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65-842905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2-21 21:08:27 来源:网络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巨大的教育价值,是小学教育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开发不同节日的潜在资源,营造节日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节日文化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对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认知、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一、遵循原则,精心筛选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节日

节日的种类繁杂、内涵多样,但不一定都适合儿童。中国是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因此,要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判断,精心筛选出那些有趣味性、有重要教育意义,又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节日作为小学节日教育的内容。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节日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有关,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知识为基础。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务必要审慎研究,以保证内容真实、准确、科学,否则活动便失去了教育价值。

教师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查询资料,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并深入挖掘节日的教育价值,制定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时代性原则。在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应考虑节日的内容是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时代性强、与小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富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节日教育内容,如儿童节、劳动节、清明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有些节日与小学生活联系不大或不易被幼儿理解,如愚人节、情人节等则不宜在小学生中开展活动。

活动性和趣味性原则。节日教育活动应避免知识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教师应组织各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如参观、表演、游戏等。同时要注意调动小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自己选择活动的权利,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系统性原则。选择节日教育活动要避免内容的重复,应统筹计划各年级、班级每学期应开展的节日活动,避免随意性。活动安排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点面结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相互配合原则。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会节日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庭进入节日教育的文化氛围中,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人人都要有节日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行动,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配合、三者共育。

二、结合特点,精心组织小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节日活动

参观与访问。每逢重大节日,社会上总有庆祝活动。学校届时可带小学生进行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观察人们庆祝节日的活动,理解节日的特定意义。

例如国庆节,街道上彩旗招展、霓虹闪烁、图片标语随处可见,人们喜气洋洋,学生可从中感受到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再如九九重阳节,可带领小学生参观敬老院,给爷爷奶奶送礼物、表演节目,并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激发学生敬老、爱老、助老的情感。

庆祝与纪念活动。节日期间,可根据节日的内容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活动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能盲目模仿成人繁琐的仪式。庆祝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通过欣赏故事、歌舞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加深小学生对节日内涵的全面了解。还可邀请社会有关人员参加,如邀请妈妈参加“三八”节活动、请爷爷奶奶参加“重阳节”活动。

另外,要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确定活动内容与活动进程、布置活动环境。在组织元旦联欢活动时,可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班内环境布置,让学生在欢庆气氛中理解辞旧迎新和新年伊始的意义。小学生可在各种活动中加深对节日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爱国情感,提升各种积极的情感品质。

游戏活动。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节日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本身是小学生对世界的一种模仿性理解,娱乐本身则是对社会的一种乐观介入。因此,节日教育特别强调“寓教于乐”,使小学生在游戏娱乐中受到教育。

节日期间,可组织学生开展与主题相关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从中体会节日的意义。例如教师节时,组织学生开展“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让学生体会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家庭亲子活动。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教育还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许多节日是在寒暑假期间,所以要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小学生节日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放假期间,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利用“亲子调查单”的形式引导家长带孩子参观访问、旅游、资料收集、亲子共同制作。

假期结束后还可组织一些活动,如讨论汇报、交流分享、竞赛游戏等,把学生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三、传承核心价值观,凸显节日文化对小学生的传统教育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隐含着不同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比如,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

元宵节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

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烈的情怀;国庆节、庆“七一”活动、建军节等同样可以培养小学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教育,可以唤醒学生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化的热爱,激起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节日教育是道德教育、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小学生良好的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节日的许多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等要求,小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节日并按照节日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完成向健全的社会人的转型。

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其作用超出了常规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的范畴。

节日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使小学生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与方法、提升动手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参加放风筝、荡秋千、登高、春游、野炊等活动,可以发展小学生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的体质;参加剪窗花、做彩灯、猜灯谜、吟诗歌唱等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陶冶美好情操;参加清扫除尘、植树种花等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节日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受教育的过程,家校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动,使教师、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价值,增进对节日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节日文化,学校要充分汲取节日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

在节日文化中不断发现新的教育点,进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以满足小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小学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