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精选合集]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130-1113525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23 00:32: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一、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含义及其基本目标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指档案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存在状态,是根据系统论的原则,依据一定的需要,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对分散异构信息资源系统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结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实现无缝整合,通过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开发应用,形成一个效能更好的、效率更高的新的档案资源体系。从而全方位地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档案保障。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目标是:

1、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有效利用其资源,因此,从社会需求出发,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目标。

2、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

从时间、空间和数量3方面尽可能保持整个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完整和全面,来保证充分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3、合作性。

即分立的各信息系统能够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立足整体,放眼全局,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调剂余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从而发挥整体效益。

4、一致性。

即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标引等要统一,实行标准化。

二、实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

1、档案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亟待改变。

突出的问题反映在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结构不合理:

一是在档案的来源上,一般仅有本行政区域一级机构的档案,二、三级机构的档案甚少。

二是从档案的内容上看,记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职能活动方面的档案居多,反映民众生活方面的档案甚少;宏观管理方面的档案居多,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档案甚少。

三是档案的门类单一,文书档案居多,其他门类甚少。四是在档案的制成载体和记录手段上,纸质档案居多,光盘、照片、录音、录像等新型载体档案甚少。要丰富档案来源,改善馆藏结构,增强综合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中的核心地位。

2、推进体制创新。

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体制下,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逐步实现档案实体资源、数据资源、应用系统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发挥档案集合效应,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同时,打破“壁垒”,纵向加强监督指导,主动加强与经济职能部门的沟通,逐步理顺关系,寻求工作上相互支持配合。横向加强联合,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中心公共档案馆和机关文件管理中心的新模式,要在优化档案工作制度与创新档案工作理念的前提下,明确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和人员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协作关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应该采取一方建设、全社会受益的方式,由政府引导,明确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体,使相关部门明确认识所有的档案信息固然是支撑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只有面向社会开放,才能更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

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逻辑整合。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网络时代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质上又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档案信息化也只有依托电子政务的建设,才能够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各级档案馆在积极争取条件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准备工作。本着“利用为本,急用先上;单向突破、整体推进;快速反应,即时见效”的目标,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主攻方向。

4、科学规划,统一标准。

为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实施,在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技术标准与资源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确保方案科学可行。整合实施过程涉及到各级各类档案馆,覆盖地域广,要充分体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原则。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在整合过程中,涵盖了整合范围、集成化程度、技术含量、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从馆内的整合到馆际间的整合,从同一地区内档案馆的整合到不同地区间档案馆的整合,乃至整个国家各类档案资源、技术、服务、功能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管理。

档案数据将实现网上资源共享,提供档案信息网上查询,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这种做法避免因档案实体条块分割而导致信息隔离的现象发生。

第二篇: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

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

诸云强/徐敏/朱琦/冯敏/宋佳/杜佳

202_-11-7 16:50:28 来源:《档案学通讯》(京)202_年4期

【英文标题】On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of Distributed Environmental Archives

【作者简介】诸云强(1977-),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地学信息共享,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徐敏,朱琦,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冯敏,宋佳,杜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内容提要】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对于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流动增值,服务于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环保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共享研究的基础上,对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EPAIR)shar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 using EPAIR and to promote its values.It will strong support exploring new roa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progress of EPAIR management and shar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requirements of EPAIR sharing which includes functional and security requirements.【关 键 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分析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es/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Requirement analysis 前言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经引起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202_年环保部专门召开环保档案专题会,强调要实现环保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利用。202_年5月,时隔16年全国环保系统档案工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环保部周建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环保档案资源是民生资源、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和公共资源,要努力开发应用环保档案资源,拓展资源效益,搭建平台,共享信息成果等[1]。国内学者在充分认识环保档案特点(来源广泛性、内容综合性、时空特征性和应用久远性等)的基础上,指出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真实有效的凭证作用、巨大的潜在性效益等)[2][3],呼吁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调整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密的关系,大力提升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水平[4][5]。

为了规范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了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OAIS是一种致力于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和利用的参考模型和基本框架体系,规定了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系统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互操作模型和长久保存的管理策略[6][7]。基于OAIS,许多组织和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成果。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领导实施的“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NDIIPP)”、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数字保存仓储(DPR)、荷兰国家图书馆的长期存储和大规模电子出版物的e-Deport系统以及澳大利亚的ADRI项目等,国内北京东方飞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ESOAIS数字档案馆系统、国家图书馆的保存元数据方案、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等提出的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中科院数字档案馆建设等等。欧美发达国家档案界提出并采用档案编码著录规则(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EAD)。EAD基于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通过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定义档案文献的结构和内容,可以不经转化将文献直接在网上进行发布,以此规则编码的档案检索工具可在任何计算机平台上进行查寻、检索、显示、交换[8]。国际档案理事会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软件设计的原则和功能需求[9][10]。提出电子文件管理软件系统应该遵循的8大原则,包括:软件平台必须以标准化的元数据为核心,确保软件系统跨平台、跨域的互操作,采用开放的标准和保持技术的中立,具有利用开放格式进行大批量导入和输出的能力,必须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尽可能自动产生元数据以及软件系统必须易于使用等。同时,规定了电子文件创建(捕获、标识、分类)、维护(控制安全、融合、保留、迁移、处置)、分发(搜索、获取、可视化)和管理四大功能模块。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的长期保存、管理和访问上,即使是OAIS提出的六大功能模型(收集、存储、管理、保存规划、访问、系统管理)中缺乏对于跨单位的档案交换和共享功能的专门描述。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构建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将对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内涵特征、总体架构、功能体系和部署应用模式进行详细的讨论。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分析

信息共享是指在一定程度的开放条件下,同一信息资源为不同用户共同使用的服务方式[11]。何建邦等认为:从信息共享的表象看,共享是信息的共同使用,但从信息共享的本质特征上看,信息共享必须解决信息质量最优化,共享程度最高效等实质问题,其核心是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创新,对使用规则进行共同约定[12]。因此,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访问,而且还应包括为提高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著录管理过程。

2.1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功能需求

根据《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在业务上受上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因此,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功能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单位内部员工能够按照权限进行本部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著录、归档、管理,对本单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检索和按权限的访问、查阅。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上级部门需要查看到下级单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目录及元数据信息,以便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下级单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状况,方便对下级单位环保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下级单位也希望能够实时接收到上级单位相关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特别是文书档案。

环保系统不同行政区划的同级单位也存在相互调阅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开展跨区域的合作研究、发生跨区域环境污染事故时,希望能够快速调阅相关的档案信息。

其他部委的相关单位或社会公众希望能够查看对外公开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

2.2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功能需求

当前,我国各省采用的环保档案管理系统并不统一,甚至于在县市层面大部分还没有对环保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更缺乏与共享系统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因此,想要开展全国一盘棋的环保档案共享,首先要解决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

环保档案著录归档管理权限设置。对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著录、归档、管理的人员及其权限进行分配。

环保档案著录模板设置。对不同级别(文件级、卷宗级等)或不同类别(文书、科技、多媒体等)的环保档案的著录元数据项进行设置。

环保档案著录。利用计算机系统录入分类、分级的环保档案元数据信息,以及档案全文原件及其附件信息。可以单条记录录入,也可以批量导入(如自动接收电子政务平台或业务系统中已有的文书或业务文件信息)。

环保档案归档。对已著录的档案进行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审查,确定保管期限进行归档。

环保档案查询借阅。按权限进行环保档案的查询检索,在线浏览或离线借阅等。

环保档案统计分析。可以按照类别、、处室等对环保档案进行统计。

2.3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安全需求

环保档案作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安全的问题,要做到内外有别,对未公开档案一定要把好关,严格掌握。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4]。根据《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环保部门保存的档案主要供本部门利用。其他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人员查阅档案时,需持本单位介绍信,说明利用目的和范围,并经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查阅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环境保护档案必须经过分管档案工作的行政领导及保密部门批准;查阅未公开的档案,必须经过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摘录和复制档案,必须经过环保档案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因此,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

本单位内部员工根据授权的用户名和密码及权限,可以查看档案目录及相应的全文及附件信息。用户名和密码仅在本单位局域网中使用,在公网上不可以使用。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上下级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交换只进行目录级、元数据的交换。根据“环保档案信息资源交换管理办法”(需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各单位可以控制交换哪些档案目录和元数据,其他单位只能看到档案目录和元数据,而不能浏览档案全文。环保系统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基于环保政务专网进行。

对于没有到开放期限的环保档案,只公开档案的目录。合法公民和组织经系统身份验证后可查询未开放的档案目录,以及已经开放的环保档案全文信息。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需要单独设置公开库,环保档案公开库与环保档案内部全集库要进行物理上的隔离,公开库放置在外网,环保档案库放置在内网或专网上。

注释:

①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主要基于对环保部办公厅文档处,以及在全国环保系统档案工作会议上对各省市环保档案管理部门的调研整理形成。

【参考文献】

[1]蔡方,曹金庆.全国环保系统档案工作会议召开[N].中国环境报,202_(5).[2]吴文超.环境保护档案的特点及开发利用[J].山东环境,202_(增刊):32-33.[3]孙青霞.合理开发环保档案信息资源为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建设服务[J].山东档案,202_(2):16-18.[4]史海珠.环保档案的开发利用初探[J].青海环境,1992,2(4):165-167.[5]杨玉莲,王新梅,姜桂清.环保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1997,21(1):66-67.[6]钱毅.OAIS对数字档案馆系统技术路线和管理策略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202_(4):46-49.[7]CCSDS, NASA.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OAIS)[R].CCSDS 650.0-B-1 BLUE BOOK.202_.[8]徐维.EAD-构架档案资源网上共享的桥梁[J].中国档案,202_(9):45-47.[9]ICA.Principle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records in electronic office environments MODULE 1-Overview and statement of principle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202_[OL].http: //www.teniu.cc/sites/default/files/ICA% 20Overview-principles%20and%20Functional%20Requirements%20Module%201.pdf.[10]ICA.Principle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records in electronic office environments MODULE 2 Guidelines and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rchives.202_[OL].http://www.ica.org/sites/default/files/ICA-Guidelines-principles% 20and% 20Functional%20Requirements%20Module%202.pdf.[11]诸云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12]何建邦,闾国年,吴平生.地理信息共享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

第三篇: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业务协同化程度低

信息共享与业务系统程度低是当前长江海事局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症结,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数据接口

由于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大多缺乏统筹规划,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之间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目前长江海事局正在使用的绝大多数业务系统都是彼此孤立的,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导致一个业务系统用到另外一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是必须重新输入。例如,某船舶检验不合格,船舶登记部门对该船舶应不予登记。也就是说,船舶登记部门要共享船舶检验信息,但目前船舶检验发证系统没有与传播登记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船舶动态管理系统和财务费收系统不能相互结合,需要先在船舶动态管理系统进行签证,然后再使用财务费收系统打印票据,比较繁琐。船舶签证时,船舶基本信息还需要工作人员手工输入,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无法从船舶登记系统中提取数据。

海船船员管理系统与内核船员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导致了在内河船员转海河船员的情况下出现船员多头注册的问题。海事局之间内河船员信息不共享,造成重复办证,基层海事处无法核实船员证书真伪。由于内核、海上和地方还是信息系统之间无法共享,导致假证较多。船员管理系统与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没有接口,不能共享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中的船员违法记分信息。

2、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是造成信息资源共享困难的主要原因

造成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合理,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数据、技术、工程等方面标准规范。目前长江海事局的信息系统中,一部分是由于交通部海事局自上而下推广的,一部分是由长江海事局自行建设的,这些系统由不同的厂商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相互之间没有接口,无法进行数据共享。现有信息系统无法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也就无从谈起。

伴随长江航运现代化建设,长江海事局不仅面临海事部门内部的资源整合,如何与长江航务系统各单位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也是长江海事局需要面临的问题。

对异构系统进行互联互通、信息集成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组织业务部门和信息化专业团队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整理长江海事局数据资源,进行信息集成建设。

数据无法共享是长江海事局现阶段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资源整合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长江海事局下一步不仅面临局内信息资源的整合,作为长江航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海事局还需要进一步与长江航务系统其它单位进行数据共享,构建长江航运综合服务平台。由于长江海事局大部分应用系统是由部海事局统一建设、推广实施的,因此在系统后期资源整合方面,主要是对异构系统进行集成。

1、进行海事数据资源规划。首先梳理和规范海事核心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分析基础之上,理清各业务过程所使用和产生的各种业务数据,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解决数据孤立问题;梳理数据逐渐产生的源头,明确数据源;为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建设数据仓库、建立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数据集成奠定基础。

2、建立长江海事局信息集成规范,包括海事门户网站和系统界面风格规范,数据接口规范、集成环境规范、新系统开发规范、基础数据库设计规范、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规范以及数据仓库建设规范。

3、进行界面集成。利用PORTAL门户平台,构建海事信息门户,并于局内其他应用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实现信息系统界面集中展现。建立身份认证中心,实现单点登录,统一认证。

4、进行数据集成,实现异构应用系统数据的存储和利用。在数据资源规划和集成规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对各异构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抽取、清洗、转化、满足各系统数据格式要求。通过

数据仓库,对加工的数据进行按规则进行归并,为数据综合利用和决策分析提供资源。

5、进行业务集成,实现系统数据交换和业务系统。海事内外部系统采用“松耦合”集成模式,通过引入目前主流的面向服务架构(SOA)理念,将各类系统核心系统进行服务封装,挂接到服务总线上,并在业务流引擎的驱动下,实现跨系统业务处理自动完成。

加强与外部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探索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以更新实时的电子航道图为基础,整合航道部门、海事部门、水文气象部门、港航部门的信息,为船舶、船公司、流域企业、航运货物业主、港航系统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包括航道信息服务,涉及地理、水文和行政管理数据,能够用于计划、执行和监控;交通管理服务信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信息;水路和港口收费服务;港口物流信息服务。

信息系统的建设上,缺乏统筹规划与整体协调,形成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缺乏统一规范,不能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造成了各种不同应用系统的盲目引进、开发和使用,大多数应用系统缺

乏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定义,各系统使用的信息编码体系和数据库标准体系不统一,软硬件平台不统一,开发工具不同,用户界面风格不统一,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受阻,形成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应用系统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数据重复和缺乏现象并存,使得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不满意。这种现象极大地制约了长江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船载客货管理系统没有和船舶动态管理系统以及网上长江海事系统相连,没有和危险品远程申报系统结合起来,有些数据要重复录入。在办理危险品申报时,同样的数据,业务人员要重复录入三次。

数据重复录入问题增加了业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业务人员的办事效率,挫伤了业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对海事处执法人员的问卷调查中发现,37%的执法人员认为信息化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

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程度不足会造成无法有效堵住海事监管方面的漏洞。例如,签证时候无法及时识别重点跟踪船舶;执法人员无法现场识别船员证书的真伪,无法获取该船员在其他直属局或地方局辖区违法违章信息;船舶登记时无法知道该船舶是否已通过检验,等等。

第四篇: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研究论文

摘 要: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需要采取正确的发展策略。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策略不应是单一化的,而应是体系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至少应包括明确发展定位、区分发展动力、选择发展模式、建立发展基础、完善发展主体和制定发展战略等六个基本方面。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主体

所谓策略,包括计策、谋略、计划、主意、办法等多种涵义,是人们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指南,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状况。不同策略经常会在实践结果面前呈现优与劣、成与败的鲜明对比。要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必须选择正确的共享策略。本文拟对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重要发展策略进行分析,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体系。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定位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目标。早在18世纪,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图书馆已在书目共享上形成共识,渐后延伸到流通领域,出现了馆际互借等简单的文献信息共享活动。但是,截止20世纪60年代,图书馆之间可资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共享的手段及实际共享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总的来说,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处在渐进的量变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作为二者结合形式的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广范应用于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工作,使信息资源共享活动进入了全面的质变阶段。它突破了空间因素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根本制约,诱发了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观念的深刻变革,标志着图书馆事业走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时代[1](P3)。传统的共享策略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呈现狭窄、单一的特点。现代共享策略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呈现多元一体化的特点,即深刻认识诸多具体发展定位在实现共享现代化上的一致性。

1.网络化趋向

网络化泛指信息、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集成和各区域、专业网络的互联,是共享信息传播渠道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关键。一般来说,网络化建设应注意分阶段、上规模、升层次,在完成“物理网”和“网络化基本服务”的基础上,要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土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进一步搞好网络信息提供服务和增值服务。要让各使用单元都加入各级共享网络中,成为共建者和共享者,同时尽快结束过去各使用单元彼此的分散和封闭,转向集中开放的状态。

2.智能化趋向

智能化泛指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播及提供使用过程具有高度集成性、极大便捷性和更多功能性,是信息资源共享主体的人本要求,也是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演变的重要指标。从信息资源构成形式上看,智能化就是从印刷型为主逐步转向数字型为主。从信息资源构成内容上看,智能化就是从稀少、简单、枯燥逐步转向丰富、个性、适用。从信息资源的功能来看,就是从提供学习及拓展知识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及满足主体多方面的需求为主。智能化建设应处理好信息供给能力与用户满意程度的关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最大多数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信息资源共享的精神深入人心。

3.制度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以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高效利用。而搞好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包括微观、中观、宏观层次的优化了的信息管理(广义上的信息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要搞好信息共享管理,必须重视信息共享制度体系建设。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规范、规定、条约、宣言、声明等成文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职责、运行机制、发展规划等配套制度。一般认为,制度化及其实现是信息共享稳步发展的基本保证。

4.产业化趋向

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依赖有效的行政管理,还需要信息产业的强大市场推动。信息产业对于信息共享活动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为适应社会的复杂需求,它将千方百计地开发信息资源,能为信息共享活动广开“信源”;其次,它的多样化发展能培育出日益发达的信息市场,有利于建立日益高级的信息传播系统,从而解决共享信息的交易和传播问题;第三,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能使信息商品的个别价格总体下降,有利于人们的普遍消费。第四,国家信息产业政策能调控信息产业的投资、技术、劳动、均衡等管理方式以及完善信息市场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等等方面,将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总之,产业化是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5.专业化趋向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信息总体构成越来越复杂。它客观要求受过专业训练的专门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等)按照专业技术标准从事一系列信息共享工作,尽可能优良地满足社会各领域的信息需求。人才是兴业之本。大力推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等系列权威考试制度将是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专业人员稀缺的必然选择。

6.全球化趋向

大至主权国家,小到一个图书馆,在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时,必须正视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而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纳入全球信息化的总体格局。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它图书馆”。面向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视野有利于促进本土信息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接轨,扩大国际信息贸易,将全面推动本国和本地的信息产业发展。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

内部促进力与外部驱动力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动力类型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进程,应被明确区分。

1.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外发展动力

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内部促进力主要包括:(1)国家引导。国家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保障公民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整个信息资源共享活动;(2)政府投入。各级政府把信息资源共享看作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定期、持续地给信息资源共享活动划拨专项经费、配备专门人才;(3)社会参与。全社会深刻认识信息资源共享对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大价值,以实际行动响应共享活动;(4)科技支撑。科学家们重视信息资源共享有关科技研究,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改造信息资源共享的传统技术形式,不断突破技术因素对于共享活动的时空限制;(5)教育普及。各级主管部门大力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的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受教育者有能力从信息资源共享中获得切实利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有效外部动力主要包括:(1)形势发展。各行各业迅猛发展所形成新的形势,有力充实提高或解构重组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固有形态;(2)普遍需求。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强力刺激和推动着信息资源共享进程;(3)市场介入。市场对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介入,有力促进着政府、企业与个体三方共建共享体制的形成;(4)科技进步。世界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着跨越式发展的条件;(5)教育进步。教育事业把信息资源共享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为信息资源共享奠定着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2.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动力类型

在特定条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内部促进力和外部驱动力在推动自身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相等,或是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或是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根据一般“现代化理论”[3],近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先发内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先发内生”是指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处于领先地位,内部促进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世界发展中国家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属于“后发外生现代化”的类型,所谓“后发外生”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处于落后地位,外部驱动力是其主导发展动力。与主导作用相对应的是辅助作用,当内部促进力起主导作用时,外部驱动力起辅助作用;当外部驱动力起主导作用时,内部促进力起辅助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动力区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另一种是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显然,对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应选择前一动力类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事业来说,只能选择后一动力类型。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

质量发展与数量发展是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内容的两个基本方面。二者的结合方式即发展模式直接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程度,应被明确选择。

1.质量与数量并举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基于以内部促进力为主导、以外部驱动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选择质量与数量并举的发展模式,即坚持集中发展与分散发展协作,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互补,以阶梯式发展为主,以跨越式发展为辅,在实现质量的飞跃的同时实现数量的延展。选择该模式进行建设时,我们必须克服重复建设、资源闲置等粗放倾向,保证“以统补分”和“以分补统”;必须克服内涵空虚、外延泛滥等不良倾向,坚持“全且精、多且快”的原则,保持基本信息与非基本信息的总量均衡;必须基于连续质变,把握在量上作跨越式发展的时机。2.质量为主兼顾数量的发展模式 基于以外部驱动力为主导、以内部促进力为辅助的动力类型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选择质量为主兼顾数量的发展模式,即坚持集中发展为主、分散发展为辅,内涵发展为主、外延发展为辅,跨越式发展为主、阶梯式发展为辅,首先在质量上实现发展,随后再实现数量的延展。选择该模式进行建设时,我们必须重视体制创新,畅通集中与分散渠道(如“统建分用”、“通购分赁”等);必须科学界定基本信息需求与非基本信息需求,坚持“少却精、少却快”的原则,依靠提高内涵服务质量弥补外延服务的不足;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有适度超前意识,少走甚至不走建设弯路,首先在质上实现跨越式发展,随后在量上作阶梯式发展。

第五篇: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续

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研究(续)

诸云强/朱琦/徐敏/冯敏/宋佳/杜佳

202_-11-7 16:44:46 来源:《档案学通讯》(京)202_年5期

【英文标题】On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of Distributed Environmental Archives(Replenish)

【作者简介】诸云强(1977-),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地学信息共享,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朱琦,徐敏,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冯敏,宋佳,杜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内容提要】本文是上篇同名文章的续篇,提出了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体系及部署应用模式。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包括后台著录管理和前台共享服务两个子系统,由部署在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节点共同组成,不仅可以实现各单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自治管理,而且通过网络服务互操作,可实现部门间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交换和分级共享。

Based on research o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EPAIR)sharing requirements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archite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and deployment models of distribute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System(EPAIRSS).EPAIRSS includes two sub systems, one is submission and management sub-system for producers and administrators, and another is sharing and access sub-system for users.Therefore the entire EPAIR service network comprises many nodes.In this network, it can implement not only respective submission and management of EPAIR among each node, but also safely interchanging and sharing EPAIR cross-departments by web services interoperability.【关 键 词】环保档案/共享系统/互操作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es/Sharing system/Interoperability 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内涵与总体架构

根据前述的需求分析,参照OAIS参考模型[1][2],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体系,不仅能够实现各单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而且还能够与其他节点单位(部署了同样系统的单位,或者实现了该系统标准服务接口的软件系统单位)进行联网,共同构成分布式的环保档案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环保档案共享。同时,也能够面向其他部委、科研院所以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开放的环保档案目录查询检索。多个分布式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共同组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具有自治管理、安全交换和分级共享功能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该体系具有明显的分布性、统一性、开放性和安全性的特点。

分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系统的分布性:环保档案共享系统分别部署在环保部、环保部直属机构、各省环保厅、地市环保局、区县环保局等。各节点的系统可以是本文讨论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也可以是各部门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

(2)信息资源的分布性: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分布在各级环保档案管理部门,由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维护自己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

(3)用户的分布性:用户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地方,可以是环保档案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也可以是其他相关部委的档案利用人员和普通的社会公众等。

(4)应用的分布性:根据应用的需求,用户可能会利用不同级别、区域的环保档案共享系统获取不同的环保档案。

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逻辑的统一性:尽管服务体系是由多个分布在不同部门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组成的,但这些系统的业务规则、接口规范等在逻辑上必须统一,这样系统之间才能进行互操作。

(2)服务的统一性:理论上服务体系下任意一个共享节点都可以交换其他共享节点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目录,这样用户访问任意一个共享节点就可以查看所有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目录,并根据权限进行访问。具体部署应用时可根据目前环保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系统的配置。

(3)开放性:首先表现在能够容纳不同类型、结构的档案信息资源,适应档案资源的不断更新和补充:其次还可以接受不断加盟的节点,这些节点可以是本文的环保档案共享系统,也可以是各级管理部门已有的环保档案管理系统(需要遵循统一的接口规范,实现核心业务的改造和封装),从而最大限度集成各级环保档案管理部门已有的投资,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平台的系统集成。

从逻辑上看,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分为资源层、功能层、服务层和用户层四个层次(如图2所示)。

资源层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各类环保档案,主要包括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自然保护、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建设、设备仪器、标准计量等类型。

功能层是指实现环保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和共享的功能模块。包括:环保档案的著录、归档、管理、交换、查询检索与在线浏览以及用户及权限管理等。

Web服务层基于功能层,是保障分布式共享系统各节点互操作和兼容已有异构管理系统的基础。由一系列核心的Web服务组成,包括:节点同步服务、元数据交换服务、登录验证服务等。Web服务对外提供远程调用的接口,当客户端调用该Web服务时,Web服务接受客户端参数,通过功能层执行具体的操作,并将操作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门户层是档案形成者、管理者、使用者与系统交流的场所。通过门户层用户向系统发出各种请求,门户层将用户请求转发给Web服务层或功能层,并向用户显示系统的处理结果。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功能体系

OAIS参考模型中定义了三类信息包(提交信息包、档案信息包、分发信息包)、三类用户(信息资源的形成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以及六种功能(档案收集、存储、管理、保存规划、访问和系统管理)[1][2]。基于OAIS参考模型,根据前述的需求分析,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功能模型应该还包括交换共享模块,如图3所示。具体的功能可划分为两大子系统:环保档案著录管理子系统和环保档案共享服务子系统。

环保档案著录管理子系统主要面向环保档案管理人员,为他们提供管理员及权限设置、分布式共享节点信息管理、环保档案分类体系管理、环保档案元数据著录模板设置(适应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环保档案著录的需要)、环保档案元数据著录、环保档案归档管理、环保档案访问权限的设置(根据档案密级选择档案共享访问的方式)、环保档案审查发布(确定环保档案已经进行了安全设置,并对外发布)、分布式环保档案交换、新闻信息发布(发布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研究进展等信息)、统计分析(对网络访问情况、访问用户,共享系统提供的检索、在线浏览下载服务进行统计)等。

环保档案共享服务子系统主要面向各级环保档案的使用者,提供用户的注册、登录及权限认证、环保档案分类导航(根据分类体系,可进行多个分类体系的导航。如按档案类别、等进行导航)、环保档案资源的检索(基于关键词、地图的检索等)和优化排序、档案资源的在线获取(根据档案资源访问权限和用户级别,提供档案资源的在线浏览)、环保档案离线获取、新闻信息浏览(提供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研究进展等信息类服务)等。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部署应用模式

根据前面的分析,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的体系,因此,在技术实现上必须采用分布式的软件体系。目前分布式互操作技术主要包括:OMG(对象管理组织,Object Management Group)的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Microsoft的COM/DCOM(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分布式对象模型Distributed COM)、Sun公司的Java RMI(远程方法调用)和EJB(企业级JavaBean)和Web服务技术。Web服务(Web Services,网络服务)是一个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是一种部署在WEB上的对象组件[4],能够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为不同的软件应用互操作提供标准的方式[5]。Web服务建立在XML规范之上,具有良好的封装性;Web服务与服务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耦合[6]。当一个Web服务实现发生变更时,只要调用界面不变,Web服务仍可正常运行,对用户完全透明。由此可见,Web服务完全屏蔽了不同软件平台的差异,无论是CORBA、DCOM还是EJB都可以通过这一标准进行互操作,实现当前环境下最高的可集成性。

因此,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采用面向服务(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的技术架构,基于J2EE环境,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开发。WEB服务器采用Tomcat5,节点互操作采用Web Services,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在Java环境下利用Flash技术自行开发。

系统的部署应用模式如图5所示①。环保档案数据库和元数据库部署在内网,供内部员工进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著录、归档、管理、查询和按权限的在线浏览访问。环保档案目录(元数据)交换库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网络服务部署在专网上。经过校验码认证后通过网络服务的调用实现环保部、各省环保厅、甚至是各区县环保局环保档案目录(元数据)的交换。进行交换的环保档案元数据信息统一放到环保档案数据交换库中,与业务运行的环保档案元数据进行物理上的隔离,定期进行两者的数据交换。环保档案元数据公开库部署在外网上,内网实现物理上的隔离,定期抽取可以对社会公众公开的环保档案元数据信息和已经开放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供通过身份验证的个人和组织检索查阅。

图5 环保档案共享系统部署结构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1)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质是满足环保档案形成者、管理者和使用者三个主体的需求,使得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能够方便、安全地从形成者手中到使用者手中,促进环保档案的高效利用与增值;

(2)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访问,而且还应包括为提高质量而进行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著录、归档、审查发布与管理等过程。因此,从功能上把软件系统分为共享服务子系统和著录管理子系统;

(3)为了实现全国一盘棋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采用分布式的软件架构。一方面实现各部门环保档案的自治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网络互操作实现各节点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目录和元数据的交换共享;

(4)采用J2EE开发环境,可实现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跨平台、跨部门、跨区域的部署应用。利用XML Schema、Web Services等技术可适应异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和管理系统整合的需要,从而从技术角度真正推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6.2 讨论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具有一般信息资源共享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作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又具有显著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光靠技术手段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还涉及人们的观念意识、行业部门的利益等等。因此,在实施过程必须加强理念的宣传,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协调处理好档案形成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权、利;

(2)在共享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开放共享与安全保护的矛盾,做到有序安全的共享。对于控制使用的部分,一定要严格掌握,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要以“档案法”为依据,做到内外有别,做好用户权限的划控,制定好共享安全使用条例等;

(3)从技术的角度,要注重对已有投资的保护。要能够重用或通过标准接口经过最小限度的改造,实现共享系统与已有的环保档案管理系统、政务系统、业务系统的松散耦合,从而实现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快速整合集成。

致谢:本文得益于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档处李敏君处长、董佩老师的指导以及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共同讨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注释: ① 参考:诸云强.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原型系统概要设计,202_.【参考文献】

[1]钱毅.OAIS对数字档案馆系统技术路线和管理策略的启示[J].档案学研究,202_(4):46-49.[2]CCSDS, NASA.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OAIS).CCSDS 650.0-B-1 BLUE BOOK.202_.[3]诸云强.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4]王涛,琚春华.利用WEB服务实现异种平台互操作的探析[J].计算机时代,202_(9):31-33.[5]杨晔,饶若楠,王翰波.一种基于SOAP的实现异种分布式组件互操作的方法[J].计算机工程,202_,27(10):77-79.[6]柴晓路,梁宇奇.Web Services技术、架构和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_.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