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琵琶行 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69-882424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1-22 16:16: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琵琶行 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备课组 王婷

【学习目标】:

1、多形式诵读,感悟诗文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

2、核心句切入,了解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

3、以真心体会,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课型】:展示反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2分)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千多年前,一个迁客骚人,一个天涯歌女,浔阳江头闻琵琶,江州司马青衫湿。那琵琶弦音究竟触动了怎样的情怀,而使有泪不轻弹的司马青衫湿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解读学习目标:

1、三分诗七分读;

2、关键句解读;

3、知人论世。(2分)

三、自主学习学情反馈:

[一]教师直接幻灯片展示:自主学习任务

1、解读诗题,了解作者及背景等常识;

2、研读小序,掌握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3、诵读诗文,感知文意及其作者情感。

[二]学科班长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情况(2分)

[三]自主学习检测:(4分)

1、诗前小序重点字词推敲:(学生抢答)

左迁(旧知:以相如功大,位在廉颇之右。迁:调任官职);

委身(上下文语境、组词); 悯然(字形、语境); 漂沦(组词); 凡(旧知:《苏武传》尾段: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2、诗前小序作用:(学生口头展示、补充)交代成诗背景(时地人事); 说明成诗缘由(感斯人言);

奠定情感基调(凄切哀伤)。

四、倾情诵读:(10分)

要求: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情感恰切。形式:灵活多样(个人读、小组读、对读等)小结:

同学们读的都非常好,尤其是情感把握很到位,仿佛已经将我们带进了千年前浔阳江边那个不朽的夜晚,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伴着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月光,飘飞荻花,一睹《琵琶行》这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吧。在大家的诵读中,有没有哪一句话让你特别有感触呢?说说为什么?

好,本节课我们就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核心句为切入点,谈一谈自己对于诗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吧。

五、课堂活动:思维导引(15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字面意思是什么?(2)(独学思考)

2、“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指的是谁和谁?(1分)(独学思考)

3、白居易与琵琶女各自的身份特点是什么?(2分)(对学交流)

4、白居易为何会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他和琵琶女的“同”到底 体现在哪里?(10分)(群学探究)明确:①自京都沦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彼此都才华出众(色艺俱佳名歌女——直言敢谏真豪杰)③彼此都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嫁商人——犯言直谏贬江州)

六、阶段小结:(2分)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年老色衰,委身商人,一个仕途不顺,被贬江州。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共同演绎了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人生际遇,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作为失意者的他们同病相怜。诗人即同情别人又可怜自己。自己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悲怆满怀,泪洒青衫?咏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人悲己怜,伤人伤己,共鸣之音饱含深情。

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七、拓展提升:(5分)

诗读至此,白居易与琵琶女我们已了然于胸,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可以穿越到当今社会,他们的人生际遇又会如何呢?

八、主题归纳:(1分)

《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及其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致使人才埋没的黑暗现实。

九、课堂小结:回扣目标:(1分)

1、多形式诵读,感悟诗文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

2、核心句切入,了解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

3、以真心体会,认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十、预习指导:(1分)

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因为一曲琵琶声而留下这一段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下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究竟是怎样的琴弦有这么大的魅力。

第二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感知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美;

2、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体会该诗的描声艺术。

3、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重点与难点】

1、感受诗歌悲剧美,鉴赏诗歌描声艺术是重点;

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本诗的难点。

【学法指导】感悟阅读、体悟感知、涵泳理解,体味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阳江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诵读鉴赏:

(一)学生集体对照注释吟诵全诗,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背景介绍

1、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但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则“独善其身”。

三、师生研读,教师点拨

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那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情?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诗歌开头,暮色暗淡,霜叶衰草,荒凉寥落,没有音乐,主客无言,黯然神伤,主人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凌乱,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诗人和歌女有着怎样的共同经历呢?

明确:他们都来自长安。经历相似:

歌女:境况: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身份遭遇:京倡 商妇 怨

诗人:境况: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身份遭遇:京官 谪官 恨

相似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着共同的人生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音乐描写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描声艺术。

一、诗歌中有几次声音描写?有怎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明确: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为诗歌奠定基调:悲凉哀怨。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诗人“醉不成欢惨将别”,以主、客的情绪和离愁,写主客情怀,“主人忘归客不发”。

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接着调弦定音,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写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青年时代的琵琶女,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老大嫁作商人妇”。但现实是无法回避,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银瓶乍破水浆迸”写出很强的音乐感,借力度的重,宣泄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表现出很强的气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声音)借声音的质感,如裂帛,写出琵琶女的心碎,道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四弦齐鸣,干脆有力,将情感直白的表现出,乐曲收束时戛然而止,留给听众的是深深的回味。

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三闻乐,知人重闻声,陷入悲凉。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二、本文描写音乐的方法。

1、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高、节奏、旋律用比喻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2、双关:“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3、动静结合:有声和无声的对比。

4、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5、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画面感。

第三课时

一、琵琶女的人生:

明确:诗歌不仅重点描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且详细叙述了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浔阳江口,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故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

年少时,她可谓色艺俱佳,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恋,故而旋律一转: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往日盈盈笑语,“间关莺语花底滑”似现在的愉快叙说。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坠入痛苦,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至此,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故而旋律又一转:“幽咽泉流冰下难”。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她陷入深深思考,故而旋律“暂歇”,给人以“别有幽愁暗恨生”之感。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丈夫“重利轻别离”,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琵琶声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琵琶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薄情寡义的愤怒控诉。收束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二、司马青衫湿:

诗人泪洒青衫,源于感伤: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风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三、小结:

伤物,伤曲,伤人,伤己,伤别,这诸多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情感,琵琶女与诗人萍水相逢,以诚相见,理解诗人,借曲抚慰,可谓知己难觅,故而诗人激动得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诗人不仅表达出对琵琶女的同情,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琵琶女的身上,借琵琶女诉说了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伤感。

第三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绝唱,也是表现迁谪之恨的名篇,教学时要遵循古代诗歌鉴赏的规律,注重诵读,背诵,引导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感知诗歌的音乐形象。白诗语言通俗、平易,序和正文字句障碍不大,课文有详细注解,学生能自学,如有疑难,教学中可略作点拨,不必像散文那样逐字逐句逐段讲解,弄得诗味索然。鉴赏宜整体把握,重点抓住音乐形象和情感,略去其余枝节,并拓展到李贺《李凭箜篌引》和韩愈《听颖师弹琴》,将三首描写音乐的诗作比较鉴赏,以增加阅读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的1.欣赏诗人以精妙的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习比较鉴赏诗歌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4.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真情,鉴赏音乐描写。

教具准备

《琵琶行》朗诵录音

用投影片展示李贺《李凭箜篌引》和韩愈《听颖师弹琴》原诗及分析鉴赏小结,节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说下面两首诗中有那些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屏幕)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读《琵琶行》有感

一位语文老师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一)、“曲有误,周郎顾”的故事。三国时吴国的都督周瑜,字公瑾,当

时吴中人们都习惯地称他为周郎。他不但足智多谋,善于作战,而且精于音律,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周瑜听人演奏的时候,即使多喝了几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点儿错误,也一定瞒不过他的耳朵。每当发现错误,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意思是说:“喂,你错了。”因此有两句歌谣道:“曲有误,周郎顾。”

唐代诗人李端的《听筝》诗,就是用的这个典故。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

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 啊,原来是误非真误„„“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弹筝女子的聪慧和痴情。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三)、白乐天闻琵琶青衫泪湿。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

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记述这个故事的就是我们今天准备学习的课文《琵琶行》。

请听听配乐朗诵《琵琶行》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看注解中注音,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2.自由散读

20分钟左右,当堂背诵第二段。

三、疏通小序,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不懂的提出来,师生共同

解决。

四、整体把握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

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2.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

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节)青衫湿。

全篇写音乐写了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

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

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知音)——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二课时

一、背诵第二节,鉴赏音乐描写: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

喻描写的好处。)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比喻的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了画面感。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

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

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

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4、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C、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按照总结的描写音乐的方法,欣赏另外两首描写音乐音乐的唐诗。先看《李凭箜篌引》(屏幕原诗)

1.那位同学愿意朗读这首诗?

2.大家怎样欣赏这首诗?

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描写音乐的方法,现在我们就能鉴赏一下这首描写音乐的诗。

先声夺人——响遏行云,湘娥啼、素女怨

正面音乐——昆山玉碎、凤凰相鸣

侧面烘托(音乐效果):

芙蓉泣、香兰笑

冷气森森、感动紫皇

石破天惊、秋雨绵绵

神妪求教、鱼跳蛟舞

吴刚不眠、玉兔露湿

——比喻奇特,夸张大胆,想象神奇,整首诗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后八句从“十二门前融冷光”一直到“露脚斜飞湿寒兔”,都是由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联想到奇特的音乐效果,从不同的侧面来写音乐的感天动地。

我们再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屏幕原诗)

1.请大家听老师朗读。

2.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如何写琴声的。

正面描写:

儿女私语——轻柔细碎、深情

勇士赴敌——高昂、激越

浮云柳絮——舒缓、悠扬

凤出群鸟——音响超群

悬崖跻攀——由低到高

失落千丈——声调低伏

侧面感受:

坐立不安,冰炭置肠

涕泪沾衣,推手遽止

开门见山,以正面描写音乐为主,一系列新颖贴切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音乐形象。有的以声喻声,更多的是以形喻声,甚至有以人的仪态气度喻声的。

四、比较三首诗的音乐描写

1.表现手法

白诗:正面为主、完整过程、高低抑扬变化

韩诗:正侧结合、复杂多变

李诗:侧面为主、渲染效果

2.修辞手法

白诗:以声喻声

韩诗:特殊比喻(听声类形)

李诗:夸张、使用神话

3.艺术风格

白诗:移人平易、现实主义

韩诗:惊天奇崛、想象奇特、比喻神奇

李诗:泣鬼想象丰富,夸张大胆,怪诞幽僻

古人说,在古代描写音乐的作品当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能惊天,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以泣鬼,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移人。韩愈和李贺都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来形容音乐,但韩诗不怪癖,李诗怪诞、幽僻,境界清冷,白诗则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来比喻,如实反映出音乐的美妙。所以韩诗“惊天”,李诗“泣鬼”,白诗“移人”。

另外,白居易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孕的人生阅历、情感,而且将这三者融会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其思想性显然高出后二首纯写音乐的诗,而且比起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来,也以其描写的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

作业:

1.课后自己比较《琵琶行》与《夜闻歌者》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写一段比较鉴赏的文字。

2.背诵《李凭箜篌引》,熟读《听颖师弹琴》。

(选自专著《新课标下回归传统的语文教育》)

第四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 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 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 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 诗歌叙事特点

2. 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语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四、研读诗篇

一)序

上学期学过一篇体制和这篇一样的文章,是哪篇?哪些地方一致?--孔雀东南飞,都有序且都是叙事诗 这序在诗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正文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

(略)(详)

(详)

(略)

(略)

问1:诗人突出琵琶女弹奏琵琶和自叙身世,符合诗题,但琵琶女自叙身世与诗人独白的部分一样吗?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2: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问3: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

--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政治,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附图表)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音乐

京官 商妇

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5:诗人借琵琶女来抒发迁谪之意,古代谁这么做过?能举出例子吗?--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昭君来抒发身世家国及怀才不遇之恨,屈原《离骚》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这些都是借女子来抒发情感的。

问6:古代知识分子一旦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为什么就要借女子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呢?--女子容貌盛衰得宠失幸,与男子才华横溢而仕途穷达是一样,男子很容易从女子命运联想到自己遭遇,白居易当然不例外。

问6: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而今读来是不是仅仅读出他们两人感伤身世?你对这句诗又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诗意已脱离了愿意,而今诗意更为广泛与丰富,它泛指天下所有类似遭遇人的相识相惜。

(二)音乐,是他们两人交流的语言,诗歌中几次描写音乐,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听了乐声后起什么反应?

送客无管弦

转轴拨弦

却坐促弦 忽闻琵琶声

四弦一声

弦管急 1.描写次数:

(一)(二)

(三)2.特点:

(暗、略)

(明、详)

(明、略)

3.诗人反应:

主人下马客不发

我闻琵琶已叹息

江州司马青衫湿

问1:“我闻琵琶已叹息”等反应,说明诗人精通琵琶,深谙琵琶之声,诗歌中那些句子直接描写琵琶声的,找出试分析其特点?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白”,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

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

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抽象乐声变得具体可感;

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问2: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

--“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 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

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琴声和心音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庄教养,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问3:诗人在写琵琶女和写琵琶声时是做到声情并茂的,说说诗人在诗歌中是如何二者紧密结合的?

--以情写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五.小结

沦落天涯叹知音,琵琶一曲诉衷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逢何必曾相识。六.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五篇: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能力目标:提升鉴赏能力,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并初步学习这种艺术技巧。情感目标:声情并茂诵读全诗,体会诗情之美。学习重难点:

把握作者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并初步学习这种艺术技巧。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

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链接2: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熟读全文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及写作思路(1).朗读:(伴乐朗读)先自由朗读一遍;

老师做必要的指导,再听示范朗读(可用多媒体); 接着全班齐读;

个人自由选段读(比一比)

(2)把握诗文的内容大意(检查预习作业:疏通全文把握大意)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3.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4.提示:可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哪两条呢?(引导学生找出)明确: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明)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暗)三.细读第二段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提问.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交流讨论明确 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感),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知人论世,探讨主旨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主旨探讨: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2.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小结: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五.作业设计 1.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唐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迁移运用:

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200字左右。六.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3

琵琶行 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