些在小学界堪称大师的特级教师们,他们有着精湛的驾驭课堂教育的组织管理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名不虚传,可见其平时深厚的教育功底与令人惊叹的教育睿智。

二、这些名师虽然他们和孩子是第一次接触,但总是能很快地了解孩子,也让孩子了解他们,熟悉周围的环境,放松心情,自然轻松地过度到课堂。有时问的问题既激发孩子的兴趣,又很睿智的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润物细无声,没有娇柔矫作之嫌。特别刘德武老师在给孩子上课时,和他们是那么的亲近,对他们是那么慈爱,好象爷爷在给孙子讲生动有趣的故事一般,牢牢地吸引着孩子们。课堂上,孩子是聪明的,老师更是睿智的。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有时有点出忽意料,老师们总是细心地呵护着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尽情地展现自己,同时又很有策略地把他们不知不觉地引回来,时时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己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三、深刻的把握教材,并融会贯通到教学中。听北京特级教师田立莉老师的课,你会感到她对教材了然于胸,并做到融会贯通,才达到对知识深入浅出的、有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深刻的理解。使我感到田老师有很深的课堂教学功底。

四、听课回来有一句话一直在耳边围绕:“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语言诙谐幽默,还伴着徐长青老师生动的肢体动作。他再鼓舞学生积极踊跃展现自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营造一种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整节课活动、游戏中,矛盾—突破—升华,无处不显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课堂成为创造智慧的场所。我想上课的学生一样终身难忘,这节课让学生终身难忘之处就在于他们从中领悟到了知难而退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真谛。徐老师这节课后面的教学没有过多的教具演示和媒体展示,也无“精心指导”和“反复叮嘱”,但学生探究意识的效果就会那样的神奇。原因何在?是数学思想与方法在学生思维中发挥了奇效。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探索活动中,展开想象、激活思考、享受成功的快乐,深刻地体验到了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作为现场学习的我庆幸能有机会参加学习,来此学习,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收获颇丰,我们有许多感慨、许多感动,却无以言表。一天的学习不足以吃透,我们只好把这些优秀的前瞻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回来,慢慢琢磨、学习、研究,并与同仁共学同享,以此践行我们的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孩子从此不再害怕学习。

202_年9月18日

第二篇: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参加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雁江七小

陈玉英

202_年10月12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新课标修订环境下小学数学观摩活动。我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真真切切的观摩了黄爱华、张齐华等全国等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及专家们的讲座(包括新课标的变化,我们老师都人手有一本,这儿就不作介绍了),他们的精彩演绎,让人回味无穷,惊叹不已。

一共听了六节课。这六节课都有一共同的特征,就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问题,不是直接批评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也不是让其他孩子去帮助他,而是大家一起来研究,探讨,得出结论。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黄爱华老师上的《相交与垂直》和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

黄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他风趣幽默的语言,轻松自然的教态,收放自如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相交与垂直》时,他先用谈话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理解“互相”一词的意思。然后提出“互相垂直”,问孩子们:“你觉得是指什么?”(老师干净利落地将视角从生活场景转向数学教学,没有拖泥带水,没有所谓的情景创设,也没有帮弄玄虚似的慢慢道来,而是承接前一环节的“互相”事件直指核心概念,确保了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精练和教学环节的有序。)学生得出是指两条直线时,老师直接出示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垂直,垂线,垂足。与孩子们一起书写三个“垂”,其实是老师的板书。并把三个概念完整的出现的屏幕上。让孩子自己学习。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互相交流,不会的还可以问老师。之后学生提问题,尽量让学生解决,教师稍做提示。这时,老师讲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叫互相垂直时,先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是重要的,好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直角,有的说互相垂直,有的说两条直线,然后让孩子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划一划等表演,让学生感受每一个词语。他的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自主学习中真正建立数学概念。最后老师小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不是简单的教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叫互相垂直,而是放手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圈一圈,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留足够时间让学生感悟,思考,从中加深印象,真正建立概念,让学生学有所获,展现学导 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时老师设计学生自已来学,并且由学生到黑板上扮演做老师,并引导学生怎样做好一名好老师。比如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就引导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怎样来说明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手指一指垂足并板书等。他的课堂,给我们诠释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让我们真正明白了学导课堂的内涵。

然后听了黄爱华老师的专题讲座——《聆听花开的声音》,令我非常震撼,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如果说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学习,一种享受;那么听他的讲座就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教育的领悟。这一次,黄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他的爱华故事汇。黄老师精湛的语言艺术、灵敏的教学机智、高尚的人格魅力不时感染、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每一则小故事都让我受到不小的启示,让我真正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他以几个故事《孩子不愿意逛商店》,得到的启示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成和孩子一样高;你才可能了解孩子;而且一定有新的发现。通过《童童吃冰淇淋》和《周立波与孩子的对话》得到启示:哄孩子也要专业化的教学原理。说什么话孩子会听。说什么话孩子喜欢听。他说:课前我们认真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课中要抓现场,随时观察,倾听,调和。课后要认真反思。(我看过网上黄老师以前讲《垂直》这一节的视频,在那一节课,他讲的与这次在成都讲的很多地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一样)说明黄老师每上一节课后都要去反思,总结,找到更好的方法。通过这两个小故事得到的启示:

1、把握对话时机。

2、用话题引导思维。

3、话题最好是孩子喜欢的。

4、适时评价孩子的表现。这些小故事,电影片段,都是我们熟悉的,看过的,见过的,听过的,只不过是我们没想过的。黄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智慧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关注孩子,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要用“诚心,专心,耐心,用心和真心”真诚接纳孩子;与孩子建立友好关系,蹲下来与孩子进行深度对话,及时赏识激励孩子,走近孩子越深入教学就会越成功。他给了我们三点思考:蹲下来,把握教学的起点;慢下来,关注学习的过程;静下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然后就是有“数学王子”之称的张齐华老师带来的《认识负数》一课。张老师语言亲切、表情丰富、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干净利落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课的开始,张老师用他幽默的语言缓解孩子

们的紧张情绪,等孩子们差不多都处于自然的状态时,则开始进入了他的课堂。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入手:对于负数,学生并不是一概不知。在很多孩子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对负数的感觉。张老师用了这句话“生活中你在哪里听到或看到过负数?”作为开篇,唤起了孩子心目中对负数的初步感觉。学生举例后,张老师通过几张数字卡片-

1、-

2、-

5、0、+

3、+

5、+8、12、100,让几个孩子分别拿着卡片站到讲台上,先让孩子们观察,再把拿负数的孩子找出来,孩子很快就找出来了,并且说出了为什么它们是负数的理由(因为它们带减号,老师更正为负号)。找正数时,出现问题,有带“+”的,有没带“+”的,学生判断说出现由,有一孩子特别聪明,他说:应该都是正数,“+”可以省略的,如在计算几加几时,写成几加、加几,太别扭了,所以把“+”省略。在0什么数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理由,一孩子说:0是虚空的,它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分界线。之后,张老师还是通过这一组数,让孩子排队,并在里面插入练习。把问题都解决了。负数表示的不同意义,老师只用了一个题:-2,张老师汽车停在-2楼;我的银行卡还剩-2元,我儿子的身高是-2米,某盆地海拔高度约为-2米,北京某天气温-2度。让学生选择一种说出意义,教师引导。在整节课,对于每一种问题,解释权又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团队合作自己解决。听完课,让我意犹未尽。我相信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感受,而且对于正数、负数他们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张老师的教学形式丰富,语言精炼,更贴近孩子本身。我记录了一些课堂中话语:

1、孩子们,你们的机会来了!

2、够诚实吗?

3、看了半天,愣是没看懂,你看明白了吗?

4、谁还有补充?

5、谁先来,先来的是最容易的哦„„

要知道这节课是西师版六年级的内容,但与张老师配合的却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课能上到如此精彩的地步,让我不能不感叹张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

第三篇:参加《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参加《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海坨一小:薛嘉峰

乍暖还寒,进修学校组织全市数学教师赴哈尔滨学习,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带着领导嘱托和老师们的希望参加这次《小学数学名师观摩活动》。在两天的学习过程中,先后听取了七位名师十三节的精彩讲课,受益颇丰,其中一位刘松老师的精彩教学深深的打动了我,刘老师诙谐的课堂语言,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就是明星,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明星。

刘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那样的亲切。幽默是师生沟通的催化剂。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他的平易近人、与学生交朋友的这种课堂语言艺术有效构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他在扮演自己的角色的时候,从不把自己当作长者、学生的长辈,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一开始,从一个比较常见的说反话游戏玩起,刘老师积极参与,学生和他互动后,他总会说:“谢谢您!”这样,教学大师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听课者的脑海里。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着孩子的素质教育。学生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每节的知识在点滴中得到了拓展。

刘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获得了知识:让学生和自己对话,让学生和学生“切磋”,把本来很枯燥的数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简单起来,让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造就了生机勃勃的课堂。

听了刘老师的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在钦佩名师之余,看到了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巨大的,有教学能力上的,有个人素养上的,我自己认为学习名师,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他的教学方法,把它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充实自己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不断的努力,让自己也能成为一位“明星”。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交流及观摩活动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交流及观摩活动的心得体会

莫洪祥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启动,202_年1月7日至9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新课程教学交流会及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三位专家的专题报告之后,对于物理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本次物理新课程教学交流会中,三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他们分别是:杜金山,马桂君,朱建廉,现对他们的专题报告汇报如下:

杜金山老师的报告为《现代课堂的构建与教学——探索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的实践》,上午从8:30分开始一直到11:50分,时达3个小时的激情演讲,受到了在场观众的好评,从整堂的报告来看,杜老师借助温总理看望钱学深的例子,从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目前教育的现状;其次以自己202_年期间的校长经历,具体分析自己在校长期间大胆尝试教学改革的过程,大胆尝试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杜校长还对当前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对比性研究,中国孩子严重缺乏民族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杜校长无愧是当下教学改革的先驱。

马桂君老师的报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教学观摩课,第二个阶段为《新教材课例分析》的专题报告。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的教学观摩课中,从教学设计,马老师首先对牛顿三大定律采用引导的启发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回答出来,学生回答之后,马老师对学生的答案一一作了补充和说明,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把牛顿三大

定律以及相关的理解呈现出来,然后就以7个典型的例子对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析。从整堂课的呈现方式来看,马老师用词非常有讲究,比如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一般说,通过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了什么?而她却这样陈述:牛顿第一定律告诉了我们什么?显然这两种陈述方式截然不同,从物理学史的角度来看,后者的陈述方式更体现出牛顿的伟大贡献,后者的陈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第二个阶段《新教材课例分析》中,马老师主要是从探究学生实验的角度作了大量的分析,通过马老师对学生实验的分析,我明白了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朱建廉老师的报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圆周运动”及其“线速度”》教学观摩课,第二个阶段为《思考 〃 实践 〃 感悟——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研究》的专题报告。关于第一个阶段的观摩课中,朱老师主要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文本资料回答,从整堂课来看,在朱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导下,学生获得了应有的实际学习需要。在第二个阶段中,朱老师主要讲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备课,如何教学,从他的讲解中我感悟到:要想上好课,就得首先备好课,要想备好每一堂课,就要研究如何备课。花数年的时间备好这一堂课,终身就不需要备课。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观摩活动,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传统的教育理念慢慢地在逐渐淡化。在以后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会把我所学到的东西渗透到我的工作中去。

第五篇:参加全国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参加“全国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的体会

去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泰安市组织了《全国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共观摩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位教师的课。

每堂课先观摩,后自评,然后又各省的语文教研员做点评。第一轮听课,来自广西的教研员做了以下讲话:

1、文学作品的根本目的放在哪里?

要考虑文本、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要重视研究作者,如果文本浅,读者就会觉得味淡。简言之,就是要从学生出发,穿过文本,到达作者。文本的解读,教学方法上要由浅入深。要注重语文的积累。

对于执教者的批评:

1、师生总在不停的对话。问题能否集中拿出来,让学生安静地阅读、思考,让学生有完整的陈述与表达。这种零碎的一问一答,不大好。要有主问题,要设计大话题。

2、学生的阅读体验未受到尊重。学生的表述不多,没有机会,更没有提问。

3、文本与学生谁为重?从学生角度加强文本阅读。(李海林)

4、《老王》的末句解读。《干校六记》漏“记愧”。来自江苏的教研员做了以下点评:

1、定位准:童心童趣。

2、合适的渠道、抓手走进文本。

3、尊重学生体验,注重阅读经验提升。

4、建议:美文要美读。要通过朗读,语文实践的亲身经历,重 视产生的问题和学生的体验。

第二轮听课,有以下两位省教研员做点评: 第一位:

1、课堂环节设计很自然。

2、教学设计体现教学机智。

3、教师的讲。

4、庖丁解牛式的课堂。研究语文教学规范,区分术与道,技与 艺。

5、老师不能是演员,也不能是主持人。讨论只是个形式。第二位:

1、教师的基本素养高,沟通有亲和力。

2、关注学生学习,心中有学生。注重学法指导(如批注法读书),动笔写一写。

3、细细扣文本,文本解读得“飘”。

4、拓展过长。

5、一堂课或一篇文章,要设计主问题,要拎得清文本。第三轮听课,有两位教研员做点评: 第一位:

1、注重朗读教学和设计。教师能凭自身功力示范朗读。

2、多媒体与板书相辅相成。

作文文言文教学,核心在:立足实践,突出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1、展现语言魅力:文言的生动、凝练、传神。

2、展现文学作品魅力。现在有重言轻文的功利化倾向。

3、充分挖掘古典文本的现代价值。建议:

1、创新要有分寸感,要得体合理。所有的形式方法应以培养能力为终极目的。

2、学生活动一定要充分,但活动都是形式,要追求活动的目的意义。

3、不要花里胡哨,要尽量平实一点、传统一点。第二位:

文言文,就是言和文,一定要明确教什么。方法上要注重诵读和品味。

1、怎样诵读合理、有效?

2、从实际出发、从文本出发,不要从先入理念出发。

3、学生主体怎么落实?

最后,来自华东师大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教授正在济南做高中教师远程研修,被请来做了总评:

要有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合作”,讨论吗?课题分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一、课堂教学定位:立足点、落点是什么?

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学到什么,学了多少,学到什么程度。知道了什么,懂了什么,会用什么。“得意忘言”,得意、得言、得法。

二、课堂目标清晰

1、简洁、集中,删繁就简。

2、文章如果拿同主题的文章做延伸阅读,就是偏离。愈欲多得实少收。东西太多,蜻蜓点水。

三、落实措施是否得当

一些教师从有声有色多种手段去考虑,而非从文本考虑。课还要朴素,洗净铅华。

四、对话是不是积极,要看学生神情姿态,神情高涨,不是表面热闹,而是与自己与文本与教师的对话。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来领悟作品思想情感。

五、师生才智是否得到展现。课,要适合个性。

我们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去参会的,心想,这可是全国的观摩课,国家级的。

但是,两节课听下来,就感觉大失所望,不只是我们,许多来自各地的教师也王主席台上递条子,传达疑惑、不满、失望。我们放佛看到了十年前的语文教学在今天的新课改舞台上,依然如故的上演。教师不厌其烦的讲,学生呆呆的听;教师反反复复的问,学生默默地坐着;一节个人淋漓尽致的表演,一节全体的噤声。

但是,一天下来,我也有些幡然醒悟的样子。我们虽然没有原地踏步,但是我们走的太远了,也跑偏了。在向主席台递条子,质问“自主、合作、探究”在哪里,质问“引导、组织、参与”何处寻时,也禁不住思考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当我们学习它处成功的做法和模式的时候,我们渐渐丢掉了学科特点,都套进一个模子里去了,所有的兴头放在了形式上。我们需要回归,回归语文的言、文,找回语文味儿。我们的定位、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方法、我们的效果,还需要我们自己去研究,去寻觅。

这次参会,给了我们一个告知和提醒。

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