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掌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察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认识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判断弹力方向。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单,快速可完成。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
1.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原因不同的力。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察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一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强调受弹力的物体,原因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掌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容易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同情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实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实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行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劲度系数不同的两个轻弹簧、铁架台、米尺、铁夹等。
2.演示器材:弹簧、木棍,气球,玻璃瓶等。
3.视频资料:蹦床,撑杆跳高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2.《弹力》的课程教学设计
3.《弹力》教学反思
4.初二物理下册力和弹力试题
5.高一物理《弹力》教学设计
6.力弹力的教学设计范文
7.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
8.初中弹力教学设计范文
9.《弹力》的教学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形变的概念,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 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 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2 弹力
课题
7.2
弹力
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4、通过实验操作学会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认识生活中的弹簧测力计。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握力计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实验,讨论
引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用力拉橡皮筋,按压气球、橡皮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一)、形变、弹力
活动:手压气球、手拉橡皮筋、压缩弹簧、橡皮泥
你的感受
物体的的改变叫形变,它分为塑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物体发生
所产生的力叫弹力。
拉长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会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属于弹性形变;而泥团捏成泥人后,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会恢复原状的(变成),这种形变属于塑性形变。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物理。
注意:压力、支持力、拉力实质就是弹力。
(二)、探究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来源:Z|xx|k.Com]
1、教师演示实验: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
2、(1)给弹簧施加不同的拉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2)给弹簧施加不同的压力,观察有何不同的现象。
小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就越大。
3、在一段弹簧上分别挂1个、2个、3个钩码,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和挂钩码后弹簧的总长度,注意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结:在弹性范围内,弹簧所受外力越大,形变也越大。(在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说明:弹簧测力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可以来测量力的大小。
测量力的工具是,在实验室中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
(三)、交流、讨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它的主要构件名称、测量范围、分度值。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组成。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上表示的最大测量值是,分度值是。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体验1N、2N、5N的大小。
四、拓展提升:
1、如右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为__ __,分度值为____,现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N。
2、有一弹簧测力计,当秤钩上没有施加力时,指针不是在零刻度线上,而是在0.2N的位置,此时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秤钩,读数为4N,则手拉弹簧的力为()
A、4.2N
B、4N
C、3.8N
D、无法判断
3.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
4.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时,测一个物体重力时,手持挂钩,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测力计的读数为5N,则物体的重力为()
A.大于5N
B.等于5N
C.小于5N
D.以上都有可能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时不能测量的力。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了解刻度值的大小。
(3)将弹簧测力计按测量时所需的位置放好,检查指针,若不在,应。
(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
备注(补充)
板书设计
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2)正确使用方法
a、了解量程
b、明确分度值。
C、校零
d、测力时,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套靠在刻度盘上。
教学反思
第四篇: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课题6.1、电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kv= m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1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2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1确定量程??选择 ○ 2确定分度值?? ○ 3读数,写上单位 ○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4、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压表测出各导体两端的电压,找出规律。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教学课时:2时(1串联,2并联)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1、在串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在并联电路中(如上图),a、b、两用电器及
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a=ub=u总
ua+ub=u总(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即u总=u1+u2+??(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1)、学生猜想: u=u1+u2 u>u1>u2(2)、设计实验:把电压表分别接入a、b、电源两端,测量出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即u1=u2=u3 =??(6)、讨论结果,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实例:上两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阻及其单位。
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会使用滑动变阻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对比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重、难点:
电阻的大小因素。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阻丝
教学课时: 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导体?? 绝缘体??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试验:课本13页图6.3-1示 结果:不同的电阻丝,灯泡的亮度不同。
进行新课:
1、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61kω=1000ω 1mω=10ω
例:
(2)、一种元件:电阻器,符号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a、材料 b、长度: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c、横截面积:
学生阅读:13页表格,了解电阻的属性。
学生阅读: 半导体、超导现象(教师可进行一定解释)
3、变阻器: 电位器、滑动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符号
(1)、结构:实物观察
(2)、原理: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3)、作用:
(4)、使用:
学生试验: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注意问题: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电阻的大小如何判断?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3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篇二:最新整理新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
人教版中学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七章
篇三:最新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新课标教案
第七章 力
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力(1课时)
第二节、弹力(1课时)
第三节、重力(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第一节、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观察物体运动状态及形状的改变,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两辆、旱冰鞋、弹簧、钢尺(或钢锯片)、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图片: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
教师讲解:押加又称为大象拔河,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力”拖动布袋互拉,以决胜负,引出力的概念。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力
1、力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活中与力有关的实例:
人推车,人用了力,车受到了力;
双手拉弹簧,人用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对土施力;
磁铁吸引铁定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两一个是受力物体。
2、分析实例:
人推车——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双手拉弹簧——人是施力物体,弹簧是受力物体
推土机推土——推土机是施力物体,土是受力物体;
磁铁吸引铁定——磁铁是施力物体,铁钉是受力物体。
3、力的单位
教师介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力的符号:f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演示
(1)、甲图用力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2)、乙图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
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
了变化,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让学生再举些例子然后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效果。
例如:
1、射箭运动员拉弓射箭。(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用力捏充过气的气球。(气球形状发生了变化)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演示图7.1-2所示的实验:小铁球受到磁体 的作用
分析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
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
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指物体的运动速度或方向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
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
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
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
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
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2、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
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
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2)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
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
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引导学生分析。
2、想想做做:
引导学生分析想想做做。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
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
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作业:p5页1、2、3、4题。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一定要做好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力的示意图画图时要强调先确定力的作用点、再画力的方向、最后标出力的大小,掌握这些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内容。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演示法、分析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橡皮条、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投影图片:撑杆跳、拉弓射箭等体育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以上
动作的完成有一个共同特点:弯曲时都产生了一种作用力,引出—
—弹力。
二、新课教学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弹簧产生弹力时,弹力的大小有什么特点?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1、制作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这个道
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
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4、教师介绍其他几种测力计。
(三)、阅读科学世界
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
分作课外练习。
五、作业布置:
练习:物理课本的部分内容。
第五篇:八年级弹力教学反思
八年级弹力教学反思
反思一:八年级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反思二:八年级弹力教学反思
通过执教《弹力》这一课的教学,学生课堂气氛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因为从学生的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积累了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并通过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
2、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视频,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疑问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知道怎样的物体才具有弹性,以及区分弹性与弹力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3、从学法上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4、建议教师尽可能发挥小组研究学习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内。
反思三:八年级弹力教学反思
学校课改处安排了高一各备课组准备一节课改展示课,很荣幸我能代表物理组来完成这节课改展示课,我这次讲的是《弹力》,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正式讲课,我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这一周的时间里组里的所有老师都对我的课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体会本课的三维目标,努力围绕三维目标来讲好这一节课。
课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202_年奥运会上何雯娜蹦床的视频,力图从生活实践引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效果,果然,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且视频非常精彩,使得学生注意力迅速转到课堂上来,于是我从这一实际提问,学生们非常积极、踊跃,齐声回答问题。这样,我花很少时间就引入了课题。
课堂上,我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老师互动,在显示微小形变实验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演示“激光”实验,然后提问光点位置发生变化说明什么,走向课堂中央向同学们演示显示微小形变的瓶子实验,效果非常显著。
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问法,并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思想,如在显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我设计的问题是:
1、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本节课的重点是弹力的方向,在讲述弹力的方向时,我先让学生做几道关于弹力方向的练习题,然后,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解题,这样,我能很好地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况做出正确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各方面的看法,进行评讲,使学生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总结这一堂课,我深深地感到新课改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的角色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创新中发展。
反思四:八年级弹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具体类型的力——弹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同一下三个方面来突破重难点。
第一、自创实验击破疑点
教学实践表明,弹力的概念难已概括,教材中没有给弹力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什么叫弹力。在5、6班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很含糊也很困惑。在此基础上我在四班上课时增设了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实验,从效果上看还是很很出乎我的意料。首先学生们热情很高,参与积极。第二,展示的学生演示的效果非常好,一下子突破了难点和疑点。
第二、自制实验突破难点
弹簧秤制作原理及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特意增设了“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实验,实验中通过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观察及对实验数据的记录、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图像等多种方式,顺利得出了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为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奠定基础,突破了学生对这一难点的认识。并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做好铺垫,对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采用讨论的方式各抒己见,相互提出建议,教师引导、点拨,给难点层层铺设台阶,使难点问题在探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