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方法探析论文(共五篇)
编辑:梦中情人 识别码:130-1066912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7-15 22:08: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方法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在获得丰富物质资源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态滨水景观的建设。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实例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景观规划、生态保护和文化塑造等方面存在的规划缺乏整体性、景观与生态冲突、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城市建设的手段及生态型的设计对策,以整体性、艺术性、环保性为原则,结合生态理念,总结出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化、延续性和功能复合化设计方法,旨在为滨水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滨水空间;设计方法;城市

工业文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带来水体污染、生态失衡、资源利用不合理、自然景观破坏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都使滨水区域的保护和建设远远落后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导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滨水空间,作为人类最早的居住环境,其居住功能正面临着严重衰退的威胁。加强滨水空间的生态化建设,恢复原有的滨水空间面貌,使滨水空间和现代文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城市滨水空间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具的区域。充分运用滨水区位和资源优势对其进行设计和建造,是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而随着规划设计和技术方法的进步,生态环保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中,并在前期设计、材料运用及后续养护管理方面都有所体现。基于生态理念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实例研究对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对滨水空间的设计规划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

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现状

20世纪,北京、上海等城市引领了我国滨水空间开发和改造的热潮,城市的滨水空间逐渐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城市景观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很多城市将滨水空间作为重点区域进行规划、建设。但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些城市的滨水空间建设还比较局限,并没有放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来考虑,仅注重水体本身的整治,忽略和整个城市的联系,注重经济效益胜过生态效益。而近年来“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使城市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绿色、低碳、环保上来,“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五位一体”的格局,更是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所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改造和保护管理,将生态的理念融入进去,以改善滨水景观环境。

1.2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景观发展起步较晚,空间规划设计相对落后且缺乏经验。近些年,我国的滨水景观由于快速盲目的改建,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规划缺乏整体性、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相冲突、无法传承地域文化等。这些均会导致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要素不协调,景观生态功能削减,甚至是城市滨水环境的恶化[1-2]。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现阶段结合生态理念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的重中之重。

1.2.1规划缺乏整体性设计

现在的滨水空间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一是只注重设计和施工,忽略前期的项目调查评估和后期的总结归纳;二是未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滨水区域的具体功能出发,与城市割裂性明显,边界过渡生硬;三是土地使用混乱,资源利用不合理。

1.2.2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相冲突

现如今的滨水设计、改造过于追求景观效果,大多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河床被硬化、河道截弯改直,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结构;河道边界修筑景观大道,严重破坏了天然土壤;生产、生活废水过度排放,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图1)。

1.2.3地域文化传承缺失

由于滨水景观设计方式陈旧,过度追求形式化,缺乏和城市地域文化的深度结合,导致滨水设计普遍缺乏城市特色,千篇一律,甚至在多个城市出现相似的景观,不能突显当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

2生态理念下滨水空间设计构思

生态理念的根本就是强调对生态的重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满足空间的景观效果和利用人群心理因素的同时,营造出生态环保的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注重整体性。要全面分析整个滨水区域,整合可以利用的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其次,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当艺术性与景观性并重。在满足景观功能的同时,适当加入艺术元素,增加滨水景观的观赏、体验功能,力求达到更好的生态景观效果。第三,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重点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在进行生态设计时要尽可能地保护河岸、湿地、动植物等,多运用低碳节能的方法和技术,实现能源的自给,使场地充满活力。第四,生态理念下的滨水空间设计应考虑城市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传承。在空间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地形地貌,合理保留和改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地物。这样不仅生态环保,而且更具地域特色。

3滨水空间设计方法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首先应对滨水区域所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城市中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和当地文脉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对整个城市区域内与水体相关的设施及规划中的相关方案进行整体评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建设范围。同时,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和已建成的成功案例,根据生态滨水空间的建设原则完成设计。基于对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应遵从生态理念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法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3.1滨水空间的生态化设计

滨水空间想要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景观的生态化。通过对水景建设的控制,来保护水资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滨水空间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因地制宜,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3.1.1保护水质,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

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首先对水质进行保护,发挥水体的净化功能。一是提高水体自身净化能力,保护水体循环系统,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尽量做到在污水源头净化水质[3]。二是运用生态污水净化技术,在水中种植生态型植物,如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水葱(Scirpusvali-dusVahl),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笔者在参与抚宁县洋河两岸景观工程方案规划设计项目时,就运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对洋河及其支流进行净化,并结合地势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引入了NARS自然水景系统(NaturalAquascapeRestorationSystem),从地质、水质、微生物菌群、水生动植物等方面考虑,运用综合方法进行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4]。此外,采用自然原型的生态堤岸,辅以水生植物,在荷潭映月景点中重点打造摇曳多姿的水景风情,展现夏日荷花盛开时的热烈景象,既保护了河流水质,又获得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3.1.2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运用

生态的设计手法保护滨水空间的生物,保护和适当恢复原有的湿地景观,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的小气候主要是靠城市河道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面积较大的城市湿地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上海世博会的白莲泾就是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图5、图6)。整个生态河道全长2000多m,修复工程从世博园区内的沂林路桥延伸至世博园外的六里桥,河道渗透进入市区,有效地调节了城市小气候。设计者运用在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和修复湿地的方法,为鸟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附着生长地,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5]。白莲泾生态修复项目效果明显,改善了河流及两岸的自然环境,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丰富了动植物种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3.1.3采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保护天然状态下的河岸、河心岛及湿地景观,减少大规模的开发,保护滨水空间的结构。采用生态驳岸,如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仿自然型生态驳岸等,运用石材、木材、植物等天然材料(图7、图8),增强河流的渗透性,起到抗洪、防涝、护堤、调节水位的作用[6]。

3.2滨水空间的延续性设计

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发展、历史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延续性主要包括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整体结构的延续,以及滨水空间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3.2.1滨水空间对于城市结构的延续

滨水空间所独有的线性特征,能将滨水区域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1880年,美国景观设计界的鼻祖奥姆斯泰德在突破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中,针对波士顿绿地现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及绿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线性的绿化将河流沿岸的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园体系[7]。滨水空间和城市结构之间的延续需要通过景观廊道来实现。这样不仅使滨水景观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相统一,还可以将滨水区域的气候引入城市,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达到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

3.2.2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

滨水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是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要深度发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运用生态理念和材料,设计并建设生态型的构筑物、景观小品,力求体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以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场地是中山市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厂经历了新中国工业化探索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设计师在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时,尽可能对遗留下来的厂房、铁轨、吊车、烟囱等景观元素加以改造和利用。如厂房的框架被留下,旧时的烟囱用玻璃包裹,用造船厂原有的机器零件设计成景观小品等,使历史的文脉得以充分延续。在色彩运用方面,红色的大胆运用,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使人们铭记这一段历史。岐江公园在中山市乃至全国都起到了地标的作用,在设计改造时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对遗留下来的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利用,不仅低碳环保,还使得岐江公园独具特色,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规划中重视生态、水利、游览、城市保护等功能的合理设置,注重延续历史文脉,丰富了该区域的景观价值,对城市结构和功能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3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设计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公共空间,只有秉持功能复合化的理念,才能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大程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功能复合化设计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地理区位优势,将功能衰败的产业迁出,同时引进生态环境允许范围内的休闲、商业产业,使城市滨水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协同发展。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等方面[9]。滨水空间的休闲娱乐功能主要运用石材、木材等生态材料,结合生态自然的驳岸,合理设置文化广场、休憩空间等区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滨水空间的商业设计应利用滨水区域线性的特征,根据地形建造部分临水或非临水的商业街,同时结合开敞广场和亲水平台,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滨水商业发展新模式。滨水空间的居住功能是在保护滨水空间生态和自然特性的前提下,开发其周边区域,发挥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悉尼的达令港就是体现滨水空间功能复合化的典型案例。达令港由港口码头、绿地流水及各种建筑群组成,将水族馆、博物馆、电影院、购物中心等综合设施与滨水景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达令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整体规划设计以公共性、层次性、延续性、复合化、立体化为原则,从而形成了整体的、连续的、规模性的滨水空间格局。达令港在恢复滨水生态功能和展示城市特色的同时,创造了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新模式,满足了市民观光、休憩等各种需求,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4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生态这个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基于生态理念,探析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从各个景观要素进行考虑,归纳总结出适合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期促进滨水空间健康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对自然有着特殊的向往。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该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设计,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构建城市滨水空间多元化功能。这对城市的发展及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

[2]杨倩.大都市滨水城区的再开发思考:以上海苏州河东段为例[J].城市管理,2002(4):39-41.

[3]桑立红.城市滨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98-101.

[4]金元欢.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与综合治理研究———nars:长期清澈秀美的自然水景系统[J].中国建设信息,2006(5):36-40.

[5]于志远,戴军,朱胜萱,等.系统整合化的景观设计———2010上海世博会白莲泾公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0(5):10-20.

[6]汤振宇,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7]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世界历史,2009(4):73-85.

[8]李文鹏.城市景观带中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9]甘灿.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第二篇:带状滨水公园空间设计分析论文

摘要:武汉生态艺术公园案例为依托,对于城市带状滨水公园的空间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从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的类型及空间所具备的功能这3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带状公园;滨水景观;空间设计

随着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城市滨水空间已经不仅仅作为防洪或发展贸易之用,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聚焦于此类空间。滨水空间的创新使用、生态修复维护以及社会价值成为了新的焦点。武汉市素有“千湖之城”“东方芝加哥”等美称,城中滨水空间众多,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新建成的武汉生态艺术公园的空间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以求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1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园林空间是由各要素构成的游赏、休憩空间。场地中空无一物,全无参照便不成为空间,一旦有了实物进行结合才能形成空间。“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为空间的起点或基础,“墙”因“地”而设,为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因遮挡而设。归结起来,“地”与“顶”均为水平要素,“墙”为垂直要素。不同的水平要素与垂直要素相结合能形成不同风格氛围的空间。而园林中的水体、道路、植物等元素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法既能成为垂直要素,又能成为水平要素。在滨水公园中,水体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多样的水体设计形式既能丰富空间效果又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武汉生态艺术公园则充分利用了不同园林要素来构成水平要素以及垂直要素,并相互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园林空间。

1.1垂直要素

通常建筑物或构筑物及植物是园林设计师们最常运用的垂直要素,在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中以植物为主要的垂直要素,而其中不同品种的高大乔木是最为常见的垂直要素,如水杉、香樟等。再辅以许多造型简洁现代的建筑小品,如花架,门洞等。设计师将花架与坐凳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即可赏花又可提供休息场地的空间,并且独特的外型设计即可以吸引视线,又对游人游览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除常见的垂直要素外,水体亦能构成“墙体”,在商业景观中不乏水幕墙等形式的设计,而在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中则将水体与道路相结合,形成了形式独特的垂直要素。在湿地中运用下沉式的道路,形成人在水中行走的视觉效果,增添了游园的趣味性。在本园中除上述垂直要素外,还加入了数件雕塑作品,这些造型独特,机具艺术特色的雕塑作品即划分了空间,又成为了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并引导游人前往下一个景点。部分雕塑作品被放置于道路旁边的绿地中以及广场的边界处,雕塑与其他元素一同成为了限定空间的垂直要素。

1.2水平要素

道路、广场及水体为园林中常用的水平构成要素,而植物及构筑物亦可成为水平要素,如草坪及廊架。本园中运用不同类型的草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空间,如有较强的抗践踏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的游憩型草坪,与灌木丛及乔木林带一同形成了供人游玩的开敞及半开敞空间。而观赏价值高的观赏型草坪则结合雕塑及植物组景形成供人欣赏的开敞空间。

2空间类型分析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活动行为,可以将空间分为静态空间及动态空间两种。静态空间为游人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观赏静态风景提供所需空间,而动态空间则为游人在移动过程中观赏动态风景提供所需空间。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为带状滨水公园,结合周边环境及现场立地条件,设计中将园区进行东西划分,分别为动态游赏区域及静态游赏区域。

2.1静态游赏空间

公园西区的临水面积充裕,景观视线极佳,为静态游赏区域。此区域内结合大量植物群落及许多具有现代感、艺术性的景观雕塑小品来塑造空间,给游人提供一个安静、清新的休憩健身场所。而根据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又将西区划分出风格不同的各个静态游赏空间,分别为花田区、丘林区、草地区以及湿地区。花田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层次结构分明,地形略有起伏,上层种植了水杉,中层种植紫叶李,底层种植红花酢浆草和白三叶,并且配以小体量石景来增添植物情趣,形成了季相变化丰富的林下静态游赏空间。丘林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利用乔木群落及地形变化,打造出了城市界面到滨水界面的空间过渡带,创造出隔绝城市喧嚣的绿色屏障空间、丰富的林下活动空间以及开阔自由的疏林草地,既有效隔绝了城市噪音的干扰,又形成了生态湿地缓冲空间。草地区则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打造了3种以草坪为主体的静态游赏空间。湿地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沿湖边种植了杜鹃、连翘、云南黄馨、南天竹、红叶石楠及芦苇,在湿地中则培育了荷花、睡莲、菖蒲、水葱、芦苇、水生美人蕉及再力花等植物。湖边种植的湿生植物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起到了弱化水体与周围原本生硬的分界线的作用。静态游赏空间虽功能较动态空间较单一,但结合园区基址条件,利用不同的园林要素相组合,便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变化,既能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又保留了场地特色。

2.2动态游赏空间

公园东区紧邻商业及住宅,结合游人主要活动将其设计为动态游赏区域。此区域提供给居民及游人锻炼健身的空间。慢跑道、自行车道、轮滑道是该区域的特色组成部分,为避免道路间的互相干扰,运用花田及草坪等将其隔离开,即形成了独立的健身道路又丰富了视觉景观。数道并行很好地构成了一个水边慢性运动空间,打造出了丰富的滨湖健身区域。

3空间功能分析

城市滨水空间除了传统的防洪功能以及生态修复功能外,还应为游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应实现城市滨水绿地的“绿肺”生态职能,应传承及发展城市的文脉,应合理的利用其产生的景观经济价值。结合城市滨水空间的诸多职能以及园区自身条件特色等因素,在动态及静态游赏空间的基础上,将园区分为三大不同功能的空间区域,分别是静态景观体验区、大地艺术体验区、动态声景体验区。静态景观体验区以观赏、休憩、防洪功能为主。设计中以植物群落为主,在临水区域设计了层级式滨水步道,步道中间隔着石笼铸成雨水过滤系统,既能排除园中的雨水回归至湖泊,又能过滤雨水中的垃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清新的休憩健身场所;同时,兼具雨水净化防洪、防止雨水流失等生态意义。大地艺术体验区以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依托园中的许多得奖的参赛景观雕塑作品来展现。这些雕塑不仅增添了游园的趣味性,还印刻了一代人、一代城的文化思想。动态声景体验区以服务地方百姓、带动地方经济为主要功能,设计中以健身道路结合地被植物及水景空间为游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水边慢性运动空间,同时场地内的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健身场馆也加速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城市滨水空间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场地空间的功能及类型,合理开发利用此类景观资源,从生态角度出发,传承城市文化内核,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张佳娴.城市线性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郴州中心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_(29).[2]孟凡煬.城市滨水区设计浅析——以邯郸市支漳河现状为例[J].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202_(6).[3]刘双艳.滨水公园的艺术表达[J].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_.[4]周文博.城市滨水带状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呼玛县滨水绿地带状公园设计为例[J].宁夏科技厅,202_(14).

第三篇: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的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海滨。

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便捷的港埠交通条件不仅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纽约、悉尼、威尼斯和我国香港、苏州、青岛等都是因其滨水特征而享誉世界。

然而工业革命之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集聚扩大,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为求的最佳的经济效益,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致使水质恶化,城市滨水地区成了人们不愿意接近乃至厌恶的场所。近年来,城市转型为滨水地段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同时北美早期案例的成功实施也是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区开发所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因此一项成功的滨水开发工程,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生态环境,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而且往往能增加城市税收,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新的投资,并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带动城市其他地区的发展。在城市向外扩张逐渐向内涵延伸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也呈现日益增长的发展趋势。

滨水带与城市开放空间

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通过林荫步行道、自行车道、植被及景观小品等将宾滨水区联系起来,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而且也可以将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在这条景观带上可以结合布置城市空间系统绿地、公园、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

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的美化,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地带的延伸。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行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滨水区空间环境中的实体形态

沿岸建筑实体滨水区沿岸建筑的形式及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有很大影响。滨水区是向公共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在滨水区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可考虑设置屋顶花园,丰富滨水区的空间布局,形成立体的城市绿化系统。另外还可将地层架空,是滨水空间

有利于滨水区自然空气向城市内部的引入。建筑高度应进行总体的城市设计,并在沿岸布置适当观景场所,产生最佳景点,保证在观景点附近,能够形成较为优美、统一的建筑轮廓线,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在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上,应注意留出能够快速容易到达滨水绿带的通道,便于人们前往进行各种活动。应注意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大陆风,并根据交通量和盛行风向,使街道两层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空间。

建筑造型及风格也是影响滨水景观的重要因素。滨水区作为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沿岸建筑就是对这一空间进行限定的界面。当观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城市轮廓线往往成为最外层的公共轮廓线,时剪影式的,缺乏层次的;而当视距达到一定范围内,建筑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在近一些视点往往使观者对建筑物的细部甚至广告、标识和环境小品都一览无余,城市两岸的景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轮廓线。具体到单体建筑的设计上,要与周围建筑有所统一,如相同高度上的挑沿,线脚,相同母题等。

桥梁—城市跨越空间形态桥梁在跨河流的城市形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正是由于桥梁对河流的跨越,使两岸的景观集结成整体,特殊的建筑地点,间接而优美的结构造型以及侨上桥下的不同视野,使桥梁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城市桥梁的美,不只体现在孤立的桥梁造型上,更主要的是把桥的形象与两岸城市形体环境、水道的自然景观特点有机结合。因此应允许重视城市桥梁的空间形态作用,将具有强烈水平延伸感的桥梁与地形、建筑及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创造出多维的景观效果。

滨水区沿线绿带的景观设计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场所的公共性要是这条绿带真正成为市民喜欢的公共场所,成为全体市民的公共财富。必须防止各种圈地现象,使市民不能进入。图过这种现象很多就会妨碍公共活动的自由性、连续性,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

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线—连续不断得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市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水体的可接近性亲水是人的天性。留恋与水天之间,徜徉在余辉之下无疑心旷神怡的大乐事。但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环境保护与生态化设计水的质量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四川成都的府前河综合整治工程就是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道路网六个子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的融合,形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由中、美、韩三国的水利、城建、环保、园林和艺术家共同设计建造的活水公园,使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公园,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出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不仅丰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观,而且促进生态环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使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他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的层次的组合,应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在驳岸的处理上可以灵活考虑。根据不同的地段及使用要求,进行不同类型的驳岸设计,如自然型驳岸。生态型驳岸除了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还可治洪补枯,调节水位,增加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由于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内容多样,我们可以从生活的内容、社会背景、历史变迁、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第四篇: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讨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探讨

摘 要: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过对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使该中介景观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亮点,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滨水景观规划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的自然规律,考虑其所处城市环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类型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分类及特点

按照地域环境的景观形态,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一般可分为以下4类。(1)滨江型:是较为常见的滨水景观类型,以江、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滨水景观。4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国际化大都市亦是沿着大江大河而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此类城市滨水景观通常依据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规划布局,属于自然流域型景观格局,在未来城市发展建设中,如何顺应这种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证水系的生态循环、防治水系污染、净化水体,是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要考虑的关键问题。(2)滨海型:很多著名的现代滨海城市,如美国的迈阿密,阿联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澳大利亚的悉尼,我国的上海等均属此类。其城市滨水景观一方面具有优越的“3S(阳光、海水、沙滩)”自然旅游资源和潜在的人类聚居环境的吸引力,同时也面临台风、土壤的盐碱化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土壤的盐碱化,极大地阻碍了这些滨海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发展绿化是现代滨海型景观规划面临的最大难题。(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或经济发达的旅游观光胜地,我国的杭州西湖、苏州金鸡湖、张家港暨阳湖等许多环湖而建的城市滨水区均属此类。这种城市滨水区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格局,自然水体多居于城市中心,对于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工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城市滨水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我国的太湖,由于汇集各种工农业和生活污水,水质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治理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修复和稳定过程。(4)洲岛型:以岛、半岛或洲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围的城市滨水区,如上海的崇明岛、横沙岛,浙江的舟山群岛,厦门的鼓浪屿和宁波湾头地区,均属此类。与大陆相比,岛屿生态环境脆弱、物种贫乏、资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环境。因此岛屿最适合暂时性的人类聚集活动,可将其规划成集旅游观光、休闲疗养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或作为自然环境保护区。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各种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一种发展模式。该理论强调一种永续发展,不能只顾及眼前利益,片面考虑问题,应着眼于全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用长远的眼光进行滨水景观的规划,合理处理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不同性质景观之间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规律来规划景观,力求规划出的景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顺应时代潮流,经受住岁月变迁的考验,最终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1.2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系统整体化的观点,对规划区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文明、经济高效和生态和谐。

2.1.3 旅游游憩学 科技的进步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给人类带来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当今很多城市都面临如何处理好市民闲暇时间的去处这个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体育设施少、公园绿地少,业余爱好难以实现,想散心找不到娱乐场所等需求与设施供给之间的矛盾上。城市滨水景观承载着人类的活动,包括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两方面内容,并常常具备旅游与游憩的双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论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4 环境行为学与场所分析理论 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行为学不仅为建立环境秩序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环境的个性特征提供了判断方法,是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场所分析理论是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论,它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深层理论。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滨水景观规划越来越关心人的需求,探求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追求生存环境的特色性,不断呼唤人性场所的出现。国外滨水景观规划案例赏析

3.1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 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使市民接近、体验、享受滨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生活境界为宗旨。

3.1.1新海滨公园 阿玛岛与瑞典城市马尔墨(Malmo)隔海相望,马尔墨大桥将2个城市紧紧相连。于202_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阿玛海滨公园(AmagerStrandpark)是规划师在遵循风向、海浪及气流的规律下设计出像船帆的人造海岛,曲折的海岸线自然延伸, 最东的观景点把岛屿分成南北2块———从南向的海滩上可以欣赏通向马尔墨的大桥和对岸高楼及哥本哈根机场;从北向则能欣赏巨型圆塔、彩色烟囱,以及耸立在海上一字排开的白色风能发电机等工业景观。岛上的观景点、服务站和延伸到海里的游泳步道成为人工景观建筑,海滩和沙丘则在设计上使其趋于自然。公园的内海浅水区是游泳者和皮划艇爱好者的乐园。整个公园的设计没有任何历史与政治的痕迹,而是当代人生活方式的体现。它提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与平台,成为市民青睐的休闲场所,体现了哥本哈根全新的景观规划发展方向。

3.1.2 体现现代风格的创新建筑 在哥本哈根老城区滨水地带,成片的传统建筑保存完好。在新港(Nyhavn)和克里斯蒂安海港边的传统建筑成为哥本哈根最为耀眼的滨水景观和城市观光地带。体现现代风格, 位于霍尔曼(Holmen)岛上的国家大剧院(National Opera)和内海边的新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以及诺迪银行总部(NodeaBank)与紧邻的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哥本哈根水上游览的新景点,而位于阿玛岛上哥本哈根大学校园内运河边的新学生宿舍(Tietgen Hallof Residence),也成为该校最具创新意识的建筑。

3.1.3 展现运动主题的体育景观 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运动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海边的海港公园(Havne Parken)是最受市民欢迎的滨海景观之一。水上的游泳中心和完全由木材建造,具有船头造型的跳台是城市年轻人的亲水场所,成为哥本哈根独一无二的体育风景。位于阿玛海港(Amagerhavn)边的青年水上训练基地(Maritine YouthHouse)的造型就像起伏的海浪,与周围环境完美的融合了。

哥本哈根的未来滨水景观将以拓展新滨水旅游、创建亲近滨水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相适应的新交通的延伸等方面为主进行发展,以实现城市滨水景观的和谐与繁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生活境界需要创新的景观规划,这也造就了城市的新景观和新形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类型研究

4.1.1 生态保护型规划 由于面临的是城市滨水地带,尤其是像洲岛之类的滨水区域,其自身的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非常敏感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很差,一旦遭到外界的强烈或持续性干扰,其生态系统极有可能受到破坏而永远无法恢复。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景观不适合过分的“建筑化”和“人工化”,开发强度也应避免“密集化”,还应严格限制各种人为活动,减少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反之,我们应当对城市滨水区独特的生态、自然景观加以合理利用,如一些城市滨江地带就可以建设成“绿道”这种景观形式,既保护了自身的生态系统,同时通过连接其它各种类型的城市绿地,形成更大范围的生态网络,从而维护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对于这种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理念不应是高密度城市建筑或人工景观的大量堆砌,而是朝着建筑量小的“非建筑化”、“非城市化”的方向发展,体现生态优先的原则。

4.1.2 生态修复型规划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很多不同类型的滨水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生态破坏突出表现在河流被裁弯取直、拦截隔断,“渠化”现象严重。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除了立即阻止各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外,还需要更为深入有效的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系统本身进行修复。它强调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生态修复既有利于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又能避免过多的人为干预给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生态修复是现代滨水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何在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滨水区规划出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滨水景观已成为各国景观规划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4.1.3 高密度开发型规划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还有一种高密度开发的发展趋势,由于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宝贵的景观空间,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综合效益,这是其它景观空间无法比拟的,因此,城市滨水景观总的发展趋势是更加的公共化,具有开放性,它必须面向大众,服务于所有的城市居民及外地来客,而不再是被某些个人,小集体所占有的私人空间,成为他们的“后花园”。要想提升滨水景观的公共性与开放性,需要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植被绿化、开放性的公共建筑,即更多的景观环境,如在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中就包括:居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市政设施规划、防灾规划和交通规划5部分,旨在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滨水景观、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安全抗灾的城市。因此,这些城市滨水区将朝着高密度的景观环境建设的方向发展。

4.1.4 旅游游憩型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普遍感到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放松身心,缓解各种压力是现代城市居民的共同愿望。城市滨水地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比其他地区拥有更为有利的娱乐游憩环境。蜿蜒曲折的滨水岸线,浪花翻腾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郁郁葱葱的小岛,都是令人赏心悦目,极其向往的自然风光;在城市滨水区还能开展各种水上娱乐游憩活动,满足人们的亲水天性,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被建设成城市公园为全体市民服务。城市滨水区无论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旅游者,都是最佳的游憩场所,是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和城市名片,随着休闲文化时代的到来,以RBD为标志的娱乐休闲商业区必然会成为当今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又一大趋势。结语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凭借着临水聚居活动,人类创造了优美的滨水景观。随着现代人类文明智慧的加速演进,现代与未来人类对于滨水景观及其承载的滨水聚居环境的偏爱必将与日俱增。从滨水而居到滨水而聚,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城市转型,景观环境生态优先,景观环境建设的高密度、复合功能与公共性等,这些以城市滨水区景观化为标志的城市滨水区发展理念已经为世人所瞩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 1 ]钟虹滨,哥本哈根滨水景观规划理念[ J ] 1国际城市规划, 202_(24): 69-701

[ 2 ]焦士兴,关于生态修复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J ] 1水土保持研究, 202_(13): 1271

[ 3 ]铃木美湖,日本东京海湾区都城新中心开发规划方案概述[ J ] 1中国园林, 202_(11)

第五篇:浅议城滨水空间景观生态设计

浅议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设计

佘宝旺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保护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城市滨水区域独特地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滨水区域的复兴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本文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概念以及国内外滨水区域的分析,强调了滨水区域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与原则,为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滨水区域

景观生态

景观设计城市滨水区域概念及发展概况

1.1 城市滨水区域概念

水滨(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王建国在《城市设计》一书中写道: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相毗邻的特定区域,它是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复杂、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特征。

滨水区,意为水边、海滨、湖边,作为城市与江、河、湖、海接壤的区域,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并且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1.2 城市滨水区发展概况

20世纪人类科技进步促使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拓展,由此引发种种矛盾,如工业人口聚集改变城市排水规模,城市滨水区防风防汛能力削弱,地基下沉,水体污染,水源短缺,城市滨水区绿化空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与保护城市景观风貌,满足人们游憩休闲的需求,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城市滨水区的潜力,认识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形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地段,是城市形象的窗口。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场让城市重返滨水的运动:江河沿岸环境治理、历史水路的复兴、滨水开放空间及滨水建筑的开发与设计,并把城市滨水开发作为改善城市景观与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1.2.1 国外滨水区发展状况

尽管人们对滨水区看法的认识转变在不同的国家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其涉及什么因素,都一致关注独特的,地方性的城市环境改善问题,并导致了具体的改造开发行动在英国的伦敦、利物浦,美国的西雅图、奥克兰和旧金山。滨水区规划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末,具体的开发则是从60年代初开始的。1989年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有90项滨水区项目正在实施。根据“滨水复兴研究中心的资料,在1993年,日本就有63个的城市滨水开发实例”。近年来国外滨水区建设仍是城市建设的重点:美国有75个大城市,其中69个滨水城市中,几乎都有对滨水地区的重建开发项目。在欧洲,英国最早对滨海地区进行了开发重建,被认为欧洲最大城市改建项目的伦敦港区开发,从1981年开始,迄今仍在继续;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和德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汉堡也有大规模的滨水开发区。在亚洲,拥有漫长海岸线和多所滨水城市的日本,对滨水地区的开发很重视,大坂、横滨等著名港口城市的滨水开发,无论是规模、设计、管理都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对滨水地区开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1.2.2 国内滨水区发展状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注意到滨海地区的重要性,并已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滨水地区的开发项目。较成功的如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天津的海河沿岸整治、南京的秦淮河仿古建筑群、合肥的环城公园等。

我国拥有大量的滨水城市,近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量大面广,城市空间在经历了急剧的外延式扩展后,内涵式提高也越来越迫切,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滨水地带的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的造园追求的是“虽由人做,宛如天成的意境美,而目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却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很多己建或在建的海滨、湖滨广场,不论大小,均铲除岸边的杂草、采用超大尺度的花岗岩硬质铺地,气派的廊柱、亭台楼榭、下沉式广场、登泉流水以及大量的建筑小品并配以名贵的花草,刻意追求平面效果的热闹和线形的流畅,使人感觉仿佛才走出城中钢筋水泥的城堡又步入了水边钢筋水泥的森林,其结果是虽多了几分现代的气派,却少了若干自然的野趣,没有达到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的目的。

现在我国城市滨水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水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比较系统的城市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和建设,滨水空间被大量建筑所充斥,缺乏足够的开敞空间。

2、用地功能比较单一,缺乏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性的组织和利用,很难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的需求。

3、不少地方水质污染还比较严重,护坡大多为石块、混凝土垒砌的硬质护坡,滨水生态绿地建设贫乏,水域无法亲近。

4、土地利用的空间纵深不足,更新往往只限于水域沿岸的表层,存在明显的片段化的趋势,与周围环境脱节。

1.3 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设计的意义

世界城市的发展正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生态城市的道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由对立正在走向融合、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自然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水区域正在被人们高度的重视,人们逐步的把自然的生态的环境还给滨水区域,将城市滨水区建成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繁荣的美好家园已成为全世界的愿望和目标。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日趋成为滨水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对水体的简单利用,渐进为高层次的开发,形成了人口、经济向沿江、沿海聚集的倾向。工业的发展、经贸的繁荣、人物的流动,在给滨水区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过度捕捞、建设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建设性的破坏。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河道堵塞、水域减少和过度的人工作用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行旅所至是千河一面、万镇一统,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分析,其中的关键是要重视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一个完整的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可以自我保养和更新的天然花园,同时由于环城的江河与城市发展有密切关系,城市滨水区中保留着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痕迹。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设计

2.1 现代城市滨水区域空间特点

现代滨水区域建设从空间环境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适用性

功能上能满足城市和公众的多种需求,形式和功能上与环境相互协调,且对公众全年开放。

2、多样性

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有限的滨水区内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

3、开敞性

水边的空间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

4、可接近性

所有的人包括行动不便者均可步行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安全抵达滨水区和水体边缘,而不为道路或构筑物所阻隔。

5、延续性

林荫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将滨水区联贯起来,且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2.2 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特征

2.2.1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首先是对环境、生态的分析与理解

建造城市滨水带是为了更加美化这个城市,而不是掠夺性、侵入式开发湖、河地带,现代滨水景观理论尤其重视这点,提出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主要分为保留与保护两大方面。

2.2.2功能的要求与受大地艺术的影响而呈现出的大尺度倾向

古典园林只为少数社会特殊阶层服务,其一个设计原因就是“小中见大,咫尺山水”,即“人在画外以观画”,而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因而这决定了它是要超常规的大尺度概念来规划设计的,同时,受60, 70年代西方大地艺术思潮及手法的影响,注重设计空间与大自然的自然力、自然空间的融合,在广域空间中创造作品,即“人在画中以作画”的设计思路,这样决定了尺度的定量优先于局部的设计原则。

2.2.3注重现代与传统的触合,体现地方色彩与文脉精神

即虽然在进行现代式景观设计,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保留传统园林的内容或文化精神,整体上仍沿用传统布局,在材料及节点处理上呈现一定现代感和现代工艺、手法。另一种做法是在设计中汲取“只言片语”的传统园林形式移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使人在其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

2.2.4受人文主义及亲水哲学思想影响的垂直、多层次设计理念

受现代人文主极大影响的现代滨水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将水体与人的精神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体现“垂直设计”原则,在以往,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是又高、又厚,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现代生产力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较好的控制水的四季潮涨、落特性,因而亲水性设计成为可能。

2.2.5新材料、新技术对滨水设计的影响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具备了超越传统材料限制的条件,通过选用新颖的建筑、装饰材料,达到只有现代景观设计才能具备的质感、透明度、光影等特征。

2.3景观生态设计的主要原则

城市滨水区域通常由于自然条件较好而成为城市发源地,水陆生态系统交汇是这一地区明显的生态特征,因而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城市滨水区域是一个多元的人工生态系统,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生态系统,滨水区域的土壤、水体、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因子以及促进滨水生态平衡的方式都将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滨水区域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原则,协调好人与滨水自然环境、人与滨水人工环境、滨水自然景观与滨水人工景观的关系。

2.3.1 系统与区域原则

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时,首先应该对江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而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对江河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设施配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保障。

2.3.2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滨水区域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的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游憩机会,提高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系统工程意识为指导,合理分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结构,巧布观赏游览线,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2.3.3 自然生态原则

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以绿为主,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3.4 文脉延续原则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的新形象。总结

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应该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生态系统出发,来进行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让滨水区域成为一个城市的绿肺、蓝带,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交通系统把市区与滨水区域联系起来,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使滨水景观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采用景观设计的理论与生态保护方面结合在一起,加强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生态建设,实现滨水区域安全性、美观性和休闲性等多功能融合。

参考文献

俞孔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2_年第六期 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翁奕城,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新建筑,202_.4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2_年第7期

作者简介

佘宝旺,男,工程师,注册规划师,阳新县规划局,城市规划专业,阳新县兴国大道49号。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武昌区中南一路47号 邮政编码:435200 电子邮箱:lhwhdx@sina.com

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方法探析论文(共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