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望月
遇诗仙
——《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诗悟情:扣住“山”“水”“月”“发”“向”“下”“夜”等,学会抓意象、抓关键词,品景、悟情的方法,感悟诗歌牵挂与憧憬交织的复杂情感。
(重点)
2.品诗悟人:解诗识人,深刻体悟诗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难点)
二、新课导入(3分钟)
咿呀学语时,我们便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年少时,我们又会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长大后,我们不自觉怀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曾经。月——不仅是美丽皎洁的动人景象,而且还寄托了某种特殊的情感,而谈到写月,诗仙李白就值得一提,他赋予了月新的生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仙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太白十诗九首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李白《玉壶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设计意图】以月为切入,设置情景,同时整体了解诗仙李白写月的诗句。
三、新课设计
板块一:初品峨眉月——一识月中情
(一)寻月溯源——初感知(5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你能从诗歌题目中读到哪些信息?
明确: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称为“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自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和诗歌导读,理解诗意,说说《峨眉山月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诗人离开家乡,出门远行。
3.诗人的行程是怎样的?
明确: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4.诗人此次行程大致有多远,其离家远行的原因是什么呢?
衔接材料一:
此次远行是李白24岁第一次离开家乡,当时李白“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次行程大约有400多公里,本诗是诗人乘舟途经平羌江所写。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设计意图】抓住诗歌的注释和导读,结合背景,扣住诗题和诗中相关信息初步感知诗歌。
(二)月伴起程——品月景(8分钟)
1.诗人离家远行时的环境是怎样的?(请用所见的画面来回答)【同桌讨论】
分析思路:①抓意象(特点、状态)②展开想象,绘画面③以诗人的口吻叙述
示例: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缓缓流动的平羌江上,倒影着明亮的月影。这真是一幅宁静秀美、幽静清朗的秋月行旅图!(配乐)
衔接材料二:
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美学家•别林斯基
2.这清朗秀美环境隐藏着诗人李白对这美景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设计意图】用抓意象,展开想象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品景,既是方法的习得,也是方法的实践。
(三)行旅思月——悟诗情(8分钟)
1.齐读诗歌,请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
2.“思君不见”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一个“思”字迁出了多少惆怅,而思却不见,又让人是何等的迷惘,李白用“思君不见”短短的四个字,却倾诉着他对家乡、对友人的深深不舍,可谓语短情长。
3.诗歌中展现诗人出发时的状态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提示:
①诗中的关键字(时间、动词)
②诗中的地名
明确:“夜”说明诗人天还没有完全亮就出发;“发”“向”“下”三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径直向目的地径发;五个地点词,将遥远的地点串联起来形成空间的转换,使人感觉行船之快。从时空上表现出诗人离家远行心情之迫切。可见,诗人当时是果断、坚定地离家远行。
4.诗人为什么如此迫切呢?连天明都不愿意等呢?
链接材料三: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直接抒情的句子来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感,也以此反观诗人的外在表现,进而深刻体悟出诗人出发时矛盾的心理。
板块二:众览人生月——最解月中味
(四)览月寻情——望诗仙(12—15分钟)
1.热爱、不舍、憧憬交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对月说什么?(个性化展示)
2.今晚这“月”,赋予了哪些意义?
明确:月,既是家乡,也是理想!
3.品月识人,在“月”后,你认识到一位怎样的李白?
明确:纵使牵挂,也有坚持,这就是李白!
衔接材料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李白《玉壶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请同学们结合导学单,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示例解读句,说说你从这组月中,又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
明确:纵使失意,也有坚持,这就是李白!
这就是伟大诗仙李白,有牵挂也有坚持,有失意也有希望。既是失意,希望不灭,初心不减。诗人李白在老年时,又写了另一首峨眉山月歌: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
诗人一直牵挂着今夜离家时的峨眉,牵挂着这半轮明月,执着于最初的出发,坚守最初的初心,这就是李白——初心不改,与月同在!
5.既然峨眉山月与诗人万里常相随,那就请同学们为这幅秋月行旅图题一联诗,也让这月色永留我们心底!
高山流水思故乡,!
【设计意图】由月及人,分析月所赋予的独特生命,感悟诗仙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
(五)峨眉望月——话收获(1分钟)
这节课,我们从月出发,学习了如何理解诗意,如何品景悟情,也在品诗中认识了诗仙李白,感悟其人格魅力,峨眉望月遇诗仙,最是相逢始深情。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余光中《寻李白》
最后让我们带着收获,带着感情,再读诗歌,让这首小诗永留心底!
四、板书设计
峨眉山
渝州
三峡
平羌
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