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推荐五篇]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130-1070519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7-19 00:11: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驻村扶贫故事征文

文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 3 篇

【篇一】

xx 省 xx 市 xx 的 xx 村和 xx 村地处偏远山区,曾是省级深度贫困村。xx 联通 95 后驻村干部 xx 来到村里后,用一本本整齐的资料汇编、一叠叠密集的工作记录、一份份详细的贫困户资料,串联起了一年来和村民走过的扶贫路上的点点滴滴,也用自己汗水和付出,让朝夕相处的村民们过上了更美好的生活。

一个篮球 来到 xx 村的第一天,xx 准备去打篮球,刚到篮球场,球就被几个小家伙抢走了。原来是因为孩子们家里穷买不起篮球,所以对 xx 带来的篮球特别好奇。山里的孩子不比大城市的孩子,他们没有零食、没有玩具、没有好看的衣服,更没有在我们看来人人都能买得起的一个篮球。这件小事深深触动了第一天来扶贫的 xx,第二天他就进城买了一个新篮球送给孩子们,还成了他们的“篮球教练”。他说:“看见孩子们在篮球场上天真无邪的笑容,我觉得很开心。” 一声小张 一场暴雨,冲走了 xx 村乡亲们家中池塘的鱼,冲垮了刚出苗的水稻,也冲毁了他们的家。xx 看着既心疼又着急,没来得及带把伞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受灾户的家中,一村一户去

询问暴雨导致的受损情况,安慰贫困户,宣传政府的补贴政策,帮忙修缮房屋……等走访了所有受灾的贫困户,才发现全身早已湿透,连鞋子里都渗进了雨水。也正是这场大雨让乡亲们对扶贫队员 xx 另眼相看,让彼此的心连得更紧了。xx 说:“现在村民每次碰见我都会叫我一声小张,有时候会跟我说一声小张辛苦了,我就觉得值了,这就是我来这里扶贫的意义。” 一条大路 xx 村没有通公路,一到下雨这条路就成了村民出行的“拦路虎”,摔跤翻车是常有的事;除了路不通,这里还缺水,村民日常用水都要“翻山越岭”。xx 最初走访 xx 村时,村民意见很大,抱怨也很多,觉得扶贫队员不做实事。他没有一句怨言,每天守在这条路上,不论刮风下雨,从征地、开山到铺路,一直把村民的事放在心上。经过半年的努力,xx 完成了他的承诺,村里通了自来水,原来的黄泥路变成了现在的水泥路,直通 xx 村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所学校 除了 xx 村,另一个让 xx 忧心的就是 xx 村的小学,两个班 20 多个人,对于这些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的留守儿童,这所年久失修破旧的学校就是他们唯一汲取知识的地方。xx 在他的扶贫日记中这样写:“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心里都是五味杂陈,当其他孩子坐在明亮干净宽敞的教室、吹着空

调,被悉心呵护照顾着的时候,你们都不曾拥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烂黑板,就是你们的全部。但是我看到了你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加油,最美的花朵,让你们用学习用知识告诉外面世界的人,你们可以考上大学,走出大山!” 通过 xx 与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多方协调、积极筹划,如今的 xx 村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新建成的教学楼共 3 层,总投资达 100 多万元,设有电教室、阅览室、图书室,还有教师的休息室和厨房。同时,还修通了进出学校的水泥路,以前 3 公里长的求学路,现在只需 1 公里即可到达,解决了23 户贫困户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扶贫一年多来,xx 从稚嫩的小伙子变成了“包黑炭”。大家笑他,又黑又丑又老,不像个 25 岁的小伙子,他调侃道:“我这是在扎根,要吸收很多阳光,所以黑了。”这一年里,他爬过 xx 村所有的山,走遍了 xx 村所有的大路小巷,熟悉村里的每个角落,淋过雨、蹚过水,小到帮助贫困户通臭水沟,帮助他们去地里收花生、挖红薯,大到修马路、盖学校…… 写不完道不尽和xx村、xx村的这份情谊。小故事大感动,xx 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每一位扶贫队员的付出。而xx,仍将坚守初心,奋斗在扶贫路上。

【篇二】

“我们虽然是扶贫工作队,主要是帮助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但疫情危及群众生命安全,我们更要责无旁贷,冲锋在前!”2 月 9 日,xx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驻 xx 县 xx 镇 xx 村工作队队长 xx 铿锵有力的说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工作队取消了春节假期和 xx 村村民一起过春节,一起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

“不外出,不聚众;出门戴口罩,进屋勤洗手,多饮水,保持屋内通风……”1 月 24 日(除夕日),在 xx 县 xx 镇 xx村监测点,工作队将筹到的防疫物资和 500 份防疫宣传手册赶紧送到村里,和村支两委干部一家一户发放手册,进行宣传。每天利用“村村响”循环播放防疫知识,在村委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村部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播送宣传标语,通过宣传,既让村民获得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对肺炎疫情防控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消除了村民对肺炎疫情的恐慌心理。

逐户排查,看是否有武汉市、xx 省返乡人员或和武汉市、xx 省返乡人有密切接触人员,与镇、村党员干部、医务人员一起对排查出的 6 户进行重点监控,指导做好居家隔离,每天测体温,对他们居住区域重点进行消毒工作,由工作队及村干部统一为其购买生活物资。

认真落实防控措施。工作队主动参与到通村主干道劝阻点值班值守,发动党员、村民组长进行不间断巡逻,劝阻村

民走亲访友、串门聚集、不操办宴席,通过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加强巡查力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地落实。月 28 日村民李新明姑姑过世,由于乡下习俗是要热热闹闹的大办,他姑姑家那边打电话要李某兄弟组织一支锣鼓队过去帮忙打理白事,工作队在得知情况下,立马与村干部赶到李某家劝阻,当时他们思想不太通,又联系孝家当地乡镇政府和村支书,多方劝导,后来李某家只去了两个人作代表参加悼念。

为了杜绝人员聚集和聚餐,工作队和村干部对村里有去年过世亲人的家庭都进行了电话慰问,提醒这些家庭今年的挂新亲祭祀活动不能搞,劝退亲朋好友不要来,并要求坚决不能聚一桌餐。

由于村里防疫物资紧缺,村里无法保障防疫一线人员用的口罩、消毒液和酒精,工作队又千方百计筹措防疫物资。通过努力分别在xx、邵东等地购到口罩300个,消毒液三箱,酒精 5 公斤,工作队员李冷把自家年前自备的 50 个口罩一并赠送给村里,暂时解决了村里防疫物资紧张困局。2 月 6日,工作队为一线防疫人员购买了 20 份防疫中药。

【篇三】

“脱贫了!脱贫了!于都脱贫了!”202_ 年 4 月 26 日,对于 xx 百姓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而对于像我一样的基层扶贫干部来说,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

我叫 xx,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 xxxx 乡 xx 村的一名扶贫干部,从忙碌的扶贫工作中回过神来,已到这片热土帮扶两年多了。回想两年来的工作,让我有很多的感动和体会,使我得到了锤炼和成长。

202_ 年初,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第一次踏入 xx村,开启了帮扶工作。

我负责的帮扶对象有 5 户。第一次去帮扶对象家是村干部陪同的,5 户转一圈下来,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他们要么仍住在破旧的土坯房,要么身体残疾没有劳动力,要么身患疾病少有收入……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曾照荣户。曾照荣患有中风,家中之前建有一栋砖混房,但苦于没钱装修,仍居住在破旧土坯房中,走进房屋里面,昏暗的灯光,发霉的被子,只见他衣服上洒落着饭粒和汤汁,穿着一双不合脚的破旧鞋子。

走访回来后,我无心睡眠,始终在想,如何尽我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呢?哪怕一丝半点也好。

第二天我向工作队和村书记汇报了帮助曾照荣改善居住条件的想法,我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经过与曾照荣儿子协商,最终采取政府帮扶一部分,其儿子出资一部分,对砖混房进行巩固提升粉刷内墙,改造厕所,达到入住条件。很快,曾照荣如愿搬迁了新房。

看到贫困户的困难得到解决,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从这一件事上,我体会到,在具体帮扶上,我不一定能给他们钱和物,但是,在我帮助他们反映实际困难,出主意、想办法,用心帮扶过程中,同样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我们帮扶干部是实实在在为他们办事。事后,我去曾照荣家走访,他非常感激的说:永远不会忘记党和政府关爱与帮扶。

作为帮扶干部,有时候一个点子会使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得到改善,一句话会让一家人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

我的帮扶对象之一 xx,一家三口,夫妻年迈,儿子有残疾,都不能干重体力活,主要靠 xx 自己打临工维持生活,但也总是入不敷出。一天,我跟他儿子 xx 说,你虽然有残疾,但能正常走动,可以试着在家养养鸡鸭或牛之类的,相对省力,也有一定收入。

在我的建议下,xx 在家养了些鸡鸭及两头牛。几个月后,他家的第一批土鸡、土鸭出栏,卖出 1000 多元,除去成本,净赚 800 余元。手里捧着自己赚来的第一笔收入,xx 开心地笑了。

针对 xx 没有稳定就业情况,经我推荐,村里给他安排公益性岗位,做一名保洁员,每月有固定收入。在政府的帮扶政策下,他家门口的泥土路得到硬化,房屋完成改水、改厕,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并成功实现脱贫。

经过扶贫干部持续数年的精准帮扶,xx 村有了新气象,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的帮扶对象家也渐渐有了稳定就业或产业,家里建起了新房,面貌焕然一新。看到他们的可喜变化,听着他们对党和政府溢于言表的感激,我知道我这个帮扶干部不辱使命。

回顾我的帮扶历程,真情付出、真心帮扶是我最大的帮扶工作感受。xx 脱贫摘帽了,然而我的帮扶工作还没有结束,我的帮扶故事还在继续。在以后的帮扶工作中,我仍然会坚持最初的工作态度,一如既往,不忘初心,执行帮扶政策不走样、不打折,做好帮扶对象的巩固脱贫成果工作。

第二篇:驻村扶贫故事征文

【篇一】

“朱书记,吃过午饭了吗?“中午太阳这么晒,你还在外头转悠哩!”“书记好,我骑摩托出村买了点肥,要不要载上你一段?”……近日,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进崇义县上堡乡xx村,一路上碰到的村民纷纷热情地向xx打起了招呼,好似看见了自家亲人。202_年,来自中国农业银行赣州分行的xx到xx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起在这里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打通脱贫攻坚路的“最后一公里”

xx村位于著名的上堡梯田景区,坐落在华仙峰山脚下,可这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村庄,却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交通不便,是我们最大的瓶颈。”早在202_年,时任该村党支书的xx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一语道出了这个省级贫困村的困惑与期盼,xx的扶贫工作事迹也要从“路”开始讲起。

“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出门两脚泥。”是xx村长久以来基础设施薄弱的写照。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来之前,xx村的16个村民小组中,仅有5个村民小组通了水泥路,村民出行十分不方便。

“还是老话说得好,想要富必须先修路!”行驶在泥泞的村路上,眼里看着村民“望路兴叹”的样子,xx心里不是滋味,他决定要带领xx村打破“旧貌”,换上“新颜”。

不光是道路差,多年前,xx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村民都居住在土坯房中,喝的基本上都是山泉水,大多数人仍然在使用旱厕。下雨天,村民的房子跑风漏雨、山泉水变成了“浑水”;

酷暑天,路边的旱厕又是臭气熏天。

为此,xx带领xx村积极向各方争取资金、项目,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用于修路架桥、集中供水、土坯房改造、厕所改建及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如今,xx村的16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上了硬化公路,村民出行“一身灰、两脚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群众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安全房,一幢幢白墙青瓦整修一新的房屋散落在青山绿水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产业是脱贫致富新引擎

xx是xx村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果之园果园”的负责人,平时只要一有空,xx就会到这里来转转,关心他家的脐橙长得好不好。

“去年试挂果很成功,今年按预计年产30万斤算,如果行情稳定在两块九毛八之上,今年的收入大概能有……”刚过晌午,xx和xx在果园里算起了一笔账。

此前,xx在这里已经种植了4年的石榴,但由于土壤环境不适、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问题,xx的果园一直干的是“赔本买卖”,他曾多次想过放弃经营。xx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请教并咨询专业人士,劝说他改种脐橙,发展脐橙产业。

xx拿不准主意,没有脐橙种植经验,xx就为他带来一个专家技术团队;

没有启动资金,xx就为他仔细讲解助力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202_年,在农业银行“产业扶贫信贷通”和其它产品的贷款支持下,xx建成了能够预防和隔离xx病作用的“头顶戴帽,山脚穿裙”标准化果园。

“我打心底感谢朱书记,没有他和农行的支持,我不知道还要走多少‘弯路’。”xx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周围的人也纷纷效仿他种植脐橙。目前,xx的“果之园果园”不仅在当地的脐橙种植农户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还带动了周边十几户贫困户就业。

“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是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路径,就算我们离开后,这里的产业还能继续成为村民致富的‘法宝’。”xx说,xx村一方面围绕脐橙、茶叶、毛竹林等优势产业打造了xx仙茶场、果之园果园等村级扶贫产业示范基地;

另一方面,依靠xx村独有的优质旅游资源,着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产业成为xx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用脚步丈量民情百姓事无小事

走访期间,在农户xx家门口,xx正探过头仔细询问其家庭近况。xx因双腿残疾靠轮椅代步,xx通过走访了解到她要靠人抬着才能进出家门口的台阶后,和驻村工作队一起在她家的门前修了一道方便其出行的斜坡。“谢谢你们,现在我自己也能出门了。”“要是碰上什么困难了,可以随时给我们打电话。”说着,xx又马不停蹄地走向了下一家。

xx用脚丈量民情,更用真情打动人心。为了乡亲们致富渠道多一些,xx就多想办法;

为了与村民的关系更紧密一些,xx就多跑腿。xx说,“我是一名党员,必须时刻冲锋在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工作中,xx不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为xx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_年,xx村全村实现脱贫摘帽。202_年,该村被评为“崇义县脱贫攻坚先进村”,xx也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荣誉都属于过去,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xx村在全面实现脱贫摘帽退出‘十三五’省级贫困村的基础上,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让群众和政府满意。”谈起未来的规划,xx信心满满地说道。

【篇二】

“目前基地养殖种鹅达8000羽,每天产出鹅蛋1000枚,等基地门前的产业路修好了,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全村农户脱贫致富。”谈及接下来的打算,xx村驻村第一书记xx信心满满。

7月1日,xx省202_脱贫攻坚“七一”表彰大会举行,xx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xx表示,他将无愧于这份荣誉与责任,守好脱贫攻坚的收官岗,做好传帮带工作,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驻村工作队”,让xx村产业发展越来越旺。

xx村位于xx省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西北部,属一类贫困村,辖7个自然寨,11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658户288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0户1413人,以种植水稻、玉米、生姜等农作物为主,贫困发生率高达49.29%。

202_年,安顺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xx在接到驻村任务后,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向市委组织部提交了个人申请,成了xx村驻村第一书记。

“要了解xx村致困原因,帮助村民脱贫,就一定要找准症结,把坐着听汇报转变为实地考证。”xx说,到村工作后,他给自己立下了三个任务,即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用一个月的时间熟悉全村的各项基本情况;

用一个季度的时间走完全村每户人家。

“脱贫攻坚任务急担子重,既然来了就要在岗位上干出点样子,才对得起组织嘱托与村民期盼。”内心坚定想法的xx,改掉了以往坐办公室的习惯,展开了常态化的驻村入户摸排工作。走访中,他了解到大田坝组村民李天林身患癌症,没有车辆就医不便,他便和村支书李明亲自驾车把人送到医院治疗;

坎力组低保户谢家荣家中长期不通电,他积极争取镇政府支持,协调500元为其安装电灯;

为了加强与村民的沟通,他组建了qq群、微信群,方便村里人咨询问题及办事……

就这样,xx把根扎在了村里,xx村11个村民组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穿梭的身影。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走访,他把每户的基本情况都记在心里,因地制宜实施“一户一策”,热心为民服务的形象也留在了群众心中。

把xx村情况摸透了,驻村工作组与村支两委开始谋划发展产业,然而xx村的贫困远远超出xx的想象,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毫无产业支撑。

“再难也要想办法闯出条路子。”xx说,通过不断考察与学习,他选择借鉴平坝区“塘约经验”,探索“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路径。于是,xx向市总工会和镇党委寻求支持,筹集110万余元建起村社合一的“关岭xx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为全村未享受过“短平快”项目的107户贫困户每户入股1000元,重点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和生姜种植。202_年共饲养生猪370头,实现销售收入18万余元,年底为所有贫困户及股东兑现分红资金10.66万元,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生产、当年见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xx也认识到扶贫产业中存在利益联结不健全、扶贫成效不突出等问题。经过一番产业考察与研究,xx将目光投向了种鹅养殖,成功引进xx城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反季节种鹅养殖项目,投资300余万元建起400平方米鹅棚5个,流转土地43亩,改建种鹅苗孵化基地1个。

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首批养殖种鹅4200羽,销售收入达33万元,并动员42户贫困户参与个体养殖,户均增加收入202_元。公司每年为合作社固定分红14万元,按照“532”模式兑现利益联结机制,兑现202_年利益联结分红648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增加7万元。

精准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为老百姓搭建了脱贫致富的平台,也让村支两委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经过近几年的帮扶与努力,xx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_年的4560元增长到202_年的8843元,村集体经济从零开始累积到10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95%,乡村面貌发生极大改变。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深入群众中去的xx,逐渐意识到自己驻村可能是三年五年,但不会是一辈子,为村级培养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才是自己履行驻村第一书记“一宣六帮”的工作职责。

在平常工作中,他注重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把参加党内政治生活情况、参与和支持村级工作等纳入民主评议党员的范围,通过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使xx村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他注重传帮带工作,与村支两委共同培养本土支书1名,副支书1名,补选村主任1名,副主任1名,发展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村级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创新“党建带工建”助推全村产业发展,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xx与xx村全体干部按照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和“四个不摘”要求,认真落实帮扶责任,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3+1”明白卡及app录入工作,在政策支持、产业扶持、就业帮扶、社会帮扶上下功夫,帮助剩余15户贫困户达到脱贫退出条件。

下一步,xx还将组织公司与合作社做好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农户真正受益,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篇三】

30出头就成了庄稼院里的行家里手——蝉联两届“粮王”。本是普通群众却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工作——帮富、带富,参加村屯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样样不落。本可以过好自己日子就算了,他却操起百家心——主动帮扶村民脱贫致富。群众称他是“热心人”,村干部叫他编外“扶贫人”,他就是xx镇xx村民xx。

记者见到xx时,他正在指导大家利用营养钵培育西瓜苗。

村民沈香香:“xx家整西瓜我们来打点零工,挣点零花钱,同时还能学技术,一举两得的好事,跟人家学学扣膜,膜下滴灌啥的。”

只要提起xx,村民肯定要夸上两句他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技术,也正是这个本领让xx每年都有20多万元的纯收入。

xx:“去年毛收入应该是24万多,投入三万多块钱,其中种一垧地西瓜收入五万块钱,种了六垧地玉米打了14万202_多斤。(记者:你最高垧产量是?)32600多斤,百丰农业搞的百丰“粮王杯”第一“粮王”给了两万现金,还有裕兴农业也是给了三万块钱现金。”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免费为农户打井、提供配套设备,xx成了村里膜下滴灌技术的第一批受益人。

xx:“头些年没井就是靠天吃饭,收入不好,那阵一年万多块钱,现在共产党自从给我们打扶贫井,还给配套,从那以后我们才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是用这个东西才能把苞米种好,为啥苞米用五年时间能达到三万多斤,全靠膜下滴灌。”

垧产3万多斤,这让村民心服口也服。种了半辈子地的村民海英泽咋也搞不懂,咋就比不过尕娃子呢?

村民xx:“咱们岁数也大整不过人家呢,垄挨垄,真不如人家,一样投资,一样比人累,咋整也不行,确实人家脑袋够用,今年理想就是跟“粮王”学。”

富了的xx没有忘记邻里乡亲,他主动帮助大家购买种肥,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无偿帮助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种田。

记者:“去年的地是怎么种的?”

建档立卡户xx:“xx给种的,免耕,搁机器种的,找他就给种,有求必应。(记者:去年多收入多少钱?)多收入7、8000块钱。”

xx:“党的政策这么好,没有党的扶持我也富不起来,我富起来了带动贫困人员也早日脱贫致富。”

xx还经常利自家铲车无偿帮助村民整理房前屋后土地、粪堆、柴草垛,免费为老弱病残户机械收割庄稼,主动参与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xx:“虽然我不是包村干部,但咱能尽点力就尽点力,关键党扶持我们,我们有钱之后,带动大伙,大伙有钱了,把贫困户(帽)就摘了吗,共同脱贫。”

xx镇党委副书记兼xx党支部书记xx:“xx是我们村的致富能手,也是我们村积极分子重点培养人,在发展科学种田方面带动的非常好,而且经常帮助左邻右舍,尤其是贫困的群众,虽然他不是扶贫包保人,但他是我们xx编外的扶贫包保人。”

记者手记:自觉担当编外“扶贫人”,引领贫困群众爬坡儿过坎儿共同奔小康。我们常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其实,脱贫攻坚也绝不只是党员干部的事儿。也正是有众多像xx一样的普通群众的热心参与,我县才能成功摘掉贫困帽子,顺利脱贫。群众最了解群众,群众也最信任群众,让群众自觉拧成一股绳儿,把“干部干,群众看”变成“群众带着群众干”,形成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共同凝聚起实现小康的强大合力。

第三篇:驻村扶贫故事

驻村扶贫故事 3 篇

【篇一】

我叫 xx,1976 年 8 月 12 日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本科学历.现任 xx 县 xx 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任职以来,不仅将医院工作搞的风生水起,井井有条。而且也为全民健康、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应有贡献.202_ 年 xxxx 卫健委给予我“人民好医师”光荣称号,特别是在脱贫攻坚路上我牢记总书记嘱托,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无论是田间地头,泥泞土路,还是贫困户的炕头,院落等,都留下我忙碌的身影和一腔真情。我真诚地体验到“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装着百姓”我所在的 xx 镇现有常住人口 22742,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20 户、3979 人.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 463 户,917人,大病救治 28 人,慢病鉴定管理 952 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到 202_ 年底,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大家都说健康扶贫功不可没。

疾病是因病致贫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对很多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只要健康上有了成效,小康就有了奔头.近三年时间,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胜全面建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仔细落实上级医疗部门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力做到了健康一人,解放

一家,脱贫一户的要求。为了让全镇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坚决不让“病根”变“穷根”,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我镇制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先诊疗,后付费的优惠政策和贫困户一站式服务医疗救助办法,这些办法的实施,有效地加快了群众脱贫步伐.除此而外,我们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制订优惠政策,强化宣传氛围,规范资料整理,做好家庭签约,精准服务到位等一系列措施,对所有贫困户开展签约服务,做到了应签尽签,针对不同人群,规范履约内容,开展个性化健康服务管理,重点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入户随访.对贫困户慢性病鉴定送药每个月随访2次。因病致贫不送药的每季度随访一次,非因病致贫每半年随访 1 次。对其他慢病的患者每年随访不低于一次,根据随访结果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教育他们合理膳食,坚持力所能及的锻炼,健康生活每一天。如人头山行政村的侯丽珍鉴定为三级高血压高危患者,通过家庭医生上门送药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血压控制满意,本人深切体会到健康扶贫政策带来的幸福,心里有美滋滋说不出的喜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党和政府健康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使我镇的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如期脱贫.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中,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脚踏实地,向往明天,面带阳光,心存希望,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做一些为人民群众有实际意义的事,永葆共产党员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不枉此生,青春永驻.习总书记谆谆教导我们:“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这话十分精辟,意义深远,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第一线,全力以赴,决战到底,帮群众整体脱贫,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对群众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每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洒下的是汗水,埋下的是种子,我们用真心真情让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让健康扶贫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感觉这样的人生很有意义。

【篇二】

xx 老人紧紧握住一航局都香高速 A8 标项目部工作人员的手,“谢谢,谢谢”说个不停。他们的身后是宽敞整洁的屋子,阳光照亮了屋子里每一处角落。虽然 xx 老人看不见,可他心中此时一定是明亮的、温暖的。

xx 今年 66 岁,家住 xx 省 xx 市 xx 镇,这里属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偏远山区。年轻时的意外致使 xx 双目失明,他的妻子有智力障碍,三个儿女都在上学。在这近乎“与世隔绝”的大山中,失去劳动力的家庭,可想而知生活有多艰难。

202_ 年,一航局建设者来到这片大山中。他们眼中除了乌蒙磅礴,金沙拍岸,还有满眼心酸的贫苦现状。“在征拆工作中,我们了解到 xx 老人家的情况。”项目部外协员 xx说:“老人的房屋位于项目主线内,虽然家庭生活困难,但

在搬迁的事上却全力支持。他说路修好了,自己的孩子也能走出去。” 项目部将 xx 老人一家列为重点帮扶对象,不定期带上米面油等慰问品,去看望老人一家,帮他打扫屋子,陪老人聊天,老人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考虑老人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已给老人安排了新住宅,但搬家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

“我看不见,老婆不能做事,三个孩子还小,新房子离这有好几里路,可咋办呀!”万般无奈之下,老人拨通了项目部的电话。

“xx,我家里要搬的东西不少,还要拆门窗,路也挺远,我们家实在⋯ ⋯ 能不能⋯ ⋯ ”老人不好意思地试探着询问。可还没等老人说完,xx 说:“您放一百个心,搬家的事我们给您包了。” 恰逢项目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项目部党支部得知情况后,成立“先锋帮扶队”前去帮助 xx 老人搬家。项目部先后调动 2 台皮卡车,20 余位党员,帮助老人一家拆除门窗,抬搬家具,还有专门负责将老人家饲养的家猪搬运上车。经过 2 天忙碌,老人一家终于搬到了新居。“这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赵尚哲如是说道。

202_ 年底,xx 镇当地甘蔗滞销。面对百姓将颗粒无收的困境,项目部与当地政府通力合作,多方找寻、协调甘蔗收购商,先后帮助当地 21 户村民解决 9000 斤甘蔗销路。项目部还与村镇联络,在门卫、保洁、司机等岗位上,本着“本地优先,困难优先”的原则,先后接收来自 xxxx 的扶贫用工 48 人次,提供各项专业技能培训数十次,帮助 40 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乌蒙山远,金沙水急。不远的将来,就在大山大江之间,通途将不再是梦想。用执着与梦想在这里浇筑的中交人,修筑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暖心之路。

【篇三】

这是 202_ 年 8 月的一天,我与往常一样到自己挂联的乡镇 xx 州 xx 县 xx 乡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但今天与往常不一样,因为今天我是带着特殊任务来的——请老余喝酒。

当我驱车 1 个多小时从乡政府所在地赶到村口的时候,老余已在那里等着了,我一下车他便竖着大拇指说:“想不到你真的来了!”然后就拉起我的手去他的新家,我们要到他家宽敞明亮的院子里和乡亲们一起吃烧土豆,喝包谷酒。

事情还得从上个月说起。xx 乡领导告诉我,克卓村干谷箐小组有 85 户村民,易地安置房已建好,但村民还没有搬进去,因为思想工作不好做,我便自告奋勇前去动员搬迁。一到村里,映入我眼帘的是泥泞不堪、满是牛粪马粪的村间

道路和破败不堪的房屋,我也产生了疑问,是什么原因让老百姓不愿搬到干净整洁的易地安置房居住呢?我很想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于是召集了村组长和党员进行交流。原来他们不想搬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村的易地安置房标准比最新的易地安置房标准低,他们想要争取和最新标准一致。易地搬迁的政策是有阶段性的,干谷箐村的安置房建设是按照 202_ 年的政策实施,但是随着党和国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力度加大,安置房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也得充分理解,老百姓重的是实惠,看的是结果,比的是别的村的标准,跟他们讲政策出台时间有差异性他们很难理解,这也是乡村干部做不通工作的原因所在。

在与他们交谈中我得知,在这个村里最有威信,说话最管用的是老组长、老党员 xx 同志,于是我把工作重点放在他身上。我主动到他家里和他谈心,对他说,“您是老党员、老村干部,全村的男女老少都看您,您只要带头搬了,他们也就跟着搬。”他犹豫迟疑了一会儿后对我说:“您是到过我家里最大的官,您是从 xx 来的,我相信您,我是老党员、老组长,我肯定听党的话,但是我们村的易地安置房确实比别的村的标准低了一点,村民们思想上接受不了。”于是我就给他解释了易地搬迁的政策,还向他保证,只要搬进去了,我们会想办法解决后续的问题。

虽然他不太相信我说的话,但还是表现出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抬出了家里珍藏的瓶装酒请我喝。但我没有喝,我告诉他,“只要您带领乡亲们搬到新房子里,我就带着酒来请您和乡亲们喝酒。”他带着不相信的眼神问我是不是真的,于是我和他拉钩立誓。我说:“一个月内您带领乡亲们搬到新房子,我带着酒,请全村的乡亲们喝酒。”果然,老余还是选择了信任我,并且兑现了他的承诺,发动乡亲们都搬进了易地安置房。

这次来到老余家,他高兴得像个孩子,拉着我的手一扇一扇地打开家里的房门让我看。是的,确实是搬进来了,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屋里除了几张木板床和一些棉絮、衣服之类的东西便什么都没有了,可以说是家徒四壁。我又连续看了几家,也都是如此。老余面带难堪地对我说:“黄州长,这些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了,以前住在木楞房里,房子小,做饭都是烧柴,连吃房的桌子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家电和家具,现在能搬的都已经搬进来了。”我想,这也是乡亲们迟迟不愿搬进安置房的一个原因吧。

听了他的话后我的心情更加沉重了。易地搬迁是要搬进去,能生活才行,可是他们连生活的条件都不具备。与乡领导商议后,我决定联系外界的力量帮助他们协调每户两张床、一个电饭锅、一个电磁炉、一个衣柜。当我把这个消息

告诉老余后,他红着眼眶,双手拉着我的手,迟迟不愿松开,嘴里重复地说:“真好,党的干部真好。” 在老余家院子里,我拿起了老余家的大瓷碗,和乡亲们大口大口地喝起了酒,这是不胜酒力的我,到 xx 后喝的最开心的酒、最幸福的酒。

第四篇:扶贫驻村工作感人故事

苦并快乐着

──我的扶贫驻村工作侧记

(中共云浮市委办公室 叶赞钊)

国庆黄金周的喧嚣声已经慢慢散去,“彩虹”给人们留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带来了阵阵的秋意,一阵小雨过后,更添了几分凉意。我抬头看了一下墙上的挂钟,已经是晚上11点30分了。家里的饭桌上堆满了资料,桌旁坐着我和妻子两人,一个人对着本子计算,一个人在电脑上录入,我们正在整理录入202_年贫困户家庭收入情况。看着埋头计算的妻子,结婚三年来的一幕幕呈现在我的面前。

三年前,我根据单位的安排开始了扶贫驻村生活。这时离我们婚礼日子还有3个月,想到扶贫驻村后必然是聚少离多,当时我以为未婚妻会反对,至少也会带点不满情绪。但是没想到未婚妻对我的工作表达了坚定的支持,并安慰我说:“驻村是一次宝贵的基层锻炼机会,也是展示人生价值的平台,你应该把握机会”。正是妻子的支持与鼓励,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更加坚定了当好扶贫驻村干部的信心。

开始驻村以后,我才真正感到了驻村生活的苦。首先是工作、生活环境上的苦。农村办公条件不像机关单位办公条件好,没有空调、打印机,电脑又老又慢,还经常开不了机、上不了网,工作起来极不方便;生活环境也十分的简陋,厨房洗手间挤在一块,-1-旁边搭个碌架床,冬天洗个热水澡还要煤气炉一锅锅地烧,村委离居民区还有几里地,晚上尤其显得孤单和寂寞。其次是日常工作多又杂。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群众,事无大小村委均要操心;帮扶考核指标多达27个大项,贫困户基础资料每户50多项,全村共63户,每一项均要有纸质和网上数据,都需要有详细资料并实时更新,帮扶资料整理工作量巨大,而这些基本上都只靠我一个人完成,由于白天经常要跑农户、跑项目,熬夜整理已成了常态。最后是寻找脱贫项目和落实帮扶资金的苦。帮助贫困村脱贫最重要的是要走对路子,这就需要深入细致调查贫困原因,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产业;其实各级帮扶专项资金也就100多万,对于推动帮扶工作远远不够,驻村干部需要像搞传销一样厚着脸皮不断地到市里、区里、镇里跑部门、跑企业、跑乡贤筹集帮扶资金,有些文件要盖完章就需要跑上100多公里。

虽然条件是很艰苦,但却苦中有乐,为群众办成的每一件好事实事都乐到了村民的心里,也美到了我的心里。随着慢慢融入村民们的生活,我渐渐成了村民们的贴心人。大家见到我会热情打招呼,会热情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有困难会主动找我,有些不愿或不方便给村干部说的心里话也愿意跟我讲,仿佛一下子认回了许多亲戚。

想到三年前刚进村时,村里可谓一穷二白,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只有5000元,村道又窄又小,许多地方还是坑坑洼洼的黄泥路,一间间低矮瓦房散落村里,长满杂草的田间小圳里流水哇哇

-2-地响着。

我们进村帮扶以后,坚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方式,通过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按事情轻重缓急制定帮扶计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通过我们的帮扶,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来,我们共投入帮扶资金8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由每年0.5万元增加到11.5万元,培育了以发财树种植为主的主导产业,全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帮助28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完成住房改造。全村的村道都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并安装了路灯,田间小圳完成了三面光,建起村委党员妇女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室和文体广场。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一个边远贫困小山村蜕变成了生态文明村。每一项的改变都包含了我奔走的汗水,其中也包含有委屈和心酸,但看到村民们畅谈村里的变化时所露出的自豪和欢笑,我感觉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这个秋天里我们即将迎来本轮扶贫工作的三年总考核,在收获了亲人的谅解、村民的信任、领导的肯定和为民办实事的喜悦后,更期待的是能在最终考核中得到省的肯定。

第五篇:202_驻村扶贫故事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作文

中国扶贫的决心是巨大的,全国脱贫这样的举措也是其他国家不敢想象的,更无法做到的,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_驻村扶贫故事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作文5篇,希望你喜欢。

202_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一

202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需要国家、社会和人民齐心协力。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说过:“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大家更应团结一致,跟随党的领导和指挥,努力答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卷”。作为参与过脱贫攻坚战的一员,对于“脱贫攻坚”,我有话要说。

扶贫之初,我听到的是龙蹲虎踞、艰苦贫穷的凉山。202_年10月,研究生二年级的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项目,我也因此有了从没有去过大山深处到毅然踏上扶贫道路的转变。易地扶贫旨在将居住在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通过改善他们的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实现搬迁人口逐步脱离贫困。我国将争取在“十三五”时期完成全国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踏上小康社会。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形崎岖,山峰高耸,山谷深邃,最大相对高差可达5653m,由于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很多地区较为贫困。初到凉山州,就感受到这里条件的艰苦,乡镇之间间隔距离较远,到处都是高山峻岭,为了到达山顶,车都是盘着山前进,开车的人一如既往的镇静,坐车的人胆战心惊。踏上脱贫攻坚的道路后,几个月穿越了很多地方,只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给修建搬迁安置点进行准确的评估。国家大力扶贫,偏远的地方有了水泥路,居住地有了干净的自来水,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悬崖村上修建了2.8公里的钢梯,解决了人们出行困难的问题。铁人王进喜有句话说得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凉山的脱贫攻坚战打得非常好。

扶贫之时,我想到的是一张张人们期待的脸庞,内心充满斗志。扶贫不是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社会需要我们,我们就要勇敢地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以我们的力量推动脱贫攻坚的战车,为202_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勇拼搏。在扶贫这段时间里,我去过德溪乡、尔觉西乡、放马坪乡等几十个乡安置点,采集了几百个安置点的土壤信息,每到一处,当人们知道我们是为扶贫而来,都给我们竖起大拇指,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充满期待,每到一处人们都热心留我们吃饭,我们好意拒绝,我们还有更多任务没完成。人们常常用通俗的语言来评价国家的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瓦吉瓦”,党和政府,“卡莎莎”。我曾在空闲的时间和当地已搬进安置点的老人聊天,我问大爷:“大爷,现在你们去镇上方便吗?你们洗衣服方便吗?家里的厕所用着习惯吗?”,大爷笑眯眯地说:“以前去镇上要走一段山路,现在政府把马路修到家门口了,现在想上街说出发就出发,政府还给我们补贴了家居和家电,不但有洗衣机,还有电视机和沙发,以前每家每户都没有厕所,现在为我们每家都修建了厕所,很是方便,国家的政策好啊,大力扶持我们”。当我踏上返回学校的路,一路上看到的是人们温暖的笑容,年轻的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看见我们的车辆都向我们敬礼表示他们的感谢。车渐渐走远,而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他们对于脱贫攻坚的美好期许。

扶贫之后,我看到的是朝气蓬勃的祖国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果。人们都欢快地背起自己的行李搬到新的安置点,随着精准扶贫的持续进行,陆陆续续有贫困县摘帽,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17个县市中有11个民族聚居县为深度贫困县。目前,全州已累计退出贫困村1772个、减贫人口80.14万人,202_年凉山州对脱贫攻坚战发起总攻,将实现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如今的凉山州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区域性整体贫困落后面貌显著改善,不久之后,贫困落后的凉山州就能实现社会经济文明的时代跨越。

202_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二

“能够被组织选派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我感到非常荣幸,更知肩上责任重大,虽说对于农村工作没太多经验,但我相信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把驻村帮扶工作做好!”她叫郑倩,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宝飞镇政府工作人员,202_年12月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水晶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村民们习惯称她为“小丫头”书记。履职以来,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守纪律,扎实工作,团结村“两委”一班人,克难奋进,水晶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小丫头”书记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大业绩。

践诺于民,“小丫头”就是最美绽放的“铿锵玫瑰”。青春不息,奋斗不止,风华正茂却扎根农村。自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小丫头”书记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基本情况,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家庭生活现状、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进行了认认真真的分析研判,进一步细化帮扶方案,一件一件抓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某一天,“小丫头”书记去看望贫困户,路途中因道路施工,挖断了部分道路,一时半会儿无法通行。但想着自己已与贫困户约好,在众人都在劝返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用挖掘机把自己托运过去,按时赴约。“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行走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在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小丫头”书记始终做到与村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以实干的汗水践行履职为民的铿锵承诺。

纾困于民,“小丫头”就是温暖贴心的“本家亲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小丫头”书记喜欢和村里的群众拉家常,以便在与民零距离接触中倾听民心,了解民意。“助民纾困不在于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件件小事办实办好!”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水晶村一组贫困户户主身患精神一级残疾,还时有脑膜瘤后遗症导致的癫痫症,因女儿、女婿在成都务工,为方便就医和子女照顾,一家人都在成都。在帮扶过程中,“小丫头”书记都是通过电话了解相关情况。今年5月,其家属反映进行了残疾等级评定,但未领到残疾证,“小丫头”书记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协同水晶村副书记联系了残联协会,协助办理了残疾人护理补贴手续和残疾证。事后,贫困户家人通过电话感谢“小丫头”书记说道:“郑书记,遇到你这样有情有义的‘第一书记’,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您就是我们家最亲的人!”

增收于民,“小丫头”就是百计千方的“脱贫谋士”。村子富不富,全靠“领头羊”。在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扎根群众,默默奋斗,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致富“秘方”。在水晶村,“小丫头”书记是村民心中名副其实的“脱贫谋士”。到村履职以后,她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调研了解到,水晶村适合种植柑橘。但种植技术却是产业发展的短板,用极度薄弱来形容都不为过。村里留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因柑橘种植管理技术不行,每年产量并不大。“小丫头”书记结合水晶村实际,立足“以产业振兴带动脱贫攻坚,促进群众增收”,确定帮扶项目,制定帮扶措施。为了让村民学会先进的种植技术还邀请专家来为村民现场授课,让村民直观地学会了种植的“小偏方”。在“小丫头”书记的带动下,水晶村的产业规模有了质的改变,村民收入增加了,日子得更有盼头、更有劲头!

202_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三

202_年11月,张斌主动向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医院请缨下沉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牢记组织的信任和嘱托,恪尽职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必然挺身而出”的决心,赢得了金沙村群众的信任与尊重。

动员群众农闲时节外出“淘金”

扶贫工作繁重而复杂,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建档立卡户的详细情况。驻村后,他马不停蹄地入户走访,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村级工作,但30岁出头的张斌干起驻村工作角色适应得很快,他根据实际情况,为村里的每一户建档立卡户制定了发展计划。积极对接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及时兑付各类扶贫资金。同时,鼓励群众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让群众农闲时节忙“淘金”,积极协调用工企业,组织群众参观企业,梳理适合金沙村务工人员的岗位,共输出劳动力686人,其中省外务工211人,省内务工475人。

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插上“e”翅膀

为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推销出去,提高群众种植、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张斌积极寻找销路和市场。他充分利用扶贫电商平台,鼓励建档立卡户将特色产品通过直播平台进行销售,从开始的一月销售一两件产品,到现在日交易额突破500元以上,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随着电商生意的日渐红火,张斌开始谋划,通过调研、考察,他对金沙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指出了思路和发展方向,着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服务业等线下产业深度融合。在张斌的力推下,黄河奇石、蜂蜜、胡麻油、荞麦面等产品已成为直播间粉丝的钟爱,自202_年7月至今,直播平台已交易销售40万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知之不难,行之不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金沙村的宁静祥和,张斌主动放弃休假,大年初二便赶赴金沙村和村干部一起部署防控工作。他时刻谨记防控疫情是责任,更是使命,在他的号召下,金沙村4名党员主动投入疫情防控,5名党员为抗击疫情捐赠物资,通过党员带动引领,9名群众志愿加入抗击疫情的队伍。在他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全村党员干部张贴疫情防控海报50余张、悬挂横幅8条、发放疫情预防宣传单400余张,全面摸排4次。消毒检查站防疫物资有限,他尽自己所能联系防疫物资,不给上级党委政府加负担,连续最长值班时间长达36小时。一件件、一桩桩,就这样点点滴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金沙村。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金沙村的村民发现,去年还略显青涩稚嫩的张斌,经过驻村工作的淬炼,变得成熟稳重,看不到一点“85后”的痕迹。作为扶贫路上的生力军,张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奋斗擦亮了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202_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四

“文书记好”“文书记早”“文书记吃了吗”“文书记这又去看望谁啊”,在河南省武陟县南归善村的村头巷尾,村民们热情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入户走访、询问近况、为民办事,这是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文成几乎每天必做的功课。“有事找文书记”,已经成为南归善村村民的内心选择。

202_年的小董乡南归善村是县里有名的省级贫困村,村内道路坑洼不平、垃圾围村、污水遍地。而村委会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同样也是荒草丛生。这一切的改变发生在8月县应急管理局文成同志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后。

用心凝聚人心

刚来的那段时间,看着道路泥泞难行、一入夜便漆黑一片的落后村庄,文成晚上总是失眠,不断地探寻、否定、纠结,几乎到了绝望和放弃的边沿。最让他顾虑的,倒不是艰苦的条件,而是能否把扶贫工作做好。

踏上南归善村的土地,文成就激励自己“住进了南归善村,我就是南归善人。我要用双脚丈量南归善村的每一寸土地,让党的阳光照进南归善村每一个贫困户的心中。”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把村干部召集到一起,了解基本情况。接下来的几天,他主动对接乡里包村干部、村里包片干部,走遍全村142户,了解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有关情况记满了4个笔记本。在驻村的日日夜夜里,他吃住在村委会,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村两委干部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实心诚意和他们“掏心窝子”。顾了大家,难免要舍小家。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他来讲,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年纪尚幼。他把感情传递给百姓,却把寂寞留给了家人。

用情解决难题

村民对“两委”干部如果不信任,那工作就难以开展。建强基层组织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文书记从抓党建强班子入手,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明确梳理班子分工,定人、定责、定目标,将村“两委”干部值班时间、联系方式公开上墙,方便群众咨询办理各类事务。同时,坚持和党员干部一道学习政策法规,探讨农村科技,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上的转变,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不解决,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文成多方整合资金去修路,天天出现在施工现场,从开始修路,到铺设砂砾石,他自己带头干,带领大家一起干,不怕脏、不怕累,每天身上都沾满了泥土。村里的路修好了,一举告别了“晴天风沙扑面,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全村群众欢欣雀跃,奔走相告:这个书记真了不起,把村里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老百姓的困难始终放在自己心上!

用智引导乡亲

基础设施好起来了,如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就成了文成考虑最多的问题。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村干部制定好发展规划和扶贫计划,协调人社部门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使得村里缺技术的贫困户都种植起了食用菌。

同时,依托产业扶贫车间带贫模式大量吸纳贫困户创业。一进村北头,你就可以听见扶贫产业基地新奇纸制品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生产如火如荼,一派繁忙景象。“像我一样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还有十几个人,我们不出村,啥也不耽搁,每月能收入一千多”,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雒知青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202_年南归善村实现了全村摘帽。现在,路宽了,灯亮了,再加上天天晚上在广场上跳舞锻炼的村民们,周围其他村的群众都说南归善村人真幸福。而原先荒草丛生的一亩三分也见证了文书记的扶贫人生,变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要干,就必须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管长远的事,才能不负组织,不负人民,不负初心。”4年的考验,620位村民的验证,事实证明,他这么说了,也真正这么做了。

自202_年起,全县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百余人,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先锋队伍,他们义无反顾地奋战在脱贫工作第一线,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默默奉献、艰辛付出。一生中有幸实打实地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改变一个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年后回忆起来必定会倍感难忘和自豪。有了他们,相信这场脱贫攻坚战一定能高质量地如期完成。

202_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五

大罗村地处重庆市綦江区南部打通镇海拔1200米的高寒山丘深处,由于气候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202_年被定为重庆市市级贫困村。202_年8月封茜离开尚在哺乳期的女儿到大罗村担任第一书记,看到村民过着养只鸡好买茧、养头牛好耕地、养头猪好过年的拮据生活,她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两年之内,一定要让大罗村群众过上好日子!”

因地制宜,红土里“挖”出“金疙瘩”。“想要真正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产业。”来到大罗村的第一天,封茜这样对村里的干部说道。从此以后,大罗村陡峭的山路上总能看到封茜考察大罗村环境的瘦小背影。“封书记来到大罗村之后,每天爬坡过坎,一心想着给村里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好路子,大家都说来了个好书记。”大罗村驻村工作队员朱达雄说道。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封茜的带领下,村里发现将高山水稻实现规模化种植是一条好路子,确定方向后,封茜三天两头到市里找专家来到大罗现场勘考。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大罗村海拔高,空气环境优良,含负氧离子极高,村内有红花一二库,梅家沟水库水源充足,加之土质大部分是紫红泥,含铁锌硒等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依托种植紫红泥大米打造出特色产业品牌。

经村支两委研究,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按照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种植紫红泥优质大米。为了打响品牌,大罗村采取统一购种、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形式,保证米质优良,定价合理。

202_年大罗村成立梅家沟水稻种植股份合作社,成功注册“紫红泥”水稻商标。202_年大罗村种植“紫红泥”水稻500亩,售出40000斤,收入18万元,村集体盈利17000元。今年已扩种至1000亩,实现26户建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不仅如此,大罗村还将试种100亩糯高粱与高山萝卜套种,采用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惠及广大种植户。现在,大罗村“紫红泥”优质大米已经成了当地市场上小有名气的畅销品牌。

因需而动,山沟里“挖”出“通畅路”。看到紫红泥大米的销路打开了,封茜却又犯了愁。村里的入户便道一直没有全覆盖,有的村民修房子的建筑材料全靠马拉人抬,极其不便,而且要修路就得占地,土地都是村民的命根子,为了说通村民同意修路,封茜每天到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给大家讲道理、谈发展、谋变化、调纠纷,经过一个月多的努力,终于让大家同意了修路。

封茜带领村干部根据现有道路建设情况,充分利用中央扶贫的政策资金,整合集体资源,积极争取政策。202_年硬化公路8公里,硬化人行便道32公里,逐步实现了公路硬化全覆盖、人行便道户户通。

大罗村村民马兴华说:“以前去赶场早上5点就要出门,现在路修好了,半个小时就能到镇上,修房子大卡车把东西直接就运到门口,方便得很”。

因户施策,蜂巢里“挖”出“致富经”。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稳定增收,封茜带领村里的驻村工作队员到处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发挥贫困群众自身优势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梦。

“养蜂是一个好项目,不占地、不用粮,无污染、无公害,是个致富的好路子。”封茜到贫困群众赵立强家中宣传养蜂致富的好处,普及蜜蜂养殖知识,不久蜂蜜养殖产业就在赵立强家中落地生根。

202_年以来,贫困群众赵立强利用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将蜜蜂养殖规模扩大到60群,新建400平米家庭农场,产业补助从500元增长到25000元,人均收入从3500元增长到10607元。同时,赵立强还通过“产业托养”分红模式帮助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今年蜂蜜特别好,吃起来特别甜,就跟我们的日子一样越过越甜。”区领导视察赵立强的蜜蜂养殖园时他笑着说道。

封茜来到大罗村两年以来,帮助村民发展了产业,修好了道路,增加了收入,全村2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集体经济销售额突破20万元。她不仅将大罗村的山水印在了脚步里,更把这段驻村的宝贵经历刻在了生命里。问起驻村工作的感受时,她动情地说道:“驻村两年以来,一直缺少了给家人的陪伴,让我非常内疚,但是看到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觉得一切都值。”


202_驻村扶贫故事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作文5篇

驻村扶贫故事征文[推荐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