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最终五篇)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72-620692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06 18:08: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框题、承接前面讲述的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段历史、通过对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及巩固统一措施的介绍、向学生阐述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新的大一统”奠定了理论基础。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奠定一统的各项制度。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而本课在第四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二、说学情

初二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各种媒体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史实、所以比较容易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把握、对课标的了解、以及班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因为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因为年代久远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功过是众说纷纭的、所以我把对“秦始皇的评价”作为本课的难点来突破。

五、说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同时基于本框题的特点、在教法上我采取的是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讨论。

六、说学法

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宗旨下、这节课指导学生主要采取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

七、课前准备

在教学准备活动中、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我制作了课件。同时:

1.把学生分为六个大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交通组)、小组分别准备相关内容及其影响并制成课件来演示。同时李斯(一学生)负责准备演示秦的疆域图。

2.全体同学收集资料、准备开展“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

八、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课标指出:教学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依据这一要求、我采取的是板块式教学、整节课设计了四大板块: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出示图片、猜猜我是谁?学生根据课前的预习可以很容易的讲出是秦始皇、、由此引入秦灭六国、开始这一节课的教学。

【教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秦灭六国的全过程。(课件演示)

学生观察先灭韩赵魏楚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六国灭亡了、一个新的、强大的秦朝建立起来了。那么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统一全国呢?由此导入下个环节。导入为避免头重脚轻、我以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切入历史情景、起到了“凝神、点题”的作用。为下面重点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时间的保证。有我来进行课件演示符合课标倡导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努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便于承上启下。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前我会先播一段关于秦灭六国的视频。

四人小组讨论、代表相继发言:1、商鞅变法;2、秦国地理位置好;3、秦始皇雄才大略;4。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5。六国软弱;6。秦国君臣一心;……

学生会集思广益、说出他们各自的观点。接着由我来总结几条原因、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提问】

秦王嬴政自称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

(学生看书)请基础差点的学生回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过渡到下个环节。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目标明确些、为讨论提供素材。做到有的放矢。激起他们的求知渴望、培养质疑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精神。

因为前面的讨论学生会很热闹、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稍做安静、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整理内容和思考。

(三)角色扮演

【提问】

如果你是秦始皇下一步会做什么?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进行角色扮演。

六组学生分别派代表上台演示各自制作的课件、并作适当解释(特别是对货币、度量衡、驰道、文字、长城、灵渠作详细演示和解释包括各项措施的影响)。

学生表演后由我打出表格进行总结。使内容更清晰。

六组学生表演结束后、“李斯”上台一边操作课件、一边解说:采取了以上六条措施后、我朝疆域广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人口达二千多万!泱泱大国、何其雄哉!以上诏书、各地务必遵照执行

教师讲授

【教师】

刚才、六组学生分别演绎了他们的治国方略、使我们感受到了秦始皇的威严和霸气、现在用掌声感谢他们的出色表演。

那么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本环节我将通过学生的辩论来突破这个难点。本环节由我课前辅导角色学生来完成、因为初中学生毕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这也符合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这是本课的一个高潮、通过师生同台演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形成教学高潮、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加深对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理解、同时学生在演示课件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成功的饿快乐。能够很好的突破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环节是我想通过李斯的总结来让学生知道秦的疆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秦疆域的辽阔、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简单的总结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下个环节做了铺垫。

(四)唇枪舌战

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等辩论后再做定论。

【辩题】

正方观点:秦始皇是个“英雄”

反方观点:秦始皇是个“暴君”

并制定相应的规则。

也许最后也没有结果。所以进行最后表决:全班同学举手表态。

1、功大于过;

2、过大于功;

3、功过掺半。

秦始皇功过掺半、既是千古一君、又是暴君。这一环节学生经过课前收集资料、可以说出秦始皇的功过。真理愈辩愈明。正方反方会很激烈、以前我曾经上过一节这个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课上时间有限不得不又在课下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本环节指导学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人物、同时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通过本环节的激烈辩论可以突破本课的难点。

正本清源进行课堂小结、课件播放秦始皇功过顺口溜诗、学生齐读。顺口溜诗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的、让学生在自己声音中重新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

九、说板书设计

遵循板书实用性、直观性的原则、我以简洁的语言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方便学生记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总体结构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一)秦统一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

2经济

3思想

4文化

5交通

6军事

十、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思维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巩固知识、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就是和秦始皇进行千年对话、题目为、秦始皇我很想对你说……

十一、教学反思

优点:教学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角色扮演和唇枪舌战使学生更清楚本课的重、难点。

不足:本课涉及内容较多、课前学生的准备情况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加之学生活动较多、时间上难以把握。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这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符合初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秦朝一统》是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的第四幕,“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秦并天下是基于商鞅变法,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是法家思想的应用。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课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分析:

(1)本课要把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心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2)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把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心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3、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心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把对“中心集权制”概念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考虑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这一政治术语的学习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这个问题,则更属于政治学范畴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把这个比较艰深的问题转化为比较轻易理解的内容加以把握,也是个难点。

二、教学策略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承前历史,战国七雄割据,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这样可以使学生知识梳理上具备连贯性,也易于理解为何秦能灭六国统一天下,而非他国。

2、新授课内容分以下几部分讲授

(1)关于“秦灭六国”的讲授。

方法一: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方法二:教师可在导入本课时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建议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战国七雄的方位图。教师可利用这个方位图,边讲边擦,灭一国,擦一国,直到六国全被擦掉,只剩秦国。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2)关于“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的讲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政治角度———“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师可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心集权"?"秦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图示在黑板上归纳出或出示幻灯片——秦中心重要官职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职,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中心集权"。

②经济角度———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或模型、实物,与学生讨论国家统一后,货币、度量衡统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交通方面改革后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此举与巩固统一的关系,

③文化角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从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教师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注重提醒"篆"字的写法)

至于"焚书坑儒"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讲明“焚书”、“坑儒”各自的时间、概念,指出此举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心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即可。讲课时可配合使用幻灯片。同时,注意渗透对学生如何评价事物、如何看待一个问题的教学(辨证的看问题)。

④军事角度———边疆的管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图上发现边疆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理解秦修长城,凿灵渠。并且要引导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秦朝疆域图、秦长城起止点、灵渠连接的水系等。

(3)关于“评价秦始皇”

教师可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地评价。其次,看他的功绩和过错,客观评价要看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是否是功绩大于过错。对秦始皇这个颇负争议的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体验,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在操作上呈现为“行为化”。整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共分为五个步骤,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自始至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动”起来了。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秦朝的统一》一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秦王朝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因此,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课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利用好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

(二)教学目标

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四至,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分析和评价秦始皇的各项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其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操。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因为(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4)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相当深远。

突破方法: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表演、讲故事、制作图表、讨论等方法。

2、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中央集权制很难理解。

突破方法:由学生表演和自己动手制作图表的方法领会中央集权制的层级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心智还不太成熟,但对历史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同时,又有强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参与中把握知识。

三、教学设计理念

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

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

5、有效的整合教材资源,做到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

四、教学方法

1、教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2、学法:讨论法、图示法、自主探究法、剧情表演法

五、教学准备

编导历史剧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介绍单元线索后,由学生齐读引言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设问“你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后,教师要顺势引导:秦始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让我们抹去曾经的记忆,重新来数一数他的功过再作评论吧。牵引学生的思绪进入教学内容之中,导出了本课要学的中心内容,也提示学生要用史实说话。

(二)课文探究

1、秦王扫六合,建立统一国家(对教材内容稍作调整)

(1)视频介绍秦王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声音和图片比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播放动画,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动画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动态演示,可以激活学生的记忆。

(3)掌握了秦灭六国的基本情况后,设问:“在战国七雄逐鹿的时代,秦凭什么能完成统一?”初一学生刚接触历史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历史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思考的意识。在此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前后联系和对比来突破。

(4)学生识读书上的秦朝疆域图,了解统一后秦的版图,并指导学生作出秦的疆域四至图。教师电脑展示,增强直观性。

(5)设问“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的分裂有什么进步意义?”谈论秦统一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绝好机会,多尝试建构主义的做法。这样设问实际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学生自然会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得出初步的结论。

(6)设问“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统治如此广阔的国家,假如你是当时的秦始皇你会怎样做?”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的问题过渡中产生强烈的兴趣。当学生沉浸在问题中时,电脑展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目的要使学生认识到:秦完成统一后,还需要在各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巩固它的统治。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学会历史学习中通常的研究问题的习惯,即找出研究历史问题的规律性。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指导全体同学看书后,由同学表演历史剧,剧情体现皇帝称号的议定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情况。目的是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参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符合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②让同学们结合表演和课本内容自制“秦政治体制示意图”,稍作等待后教师电脑展示。

③指导学生根据示意图进一步明确皇帝、三公、郡守、县令各自的地位和职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历史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进一步的整理,自然能领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含义。教师还应简单提到它对我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2)经济和文化: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①设问“除了政治上建立强权政体外,秦始皇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导入下一目?

②我运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对统一前货币、度量衡和文字进行观察,并请同学讲历史小故事。(基本情节体现各方面不统一带来的不便。)

③设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秦始皇你将怎样解决故事中出现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新课标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时要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思考历史,分析探究、解决问题。我通过文字和图片让学生仿佛回到秦朝,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学生自然会对比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统一前后的情况,明白统一后的优势所在,领会这些措施的作用及意义。

④此外还应让学生知道秦始皇在思想和军事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

⑤最后设问:你能简单评价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吗?让学生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运用知识信息,也有效的记忆所学知识。

(三)、板书展示,课后小结

(1)以秦始皇的活动为主线(播放视频)

(2)利用板书梳理重点

(四)、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五)、补充材料,加深理解

第二篇:秦朝的统一 说课稿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说课稿 清外历史组

於为爱

一、教材分析

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教师为课堂主导,采用“一纲两案一模”打造高效课堂,进行务实的课堂有效教学,是我们清外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初中历史教材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树立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遵循了这一基本理念,突显了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本课“秦朝的统一”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9课,主要讲述的是秦朝完成统一的过程、意义及其巩固统一的具体举措。

2、本课“秦朝的统一”前承“商鞅变法”,后启“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严格地说,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统一”是本课的主线(完成统一、巩固统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统一”还是秦汉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从秦朝开始,统一就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因此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是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

2、初一学生在各种媒体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有关秦始皇的一些史实,对秦始皇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比较容易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为此,我在教学流程中设计了一些讨论交流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含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记住秦朝的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理由是:(1)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扫六合”,是建立统一的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措施;(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3)“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主旋律。

2、难点: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和度量衡的统一。理由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学生对于“中央集权制度”和“度量衡的统一”等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时事导入

以“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实现自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这一时政材料为切入点,进而指出这次习马会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大陆和台湾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又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着重强调“统一”,由“统一”导入本课的教学。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新课讲授

1、秦完成统一

——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主体框架,指出第一子目“秦王扫六合”即完成统一的问题,第二三子目为巩固统一的问题,本课就以统一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统一、巩固统一这两大问题展开教学。安排预习第一目。

——第一目:完成统一。主讲三个问题: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完成统一的过程是怎样的?完成统一有什么意义?讲原因时,结合教材及前一主题的学习内容,如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把原因讲透彻。第2个问题过程,强调秦统一的方式:战争,统一战争开始、结束的情况,交代秦朝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在第2个问题完成统一的过程讲解中,进行学法指导,引入谐音记忆法“喊赵薇出演妻”,可以使学生很快记住六国先后被灭的顺序,也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和幽默感。第三问意义,补充一点,统一从此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接着引导学生看屏幕或教材上秦朝疆域图,教师强调秦朝疆域的四至及都城。“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让学生进行设想:“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如何治理疆域如此辽阔的国家?”这样设计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内容也为下面讲秦朝为了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作好铺垫。

2、秦巩固统一

安排预习第二第三目(2-3分钟)并就治国举措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2分钟。引导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讨论治国方略。学生讨论完之后,教师作出点评和积极评价并逐条列出秦始皇的措施,做出必要的讲解。

(1)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先一一讲解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说清楚后,让学生观摩秦朝中央集权制示意图以加深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央集权制的特点。至于评价中央集权制,我考虑到时间问题,因而将它放入课后作业处理之。中央集权制的特点讲解完毕,屏幕引入故事新编——秦始皇微服私访记,故事讲述的是某商人到临淄、邯郸等地做买卖由于货币、度量衡、文字的不统一导致交易失败的故事。假如你是秦始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为下一步讲经济、文化方面的治国措施做好铺垫和过渡。故事新编的设计,可以使课堂教学趣味化。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对于这一内容,我要引导学生分析措施的由来,并讨论这一措施有什么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文化上:统一文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将创设情境:原来六国的官吏分别用各自的文字向你呈上奏章,作为秦始皇的你看不懂会怎么办?让学生思考,统一文字有何意义。最后鉴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我在最后追加一个环节:“感悟统一”。第一题认识题,主谈学生对秦的统一的体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统一需要付出代价,和平来之不易,珍爱和平,要捍卫和平。第二题启示题,则照应本课导入材料,设问:秦的统一,对当前我国完全统一大业的实现有何启示?通过台独势力要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答不答应、习马会是否顺应民意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武力,同时也亮明我们的立场态度,我们要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积极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努力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大业。通过“感悟统一”环节,学生会感觉本课浑然一体,有整体感。

秦的统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与国情,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亲王称帝,建立专制集权制度。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总结以及电教手段的应用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

我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 结评价——知识延伸。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我首先用多媒体放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

间的战争,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影象资料。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原因:(1)客观上的需要: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际上的可能: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谈一

谈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的问题过渡中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下面列举“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创设有利条件。当学生沉浸在问题中时,电脑展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图示逐次演示,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样通过电脑逐次演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动画:秦统一后天下的百姓是一家人了,一个原来齐国的百姓到秦国来买布,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然后他又到原来的楚国,由于布的尺寸不一样,他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到原来的赵国,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最终还是没有买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段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

第三环节:总结评价。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通过《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第四环节:知识延伸。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五、几点说明

1、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在轻松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秦的统一”与“我们中国的现状”有机的联系起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

2、本节课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

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带来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3、本节课符合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观念,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课后的知识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发表文章】《秦的统一》说课与点评

日期:2016-3-24 来源:科研部 作者:陈春云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的统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同统一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学好本课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将有极好的启迪。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及其意义,感悟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原因”;引导学生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秦朝建立并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设置依据: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且秦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一些重要制度或措施,更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所沿袭。例如: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统一了文字、货币,不仅加强了当时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为后代所效仿;秦连接并进一步修筑的长城,今天仍然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因此,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进一步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都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设置依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始于秦朝,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能够透彻地理解这一知识,对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发展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知识成为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把知识形象化,运用简易图示逐一演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以加深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通过导学提纲,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通过多媒体和思维拓展所展示的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说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课标为中心,遵循教材的同时,努力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并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境,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并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探究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

“统一”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灭亡六国,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修筑长城,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把“统一”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四、说学情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热情高,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的理解思维能力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

五、说教学过程

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即:激励导入、讲授新课、思维拓展、课堂小结、随堂训练等。

第一环节:激励导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同学们,当你打开“百度文库”,搜索“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全世界的100伟人”时,你会惊喜地发现,有一位中国人他名列前茅(点击出现秦始皇画像),给出的评价是:横扫六国,建立秦王朝,中国第一位皇帝。大家一定知道他是谁?用响亮的声音告诉我。(秦始皇)秦王嬴政用了十年时间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纷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他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之情共同走进秦始皇,走进秦王朝。同学们把书打开,我们共同学习第8课——秦的统一。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在本环节的讲授中,我都是先给出每一部分的课堂导学提纲,由

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的问题。如第一框题,我给出了这样一个课堂导学提纲。学生回答后,提问: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由学生自由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通过多种角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两部分知识之间,我非常注重两者之间的过渡语言。如讲完秦灭六国后,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嬴政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灭亡六国完成统一,更主要的是他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广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嬴政如何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江山,让我们接着学习下一个问题。

第二框题: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按照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后,充分利用多媒体出示这样一组简易图示(图略)。

为了让学生明白,点击文字的同时,给出如下的讲解。由图我们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官吏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中央集权制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尤其是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这样通过电脑逐次演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接着设置过渡语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从政治上巩固了统一。那么,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又遇到什么问题,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呢?

引出第三框题:

三、统一措施。

首先问学生,秦始皇从哪些方面进行巩固统一,师生共同归纳: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军事。

先出示导学提纲,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接着展示当时各国文字、货币的图片,展示统一后的度量衡图片。出示秦代驰道示意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每讲授一部分的同时,为了不让历史枯燥无味,针对一些有兴趣的知识,设置了优美的教学语言。如:

师:秦始皇下达的诏书或诏令,其他的地方官员很可能就看不懂,影响了政策的上传与下达,于是命令李斯,赶快统一文字。决定用小

篆作为统一的文字,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后发现,用隶书书写更方便。师:文字统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师:咱们华夏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但是一旦过渡到书面语,你就会发现,无论你天各一方,还是语言不通,只要过渡到书面上,我们都能看得懂,因为从秦始皇那个时候起,我们就统一了文字。师:可以说,在历史的功劳薄上,要为秦始皇大大记上一笔。同时,适时的进行拓展,如:

师:如果货币不统一的话,各国依然沿用他们的货币的话,会给市场流通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秦始皇决定统一货币,于是将其它六国的货币统一废除,统一使用秦半两铜钱,即圆形方孔钱,因为它的每一个重量是半两,又称秦半两钱,所以,以后列朝列代这种货币沿用下来,我们在古玩店所看到的古代货币大多数是圆形方孔钱。以后历代王朝都仿照秦朝钱币样式,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两千多年。

同时,适时的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如:

师: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把原来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这显示着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孟姜女哭长

城是传说而不是事实,但它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秦始皇的统治残暴。师:万里长城虽然对安定边疆起了重要作用,但城墙头底下却掩埋着层层白骨,这不得不发人深省。现在我们是不可能再看到雄伟的秦长城了,但长城却深深在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心中。在国歌中,我们会唱(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在遭遇大地震或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四个字:众志成城。可见,长城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它已经化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第三环节:思维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一位历史人物,他就是秦始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心中的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位君主呢?

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能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因为第9课还讲秦的历史,涉及到秦始皇残暴的一面,所以我设置了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万世暴君。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公正、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的功劳,又要看到他的过失。等学完第9课,你会

看到一个完整的秦始皇,到那时,秦始皇的是非功过,我们再去评说。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秦的统一,共学习了三个大方面的问题,即: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措施。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割据状态出现,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同学们,秦的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合并,国家统一,疆域广大而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在人民心理上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正是有了这种情感与力量,在以后的岁月中,哪怕有再多的政权,再乱的形势,再强的外敌,都休想把中华民族分割开来。可以继续进行拓展,并联系现实。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从领土上来讲,中国现在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国家吗?对,还是台湾没有回归祖国。有人把“台湾”比喻成英语上的“· ”,说什么时候台湾回归了,这个点点上了,那时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让我们从心底祝愿,海峡两岸一定会“相逢一笑泯恩仇”,课件同时进行展示。

第五环节:随堂训练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在()A.长安

B.阳城

C.咸阳

D.洛邑 2.秦朝统一后确定的全国规范文字是()

A.小篆

B.大篆

C.隶书

D.楷书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A.西周B.秦国

C.秦朝

D.汉朝 4.秦始皇征发农民修长万里长城的目的是()A.抵御匈奴的进攻 B.控制少数民族的地方 C.镇压人民的反抗 D.抵御犬戎的进攻 5.秦朝统一中国的时间()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230年

D.公元221年 6.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立的三个主要官职 7.列举秦代长城东、西起止点 8.历史歌谣:

公元前 221 , 秦王 嬴政 大统一。建立 中央集权 制,地方推行 郡县制 ; 统一 货币 度量衡, 小篆 成为规范字。驰道 贯穿了全国,北击 匈奴 筑长城,西起 临洮 至 辽东,万里长城 称奇迹。

通过层层深入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针对本课内容,我设置了如下的板书(图略):

七、说开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各个方面进行开发,打造一堂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历史教学。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1)开发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大量的图片、录像、相关历史教学资料、相关知识链接等一些网络素材,从中裁剪出适合自己教学的相关内容,并且推陈出新,为自己所用,有技巧的把网络资料融汇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2)开发教师自身: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历史情境。内容上分成三大部分,即: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修筑长城、驰道,维护统一。形式上,每个板块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独立完成,各具特色,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变幻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教学气氛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自主体验学习的快乐。

(3)开发学生视野: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给每一个学生与历史对话,与人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倾听、鼓励、欣赏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中,在教师设置的每一个情境中,拓展历史知识的视野。

点评:

说课可分为备课以后的说课、上课以后的说课和评课以后的说课三种形式,本说课稿属于第一种形式的说课,也是目前说课的主要形式。说课稿具有如下优点:

1.总体上看,说课思路清晰,从七个方面做了分述,内容结构完整,分析全面到位,重点部分突出,详略得当。

2.对教材的分析全面、深刻。站在历史学科的理论高度,史论结合,科学分析了本课教材在整个古代史教学中的极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表述得十分明确,目标具体、可操作,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要求;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非常准确、恰当,设置依据论证充分,突破难点的措施切实可行。

3.教法、学法从大的方面作概括性说明,基本讲清了“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说课要求,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较好地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引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科能力。

4.设计理念合乎新课程的导向,设计思路清晰、合理,通过抓住教学内容的“统一”主线,以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做到知识点、线、面有机结合,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时效。

5.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学情。立足学生年龄,以心理学知识为依据进行学情分析,是说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清晰,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循序渐进,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注重问题导学,突出学法指导,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知识点的处理都比较得当,通过导学提纲、课件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和问题引导,加强了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参与式、探究式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思维,优化了教学过程。历史歌谣是一种深受初中学生欢迎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识记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也十分有效,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三维”教学目标。

7.板书设计既勾勒了历史发展线索,又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纵横结合,简明扼要,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8.教师十分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从网络、教师自身、学生三个方面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并努力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1.在整个说课体系中,“说学情”的时序不够恰当。因为对重点难点知识决定采取的教学起点取决于学情,选取教法、学法的依据之一也是学情,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有效教学原则。因而建议把“说学情”移至“说教法、学法”之前。此外,也可进一步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方法、生源状况等角度更深入、具体地做出学情分析。

2.导学提纲出示的内容过于具体详细,缺乏思维价值。如第一框题出示的导学提纲中的时间、顺序、意义等,教师未经学生思考便给出了答案,难以起到真正的导学、导思作用,应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答案。对“秦朝中央集权示意图”的设计不够严密,如果将丞相和太尉的位置互换,把掌管政事的丞相放在图的中间,更能准确说明秦朝皇帝——丞相——郡守——县令的行政系统特征。

3.课堂上文字性史料的引用探究尚显不足。建议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史料的阅读教学,把原汁原味的史料引入每一节课,逐步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意识和能力。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秦朝的统一练习题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战国末年,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A.齐国 B.燕国 C.楚国 D.秦国

2、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A.公元前230年 B.公元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1年

3、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

①韩国 ②赵国 ③魏国 ④楚国 ⑤燕国 ⑥齐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①④⑤⑥ C.③④①②⑤⑥ D.④⑤①②③⑥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

5、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的朝代是()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

6、统一后秦朝的都城在()A.镐京B.洛邑C.长安D.咸阳

7、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皇帝

8、下列不属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官职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9、秦中央政府的官职中太尉负责管理的职务是()A.行政B.军事C.监察D.教育

10、秦中央政府中负责管理行政的官职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11、始于西周初年的分封制被废止于()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

12、在秦朝,地方的重要官吏的任免方式是()A.由地方推荐B.由中央任免C.由皇帝亲自任免D.由科学考试选拔

13、秦朝推行郡县制,全国最初划分的郡为()A.25个B.36个C.39个D.40多个

14、秦统一后,在全国使用的货币是()A.刀形币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半两”铜钱

15、秦统一后,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是()A.隶书 B.楷书 C.小篆 D.草书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秦能灭六国并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在于(A.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渴望统一

B.秦国是当时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C.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进行兼并战争 D.法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17、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主要特征是(A.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国家一切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C.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D.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18、下列措施中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A.地方设县

B.使用圆形方孔钱 C.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用小篆这种字体写字

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秦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内容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全国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0、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里的秦的“政制”主要是指(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封建等级制

创新题

21、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秦皇汉武”之句,“秦皇”的主要政绩是(A.击败匈奴,开辟丝绸之路 B.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国家 C.打败项羽,建立西汉政权

D.平定叛乱,维护了统一

22、“六王毕,四海一”,灭掉六国,一统天下的古代帝王是(A.禹 B.秦始皇 C.汉武帝 D.成吉思汗

23、如果要编排一部有关秦朝统一后的电视剧,在中央设置的官职不可能有())))))))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军机大臣

24、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颁发圣旨,让各地作迎驾准备,圣旨上文字的书写应该是 A.金文

B.甲骨文

C.楷书

D. 小篆

25、现在有人习惯于将钱戏称为“孔方兄”,其出典是历史上的“圆形方孔钱”。下令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的皇帝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请回答(1)两幅图反映了秦统一后的什么措施?实行这项措施的原因是什么?

(2)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统一后,把什么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什么文字。

(3)材料二中提到的器械一量,指的是什么措施?

(4)这些措施的颁布有何作用?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7、下列与秦始皇有关的内容是()①统一六国②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③创设县制④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28、秦的统一,所起的历史作用是()

①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②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③摧垮了奴隶制的统治④使郡县制能在全国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下列的情景在秦朝不可能出现的是()A.在朝廷中,大臣齐呼“皇帝万岁”B.中央官吏太尉正在向秦始皇上奏折 C.某商人去原楚地经商,正在兑换楚国的蚁鼻钱D.秦始皇正在用大篆起草诏书 30、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为战国形势图,图二为统一后秦朝的疆域。请你说出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和顺序。

(2)秦统一六国的大业是由谁来完成的?统一后秦朝的都城在哪里?

(3)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秦朝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4)请试着结合地图,说一说秦朝的疆域四至,并比较一下秦朝与商朝疆域大小。

探究题

31、秦始皇帝姓嬴,名政,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的创立。在李斯、尉缭、王剪、蒙恬等一批文臣武将的帮助下,他不失时机地拉开了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伟大战争。历经10年血雨腥风的残酷战争,先后消灭六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请回答:(1)他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最高统治者到中央再到地方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请试着制作一幅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示意图(要求:示意图应反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自定,力求科学、美观。)

(2)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很多,你了解的影视剧中的秦始皇与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差别?

聚焦中考典型题

32、(2006年宿迁市)“他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他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成一套新的国家行政机构;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这里的“他”是指()A.刘邦

B.李世民 C.嬴政

D.赵匡胤

33、(2006年福州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34、(2006年茂名市)请你仔细看看右边的《货币统一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大禹建夏“家天下”

C.商鞅变法促发展

B.诸候争霸战火烧 D.一统江山是秦朝

35、(2006年株洲市)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6、(2006宜宾市)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他的姓和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名称相同,请问他姓()A.夏

B.唐

C.周 D.秦 开放研究典型题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进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恩准”

材料二:秦统一六国后,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片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王绾和李斯的观点有何不同?

(2)最后秦始皇采纳了谁的观点?他为“求得安宁太平”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D

2、C

3、A

4、C

5、C

6、D

7、D

8、D

9、B

10、A

11、C

12、C

13、B

14、D

15、C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B

17、B

18、C

19、D 20、B 创新题

21、B

22、B

23、D

24、D

25、A

26、(1)统一文字、货币。因为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差别很大,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货币是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小篆,隶书。

(3)他还颁布了全国通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的计量标准,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4)这些统一的措施,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7、D

28、D

29、C 30、(1)时间是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2)秦王嬴政。咸阳(3)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北到长城一带,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秦朝的疆域。秦朝的疆域要比商朝更为广阔。探究题

31、(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面设置县。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这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了。图示:

(2)电视剧中的秦始皇是艺术形象,带有“戏说”甚至虚构的成份,历史上的秦始皇是历史的真实,两者差别很大。聚焦中考典型题

32、C

33、D

34、D

35、D

36、D 开放研究典型题

37、(1)王绾的观点是要求实行分封制。李斯的观点是实行郡县制。

(2)采纳了李斯的观点。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影响: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第四篇: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

3.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7.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2.如何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4.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继续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5.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第3课 “开元盛世”

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2.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3.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5.“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励精图治: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烧毁珠玉锦绣、不用奢侈物品。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3.实行科举制,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发展,读书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4.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2.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太宗时)

2.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

3.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4.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第7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1.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年。(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3.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蜀道难》。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第8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

(二)1.书法:颜真卿、柳公权。“颜体”、“柳体”、“颜筋柳骨”。

绘画: 阎立本、吴道子。

2.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以唐人为例,简述衣食住行和一天的生活:我是生活在开元年间的一位四川农民。我的稻田因为用了育秧移植方法,用世界最先进的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今年获得了大丰收。我拿着铜板来到成都,买了城里人都喝的茶,在饭铺里歇了一会儿。几个贵妇人从这里经过,她们的衣服好漂亮啊!花团锦簇,大红大紫的颜色。还有几个吐蕃来的人,可能是去长安经过这里吧。听说以前我们有个文成公主嫁给他们的赞普了。天要黑了,市要散了,我就赶快回家了。第9课

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3.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

4.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5.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6.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靖康之耻)7.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8.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北宋时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2)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3)南宋时,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1.1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1)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2)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宋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的粮仓。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3.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纺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4.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5.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48.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7.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北宋的肉食中以羊为多;南宋吃鱼多。宋代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3.宋人:我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生活在东京郊外。有一天我去东京城逛了逛。我的黑麻布衣服在衣饰华美的城里人当中是多么寒酸啊。街边的店铺里传来了烤羊肉的香味,罐子里的冷饮也令人垂涎。可惜买不起啊!于是喝了几口粗茶,买了几个包子充饥。城里人住的房子真漂亮!瓦房、四合院,官员的房子更是像花园。而我还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在街上,有钱的人或赶牛车或骑驴,我还要注意为官员的轿子闪道。前面好热闹啊!瓦子的勾栏里,有说书的、卖唱的、玩杂技的,看的我眼花缭乱。我买了一块布,等过元旦的时候给老婆做件衣服。

4.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3.元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答:

1、元统一是进步的。

2、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3、文天祥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4.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1.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①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②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③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④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创制“十二气历”。⑤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北宋文学家苏轼气势豪迈,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感情真挚,格外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发扬光大,他的词里经常表达对山河分裂的悲痛。3.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4.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是郭熙;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 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5.宋朝书法以行书为主。人称“宋四家”指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都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3.明清加强专制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3)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4.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2)时间: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3)功绩: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意义(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1.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70、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2.清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军机处、文字狱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

2.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3.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在雅克萨的侵略军头目。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条约解决了中俄两国的东段问题。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额尔德尼”的封号。

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和**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4.1771年初英勇的土尔扈特部,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5.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进行册封;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6.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在清朝时后来居上。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1)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第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三: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6.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1.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 2.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3.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

4.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关于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的著作《农政全书》。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二)1.明朝时期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时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2.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3.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之美。明末画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图》、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西厢记》画的插图。

第五篇:人教八年上历史时间轴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1 1927年7月 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

1927年8月 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 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

达陕北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 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 台儿庄战役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5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 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年 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6月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挺进大别山)1948年9月 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 1949年4月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最终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