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一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
第一单元 实验一:比较有盖和无盖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
(2)实验步骤:
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③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④2~3 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两个杯子中水的高度全部低于标出的高度,没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比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少。
②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4)实验结论: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
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盒。
(2)实验步骤: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3)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內部岀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实验结论: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实验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3)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且水面冒热气,杯底开始产生小气泡,气泡上升;随着加热进行,小气泡越来越多,上升速度越来越快;烧杯口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
②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 100℃时,水出现沸腾现象;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③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
(4)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升到 100℃时水会沸腾。水加热后有气体产生。
实验四: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实验材料:试管、烧杯、温度计、食盐、纯净水、碎冰、记号笔、药匙或小勺。
(2)实验步骤:
①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 14 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②将装有纯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容器(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③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④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⑤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水结冰之后体积变大。
实验五: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实验材料:一支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温度计。
(2)实验步骤:
①取一支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②在冰融化过程中,记录温度的变化。
③当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在试管内的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实验现象:冰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高到 0℃时冰开始融化,试管壁不断有水珠流下,冰的体积慢慢变小,直至完全融化。
(4)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由固态变成液态,体积变小。
实验六: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1)实验材料:2 个完全相同的小烧杯、2 根玻璃棒、食盐、小苏打、纯净水、电子天平、量筒等。
(2)实验步骤:
①在 2 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 50 毫升水。
②分别取大约 20 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 8 小份,每小份约 25 克食盐(也可以直接用电子天平称量)。
③取一小份食盐,加入一个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④按同样的方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地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⑤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 50 毫升水中的份数。
(3)实验结论:食盐和小苏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但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食盐比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强。
实验七: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实验材料:2 个烧杯、食盐、冷水、热水、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分别向 2 个小烧杯中加入 50 毫升的热水和冷水。
②取食盐 20 克,平分为 2 份(每份约 10 克),同时分
别放入 2 个小烧杯中,都不搅拌。
③静止不动,观察比较食盐溶解的快慢。
④整理观察信息,填写实验记录表。
(3)实验结果:食盐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冷水中快。
(4)实验结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实验八:分离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实验材料: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玻璃棒。
(2)实验步骤:
①将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加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②停止搅拌,静置一会儿,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3)实验现象:有部分固体消失不见了,但烧杯底部仍留有部分褐色固体。
(4)实验结论:食盐能溶解于水中,食盐微粒与水分子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肉眼看不到食盐颗粒;沙不能溶解于水中,最终全部沉淀于烧杯底部。
实验九:分离沙和食盐溶液。
(1)实验材料: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烧杯、玻璃棒、漏斗、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
(2)实验步骤:
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用玻璃棒沾点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内,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③玻璃棒倾斜约 45°,一端轻靠三层滤纸。过滤时将混合物沿着玻璃棒缓慢流入漏斗中,注意漏斗内的液体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④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液体和滤纸的变化,认真记录。
实验结论: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沙与食盐溶液分离开。
实验十:分离食盐和水。
(1)实验材料:蒸发皿、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坩埚钳、放大镜、实验二中过滤得到的食盐溶液。
(2)实验步骤:
①将蒸发蒸发皿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将酒精灯点燃放在石棉网下方,向蒸发皿中加入约 10 毫升的盐水。
②边加热边搅拌。当蒸发皿底部出现大量白色晶体
时,熄灭酒精灯,利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③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做好记录。
(3)实验结果:将蒸发皿中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进行对比发现,白色颗粒的形状、大小、颜色与食盐颗粒相近,都有咸味,都能溶于水。
(4)实验结论: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是食盐,溶液中的食盐不能随水一起蒸发掉。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三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
第三单元
实验十七: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1)实验材料:气温计、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用同一支气温计测量室外阳光下同一地点背阴处的气温。
②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③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状图。
(3)实验结论:每天气温的变化特点是先升高,再降低。
实验十八: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
(1)实验材料:雨量器、喷壶、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进行分组,每组 5~6 人,每组一个雨量器。
②各组将制作的雨量器带到室外,安置在相对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
③用喷壶模拟降雨。根据雨量器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有所差异,便于后期的数据对比。
④各组同学在模拟降雨结束后,及时读出并记录降雨量,然后整理实验器材。
(3)实验结论: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实验十九:利用风旗测量风的大小和方向。
(1)实验材料:风旗、方位图。
(2)实验步骤:
①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房的操场中央。
②展开方位图确定好方位。
③举起风旗,观察 2 分钟,用 0、1、2 表示当天的风速,分别代表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④将风向和风速等级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3)实验结论:利用风旗可以简单地测量风向和风速。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第二单元实验报告教科版
第二单元
实验十一:空气占据空间
(1)实验材料: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双面胶、塑料泡沫、打气筒球针。
(2)实验步骤:
①在塑料杯内底部贴一小块双面胶,将纸揉成一个纸团,紧塞在杯底,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
②在水槽里装入水,在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泡沫塑料),可以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里,要压到水槽内的水淹没杯底为止,再竖直提起杯子,观察纸团是否被浸湿。
④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中,观察杯子中有什么变化。
⑤用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插入杯底的小孔,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注入一些空气,观察杯中的现象。
(3)实验现象:
①将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水无法进入杯子,纸团丌会湿。
②将杯底扎个小孔,杯中的空气从小孔中流出,水进入杯中,占据杯中的空间。
③从小孔中打气,空气进入杯中,挤出杯中的水。
(4)实验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十二:空气可以压缩
(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注射器、水。
(2)实验步骤:
①用一个注射器抽进 10 毫升的空气,记下初始的刻度,然后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管口。
②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直到活塞压丌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松手。
③用相同的方法向上拉活塞,直到活塞拉丌动为止,观察活塞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④采用相同的方法,观察抽进 10 毫升水的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⑤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对比水和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否相同。
⑥画出向下压和向上拉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
(3)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的空间体积是可以变化的;水占据的空间体积基本没有变化。
实验十三: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
(1)实验材料:自制的简易天平、塑料小桶、充好气的皮球、豆子、打气筒。
(2)实验步骤:
①在天平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分别挂上塑料小桶,一端的小桶放入充好气的皮球,另一端的小桶放入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②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 10 筒空气。
③把皮球再放入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
④在装豆子的小桶里再放入若干豆子,让倾斜的天平重新达到平衡。
⑤继续给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3)实验现象:充气前,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打入 10 筒空气后,天平向装皮球的小桶一端倾斜。
(4)实验结论: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实验十四:大致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1)实验材料:简易天平、皮球、小桶、回形针(戒绿豆)、乒乓球、空心塑料块、打气筒。
(2)实验步骤:
①使用上节课的方法,先将个皮球放在天平的一端,再把回形针戒绿豆放在另一端来调节平衡。
②将小桶中的皮球取出,打入 20 筒空气放回桶里。
③用多种物品来恢复天平的平衡。记录下每种物品的数量。
④用打气筒给一个丌漏气的袋子打入 100 筒空气,扎紧口袋,然后分别用不这袋空气质量相当的物品进行比较。
(3)实验结论:当天平平衡时,空气的质量等于回形针戒绿豆等轻质物品的质量。用打气筒打入的空气越多,质量越大。
实验十五:我们来做一个“热气球。
(1)实验材料:大塑料袋、纸筒、蜡烛、火柴。
(2)实验步骤:
①在纸筒的底端剪一个“窗口”,供空气流通。将蜡烛点燃,然后用纸筒罩住蜡烛。
②轻轻用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③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④重复几次实验,同时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用秒表测量一下,多久以后袋子会掉下来。
(3)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实验十六:做风的模拟实验。
(1)实验材料:蜡烛盒、透明塑料膜、无盖的长方形纸盒、蚊香、双面胶和纸条。
(2)实验步骤:
①准备好一个蜡烛盒、一张透明塑料膜、一个纸盒、一段蚊香、一卷双面胶和一束纸条。
②在纸盒的相邻两侧各打一个圆洞。
③点燃蜡烛后,将蜡烛放在盒中,然后用透明塑料膜封住纸盒,透明塑料膜最好用比较硬且平整的材料,厚度也要适中。
④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观察空气的流动。
⑤画图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现象:烟雾进入纸盒中,并呈上升趋势,从上方的圆洞飘出,纸条抖动。
(4)实验结论:纸盒中的空气冷热丌均使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实验报告
四年 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实验报告
实验一: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探究性实验。
【研究问题】橡皮筋如何发出声音? 【我的猜测】拨动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实验步骤】
(1)如图 1 所示,分别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然后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如图 2 所示,我们轻轻地用手去弹拨橡皮筋(也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此时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如果能听到声音时,请仔细观察橡皮筋的状态,它是否振动?将观察和听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想办法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此时,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然后将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1)我们用手去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听到声音。
(2)当我们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3)我们发现橡皮筋振动停止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的是否振动有关,振动是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实验二
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研究问题】空气、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我们的猜测】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实验步骤】
(1)把闹铃调成发出响铃状态,然后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紧接着我们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此时注意听声音的变化。
(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到玻璃罩中,此时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我们发现随着玻璃罩里的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我们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而当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又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
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研究问题】固体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我们的猜测】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实验器材】实验室桌子即可 【实验步骤】
(1)小组内同学进行二次分组,本次我们将两个同学分为一组,其中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同时耳塞或用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2)此时另一个同学轻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者用手指去抓挠桌面,然后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是否听到声音等)。
(3)第三步,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注意此时是耳朵不贴着桌子)
(4)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当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5)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四
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研究问题】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我们的猜测】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水等。
【实验步骤】
(1)首先往水槽里装入约 3/4 的清水。
(2)小组内有序实验,一名同学用橡胶锤轻轻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迅速伸入水槽中水面之下。
(3)此时,其他同学依次将耳朵紧贴在水槽外壁上,用耳塞或另一只手堵住另一侧耳朵。(建议每个人都听一听)
(4)实验后及时记录声音的情况以及观察音叉伸入后水面的情况。
(5)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水槽外壁上能够清晰地听到音叉的声音。音叉伸入水面之下后,以音叉为中心水面出现圈一圈的水波,并不断向远处传播。(从两个方面去看待问题,一是声音,而是水面的情况)
(6)实验结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而且我们发现声音是以类似于水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实验五 —1 1
了解耳郭的作用
【研究问题】耳郭有什么作用 【我们的猜测】收集声音 【实验材料】一张 A4 纸。
【实验步骤】
(1)首先,将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听微弱的声音。
(2)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同一个声音。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实验现象:用纸喇叭听声音,听到的声音感觉更大一些。
(4)实验结论:耳郭具有收集声波并把声波导入耳道的作用。
实验五 —2 2
模拟鼓膜的振动
【研究问题】鼓膜振动的情况 【我们的猜测】
【实验材料】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带橡胶锤)、气球皮、细沙或碎纸屑等。
【实验步骤】
(1)首先我们准备一个气球皮,然后把气球皮放在塑料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好。这个时候,气球皮相当于人耳的鼓膜了。
(2)然后在“鼓膜”的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碎纸屑。
(3)接下来我们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同时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4)实验现象:用小锤敲击音叉,把音叉靠近塑料杯口的气球皮时,气球皮上的细沙或碎纸屑跳起来。音叉离气球皮的远近和敲击音叉力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到细沙或碎纸屑跳动的幅度的大小。(5)实验结论: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实验六 —1 1
钢尺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问题】钢尺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猜测】钢尺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高;幅度越小,音量越低。
【实验材料】钢尺(建议长一些 30CM)。
【实验步骤】
(1)首先将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 20 厘米,然后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轻轻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并注意它发出的声音。
(2)第一轮实验以后,这次用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幅度,并注意它发出的声音。
(3)注意!以上实验重复操作 3 次以上,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4)实验现象: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此时声音弱; 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5)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六 —2 2
橡皮筋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研究问题】橡皮筋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猜测】橡皮筋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高;幅度越小,音量越低。
【实验材料】木板、钉子、小木棍,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橡皮筋系在木板上的小木棍的上端,距离小木棍顶端约 2 厘米。
(2)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其振动幅度的变化。
(3)注意!以上实验重复操作 3 次以上,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4)实验现象: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弱时,其振动幅度小;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强时,其振动幅度大。
(5)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和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七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研究问题】尺子的音高和什么有关系 【我们的猜测】尺子露出桌面长度有关,越长越低、越短越高。
【实验材料】钢尺或塑料尺。
【实验步骤】
(1)根据尺子的长度确定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分别为 5 厘米、10 厘米、15 厘米、20 厘米。
(2)将尺子的一端露出桌面 5 厘米,用手用力压在尺子上面。
(3)用力拨动尺子,反复 3 次,仔细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然后记录下来。
(4)把尺子依次伸出桌面 10 厘米、15 厘米、20 厘米重复以上的实验过程。
(5)实验现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声音的高低不同。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长,发出的声音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短,发出的声音高。
(6)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实验八 —1 1
弦的 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研究问题】弦的长短和音高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猜测】音高和弦长度有关,弦越长越低、弦越短越高。
【实验步骤】
(1)手指按在一根琴弦上并上下移动,使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识别音高的变化。
(2)换另外几根琴弦,重复上面的操作。
(3)实验结果: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不同位置时,音高不同,弦振动的部分越长,音高越低;弦振动的部分越短,音高越高。
实验八 —2 2
弦的松紧与音高的关系。
【研究问题】弦的松紧和音高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猜测】音高和弦的松紧有关,弦越紧越低、弦越松越高。
【实验步骤】
(1)手在这根弦上的位置不变,拨动琴弦,识别音高;调节这根弦的松紧程度,拨动琴弦,识别音高的变化。
(2)换另外几根琴弦,重复上面的操作。
(3)实验结果:同一根琴弦,松紧不同,音高不同,弦越松,音高越低;弦越紧,音高越高。
实验八 —3 3
验证弦的粗细与音高的关系
【研究问题】弦的粗细和音高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猜测】音高和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越低、弦越细越高。
【实验步骤】
(1)手指在多根琴弦上连续移动,识别音高的变化。
(2)重复 3 次上面的操作。
(3)实验结果:琴弦的粗细不同,音高不同,弦越粗,音高越低;弦越细,音高越高。
第五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实验报告 运动和力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二十三: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1)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回形针、垫圈。
(2)实验步骤:
①将绳子的两端分别系在小车和回形针上。
②将回形针弯曲,以便在其上套上垫圈。
③将小车放在长桌子的一端,分别取三根长度不同的绳子(绳长如下表所示),拉直绳子后,逐渐在回形针上套垫圈,观察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实验时小车的起始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只改变绳子的长度。)
(3)实验结论:
①小车由静止到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外力的作用。
②使小车运动的外力是垫圈的重力。垫圈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向下的力,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③当垫圈垂挂在空中,因受到向下的重力而对绳子产生拉力时,垫圈对小车有拉力作用而垫圈在桌面或地面上,受到向下的重力但对绳子不产生拉力时,垫圈对小车没有拉力作用。
④拉小车的绳子的长度约等于桌子的高度比较合适。
实验二十四: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1)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垫圈若干、秒表、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确定两人为操作员。一人控制小车,另一人放置垫圈;确定一人为记录员;确定人为口令员兼计时员。实验过程中,操作员要听口令员指挥。
②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③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④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并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
⑤重复做 3 次实验,求出 3 次实验的平均值。
(3)实验结论:垫圈重力或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得慢;垫圈多,重力大,拉力就大,小车运动得快。
实验二十五:气球的运动。
(1)实验材料:气球。
(2)实验步骤:
①把气球吹足气,一手手指紧紧捏住气球口处。稍微松开口部,另一只手放在距离气球口部 10 厘米左右的位置,手心正对口部,注意手的感受,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②另取一个气球,把气球吹足气,一手手指捏住气球口处,另一只手手心轻轻放在气球另一端。完全松开气球口,注意另一只手的感受。
(3)实验现象:
①手心正对气球口时,手心受到一个和气球嘴方向相同的推力。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如下所示。
②完全松开气球后,另一只手手心受到一个和气球嘴方向相反的推力,随着气球体积逐渐变小,推力也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4)实验结论:充气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实验二十六: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1)实验材料:装有喷气嘴的小车、气球、软尺。
(2)实验步骤:
①选择一块平滑的地面来进行喷气小车实验。在实验场地上画岀小车跑道,并标出起点。
②将气球吹胀后,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气球颈部,不让气体漏出。把小车放在起始位置,对准跑道方向,然后迅速松开手指,让小车自行驶出。
③调整喷气嘴的方向,观察小车运动的方向。
④测量并记录小车行驶距离。
(3)实验结论:在这个装置中,我们利用气球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冲力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
实验二十七:用橡筋驱动小车的实验(1)实验材料:安装好的小车一辆、软尺一把、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实验小组内分配任务。确定一人为操作员,负责缠绕橡皮筋和行驶小车;确定两人为测量员,负责测量小车行驶的距离;确定一人为记录员。
②设置对比实验。在小车的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例如缠绕的圈数可以为 2 圈、4 圈、6 圈。
③每次实验都要从相同的起点开始,并要准确地测量出小车行驶的终点,用软尺测量出小车行驶的距离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④相同的圈数各重复 3 次,求出小车 3 次行驶距离的平均值。
(3)实验结论: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它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它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
实验二十八: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塑料水杯、一袋牛奶、钢笔、文具盒。
(2)实验步骤:
①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道 1N、2N、5N 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
②先估计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再实际测量,做好记录。算出两者相差多少,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确。
实验结论:弹簧测力计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一些物体的重力。
实验二十九:认识摩擦力。
(1)实验材料:系有拉绳的纸盒一个、垫圈若干、木板、回形针、托盘。
(2)实验步骤:
①将系有拉绳的纸盒放在水平木板的一端,在拉绳的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托盘挂在回形针上。观察此时纸盒是否运动。
②将垫圈一个一个地放在托盘中,直到纸盒开始运动为止,记下此时垫圈的数量。
③每个实验重复做 3 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3)实验结论:纸盒在木板表面运动时,两者接触面之间发生摩擦,产生了摩擦力,这种力对于物体运动有阻碍作用。
实验三十:认识滚动摩擦力。
(1)实验材料:系有拉绳的纸盒一个、垫圈若干、木板、回形针、托盘、筷子或笔若干支、小车轮。
(2)实验步骤:
①将系有拉绳的纸盒放在水平木板的一端,在拉绳的另一端系上回形针,将托盘挂在回形针上。用各种笔或筷子等作“滚木”放在纸盒下面,观察此时木块是否运动。
②将垫圈一个一个地放在托盘中,直到纸盒开始运动为止,记录下此时垫圈的数量。
③在纸盒下面安装上轮子,然后重复操作②的动作。
④每个实验重复做 3 次,记录数据,选取实验数据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数据。
(3)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同一个物体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