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球形纳米氧化锆的模板法制备技术论文(5篇范例)
编辑:水墨画意 识别码:130-957485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3-22 15:46: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球形纳米氧化锆的模板法制备技术论文

1引言

氧化锆是一种重要的结构和功能材料,它具有非常优异的物理及化学性质[1].氧化锆的高温稳定性和隔热性最适合做陶瓷涂层和高温零部件,他特殊的晶体结构使之成为重要的电子材料[2].而陶瓷材料的优越性能依赖于粉体的性能,纳米粉体的应用不仅与氧化锆的纯度、结构有关,而且粉体的粒度、分散性、形貌对粉体的应用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球形且单分散的粉体所制备陶瓷材料具有低的烧结温度、高的致密性及均匀的微观结构而被引起广泛关注[3-4].通常制备氧化锆颗粒的方法有共沉淀法[5-7]、水热合成法[8]、微乳法[9-11]及模板法[12].特别是模板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所制备的粉体形貌可控、模板易去除等优点而被关注。丁汉民[13]采用TritonX-100/n-C10H21OH/H2O为模板制备不同形貌的葡萄糖锌粉体,并讨论模板的组成、体系温度、反应物温度对所制备的粉体形貌的影响。F.G.Freitas[14]利用溶致液晶模板的六角相制备的不同陶瓷材料,并对所制备的材料形貌进行调控,使其定向生长。Santos[15]在溶致液晶六角相中直接成核,制备了氧化锆晶须。

从目前研究的结果看以看出,采用模板法可以制备纳米材料[16-17],模板法多采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单一的表面活性剂组装,并采用其构建的模板合成了纳米Si、Pbs、Cus、Hgs等材料。

而采用混合型的表面活性剂组装成模板较少,而采用TritonX-100/SDS/H2O为模板法制备球形的氧化锆粉体未见报道。采用TritonX-100/SDS/H2O体系的层状相成功合成了球形纳米氧化锆粉体,并在低温(600℃)烧结时形成立方相的氧化锆。首先确定TritonX-100/SDS/H2O体系的层状相区,讨论反应物的加入对模板层状相区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稳定模板通过控制反应物浓度最终获得球形纳米氧化锆,并进行形貌和结构等表征及其机理分析。制备的球形氧化锆粉体有望用于制备陶瓷材料等方面降低烧结温度、增加陶瓷强度,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2实验

2.1实验试剂

2.2样品的制备及表征2.2.1TritonX-100/SDS/H2O体系模板的制备。配制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溶液,按一定配比与曲拉通混合、配制一系列不同组成的样品,搅拌、离心,两个步骤反复进行,使样品体系充分混匀。由于表面活性剂粘度较大,混匀过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也可以对混合物稍稍加热(恒温55℃),在其流动性增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混匀,将混匀的样品在25℃恒温放置24h.观察液晶样品外观,包括流动性、均匀性及分相程度,记录观察现象。样品的双折射性可通过偏光显微镜(两个垂直正交的偏光片)进行初步观测,更为精确的织构则由佩戴CCD的偏光显微镜测得。取少量液晶样品,置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其织构图像。

2.2.2氧化锆(ZrO2)纳米粉体的制备

模板法制备氧化锆纳米粉体步骤如下:(1)配制不同浓度的ZrOCl2·8H2O及氨水溶液,标定后以备使用;(2)在溶致液晶层状相区内取点,将一定量的ZrOCl2·8H2O及氨水溶液代替组分水;(3)将TritonX-100/SDS/ZrOCl2·8H2O及TritonX-100/SDS/NH3·H2O两体系充分震荡混合后在恒温水浴下恒温;(4)在高速离心机下离心,采用乙醇及水洗涤粉体,洗涤数次,直到完全不存在Cl-;(5)100℃下在真空干燥箱内干燥8h;(5)以5℃/min在马弗炉内600℃煅烧。

2.2.3粉体的观察与表征

体系的织构图像采用ceiss(AxioScope.A1)显微镜观察。氧化锆的晶型用JapaneseD/MAX2500VB型粉末X衍射仪(Cu靶,Kaλ=0.15404nm)分析在600℃温度下所得粉体的物相;粒径及粒度分布采用NanoZS90进行测定;形貌用JEM-200CX型透射电镜对粉体的形貌、颗粒度大小及团聚状况进行观察;用PT1600型热分析天平进行热重分析,测定升温反应过程中样品的质量变化。FT-IR光谱由美国Nicolet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仪(Nexus)分析测定。

3结果与讨论

3.1SDS/TritonX-100/H2O三元体系的相行为

图1给出了25℃时SDS/TritonX-100/H2O三元体系的部分相图。从图1上可以看到,在远离TritonX-100轴的一侧存在一个范围层状液晶区域,对应SDS含量约为13.5%~70%,对应H2O含量约为10%~50%,对应的右图为层状相区典型的十字花纹织构。

3.2TritonX-100/SDS/H2O层状液晶体系相结构的稳定性

3.2.1TritonX-100/SDS/NH3·H2O层状液晶体系的稳定性

由于向溶致液晶的水层区域引入了溶液,溶液可能对溶致液晶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对反应物加入后液晶的织构进行了表征。图2(a)-(d)分别为相同的TritonX-100/SDS/H2O三者比例(2.468/20.126//77.406),以质量浓度6.25%,8.3%,12.5%,25%的氨水替代组分水的偏光显微照片(POM)。从POM图中可以看出溶致液晶呈现各向异性,显示出明显的十字花形双折射效果,这是层状液晶的特征织构,表明氨水加入量对液晶的层状结构整体并没有影响,当浓度小于25%时并未受到破坏,也保证了纳米粒子被组装时能够复制模板的结构,当加入的氨水浓度大于25%时影响了模板的稳定性,破坏了模板的层状结构。

3.2.2TritonX-100/SDS/ZrOCl2·8H2O体系层状液晶体系的稳定性

图3(a)-(d)分别为相同的TritonX-100/SDS/H2O(2.468/20.126/77.406)三者比例,加入不同浓度的氯氧化锆0.5,1.0,1.5和2mol/L的POM照片,当氯氧化锆浓度小于1.5mol/L时照片中有条纹织构和十字花织构,说明这些体系有层状液晶结构存在,氯氧化锆的加入量在此范围内不影响溶致液晶的微观结构,但是改变氯氧化锆的浓度,当浓度增大到2mol/L时,液晶会呈现乳脂状并且不透明,这可能是氯氧化锆的浓度大,水渗透到溶致液晶的层间,导致氯氧化锆到达饱和度析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溶致液晶的微观结构。

3.3氯氧化锆浓度对所制备粉体粒径的影响

为了考察氯氧化锆溶液的浓度对做制备纳米氧化锆粒径的影响,固定三者比例TritonX-100/SDS/H2O(2.468/20.126/77.406)以氯氧化锆代替组分水,氨水浓度为12.5%,氯氧化锆的浓度分别为0.5,1.0,1.5和2.0mol/L所制备的粉体的粒径与浓度的关系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氯氧化锆浓度的增大,所制备的粉体粒径增大,可能的原因是虽然氯氧化锆与氨水均溶于表面活性剂的水层中而不溶于表面活性剂层,反应限制在二维水层中,溶致液晶长程上表面活性剂层、水层相间周期排列限制了产物在长程上的生长,但浓度增大在水层中成核和晶体生长速度增大,影响所制备纳米粉体的粒径。当氯氧化锆浓度增大到2mol/L,模板的稳定性受到破坏,二维水层的限制力减小,粒径变大。

3.4氨水浓度对所制备粉体粒径的影响

为了考察氨水的浓度对所制备的氧化锆粒径的影响,固定TritonX-100/SDS/H2O三者比例为2.468/20.126/77.406,氯氧化锆的浓度为1mol/L,分别将浓度为25%,12.5%,8.3%和6.25%的氨水替代组分水,所制备的粉体的粒径与氨水浓度的关系。从图5可看出,粉体的粒径随着氨水的浓度增大呈现增大趋势,在上面我们讨论过氨水的浓度在这个范围内,不影响模板的稳定性,模板仍保持完整性,可能导致粒径变大的原因是,反应体系的pH值大,更接近所制备粉体的等电点,导致制备的粉体更易团聚,粒径增大。

3.5样品的表征

采用TritonX-100/SDS/H2O三者比例(2.468/20.126/77.406)的模板,氯氧化锆浓度为1.0mol/L,氨水浓度为6.25%,制备样品A,将所制备的样品A前驱体在80℃下干燥12h,所得粉体做TG/DSC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图6差热可以看出氧化锆前驱体均在113℃左右出现尖锐的吸热峰并伴有较大失重,这主要是粉体中物理结构水和化学吸附水挥发引起的。

在313℃左右有放热峰的出现并伴随失重,是粉体中有机物燃烧放热导致的。从图中热重可以发现,氢氧化锆前驱体在250℃以后仍然有持续的失重,而且这一趋势保持到400℃以后,总体失重达到30%.氢氧化锆前驱体在加热过程中开始晶化的温度(550℃),故前驱体的煅烧温度确定在600℃。

为了考察模板的脱除情况,对煅烧前后的样品进行了红外图谱测定。图7为600℃煅烧前的样(a)和煅烧后的样(b)的红外图谱。图7(b)中3441cm-1被认定为O-H伸缩振动吸收峰,而2932.0和2850.6cm-1为-CH2-的反对称和对称伸缩振动,1465.8cm-1烷基链的剪式振动;1051.1cm-1为-CH2CH3-的特征吸收峰在煅烧后消失,说明表面活性剂在煅烧后能够除去。因此,煅烧温度确定为600℃。

图8为制备的粉体在600℃下煅烧的XRD衍射图,通过XRD对样品进行分析,样品为立方相的氧化锆,晶格常数a=0.5313nm,b=0.5213nm,c=0.5147nm,β=99.22,与标准卡片PDF03-0640的峰形完全一致,在图中没有发现其它杂峰,并且样品具有很好的纯度及结晶度。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其形貌照片分别见图10及图11,可以看出粉体的粒径成球形并分布均匀,基本无团聚,图颗粒尺寸约为15~30nm.3.6机理分析

根据POM对溶致液晶的表征结果以及TEM、SEM对氧化锆样品的表征结果,分析层状液晶中制备纳米结构氧化锆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纳米粒子在复制层状液晶微观结构后,位于不同层的薄片状粒子堆叠并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自组装成球形结构。

4结论

利用TritonX-100/SDS/H2O体系层状模板法,以氯氧化锆及氨水为原料制备了球形纳米氧化锆,具有立方相结构,且具有纯度高和分散性好等特点,平均直径约为15~30nm.使用POM对溶致液晶进行表征发现,一定范围内改变溶致液晶中无机源浓度,溶致液晶相仍是各向异性的,呈现层状液晶特有的油纹状织构,表明溶致液晶相均在层状相区,且离子浓度的改变并未破坏溶致液晶。氯氧化锆及氨水浓度影响所制备的样品的粒径,样品粒径随着氯氧化锆及氨水浓度增大而增大。

第二篇:材料合成与制备论文(纳米材料)

硕研10级20班

材料工程

2010012014

夏春亮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制备技术是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技术,其基本涵义是:纳米尺寸范围(10-9~10-7m)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奇特的力学、电学、磁学、热学、化学性能等,目前正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一、气相法制备纳米微粒

1.溅射法

此方法的原理为: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阴极为蒸发用材料,在两电极间充入Ar(40~250Pa),两极间施加的电压范围为0.3~1.5kV。由于两极间的辉光放电使Ar粒子形成,在电场作用下Ar离子冲击阳极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从其表面蒸发出来形成超微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离子的大小及尺寸分布主要取决于两极间的电压、电流、气体压力。靶材的表面积愈大,原子的蒸发速度愈高,超微粒的获得量愈大。

溅射法制备纳米微粒材料的优点是:1)可以制备多种纳米金属,包括高熔点和低熔点金属。常规的热蒸发法只能适用于低熔点金属;2)能制备出多组元的化合物纳米微粒,如A lS2,Tl48,Cu91,Mn9,ZrO2等;通过加大被溅射阴极表面可加大纳米微粒的获得量。采用磁控溅射与液氮冷凝方法可在表面沉积有方案膜的电镜载网上支撑制备纳米铜颗粒。

2.混合等离子法 硕研10级20班

材料工程

2010012014

夏春亮

此方法是采用RF(射频)等离子与DC直流等离子组合的混合方式来获得超微粒子。该制备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产生RF等离子时没有采用电极,不会有电极物质(熔化或蒸发)混入等离子体而导致等离子体中含有杂质,故超微粒的纯度较高;

2)等离子体所处的空间大,气体流速比DC直流等离子体慢,致使反应物质在等离子空间停留时间长,物质可以充分加热和反应;

3)可使用非惰性气体制备化合物超微粒子,使产品多样化。混合等离子蒸发法制取超微粒子有3种方法: 1)等离子蒸发法

使大颗粒金属和气体流入等离子室,生成超微粒子; 2)反应性等离子气体蒸发法

使大颗粒金属和气体流入等离子室,同时通入反应气体,生成化合物超微粒子;

3)等离子VCD法

使化合物随载气流入等离子室,同时通入反应气体,生成化合物超微粒子。

例如,将原料Si3N4以4g/min的速度流入等离子室,通入H2进行热分解,再通入反应性气体NH3,经反应生成Si 3N4超微粒子。

3.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LVCD)LVCD法具有清洁表面,离子大小可精确控制、无粘结、粒度分布均匀等优点,并容易制备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非晶及晶态纳米微粒。硕研10级20班

材料工程

2010012014

夏春亮

目前LVCD法已制备出多种单质、化合物和复合材料超细粉末,并且已进入规模生产阶段,美国的MIT于1986年已建成年产几十吨的装置。激光制备超细微粒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反应气体分子对特定波长激光束的吸收,引起反应气体分子激光光解、激光热解、激光光敏化和激光诱导化学合成反应,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获得超细粒子空间成核和长大。例如,用连续输出CO2激光(10.6um)辐照硅烷气体分子(SiH4)时,硅烷分子很容易发生热解反应:SiH4→Si(g)+ 2H2↑,热解生成的气相Si(g)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开始成核长大,形成纳米微粒。

激光制备纳米粒子的装置一般有2种类型:正交装置和平行装置。其中正交装置使用方便,易于控制,工程实用价值大,激光束与反应气体流向正交。激光束照在反应气体上形成反应焰,经反应在火焰中形成微粒,由氩气携带进入上方微粒捕捉装置。

4.化学蒸发凝聚法(CVC)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高纯惰性气体作为载气,携带有机高分子原料,通过有机高分子热解获得纳米陶瓷粉体。例如,六甲基二硅烷进入钼丝炉(温度为1100~1400℃,压力为100~ 1000Pa)热解形成团簇,并进一步凝聚成纳米级微粒,最后附着在充满液氮的转动的衬底上,经刮刀下进行纳米粉收集。此法具有产量大、颗粒尺寸细小、分布窄等优点。

5.爆炸丝法

基本原理是:先将金属丝固定在一个充满惰性气体(5MPa)的反应室中,丝的两端卡头为2个电极,它们与一个大电容相联结形成回路,硕研10级20班

材料工程

2010012014

夏春亮

加15kV的高压,金属丝在500~800kA下进行加热,熔断后在电流停止的一瞬间,卡头上的高压在熔断处放电,使熔断的金属在放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热变成蒸气,在惰性气体碰撞下形成纳米粒子沉降在容器的底部,金属丝可以通过一个供丝系统自动进入两卡头之间,从而使上述过程重复进行。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纳米金属和合金粉体。

6.其他方法

近年来,由于纳米材料规模化生产以及防止纳米粉团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制备技术。例如,气相燃烧合成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基本原理是:将金属氯化物(MCl)盐溶液喷入Na蒸气室燃烧,在火焰中生成NaCl包敷的纳米金属微粒,由于NaCl的包敷使得金属纳离子不团聚。另一种技术是超声等离子体沉积法,其基本原理是:将气体反应剂喷入高温等离子体,该等离子体通过喷嘴后膨胀,生成纳米粒子,这种方法适合于大规模连续生产纳米粉。

二、液相法制备纳米微粒

1.沉淀法

包含一种或多种离子的可溶性盐溶液,当加入沉淀剂(如OH-,CrO2-,CO32-等)后,或于一定温度下使溶液发生水解,形成的不溶性氢氧化物和盐类从溶液中析出,将溶液中原有的阴离子洗去,经分解即得所需的氧化物粉料。

2.喷雾法

喷雾法是将溶液通过各种物理手段进行雾化获得超微粒子的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其基本过程包括溶液的制备、喷雾、干硕研10级20班

材料工程

2010012014

夏春亮

燥、收集和热处理,其特点是颗粒分布比较均匀,但颗粒尺寸为亚微米级到微米级,尺寸范围取决于制备的工艺和喷雾方法。根据雾化和凝聚过程,喷雾法可分为3种:

1)喷雾干燥法 将金属盐溶液或氢氧化物溶胶送入雾化器,由喷嘴高速喷入干燥室获得金属盐或氧化物的微粒,收集,烧成所需成分的超微粒子;

2)雾化水解法 将一种盐的超微粒子,由惰性气体载入含有金属醇盐的蒸气室,金属醇盐的蒸气附着在超微粒的表面,与水蒸气反应分解后形成氢氧化物微粒,经焙烧可获得氧化物超细微粒。这种方法获得的微粒纯度高,分布窄,尺寸可控,具体尺寸大小主要取决于盐的微粒大小;

3)雾化焙烧法 将金属盐溶液由压缩空气经窄小的喷嘴喷出雾化成小液滴,雾化温度较高,使金属盐小液滴热解形成超微粒子。

3.凝胶-溶胶法

此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水解,溶质聚合凝胶后,再将凝胶干燥,煅烧,最后得到无机材料。本法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溶胶的制备 有两种制备方法: 一是先将部分或全部组分用适当沉淀剂先沉淀出来,经凝聚,使原来团聚的沉淀颗粒分散成原始颗粒。这种原始颗粒的大小一般在溶胶体系中胶核的大小范围内,因而可值得溶胶;二是由同样的盐溶液,通过对沉淀过程的仔细控制,使首先形成的颗粒不致团聚为大颗粒沉淀,从而直接得到溶胶。

2)溶胶凝胶转化 溶胶中含有大量的水,凝胶过程中,使体系失硕研10级20班

材料工程

2010012014

夏春亮

去流动性,形成一种开放的骨架结构。实现凝胶作用的途径一是化学法,即通过控制溶胶中的电解质浓度来实现凝胶化;二是物理法,即迫使胶粒间相互靠近,克服斥力,实现凝胶化。

3)凝胶干燥 在一定条件下,使溶剂蒸发,得到粉料,干燥过程中凝胶结构变化很大。该方法化学均匀性好,纯度高,颗粒细,可容纳不溶性组分或不沉淀组分,烘干后容易形成硬团聚现象,在氧化物中多数是桥氧键的形成,球形凝胶颗粒自身的烧结温度低,但凝胶颗粒之间的烧结性差,块状材料烧结性能不好,干燥时收缩大。

4.湿化学法

湿化学法制备纳米粉末是目前公认的具有发展前途的制粉方法,也是实验室常用的手段。湿化学法的实验流程如下:

确定纳米粉材料→制成含该材料粒子的溶液→用该材料的E-pH图确定沉淀的pH范围→将分散剂NH4Cl溶入去离子水中,并用氨水、盐酸调节水溶液至沉淀的pH 值→含该材料离子的水溶液在具有恒定的pH 的沉淀液中雾化→凝胶→水洗,过滤,乙醇脱水→煅烧、研磨→纳米粉。

第三篇: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从金属纳米材料这一金属材料重要分支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其中重点讲述了强行塑性变形及胶束法制备纳米材料,并分析了金属纳米材料的现状及对今后的展望。

关键字:晶粒细化;强烈塑性变形;胶束法;块状纳米材料

引言:

金属材料是指金属元素为主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材料的统称。包括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和特种金属材料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金属材料关系十分密切。继石器时代之后出现的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均以金属材料的应用为其时代的显著标志。

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金属材料的服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国科学家积极投身于金属材料领域,向金属材料的性能极限不断逼近,充分利用其为人类服务。

一种崭新的技术的实现,往往需要新材料的支持。例如,人们早就知道喷气式航空发动机比螺旋桨航空发动机有很多优点,但由于没有合适的材料能承受喷射出燃气的高温,是这种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直到1942年制成了耐热合金,才使喷气式发动机的制造得以实现。

1金属纳米材料的提出

从目前看,提高金属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向着金属结构的极端状态发展:一方面认为金属晶界是薄弱环节,力求减少甚至消除晶界,因此发展出了单晶与非晶态合金;另一方面使多晶体的晶粒细化到纳米级(一般<100 nm,典型为10 nm左右)[1]。细化晶粒是金属材料强韧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尤其是当金属材料的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度时,金属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力学性能[2]。因此,金属材料晶粒超细化/纳米化技术的发展备受人们关注,一系列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相继提出并进行了探索,包括电沉积法、溅射法、非晶晶化法、强烈塑性变形法(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SPD)、[3]粉末冶金法以及热喷涂法等。

金属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金属材料。若按维数,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可分为(类:一是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度均在纳米尺度,如纳米粉体、原子团簇等;二是一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三是二维。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及超晶格等。超微颗粒的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在空气中金属颗粒会迅速氧化而燃烧。利用表面活性,金属超微颗粒可望成为新一代的高效催化剂和贮气材料以及低熔点材料[4]。金属纳米颗粒表现出许多块体材料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质,可用于催化、光催化、燃料电池、化学传感、非线性光学和信息存储等领域。

以金金属具体来说,与块状金不同,金纳米粒子的价带和导带是分开的。当金粒子尺寸足够小时,会产生量子尺寸效应,引起金纳米粒子向绝缘体转化,并形成不同能级间的驻电子波。若其能级间隔超出一定的范围并发生单电子跃迁时,将表现出特殊的光学和电子学特性,这些性质在晶体管、光控开关、传感器方面都有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因为金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使其在生物传感器、光化学与电化学催化、光电子器件等领域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来,基于金纳米粒子在发生吸附后其表面等离子共振峰会发生红移这一性质,对担载金纳米粒子的DNA及糖类分子进行研究,发现其在免疫、标定、示踪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金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催化氧化反应中有着很高的催化活性,而担载金纳米粒子后,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极大提高[5]。

2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如今,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已趋于多样化发展,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基本的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其他方法,物理法大致包括粉碎法和构筑法,化学法由气相反应法和液相法。物料的基本粉碎方式是压碎、剪碎、冲击粉碎和磨碎。常借助的外力有机械力、流能力、化学能、声能、热能等。一般的粉碎作用力都是几种力的组合,如球磨机和振动磨是磨碎和冲击粉碎的组合;雷蒙磨是压碎、剪碎和磨碎的组合;气流磨是冲击、磨碎与剪碎的组合。构筑法是由小极限原子或分子的集合体人工合成超微粒子。

气相法制备金属纳米微粒,主要有气相冷凝法、活性氢—熔融金属反应法、溅射法、流动液面上真空蒸镀法、通电加热蒸发法、混合等离子法、激光诱导化学气相沉积法、爆炸丝法、化学气相凝聚法和燃烧火焰—化学气相凝聚法。

液相法制备金属纳米微粒,主要有沉淀法、喷雾法、水热法、溶剂挥 发分解法、溶胶—凝胶法、辐射化学合成法。此外还包括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微波等离子体、低压火焰燃烧、电化学沉积、溶液的热分解和沉淀等。

2.1块体材料制备

金属纳米块体材料制备加工技术:两种大块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6]-[8]。第一种是由小至大,即两步过程,先由机械球磨法、射频溅射、溶胶—凝胶法、惰性气体冷凝法等工艺制成纳米颗粒,再由激光压缩、原位加压、热等静压或热压制成大块金属纳米材料。凡能获得纳米粉末的方法一般都会通过后续加工得到大块金属纳米材料。第二种方法为由大变小,是将外部能量引入或作用于母体材料,使其产生相或结构转变,直接制备出块体纳米材料。诸如,非晶材料晶化、快速凝固、高能机械球磨、严重塑性形变、滑动磨损、高能粒子辐照和火花蚀刻等。使大块非晶变成大块纳米晶材料或利用各种沉积技术获得大块金属纳米材料。

大块金属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工艺简单,产量大及适应范围宽,能获得样品界面清洁且无微孔的大尺寸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其发展方向是直接晶化法。实际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块状纳米晶样品制备仍以非晶晶化法和机械合金化法为主[4]。现在需要克服的是机械合金化中微孔隙的大量产生,亦应注意其带来的杂质和应力的影响。今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重点将是高压高温固相淬火,脉冲电流及深过冷直接晶化法和与之相关的复合块状纳米材料制备及研究工作。

2.2 强烈塑性变形法(SPD技术)

强烈塑性变形法(SPD技术)是在不改变金属材料结构相变与成分的前提下,通过对金属材料施加很大的剪切应力而引入高密度位错,并经过位错增殖、运动、重排和湮灭等一系列过程,将平均晶粒尺寸细化到1μm以下,获得由均匀等轴晶组成、大角度晶界占多数的超细晶粒金属材料的一种工艺方法[9]。SPD是一种致力材料纳米化的方法,其特点是利用剧烈塑性变形的方式,在较低温度下(一般<0.4Tm, Tm为金属熔点)使常规金属材料粗晶整体细化为大角晶界纳米晶,无结构相变与成分改变,其主要的变形方式是剪切变形。它不仅是一种材料形状加工的手段,而且可以成为独立改变材料内部组织和性能的一种技术,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热处理的功效。它能充分破碎粗大增强相,尤其是在促使细小颗粒相均匀分布时比普通轧制、挤压效果更好,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延展性和可成形性。在应用方面,到目前为止,通过SPD法取得了纯金属、合金钢、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基复合材料等的纳米结构,而且投入了实际应用并获得了认可[3]。譬如,通过SPD法制备的纳米Ti合金活塞,已用于小型内燃机上;通过SPD法制备的纳米Ti合金高强度螺栓,也已广泛应用于飞机和宇宙飞船上。这些零件可以满足高强度、高韧性、较高的疲劳性能的要求,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寿。

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采用SPD技术制备金属纳米/超细晶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管是何种SPD法制备纳米材料,目前,还处在工艺可行性分析及材料局部纳米化的实验探索阶段,存在诸如成形效率低、变形过程中出现疲劳裂纹、工件尺寸小、显微组织不均匀、材料纳米化不彻底等问题,对SPD制备纳米/超细晶金属材料的成形机理没有统一的定论。

2.3胶束法

胶束法是控制金属纳米颗粒形状的另一个重要方法[10]。胶束以一小部分增溶的疏水物质或亲水物质形式存在。如果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进一步增大,增溶程度会相应提高。胶束尺寸可增大到一定的范围,此时胶束尺寸比表面活性剂的单分子层厚度要大很多,这是因为内池中的水或者油的量增大的缘故。如果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进一步增大,胶束则会被破坏而形成各种形状,这也为合成不同形状的纳米粒子提供了可能。合成各种形貌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还包括高温分解法、水热法、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法等。其中,高温分解法是在高温下分解前驱体;水热法是一种在高温高压下从过饱和水溶液中进行结晶的方法;气相沉积法是将前驱体用气体带入反应器中,在高温衬底上反应分解形成晶体。这3种方法均可以得到纯度高、粒径可控的纳米粒子,但是制备工艺相对复杂,设备比较昂贵。电化学方法中可采用石墨、硅等作阴极材料,在水相中还原制备不同金属纳米颗粒,也可采用模板电化学法制备金属纳米管、纳米线等不同形貌的纳米材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设备简单,但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合成方面的应用。

2.4双模板法制纳米点阵[11]

采用先后自组装、沉积和溶解的方法,制成2种模板,然后在其中空球模板中电化学沉积得到纳米粒子点阵,溶去另外一种模板后得到纳米粒子点阵。这是目前获得粒子均匀排列有序纳米粒子点阵的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如何控制粒子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

3金属纳米材料的现状分析

纳米技术在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革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它对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安定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鉴于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特别是金属纳米材料在未来科技中的重要地位及产业化的前景一片光明,目前世界上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金属纳米材料,从战略高度部署纳米技术研究,以提高未来10年至20年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雷尔说过:20世纪70年代重视微米研究的国家如今都成为发达国家,现今重视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国家极可能成为下世纪的先进国家。最近美国在国家科学技术理事会的主持下,提出“国家纳米技术倡议”:纳米技术将对21世纪的经济、国防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可能与信息及生物技术一样,引导下一个工业革命,应该置其于科技的最优先位置。世界各国制定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战略是:以未来的经济振兴和国家的实际需求为目标,牵引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组织多学科的科技人员交叉创举,重视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衔接,重视技术集成;重视纳米材料和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提高高技术含量,同时部署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环境、能源和信息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八五”期间,纳米材料科学列入国家攀登项目。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自1996年以后在准一维纳米丝纳米电缆的制备等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约有1万人从事纳米研究与发展,拥有20多条生产能力在吨级以上的纳米材料粉体生产线。生产的纳米金属与合金的种类有:银、钯、铜、铁、钴、镍、铝、钽、银-铜合金、银-锡合金、铟-锡合金、铜-镍合金、镍-铝合金、镍-铁合金、镍-钴合金[4]。

4结束语及展望

随着金属纳米科技的发展,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已日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金属纳米科学也将成为受人瞩目的学科。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对复杂化学反应过程与机理的探索、金属纳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等方面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上述金属纳米材料化学制备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将会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完善并将产生新的突破,它们将极大地推动金属纳米材料的规模制备与广泛实际应用,并最终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今后金属纳米的发展趋势: 1在制备方面,大量的新方法、新工艺不断出现,希望找到产量大、成本低、无污染、尺寸可控的制备方法,为产业化服务。

2实用化研究提到日程上,出现基础研究和应用并行发展的问题,对传统金属材料进行纳米改性,以期获得优良性能。

3日益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不仅依赖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而且同电子学、生物学、测量学等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GleiterH.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J].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1989, 33(4): 223-315.[2]王军丽,史庆南.纳米超细晶材料的制备方法[J].材料导报, 202_, 19(5): 15-19.[3]杨保健,夏琴香,张 鹏.SPD制备纳米/超细晶金属材料的成形方法[J].锻压技术,202_,36(2):48-51.[4]张代东,王钦清.金属纳米材料的发展动态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_,12(5):89-91.[5] 姚素薇,邹毅,张卫国.金纳米粒子的特性、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2_,26(3):310-313.[6] 田春霞.金属纳米块体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及应用[J].材料科学与

工程,202_,19(4):127-131.[7] 李景新,黄因慧,沈以赴.纳米材料的加工技术[J].材料科学与工

程,202_,19(4):117-121.[8] 刘建军,王爱民,张海峰.高压原位合成块体纳米镁-锌合金[J].材料研究学报,202_,15(3):299-302.[9] Valiev R Z, Islamgaliev R K, Alexandrov I V.Bulk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rom 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 [J].Prog.Mater.Sci., 202_, 45(2): 103-189 [10] 刘惠玉,陈 东,高继宁.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液相合成及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应用[J].化学进展,202_,18(7/8):890-894.[11] 曹立新,屠振密,李宁.电沉积法制备单金属纳米晶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2_,42(6):47-52.

第四篇:纳米材料制备的小论文选题

纳米材料制备课程的小论文

论文要求:通过查阅文献,写出一篇不少以3000字的科技小论文,小论文内容不得重复,若发现重复内容超过50%的论文,按0分处理。论文选题如下,若有的同学对其它选题(下述没有包涵的选题)感兴趣也可以写。一班 1-10号:

(1)碳纳米管的性能与在某一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如在储氢,高能电池,计算机,高温防护材料等方面。

(2)石墨烯的特性与在某一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如纳米电子器件,光子传感器等方面。11-20号

(3)纳米二氧化硅的特性与其在有一方面的研究进展。(4)纳米氧化锌在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21-30号

(5)纳米硫化锌在某一方面的研究进展(6)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及在某一方面的应用。二班 1-10号

纳米复合纤维在某一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

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广泛,任选一种纳米复合纤维即可。11-20号(1)纳米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2)纳米磁性材料的研究进展 21-30号

(1)纳米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2)纳米量子点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某一方面的应用。

纳米光学材料的研究进展

由于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得它们在磁、光、电、敏感性等方面呈现常规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因此纳米微粒在磁性材料、电子材料、光学材料、高致密度材料的烧结、催化、传感、陶瓷增韧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8.1陶瓷增韧

陶瓷材料在通常情况下呈脆性,由纳米粒子压制成的纳米陶瓷材料有很好的韧性。因为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界面,界面的原子排列是相当混乱的,原子在外力变形的条件下很容易迁移,因此表现出甚佳的韧性与延展性。

8.2磁性材料方面的应用

磁性金属和合金一般都有磁电阻现象,所谓磁电阻是指在一定磁场下电阻改变的现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磁电阻。所谓巨磁阻就是指在一定的磁场下电阻急剧减小,一般减小的幅度比通常磁性金属与合金材料的磁电阻数值约高10余倍。巨磁电阻效应是近10年来发现的新现象。磁性液体的主要特点是在磁场作用下可以被磁化,可以在磁场作用下运动,但同时它又是液体,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在静磁场作用下,磁性颗粒将沿着外磁场方向形成一定有序排列的团链簇,从而使得液体变为各向异性的介质。当光波、声波在其中传播时(如同在各向异性的晶体中传播一样),会产生光的法拉第旋转、双折射效应、二向色性以及超声波传播速度与衰减的各向异性。此外,磁性液体在静磁场作用下,介电性质亦会呈现各向异性。这些有别于通常液体的奇异性质,为若干新颖的磁性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纳米微晶软磁材料目前沿着高频、多功能方向发展,其应用领域将遍及软磁材料应用的各方面,如功率变压器、脉冲变压器、高频高压器、可饱和电抗器、互感器、磁屏蔽、磁头、磁开关、传感器等,它将成为铁氧体的有力竞争者。新近发现的纳米微晶软磁材料在高频场中具有巨磁阻抗效应,又为它作为磁敏感元件的应用增添了多彩的一笔。研制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通常软磁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高于永磁材料,而永磁材料的磁晶各向异性又远高于软磁材料,如将软磁相与永磁相在纳米尺度范围内进行复合,就有可能获得兼备高饱和磁化强度、高矫顽力的新型永磁材料。微磁学理论表明,稀土永磁相的晶粒尺寸只有低于20 nm时,通过交换糯合才有可能增大剩磁值。

8.3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催化剂在许多化学化工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控制反应时间、提高反应效率和反应速度。大多数传统的催化剂不仅催化效率低,而且其制备是凭经验进行,不仅造成生产原料的巨大浪费,使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且对环境也造成污染。纳米粒子表面活性中心多,为它作催化剂提供了必要条件。纳米粒于作催化剂,可大大提高反应效率,控制反应速度,甚至使原来不能进行的反应也能进行。纳米微粒作催化剂比一般催化剂的反应速度提高10~18倍。

8.4纳米材料在光学方面的应用

纳米微粒由于小尺寸效应使它具有常规大块材料不具备的光学特性,如光学非线性、光吸收、光反射、光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等,都与纳米微粒的尺寸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研究表明,利用纳米微粒的特殊的光学特性制成的各种光学材料将在日常生活和高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关于这方面研究还处在实验室阶段,有的得到了推广应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各种纳米微粒在光学方面的应用。红外反射材料。高压钠灯以及各种用于拍照、摄影的碘弧灯都要求强照明,但是电能的69%转化为红外线,这就表明有相当多的电能转化为热能被消耗掉,仅有一少部分转化为光能来照明。同时,灯管发热也会影响灯具的寿命。如何提高发光效率,增加照明度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纳米微粒的诞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用纳米SiO2和纳米TiO2微粒制成了多层干涉膜,总厚度为微米级,衬在有灯丝的灯泡罩的内壁,结果不但透光率好,而且有很强的红线反射能力。有人估计这种灯泡亮度与传统的卤素灯相同时,可节省约18%的电。优异的光吸收材料。纳米微粒的量子尺寸效应等使它对某种波长的光吸收带有蓝移现象。纳米微粒粉体对各种波长光的吸收带有宽化现象。纳米微粒的紫外吸收材料就是利用这两个特性。通常的纳米微粒紫外吸收材料是将纳米微粒分散到树脂中制成膜,这种膜对紫外光的吸收能力依赖于纳米粒子的尺寸和树脂中纳米粒子的掺加量和组分。目前,对紫外吸收好的几种材料有:30~40 nm的TiO2纳米粒子的树脂膜、Fe2O3纳米微粒的聚酯树脂膜。前者对400 nm 波长以下的紫外光有极强的吸收能力,后者对600 nm以下的光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可用作半导体器件的紫外线过滤器隐身材料。由于纳米微粒尺寸远小于红外及雷达波波长,因此纳米微粒材料对这种波的透过率比常规材料要强得多,这就大大减少波的反射率,使得红外探测器和雷达接收到的反射信号变得很微弱,从而达到隐身的作用;另一方面,纳米微粒材料的比表面积比常规粗粉大3~4个数量级,对红外光和电磁波的吸收率也比常规材料大得多,这就使得红外探测器及雷达得到的反射信号强度大大降低,因此很难发现被探测目标,起到了隐身作用。

8.5在浆料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用作导电浆料,导电浆料是电子工业的原材料,由于纳米材料可使块体材料的熔点大大降低,因此用超银粉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在低温下烧结,此时基片可以不用耐高温陶瓷,甚至可采用塑料等低温材料。

8.6在精细化工方面的应用

精细化工是一个巨大的工业领域,产品数量繁多,用途广泛,并且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纳米材料的优越性无疑也会给精细化工带来福音,并显示它的独特畦力。在橡胶、塑料、涂料等精细化工领域,纳米材料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在橡胶中加入纳米SiO2,可以提高橡胶的抗紫外辐射和红外反射能力。纳米Al2O3,和SiO2,加入到普通橡胶中,可以提高橡胶的耐磨性和介电特性,而且弹性也明显优于用白炭黑作填料的橡胶。塑料中添加一定的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塑料的强度和韧性,而且致密性和防水性也相应提高。

8.7纳米材料在地表水处理中的应用

地表水常常遭受泥沙、铁锈、有机物、异味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因此必须进行处理,以除去水中的这些物质,从而满足人们对清洁水质的需求传统的水处理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并且存在着二次污染等问题,污水处理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为了维护人类的用水需求,需要更为有效的一些新方法,比如微观过滤、反转渗透以及光催化等,以替代现有的一些处理方法,同时,也非常需要有效配水和精确监测水质的新方法和新的膜技术,如自组装孔洞膜、适应性好的膜、光反应性膜和具有指示器功能(reporter funct iona lity)的膜等,当然也需要在纳米过滤(nano filtration)和纳米分离(nanoseparation)方面提出新的理论和进行模拟研究新的纳米复合材料,测定化学种类的水纯化传感器以及适应性强的多功能纳米材料对于实现上述目的会很有帮助纳米材料和技术在这些新方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纳米技术可以将污水中的贵金属,如Au, Pd, Ru和Pt等完全提炼出来,它不仅可以除去贵金属对人体极其有害的影响,而且还能避免它们从污水中流失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9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的应用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如:纳米电子器件,医学和健康,航天、航空和空间探索,环境、资源和能量,生物技术等。我们知道基因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这种双螺旋结构的直径约为几十纳米。用合成的晶粒尺寸仅为几纳米的发光半导体晶粒,选择性的吸附或作用在不同的碱基对上,可以“照亮”DNA的结构,有点像黑暗中挂满了灯笼的宝塔,借助与发光的“灯笼”,我们不仅可以识别灯塔的外型,还可识别灯塔的结构。简而言之,这些纳米晶粒,在DNA分子上贴上了标签。目前,我们应当避免纳米的庸俗化。尽管有科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纳米材料的应用问题,但很多技术仍难以直接造福于人类。现阶段纳米材料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纳米粉体方面,属于纳米材料的起步阶段,应该指出这不过是纳米材料应用的初级阶段,可以说这并不是纳米材料的核心,更不能将“纳米粉体的应用”等同与纳米材料。

10小结

纳米科学是一门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集于一体的新兴科学,主要包括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和纳米生物学等。21世纪是纳米技术的时代,国家科委、中科院将纳米技术定位为“21世纪最重要、最前沿的科学”。纳米材料的应用涉及到各个领域,在机械、电子、光学、磁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纳米科学技术的诞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能源、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21世纪初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纳米材料各种新颖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设计出各种新型的材料和器件。通过纳米材料科学技术对传统产品的改性,增加其高科技含量以及发展纳米结构的新型产品,目前已出现可喜的苗头,具备了形成21世纪经济新增长点的基础。

参考文献及资料

[1] 赵保华.纳米材料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_

[2]王中林.纳米材料表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_

[3] 张艳辉.纳米材料在化工领域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2_

[4] 李凤生.纳米/微米复合技术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2_ [5]李道华,喻永红.纳米材料的合成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西昌学院学报,202_

第五篇:纳米材料与技术论文

石墨烯在橡胶中的应用

摘要:石墨烯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和导电/导热性质,为发展多功能聚合物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简单介绍了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功能化,并重点介绍了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同时分析了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关键词:石墨烯 纳米复合材料 制备引言

橡胶在室温下具有独特的高弹性,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物资,泛应用于国民经济"高新技术和国防军工等领域。然而,未补强的橡胶存在强度低,模量低,耐磨差,抗疲劳差等缺陷。因此绝大数橡胶都需要补强,同时随着橡胶制品的多元化,在满足最基本的物理机械性能强度的同时,需要具有功能性的纳米填料/橡胶复合材料。石墨烯是一种有着优异性能的二维纳米填料,将石墨烯与聚合物复合是发挥其性能的重要途径,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对橡胶的力学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导热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等都有很大提升,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石墨烯的制备及其衍生物的功能化 2.1 石墨烯的制备

本文重点介绍利用氧化石墨烯(GO)的还原来制备石墨烯,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不能完全消除含氧官能团,还存在结构缺陷和导电性差等缺点,但是相比于其他方法,其宏量和廉价制备的特点更为突出。2.2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

目前,氧化石墨烯的还原一般分为热还原与化学还原两种方法。热还原是指 GO在高温下脱除表面的含氧基团并释放大量气体,从而还 原并剥离GO.化学还原法是指利用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对GO进行脱氧还原。2.3 石墨烯的功能化

对于氧化石墨烯还原之后的石墨烯,可以用非共价键改性,通过工业用燃料,荧光增白剂,表面活性剂高效稳定石墨烯。

2.4 橡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的检测

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定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用X射线衍射仪(XRD)测定复合物的衍射谱图;用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复合物的形貌;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式样力学性能。3 橡胶/石墨烯橡胶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目前制备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即胶乳共混法,溶液共混法,机械混炼法。3.1 胶乳共混法 利用超声辐照胶乳和原位还原法(ULMR)制备石墨烯均匀分散的石墨烯/NB复合材料的方法,解决了石墨烯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和剥离问题,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1].通过胶乳混合-静态热压和硫化方法制备了具有石墨烯导电网络的石墨烯/NR纳米复合材料[2].黄光速等通过胶乳法分别制备了石墨烯/NR和石墨烯/丁苯橡胶(SBR)复合材料,并研究了材料的硫化机理[3].Kim等[4]通过胶乳法制备了石墨烯/SBR复合材料,发现橡胶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Schopp等[5]通过胶乳法制备了常规和新型碳系填料(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填充的SBR复合材料,发现不同填料类型、填充量、填料分散方法对复合材料性能的有影响,其中,石墨烯对SB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以及气体阻隔性能的提高最为显著.3.2 溶液共混法

Lian等[6]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石墨烯/丁基橡胶(IR)复合材料,橡胶机械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Sadasiviuni等[7]用马来酸酐接枝丁基橡胶(MA-g-HR),通过溶液法制备得到了石墨烯/MA-g-HR纳米复合材料.Bai等[8]利用超声将氧化石墨烯分散到二甲基甲酰胺,将丁腈橡胶(NBR)溶于四氢呋喃,然后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加到橡胶溶液中,再经超声、分散、干燥、双辊混炼和热压硫化得到了氧化石墨烯/NBR复合材料.3.3 机械混炼法

Mahmoud等[9]最早通过机械混炼法制备了石墨烯/NBR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石墨烯对材料的循环疲劳的影响.Al-solamy等[10]先利用双辊开炼机对复合橡胶进行机械混炼,然后将复合橡胶模压成面积为1cm2、高1cm的圆柱体,最后热压、硫化得到石墨烯/NBR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提出了导电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压阻效应的微观结构模型.Das等通过机械共混法分别制备了石墨烯、膨胀石墨(EG)、CNTs、EG/CNTs杂化填充SBR纳米复合材料,并对4种复合材料的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做了对比.Dao等[11]通过铝三仲丁醇在DMF水溶液中处理石墨烯制备出氧化铝涂覆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复合填料.3.4 其他方法。

Castro等[12]采用气相沉积法在聚苯胺/乙丙橡胶复合导电橡胶中趁机石墨烯的方法制备了新型有机电导材料;Cheng等[13]以金属镍泡沫为模版,通过CVD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泡沫,再将二甲基硅橡胶浇筑到石墨烯泡沫中制备石墨烯/合成橡胶复合材料;Zhan等[14]报道了将化学还原的石墨烯自组装到NR胶乳粒子表面,在不经过开练配合的情况下直接静态热压硫化,制备了具有石墨烯“隔离”网络结构的NR复合材料(NRLGES);Wang等[15]在玻璃基板上通过层-层的静电组装制备了聚乙烯亚胺/羧基丁腈橡胶多层膜材料.4结论与展望

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物理和电特性,作为橡胶纳米填料,具有非常高的增强效率和效果,同好似还可以赋予橡胶材料其他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改善其机械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等,对橡胶制品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具有特别的意义。

石墨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核心问题是在集体中均匀有效的分散与分布石墨烯填料。目前常用的复合方法有:胶乳共混、溶液共混和机械混炼,一般采用溶液共混和胶乳共混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石墨烯分散均匀,因此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GO表面的含氧基团能有效增强与极性橡胶的界面作用;还原石墨烯比表面积大且存在“褶皱”结构,因此其与大多数非极性橡胶如NR,SBR等有较强的界面结合。通过石墨烯的表面修饰可以进一步提高街面作用和石墨烯分散,从而提高复合材料性能,总的来说,石墨烯可以有效的增加各种橡胶基材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强度和气体阻隔性。

[1] Zhan Y,Wu J, Xia H, Fei G, Yuan G, Macromol Mster Eng,202_,296(7),590-602 [2] Potts J R,Shankar O,Murali S,Du L,Ruoff R S.Compas Sci Technol,202_,74:166-172 [3] Wu J,Xing W,Huang G,Li H,Tang M,Wu S,Liu Y.Polymer,202_,54(13):3314-3323 [4] Kim J S,Hong S,Park D,Shim S E.Macromol Res,202_,18(6):558-565 [5] Schopp S,Thamann R,Ratzsch K F,Kenling S,Altstadt V,Mulhaupt R.Macromol Mater Eng,202_,299(3):319-329 [6] Lian H,Li S,Liu K,Xu L,Wang K,Gua W.Polym Eng Sci,202_,51(41):2254-2260 [7] Sadasivuni K K,Saiter A.Gautier N,Thomas S,Grohens Y.Colloid Polym Sci,202_,291(7):1729-1740 [8] Bai X,Wan C,Zhang Y,Zhai Y.Carbon,202_,49(5):1608-1613 [9] Mahmoud W E,Al-Ghamdi A A.Al-Solamy F R.Polym Advan Technal,202_,23(2):161-165 [10] Alsolamy F R,AlGhamdi A A,Mah moud W E.Polym Adv Technol,202_.23(3):478-482 [11] Dao T D, Lee H, Jeong H M.Alumina-coated graphene nanosheet and its composite of acrylic rubber[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2_, 416: 38-43.[12] de Castro R K, Araujo J R, Valaski R, et al.New transfer method of CVD-grown graphene using a flexible, transparent and conductive polyaniline-rubber thin film for organic electronic application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_, 273: 509-518.[13] Chen Z, Ren W, Gao L, et al.Three-dimensional flexible and conductive interconnected graphene networks grown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J].Nature materials, 202_, 10(6): 424-428.[14] Zhan Y, Lavorgna M, Buonocore G, et al.Enhanc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rubber composites by constructing interconnected network of self-assembled graphene with latex mix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2_, 22(21): 10464-10468.[15] Bokobza L.Enhanced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 rubber composites[J].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202_, 23(12): 1543-1549.

球形纳米氧化锆的模板法制备技术论文(5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