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树》教学设计
《树之歌》教学设计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以“树”为主题的识字儿歌。通过不同的树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积累很多与树有关的带“木字旁”的生字,了解汉字的偏旁表意的特点,加以归类识字。还能够了解树木的种类和特点等自然常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美丽神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见了解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梧、桐、掌、枫”等15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杨、壮”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相关树木的外形和特点。4.激发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树木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
是一种欣赏教学法,优美的散文需要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二)情境教学法
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题导入
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各自的特征吧!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出示自学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标出自然段,圈出生字。
(一)自学自测(1)出示本课生字
梧 桐 掌 枫 松 柏 装 桦 耐 守 疆 银 杉 化 桂(2)指名读词语。
(3)这些词语你们还会读吗?谁来挑战一下?
梧桐 手掌 枫树 松柏 绿装 桦树 耐寒 守边疆 银杏 水杉 化石 金桂
(二)小组纠错
(1)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词你明白什么意思吗?
耐寒:经得起寒冷
北疆:北方的边疆
银杏:称白果树、公孙树、鸭脚。落叶乔木。
化石: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者遗迹。
(2)文中的生字和课文中的难读的句子我们会读了,把它们放在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3)教师提出要求:课文有几句话?
即将读课文的同学看清字、读准音,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如果有什么问题及时告诉他。
(三)质疑拓展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第一句话:描写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的特点。
第二句话:描写了枫树和松柏的特点。第三句话:描写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喜好。第四句话:描写了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自学指导:
1.出示本课的生字“杨、壮、桐、枫、松”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
2.完成课后的描红。
(一)自学自测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等,自主书写生字,师强调书写姿势
(二)小组纠错
同桌互相评议生字,指出优缺点。
(三)质疑拓展
1.师生交流易错字和易错笔画笔顺。
2.出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比较好差。重点评不规范的字,激励学生把字写好,师范写。3.让学生每个字再练写一遍,订正。
三、归纳总结,达标训练
(1)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2)达标训练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打“√”。
梧桐(wú wǔ)手掌(zǎng zhǎng)松柏(bó bǎi)桦树(huá huà)
银杉(shān sān)
金桂(guī guì)2.辨字组词。
杨()棉()场()
绵()
桂()桐()挂()
铜()
3.按原文内容填空。
()喜暖在南方,()耐寒守北疆。()活化石,()满院香。
四、日清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所学生字写一遍,默一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复习导入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梧桐 手掌 枫树 松柏
绿装 桦树 耐寒 守边疆 银杏 水杉 化石 金桂(2)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齐读课文。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识字二树。2.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一些树木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二、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1.自学自测
(1)出示自学指导
①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种树木?
②从课文中用横线画出前两节树木的特点。品味一下后两小节描写树木的语句,说一说所描写树木的特点是什么?(2)生自学 2.小组纠错
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感悟课文。3.质疑拓展
学生提出不会的或者不清楚的问题,老师给予解决。
(一)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种树木?
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金桂。
(二)再读课文,了解树木特点
1、学习第1句话:
(1)出示第1句话,指名学生认读,说说这句话中写了哪三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树)。
(2)图片出示这三种树,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树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流畅,恰当地运用一些描述性的词语。(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三种树的特点:杨树长得十分高大;榕树粗壮,可以独木成林;梧桐树的叶片像手掌。(4)全班齐读第1句话,教师小结:树木的外形各不相同。
2、学习第2句话:
(1)教师过渡:大自然中的树木除了外形各不相同,颜色也有区别呢!请小朋友们读一读第2句话,说说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指名学生朗读第2句话,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枫树的叶子在秋天变红,而松树和柏树却是四季常青,就像披着一件绿色的外套。(3)教师出示秋天的枫树和松柏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
(4)教师拓展出示不同季节树叶的颜色变化,鼓励学生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说一说。(如:嫩绿、碧绿、浓绿、淡黄、金黄、绿中泛黄、浅红、火红等。)
3、学习第3句话:
(1)教师过渡:树木除了叶片的颜色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有所不同呦!瞧,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树(多媒体出示木棉树和桦树),它们一个喜暖,一个耐寒。(2)指名学生朗读第3句话。
(3)教师小结: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树木的生活习性和外形也有所不同,这是树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4、学习第4句话:
(1)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在树的大家庭里了解了树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接下来我们还要认识几种特别珍贵的树。
(2)教师出示银杏、水杉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种树的外形。
(3)鼓励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活化石”的意思,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当补充小结:在亿万年前,有许多动植物曾经特别繁茂,但是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类群中的绝大多数种类都灭绝了,变成了化石,剩下的个别种类,只是在局部地域得以保持下来,一直活到今天。在我国,著名的活化石植物有银杏、水杉、银杉、谁送、台湾杉、金钱松等。它们都有悠久的历史,是植物界的“明星”。
(4)出示金桂树的图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金桂开花的香气。
5、整体回归,指导背诵:
(1)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进行趣味朗读:同桌分句朗读、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3)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教师提示学生要抓住每一种树木的特点帮助记忆。
(4)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自学指导:
3.出示本课的生字“柏、棉、杉、化、桂”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笔画。
4.完成课后的描红。
(四)自学自测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等,自主书写生字,师强调书写姿势
(五)小组纠错
同桌互相评议生字,指出优缺点。
(六)质疑拓展
4.师生交流易错字和易错笔画笔顺。
5.出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比较好差。重点评不规范的字,激励学生把字写好,师范写。6.让学生每个字再练写一遍,订正。
四、归纳总结 训练达标
(一)归纳总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文章以儿歌的形式呈现了一些树木的特点,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二)达标训练
1.读一读,想想这句话的意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树无根不长,人物志不立。2.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活化石。
__________开花满院香。(2)梧桐树叶像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叶儿红。
3.将合适的下句的序号填在“——”上,再读一读。①百年树人 ②人无志不立 ③后人乘凉 ④树怕没皮
1.树无根不长,__________________。2.人怕没志,____________________。3.前人栽树,____________________。4.十年树木,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日清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搜集其他树木的资料。教后反思:
第二篇:去年树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 窑坪中小 黄晓春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生进行交流。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重点体会:天天唱、天天听; 分手时的约定(指导学生朗读。)
2.鸟是怎样寻找大树的?你的体会是什么?
默读7—14自然段,概括鸟的寻找过程,反复朗读小鸟询问的话,体会小鸟的心情。
3.(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说感受或疑问。
(1)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她看到了什么?学生带着各自的体会朗读。
(2)鸟儿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它在想什么?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结合学生发言,师进行小结。
2.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板书:
大树(图)
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小结上节课情况。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3.全班进行评价: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认为谁读得还不够,你能读读吗?
三、指导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板书设计:
出示: 我想对
说。
鸟儿 大树 人们 自己 „„
第三篇:去年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角色对话,感悟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走进课文
1、检查课文读正确,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读正确
4、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三、研读对话读中感悟
板块一:体会鸟儿和树的情意之深与分别时的难舍难分。(把握第一次对话依依惜别时的留恋及它们对明年相见的渴望和期待。)
教师:鸟儿为什么要寻找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谁来读1──5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说说你了解了什么?还可以给他提点建议。
1.指名读1──5自然段
2.交流感受1___5自然段:
教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1)通过抓重点词语“天天”“必须”和句子感受鸟儿与树是好朋友。
(2)教师点拨引导:你抓住重点词“天天”感受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这是一种读书的好办法。除了了解到他们是好朋友,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他们分别时的心情呢?
(3)学生教师共同发表建议:
(4)、教师引读1──5自然段:
板块二:体会鸟儿的诚信(研读鸟儿寻找朋友的的三次对话,体会鸟儿的心情变化。)
教师:鸟儿带着这份美好的约定飞走了。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鸟儿从遥远的南方风尘仆仆的飞回来,你想当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教师引导:可是,鸟儿没有想到的事却发生了,鸟儿面对事情的变故,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7──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3.默读课文7──15自然段,画出对话的部分。
教师过渡:面对事情的变故,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1)汇报鸟儿与树根的对话7──9
体会鸟儿在问树根时的着急、奇怪、惊讶
男女生对读去体会:
教师引导:当它问大门时,心情仅仅是着急吗?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汇报鸟儿与大门的对话10──12
体会鸟儿对朋友的牵挂及鸟儿此时担心的心情。[通过抓重点词语联
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谈感受运用不同的形式来朗读]
四、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教师:鸟儿千里迢迢地来找好朋友树,可找到的却是树所化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面对灯火鸟儿是怎么做的呢?请放声朗读课文15──17自然段。
(1)放声朗读15──17自然段
(2)理解词语“睁大”“盯着”,创设情景说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这句话,让我们一起读读。
齐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教师:“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盯着”灯火看是怎样看?灯火近在眼前,为什么要“睁大”眼睛看?灯火一目了然,为什么还要“盯着”灯火看?(多元感悟)
教师:往日的朋友已化为灰烬.只有朋友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还在亮着,它此时在想什么?
(3)齐读15──17自然段
教师总结:“睁大”“盯着”多么平凡的词语啊!透过它,我们就能感受到鸟儿丰富的内心和波澜的情感,让我们齐读一起再来感受鸟儿对朋友的那份真情。
五、激发想象抒发感言:
教师配乐激情:灯火不是树,它只是找到了留有树的一丝气息的灯火,是用树作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啊!鸟儿纵有千言万语,又能说什么?又会对谁说呢?它深情地凝视着、默默地诉说着,这情景让人多么忧伤、多么感动啊!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鸟儿说,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对鸟儿说的话。
1.书写感言
2.交流感言:
教师总结:从你们的感言里,我听出来了,很多同学被鸟儿对朋友的真诚友情感染了,被他们之间美好的约定感动了。谁读了不会被感动,不会难以忘怀呢!你们知道吗?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总在想:假如不发生意外,树依然在,鸟儿又飞回来时,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鸟儿与树那依依惜别的场面和美好的约定。读故事的开头1──6自然段:
六、再读开头,拓展续编
他们见面时会是什么样的情境呢?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发挥你的想象,也来创编一则童话故事。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复习本课的词语。
二、听写:本课的生词。
三、演一演:分组表演。
四、语言实践:交流续编的童话故事。
五、欣赏歌曲《朋友》。
六、课外拓展阅读:
1.读《童话故事》。
2.读反映朋友情深的文章或信守承诺的文章。
第四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读好对话,体验小鸟和大树内心的不同情感。
3、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体会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体会小鸟和大树内心的不同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四、教学流程
(一)播放动画,交代学习任务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令人感动的童话故事。(播放《去年的树》动画)
2、这节课我们就练习读好这个童话故事,注意体验故事中小鸟和大树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最后请同学们为这个故事配音好吗?
(二)自由练习读课文,做到字通句顺。
(三)对话朗读,体验情感
★研读第一次唱歌
1、我想大家在练习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那课文中几次写到鸟儿唱歌给她的好朋友大树听呢?快速找到相关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指名回答)
2、现在老师把你们刚刚读过的内容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大家来看: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3、当你读到这两段话的时候,感受一样吗?
(读第一个语段的时候感受到开心,读第二个语段时感受到悲伤)
4、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鸟儿的歌声一起回到去年(板书:去年)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5、轻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快乐?(指名回答)
6、一个天天给好朋友唱歌,一个天天听好朋友唱歌,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美好的情景啊!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再现这个美好的画面吧!我们师生合作,我示意你们的时候大家就一起读屏幕上的这句话,好吗?
(屏幕出示: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无论烈日炎炎,也无论冷风习习(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谁的眼前浮现画面了?老师告诉你啊,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们都要学会它。
7、就这样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临别前,这对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屏幕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8、分角色读对话(男同学当树,女同学当鸟儿,一起练习读对话)
师:我们来看这个对话,“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小鸟,你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师生对话)(愿意)那你应该怎么回答我呢?
面向全班:鸟儿们,你们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一起来回答我
我听出来了,明年春天,你们一定回来唱歌给我听。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个对话,把他们之间那种真挚的、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还分男女生读)
★研读第二次唱歌
(过渡语:他们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小鸟带着这一份承诺,飞向了南方,她飞过了秋天,避过了冬季,满怀期待地迎来了春天,来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1、请大家读一读写今年的部分,看看这一部分又给你怎样的感受。(生自由练读,师板书:今年)
2、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
3、到底是什么地方让你们越读越悲伤越读越难过啊?看一下大屏幕,(屏幕出示对话:“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这里又写到了鸟儿的几个对话,请你再读一读,体会鸟儿的心情。同桌之间互相练一练,待会儿我请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练读)
5、分别请三组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刚才六位同学都读完了,谁读得最好啊?你为什么觉得他读得好呢?刚刚这六位同学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咱们读书不仅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你们看,这几组对话都很简单,都是鸟儿问,鸟儿问,鸟儿问,但是鸟儿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问的?你们能体会到吗?老师给你几句话,请你将体会到的鸟儿的心情填在横线上,然后你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屏幕出示:鸟儿地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鸟儿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地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填(奇怪、疑惑、着急、焦急、惊奇、怀着最后一线希望……)
6、这些词,如果我要选择三个按照这样的顺序填上去,你觉得要怎么填比较好啊?(奇怪—焦急—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把这些词填上去,自己再大声读一读这几句话。
7、奇怪也罢,着急也罢,绝望也罢,鸟儿的这声声呼唤,树根听到了,门先生听到了,小女孩听到了,只有谁永远都听不到了?(大树)
(屏幕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生问,师答,师生合作朗读)
8、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自己的好朋友,心里是多么地焦急啊!当它得知树已经被“砍到”,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卖掉了”,而“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还亮着时,(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想像出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些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9、透过这一个“看”字,你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再接着读下去:
(屏幕出示: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字,这个时候,鸟儿又会想些什么呢?
10、同学们,这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看字,这两个看字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是透过这两个看字,我们却读出了鸟儿和大树之间深深的情意!我们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11、大树已经不在了,但是为什么鸟儿非要找到大树唱歌给他听呢?(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同学们,鸟儿飞走了,却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像同学们刚刚体会到的,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生说:友情、守信)(板书:友情守信)
12、让我们饱含深情地为动画配音吧!(播放动画,学生看着屏幕上的字配音)
(四)延伸拓展
1.想一想,说一说:课文学到这里,你肯定有很多话要说,想一想,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出来。
2.介绍作者新美南吉以及他的童话。
五、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去年————————今年
友情
守信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多元理解,通地对话了解鸟儿寻找树的过程,感受故事中的“诚信”、“友情”、“价值”、“执着”、“坚定、刚强”等等。从童话故事中得到自己的体会并能适当表达。
3、拓展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故事中的蕴含的情智。
教学难点:有层次地朗读好三次对话,能合理想象画面,感受故事内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年的树》,(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得怎么样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点击课件)请生说一说。
3、播放课件:鸟儿和树相依相偎歌唱和倾听的画面和鸟儿与树挥手告别的画面。过渡语:这一对在去年里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不得不分离。在今年的春天里,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板书:树鸟儿 去年——今年)让我们接着往下读。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对前课内容有所承接。运用课件播放告别画面,再次感受依依惜别的情绪,为本课时做好情感铺垫。
二、读小鸟
(一)读对话,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课文5—17自然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请注意用心地去体会。
2、孩子们,读完这一遍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我们只是粗略地读一读,就有了这么多的感受,所以孩子们我们一定要多看书、多读书,这样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但是,我们要更好地理解一篇文章的内涵,还需要细细地去品读。让我们继续吧!
4、鸟儿回到老地方,看到了什么?指名生答。她都向谁打听了她的好朋友树?(树根、门先生、小女孩)是怎么问的呢?请大家拿出笔划出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点击课件)
5、评: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应该要怎样读呢?(一次比一次着急,最后是快要哭出来了)点击课件:填一填形容词。可请同桌互读,体会鸟儿的心情。重点指导朗读三次对话:
教师过渡:又一年春天来了,鸟儿满怀着期待,飞越千山万水,来到了老地方,可是它看到的是什么呢?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1)汇报读鸟儿与树根的对话(7~9自然段),体会鸟儿在问树根时的着急、奇怪、惊讶。
男女生对读再来感悟鸟儿的心情。
教师引导:当它问大门时,心情仅仅是着急吗?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汇报读鸟儿与大门的对话(10。12自然段),体会鸟儿对朋友的牵挂及鸟儿此时担心的心情。(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谈感受,运用不同的形式来朗读)
学生自己找伙伴读。
教师引导: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吗?(体会鸟儿特别着急的j心情)
换词体会:特别着急可以换个什么词?“焦急”,那你就焦急地问问。
学生焦急地读。
师:除了“焦急”,还有哪个词也能体现这种心情?如“心急如焚”。
教师总结:同学们,读书就要这样,要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结合实际。感悟的不同,理解的不同,朗读的味道就不一样。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前后同学分角色读。
教师过渡:从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鸟儿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3)汇报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13—15自然段),体会鸟儿此时伤心的心情。
(4)幻灯片出示3次问话.对比理解。
教师引导:请大家再来读鸟儿的这3次问话,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大家看,鸟儿在前两次寻找中,是在问好朋友树在哪儿?而这次却问:“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想一想,鸟儿此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伤心、难过、心痛、失望、忧伤、痛心)
6、师引读A飞越千山万水,满怀着重逢的喜悦,鸟儿回到了这里,但是,迎接她的只是一截树根,她不由得奇怪地问……(生读,问树根的话)B得到了好朋友的消息,鸟儿急切地飞向山谷,工厂里沙沙的声音,一声声地像在划着鸟儿的心,好朋友树在哪儿呢?她焦急地向门先生询问……(生读,问门先生的话)C火柴,火柴,火柴,这可是最后的希望了!鸟儿急得快要哭了,她伤心地问……(生读,问小女孩的话)。
设计意图:这是精读阶段,力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件中的图片,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
(二)读“飞”
1、一次又一次地追问,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但鸟儿没有停下她追寻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她一次又一次地振翅飞翔,继续追寻的路。(点击课件)
2、这一路上,鸟儿都经历了什么呢?让我们来想一想(点击课件)
3、一路追寻,一路思念,鸟儿心中一定默念着一个名字,呼唤着一个名字,她在呼唤什么?请用上关联词说一说吧!(点击课件)
4、是啊,哪怕有万分之一希望,也要找到你,这就是执着,这就是守信用,这就是对树的那一份深深的牵念,一份真挚的感情……(板书关键字)
5、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对鸟儿的深深敬意,再来读一读课文吧,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生共读5---17自然段。
设计意图:简简单单一个“飞”字,是文本留给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去想象,去描述,其中鸟儿在飞寻中的意念的正体现了鸟儿的精神和树与鸟儿的深情,学生们在想象和表达中深化了认识,激荡起情感。
三、读 “看”
过渡:历尽艰辛,鸟儿终于见到了,见到了灯火,这可不是普通的灯火,这是树的魂啊!鸟儿是怎么做的呢?指名生读,15-17自然段。
1、点击课件:树和鸟儿在用眼神交流着,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他们会说些什么?请你为他们设计一段对话吧!指名生读一读对话,师适时点评,小结。
2、鸟儿听到了,于是,对着灯火,她动情地唱起了去年的歌,鸟儿还是这一只鸟儿,旋律还是一样的旋律,可是什么不同了?(生答:树不同了,)但是,有一样东西不会变,而且永远不会变,是什么?(鸟儿和树的友情)是的,这就是永恒,这就是天长地久!
3、孩子们,还等什么,读一读吧,读出重逢时含泪的喜,读出对地久天长的感动。全班齐读,15—17段
设计意图:充分地利用课文插图,读读鸟儿的眼神、树的眼神,想象他们可能会说的话,填补课文的艺术留白,不断提升认识,激起情感,目的在于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字的一种感觉。有了文字的感觉,才能自然地将这种感觉渗透在表达中,渗透在朗读中,达到以情带读。
四、诉心语,谈心得
1、孩子们,读到这儿,你觉得,去年的树,是怎样的树!请生自由谈。师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去年的树,是幸福的树!因为有鸟儿为他牵念!
2、孩子们,小小的故事打动着我们,你一定有很多想说的吧,你想对谁说呢?拿出我们的笔写一写吧!点击课件 指名生读,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情的汹涌澎湃,需要表达,需要诉诸笔端,这才是语文,这才是语文能力。“你想对谁说什么”的写话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评判意识,即跳出课文与各种角色进行多向对话,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课文的潜在含义。、五、拓展、作业
1、其实,孩子们,跳出课文,你们相信真的有这样的树和鸟儿吗?、2、点击课件:读拓展资料:(1)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给他的孩子:我告诉孩子,更重要的是“天长地久”。这个世界虽然总在变动,一棵大树可能马上变成火柴,但是有许多东西却不会因为形体的变化而改变,因为形体的失去而消失!(2)一位母亲写给女儿的:我在想,也许我们母女就是新美南吉故事里的那只小鸟和那棵树,也许你是那只小鸟,我是那棵将生命放在最后一根火柴里的树,即使只有最后的一点火光,也会等到你飞来的歌声......3、师读,生快速浏览,大家边听边想这其中的鸟儿和树又指的什么。你觉得在你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树和鸟儿类的人或事吗?
4、还有很多同学不太懂是吗?没关系,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慢慢地会去体会,去寻找。
5、布置作业,点击课件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补充,让孩子们跳出课文看课文,给了他们另一种的视界,也提醒孩子们,学习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才是最高效的学习!
《搭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本课内容的编者设计精心,文中配有插图,安排了泡泡语,文后安排了要求认识和要求书写的汉字及思考练习的四个题目。这些内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学习的方式,为教师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提示。
学情: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⒈ 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意。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⒊感受乡亲们乡亲相爱、友好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展开交流和讨论。教学过程:
㈠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搭石》,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现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学课文的效果了。(课件出示新词)
师:这里有好些词语,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掌握情况。a 指名读,随机纠正。
b 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巩固起来,学生齐读新词。
㈡“踏”之引入
①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作者的家乡,睁大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_—4自然段。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直线画出来。
② 师:家乡美,家乡的人们美,你们读得也很美!来,四人小组一起说说发现的美吧!
③ 师:美丽的事物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美? ㈢“踏”之感悟
⒈来回“踏”搭石——美
当学生读“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时,(课件出示段落)
① 师:老人为什么要在合适的石头上踏上几个来回?(学生交流)②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美?(学生回答)③ 师:是呀,老人的这份美德,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师生齐读段落)④(课件出示)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动作,表情呢?(学生交流)
师:嗯,你们看到了这样一位负责任善良的老人,老人的心灵美也看到了,真的不简单,有没有同学能通过朗读把老人的形象再现出来?
(个别学生读,齐读)⒉一行人“踏”搭石——美
师:据作者介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乡亲们又二百多天在踏搭石。每当上工、下工,就会有一行人来踏搭石。一行人踏搭石,传入我们耳中的是怎样的声音?(出示句子并板书“踏踏的声音”)个别学生读,感情齐读。
师:听着这踏踏的声音,你觉得这一行人又是怎样踏过搭石的呢?(轻快的、协调有序的)
师:“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呢?
师:那么这一行人为什么要“协调有序”地踏过?(学生交流)
师:是呀,一行人走搭石,更得想着别人哪!怪不得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这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它是那么吸引人,似乎把我们也带到了小溪边。在小溪边,我们看到了(学生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是什么样的画面?画里都有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也可在纸上写写。
师:同学们觉得这一节应该怎么读呢?
男生读,齐读。
师:乡亲们协调有序地过搭石的画面,实在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⒊背老人“踏”搭石——美
①师:你还发现了什么美?
当学生读“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课件出示段落)
②师:年轻人是怎样背老人踏过搭石的?(背着老人时,是充满关爱的踏过,小心翼翼地踏过,快乐地踏过。背老人时他还觉得那么理所当然。)
③师:想一想,年轻人和老人认识吗?(不一定)
④师:那老师不理解了,不认识的人叫我背,怎么还“理所当然”呢?(因为山里人具有一种服务老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美德。)
师:原来你们发现了尊老爱老美,让我们再一次把乡亲们这种尊老爱老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㈣“踏”之升华 ⒈课文回顾
师:其实,回顾全文这样的风景还是挺多的。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又出现了那一幕幕:
当天气转凉了,勤劳的人们会早早儿地将搭石摆放好;当搭石不平稳了,急着赶路的人们会连忙把它更换好; 当两人同时过溪了,人们会彼此谦让,还会亲切地聊上几句; 当老人来走搭石了,人们会理所当然把他背过去。
师:山里的人们有着美好的情感,就像那搭石一样,和山村的美景融合在一起,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
⒉美丽的画面 美好的情感是搭石联结成的。齐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㈤拓展延伸
⒈师:是呀,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后老师留一个小练笔
(课件出示)妙笔生花:作者从不起眼的事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第五篇:《给予树》教学设计
综观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师们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而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非语文活动,减损了语文学习的效果。有专家称:如今的语文教学患了多动症,得了浮燥病,教师们把语文课教肿了。针对这一现象,崔峦老师曾提出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主张。在今年8月贵阳召开的第五届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中,他又再次向小语界呼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面对着风起云涌的课改教坛,我们也在冷静思考。我们为何教语文?我们该怎样教语文?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 的确,简约是种美,简单是种境界。以简驭繁,省时高效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理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给予树》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力求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与文本、与教师、与同伴对话中,明理、悟情,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要说《给予树》的设计理念与设计特点,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简。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方法;简洁的教学评价。
一、简明的教学目标
课堂40分钟是一个常数,如果目标太多,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较少,一节课什么都想抓,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抓牢,什么都抓不好。相反,如果目标简明,课堂上就能劲儿往一处使,学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反复揣摩文本获得丰富的感受。
在反复研究后,最终确立了《给予树》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透过词语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金吉娅的美好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这三个目标分别从认知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其紧扣文本,简明而又实际,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从而有效落实,提高教学效率,提高语文素养的终级目标。
二、简约的教学内容
在研读教材时,老师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篇课文的精彩处太多,值得挖掘的点也太多。可时间有限,到底应该抓什么呢?面对如此矛盾,我们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那么该取什么?舍什么呢?
回味徐老师的课,相信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这两大内容的处理:一是,沉默不语的理解;二是什么都没有那句话的层层感悟。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再三斟琢后所取的内容,也是此课教学的重点。
研课时张兴堂老师曾多次问徐慧颖 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它哪里最让你感动?喜欢是勿庸置疑的。哪里最感动?合上教材在回忆中抓取课文的动人点,当然是金吉娅给陌生女孩买了洋娃娃这件事;当然是事后沉默不语时所流露出的复杂内心。这些都能体现出这8岁的小姑娘所具有的纯真善良的美好品质。而这两部分内容所展现出的思想内涵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是一致的。这不就是课文的主干吗?抓住主干,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这也是张老师给我们的启示。
取舍后的教学内容,乍看起来,似乎教给学生的东西是少了一些,但我们知道:只有学会有选择的放弃,才能追求到深刻的简单。正如辩证法中的观点:没有暂时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取得;没有局部的少,就没有整体的多。择要而教是保证课堂实效性的前提。
三、简化的教学环节
曾经看过这样的语文课: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断,学生应答不断。设计的活动也是多样纷呈,一堂课下来,教师满头大汗,学生也忙忙碌碌。但是,为何如此问,为何这样做,听课者茫然,学习者亦茫然。
现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呈现的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应该始终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语文即享受语文。简化的教学环节会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明白自己在学什么。同样,也会给教师更多的自主调控,自检反思的空间,使她们明白自己在教什么。
具体到《给予树》的教学环节,着重突出了四个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检查预习(6分钟):
此环节用时6分钟,完成了3项任务:
⑴ 认读了生字、新词。
⑵ 通过资料的交流与补充,知道了圣诞节给予树援助中心这些名词的基本含义。
⑶ 教师指导书写了糖字。
这一环节既落实了部分认知目标,巧妙的扫清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书写规范美观的习惯。
2、整体感知,自读质疑(7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共完成了两项任务:
⑴ 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⑵ 依据内容学生质疑。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
3、精读品析,悟情解疑(22分钟):
此环节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学生的疑问:为什么金吉娅只买了棒棒糖给家人,而给陌生小女孩的则是洋娃娃?在解决此问题时着重分了两个层面:
一是品析第三自然段,从人物神态中悟情;二是品析第四自然段,从人物语言中悟情,从而释疑。在此环节中,学生们学习了联系上下文透过词语体会人物内心的阅读方法。
4、升华情感,拓展延伸(5分钟):
这一环节着重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在学生反复诵读中让情感达到制高点。二是,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表达感情。这既是情感的拓展延伸,也是思维、表达能力的拓展延伸。
四个教学环节简明清晰,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使三维目标整体推进。
四、简便的教学方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一节课如果四十分钟走的都是直线,学生当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成功的语文课堂,既避免把课堂上胖,追求主线简明;又决不把课堂上瘦,力求细节饱满,而对饱满细节的感知与体悟则取决于教学方法即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上学期在城阳召开的我市中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专题研讨会中,张兴堂老师便提出了教学策略的研究是目前我市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并于此会中推荐了诸多有效策略。在研究《给予树》一课时,我们在思考:怎样的策略适用于此课?怎样的策略适用于刚刚升入三年级仅有一个月的学生?经过反复研究、实践与提炼,我们最终攻克了难关,以有效的策略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现从课中采撷三个策略与老师们共同解读、分享:
策略一: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
在圣诞节前夕,8岁的小姑娘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使她如愿以偿。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剖析内容,我们会发现给家人送便宜的礼物,给陌生女孩送相对贵重的礼物这是一对矛盾,是很有价值的思考点,也是触摸人物内心关键点。于是此处教师有意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提出了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这一问题。这样的设计目的有三:第一,可以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直奔重点;其二,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会更强烈,思维会更活跃,思考也会更加深入。第三,这样的质疑,着重针对三年级学生质疑能力弱这一特点,有意识缩小范围,渗透在矛盾点质疑的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策略二:抓重点词语──精选训练点
设计中我们抓住沉默不语这一重点词,层层剥笋,精设训练:从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到判断词语的语境含义;从透过词语想象人物的内心,到反复诵读表达各自的体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走过了一个认识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情感上由无情到动情的发展过程。
设计的用意不仅在于认知与情感目标的有效落实,还在于学习方法的无形渗透。教学中徐老师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沉默不语的金吉亚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自由读1~3自然段,想一想,此处便是有意教给学生解读人物的方法:即透过人物的神情,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句揣摩人物内心。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朗读、想象朗读的方法,在反复涵咏中进一步体悟到了金吉娅的复杂内心与美好心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此处的教学设计便做到了这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与整体推进,使语言文字在涵咏中富有了生命力。
策略三:抓重点语句──挖掘动情点
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是课文第4自然中的一个重点句,它直接揭示了金吉娅送洋娃娃给陌生女孩的原因,从而表现了其美好品质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把它作为了挖掘课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动情点。
先是通过句子对比,感受到了女孩的可怜;再是通过情境再现,感受到了金吉娅的善良。课堂上画面的刺激,音乐的渲染,教师与学生的真情对白,真真切切地把学生带入了那特殊的情境。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学生确确实实经历了情感的波动与内心的体验,他们被金吉娅的善良打动了,他们在教师有意创设地情境中精神得以滋养,情感得以熏陶,生命价值得以提升。
五、简洁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诊断、指导的功能。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挑战中,不断体验成功,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发展。
评价无需冗长,言简意赅,目标明确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让我们再来回到徐老师的课堂,来一起回味她的教学评价:
如:开课伊始,老师请一名学生读课题,当学生把 给予树三个字读正确时。徐老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真不简单,不仅读准了多音字给,也读准了生字予。同时,板书了给和予两个字的读音。
简短的一句评价既包含了肯定与激励,又强调了知识的重点。可谓一举二得。又如:在学生阅读1~3自然段后,谈金吉娅沉默不语可能会想什么时,有位学生这样说:妈妈让我们每人至少买四份像样的礼物,可我只买了棒棒糖,没有给家人买到像样的礼物,心里很难过。此时,徐老师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你看,这位同学多会读书,他联系了文中具体的句子,体会到了金吉亚没完成妈妈所教的任务心里很难过。谁还能像她这样也来说说,金吉娅当时会想什么?
解析徐老师的评价,前半句你看,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呀既表达了老师的极度赞赏,也唤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之后的评价则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老师赞赏他的原因,同时也在指导其他学生读书的方法──联系文中具体句子,产生体会,展开想象,这样的联想才会合情合理;谁还能像她这样也来这说说,金吉娅当时会想什么?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方法。教师的评价语,简洁明了,字字入耳,句句有用意。可见,设计时颇费苦心。
再如: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请同学们转换角色,想象如果自己是小女孩,当收到礼物时,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有一男生站起后,却哑然失语。徐老师这样说:是呀,有可能小女孩会像这位同学一样激动的说不出话来。
多么机智的评价,面对学生思维的空白,老师用一句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圆了场。既保留了孩子的自尊,也肯定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性。短短的几秒钟,徐老师快捷的反映,适宜的评价博得了当时会场上阵阵掌声。
评价需要机智,需要内功,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了预设的功课。
一个简字,概括了我们的设计理念。但需要申明的是,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在简字的背后,是复杂的知识积累,是艰辛的研究过程,是痛苦的思想蜕变。只有经历了由简单-复杂-简单的认识历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简约是种美,简单就是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