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4《司马光》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包含《司马光》《掌声》《灰雀》3篇精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1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请教”“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单元的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了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口语交际:请教”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习向他人请教的方法和技巧,感受人与人之间因为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而产生的愉悦,培养交际的能力,体会交际的意义。“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语文园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知道默读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司马光
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
1.认识3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1个生字,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掌声
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
灰雀
讲述的是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位男孩交谈,男孩被列宁对灰雀的爱惜所感动而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
手术台就是阵地
写的是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做手术的故事。
口语交际
请教
1.就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有礼貌地向别人请教。
2.不清楚的地方能及时追问。
习作
那次玩得真高兴
1.简单地写一次玩的过程,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能交流、总结默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眨、瞪”等5个生字,大致理解和“目”有关的词语的意思。
3.能辨析“陆续、连续、继续”3个词语的用法并选择一个写句子。
4.能分类整理购物清单,体会分类列出清单的好处。
5.朗读、背诵关于如何待人的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名言蕴含的道理。
24司马光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能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难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朗读与理解并行
这是一篇古文,短小精悍,总共30个字,但是因为语言形式与白话文不同,所以学生在朗读、理解上有障碍。因此,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不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与感情的目标。这样,朗读与理解双线并行,在朗读中帮助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
2.文字与画面共舞
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应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3.汉字教学不容忽视
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不算多,也并不算难,但是汉字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和谐地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与教学相得益彰。教师应将汉字音、形、义的教学纳入整个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如字源识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题目意思。
(2)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3)搜集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4)借助注释读文言文,能把文言文读通顺,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图片。
1.师: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画,大家会想起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
生:司马光砸缸。
2.师:对,这个故事最早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也叫作司马光救友。(板书:文言文)
课件出示:
简介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司马光》,去看看司马光的故事。(板书:司马光)
4.认识“司”,学习复姓。
(1)学生说出“司马光”的“司马”是复姓,名是“光”。简介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司马光,字君实,号迁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2)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姓氏歌》,说说《姓氏歌》中提到的复姓。
生: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3)学生说说自己认识的复姓的人。
学生了解并简单介绍,如:公孙、独孤。
设计意图:
小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学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此外,课题以人名为题,让学生在了解复姓的同时回顾《姓氏歌》,既复习了旧知,又掌握了新知。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2.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课件出示:
司
跌
皆
弃
持
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强调停顿处。学生跟读。
4.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恰当的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5.你是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的?
生1:“跌”让我想到“跌倒”这个词语,我用联系生活或者演一演的方法识记。
生2: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识记“皆”,我还会组词:皆大欢喜、草木皆兵。
教师补充:司,甲骨文
=
(卜,权杖)+
(口,问审),表示问审、判案。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指名读。
7.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句,各组练习。
8.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9.师: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
文言文
语言精练,简短。概括能力强,但不好懂。
现代文
长篇大论才能写出文章,一听就懂。
10.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同伴)
11.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一读,读正确;二读,读明白;三读,读停顿,重在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节奏。因此,让学生在初读时,采用同桌合作交流的方法,降低断句难度,减轻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大胆发挥。之后,在交流评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正确的断句读法,并根据初读感受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
司、庭
登、众、弃
跌、持
1.归类指导:
半包围结构:司、庭
上下结构:登、众、弃
左右结构:跌、持
2.易错字指导:“司、庭”是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笔顺是先外后内;“登”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跌、持”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3.学生临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4.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
指导孩子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字能力。俗话说“字如其人”,写字要像做人一样有谦让、有配合。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美就体现在每一笔每一画中。引导学生弄清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了解将字写得美观、匀称的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一、配乐朗诵,引入新课。
1.配乐朗读。
(播放古筝弹奏大约1分钟)
(1)配乐自由读。
(2)配乐指名读。
(3)配乐齐读。
2.师: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相信理解意思后大家一定能读得更有感情。下面我们就要去攻克难关,理解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
文言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充满韵味。这种表达上的特色,是需要学生体会感悟的。因此,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简约美和韵律美。
二、看注释,自主理解句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看这句话的相关注释,把注释的每个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就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还可以将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将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默读第一句话,从“群儿戏于庭”一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院子里,人物是一群小孩子,这群小孩子在玩耍。)
②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先把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弄懂,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③“群儿、戏”,这几个字词可以联系已有经验猜想意思。“于”由教师进行讲解。“庭”可以结合注释意思知道是“庭院”。
课件出示:
群儿:一群小伙伴。
戏:玩耍。
于:在。
④指导朗读:司马光和小伙伴们一定玩得很开心,读出开心、高兴的语气。
⑤“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登”是爬的意思,“足”是失足的意思,“没”是沉没的意思。
(课件出示:瓮的图片)
“瓮”可结合文中图片和注释来理解,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罐。
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⑦指名读,齐读,分小组赛读。
⑧指导朗读:自己的小伙伴掉进了水缸,真让人着急啊!读出着急、紧迫的语气。
(2)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句话。
课件出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①
一儿“足跌没水中”,危险至极,群儿是怎么做的?
尝试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这句话。
课件出示:
1.“众”指的是谁?
2.“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3.“弃”是什么意思?结合“放弃、抛弃”来理解。
4.“去”是什么意思?
②学生交流汇报。
“众”指的是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弃”是抛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走、离开的意思。想象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理、表情和动作。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入缸内,小孩子们都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都乱作一团跑了。
③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读一读“光持石击瓮”,是一下就击破了吗?请学生用动作演示一下。理解“持”是用手拿的意思,所以是提手旁。(板书:持石击瓮)
④结果怎样?齐读“破之”“水迸”“儿得活”。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插图,理解“迸”的意思。(迸:是指瓮爆裂开了之后,水一下子冒出来了。)
⑤齐读。
⑥指导朗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3)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话的意思不要求完全一致,但要求主要意思没有错误。如果学生说不准确,教师应予以点拨。
(4)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概述全文大意。
4.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5.齐读,读出情感和韵味。
课件出示: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因此,在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重在运用指导上下文注释、结合生活积累的方法和自学、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言文含义,教师抓住动词“戏、登、跌、持、击、破、迸”进行指导。同时,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来突破重点,这样的方法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习方式。
三、感悟人物,讲讲故事。
读了几遍课文,大家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课文里的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
课件出示:
思考:司马光做了什么事?
1.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情况。)
(3)情景感悟:请一名学生上台做动作。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起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砸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生1:司马光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人。
生2:我想对司马光说:“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生3:司马光,我真为你骄傲。
……
4.刚才,我们讨论了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吧!讲故事要生动形象,只讲意思不免有些枯燥乏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既生动又形象呢?
(1)学生交流经验。
(2)教师提出建议。
①补充想象的内容。(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融入故事中。)
②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的故事会更生动形象。
③讲故事的时候要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3)学生在小组内试讲故事。
(4)指名学生到讲台上讲故事。
5.同学们故事讲得真精彩!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记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熟读成诵,背一背这篇文言文吧!
设计意图:
通过“演一演”活动,引导学生演示司马光砸缸救人时的动作,在演示中理解词语。学生将凝练的文言还原成画面,辅以想象,再将画面转换成具体生动的故事,不但认识了一个机智的司马光,也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为背诵文言文做好了铺垫。
四、拓展延伸。
1.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善于思考,所以他后来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2.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司马光,感受司马光善良、机智勇敢和热心助人的品质。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理解文本。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文识字,提高学生的认字能力和水平。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加上动作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
不足之处:
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的叙述。应该先进行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在课前可先让学生搜索耳熟能详的小文言文,通过多次诵读帮助学生认识文言文,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太生涩了。
第二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一》优质课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并积累这样的成语。
3.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读出句子的重音。
4.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5.朗读、背诵古诗《所见》。
重点
1.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并积累这样的成语。
2.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读出句子的重音。
3.朗读并背诵古诗《所见》。
难点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1.词句积累
“交流平台”积累具有新鲜感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在课内外阅读时,要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注重积累,知道要抄写这样的语句。
“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所见》,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由清代诗人袁枚所作。教师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情境和诗句大意,重在朗读、背诵。
2.语言运用
“词句段运用”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成语特点、朗读句子、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发现成语特点”部分编排了两行具有新鲜感的形容人的并列式成语。
“朗读句子”部分列举了课文中的3个句子,通过朗读练习和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读好句子,学习运用恰当的语气朗读。
“给兴趣小组取名字”部分先出示了5个有创意的兴趣小组名字,再提示学生取名字的方法——既要体现出活动的特点,又要加入有个性的词语,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相吻合。
1.预习提纲
(1)借助资料对“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词语的意思进行了解。
(2)熟读诗歌《所见》,解决诗歌的读音问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要主动积累这样的词句。
2.能说出“摇头晃脑、面红耳赤”等成语的特点,并积累这样的成语。
3.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读出句子的重音。
一、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学生自读。
1.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2.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2.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些句子有些什么特点?你喜欢这些语句吗?
3.学生交流汇报。
生1:我觉得这些句子非常新鲜,树枝、鸟儿、蝴蝶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把树枝、鸟儿、蝴蝶都当成了人来写。
生2:好奇特的人啊,居然想当一名更夫,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4.小结:我们平时在读书时读到一些有新鲜感的词句,应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多读几遍。相信经过这样的练习,你们一定会积累很多好的词句。
设计意图:
借助课本中的句子,让学生围绕有新鲜感的词句展开交流、讨论,不仅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还能培养学生在课内外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意识。
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成语: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自己对哪些成语不理解,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说说这些成语都有什么特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1:这8个成语都和身体部位有关。
生2:都和人物有关:有的描写人物动作,如摇头晃脑、张牙舞爪、手忙脚乱、眼疾手快;有的描写人物外貌状态,如披头散发、面红耳赤、口干舌燥;有的描写人物心理,如提心吊胆。
生3:每一个成语的前两个字组成的词和后两个字组成的词结构是一样的,是并列的。
生4:第一行成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近;第二行成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
(4)学生再次齐读成语,想象成语所描写的人物情态。
(5)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教师补充,课件出示:
眉飞色舞、垂头丧气、手舞足蹈……
2.练习句子的朗读。
①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②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③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平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句子的意思呢?(边读边想象画面、把部分字词的读音加重。)
是啊,强调部分字词的朗读重音,无疑是突出句子意思的重要方式。
(2)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这三段话,想想怎样朗读才能准确表达出句子的意思。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读。
(3)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段话中的“真的”“地下”、第二段话中的“一点儿”、第三句中的“不懂就要问”分别是朗读时要强调的重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话,注意强调句子中的几个词语的朗读重音。学生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观察思考与交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初步感悟了词语的特点以及句子朗读情感的处理技巧,并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体会了词句的特点,进而提升了语言积累的有效性,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兴趣小组的特点,使用有个性的词语为其取名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所见》。
一、探讨交流,创意取名。
1.同学们,你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试着说一说。
(预设:唱歌、跳舞、绘画、书法、阅读……)
2.同学们的爱好真广泛!那就让我们一起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并根据小组的特点,取几个有创意的名字吧!小组合作、交流。
3.小组汇报:
(1)小组1:我们小组的名字叫“一剪美”,因为我们都喜欢剪纸,而且我们能用剪纸来表现生活中的美。
小组2:我们小组取的名字叫“书友之家”,我想请大家猜一猜我们小组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生:我认为你们小组的成员一定是喜欢书法或者读书。
小组2:对,我们都喜欢书法,所以我们觉得这个小组应该是我们这些同学共同的家园。
(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兴趣小组的名字?
(预设:篮球侠巧手剪纸组鲲鹏航模队探索者小队黑白棋社)
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名字体现了兴趣小组活动的特点。
生2:这些名字非常吸引人,让人印象深刻。
生3:这些名字有新鲜感,让人特别想加入。
生4:这些名字中加入了有个性的词语,让人一看就能记住。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采取了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既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让他们初次感受到了培养兴趣爱好的乐趣。
二、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同时指导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准诗歌的停顿节奏。
课件出示: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重点字词的注释,请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课件出示: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3.教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指导朗读。
5.练习背诵。
(1)独立背诵。
(2)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
(3)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入对诗歌的学习,通过指导朗读的节奏、语感降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难度,并激发他们诵读诗歌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到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看到你们收获了不少新知识,老师为你们感到开心。相信在下一单元的学习中,你们会掌握更多有价值的新知识。
成功之处:
在这一板块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足之处:
教学中,我对于教材的处理没有创造性,形式较单一,对于学生的引导和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教学建议: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采用多种形式,肯定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地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只是学教材。
第三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二》优质课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
二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1.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2.小组交流,组长记录。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课件出示:
春:百花齐放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春风满面
夏:酷暑难耐
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秋: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瓜果飘香
冬:寒气逼人
鹅毛大雪
天寒地冻
漫天风雪
2.师: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的?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3.小组派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指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如“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然后再思考“憧憬”的意思,就能领会“憧憬”在这里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的意思了。
(3)运用查字典和组合法理解词语。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忐忑不安”一词,“忐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就是有心神不定的意思,“不安”是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的意思,“忐忑不安”就可解释为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设计意图:
通过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把理解词语的方法应用到词句段的词语理解中,巩固了字词理解的方法,再次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块三:书写提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笔画、笔顺。
2.学生按照提示“横平竖直”的规则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个别指导。
3.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笔画要写规范、正确和整洁。
(2)字的大小要适中。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板块四:日积月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1.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2.以上词语都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成语?(秋天的成语)
3.分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气候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透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金桂飘香:金桂,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而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所以“金桂飘香的季节”就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
果实累累:累累,连续成串。形容果实多。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地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4.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
积累描写秋天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教学建议: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25《掌声》优质课教学设计
掌
声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4.能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重点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难点
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1.识字写字教学。
本课的生字中,“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教师要注意指导读准“姿势”一词。“烈、述、忧”等生字,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形声字构字特点读准字音、理解字义。比如,教学“忧”字时,可出示“优、犹”等熟字帮助正音,并通过比较偏旁,理解“忧”的意思与心情有关。本课的多音字“落”和“调”,可以根据字义、借助词语语境辨析读音。
本课要写的字,可归类指导书写。第一类:左右结构。“投”“调”“摇”要写得左窄右宽;“默”字左边的“黑”四点底要写得紧凑一些。第二类:上下结构。“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第三类:左中右结构。“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部分竖撇起笔要高于“王”,压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有力。
2.语言感召,唤起情感体验。
在《掌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应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令学生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3.情境再现,产生情感共鸣。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近情、生情的目的。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掌声”的意思。
(2)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的资料。
(3)搜集作者董保纲的简介。
(4)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学会利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和用生字组词,结合课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5)带着“英子在掌声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默、姿”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会写“掌声、文静”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会主人公英子在掌声前后的感情和性格变化。
一、问疑揭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的掌声你的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生自由说。
师小结:是啊,我们在学习、生活当中经常会给予别人或者接受别人的掌声。当别人给予关心时要用掌声表示感谢;当别人自信不足时要用掌声表示鼓励;当别人表现出色时要用掌声表示赞美。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掌声中获得谢意、鼓励和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掌声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起去认识她。(教师板书:掌声)
2.“掌”是一个形声字,能送给别人掌声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掌”的上面是变形的“尚”;“掌”跟“手”有关系,所以下面是“手”。
助学资料:
文静:(性格、举止等)文雅安静。
默默:不说话;不出声。
骤然:突然;忽然。
情绪: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文中指英子激动的心理状态。
讲述: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
忧郁:忧伤愁闷。
鼓励:激发;勉励。
引导学生归纳:词语理解的方法很多,比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情景、做动作等。
设计意图:
从问题入手,与学生一起研究关于掌声的话题。让学生对掌声里的含义有初步的体会,再由掌声的话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听范读。边听边圈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教师适时归纳。
(1)正音:“姿”是平舌音;“势”是翘舌音。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课件出示:
形声字记忆:列——烈、术——述
熟字带生字:优——忧、兄——况、真——镇
(3)学习多音字:落(là
lào
luò)
调(diào
tiáo)
课件出示:
1.他因为小时候生病落(lào)下了腿脚不便的毛病,走路总会落(luò)后于别人,但他做事从不丢三落(là)四。
2.同学之间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原因,然后再进行调(tiáo)解。
5.分类写字。
(1)课件分类出示本课生字:
课件出示:
掌、晃、烈、勇
班
默、轮、投、调、摇、腿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书写。
上下结构:掌、晃、烈、勇
左中右结构:班
左右结构:默、轮、投、调、摇、腿
(4)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投、调、摇”要写得左窄右宽;“默”字左边的四点底要写得紧凑一些;“轮”右部是“仑”,不是“仓”。上下结构的字“晃、烈”要写得上窄下宽;“勇”要写得上下等宽,第四笔没有钩。左中右结构的字“班”左边部分“王”的最后一横变成“提”,中间部分竖撇起笔高于“王”,压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有力。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6.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7.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大家还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得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设计意图:
把识字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这样他们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识记生字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多音字的读音,同时注重写字教学,突出教学重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播放贝多芬钢琴曲《月光》大约1分钟)同学们边听边想并思考:文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什么感受?
2.默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小组交流)
残疾女孩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掌声的意义,用音乐营造氛围,使学生们初步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说出英子前后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能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体会到心情变化并与同学交流。
3.能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转换人称进行复述。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指名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
3.师: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到和我们差不多大的英子同学,受到病魔的侵扰,导致腿脚落下了残疾。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走近英子,去了解英子和同学们的情感世界。
(学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英子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有一次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刚开始她还不敢上台,当英子走上讲台后,同学们送给她热烈的掌声,英子的故事讲得很好,声音也很动听,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又送给她热烈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了解英子的变化过程。
二、前后对照,感受英子的变化。
(一)学习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1.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一开始,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课文主要写的是英子。英子给我留下了自卑、忧郁、孤单、沉默的印象。
(板书:自卑忧郁)
2.是什么原因让英子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
生:英子因为腿脚的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所以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从两个“总是”可以看出,以前的英子是怎么样的呢?(以前的英子不太爱说话,太孤独了,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她好像不大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总是最早一个来到教室,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4.那时的英子内心一定十分地痛苦、忧伤、寂寞。当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一角时,她心里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____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英子忧郁、自卑、沉默的样子,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把英子的心情读出来。评读。让我们一起走近忧郁的英子,齐读第1自然段。
过渡:多么可怜的英子呀!她几乎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幸好有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使她变得活泼、开朗了,让我们来看看开朗的英子是什么样子的!
(二)学习第2、3自然段,品读第一次掌声。
1.默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想想现在的英子会想什么?
课件出示:
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1)她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她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
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___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生: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默默地想:老师和同学看见我走路的样子一定会笑我的。
2.落下残疾的英子感到自卑、紧张、害怕,突然轮到她上台讲故事,她又是怎样做的呢?
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1)“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英子在犹豫什么?(上去还是不上去)英子想上去吗?(不想)为什么?英子能不上去吗?(不能)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红红的”我们体会到英子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
(2)学生齐读文段,师指导朗读。
3.在万般无奈和无比痛苦之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引读)
课件出示: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4.让英子意外的是同学们给了她热烈的掌声。
5.同学们的掌声出现了几次?(两次)
6.谁能读读描写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1)从哪里能看出这掌声出乎英子的意料之外?理解“骤然间”。(掌声响得突然,掌声响得出乎英子的意料)
(2)同学们,如果英子就站在你们的面前,你们会怎么做?
生:我们也会鼓掌。
(3)假如你就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课件出示:
我想对英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英子,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
生2: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是最好的!你是最棒的!
(4)英子一定能听懂你们的掌声!谢谢你们的掌声!听着那热烈、持久的掌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5)当英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时,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课件出示:
英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_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我会更加努力去笑对生活的!
7.谁再来读一读第一次掌声?把你想说的话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8.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三)品读第二次掌声。
1.课件出示写第二次掌声的句子。
课件出示: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多么感人的场面,让我们回到那精彩的瞬间。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配以掌声音频。
2.第二次掌声响起时,同学们又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掌声中有同学们的赞赏,有同学们的表扬,有同学们的鼓励……)
3.再次听到同学们的掌声时,英子内心是多么的——(感激)
课件出示: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1)指名读。
(2)英子在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__________。
(原来我也是很棒的!谢谢同学们的鼓励!)
4.但是英子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向大家——(鞠躬)
5.你能读出英子内心的感激吗?指名读,评读。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课件出示: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1)默读这段话。与第1自然段对比一下,看看英子的变化。
(2)你觉得英子的变化仅仅只是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跳舞吗?你认为她还有什么变化?谁来补充?(生自由说一说)
(3)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英子呢?(活泼、开朗、自信)(板书:自信开朗)
(4)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读读第4自然段吧!
(5)读到这儿大家心中一定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问号,那就是——(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从哪儿找到答案的?(英子的来信)
2.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中英子来信的内容。
课件出示: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指名读。
(2)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微笑着面对生活”就是有了直面生活中的困难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走进英子的内心。教师还巧妙地运用了换位思考的教学策略:“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么想?”激发了学生真实情感的体现。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含义,把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引向品味生活的真谛。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同学们,掌声倾注给英子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关心、同情、爱护、帮助、鼓励、支持,这使身处困境的英子由此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走向了幸福之路。掌声的力量真大呀!其实,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2.搜集身残志坚的人物事迹,讲给同学听。如:张海迪等。
设计意图:
掌声其实代表着“爱”。教学的最后,抓住掌声,进行情感的升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进生活,把爱化为行动。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残疾女孩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本课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我们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成功之处: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出描写英子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来品读。品读中,我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在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关爱,感悟两次掌声的内涵。再如:在体会英子被同学们的掌声感动时,我又创设情境:“无数话语在心头涌动,此时的英子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身临其境地说,体会英子的感激之情。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到同学们对英子的关心和关爱。我努力让学生在这次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教师应注意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起来。
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在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
第五篇:新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语文园地 六》优质课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六
1.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2.认识“蝌、蚪”等6个生字,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3.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4.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5.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重点
1.认识“蝌、蚪”等6个生字,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2.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3.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4.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难点
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1.归类识字
汉字偏旁表意的规律在汉字学习中很重要,课本识字加油站中的加点字“蛾”“螃”“鲤”“鲫”等生字与昆虫和鱼类有关。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在自主发现中进一步牢固掌握识字规律,在快乐的游戏中巩固识字。
2.词句段运用
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切勿生硬讲解,尤其不可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割裂。可让学生默读词语,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本给出的句子作为开头说句子,让学生交流互评。
3.交流平台
老师要大胆放手,充分给予学生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从已学课文中逐步得出规律和方法,注重“习得”过程。
4.日积月累
用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重点在于对诗词意境的感受,体味古诗的深远意境。
1.动物图片(蝌蚪、飞蛾、螃蟹、鲤鱼、鲫鱼、鲨鱼)。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交流、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2.认识“蝌、蚪”等6个生字,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的文章,从中我们也有了许多收获,例如:写作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教师板书:语文园地)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自由谈话的方式,回顾了这一单元的课文,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语文园地”中学习。
二、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课件出示: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初夏,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以上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开头一句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教师板书:围绕一个句子写)
2.课件出示:
校园的东墙边有一张乒乓球台。球台那里围了一圈黑脑袋,不时传来喝彩声和欢笑声。乒乓小将们打得多精彩啊!他们你攻我挡,一个球常常打了几十个回合还不分胜负。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乒乓小将们打得多精彩啊!)
3.课件出示: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些数不尽的条石,每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单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课件出示:
春天在哪里呢?到大自然中找春天去!春在枝头,柳条嫩绿,桃花鲜艳。春在空中,和风送暖,燕子翻飞。春在水里,鱼儿追逐,鸭子戏水。春在田间,麦苗返青,菜花金黄。到处都有春天,春满人间。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以上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尾一句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前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结尾这句话来写的。)
4.同学们,你们发现中心句是怎样运用的吗?
课件出示:
(1)有的时候,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
(2)这样的句子也有可能在一段话的末尾或中间。
(教师板书:中心句)
5.这样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呢?
6.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1)找到这样的关键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我们习作的时候也可以学着这样写。
设计意图:
“交流平台”在平常上课中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要么是老师不太明确要求,要么授课时“一笔带过”。事实上它对学生“习得”交流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写作手法等具有指导意义。在交流中让学生借助课外的阅读段落,指导学生了解中心句及其作用。
三、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课前预习准备的图片,指名说出名称。
2.出示第一行词语,指名读:蝌蚪、飞蛾、螃蟹。
3.识记生字“蝌、蚪、蛾”,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进行识记。
4.出示第二行词语,指名读:鲤鱼、鲫鱼、鲨鱼。
5.识记生字“鲤、鲫、鲨”,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进行识记。
6.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这些字都是由两个文字复合成体,其中的一个文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这样的字叫作形声字。
(板书:形声字)
7.复习形声字的分类。
课件出示:
(1)左形右声:螃
蝌
蚪
蛾
鲤
鲫
(2)下形上声:蟹鲨
(3)另外还有右形左声、上形下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
8.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蝌
蚪
蛾
鲤
鲫
鲨”。如“蝌”字,“虫”是形旁,表义,“科”是声旁,表音。(教师板书:声旁表音,形旁表义)
9.练习巩固。(课件出示识字游戏)
(1)出示6幅图片与打乱顺序的词语,请同学进行“词语对对碰”。
(2)送小鱼回家。课件出示6幅图片,图片上分别有“蝌、蚪、蛾、鲤、鲫、鲨”6个生字。读对一个小鱼图片上的生字,成功帮助小鱼回家。
设计意图:
通过形声字归类识字的规律,进行同偏旁汉字的积累,既解决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认读,又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归类识字的训练,重视识字规律的习得过程。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2.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3.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一、词句段运用。
1.看下面的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课件出示:
懒洋洋
慢腾腾
颤巍巍
兴冲冲
静悄悄
空荡荡
乱糟糟
闹哄哄
(1)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读词语,说说自己在读这些词语时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预设:我眼前浮现:我和妈妈去超市购物完之后,每人手里拎着两大袋“战利品”,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的画面。
我眼前浮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有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过马路的场景。
(3)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ABB式词语。第一行的这些词语都是描写行为动作的,第二行的词语都是描写环境的。(教师板书:ABB式词语)
(5)试着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写句子,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评选出小组同学普遍喜欢的句子。
(6)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7)例句展示。
课件出示:
①懒洋洋——太阳打了个哈欠,懒洋洋地升起来了。
②乱糟糟——几天没有打扫房间,结果房间里乱糟糟的。
(8)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这样的词语。
2.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试着说一段话。
课件出示:
车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1)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试着用上面的句子作为开头说句子,互相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
(3)学生独立完成写句子练习,小组同学互相评议,进行修改。
(4)例句赏析。
课件出示:
车站的人可真多。只见车站人山人海,人们都在焦急地等待。“车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一看,真来了一辆车,谁知车还没停稳,人们就一窝蜂地挤上去,顿时大人的叫喊声和孩子的哭声混成一片。车里的人使劲喊着,别上了,站不下了。车下的人拼命地叫着,我们要上班,让我们上去。这时,我背着大书包被人群拥挤着,也不由自主地往车上挤。我个子小,被挤得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挤上了车,还没等我站稳,车子就开了。忽然,车下一位叔叔大声地喊着什么,可是车上、车下人太多,司机哪能听到他的声音啊!
课件出示: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看,星星们太调皮了。它们一会儿组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向我扑过来;一会儿又组成了一个怪物,前面还有一个小孩,那个怪物正在和那个小孩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会儿它们又组成了一幅图画,旁边放着颜料和画笔,好像要让我画画。我仿佛置身在星星们的中间,想要伸手去够那支画笔去填充颜色,但是怎么够也够不着,这时我才醒悟过来,我们相距太遥远了。想着想着,那些东西就不见了……
设计意图: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听不离说,读不离写。将贴近生活的语境作为学生思维和语言组织及训练表达的“脚手架”,让学生在语境中去习得语言的规律。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教师板书:早发白帝城)
2.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朝”在这里读“zhāo”,“辞”的读音是“cí”,“陵”的读音是
“línɡ”,“还”在本诗中读“huán”,“重”在本首诗中读“chónɡ”。
4.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进行巩固。
(1)同桌合作读。
(2)男女生合作读。
(3)齐读。
5.教师简介:《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无不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6.理解古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
(1)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2)朝:早晨。辞:告别。白帝:白帝城。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3)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还:归,返回。
(4)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5)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山。
7.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8.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9.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
教师放手让学生同桌间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等,让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意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布置作业。
1.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2.积累ABB式的词语。
设计意图:
学生在给家人背诵时,既可以检查自己的背诵情况,又可以加深对古诗的印象。积累词语,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同时为学生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交流了中心句的问题,教学时出示了大量的例文片段,来形象地说明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
不足之处:
词语积累环节,只是单纯地积累词语,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能把积累的词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会更好。
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将游戏或活动融入枯燥的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