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
编辑:雾凇晨曦 识别码:69-925490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2-26 15:16: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

1、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梳理重点字词

三、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习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1、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

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㈠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㈡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能整体翻译课文。

三、学中求问 问中求学

㈠ 学中求问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㈡ 问中求学

要求: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

弄清重点词意

四、读思结合 不殆不罔

三读文章,探究思想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2、问题整理归纳

⑴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所见夜景如何?引发怎样的感叹?(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⑵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⑹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问题解答。

⑴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⑵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⑶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⑷ 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⑹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学以致用 小试身手

“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六、学而省之 评价收获

1、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写真生活,抒真情感。

七、学而习之 不亦乐乎

布置作业:

1、积累吟咏月亮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附: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抒情──月下感叹 旷达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课文均为文言文,这些模山范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除了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品味诗文优美的意境,还必须了解作者的情感,这是深入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学习本课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心态。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本课要求在了解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经历后对文中“闲人”一词的理解可能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和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对月色的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怀,留下了诸多吟咏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举一些吗?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大文豪苏东坡面对挫折时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2、自主学习后同桌讨论交流疑难字句(圈点勾画),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户 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相与空明 交横

盖 闲人

四、合作探究(每个大组讨论一个问题,第二大组讨论第2、3题)

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由积水想见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写出月色之清,夜风轻拂,竹柏疏影横斜摇曳生姿……作者轻笔点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的月色图呼之欲出。

体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设置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从被贬官的郁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的喜悦,怀民亦未寝的心有灵犀,赏月的闲适,暂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感悟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第二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样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的想到闲人的两层含义:被闲置的人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理解了作者在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旷达胸怀。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五、课堂背诵及小练习

六、课堂小结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积水)月色(藻荇)竹柏------比喻 抒情、议论: 闲人 旷达胸怀

教学反思:

这节课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从字词文意到品赏体悟,紧扣文本,又有所拓展,学生学有所得。自学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练习巩固的环节则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差的现实,通过不断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足之处是背诵没有当堂完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⑴ 丛中蛙鸣不断。⑵ 村中狗吠鸡鸣。⑶ 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学生的朗读水平超过了老师,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仅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把握文章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文章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文章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 事:寻友赏月 乐观旷达

写 景:庭中月色 闲人

抒 情:月下抒怀 伤感悲凉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诵读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1,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投影2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谁来介绍一下苏轼?投影3

(然后投影学习目标,指名学生齐读目标)

一、初读文章感韵味

1、生听老师读。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翻页)@读准字音我能行(大屏幕)(翻页)

2、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停顿。(翻页)@ 提示: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生齐读。

三、再读文章析文意(翻页)

1、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自学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解决字词和句子,一会我考考大家。(翻页)检测题一(大屏幕解释词语)(翻页)检测题二(大屏幕解释句子)(翻页)

四、三读文章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翻页)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时间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课文中原话)念无与为乐者,可见东坡是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人?

生:因为张怀民和他一样被贬谪,同病相怜。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大屏幕投影)写作此文的背景(翻页)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翻页)

3、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大屏幕)(1)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翻页)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生参考答案: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翻页)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翻页)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翻页)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那苏轼是闲人吗?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翻页)此处投影写作背景。(翻页)

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指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翻页)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六、课堂达标,布置作业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理解“闲人”的思想内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乡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之时,他又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1.老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4.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这一部分我设置了四个环节

师:读得不错,流畅,而且注意节奏。通过以上的朗读和理解,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仔细的研读课文。进入删一删添一添环节。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 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老师非常同意你们的观点,那删一删不可以,老师再试一试“添一添” 第二个环节是: 添一添,品意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师:是啊,如果添上了不仅不能体现出月夜下的清幽淡雅,而且还会使文章变得冗长,达不到字约意丰的效果。文章中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字约意丰的写作特点,例如:在夜游期间,作者的感情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再体会作者心情)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

让学生读课文按先后顺序找出能体现苏轼感情变化的字句,让学生本篇文言文字约意丰的特点。然后在品味到最后一个感情变化闲人的时候,提出质疑,自然而然的引出第四环节——悟闲人之情。用手上出示相关资料背景了解苏轼的基本情况。从而体会苏轼此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了解苏轼达观处事的人生观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正确人生观。

五、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

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第四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户、念、遂至、寝、步、盖)

(PPT出示:句子大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闲人——闲情雅致,自嘲、自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附: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一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 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及磁带。

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 念: 相与:

盖: 但: 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读一读

1、师朗读。

2、学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教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1)寻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1、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

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激发豁达乐观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背诵《三峡》,古人妙笔生花,留下千古美篇。今天再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他生活在北宋时期,才华横溢,名震寰宇,在文学艺术方面自成大家;但是此人命运多舛,频遭贬谪,坎坷一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一、读苏轼

教师展示苏轼的伟大成就和坎坷的人生路途。

学生可以补充发言,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如此优秀的苏轼,满腹才华,忧思国事,但时常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他用文字来宽慰自己,在文学里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更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思想情感。

二、读故事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感知文意。

交横()竹柏()寝()

2、揭示标题:理解文章先从标题入手,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关于文章的哪些信息?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3、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走进文章,身临其境,勾划节奏,用自己的方式来诵读。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节奏划分,学生对照纠正,并且有节奏的朗读。

4、指名来展示自己精彩的朗读,其他学生给予点评。

5、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意,了解文意要从典型字词入手,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

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水中藻荇交横()

指名回答,并且顺势翻译一下所在的句子。

6、穿越时空,回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翻译,真正了解文章内容。

7、指名讲述故事,其他同学提出疏漏需要补充的地方。

8、文章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如果要改写成记叙文的话,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再进一步丰富和具体,使内容更为生动?

三、读奇景

1、寂静的夜,灵犀的心,漫步山寺,苏张二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勾画出文中两人所见之景。

2、请一位同学说说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两个人看到的今晚的月色有什么特点?苏轼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奇景透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四、读心境

1、优雅,寂静的承天寺,苏轼和张怀民雅兴从容赏月,此时他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找出典型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

2、结合文意,揣摩句子,你认为要读出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一轮寺月,在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而在苏轼的眼中却充满了种种情趣。一个闲置的人,身处逆境,还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拥有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感悟,让“苏轼”与我们同行。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盖竹柏影也: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

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武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习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观看了一些列《记承天寺夜游》的课例,感触颇深。对于新课程改革,虽是处处可见,时时可闻,聆听大师们的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但新课程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我可谓茫然,心中无数。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非常的不满。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毫无生机,毫无乐趣。更为可恶的是每次期末考试,学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大多数学生的得分率竟然达不到30%,文言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学生运用文言文知识和迁移能力可谓空白。

《语文新课程标准》,其中对文言文教学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学目标::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在阅读评价中规定;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在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无疑,这些理论不仅在思想上帮助我们进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动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听完几节同样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课,就像读完一篇篇文质俱佳的文章,又似听完一曲曲悠扬悦耳的乐曲,或如欣赏完一部部精彩纷呈的影视剧……令听课者回味无穷。这些课应该说执教者本人和听课者都拥有了良好的“课感”。在“导语”效果的期盼,对教学环节起承转合的“预设”,对教学高潮设置的展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期待都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苏轼的诗词辅以优美的音乐和古典的画面,这样良好的蓄势开头,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沉浸在苏轼的魅力世界中。教师积极参与到文章的背诵中,极大的激起学生的背诵欲望。如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即师生朗读比赛。该环节设计新颖,完全出乎学生的意料,更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的斗志昂扬,热情空前高涨,把朗读推向了高潮。两分钟准备时,学生一个个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朗读,挺有感情的。学生准备后,男女生各选派一名代表挑战老师。比赛开始,男生虽有点紧张、拘谨,但不一会儿,便渐入佳境,朗读不仅流畅,而且蛮有感情。女生的朗读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声音婉转悦耳,流畅自然,而且声情并茂,教室顿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轮到教师出场了,开始诵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为与乐者……”有点拗口,顿时掐住了。学生们高兴地笑了,说道:“老师,您背错了!”教师故意顿了顿嗓音,笑着说:“老师可以再来一次吗?”得到默许后,教师又重新融入文本,开始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课堂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点评开始,学生的朗读水平超过了老师,老师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则显得忘我,完全忘记了听课的老师们,学生的表现可谓异彩纷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如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此时的教学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将问题抛出后,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说:“老师,我认为添上这些语句不好,因为,它写得是夏天的景观,季节不对。”接着有的同学补充说:“我也认为添上这些句子不好,因为原文以积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之美,不仅创设了一个幽静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写出了月色的空灵之美,而加上这些语句,则破坏了这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难道这不是语文课堂的奇葩吗?有这样的理解和品味,难道不比单方面的解读更好吗?

精彩之二: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中朗读着、思考着,感觉句子有点别扭。,不一会儿有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此处不可删,因为删去之后,完全改变了原意,变成庭院中积水空明,积水中藻荇交横,与原文不符。”

教师不失时机的提示:从修辞的角度上看,你觉得可以吗?她略一思考,说;“不行,因为作者运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而且“空明”一词,更是妙绝,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可谓新颖之极。”。有的同学抢着说:“我觉得作者把庭中当作水中来写,说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一种如临水池之感,但在“盖竹柏影也”中,却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实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种空明的意境。”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刻的我们就是这种享受吧!

无论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对文本主题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无论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还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课都是值得称道的,是一种和谐的、享受性的学习。对于经典,教师不仅仅只要求学生琅琅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执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课堂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每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竞争的活力,很是难得。一堂课若能让大部分的学生觉得学习是很有意思的活动,那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否定这是一堂好课呢?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辛酸,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第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观月而生幻,问月而释怀,抒发了“闲人”的幽情,表现了乐观豁达的胸襟。教学中注重朗读,着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之后能背诵全文。

3.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4.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2.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闲”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闲人”的意蕴。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缕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伤感与寂寞。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听课文录音,记下疑难字词的拼音并划分好节奏。

2.生自读课文两至三遍,争取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3.抽查一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错误的字音与节奏。

4.学生边读边译,记下不懂的词句,以备讨论。

5.全班同学开始质疑问难。

明确: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朱自清《春》)

盖竹柏影也: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怀《口技》)

6.听课文录音,模仿读课文两遍。

7.经过刚才的练习,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读赏析,体会作者心境

1.试着概括作者夜游的过程。

可概括为:欲睡→起行→寻友→散步→赏景→抒怀。

2.作者在文章结句将前文叙事写景的内容收拢到一个“闲”字上,同学们在作者夜游的过程中能随处感受到这个“闲”字吗?

明确:

①被贬而闲,闲而早眠——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贬居黄州四年之际,作者当时孤寂困苦。

②闲而喜月——月色的亲密探访,立即唤起了作者的闲情雅兴。

③闲而寻友——无与为乐,闲愁最苦。

④闲而赏月

⑤闲而抒怀

3.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请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比较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下积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横。

5.思考:“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清闲的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6.思考:课文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明确:乐观豁达。

7.当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2、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文章短小且文字浅显,宜于初二学生进行断句训练。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唯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

(层次性)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苏轼印象

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文章内容。(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

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

1、默读课文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2、小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赏月的欣喜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漫步的悠闲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3、师生对读

4、赏美景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纵深点拨:

A、换一换,赏修辞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b、选一选,品意境(听读)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生答)

师:哦,后一首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意境,为什么?

(生答)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c、写一写,悟感情.(写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d、比一比,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写月景的诗句?

小组竞赛。(拓展读)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课堂拓展:(拓展读)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一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 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及磁带。

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 念: 相与:

盖: 但: 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读一读

1、师朗读。

2、学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教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1)寻友夜游(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积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略)

二、研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听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

(4)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个别朗读开始。

(三)、三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四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略)

四、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举杯望明月,对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⑵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相与步于庭中。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文章的韵味,自由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学生思考,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

(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网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联系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顺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重点:

(1)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朗读与背诵读

难点: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触少,加之文章年代久远,因此学生阅读理解较难。另外,学生对苏轼的作品已接触过,对作者的文学常识也知道一些,但对他的文言创作的方法知道的却很少。可是学生已经具备感知和赏析能力,故教学时应通过课文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的整体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抓住“月夜”来描绘景物的,又是怎样抓住“闲”来分析全文意境及传达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和能力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知,基于局域网前提下,本课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 引导

局域网资源

学生合作学习

反馈与评价

图一: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学习策略

古代散文的阅读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根据新教学理念,教学中重在学生的学,教师只是促进者,因此设计本课教学模式如表二: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导课

感悟文本

意义建构

拓展延伸

进入情境

合作交流

课件辅助

互评互议

总结升华

反馈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什么是环境问题及现实存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充分了解环境问题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的严重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以实际行动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自觉性。

3、觉悟目标:

通过本框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因为本课的教学立足点就在于要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只有突出讲解环境问题的危害性,才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去依法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能为后两框内容的学习奠定一份情感基础。

2、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的含义。因为在平时许多学生常将环境问题的含义认为就是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也是环境问题。所以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学会全面地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本课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的。

2、教师和学生通过报刊杂志、互联网广泛收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用几幅美景图片和韩红的《家乡》歌曲把学生引入美好环境的氛围,然后峰回路转发问: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是危言耸听?给学生一个突兀的感觉,创设一个疑问,导入新课的学习。

2、解决环境问题的含义这一教学难点:

用丰富的图片资料、事例和漫画,从环境受污染的种类出发,形象地告诉学生,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出现了问题,从而引出环境问题的含义。再用一条连线题帮学生回顾环境问题的两个具体表现。

3、解决环境问题的严重危害这一教学重点:

通过超连接的形式,把图片、文章、事例、数据与环境问题的具体危害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说明环境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五、课堂小结

用回放课件的形式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再让学生通过上述的资料谈谈对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使学生有了情感升华,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

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同学们好!

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点击多媒体)

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

导语:

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

夜游之因

叙事

欣然起行

月色——积水空明

绘景皎洁

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洒脱

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1、八、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说出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思路。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作者发出的人生感慨,逐渐形成豁达宽广的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话题

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可是否有过夜游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跟着苏轼夜游一番,相信在赏景之余,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设计说明: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快速进入文本。)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初读文本,注意语音(正确、流畅),整体感知。思考:用一句什么样的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2.听读文本,进入情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中初步感受夜游之美,学生自由交流听读体验。思考:这次夜游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时,通过学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体味情感。对关键词句则出示比较阅读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读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素食《记承天寺夜游》)②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通过比较发现,苏轼与怀民相知相怜相通的友情给这次夜游带来了信息,学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游的情美。

(设计说明: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体特点和字词积累。通过听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了”言“美,而且为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础。同时,以读促思,既注重学生的初读体验,又能穿插解决”言“的理解,使”言“与”文“得到统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苏轼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清朗空明的月色。学生不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的精炼传神之美。)

(三)补白文本,品悟情感

1.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思考:这次夜游给苏轼留下了怎样特别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②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赠别王文甫》)

③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满庭芳·归去来兮》)④谪居黄州五年,今日离泗州北行……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泗岸喜题》)

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通过文本细读和对补充资料的比较,我们发现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短短的84个字中,对时间的交代就花了10个字。而类似的情形在同时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苏轼离开或达到人生又一驿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见,这次夜游在苏轼看来,同样具有不寻常的意义。

2.那么,这次夜游对于贬居黄州的苏轼来说,究竟以为着什么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熙宁五年即1072年,苏轼37岁,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语人堪哑,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觞,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话?(《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宋神宗元丰元年即1078年,苏轼43岁,知徐州。)

③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欲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事,故作一绝》,元丰三年即1080年,苏轼45岁,初谪居黄州时作。)

④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对补充资料的比较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我们发现:

首先,苏轼有强烈的”夜游“情结,这有他的作品为证,既有早年写下的《夜行观星》,又有万年作的《天庆观乳泉赋》,虽然篇目所占比例不多,但几乎都是传世名篇,如《中秋见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其次,”夜游“的背景不同,情感夜游差异,如《宿望湖楼再和》表现的是一位耽于玩乐的年轻诗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感叹的是岁月之飘忽,而初谪黄州的苏轼抒发的又是他对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么承天寺的这次夜游是一次单纯的消遣,还是一次积郁情感的逃离呢?从文本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夜游的动因(月色入户)、夜游的心境(欣然起行),还是夜游的方式(相与步于中庭)、夜游的赏景(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宁静欣悦的氛围,这源于作者宁静欣悦的心境。此时夜游已然成为苏轼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这在大约作于同时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证。

屏幕展示:

①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②吾兄弟俱老矣,当一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与子明兄书》)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抒情文字,说说此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进行互文对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能够获得相对一致的理解,这应该是学习经典文本的基本收获。)

(四)拓展延读,扩写积累

1.课后阅读《苏东坡转》(林语堂著)、《文化苦旅·东坡突围》(余秋雨著)

2.扩写积累:以第一人称扩写这篇小品文。

(设计说明: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后,做适当的延读拓写能够帮助他们实现从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素养的转化。)

想要设计合理的文言文教学方案,需要准确的把握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当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书写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集锦)[范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