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踏上转型跨越新起点论文
202_年9月,中博会的六色花会徽,首次在三湘大地绽放。
湘、豫、鄂、皖、赣、晋,在中博会的大旗下携手,胸怀梦想,目光深远。中博会就此扬帆出海、乘风破浪。
6年征程,中博会从长沙转战郑州、武汉、合肥、南昌、太原,成为中部地区影响最为深远的盛会。中部地区在这一时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202_年5月,六色花再次回到湖南,却不是回到原点,而是站在了新的起点。中博会再次从湖南出发,向“开放崛起、绿色发展”出发!
一
华夏腹地,中国心脏。
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中部6省,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繁华。
粮、棉、油产量全国称雄;林地面积占全国48%;煤、铜、铅、稀土等19种矿产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山水秀美,名山大川众多;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科教实力居全国前列。
地缘相近,人文相通,资源互补,中部6省面临着同样的发展问题,承担着同样的历史使命。中部崛起,是继沿海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之后,国家制定的第四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将中部各省的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202_年,中博会应运而生,6省从此紧密相连,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
二
一年一届中博会,一届一份成绩单。
首届中博会在湖南一鸣惊人。1199个招商项目的签约,99亿美元的外资“进账”,让前来参会的2.6万客商满载而归。在这次盛会上,中部6省集体亮相,第一次联手走到了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第二届中博会在河南郑州结下硕果,6省引进内资近202_亿元;第三届中博会在湖北武汉隆重举行,成为中部6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安徽合肥,第四届中博会,经济寒冬中涌动的一股暖流;第五届,江西南昌,处处凸显低碳特色;转型,是第六届中博会的主题,第一个轮回在山西太原完美收官……
在收获国际、国内合作大单的同时,还有思想的升华、理念的更新。中博会,已经成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展会。中部合作,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三
中部加速崛起,6省活力迸发。
通过中博会这个大舞台,中国中部的形象已为世界瞩目,中国中部的声音已为世界倾听。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步步上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中部地区已步入了加速崛起的轨道。
发展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加速崛起的进程中,中部经济发展进入跨越期,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期,生态经济进入主导期,城乡进入深度融合期。
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江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河南的中原经济区、安徽的皖江城市带、山西的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些区域发展主题,无不含有“绿色”、“转型”之义,全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中部6省,站在了转型跨越的新起点。
四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治周期与商业周期叠加、经济下行与成本上升叠加、外需乏力与内需不足叠加,中部正面对“三个叠加”的新考验;与此同时,全球资本重组、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转移,新一轮中博会开端,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站在新起点上,中博会又将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这一次,中部将目光聚集于“开放崛起、绿色发展”上,“绿色”成为新一届中博会的主题词;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旅游、文化等重点行业,新一届中博会将“大而全”的论坛、展览,变为“小而精”、“专而实”;打破省会城市独家举办的惯例,改由省会与二线城市联合举办,力促中部地区二线城市转型升级;开辟“网上中博会”,让中博会永不落幕;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完善全程商务促进模式……
五
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开放的思路,更加开放的举措,中博会,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
风正举,帆正满,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开放崛起、绿色发展的足音正在中部6省响起。
新中博,新中部,新出发!
6年中博会,走过一轮回。每一次的中部相约,湖南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
湖南收获
动漫湘军,创意无限。本报记者刘尚文摄(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202_年,首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三湘大地盛大开幕。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经济版图的中心区域,从此搭起一个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
6年一轮回。每一届中博会,湖南都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展示了活力充沛、大有可为的湖南形象。
一
这是一场财富的盛宴,万商云集,商机无限。
以中博会为交流平台,省领导在高峰论坛、跨国公司见面会、招商项目推介会上,都会进行热情洋溢的省情推介,充分展示湖南的比较优势;每一次与各部委负责人、境外政要、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会见,都是一次热忱的邀请,为湖南创造更多的合作发展机会。
202_年,作为首届中博会的东道主,湖南第一次如此敞开大门,迎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中外客商。原计划邀请1500名中外客商,一再突破达到2万多人,形成一个巨大的人气磁场。
在投资中部的滚滚热潮中,湖南力争上游。参展湘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推销自己,寻求合作伙伴。经过精心筛选与包装的项目,因为市场前景好、回报高,签约大单不断,捷报频传。
尝到“甜头”后,湖南在其后5届中博会上,更注重以“诚”会友,以“优”招商,以“信”合作。项目对接、洽谈合作、展览展示,上演连台好戏,每每满载而归。
区域之间,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湖南与中部其他省份以及境内外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几年下来,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央企与湘企的对接更加频繁,产业集聚程度大大提高。
二
中博会的背后,是国家政策对中部的支持。
以中部崛起为共享平台,中部6省搭上政策“快车”。湖南,自然也争取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万商西进”,商务部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吸引和鼓励境外及东部地区企业到中部发展产业集群,并选择中部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作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基地。
在第二、三届中博会上,我省的郴州、岳阳、益阳、永州4市陆续被授牌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有了政策、资金的支持,各产业转移承接市、县、园区你追我赶,充分发挥加工基础好、要素成本低等突出优势,吸引和鼓励境外及沿海企业落地,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长沙是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第四届中博会,商务部传递出发展服务外包的积极信号,在政策、人才方面建立有效的对接渠道。以此为契机,长沙市服务外包业异军突起,近年发展势头强劲。
各部委、沿海省市、央企也先后送来“厚礼”。湖南与各方联手,在物流通关、经贸交流、信用担保、人才培养等领域,获得更为有力的发展支撑。
三
6年来,湖南每一次战略布局、每一步转型尝试,都在中博会上留下鲜明印记。
第二届中博会,“3+5”城市群“重磅”出击,“湖南热度”喷薄而出。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湖南主要城市密集区,正在成为辐射与服务中南地区的强力引擎,无疑是一片极具潜力的投资洼地。
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湖南的决策者先行先试,锐意改革。第三届中博会上,我省特别精选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项目招商,这类项目占到当时项目总量的1/3以上。“绿色湖南”呼之欲出。
湖南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信心和努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们深有
体会。第三、四届中博会,湖南都举办了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专题推介活动。湖南汽车产业加速发展的春天,让参会客商无比期待。
202_年,我省正式吹响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结号。在随后的第六届中博会上,我省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251个重点投资合作项目,惊艳亮相,备受青睐。
以“虹猫蓝兔”为代表的动漫湘军、创意无限的文化产业、旖旎的湖湘山水风光、魅力无穷的湘绣……透过中部之窗,一个更全面、更多彩的湖南,逐渐为外界所认知与肯定。
四
合作互补,互利共赢。
借助中博会平台,湖南引来了湖北的生物质能发电、绿色能源开发项目,引来了安徽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建材业投资等等。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湘企纷纷出湘,在中部其他省份投资置业。
互补之外,更有融合。中博会上,6省实施旅游“结盟”,签订相关旅游合作协定。湖南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与中部其他地区的资源共享、客源互流、线路互通,旅游产业迅速壮大为千亿产业。
互补与整合,正在创造区域发展速度的最大化。
每一年,中部6省之间的高层互访,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课”。湖南在对比中找差距,在调研中取经验,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起点、更强的紧迫感来谋划湖南发展。
五
首届中博会的开幕式晚会上,“中部取水”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取自6省标志性水系的水样,汇聚在一起,浇开象征中部繁荣未来的“金花”。其中,湖南的水样来自于长沙橘子洲头的“希望之水”,象征励精图治、奋发进取。
开放无止境,发展无穷期。站在中博会新一轮的起点上,面对转型跨越,湖南,将在开放之路上继续奋发进取,加速崛起。
第二篇:转型新起点 跨越新征程
转型新起点 跨越新征程
一个民族的团结和振兴,离不开精神的支持。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成就,离不开旗帜的指引。
怎样才能与时俱进,挺立跨越发展的潮头?
怎样才能抓住机遇,保持自己的先进品格?
怎样才能迎接挑战,驾驭复杂多变的局势?
怎样才能发扬本色,践行执政为民的宗旨?
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发扬本色,归根结底是要我们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做落实责任、抓好安全生产的表率。安全是企业的永恒主题,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今年以来,集团公司以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不允许有任何事故发生,党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牢固树立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抓好安全工作。党员要争做安全生产的排头兵,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的作用,扎实开展好党员责任区活动,保证做到自身不违章、身边无违章、责任区内无事故。要引导职工群众遵章作业、按章操作,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标准事。
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做维护企业稳定、建设“和谐太选”的表率。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就无法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扎实有效地做好稳定工作,既是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也是对广大党员大局意识和工作能力的实践检验。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记党的宗旨,履行党员义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做好自己家属、亲属和周围人员的稳定工作,为促进我厂发展稳定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大力推进“平安企业”建设,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我厂大局稳定,努力为我厂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保持党员先进性,就要做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表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使命的重要保证。能不能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是衡量一名党员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在党的纪律面前,党员人人平等,不存在不受党的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在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方面,所有党员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带头学习宪法和法律,坚决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做斗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带头 “热爱祖国 热爱太选;遵章守纪 安全作业;做好本职 敬业奉献;勤奋好学 勇于创新;言行文明 仪表整洁;团结互助 真诚协作;勤俭节约 自立自强;家庭和睦 情趣健康”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廉洁是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腐败则与先进性水火不容。广大党员要做保持先进性的表率,必须在廉洁自律上率先垂范。要认真贯彻落实焦煤、西山矿务局的有关要求和我厂对党员廉洁自律的规定。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既要干事,又要干净。要慎思、慎言、慎交、慎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多想想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多想想自己出了问题会给组织上带来什么损害,会给家庭带来多少痛苦。要通过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努力,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深入,为我厂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202_年,随着企业深化改革、跨越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引导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厂的党组织要带头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带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从自身抓起,不能把解放思想喊成口号,让职工解放思想,自己却不解放思想;嘴上说解放思想,行动上却不解放思想。要经常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努力克服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要积极实践,大胆探索;要以改革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要始终保持一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锲而不舍,创优争先。要创新思想,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工作实践,促进我厂的发展。
实现202_年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动员各车间干部职工思想解放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与时俱进、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在加快我厂发展中发挥表率带头作用。要以开展“解放思想、立志争先、转型跨越、再造煤销”为抓手,提高跨越发展的能力。以抓发展规划制定、抓目标和预算管理、抓科技攻关和开拓市场、抓职工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推进我厂可持续发展。要争当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引导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要时刻保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对新的信息、新的观念、新的规则保持高度敏感,在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模式上不停歇地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勇于走在时代前列,强化直接入轨、后来居上、三步并作两步走的紧迫感,摒弃四平八稳、留有余地的思维方式,以人一之我百之、人十之我千之的精神,敢于背水一战、跨越发展。
党风正,民心顺,事业兴; 日破云涛万里红,江山如此多娇; 太选,以昂扬的姿态实现新的腾飞。
不论是做领导还是工人,不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自己的业务,都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有一技之长,在企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单位:运销公司
姓名:李瑞奇 202_年5月26日
第三篇:跨越转型
“转型跨越大家谈 凝心聚力大讨论” 生产技术部:
何永强:加强技术部业务素质提升,加强培训。吸纳人才,增配环保转管员,提高环保工作水平。注重自身业务,多学习多与相关业务部室交流学习。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缺乏,对组无技术专管员,工作交流困难。我们要努力做好工作,科学化管理与学习,多方位发展各项工作。
侯建国: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水平,与科室人员互相学习。以安全生产为目的,与掘进对组工作人员多交流,保证工作安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其他技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晓明:努力学习各项技能,关注我省及公司的动态发展,当公司需要时,奉献出自己有限的力量。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化生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发挥煤炭优势以煤兴产,以煤兴业,立足本地,打造企业品牌。
于华龙:面对发展的关键期,攻坚期,领导干部要带头。特别要用节能,节水,环保,低碳,清洁的方法,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引进技术,设备项目,实现对外开放的新跨越。
第四篇:立足新起点 踏上新征程
立足新起点 踏上新征程
202_-11-24 10:56: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海沧‘二次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指引。”市委常委、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区委书记郑云峰
说。
海沧台商投资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团结拼搏,走出了一条“海沧之路”(即“三新”建设之路,惠民利民之路,对台交流之路,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之路,艰苦创业、奋发有为之路,有强烈紧迫感和使命感之路)。今年1至10月份,海沧经济社会总体保持又好又快的运行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合同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增幅全市第二。特别是在今年年底财政收入上将实现“三个突破”:本级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成为我市第二个可用财力突破20亿元的区;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超出去年全年近10亿元;地面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每平方公里创造财政收入近亿元!
在郑云峰看来,“海沧之路”是海沧践行“福建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力弘扬“福建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此指导海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走好“海沧之路”。当前海沧要立足更高起点,紧抓“二次创业”的黄金时期,加快
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
海沧区广大干群将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强烈意识,投入到省市科学发展、跨越发
展的生动实践中去。争当一体化同城化排头兵
“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此次省党代会,对厦门寄予了这样的厚望。作为厦门的“西大门”,海沧将更加主动地融入“一体化、同城化”战略,积极争取作出更大贡献。
在“一体化”上有更大作为。
加快建设——按“四高”要求建设海沧湾新城,持续抓好东孚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强二进三”的思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及配套服务业。
打通路网——主动对接、服务连接岛内外的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参与全域布局的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要重点抓好第二西通道、轨道二号线涉及的征地拆迁工作。
注重民生——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积极创建全省“教育强区”,坚持办好“十大活动、一大赛事”,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促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在“同城化”上有更大作为。
率先实行——重点保障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确保厦成高速青礁互通年底前完成交地,为厦漳大桥顺利通车创造必要条件。
错位发展——进一步发挥海沧距离本岛中心最近、比邻漳州的区位优势,当好
厦漳两地产业衔接的“桥头堡”。
资源共享——增强海沧港口、工业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保生慈济等民俗文化的交流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努力加快 “四个定位”建设
放眼海沧,水阔港深,航运繁忙;桥平路坦,工业发达;远山近峦,绿意盎然;言通习近平,两岸亲和。基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历史沉淀的人文优势以及20多年发展的产业优势,海沧提出了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健康生态新城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的构想。
加快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作为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月28日,国际航运业三巨头之一的中远集团在海沧投建的远海码头即将正式开港,海沧朝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加快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海沧将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扶持生物制药、机械、光电等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引导企业改制上市,努力打造更多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品牌,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建设厦门健康生态新城区!海沧将按照“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类“健康”资源,抓紧项目推进,抓好环境整治、造林绿化等工
作,凸显健康生态特色。
加快建设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海沧将充分发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不断深化“台商双月座谈会”机制,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打造“优
势更强、台味更浓”的台商投资区。
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
距年底已不到40天,各项工作进入倒计时。海沧提出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强化争先意识,狠抓工作落实,突出做好以下几
项重点工作:
抓紧完成全年任务。全力抓好征地拆迁、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工作,全力冲刺年底,确保全面完成经济增长目标;抓好区镇两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领导班子,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抓实民生保障工作,保持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第一”的优势及在“高基数上高增长”的态势,重点抓好物价稳定、年底为民办实事项目、送温暖及社会稳定工作;抓牢社会管理创新,继续完善“和谐征迁”的“海沧模式”,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抓紧社区管理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海沧还提出要科学谋划明年任务,合理编制明年的各项经济指标计划,将水利建设、“四绿”工程等纳入“五大战役”,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启动,确保明年一月份和一季度两个“开门红”的顺利实现。
海沧区“四个均衡”创建教育强区
202_-12-08 11:31: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索引号:XM00100-14-01-202_-000
一是推进教学资源均衡。区财政年均教育投入4亿元,在全市率先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二是推进入学机会均衡。73%的外来员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推进师资力量均衡。实行教学岗位全员竞聘,开通教师免费公交专线,率先实现城乡教师“同城同编,同城同薪,校用区管”。四是推进教育结构均衡。率先完成幼儿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对64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行保教费分级最高限价和分级补助政策,成立社区教育中心,加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
设。(海沧区府办)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翔安区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202_-12-06] ·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在厦召开 [202_-11-05] ·我市出台政策扶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配套工作 [202_-11-01] ·赋予“教育之城”新含义 [202_-10-14] ·海沧区出台终身教育发展规划 [202_-10-12]
翔安区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202_-12-06 10:11: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索引号:XM00100-14-01-202_-000
一是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今明两年拟评估的35所标准化学校的建设,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补充紧缺学科教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翔安区府办)
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出台
202_-07-11 09:42: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 手机免费访问:m.xm.gov.cn
日前,省政府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我省将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力争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
育服务体系。
到202_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88%以上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教育强县”达40个左右;从今年秋季开始对中职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到202_年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费制度;保持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增长,毛入学率达40%;建设闽台教育合作实验园区,到202_年闽台两地联合开展试点的高校达60所;改革招生制度,中考实施多样化录取,中职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普通本科院校以全省统一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高职院校实行联合或自主考试,逐步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注册入学制度。(记者 余潇)
海沧区“五推进”创建“教育强区”
202_-08-02 09:57: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索引号:XM00100-14-01-202_-607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师生评价机制,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二是持续推进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对符合条件就读民办校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给予免费教育补助。三是不断推进对台教育交流合作,落实台商子女上学各项优惠政策。四是大力推进海沧职业中专学校“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建设1万平米的实训基地。五是常态化开展师德建设、教师岗位大练兵和“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三项主题活动。(海
沧区府办)
厦门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2_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202_-06-22 10:20:0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各区教育局、各直属学校(单位)、各民办高校:
《厦门市教育局202_年工作要点》已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厦教综〔202_〕9号 附件.doc.doc
二O一一年四月八日
厦门市教育局202_年工作要点
(送审二稿)
202_年厦门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及“五个着力”、“五个厦门”的总部署,按照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实施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和改革试点,力求改革有新成效,发展有新突破,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执行力
1.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对中长期规划纲要进行任务分工,明确责任部门、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研究和制订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切实抓好中长期规划纲要各项工作的落实。
2.认真组织实施中长期规划纲要确定的七大重大工程和六大改革试点。按专题召开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中长期规划纲要工作会议,加强教育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3.科学编制我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我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指导各区编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十二五”规划,并抓好落实。
二、加强党风政风学风建设,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水平
4.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建。深入开展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做好教育系统统战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和完善教育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学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决纠正教育系统不正之风。
5.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实践,做好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迎检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辅导工作,推广和深化“文明小博客”、“网上家长学校”、“大学生三爱主题教育”等具有我市特色的德育工作品牌项目,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厦门辅导站建设,创新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形式和方法。
6.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确实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深化中考体育考试改革。
7.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继续办好第21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和第29届学校音乐周活动,提高市中小学生管弦乐团水平,加快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筹备工作。
8.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把“两项督导”与“教育强区”评估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开展对镇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把综合督导评估与专项督导、随机督导结合起来,开展以规范办学行为为重点的督学工作;健全和完善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提高督导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推进督导评估结果在其他各级各类检查、验收中实现共享互用;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促进督学专业化发展。
9.进一步加强机关建设。加强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扎实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认真办理领导批示件和市人大建议、市政协提案,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做好保密工作,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工会工作、离退休干部工作、老龄工作。
三、推动重点领域新突破,提升教育发展新成效
10.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有新突破。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等;今年起免除全市城市义务教育学校的课本费和簿籍费,实现我市义务教育的完全免费;建设和评估102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将达标学校的比例提高到92%;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积极探索以完成各学段国家规定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生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11.在学前教育发展上有新突破。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呈请市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今年新增公办幼儿园不少于19所,全面实现一街一镇一所公办幼儿园的目标,下大力气多渠道补充幼教师资,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学前教育任务;争取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鼓励农村中小学富余教师通过转岗培训到幼儿园任教,设立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经费,对民办幼儿园给予适当补贴和奖励,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12.在中高职贯通上有新突破。大力争取上级支持,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和集美轻工业学校开展中高职贯通改革试点;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和“服务平台”优势,加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中高职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深入开展被列为市政府规章调研项目的《厦门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调研工作。
四、加强关键环节建设,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13.落实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中央核定厦门的比例。建立学校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202_中小学校安加固工程12万平方米,完成集美中学高中部等9个建设项目,启动东海一中等17个中小学建设项目。
14.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从今年秋季起,对在民办学校就学的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和簿籍费,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比例提高到80%以上,未能进入公办学校的统筹指导到就近民办学校就读;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允许本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在厦借考。
15.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全面落实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不补课的规定,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减少考试次数和每天作业总量,逐步实行校本作业,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给学生留下更多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规范和清理各类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严格把好审批和年检关口;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配合,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科学安排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小学生减负取得明显成效。
16.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在创设特色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大胆实验,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超市”,努力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途径,加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高等学校与特色高中联合育人计划,与厦门大学联合在科技中学开办高中创新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7.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模式,推行“3+2”五年一贯制、高职单招办学模式,创新注册招生、高职预科办学模式,逐步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对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免除学费,采取多种方式为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拓宽中职、高职毕业生继续学习路子,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创造条件。
18.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接入教育城域网的覆盖面,分类集成与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逐步建成涵盖城乡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发挥和提高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及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教育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19.推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制定全市统一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增强对规范办学行为的过程评价,健全评价的公示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及测评中的作用,引导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转化;完善市属高校内涵建设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支持其自主开展教学评价。
20.继续开展三项主题活动。总结和推广三项主题活动四周年来的成效和经验,和市总工会联合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进一步深化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重点针对问题学生做好教育和转化,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家校社合力;师德建设工作要继续抓好制止有偿家教和严禁体罚学生,努力挖掘、宣传和树立身边的优秀教师典型,让年轻教师学有形象,赶有榜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师德师风状况的监督和评议。
21.继续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启动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开展新一轮名师培养的“252工程”,培训200名专家型教师、500名学科带头人和202_名骨干教师;继续选派校长、教师出国培训,深化校长、教师交流试点,设立若干个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加强对农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加大力度支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动对接我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引进国内外教育学科带头人。
22.继续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健全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适应的职称比例及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区管校用”管理体制,推行并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在区域内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强教师绩效考核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师转岗培训及退出机制。
23.继续增强教育科研的服务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建立“教育科研特聘专家”制度,设立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举办首届海西二十城教育科研论坛和全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完善教育质量数据统计和分析系统,进一步优化教育科研机构的结构和功能,促进教育科研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24.深化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搭建高校服务地方企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共享实训中心建设,继续加强高职重点专业建设,积极引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工科类在校生比例,加快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领域紧缺人才培养。
25.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教育部工作部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尊重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初招和小学招生等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6.深化各类教育的统筹协调。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广泛开展社区教育,依托厦门电大开展开放大学建设试点,推进开放教育综合改革;办好内地新疆班,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科技教育、环保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扎实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
27.拓展对台教育交流。创新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模式,协调落实教育部在我市设立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基地,进一步扩大厦台两地校际协作关系,推进台商子弟学校筹办工作,办好第五届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校长论坛,加强两岸教师培训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厦台青少年文艺、体育、科技创新大赛和各类夏令营活动等,开展海峡两岸师生职业技能竞赛。
28.拓展厦台职业教育合作。实施“校校企”、“校企”合作计划,引进台湾优质职业院校、企业与厦门中、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实施厦台职业院校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培训师资活动,推动高职教师到台湾做访问学者等项目建设,引进台湾高级职教人才来厦任教。
29.拓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抓好中小学教师出国任教工作,办好华文教育,依托厦门大学的孔子学院南方总部力量开设孔子课堂,加强对集美中学泰国分校的指导,鼓励中小学招收外籍人员子女,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办好国际学校。
30.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改善校园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强化校园安全的人防、物防、技防等安防措施,健全和完善安全工作专项检查和平时督查制度,严格落实门卫、值班、巡逻等校内管理制度;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妥善化解和依法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积极发挥综治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消防监督员、交通协管员作用,协调解决校园周边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强化校园周边安全管理和治安防控;完善校园周界报警系统,在校内外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完成校门监控报警系统和公安110联网的联动工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
第五篇:站在新起点 谋求新跨越论文
站在新起点 谋求新跨越
---坚定信心科学发展全面加快全国百强县建设
茌平县实验幼儿园孙倩倩
近年来,茌平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和“解放思想、二次创业、全面进军百强县”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攻坚破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02_年,预计全县GDP完成1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01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37.8%。获得了“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基层党建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全省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先进县”、“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县委、县政府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建设“文化强县”,不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公益事业,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进程,倾力打造和谐文化氛围,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
茌平县把文化建设放在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建设全国百强县的重要指标体系,着重抓了“四个到位”。
1、认识到位。
县委、县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使单纯的“部门行为”成为广泛参与的“社会行为”,从而激发了全县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2、组织到位。
县里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工作,先后成立了“‘三馆一场’建设指挥部”、“文化广场建设指挥部”,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
作机制。一些大的文化工程,县主要领导亲自靠上抓,为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3、措施到位。
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目标考核内容,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考核、同表彰。全面推行了目标管理考核,把文化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了文化建设各项内容的量化分值,通过科学严格的目标管理,使“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
4、投入到位。
近年来,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已建成800多个村级文化大院,8处文化广场,5处文化中心和12处乡镇文化站,这些设施已达到省级标准。县图书馆拥有藏书12.6万册,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县财政每年投入6万元用于图书维护和增添。今年,县财政列支100多万元用于新建5-8处高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0处功能齐全的村文化大院。其中,每个村文化大院补贴1-2万元,每个乡镇文化中心补贴5-8万元。为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投资2.8亿元开工建设了“三馆一场”。其中图书馆藏书约60万册,建筑面积1.005万㎡,为全县人民提供良好的借阅场所;博物馆(含科技馆、展览馆)约1.02万㎡,为文物的收藏和展现提供全方位现代化平台;体育馆容纳约6000人,建筑面积2.584万㎡。体育场容纳2万人,建筑面积1.358万㎡,为全县体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突出特色,创建品牌,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建设文化强县,必须有强有力的文化产业。茌平县依托剪纸、黑陶、杜郎口中堂画等特色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探索传统文化市场路子,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走出了一条做大特色文化,创建文化品牌的发展路子。
茌平县199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艺人众多,现已扶持了数十家剪纸艺术专业户,将剪纸艺术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产业。杜郎口镇的董庄中堂画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声誉与全国著名的画乡———金山、户县齐名,屡次在国家、省、市以上展览中获奖,其鲜明的地
方特色和技法得到了国家美术界专家学者的肯定。茌平陶元黑陶公司创作的黑陶艺术工艺品,作为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有100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2_年产值达130多万元。该公司202_年获得中国第二届工艺礼品设计大奖赛金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3000多种参赛作品,共25个金奖,山东省唯一一个获奖作品);202_年被评为中国礼仪用品工艺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山东省唯一一家)。
民间剪纸、董庄中堂画、黑陶艺术工艺品,是独具茌平特色的文化品牌,也是颇具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我们一方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强化地方特色,突出精品意识,一方面因势利导、积极扶持,加大宣传,实施品牌带动,引导茌平文化品牌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贴近实际,创新载体,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寓教于乐为目的,茌平县注重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的群众文化活动,把和谐文化融进群众心里,形成了文化建设人人参与、全社会共同关心的浓厚氛围。
一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和节日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每年举办一次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比赛,202_年5月份,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乒乓球比赛,150余人参加。202_年3月份,又举办了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4万多群众参与其中。连续5年元宵节举办大型焰火晚会,每年观看群众5万人以上。元旦、春节等重大节庆日,县委、县政府、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都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参与演出的专业、业余演员达1万多人次。
二是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每年7至9月份,举办消夏文化夜市,在广场举办戏剧专场、歌舞专场等大型文艺演出10场以上,做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晚会,每年参与群众近30万人次,极大地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结合实际开展“三下乡”活动。根据需要,结合农时,有计划、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文艺演出团体,卫生、文化、科技等有关部门开展大型“三下乡”活动不少于两次。各部门开展的下乡活动异彩纷呈,县京剧团常年下乡为群众巡回演出,县电影公司安排的送电影下乡活动和“乡风文明百村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都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四、学习“ 劳模精神”,丰富茌现代文化内涵
茌平经济迅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壮大,我们充分利用身边典型,挖掘“劳模精神”内涵,丰富茌平现代文化。为此,成立了“劳模精神研究会”,在全县开展以歌颂“铝城枣乡”和三位全国劳模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创作活动,有重点、分阶段地组织创作、评比、推介活动,推出了一批既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茌平特色,还具有时代特点的精品力作。202_年,组织开展了“奉献杯”学习《全国劳模张国忠言论集》征文活动,收到县内外各界来稿210余篇,并对来稿进行了评选活动,将评选出的优秀文章结集出版。以张学信劳模为原型创作的歌曲《旗手》,在中国音乐报上发表;以张国忠劳模为原型创作的歌曲《村支书的手》,在全国第四届“中国之春”中华民族歌曲演创大赛中获银奖,并被编入全国民族音乐教材。一系列宣传劳模精神的文艺作品激励人们奋勇前进、开拓进取,坚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从而形成了“奉献、忠信、务实、开拓、团结”的茌平精神。
五、改革体制,创新机制,为文化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改革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源动力。茌平县从实际出发,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把“办文化”职能转化为“管文化”职能,明确地将文化行政部门主要精力定位于管宏观、定政策、作规划、抓监管上。二是制定出台了《茌平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出人、出戏、出效率”的艺术生产机制。三是采取“敞开大门办文化”的办法,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投入体系。文化建设需要稳定的经费保证。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文化建设,同时还采取“敞开大门办文化”的办法,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民间办文化蔚然成风。四是丰富文化内容,努力打造精品力作。一部优秀作品是一个地方艺术水平乃至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几年来,茌平县按照市委要求,成功打造出一批代表茌平水平的精品力作。通过几年来的文化建设,茌平县的城乡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昂扬向上。适应建设“百强县”的形势,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实施建设“文化强县”的各项任务,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
大的作用。
同志们,新的目标召唤我们与时俱进,新的任务激励我们再创佳绩。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区市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县委的要求,弘扬茌平人文精神,坚定信心,鼓劲加压,乘势而上,奋力突破,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规划的目标任务,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争创“全国百强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