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移动茶几的遥控式设计研究论文
1茶几的发展历史
在宋代时,家具呈现造型轻巧,线脚处理丰富的特点。明代出现了硬木家具做工十分精巧是家具发展的一个高峰。清代家具以装饰见长,繁琐堆砌,失去了淳朴和高雅。因其生产地区风格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地方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可分为苏作、京作和广作。苏作继承了明式家具的特点,精巧简单,不求装饰;广作很注重雕刻装饰,追求华丽;京式则重蜡工,结构用瓢、镂空。国外有高雅、古典风格的欧式家具,崇尚使用、气派的美式家具等。从中世纪以后,西方家具设计大致经历了古典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和后现代主义时期三个阶段。而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家具的风格日趋多样化。北欧风格就是一种将本土的手工艺传统与现代功能主义设计思潮相结合的家具设计风格。而有机现代主义所设计的有机家具对待造型,主张家具造型应与室内空间环境相结合,就像是室内空间环境里一个固有物体。20纪80年代末以来,设计形态、设计意识、设计理念等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目前家具的设计主要追求绿色设计和智能化设计。所谓的绿色设计就是研究、开发和设计既节约资源而又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而所谓的智能化设计就是在家具设计中融入现代高科技技术如采用智能材料、信息处理设备、自动控制技术等,使家具具有新的功能和性能。
2设计方案及结构特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茶几随处可见。而遥控式移动茶几是把现代科技———遥控技术应用到茶几中。人们可通过简单的遥控器操作完成茶几的移动,可满足老弱病残人的使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另外,遥控式移动茶几也是开拓创新的产品。它真正做到了设计以人为本,尊重人、关怀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2.1造型设计
2.1.1外观造型设计
遥控式移动茶几的外观造型见图1。在外型上,采用篮球的造型元素———圆球型的设计,适合它的移动功能,可减少在移动的过程中碰撞到其它物品,造成人体的伤害和机体的损坏。该产品整体造型流畅,且能吸引购买者的眼球。整体尺寸宽60cm、高65cm。
2.1.2内饰设计
内饰设计主要是遥控式移动茶几的隐性工作台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本设计采用分隔式布局,即在圆形球壳体里面有一两层的工作台面,上层是茶几的工作台面用来放杯子之类的东西,下面用斜板把空间隔开,可以放一些书籍、报刊杂志之类的东西。另外,在上面的台面上开个槽,下面是个盒子用来放抽纸。被下箱体当到的一部分台面隔开,在箱体后面开门作成备用巷。这样可合理运用空间,结构新颖。从而使我们的产品占用室内很小的空间,做到简约而不简单。这也是未来室内设计的一个走向。
2.2机械结构设计
2.2.1传动机构
遥控式移动茶几采用四通道遥控器驱动,可以十六个方向转动。遥控式移动茶几的传动机构是转动运动和转向机构,其传动机构见图3。转动机构主要是通过无线遥控技术遥控步进电机,步进电动机带动齿轮,再通过齿轮传动带动轮子的转动。转向机构的设计思路源于汽车转向机构。两边的轮子各用一根轴连接(即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连接)。前轮轴上安装一个横拉杆机构控制转向。横拉杆用一个蜗杆,通过蜗轮蜗杆机构使横杆移动实现转向。蜗轮用步进电动机驱动。再用一个步进电动机控制轮子的启动、停止和速度。转动和转向机构都采用步进电动机驱动装置采,它适合小型全自动或半自动机械。在这里可直接通过改变电动机的脉冲波改变轮子的正反转和转向角。很大程度的简化了它的机械机构。
2.2.2半自动开合门
球型壳体是由两部分组成,两个部分用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可转动开和的箱体和盖子。它也是根据汽车上的某部件的开合原理设计的,即机械结构为把一个螺旋弹簧一端固定到下箱体上再把另一端固定到以开合门相连接的固定轴上,轴端有一个齿轮,齿轮在固定的轨道间运动。当螺旋弹簧被拧紧固定时,门处于开着的装态。通过按动门松开螺旋弹簧门就会自动关上。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传统和现有家具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茶几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研究。即,整体造型采用具有动感的篮球外形,在加上隐形工作台面,摆脱了传统茶几桌面暴露在外面,做到当门打开时,就是一个新颖时尚的茶几,当关上就成为一个装饰品。其它传动机构都源于汽车的思路。这样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还节省空间。茶几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和电子驱动结构,就可以实现茶几的移动,使用也非常方便。
第二篇:步行式插秧机优化设计研究论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的种植在农作物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水稻的种植就必不可少的应用到了步行式插秧机。由于水稻的需求量的不断提升,水稻的种植面积有了极大的增加。对于水稻种植效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步行式插秧机也需要随着水稻的种植要求而进行改进和完善。步行式插秧机的改进主要是对分插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根据当前的水稻种植需要而进行相应的设计,有效的提升水稻种植的效率,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步行式插秧机的发展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水稻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水稻产量的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提升水稻种植技术,增加水稻产量成为农业生产重要的工作内容。农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发展机械化的发展模式的带动下,步水稻插秧机开始代替水稻的人工种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水稻插秧机的种类有很多种,根据我国各区域的水稻种植土地的类型以及种植习惯的不同所应用的插秧机种类也有所不同,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步行式插秧机。由于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的特点,开发出宽窄行插秧的新型水稻种植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当前还处于理论研究过程当中,将会成为水稻种植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1]。
二、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的优化设计
面对日益提高的粮食需求,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水稻产量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水稻种植的机械化发展,是提升水稻种植效率和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办法。作为水稻种植最重要的农机设备,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的优化设计,对完善水稻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合理的插秧结构设计
设计出合理的插秧结构,是提升水稻产量的有效种植办法。这就需要对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对多个目标进行参数优化,调整其植臂尖点的运行轨迹。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当中输入多目标的参数,计算所得出相应的数据是不能作为优化参数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着不合理性。因为真正参与到水稻种植当中的步行式插秧机,是由人来操作和控制的。而对于插秧结构的设计来讲,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的优化设计需要人和计算机系统的协调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的优化设计当中存在的不足,获取最优参数,进行合理的设计,形成最佳的水稻插秧结构,最大程度的提升水稻的产量[2]。
(二)参数导引
在进行合理的插秧结构设计的同时,需要引入科学的计算方法,以得出理想的目标值。“参数导引”作为一种启发式算法,可以对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各项参数,通过合理的算法,得出优化参数。首先,经过科学的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并作为参考,建立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运动函数,并结合参数计算,获取函数值,并将其作为计算机目标值。然后,根据理想目标值,通过算法计算得出的目标函数会与其产生偏差,这时可以对目标函数当中的某一个函数进行更改,在进行计算以得出目标值。最后,将该目标值与理想目标值进行对比,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与最大允许的差值进行比对,当低于最大差值时,按照算法进行反复计算,直到达到差值计算要求,满足理想目标值,实现插秧结构的优化[3]。
(三)建立明确的优化目标
首先,在建立明确的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优化目标之前,要消除秧箱和栽植臂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二者安排在相对立的位置上。秧针要安装在栽植臂前端位置之上,秧箱进行横向运动,栽植臂使秧针进行纵向运动,可以达到良好的取秧效果。其次,将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能够描绘准确的栽植臂的侧面图,完全呈现出栽植臂先后经过秧门的实际情况,从而判断秧箱和栽植臂之间是否相互影响。最后,在保证不损害秧苗根部的前提下,撕拉壮苗而获取秧块。要积极考虑取秧的实际情况,以建立理想的秧门模型,所获取的获取秧块尽量接近于矩形,才能更好的达到理想秧门模型的建立效果。在保证秧苗不会倒的情况之下,在合适的角度之下进行秧块获取。另外,适当保持行星架构与水面的距离,以有效的减小插秧机前进的阻力。对分插机构齿轮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保持齿轮与水面的距离,有效实现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优化[4]。
三、结论
步行式插秧机的大规模应用,极大的推动了水稻种植生产的进步。为了提高步行式插秧机的工作效率,对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进行优化设计,以有效提高步行式插秧机的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合理的插秧结构设计“,参数导引”启发式算法的计算,建立明确的优化目标,实现有效的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优化,极大的提升了水稻种植效率,对水稻种植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摇臂式移动浮船取水构筑物设计
摇臂式移动浮船取水构筑物设计
光山县官渡河供水工程,采用泼河水库的地表水为水源,泼河水库枯水位为72.6m,其常水位为76.5m,最高水位为86.72m,净水厂地形标高在69.0m,水库枯水位与净水厂地面相差3.6 m左右,而从水库到净水厂沿线经过的青年场一带地形较高,地面标高在90m左右,原水不能从水库自流到净水厂,需设置具有提升功能的取水构筑物把水库的水提升后送至净水厂进行处理。
取水构筑物可采用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和移动式取水构筑物,设计根据工程的特点,为了节省占地和减少征地费用,采用在水库内设移动式取水构筑物,由泵站取水后经输水管道把原水送至净水厂。
移动式取水构筑物主要分缆车式取水、浮船式取水和潜水泵直接取水三种形式。因浮船式取水构筑物具有工程用材少、投资小、无复杂水下工程、施工简单、施工工期短等优点,且官渡河供水工程是在水库取水,没有较大风浪,可以避免浮船式取水存在的不利条件,采用摇臂式连接时,不需更换接头,移动船位,管理简便。设计采用了摇臂移动式浮船取水方式。
二、基本设计参数
1)设计水量:5.0×104m3/d; 2)水厂自用水量:按8%计;
3)取水工程设计流量:Q=5.0×8%=5.4×104m3/d=2250 m3/h。
三、摇臂移动浮船取水构筑物设计
光山县官渡河供水工程取水口选在泼河水库库区西北角位于库区主坝的位置。
按8%的水厂自用水量,取水工程设计流量Q=2250m3/h,根据输水管道水力计算,取水泵房内设QXG600-36-90型水泵四台,三用一备,Q=750m3/h,H=30m,N=90kw。为便于检修安装,泵站内设电动蝶阀、多功能水泵控制阀、起吊设备等设备。
设计摇臂式移动浮船取水泵站一座,平面尺寸12.0m×5.0m。浮船式泵站是一组圆形的曲柄连杆运动机构,其旋臂是巨型曲柄,浮船系连杆,主要有岸坡旋转支承座、浮船旋转支承座,浮船、潜水供水泵、安装系统输水管等构成,岸坡旋转支承座固定在岸坡基础上。
浮船式泵站利用浮船随水位同步下降或上升形成自然浮力,驱动旋臂曲柄在岸坡旋转支承座中作角向旋转,浮船随水位同步上升或下降而作角向旋转,浮船〈连杆〉自身也作旋转运动而在水面自然调整自身的平衡,并保证水泵正常工作吸水。
泵船取水管采用双摇臂联络管,它具有一卧式输水直管,直管的两端,连有输入端弯管和输出端弯管,其特征是,输入端弯管和输出端弯管均为双边弯管,对称地焊接在卧式直管的两侧,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双边弯管的另一端各与相连的两个立式三通管相连,各端的两个立式三通管之间、立式三通管与弯管之间、卧式直管的其中两段之间,皆通过套管法兰组合式活动接头相联。解决了联络管为适应取水泵船因水流变化、风浪颠簸、水位涨落而产生任意方位的移动、摆动和转动所要求的合理结构以及活动接头的密封问题,使浮船式取水设备更为安全可靠。
浮船为焊接刚性件,要求各种焊缝牢固,焊后无焊渣和飞溅物,浮筒下水前必须经压力检漏。在取水口周围15m处设置安全隔离网浮船式泵站设岸坡基础一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变配电间平面尺寸5.4×14.4m,采用砖混结构,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
取水工程电源采用10KV双回线路供电。经负荷计算,取水泵房设备总安装容量392KW,计算负荷Pjs=251.1KW,补偿后视在功率Sjs=258.7KVA。设400KVA变压器两台, 两台变压器一用一备。
取水工程变压器设于配电间外,采用两杆上变压器,配电间内设置低压配电柜、变频器柜等。0.4KV低压系统结线方式为单母线分断。
低压配电系统采用自动开关的速断、短延时及长延时电流脱扣器,实现对低压配电线路及用电设备的短路及过载保护。其中变压器低压侧总开关设电流速断、过电流短延时及过负荷长延时的三段保护,其他配电开关设短路速断及过载保护。
采用无功功率自动补偿,使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
四、总结 光山县官渡河供水工程采用摇臂式移动浮船取水,解决了取水泵站征地困难的问题,节约了土地资源与工程投资,便于管理,取水时浮船能够随着水位的涨落而上下浮动,取水口总是位于水面下的一定位置,为取到优质的原水创造了条件。
1.适用条件 河流水位变化幅度在10—35m,水位变化速度不大于1.5m;坡岸角一般宜大于45º。
2.囤船布置 船体的长宽比一般在3:1左右,吃水深宜在0.6—1.0m之间,干舷应采用0.6—1.2m,船体深以1.2—1.5m为宜,船宽一般以8m左右为宜,甲板长度一般不小于2—3m。
3.交通要求 便桥两端应留有0.4—0.6m长的调节距离。走道高程一般高出最高洪水位0.5—1.0m.浮船取水自1955年首先在汉口应用,随着钢丝网水泥船的应用,活络接头的改进,以及摇臂连络管的使用,最大取水能力已达38万m3/d,连络管长充已达40m。在水位变幅大的地区应用较多。浮船取水工程施工简便,工期较短,工程造价省;能适应水位涨落而升降和河床变迁。但操作管理较麻烦,对阶梯式接头,更换接头时要停止供水。浮船式取水,适用于水位变化为10~30m(最大达38m)涨落速度在2m/h以下,枯水期水深大于1.5~2.0m,流速和风浪较小的河段;当连络管采用阶梯式接头时,岸坡倾角一般应为20°~30°,而采用摇臂式接头时岸坡倾角宜为40°~60°,以缩短连络管长度。
第四篇:移动论文
基于FPVT 模型的中国移动集团客户服务虚拟团队建设策略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移动公司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自身运营短板,指出建设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是公司应对全业务竞争、实现集团客户规模拓展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本文以虚拟团队绩效影响因素模型(FPVT 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集团客户服务团队管理模式,并就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培训体系及支撑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集团客户;虚拟团队;绩效管理
1.引言
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前沿问题。Wysocki、Beck和Crane(202_)指出了高效虚拟团队的特征,包括承诺、共担责任、灵活应变、相互支持和开放性。[1]Lurey和Raisinghani(202_)提出了虚拟团队效能模型,考察了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4类因素,即群体因素(规模、相似性、构成、凝聚力),任务因素(类型、复杂性),情境因素(组织文化、时间压力和奖励结构)以及技术因素(如沟通工具的选择等)。[2]
在此基础之上,Johnson(202_)等研究者提出了“影响虚拟团队绩效的因素模型(themodel of facto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virtual team,FPVT模型)”。他们将虚拟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团队内部特征,称之为“内部群体动力”;二是团队外部机制,称之为“外部支持机制”。“内部群体动力”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包含4个因素:工作特性,甄选过程,成员关系,团队管理者;“外部支持机制”则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包含5个因素:培训体系、奖酬体系、领导风格、工具技术及沟通模式。他们认为,虚拟团队的绩效水平是这9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
本文以FPVT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运营短板分析,初步探讨了公司建设跨部门的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的实施策略。
2.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建设背景及目标
2.1.背景分析
首先,随着国家倡导工业和信息化融合,产业链专业化分工日趋显著,集团客户需要采用基于行业应用的信息化手段对生产、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升级。这就要求公司构建基于行业特色的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提供渗透客户生产价值链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其次,随着电信市场普及率的提升,个人用户增长趋缓,集团客户市场成为新蓝海。为了满足集团客户日益增长的专业化、定制化、多元化信息服务需求,公司需要建立集团客户服务团队,提供顾问式服务。
第三,在全业务竞争时期,竞争的主要方式、手段、广度、深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针对集团客户的竞争更为激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通过整合固定和移动资源,建立信息服务虚拟团队,获得了全业务竞争市场上的先发优势。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应积极迎接挑战,构建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以增强集团客户市场竞争优势。
最后,建立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是适应未来信息服务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服务的复杂性、协作性不断提高,单纯提供基础通信业务和网络维护服务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公司必须变革信息服务模式,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过渡,从网络维护、服务保障向业务响应、需求创造方向演进。信息服务的演进趋势要求公司成立前后台联动的服务团队,打造一体化服务流程机制,提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从网络运营、业务运营到信息价值运营的全面转型。
2.2.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运营短板分析
2.2.1.服务团队架构不够科学合理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目前的集团客户服务团队架构不够科学合理,尚未建立面向集团客户的信息服务运营体系和联合前后台的服务团队,在绝大多数省公司没有设置行业经理和产品经理岗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少服务团队的行业化分工和后台技术部门人员的配合参与,公司无法实现对行业客户的全方位、深层次信息服务。
2.2.2.尚未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团队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首先,公司尚未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团队管理制度及相关模板、文档,前后台、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针对集团客户服务团队的考评指标体系不健全,系统性较差,缺少对流程效率和人员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对需求挖掘、产品开发、客户维护等关键流程环节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反馈制度。
其次,目前公司尚未建立面向集团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一体化信息服务运作流程,缺少针对需求识别、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差异化服务等关键环节的详细流程指引,流程环节存在断点,流程运转效率偏低。
2.2.3.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能力总体水平偏低
中国移动的集团客户服务力量较为薄弱,在集团客户经理服务水平、信息服务范围等方面,与竞争对手存在较大差距。集团客户经理水平参差不齐,业务、技术和行业知识储备不足,需求挖掘能力、服务流程规范执行能力、产品推广能力、投诉响应能力及现场业务处理能力有待提升。公司信息服务范围有限,行业信息化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无法提供全套信息化解决方案。
2.2.4.IT 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公司面向集团客户经理的 IT 支撑力度不足,端到端服务水平受到制约。首先,公司内部各个IT 支撑系统较为分散,系统接口不统一,无法实现客户资料完整收录、实时更新和同步共享。其次,公司尚未建立面向集团客户经理的IT 支撑平台,缺少针对信息服务的IT 支撑手段和分析工具,无法实现客户资料快速查询、工作流程实时监控、业务现场展示与办理等功能。第三,公司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不能充分利用投诉经验案例库、客户维护经验案例库等信息资源提升客户经理业务水平。
2.3.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建设目标
公司目标是打造高效的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全面提升市场反应速度,拓展信息服务广度,增强信息服务深度,实现集团客户价值提升。
首先,通过打造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提升需求挖掘能力、资源整合集成能力和业务实现能力,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升客户服务响应速度和前后台联动的服务流程运转效率。其次,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的信息服务流程,提供基于前后台一体化协同的全面服务,拓展信息服务广度。第三,全面渗透集团客户生产价值链,提供整合式、专业化解决方案,打造专家级服务,实现顾问式服务模式转变,全面增强信息服务深度,实现集团客户价值提升。
3.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构建策略
3.1.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管理模型
公司应结合虚拟团队管理理论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基于绩效的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管理模型,进行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支持机制建设。其中内部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团队工作目标、职责与性质、团队文化建设和沟通机制建设。[4]外部支持机制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工作流程及制度规范、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培训体系和IT平台建设。[5]依据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管理模型,公司应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虚拟团队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其中,增强内部驱动力的三项管理工作包括:
第一,明确团队工作的目标与性质,根据工作性质和员工素质能力甄选合适的团队领导和成员;
第二,建立团队内部协调沟通机制,通过制度化的沟通会议机制和非正式沟通手段建立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
第三,建立团队文化,增强团队凝聚力。
打造外部支持机制的四项管理工作包括:
第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团队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相应的标准模板及文档,实现团队标准化运作;
第二,设计基于团队目标、流程及能力的团队成员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建立团队成员激励机制;
第三,建立客户经理培训体系、内部培训师制度,打造前后台双向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客户经理的素质能力与服务水平;
第四,打造集团客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信息与知识共享机制,实现对客户经理的全方位技术支撑。
3.2.信息服务虚拟团队管理制度建设
按照建立领导者行为模式、建立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流程、打造沟通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形成团队文化五个步骤来建立服务团队管理制度,增强团队内部的信任及协同合作关系,实现高效运作。
3.2.1.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领导者行为模式
以团队工作绩效为导向,以制定团队工作目标与管理计划、实施团队成员管理、培养团队文化作为工作重点,建立高效的团队领导者行为模式。
首先,领导者应为团队确立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流程计划、管理制度和团队内部绩效考核指标。
其次,领导者应结合工作目标和成员素质能力特点,分配成员角色任务,对他们的行为和业绩保持高度关注,并进行绩效评估和激励。
第三,领导者应确立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和指导原则,协调成员间的文化冲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文化氛围。
3.2.2.建设“四化”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监管机制,明确团队成员工作目标和职责衡量标准,制定相关的模板和文档。
其次,建立扁平化、充分授权的团队组织结构,赋予一线员工充分的责任与权利,提高成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建立常规化的信息、知识共享机制,实现平等、充分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6]
3.2.3.打造“两层面、三维度”团队沟通机制
运用多种手段打通沟通渠道,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机制,促进团队内部、团队之间、前后台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首先,制定标准化、制度化的团队内部沟通机制,明确沟通会议形式、参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准则,促使成员就项目整体目标、任务、工作进程及成果快速达成共识。
其次,充分运用手机、OA系统等多种沟通媒介,通过正式例会、临时会议、远程交流等方式,创造无障碍沟通环境。
第三,建立虚拟团队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富有时效性、前瞻性的会议议题,确定合作方向和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对会议沟通效果的反馈。最后,加强团队文化活动建设,鼓励员工之间的非正式沟通与交流。[7]
3.2.4.建立“三结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成员绩效与报酬体系相结合:制定基于团队目标、流程及成员绩效的考评计划,细化考评指标,科学选择考评方法,严格监控考评流程,保证考评制度的公平、公开、公正,根据绩效考评结果给予成员相应的物质和非物质报酬激励。[8]
成员工作自主与团队工作目标相结合:结合团队工作目标和团队角色分配,制定成员自我考评框架,实施充分授权,激励团队成员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工作热情完成工作目标,实现价值创新。成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团队学习培训机制相结合:根据团队成员的工作需要、能力素质特点及职业规划,为成员提供交流、学习和培训机会,实现成员个人成长。
3.2.5.建设以“学习、创新、合作、执行”为核心理念的团队文化
团队领导和成员应致力于建设以信任为基础,以“学习、创新、合作、执行”为核心的团队文化。[9]首先,强化学习型组织观念,通过一对一沟通、讨论会、培训课等方式营造学习氛围,促使成员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共同成长。其次,制定团队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将创新行为和成果作为团队成员绩效考核的重要评估指标。第三,将团队文化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团队协作和执行效率。
3.3.信息服务虚拟团队工作流程设计
公司应以集团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质量和运作效率为目标,全面梳理集团客户服务流程,建立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的信息服务虚拟团队工作流程,重点把握需求挖掘、制定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差异化服务、投诉处理等六个关键环节,实现流程闭环管理与持续优化。
3.3.1.需求挖掘及整体解决方案制定流程
识别需求流程是信息服务虚拟团队的关键工作流程之一,由需求信息收集、需求调研、需求可行性评估、整体解决方案设计等四个环节组成。
首先,信息服务虚拟团队以客户拜访为主要手段,结合数据挖掘、客户体验、市场调查等多种方式,充分挖掘客户需求信息。
第二,以信息服务虚拟团队为组织者,依据需求信息价值模型对原始需求信息进行甄别,对有开发价值的需求进行进一步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客户产业链的上下游。
第三,举行跨部门讨论会,根据调研结果,对此需求的可行性从市场前景、技术实现、所需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行性并提交客户需求可行性评估报告。
第四,评估通过之后,依据需求信息分析报告和客户需求可行性评估报告详细分析需求信息,设计整体解决技术方案,提交项目立项报告。
3.3.2.产品开发流程产品开发流程
以信息服务虚拟团队为主要组织者,联合信息服务联队共同完成,包括方案标准设计、业务研发与技术测试、投入试商用三个环节。
首先,根据整体解决方案,对产品进行系统设计,提交设计方案及技术标准并联合第三方合作伙伴实施产品开发计划。
其次,将集团产品整合为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投入试商用,根据客户反馈和网络数据分析结果,对产品及方案做出进一步修正,并提交市场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由评审委员会决定是否投入大规模商用。通过产品设计、研发和整合,团队将客户需求信息转化为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3.3.3.营销推广流程营销推广流程
主要包括制定营销推广方案、团队成员业务培训、客户技术培训、营销推广效果评估等四个环节。
首先,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根据集团客户行业特征和组织特征,制定营销推广方案,实施营销推广计划。信息服务联队根据项目具体需求,为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支持。
其次,信息服务虚拟团队组织内部培训,由技术人员编写产品使用手册,对市场人员进行产品性能、使用方法、应用环境、故障解答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第三,信息服务虚拟团队面向外部客户提供技术培训,通过与客户的深入沟通确定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案,对产品相关使用、维护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后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时了解培训效果。
最后,通过服务热线、客户经理、营业厅、网站等多种渠道考察客户满意度,深入了解客户使用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营销推广效果进行评估,提交营销推广方案效果评估报告,并对业务、服务和营销方案作出改进。
3.3.4.差异化客户服务与维护流程
信息服务虚拟团队应采取驻地服务、行业推介会、关键人员关怀计划等多种手段,实施顾问式营销,实现客户长期价值捆绑。首先,针对各类重点工业园区、大型企业集团等,提供客户经理驻地服务,巩固、加强集团客户关系,拓宽业务、服务受理渠道,提升客户服务感知。[10]第二,以集团客户经理、行业经理、网络线条人员为讲师队伍,以信息化知识和业务应用为核心,面向集团客户开展行业信息化推介会,促进业务拓展与关系维护。第三,将重点集团客户内的关键人员分为四级关怀对象:集团客户的联络人、集团客户的关键人、集团客户的管理层、集团客户的其它人员,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实施关键客户关怀计划,前后台人员配合展开顾问式营销,实现长期关系捆绑。
3.3.5.投诉处理流程投诉处理流程
是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流程,由投诉受理、故障处理和客户反馈三个环节构成。
首先,公司投诉受理界面接到投诉之后,由信息服务虚拟团队负责对投诉进行处理。信息服务虚拟团队与客户进一步接触,确定故障具体原因和等级,根据集团客户投诉流程指引,确定故障处理承接部门。
第二,公司根据集团业务网络投诉指引进行故障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信息服务虚拟团队负责对整个处理流程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对客户进行信息反馈,通报故障处理进度及相关信息。
最后,故障处理结束之后,信息服务虚拟团队进行客户跟踪回访,评估投诉处理质量,根据回访结果出具客户需求分析报告。[11]
3.4.信息服务虚拟团队培训体系建设
以提升团队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实施“集团客户经理培训体系、内部培训师制度、前后台双向培训机制”三位一体的服务团队培训方案,全面增强信息服务虚拟团队的需求挖掘能力、服务流程规范执行能力、产品推广能力、投诉响应能力及现场业务处理能力。
3.4.1.集团客户经理培训体系
公司应建立集团客户计划培训体系,把握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培训效果评估等关键环节,有效提升客户经理综合素质。
首先,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对客户经理的能力素质做出客观分析和评价,针对短板制定差异化培训目标和课程;
其次,从公司内外部选择讲师队伍,实施培训课程。在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引入多种有效地学习方式,例如小组情景讨论、案例研究、辅导与练习、游戏等,激发团队成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最后,建立培训效果量化评估指标,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对课程设计作出进一步修改完善。
3.4.2.内部培训师制度
公司应立足于公司员工队伍,建立和完善内部培训师制度,实现团队成员自我价值成长。
首先,公司应设置内部培训师岗位,制定认证标准和考核制度,从工作成绩优秀、富有经验的员工中选拔内部培训人才。
其次,建立从内部培训师选拔、培训资格认证、培训课程设计到培训效果评估的标准化流程,对内部培训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第三,根据考核成绩和培训课程反馈情况,设置培训师星级制度。四星级员工具有专职教师资格,可对一星级、一星级及三星级员工进行培训,并依据培训效果获得公司的奖励。[12]
3.4.3.前后台双向培训机制
公司应建立长期化、制度化的前后台双向培训制度,培养具备市场、业务、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公司通过后台技术人员对前台客户经理的技术培训,提升客户经理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通过前台人员对后台人员的营销知识培训,提升后台技术人员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营销技能,从而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3.5.信息服务虚拟团队 IT 支撑平台建设
建设集团客户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集成客户资料库、服务流程规范、产品展示、服务及投诉案例库、业务处理、客户经理培训等六大功能,提供信息管理平台在移动终端(如手机)上的IT 实现,为客户经理进行营销活动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提升端到端服务能力。
3.5.1.客户资料库模块
客户资料库模块包括客户所属行业特征、客户基本信息(组织规模、需求、联系人信息等)、客户接触信息(咨询、投诉、关怀、培训等活动信息)、客户使用业务信息、服务经验案例库、需求调研记录等信息,为客户经理提供集团客户统一视图,协助客户经理迅速掌握客户基本资料、行业背景及需求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推广计划和服务方案。[12]
3.5.2.服务流程规范模块
服务流程规范模块主要包括集团客户分层分级服务标准、客户拜访指引、业务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指引、项目管理流程指引等内容,包含所有服务流程中使用的文档、模板和工具,实现服务流程标准化运作,提升客户经理服务规范执行能力。[13]
3.5.3.产品展示模块
产品展示模块主要包括产品管理、产品名称及功能演示(图片、FLASH 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应用案例、产品技术资料等内容。通过检索产品及方案应用案例库,客户经理可以快速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为客户现场演示相关产品、方案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现场提供相关资料和业务咨询服务。
3.5.4.服务及投诉案例库模块
服务及投诉案例库模块主要包括集团业务投诉规范、客户投诉流程指引、报障工单回复模板、故障分析报告模板、投诉处理锦囊、投诉案例库等内容。服务团队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模板及流程指引处理客户投诉,以缩短投诉响应时间,提升故障处理效率。此外,团队还应充分利用投诉案例库和投诉处理锦囊,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升投诉预处理能力、标准化工单回复能力和客户沟通反馈能力。
3.5.5.业务处理模块
业务处理模块主要包括业务办理、业务使用及维护、业务变更及退订、资费管理等内容,协助客户经理开展驻地服务,在客户端快速完成所有业务处理工作,全面提升客户响应速度。
3.5.6.客户经理培训模块
客户经理培训模块主要包括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课程安排、培训效果评估、内部培训师资格认证考试、营销知识库、产品及技术知识库等内容。户经理应按照实际情况提交培训需求申请,查询课程安排,并反馈评估效果,并可随时查阅知识库,不断进行学习和提升。
4.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集团客户的信息化需求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公司建立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提供综合信息服务。而另一方面,公司在团队建设上又存在着架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规范、工作流程未形成闭环、培训体系不健全、IT 支撑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立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成为公司改善运营短板、获取集团客户市场竞争优势、落实信息价值成长战略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
为了提升公司的集团客户信息服务水平,公司应打造富有集团客户信息服务虚拟团队,设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和一体化工作流程,建设客户经理培训体系,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以全面提升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从简单产品组合向集成服务转变、从产品推送向需求满足转变、从关系营销向顾问式营销的服务模式转变,最终实现集团客户的长期价值捆绑和增值。京都名师论文中心成立于202_年,是中国最顶级的论文工作平台,致力于为全国各类客户提供论文指导、发表论文服务,以提供高品质毕业论文服务为己任,是全国唯一一家依托北京各大高校学术资源、设置在北京大学校内的论文发表服务机构。一直以来,京都名师论文网致力于对高品质免费毕业论文下载、毕业论文摘要的传承与传播,对中国高品质原创论文事业的推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第五篇:《“批注式阅读教学”》课题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课题研究
新疆伊宁市第一小学 高俊英
批注式阅读的定义: 课文批注就是边读课文边用符号和文字在文章的不同位置记录自己的阅读疑问、阅读心得、阅读收获、阅读评价等。它兼感性的体验、感悟与理性的思辨、评论于一体,是一种较全面,整合度高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方法。把批注引入阅读课堂,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形成了独立思考、记录思想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在新知识处注一注,在特点处圈一圈,在疑难处点一点,在规律处批一批。
一、批注的方式及分类
1、批注位置:
天头(即眉批)、地脚(即尾批)、行间(即夹批)、旁空(即旁批)2:批注形式
(1)符号批注。就是学生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如:用“O”圈出重点字,用“△△△”标出关键词,用“~~~”划出重点句,用“ ?”表示质疑等。
(2)文字批注。即学生用文字形式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空白处,这种批注具有内容具体、表达明确的特点。
二、通过写批注或札记,深化阅读理解(一)教师批注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
教师批注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批注在课文的书眉页侧。教师对课文的批注对于学生也是很好的示范引导。另外,扎实的文学功底,完善的知识结构,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是教师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知识底蕴丰富了,批注就会落到实处,在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才能得心应手,对学生写下的批语进行反馈和评价时才能游刃有余。
(二)学生批注
(1)、课前预习批注。眉批。就是批注的内容写在书中“天头”的位置,内容一般是针对课题质疑或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了解等,能有效地调动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课文。如一学生在《观潮》一课的“天头”位置就有过这样的批注:“这‘潮’指的即是钱塘江大潮,文人苏东坡就曾留下‘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诗句!”
(2)、课中专题批注。夹批:批注的内容写在字里行间,即文字之间空白处,一般是针对课文中的字、词、句及标点作圈点勾画或简略的文字点评。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丛的村落》“我想他一定是游侠吧!你看他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他不断的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学生批注:把小甲虫比喻成“游侠”看出小甲虫的英勇、潇洒、勇往直前。)课文《穷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批注:雪上加霜 火上浇油)是他来了?„„(紧张 担忧)不,还没来!„„(放松,舒一口气。)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自责,恨自己鲁莽。)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心甘情愿)恩,揍我一顿也好!”(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桑娜善良、淳朴,有金子般的心灵)旁批。批注的内容写在课文段落的旁边留白处,一般针对段落内容、层次结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或段落中的精彩语句作批注,多则洋洋洒洒上千字,少则寥寥数语 2 三两句,甚至一个“好”字,一个“妙” 亦可,真正体现“言为心声”。例如《6怀念母亲》“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批注:这种思念,就象一颗《哈里波特》中的比比多味豆,各种味道蕴含着一种不可言状 的美味,一种混在一起的情感,其实都是为了爱。(徐友汇)离开家乡来到国外,心里空荡荡的,想起了家乡却不能回到家乡心里有点酸楚感。但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在心里,心中的甜蜜感有油然而生,就和食盐,辣面、糖和在一起的感觉一样。(马悦彤)《12用心去倾听》苏珊想了想,对我说:“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个世界去歌唱。”批注:这两段是前后照应。苏珊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乐观向上、向往美好的愿望没有改变。
(3)、课后拓展文本写批注。就是在课文的篇末写下的批注。一般是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思想情感等进行归纳、评议、补充和深化的批注。例如《山中访友 》学生针对全文进行批注:首先此文中多处用了拟人手法,与文中的“友”相印,还有作者在文中的所闻、所想、所感,可以看出作者对山林的小公民的造访,看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山林,尊重一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