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69-951429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17 21:35: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大家好,我要说课的课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十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青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租借地受洋人欺凌而无处说理的故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因此立下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表现了青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拳拳爱国之心。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青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从而引起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树立一种爱国之心;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多读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属于中年级。根据我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中年级学生跟低年级学生相比,四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并且已经初步学会了默读,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且尊重学生的自我表达。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缺乏经验和锻炼,且本课的历史背景所处的年代,是学生所没有经历过的,所以需要老师适时的进行点拨,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并立志要好好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会认“崛、范、魏、晰、效、淮、惑、斥”八个字。会写“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十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深入体会人物主要思想感情。

3.感受青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拳拳爱国之心,树立为国家繁荣昌盛而不懈学习的远大抱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青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学习的伟大抱负。

五、说教学方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对于新奇的事情比较好奇,易于接受,和其活泼开朗、爱表演的性格特点,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以读代教法。此外,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

六、说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把两个课时的教学安排如下:

首先,我利用名言警句导入,先出示一些周恩来的名言警句,接着谈到周恩来,顺势引入本课的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着,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在这过程中,我会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如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或者“拆分组词法”,“近义词释义法”等。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我会让学生给生字“找朋友”并造句,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最后,我会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来读课文,比如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等方式来概括文中重要内容,从而达到有效率的学习。

第二课时

我利用复习导入的学习方式,检查学生上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接着我会引导学生逐段学习,深入剖析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多读多思考,还会采用“情境导入”法,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境中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还会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周恩来,我扮演魏校长。然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加强文本与现实生活的练习,激发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和振兴中华而不懈学习的远大抱负。最后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自身的感受、体验与思考的重视,我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感受。之后我会进行总结升华,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主动树立远大抱负。

八、说板书设计

我觉得最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是简洁明了,脉路清晰的。因此,我围绕此要求将板书设计如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妇人受欺凌 中华不振

巡警丧尊严

九、说作业布置

1.我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有关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做的事情,感悟周恩来的伟大。此举有利于学生搜集、整理材料。2.小练笔: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现在的中国,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此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十、说教学设计总意图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文本,我们不可能教会学生全部的课文,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程标准(202_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综合能力,既然是实践性,那就还要求我们要学以致用,因此,本课的教学要始终遵循这一目标。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的07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我将就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民在租界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

二、说学情

课文所写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上进行充分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理解、分析、归纳、感悟、小组合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还应进一步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说目标

在对教材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文《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对学生认知的特点,本节课我制订了以下三大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文的重点订为: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则订为: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应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将采用谈话法、朗读体悟法、示范书写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理,领悟故事道理。

此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小组讨论的学习行为。不断开拓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好的导语就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我采用谈话导入法,“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问“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过渡到周恩来总理。然后介绍周恩来生平,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对周恩来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了了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快速对文本产生兴趣。

2、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检查反馈,采用开火车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同学在认真听读的基础上,进行评议。(正音、句读)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世界较远,有些词语学生比较难以理解,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同学集体解决,不能解决的适当讲解。在扫清了一切文字障碍后,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大意。这样,学生自主学习字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读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事件?让学生从中体会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接着让学生交流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既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了解了课文讲了几件事,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4.写字指导

在写字教学中,首先出示要求会写的字,用多种方法去认读。接着,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讨论书写注意的地方。通过示范书写,指导学生写好规范字的意识。最后,学生练习写字。

5.拓展练习

我将采用二选一的作业设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作业一:周恩来先生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收集一些关于他的故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作业二:搜集其他一些名人的成长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七、说设计理念

我的设计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谈话导入的方法介绍周恩来,交流时代背景,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济宁市实验小学 刘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志向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四年级上学期处于向高年级过渡时,学生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自主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闹、得意洋洋、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之所以确定以上两条教学目标,主要考虑到为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就要做到教学目标简明。

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针对以上重点、难点,确定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学法是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下面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共设计了三个大环节。

一、初读感知,引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紧扣租界,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读写结合,升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初读感知,引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直接导入,质疑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解释“崛起”就是兴起,课题连起来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学生齐读课题,并质疑读了该课题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想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让学生带着这些导向性的问题走进课文。(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一环节从质疑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为本节课的阅读教学明确了目标。)

二、检查词语,整体感知。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课件出示词语(帝国主义列强、租借、闯进、惩处、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当出示“铿锵有力”时,指导学生声音高昂地读,当出示“惩处”时,让学生放回原句中去读,随后交流,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得知中华不振,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是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中华不振)

(这一环节意在夯实学生的字词,字词是进入课文的门户,不可马虎,而有些词离我们比较久远,可能会影响到文章感情的体会,所以我采用了多种理解 词语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解决了刚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继而引出“中华不振”)

二、紧扣租界,感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深入品读,仔细体会。为了更好的体会“中华不振”,我再次安排了学生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并拿起笔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留下思考的痕迹。

通过这一环节,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所划的中华不振的句子,并相互读一读。

(回望以上环节,课堂把大量时间都给了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读,充分的想,有层次的读,这正是运用了语文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二)、紧扣租借,感悟中华不振。结合同学读课文中中华不振的句子,特别是租借发生的那件事,让学生感受由于中华不振给旧中国人民所带来的屈辱,因此紧紧围绕租借发生的事,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指名读第七自然段,感受租借的繁华热闹,然后抓住“闯入”一词体会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2、让学生轻声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当学生看到洋人得意洋洋时,就让学生气愤地读相应的句子;当看到巡警非但不惩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让学生读出妇女伤心难过的句子;当学生看到中国人都紧紧地握紧拳头,让学生体会悲愤之情。但是,在外国的租借里谁又敢怎样呢?看到这一幕,此时你紧握拳头最想做的是什么?让学生发表感想,进行说话练习,此时老师小结:是呀,我们一定要惩处他!指导学生写“惩”字,边板书边说: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愤怒放在心里。指导学生读三遍,并在本子上写一个。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的情感体会积蓄到和文中的人物一起愤怒时,牵出“惩处”一词,通过指导书写“惩”字,把写字教学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由惩处再次串起第八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实现工具 和人文性的统一。)

3、让学生思考洋人该不该受到惩处时,在学生愤怒达到极点时,再让学生意识到我们不敢怎么样,但因为事情与我们的时代相距甚远,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这时播放中国人的屈辱视频,相信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会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中华不振,我想此时再读第八自然段,相信学生 就有所感悟了。

(7、8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我在让学生体会这两段时,以读为主,通过、范、引、等方式,用话语点拨,用评价激励,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感知、理解、表达,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租借一词贯穿始终,通过“剥笋式”由表及里,层层解决,本文与资料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不振。)

三、读写结合,升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读写结合。从租借回来,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思考什么呢?想想写出来。

五、说板书 中华不振 板书力图体现一堂课的精髓 总结: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我想通过以上“目标的简明、环节的简化、内容的简约、方法的简便”真正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我的说课完毕,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此说课案例获市基本功比赛第一名)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该单元围绕“读书故事”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文章。通过本单元三篇课文的学习,应起到让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检讨自己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作用。编者将本篇课文放在本单元第一课,其初衷就是想通过周恩来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以情动人,为学生打开梦想之门。这篇课文写得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外人欺辱而无处说理,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博大胸襟。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读书目的的思考,激励学生将自己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

2.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有高有低。有的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即能初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体味文章情感上容易停留于表面,如何真正打动这些学生,使其与文章、作者及文中主人公进行“神交”,仍有待挖掘。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字不认识,词不理解,句子读不通顺,首先巩固和提高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再行进适当的拔高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我将学优生和学困生“区别对待”,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3.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小学三至四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能够初步感受文章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因此根据课程安排、课文特点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新课标小学中年段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生字,注意区分形近字、多音字;体会重点词语的意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能联系自身实际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4.重点、难点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而由于四年级学生价值观没有完全确立,人生阅历浅薄,相应的历史知识不够完备等各方面的原因,如何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却贵在得法。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实践性,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相互配合,力求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

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身分析和理解生字词,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提高书写的正确率。通过自主学习,师生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读书指导法。语文教学是以文学文本为基础的,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讲授法。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动。我认为,有些地方的改动反而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不利于学生理解。我试图运用生动、精炼的语言为学生进行补充和讲解,开阔学生眼界,以情动人,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做到师生之间平等而良好的互动交流。讨论法。众人拾材火焰高。在恰当的地方引导学生讨论,合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情景教学法。将重点段落挑出来,让学生来分角色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有效的课前预习将促进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正式授课之前我布置学生预习的六个任务:读、查、划、注、疑、搜。读:读通课文,尝试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查:自学生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并尝试分析生字容易写错的地方,找出与之容易混淆的字。划:即把感受深刻或精彩的句子划下来。注: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批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搜:查阅周恩来的相关资料,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建国以前的历史背景。

在充分的预习基础上我将本篇课文的授课时间定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初读和细读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第二课时为精读和品读,通过解决教学难点——挖掘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来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一课时

初读。

我首先联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为学生简单介绍周恩来总理去世时的感人场面,体会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感。随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走进课堂。针对我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的特点,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他们自主讨论和分析本课的生字词,尝试合上书写一写,看看自己书写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容易混淆的字,并进行板书指导。在纠正错字之后,我再指名轮读,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细读。

三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几件事情,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这几件事情。编者对原文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删去了周恩来在租界耳闻目睹中国人受欺辱的事件。我在此处请学生分组讨论,推荐小组代表发言,谈谈你觉得周恩来和他的朋友在租界看到了什么。我再将删减处进行补充,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

精读

在上课之前我先检查学生复习情况,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学生的生字词检查。因为学生已经做了课前预习并且第一课时已经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所以我将抓住关键词语“中华不振”,以它作为突破口,来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首先我请同学默读课文一至四段,并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a、为什么中国人惹出麻烦没处说理? b、为什么伯父说“中华不振”? 这两个问题也是当时周恩来的困惑,周恩来通过他在租界的目睹解决了困惑,但此处已经删节,我就让同学来讲一讲课前预习时查阅的资料,并补充租界的知识和“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中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只能低声下气,洋人却耀武扬威。在此处,我抓住“沉重”一词,让学生体会中国人在面临此情此景时的心情,反复品读“中华不振”一句。并思考,看到这样的情景,周恩来常常站在窗前沉思,他在想些什么? 校长的提问和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是本文的高潮,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周恩来和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提出两个问题,逐一解决。一是其他同学为什么读书? 二是比较周恩来和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并谈谈感受。在这样,我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并通过简单的点评引导学生体会: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仅仅为了父母读书又太过狭隘。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襟和励志图强的远大抱负。

品读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周恩来的远大抱负,我采取分角色朗读的办法,再现校长与周恩来问答的情景。然后请同学互相评价表演的怎么样。扮演周恩来的同学有没有把两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念好? 你认为应当怎样读才能“响亮而坚定”、“铿锵有力” ?

并鼓励同学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动作。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铿锵有力”一词的理解。通过表演的方式,寓教于乐,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也由此理解因“中华不振”故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再议课文

文章结尾讲到周恩来立下大志之后不懈努力,终成大器。在这里我插讲周恩来勤奋学习的小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身体力行。让学生探讨,周恩来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基于哪些方面? 结束语

用简短的语言为一节课收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我设计结束语的初衷。结束语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更应该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提点和补充。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共五部分。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七组第1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材编者的意图是:

1.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2.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阅读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的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本课的阅读目标有:

1.正确读写“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其中,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对于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资料的了解是有必要的,因此,我利用学生自身的了解和自己的补充及视频的介绍为深入理解课文做了准备。

教法上我采用以读代讲、读悟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学法

课标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写一写的学习方式,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以图片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2.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理解“崛起”的意思,指导书写“崛”字。

(二)初读课文。1.检查生字词。出示词语:

帝国主义、租界、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由对课题的思考,产生: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课文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租界里的那一幕也让同学们读中感受到悲伤和愤怒。结尾处,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要读出周恩来立志的坚定与振奋。

(四)精读课文。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读想结合的方法感受课文中的情景。还可以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此时再播放课前搜集的视频,让同学们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周恩来的沉思一定触动了你的心,在祖国正在崛起的时候,你的中国梦又是什么呢?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