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座谈发言[合集]
编辑:雨后彩虹 识别码:130-913991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2-17 15:49: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座谈发言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座谈发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加强水、路、港、岸、产、城等各方面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流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需要从整体出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中,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作出的区域整体定位和东中西部功能定位,结合各自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东中西部经济一体化布局、功能差异化协同、区域均衡化发展,努力实现错位发展、有机融合,形成合力。

经济一体化布局是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产业分工和经济开放。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加强东中西部产业有序衔接转移:东部地区可以依托区位、技术、产业优势,瞄准世界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中西部地区可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下大气力抓好

落后产能淘汰关停,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东中西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统一、协调配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破除区域市场壁垒,畅通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的渠道,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功能差异化协同是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关键。过去一个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存在不同地区同质化问题。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东中西部应根据长江经济带的整体定位和功能分布,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找到错位发展的重点方向,实现错位协调发展。比如,东部可以发挥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方面优势,着力发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命科学等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功能;中西部可以着力在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上下功夫,加快补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短板,强化人口吸纳集聚,强化支撑功能。

区域均衡化发展是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东中西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较大,客观上制约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对此,应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网络化、便利化,推动区域之间在服务民生上深化合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事业区域一体化推进、均衡化发展。东中西部特别是三峡

库区、中部蓄滞洪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好长江经济带沿线的脱贫攻坚战,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实现较大提高。

第二篇: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是一个整体,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资源优势等不一样,要实现其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实行分段开发才能实现。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就提出并实施长江中游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大力推进沿江地区开放开发,促进了沿江地区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一轮开放开发必然是要通过经济带的整体发展,发挥肩挑鄂西和鄂东的“扁担功能”,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最终实现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然而,目前湖北长江经济带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资源优势等不一样,要实现其整体发展,必须通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实行分段开发,才能最终实现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途径可概括为“两中心两分段一整合”

一、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1、进一步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

武汉是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还是华中地区、长江中游、省域市域中心城市,具有多层次性。要进一步突出武汉市在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优先支持武汉市的发展。第一、工业是武汉市的发展重点。要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集约发展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食品、家电、纺织服装、医药、烟草等重点产业。第二、服务业是武汉发展的另一个重点。要在巩固和改造提升商贸、交通通讯和房地产三大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旅游、文化产业和社会服务业。要将武汉建设成中部地区的资金集散中心,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区域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建设,支持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级银行进入武汉,推进区域性金融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的区域金融城市体系;要加快以武汉产权交易中心为枢纽、覆盖中部地区的产权交易市场网络;要充分利用武汉信息港的优势,加快与中部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市场培育、信息咨询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与中部地区各层次的信息交流,就区域发展规划、合作事项等进行沟通与协调,扩大中部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三、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外向经济。要充分利用产业转移新机遇,扩大引进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要充分发挥武汉地处中部、九省通衢、市场活跃、流通量大、科技资源雄厚、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在国内加强武汉城市圈与沿海都市圈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贸易合作、投资合作等方式,拓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在国际上利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引进更多的世界大公司、大财团来汉投资兴业,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使武汉成为世界大公司、大企业在中部地区投资的重点区域及湖北省利用外资的辐射源,从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只有武汉的继续壮大,才能更好的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推动武汉与沿江各地产业、科教资源、基础设施、区域性资本市场等的无缝隙对接、实现区域合作与沿江各地共同繁荣。

2、逐步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

宜昌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还是长江经济带的次中心城市、水电之都、国际性旅游城市。要从新型工业化、物流、旅游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逐步增强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带动宜昌各沿江地区及巴东地区的发展:

(1)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增强宜昌总体经济实力。

第一,抓住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新机遇,实施沿江突破战略。加快沿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平台。统一规划,统筹布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以沿江城市群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把沿江地区建成全市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第二,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宜昌城区至枝江沿江“百里工业走廊”,以化工、电子材料、船舶制造、电力、食品医药、建材、冶金、轻纺等主导产业为支撑,把宜昌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磷精细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水能基地、食品医药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冶炼加工基地、轻工纺织基地等八大产业基地。

第三,着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百亿企业”。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推进器。扶持扶持宜化集团、兴发集团、东阳光、三宁化工、南珀硅材料公司、三峡全通涂镀板等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主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

第四,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

(2)加快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使宜昌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现有基础设施,着眼于三峡翻坝转运提速增效和服务长江中上游发展,优化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规划,加快物流运输、物流园区、物流信息、物流环境建设,形成以三峡翻坝转运物流为特色,以大宗骨干品种为重点,带动三峡区域性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的现代物流体系,把宜昌建成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使现代物流成为宜昌的支柱产业。

(3)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将宜昌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坚持整体规划、分段开发、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沿江旅游产业带建设。以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三峡大坝为核心,以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建设为重点,以众多自然风光、文化旅游为补充,建成长江三峡国际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集中力量打造湖北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加强三峡大坝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档次;推进平湖半岛旅游综合功能区开发,建设三峡游轮港口集散中心;加快屈原、昭君、清江、三国、柴埠溪、灵龙峡等两大辅助景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

(4)进一步增强省域副中心交通枢纽功能,使宜昌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交通部规划以太平溪、茅坪、云池、田家河、红花套、枝城等港口为依托,加快建设现代化宜昌新港,通过三峡船闸、翻坝转运等途径,构建畅通有序、快速便捷的三峡航运中转系统。要以三峡航运中转中心建设为新的起点,着力构建“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联运”的交通新格局。积极运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为区域内客货发送、集散、联运提供条件、场所、信息、环境等综合服务,使宜昌真正成为承东接西、通南达北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5)要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城市骨架,统筹推进九大城市组团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健全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三级城镇网路;提高科教、文卫、金融业等服务业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市区城镇化水平。

二、分段开发

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分段发展可分为两段,武鄂黄段和宜昌荆州段。

1、继续提升武鄂黄地区发展水平

武鄂黄地区是湖北冶金工业的生产基地,全省生铁、钢、钢材产量,鄂东三市(武汉、鄂州、黄石)占全省总产量的85%以上,铜产量占100%,金银产量也主要集中在鄂东的黄石。湖北钢铁工业中的“三大企业”──武汉钢铁公司、鄂城钢铁厂、大冶钢厂,分别坐落在鄂东重镇武汉、鄂州和黄石,主要金、银、铜、铁矿山也集中于鄂州、黄石等地,其它冶金工业企业也主要在鄂东的武汉、鄂州、黄石一线。黄金水道长江,把武汉、鄂州、黄石三座工业城区串连起来,形成了著名的鄂东(武鄂黄)冶金工业走廊。同时还形成了武鄂黄(石)建材工业走廊、武鄂黄(石)黄(冈)为主的沿江高技术产业开发带、武鄂黄(石)咸宁(赤壁)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武黄(冈)黄(石)等为主的饮料工业产业集群等等。今后武鄂黄地区的发展方向,应以现有经济实力与工业优势为基础,积极推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以武汉为中心提升武鄂黄城市连绵带的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中部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与物流、商贸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中心。

2、加快宜昌-荆州段的整体开放开发

湖北全居长江中游,径流里程1060余公里。其中荆州、宜昌两市江段全长约600公里,超过中游江段的一半。构成了我省长江西端城市群,是长江上游向中游过渡的节点城市。两市之间联系紧密,开发优势明显。宜昌、荆州山水相邻,长江里程100多公里,高速公路车程不到1小时,沪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318国道,江南翻坝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把宜昌、荆州紧紧连成一片。两市都是重要的资源富集区、产业聚集区。优势互补,开放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一要加快发展沿江产业集群,构建湖北经济的西部板块。坚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为优势资源为依托,按照传统产业高新化、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要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则,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综合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要加快发展水运及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加快两市之间港口、航道、铁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机场的建设,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公路主骨架、铁路大动脉、水运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水陆空联运的交通新格局,使宜昌-荆州段沿江地区成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三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构建辐射川渝、两湖的区域物流中心。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要以区域性交通中心为平台,以重大物流和交通项目为抓手,建成多形式联运、无缝隙对接的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推进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三峡物流中心,重点推进太平溪港口建设工程、宜昌东站物流园区工程、三峡库区农产品物流园区工程等“十大工程”;加快建设以荆州盐卡码头、涉外码头、两湖农产品贸易中心、松滋车阳河物流中转区等物流项目,把宜昌—荆州段沿江及周边地区建成长江中游重要的物流中心。

四要加快发展沿江旅游业,构建长江流域旅游重点节段。宜昌、荆州两市沿长江各地旅游资源丰富,整合资源、综合开发,把长江宜昌—荆州段建设成长江旅游的重点节段潜力巨大,切实可行。制定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要以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为契机,以大长江、大旅游的区域整合为指导,依据各地的资源特色、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确立特色鲜明的旅游理念,结合整个长江段的旅游资源特色,提炼出一个具有湖北段长江旅游特色的形象主题和口号,并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实施整体营销策略,开辟和拓展客源市场;构建统一的水上交通网络。要加快旅游专用码头建设,打通腹地的旅游路网,提高沿江旅游带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便捷性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实现宜昌—荆州段旅游业的快速崛起。五要以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为平台,发展江海联运,建设内陆口岸,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外贸出口,把开放型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宜昌—荆州段成为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联系的开放前沿。

三、以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抓手,整合发展沿江产业

工业园区是实现各类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主要载体,按照“产业融合、跨区合作”的思路,以长江为轴线,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荆州、黄石、宜昌、孝感、荆门、黄冈等省级高新区以及武穴、石首等省级开发园区、乡镇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以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支撑,优化沿江开发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整合沿江产业体系,加速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把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

一要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沿江城市新建一批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

要实现湖北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打破行政壁垒,广泛开展区域联合。建议由省政府有关部门牵头,以武汉为中心,组成区域协调机构,研究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利益关系,推进互利合作,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要以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为平台,积极承接境外和沿海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强“宜昌.深圳工业园”、“荆州.深圳工业园”等产业转移承接园区建设,继续建设一批产业转移承接园区,打造沿江产业转移承接带。

三要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思路,继续做好沿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提高园区承载力;把握产业定位,突出园区特色,加大配套招商力度,努力提高产业集聚度。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完善承接功能,打造与沿海同链的招商平台;积极破解融资、用地、人才、用工等要素环境,简化审批登记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完善投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转移项目地配套成本,增强承接转移的吸引力。

第三篇: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6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下文同)的43个地市。该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该经济带国土面积约40万km2,1995年人口2亿多,GDP总计1.4万亿元,分别占沿江九省市的27%、44%、62%和全国的4%、18%、25%,其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人均GDP分别为沿江九省市的1.6倍、2.3倍、1.4倍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6.2倍和1.4倍,在沿江九省市和全国的经济地位及作用日益突出。

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二是资源优势。首先是具有极其丰沛的淡水资源,其次是拥有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此外还拥有闻名遐迩的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三是产业优势。这里历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我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此外,大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五是城市密集,市场广阔。1995年沿江九省市拥有大小城市216个,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约为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三峡 1

工程建设将产生数千亿元的投资需求,而且这一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各种消费需求也十分可观,对于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由此可见,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应该成为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经济带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202_年09月09日来源:湖北日报

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现场会召开

罗清泉李鸿忠讲话 杨松等出席

6日至8日,我省在孝感、黄石召开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坚定发展目标,动员全省上下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奋力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

省委书记罗清泉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作工作报告。省领导杨松、苏晓云、张昌尔、李宪生、黄先耀、侯长安、李春明、张岱梨、刘友凡、段轮

一、陈柏槐,武汉市市长阮成发,省政府秘书长傅德辉出席会议。

会议认为,“十一五”前4年,县域生产总值增速持续高于全省水平,县域经济总量由202_年的3470亿元发展到202_年的7208亿元,四年时间翻了一番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3.2%提高到56.2%。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5.7%,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同期最快增速。其中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支撑和拉动作用,为全省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上半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1%,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分别高出全省2.3、10.4和9个百分点。在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全省县域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不断优化和提高,成绩来之不易。会议认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当前县域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要坚定不移。我们既要看到今年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和继续保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又要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坚持在发展中促

调整,在转变中谋发展,明确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统筹当前经济运行和长远发展,努力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会议指出,近五年来,全省县域抓住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初步探索和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益启示: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摆在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位置来谋划和推进,在全省上下形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始终坚持“一主三化”的工作方针不动摇,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壮大经济规模,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必须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积极承接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县域开放发展水平;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大力惠民生、保稳定,促进县域和谐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加强政策扶持和创新体制机制,改善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力推进。

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提振信心,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学习借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成功经验中提振信心,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大发展;要从科学总结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中提振信心,站在新的起点上,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大突破;要从全面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提振信心,咬定目标不动摇,促进我省县域经济大跨越;要从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中提振信心,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努力实现我省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会议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县域经济“十二五”发展新跨越,要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的大方向,继承和发扬多年来全省上下探索出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对省情市情县情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务实的作风,努力促进“十二五”时期全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推进;要坚持“一主三化”方针,抢抓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新机遇;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县域走特色发展之路;要坚持开放先导战略,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要坚持统筹兼顾,始终做好惠民生、保稳定工作;要坚持改善环境,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会议要求,要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以更高的目标、更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篇: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的概念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

(长江经济带区域结构:“核心一边缘” 视角 于涛方甄峰吴溢)

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提出已越20 余年, 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4一1985年间, 首先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之说。指出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 通过其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的经济区;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代始, 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 特别是1992年6月中央召开了“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会议”提出了发展“长三角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第三个阶段是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指出, 要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 长江经济带”的联合开发已被提上国家和沿江省市的议事日程。(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意志和战略重点吴传清)

尽管长江是中国第一大内河,但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历经了一个长期的思想酝酿过程。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该书部分内容于1918年单独发表,1920年全书英文本出版,1921年全书中文本出版)一书中最早从振兴中国实业的战略高度,系统阐述了长江流域经济开发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防洪防灾、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但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智库机构学者才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重要代表人物一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马洪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我国“一线(沿海一线)一轴(长江)”战略构想,随后,中国生产力经济学会提出“长江产业密集带”战略构想;二是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我国“T”型开发战略构想(即由沿海轴线、沿长江轴线构成国土开发格局),这一主张曾被《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1987)、《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1990)采纳。长江经济带首次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战略构想。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1992年6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2.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3.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4.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_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要“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经济带”。上述“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概念的地域范围指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上海七省一市。

长江经济带第一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是从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以浦东开放开发、三峡建设为契机,发挥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沿江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由于国家率先启动了沿海开放战略,实质上并未全国动员式地启动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

长江经济带再次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一五”时期启动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于202_年12月21日由国务院颁布实施,提出到202_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时,经济布局更趋集中均衡,“使经济增长的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更趋集中均衡”。该规划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了长江流域地区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沿长江通道是“两横(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三纵(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发展轴;长江流域农业主产区是“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农业主产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是“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三 角洲地区是国家层面的三大优化开发区域之一,江淮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含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名列国家层面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中。

自202_年党的十八大后,长江经济带正式定位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区域。202_年12月,李克强副总理视察江西九江,强调重视长江地区发展。202_年3月,李克强总理视察上海,勉励上海港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沿江港口和中上游腹地发展。202_年7月,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2_年9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发改委呈报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请有关方面抓紧落实,深入调研形成指导意见,依托长江这条横贯东西的黄金水道,带动中上游腹地发展,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202_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在北京召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动员会议,同年12月,将长江经济带的地域范围扩展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九省二市。202_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202_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02_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长江经济带11省市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问题。

长江经济带第二次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侧重点是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高度,“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强调“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梯度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践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主要表现为:长江经济带将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新支撑带;将成为推动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经济带;将成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带;将成为完善中国区域开放格局的重要支撑带;将成为完善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带。

主要关注的是学术界、国家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相关提法(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时空意义 车海刚)

首先,从空间维度看。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长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河和排名世界内河货运量第一的“黄金水道”,自西向东连接着发达的沿海和广袤的内陆,覆盖了超过1/5的国土、约6亿人口,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往,我国客观形成及重点打造的经济区域主要为“块状”,而长江经济带这一“条状”区域,可以串起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大板块,更好地实现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互补、产业的转移衔接和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的整合统一。并且,长江经济带将与沿海一线构成“一纵一横”的T形格局,撑起未来中国经济空间的主干骨架。

其次,从时间维度看。长江经济带从提出概念和设想到成为战略决策,大约历经了30年。目前,付诸实施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中国要在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有效推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并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目标,必然是一个关键性任务;另一方面,中国当前处于发展速度换档器、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 阶段,亟须寻找新的发展引擎和促动转型升级的抓手。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正面临相对饱和、遭遇“瓶颈”制约的现实,正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需求相呼应、相契合,横贯东西的长江经济带是把这两者对接起来的再合适不过的载体。如果说,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所关照的是南北之间以及环渤海地区内部之间的发展不均衡,长江经济带所要解决的则是更为严重的东西发展失衡问题。以此视之,建设长江经济带既恰逢其时,又可谓当务之急。

最后,从国际合作角度看。长江经济带溯大江而上,不仅深入中国腹地,还可通过重庆等节点继续向西延展,与正在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连接;向东,则可借由沿海一线,与建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由此,能够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东西双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的中国开放新棋局。

当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最大难点仍在于破除行政藩篱,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各自为政、市场分割,是长江经济带延宕数年却仍停留在“构想” 阶段的深层原因所在,也是此次中央将其确定为国家战略所要力促突破的方面。京津冀地区仅涉及三个省市,实现一体化发展都举步维艰,长江经济带包含11个省市,协调、磨合的难度就更加可想而知。近几年来,长江沿线多个省份均制定了基于本行政辖区范围的区域发展规划,从各省产业结构和布局来看,彼此之间也多同质化竞争现象。

第五篇: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金融学论文

课题:浅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

学院 商学院

班级 财务管理 1201班

姓名 周钻

学号

引言:201

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长江经济带”列入施政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召开座谈会与长江沿线11个省市的主要负责人讨论长江经济带建设。李克强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让长江经济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发展

增长极

一 长江经济带概念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重庆、江苏、湖北、浙江、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重庆、湖北武汉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腰,重庆为龙尾,这三大城市也分别是上海协调会(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武汉协调会(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协调会(重庆市.四川省)的中心城市。[1]

二 长江经济带概要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长河,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九省二市,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向东横贯中国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众多。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已成为中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涉及沿江九省市(青、藏除外)的43个地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三 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利用的背景

(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

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要求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

1.202_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

2.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2_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

3.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

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

四 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

(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

据统计,202_年长江经济带7省2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下同)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4%;常住人口4.32亿人,占全国的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55亿元,占全国的33.1%;完成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56亿元,占全国的3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分别为46008亿元、35198亿元和46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1.1%、32.4%和32.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的32.9%和33.0%。(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见表1)

表1 202_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1.农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处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土质优良,兼有南北农业之利,适宜粮、棉、油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上有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中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下有鱼米之乡的太湖平原和三角洲水网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提供占全国32.8%的农业产值,33.3%的粮食,22.9%的棉花,39.9%的油料,34.5%的肉类,29.3%的水产品。其优越的农业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发展,为其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表2 长江经济带农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

2.工业基础雄厚。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达区,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流域始终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区,经过60年的开发和建设,流域地区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如宝钢、马钢、武钢、攀钢等)、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成为我国现代产业最为密集的优势区之一。

表3 202_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

202_年,长江经济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44亿元,占全国的30.5%。在工业39个大类中,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

表4 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产业

202_年长江经济带39个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亿元)、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亿元)、纺织业(7017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亿元)。

表5 202_年长江经济带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明显,新兴工业化进程加快。

(二)长江经济带是资源富集带,开发潜力巨大。

1.水资源。作为现代经济战略性与生命性资源之一的水及水能资源的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性和战略性资源,而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五大淡水湖泊,盛产众多的鱼类及水产品。长江不仅支撑了区域内占全国1/3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具备了向干旱缺水的北方提供淡水的条件,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价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水北调工程即为最好例证。长江不仅具有航运、灌溉、水产、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沿江产业带建设,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运输量的重化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证。

表6 202_年长江经济带水运运输情况

2.矿产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有150多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有色金属矿藏最负盛名,其中钒钛矿藏储量占全国的90%,位居世界前列,莹石、芒硝、石棉石占80%以上,天然气占60%,铜、钨、锑、钴占50%以上。

3.旅游资源。长江流域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省级以上名胜风景区10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1/3以上,上有巴山蜀水旅游线,中有三国、三峡、武陵源旅游线,下有钟山、黄山、庐山旅游线。

4.人力资源。202_年,长江经济带8省市有人口431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26倍,共有就业人员24496万人,占全国的31.6%,在岗职工人数3194.4万人,占全国的27.7%。约有8000万农民工在各地务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

5.智力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2_年区域内共有大学768所,占全国的33.9%;在校学生722.6万人,占全国的35.8%;教职工数71.9万人,占全国的35.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610.2万人,占全国的36.1%。区域内科技实力雄厚,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202_年为588.0万人,占全国的2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2.1万人,占全国的13.9%,农业技术人员18.9万人,占全国的26.3%,科学研究人员4.3万人,占全国的11.6%,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占全国的29.7%,教学人员377.3万人,占全国的29.1%。

(三)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

长江经济带占据横贯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广聚海内外经济的区域优势,其经济增长能量可沿长江流域传递、扩张、并覆盖全中国。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干流横贯东西,支流沟通南北,整个长江干流及其3600多条支流所覆盖的全部地域,囊括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18个省市区,全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超过黄河、珠江、海河、辽河、闽江等江河流域面积的总和,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既是我国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东西向主轴线,又是联系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纽带,长江流域还是我国南北临界地区和过渡带,同时,长江东入太平洋,可通世界,西南接东南亚诸国,可达印度洋。长江经济带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身,是我国内陆走向世界的最大通道。加之具有种类齐全、质优量丰、组合良好、优势巨大的资源保障。产业群与城镇群已具规模,立体化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正在形成,以及潜在市场巨大等诸多有利条件,其发展潜能是国内任何经济地带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外也不多见。最具建成中国最强大的经济与城市密集带的区位优势,并将以其“巨龙”腾飞之势带动中国走向世界。

(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交通通讯最便利,城镇最密集的巨型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8省市拥有河道通航里程7.24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58.6%;水路货运量14.9万吨,占全国的50.5%;货物周转量22017.8亿吨公里,占全国的43.8%。长江经济带既是沟通西南、华中和沿海的极重要的运输大动脉,也是我国最发达最重要的内河运输系统。长江沿岸港口码头众多,有京

九、京广、京沪、焦柳等10多余条铁路与之交汇,还有众多航空、管道运输体,公路也密如蛛网,它们共同构成了流域内水、陆、空结合的强大立体运输网。区域内大中小城市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已形成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立体通讯网络。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城镇布局的重心地带之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城镇最密集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以成渝为中心的上游城市群。

表7 长江经济带城市数量及规模布局

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的规模结构;从城市功能看,综合型城市同工业型、旅游型城市相结合,已初步形成分工较合理的功能结构。它们是流域各层次区域开发开放的中心,聚集了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成为流域经济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立体化交通通讯网络与巨型城市群带相结合,使得长江经济带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连锁式推进力。

五 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纽带,既连接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又与其他两大经济带形成呼应:一方面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平行并进,另一方面与沿海经济带形成“T”字形联动。未来将形成沿海、沿边、长江流域同时开发,东、中、西部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受202_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还未彻底走出低迷的阴影,复苏步伐缓慢,我国沿海经济增长出现瓶颈,中国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来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逐步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挺近。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驱动区域经济的全面提速,而且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具有重大意义。(完)参考文献:

[1] 陆炳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9

[2]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及优化研究-经济地理-202_ 24(3)

附图

上海

武汉

重庆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座谈发言[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