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
这个世界,人与人命运相连,国与国命运相通。面对疫情,隔岸观火,要不得;恶意攻击,更是有悖人类良知。积极担当、共克时艰,才是正解。一起来看看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
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1
在此次援鄂医疗国家队成立之际,西安交大二附院吕建瑞主任临危受命,第一时间传达了院方志愿者征集的号召。麻醉科人员积极踊跃报名,志愿者众多。麻醉恢复室(PACU)九名护理人员第一批就抽调了六名,后由于一人在外地,一人被临时替换,最终四名成员入队。
麻醉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来武汉之前,早已熟练掌握新冠肺炎的三级防护,进行过模拟患者手术的数次演练,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和心肺复苏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麻醉科的医护人员是患者呼吸支持和生命维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保障。
吕建瑞主任积极和同济医院协调,准备了气管插管的全套设备和镇静与复苏所需的全部药品。麻醉科团队从古都西安到江城武汉,把生的希望带给一个个患者。
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2
李学勤,山东滨州民建直属六支部会员、副主任护师,是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最早一批的ICU护士,现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长。她从医近30年,曾参与甲流、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救治工作,有着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和医疗卫生管理经验。李学勤参加山东省援湖北黄冈第十批医疗队,于202_年2月13日抵达湖北黄冈,现在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民医院一线值守。
在日常工作中,李学勤细心严谨,有责任心,为护士们讲解传授护理知识十分有耐心;从业多年,经验丰富,专业医护技能无可挑剔,科室工作打理起来得心应手。她曾在电梯间紧急救助一位晕倒的病人,展现了医护人员最美的姿态。
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她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山东省援鄂医疗救援队;她临危受命,担任起人民医院援鄂护士带队人的责任,即刻出发前往湖北省黄冈市;她身带腰伤,直到出征前还瞒着父亲;她就是这样,只要祖国需要,她就会主动站出来,巾帼不让须眉。
李学勤说,当看到日本捐助物资的外包装上写的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触很深。九州大地,鲁鄂一家人,虽隔山川江流,但却是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为人民抗疫,为祖国除疫,她义不容辞,也是身为医者的初心。救助更多的人,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条路她坚守了近30年。而民建会员的特殊身份,更让李学勤感到责任在肩,她表示,将践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誓言,将抗“疫”进行到底!
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3
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包含我市援鄂抗疫医疗队在内的国内各地医疗力量纷纷驰援武汉,展开了战“疫”大行动,当地群众也对危难时刻义无反顾前往医疗搏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满是感激。护理师、中共党员邓达丽是汕大医附一医院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她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抵鄂开展工作后,武汉普通市民们对汕头医疗队发自内心的暖心细节,让她满是“感动和温暖”,这也是我市援鄂抗疫医疗队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汕头援鄂抗疫医疗队表示,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民众的大力支持,他们将全力以赴,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邓达丽介绍,援鄂抗疫医疗队到达武汉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动和温暖。听得最多的话就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第二多的话就是“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来支援武汉。”
“我们入住的酒店前台有2、3个经理,100多人入住后,他们不辞辛苦,不断给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像门锁、用电、清洁物品等各种出现的小问题,忙得像陀螺转,大堂经理下午接近2点了还没吃中午饭,但她没有丝毫怨言,每次见到我们都给我们大大的微笑,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真的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来支援武汉。你们辛苦了!’”邓达丽说道。1月28日抵达汉口入住后当晚有些人因当地天气寒冷冻得无法入睡,一反映,有关部门立刻让人送了暖炉和电热毯,还给医疗队配了洗衣机用来清洗外套,种种举动让人暖心窝。
1月30日上午,医疗队员们到在家乐福超市在购买日常用品时,超市店员听到队员们聊天交谈得知是支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后,对队员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来武汉支援,谢谢你们,如果你们需要配送我们可以帮你们送到居住的酒店。”邓达丽称她听后随口感叹:“你们现在还有配送服务啊,真的很厉害呀。”超市店员解释说:“超市目前是暂停配送了,但是你们来支援武汉,我们真的谢谢你们,你们需要的话我们就配送上门,真的谢谢你们,你们温暖了我们武汉人的心。”
还有武汉市民自发捐赠生活用品的暖心行动,他们听说酒店有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入住,担心医疗队员一路匆匆,没有时间也不熟悉当地路况,可能来不及去购买生活的塑料桶和脸盆,就掏钱购买后送到酒店,悄悄放下后就离开了。另外,武汉市内的酒店还轮流热心援助医疗队的餐饮,爱心餐饮所附的便条写着:致敬可爱的白衣天使,谢谢你们拼尽全力守护这座城市,武汉加油!
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4
“目前,所有重症病人都已转为轻症,马上就能出院了;而且已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收到典型病例,每天出院的人数远比入院的多,住院部的两层病房都空了……”2月17日下午,记者一行走进嘉鱼县人民医院,沈雯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
沈雯是云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之一,也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1月27日来到咸宁后,便带队在嘉鱼县奋战。
嘉鱼与武汉接壤,已融入武汉1小时交通圈。疫情暴发后,这里防控压力相当大。
嘉鱼县人民医院是该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两个定点医院之一。院长熊安岭告诉记者,该院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医护人员较少,疫情暴发又特快,医院的接诊和处置能力几天就达到了饱和,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将全院300多名医生护士全部重新分工,分为8个病区,24小时对发热病人、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诊疗。但没有专业医生,救治真的太难了,“医疗队来后,帮了大忙!”
“我们到嘉鱼的第一天,就发现这里的预案做得很完善,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202_年曾经历过非典,期间咸宁唯一的确诊病人就出现在这里,所以很多人经验都很丰富!”沈雯告诉记者,这次疫情防控刚开始,嘉鱼县就做了相关预案,而且开展得非常迅速,县里不仅成立了指挥部,还成立了院专家组、县专家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配,还制定了一系列非常适用的、创新的方法。
沈雯他们到达嘉鱼的第二天,就全部进入一线,直接参加救治工作。她进入了专家组,负责参与会诊、诊断的确立、病例的报告、危重症的诊治,其他人员就进入到了最危险的病房。他们总共15人,其中6名都是专业医生,除沈雯外,赵常迪、孙聪、王杰3人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呼吸内科医师,杨芳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医师,李瑜华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感染科医师。
感染科是最危险的地方,援鄂医疗队员们进去以后,就把该医院原有的部分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替换了出来,开展新开病区的工作。整个过程中,大家齐心协作,迅速融合,时不时交流心得,探讨救治情况。
终于,救治措施逐现成效。2月2日,首例治愈患者出院,随后,天天都有“捷报”。最多一次,有8个病人一起出院,当时沈雯很队友们非常开心,在同这8个人一起合影留念时,其中一个病人哭着告诉沈雯:我的同事在武汉那边,已经不在了。而我跟他一样的病,却在嘉鱼得到了完美的救治……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做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原来已得到了这里的医院和患者的肯定!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嘉鱼模式’的重要性!”沈雯说。
“本来,在面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时,我们是有困难的,但第二批援鄂队伍的到来后,我们就不怕了!”沈雯告诉记者。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嘉鱼组是由云南省红河州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宁选波带队,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宁选波他们刚成功抢救了ICU病房一位危重症患者。
“目前,还有两位80多岁高龄的危重症患者,因家人不愿意转院,也不同意有创抢救,我们正在想办法无创的条件下对她进行救治。”沈雯说。
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5
2月16日,广西第五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飞抵武汉。队员们到达驻地酒店已是凌晨1点多,武汉市江汉区审批局和江汉区企业服务中心的保障组全体人员依然等候在驻地,还为队员们准备了热乎乎的晚餐。初到武汉,城市街道空荡,空气湿冷,队员们的心里却已然升腾起一股别样的暖意。
小小的举动背后是深切的关心
“离我远一点,不然传染给你就不好了。”医疗队初到医院,患者们都会主动和医疗队员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还不忘时刻将这句叮嘱挂在嘴边。
回想起刚到病房的那段时间,医疗队里来自贺州市人民医院的护师邱丽霞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凌晨给一位发热的爷爷测体温,我轻拍他的背,告诉他要测体温了,他点点头便转过脸去。”在常人看来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小动作,当时却重重地拨动了邱丽霞的心弦。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戴上口罩之后,呼吸会更艰难。尽管如此,病区里的患者们还是会非常自觉地互相提醒要戴好口罩。
一次,有一位患老年痴呆的婆婆,一直在病区里来回走,不愿意回病房,也不愿意戴口罩,医疗队员们只好陪着婆婆在过道里边走边聊天劝导。这时,一位同是病患的大姐走过来加入了劝导婆婆的行列:“医生护士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帮助我们,我们也要戴好口罩,保护好他们。”出人意料的是,婆婆居然听明白了这句话,乖乖回到病房戴上了口罩。
在病房里,戴口罩、背过身、转过头,已经成了患者们在面对医护人员时的“标准动作”。尽管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患者依然时刻记挂着他们的安全。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叮嘱、一个小小的动作,从中传递出的却是患者们对医护人员深切的爱护与关心之情。
志愿者无私奉献传递浓浓温情
护士长刘海娟尤记得第一天上夜班的时候,队员们要为6个转院患者准备床铺。床垫非常重,刘海娟和另一位女队友合力扛起来很是吃力。有位奶奶看到了,便主动跑过来帮忙,还不时给她们加油打气:“孩子,慢点。先喘一下气,歇一歇再装,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亲切的话语,听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医疗队物资组的组长何芳也碰到过医院的一名“特殊”志愿者,负责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他告诉何芳,自己住在医院附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便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和女朋友一起报名来的,下午她接我的班。”
此外,还有来驻地帮队员们剪头发的理发师。当队员们问他:“我们可是接触过患者的医护人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呢。你怕不怕?”他笑了笑,随即答道:“不怕!相比你们在最危险的一线与疫情斗争,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平日里,大家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们毅然伸出援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湿冷的冬日里温暖着医疗队员们的心。
驻地后勤保障有求必应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医疗队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障医护人员的吃、住、行等后勤工作也尤为重要。
医疗队驻地酒店离医院不远,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公交车、出租车司机接送队员们上下班。不论队员们什么时候上下班,都不会饿着肚子。早上早起,早餐都已备好;深夜下班回到酒店,也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为了尽量照顾队员的饮食习惯,每天的菜品都会迎合着队员们的口味来准备。
在驻地,还有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贴心自助小超市”的地方,里面准备了各种水果、泡面、零食和饮料。担心有队员吃盒饭上火,还备有凉茶和蜂蜜。深受女队员喜爱的,还有酒店精心准备的银耳羹。有的队员胃疼,酒店的厨师大哥便熬粥、煮面,面条里还会加两个荷包蛋。他说:“只要队员们想吃,我就煮。”在这里,毛巾、洗漱用品、常用药物甚至秋衣秋裤等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
此外,细心的保障组还会挨个记下队员的身份证号,早早地计划着为过生日的队员准备蛋糕。只要队员们有需要,保障组都会想尽办法满足。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战“疫”工作中,离不开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更离不开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
医疗队员们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武汉,是一座温暖有情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封一座城,是他们的姿态;护一国人,也是他们的愿望。在疫情面前,爱从来都不会只是一份的孤单,武汉人民与全国各地前来援助的人们一同携手抗疫。盼望医疗队员们能够早日还家,更是武汉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
第二篇: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个人工作总结
医护人员不是什么英雄和勇士,只不过是亲临抗击疫情一线,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和死神抢人罢了。那你知道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总结都有那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个人总结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总结1
202_年2月15日上午10:30,天气依然寒风兮兮,但我的心是热血沸腾的。寒风中,我亲爱的同事和家人陪伴我踏上了援鄂医疗征程。
2月15日凌晨,密切接触者采样出任务回来不久,电话那头又传来了组建山西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集结的命令。休息片刻后同事们也为我忙碌了起来。晨间,随着理发器嗞嗞的振动、随着青丝的落地,眼泪不禁在眼眶中打转,虽然失去了长发,但却是为我心爱的护理事业做出的奉献。
上午,我带着医院为我准备的医用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及叮咛来到了机场,片刻的告别就是我出征的号角,在候机厅的宣誓又一次让我热血沸腾,豪迈的誓言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集合的号角吹响,我带着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叮咛踏上了征途,心中的滋味五味杂陈,每个人眼中都含着不舍得泪水,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暗自心里为自己加油鼓劲,我会和我们来自三晋大地的近千队友们一起努力,在这片荆楚大地绽放我们的三晋风采。
随着飞机的轰鸣,午后我们降落在荆楚大地,这意味着我们的医疗救援工作已经开始。请每一位关心我的人放心,我定会不辱使命,完成好医疗队交给我的任务。走出航站楼的那一刹那,看着漫天的飞雪和地上没有结冰的道路,也许这就叫风雨同舟,温暖大地大爱无疆。
记得在一个班上,交班时,同事叮嘱我们,有名患者由于隔离时间较长,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有轻生的倾向。我们今天重点的工作就针对她进行了进一步的心理疏导,这个重任落到了我的肩头,一开始还觉得“轻生”会不会有攻击倾向?心里不由得紧张了起来,不过转念一想,大家都在我身边,没什么好怕的,安心交流以后,我发现这就是人们在无奈之下的冲动结果,经过我耐心的开导以及病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安抚,患者慢慢恢复了信心。
稍作调整后,就进入了我们方舱医院特有的“方舱时间”。我和来自山大二院同事一起带着舱友们跳起了手语舞。想想,这手语舞还是我们家小男子汉教我的,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而且在这里手语舞的意义又升华了。看着这里大姐姐、小姐姐们都是那么的积极向上。就连那位“糊涂”病友也加入了我们,为自己加油鼓劲,使得与他们只有一层防护服相隔的我顿时充满了力量。结束了工作,我把“糊涂”交给了我的同事,一定要让他慢慢恢复起来,尽快打败病毒,早日康复。
逆境中的人们总是充满着力量,听昨天上班的同事讲,我们负责的病区病友们已经成立了临时的党支部,并且分工明确。这些挺身而出优秀的党员们,使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在这里我衷心的谢谢他们。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世俗的尔虞我诈,只留下了人们纯洁的心。
家中的牵挂,同事们的叮咛,领导们的嘱咐,使我充满了力量。我是太原中西医的一份子,我是援鄂医疗队的一份子。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加油!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总结2
“目前,所有重症病人都已转为轻症,马上就能出院了;而且已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收到典型病例,每天出院的人数远比入院的多,住院部的两层病房都空了……”2月17日下午,记者一行走进嘉鱼县人民医院,沈雯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
沈雯是云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之一,也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1月27日来到咸宁后,便带队在嘉鱼县奋战。
嘉鱼与武汉接壤,已融入武汉1小时交通圈。疫情暴发后,这里防控压力相当大。
嘉鱼县人民医院是该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两个定点医院之一。院长熊安岭告诉记者,该院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医护人员较少,疫情暴发又特快,医院的接诊和处置能力几天就达到了饱和,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将全院300多名医生护士全部重新分工,分为8个病区,24小时对发热病人、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诊疗。但没有专业医生,救治真的太难了,“医疗队来后,帮了大忙!”
“我们到嘉鱼的第一天,就发现这里的预案做得很完善,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202_年曾经历过非典,期间咸宁唯一的确诊病人就出现在这里,所以很多人经验都很丰富!”沈雯告诉记者,这次疫情防控刚开始,嘉鱼县就做了相关预案,而且开展得非常迅速,县里不仅成立了指挥部,还成立了院专家组、县专家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配,还制定了一系列非常适用的、创新的方法。
沈雯他们到达嘉鱼的第二天,就全部进入一线,直接参加救治工作。她进入了专家组,负责参与会诊、诊断的确立、病例的报告、危重症的诊治,其他人员就进入到了最危险的病房。他们总共15人,其中6名都是专业医生,除沈雯外,赵常迪、孙聪、王杰3人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呼吸内科医师,杨芳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医师,李瑜华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感染科医师。
感染科是最危险的地方,援鄂医疗队员们进去以后,就把该医院原有的部分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替换了出来,开展新开病区的工作。整个过程中,大家齐心协作,迅速融合,时不时交流心得,探讨救治情况。
终于,救治措施逐现成效。2月2日,首例治愈患者出院,随后,天天都有“捷报”。最多一次,有8个病人一起出院,当时沈雯很队友们非常开心,在同这8个人一起合影留念时,其中一个病人哭着告诉沈雯:我的同事在武汉那边,已经不在了。而我跟他一样的病,却在嘉鱼得到了完美的救治……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做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原来已得到了这里的医院和患者的肯定!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嘉鱼模式’的重要性!”沈雯说。
“本来,在面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时,我们是有困难的,但第二批援鄂队伍的到来后,我们就不怕了!”沈雯告诉记者。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嘉鱼组是由云南省红河州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宁选波带队,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宁选波他们刚成功抢救了ICU病房一位危重症患者。
“目前,还有两位80多岁高龄的危重症患者,因家人不愿意转院,也不同意有创抢救,我们正在想办法无创的条件下对她进行救治。”沈雯说。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总结3
李学勤,山东滨州民建直属六支部会员、副主任护师,是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最早一批的ICU护士,现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长。她从医近30年,曾参与甲流、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救治工作,有着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和医疗卫生管理经验。李学勤参加山东省援湖北黄冈第十批医疗队,于202_年2月13日抵达湖北黄冈,现在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人民医院一线值守。
在日常工作中,李学勤细心严谨,有责任心,为护士们讲解传授护理知识十分有耐心;从业多年,经验丰富,专业医护技能无可挑剔,科室工作打理起来得心应手。她曾在电梯间紧急救助一位晕倒的病人,展现了医护人员最美的姿态。
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她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山东省援鄂医疗救援队;她临危受命,担任起人民医院援鄂护士带队人的责任,即刻出发前往湖北省黄冈市;她身带腰伤,直到出征前还瞒着父亲;她就是这样,只要祖国需要,她就会主动站出来,巾帼不让须眉。
李学勤说,当看到日本捐助物资的外包装上写的一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触很深。九州大地,鲁鄂一家人,虽隔山川江流,但却是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危急的时刻,为人民抗疫,为祖国除疫,她义不容辞,也是身为医者的初心。救助更多的人,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条路她坚守了近30年。而民建会员的特殊身份,更让李学勤感到责任在肩,她表示,将践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誓言,将抗“疫”进行到底!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总结4
在此次援鄂医疗国家队成立之际,西安交大二附院吕建瑞主任临危受命,第一时间传达了院方志愿者征集的号召。麻醉科人员积极踊跃报名,志愿者众多。麻醉恢复室(PACU)九名护理人员第一批就抽调了六名,后由于一人在外地,一人被临时替换,最终四名成员入队。
麻醉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来武汉之前,早已熟练掌握新冠肺炎的三级防护,进行过模拟患者手术的数次演练,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呼吸支持和心肺复苏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麻醉科的医护人员是患者呼吸支持和生命维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保障。
吕建瑞主任积极和同济医院协调,准备了气管插管的全套设备和镇静与复苏所需的全部药品。麻醉科团队从古都西安到江城武汉,把生的希望带给一个个患者。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总结5
2月16日,广西第五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飞抵武汉。队员们到达驻地酒店已是凌晨1点多,武汉市江汉区审批局和江汉区企业服务中心的保障组全体人员依然等候在驻地,还为队员们准备了热乎乎的晚餐。初到武汉,城市街道空荡,空气湿冷,队员们的心里却已然升腾起一股别样的暖意。
小小的举动背后是深切的关心
“离我远一点,不然传染给你就不好了。”医疗队初到医院,患者们都会主动和医疗队员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还不忘时刻将这句叮嘱挂在嘴边。
回想起刚到病房的那段时间,医疗队里来自贺州市人民医院的护师邱丽霞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凌晨给一位发热的爷爷测体温,我轻拍他的背,告诉他要测体温了,他点点头便转过脸去。”在常人看来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小动作,当时却重重地拨动了邱丽霞的心弦。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戴上口罩之后,呼吸会更艰难。尽管如此,病区里的患者们还是会非常自觉地互相提醒要戴好口罩。
一次,有一位患老年痴呆的婆婆,一直在病区里来回走,不愿意回病房,也不愿意戴口罩,医疗队员们只好陪着婆婆在过道里边走边聊天劝导。这时,一位同是病患的大姐走过来加入了劝导婆婆的行列:“医生护士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帮助我们,我们也要戴好口罩,保护好他们。”出人意料的是,婆婆居然听明白了这句话,乖乖回到病房戴上了口罩。
在病房里,戴口罩、背过身、转过头,已经成了患者们在面对医护人员时的“标准动作”。尽管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患者依然时刻记挂着他们的安全。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叮嘱、一个小小的动作,从中传递出的却是患者们对医护人员深切的爱护与关心之情。
志愿者无私奉献传递浓浓温情
护士长刘海娟尤记得第一天上夜班的时候,队员们要为6个转院患者准备床铺。床垫非常重,刘海娟和另一位女队友合力扛起来很是吃力。有位奶奶看到了,便主动跑过来帮忙,还不时给她们加油打气:“孩子,慢点。先喘一下气,歇一歇再装,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亲切的话语,听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医疗队物资组的组长何芳也碰到过医院的一名“特殊”志愿者,负责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他告诉何芳,自己住在医院附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便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和女朋友一起报名来的,下午她接我的班。”
此外,还有来驻地帮队员们剪头发的理发师。当队员们问他:“我们可是接触过患者的医护人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呢。你怕不怕?”他笑了笑,随即答道:“不怕!相比你们在最危险的一线与疫情斗争,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平日里,大家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们毅然伸出援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湿冷的冬日里温暖着医疗队员们的心。
驻地后勤保障有求必应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医疗队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障医护人员的吃、住、行等后勤工作也尤为重要。
医疗队驻地酒店离医院不远,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公交车、出租车司机接送队员们上下班。不论队员们什么时候上下班,都不会饿着肚子。早上早起,早餐都已备好;深夜下班回到酒店,也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为了尽量照顾队员的饮食习惯,每天的菜品都会迎合着队员们的口味来准备。
在驻地,还有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贴心自助小超市”的地方,里面准备了各种水果、泡面、零食和饮料。担心有队员吃盒饭上火,还备有凉茶和蜂蜜。深受女队员喜爱的,还有酒店精心准备的银耳羹。有的队员胃疼,酒店的厨师大哥便熬粥、煮面,面条里还会加两个荷包蛋。他说:“只要队员们想吃,我就煮。”在这里,毛巾、洗漱用品、常用药物甚至秋衣秋裤等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
此外,细心的保障组还会挨个记下队员的身份证号,早早地计划着为过生日的队员准备蛋糕。只要队员们有需要,保障组都会想尽办法满足。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战“疫”工作中,离不开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更离不开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
医疗队员们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武汉,是一座温暖有情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封一座城,是他们的姿态;护一国人,也是他们的愿望。在疫情面前,爱从来都不会只是一份的孤单,武汉人民与全国各地前来援助的人们一同携手抗疫。盼望医疗队员们能够早日还家,更是武汉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第三篇: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总结
医护人员不是什么英雄和勇士,只不过是亲临抗击疫情一线,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和死神抢人罢了。下面给大家分享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工作总结精选.欢迎阅读!
援鄂医疗队工作总结1
2月16日,广西第五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飞抵武汉。队员们到达驻地酒店已是凌晨1点多,武汉市江汉区审批局和江汉区企业服务中心的保障组全体人员依然等候在驻地,还为队员们准备了热乎乎的晚餐。初到武汉,城市街道空荡,空气湿冷,队员们的心里却已然升腾起一股别样的暖意。
小小的举动背后是深切的关心
“离我远一点,不然传染给你就不好了。”医疗队初到医院,患者们都会主动和医疗队员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还不忘时刻将这句叮嘱挂在嘴边。
回想起刚到病房的那段时间,医疗队里来自贺州市人民医院的护师邱丽霞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凌晨给一位发热的爷爷测体温,我轻拍他的背,告诉他要测体温了,他点点头便转过脸去。”在常人看来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小动作,当时却重重地拨动了邱丽霞的心弦。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戴上口罩之后,呼吸会更艰难。尽管如此,病区里的患者们还是会非常自觉地互相提醒要戴好口罩。
一次,有一位患老年痴呆的婆婆,一直在病区里来回走,不愿意回病房,也不愿意戴口罩,医疗队员们只好陪着婆婆在过道里边走边聊天劝导。这时,一位同是病患的大姐走过来加入了劝导婆婆的行列:“医生护士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帮助我们,我们也要戴好口罩,保护好他们。”出人意料的是,婆婆居然听明白了这句话,乖乖回到病房戴上了口罩。
在病房里,戴口罩、背过身、转过头,已经成了患者们在面对医护人员时的“标准动作”。尽管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患者依然时刻记挂着他们的安全。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叮嘱、一个小小的动作,从中传递出的却是患者们对医护人员深切的爱护与关心之情。
志愿者无私奉献传递浓浓温情
护士长刘海娟尤记得第一天上夜班的时候,队员们要为6个转院患者准备床铺。床垫非常重,刘海娟和另一位女队友合力扛起来很是吃力。有位奶奶看到了,便主动跑过来帮忙,还不时给她们加油打气:“孩子,慢点。先喘一下气,歇一歇再装,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亲切的话语,听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医疗队物资组的组长何芳也碰到过医院的一名“特殊”志愿者,负责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他告诉何芳,自己住在医院附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便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和女朋友一起报名来的,下午她接我的班。”
此外,还有来驻地帮队员们剪头发的理发师。当队员们问他:“我们可是接触过患者的医护人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呢。你怕不怕?”他笑了笑,随即答道:“不怕!相比你们在最危险的一线与疫情斗争,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平日里,大家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们毅然伸出援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湿冷的冬日里温暖着医疗队员们的心。
驻地后勤保障有求必应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医疗队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障医护人员的吃、住、行等后勤工作也尤为重要。
医疗队驻地酒店离医院不远,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公交车、出租车司机接送队员们上下班。不论队员们什么时候上下班,都不会饿着肚子。早上早起,早餐都已备好;深夜下班回到酒店,也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为了尽量照顾队员的饮食习惯,每天的菜品都会迎合着队员们的口味来准备。
在驻地,还有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贴心自助小超市”的地方,里面准备了各种水果、泡面、零食和饮料。担心有队员吃盒饭上火,还备有凉茶和蜂蜜。深受女队员喜爱的,还有酒店精心准备的银耳羹。有的队员胃疼,酒店的厨师大哥便熬粥、煮面,面条里还会加两个荷包蛋。他说:“只要队员们想吃,我就煮。”在这里,毛巾、洗漱用品、常用药物甚至秋衣秋裤等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
此外,细心的保障组还会挨个记下队员的身份证号,早早地计划着为过生日的队员准备蛋糕。只要队员们有需要,保障组都会想尽办法满足。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战“疫”工作中,离不开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更离不开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
医疗队员们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武汉,是一座温暖有情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封一座城,是他们的姿态;护一国人,也是他们的愿望。在疫情面前,爱从来都不会只是一份的孤单,武汉人民与全国各地前来援助的人们一同携手抗疫。盼望医疗队员们能够早日还家,更是武汉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援鄂医疗队工作总结2
202_年2月15日上午10:30,天气依然寒风兮兮,但我的心是热血沸腾的。寒风中,我亲爱的同事和家人陪伴我踏上了援鄂医疗征程。
2月15日凌晨,密切接触者采样出任务回来不久,电话那头又传来了组建山西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集结的命令。休息片刻后同事们也为我忙碌了起来。晨间,随着理发器嗞嗞的振动、随着青丝的落地,眼泪不禁在眼眶中打转,虽然失去了长发,但却是为我心爱的护理事业做出的奉献。
上午,我带着医院为我准备的医用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及叮咛来到了机场,片刻的告别就是我出征的号角,在候机厅的宣誓又一次让我热血沸腾,豪迈的誓言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集合的号角吹响,我带着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叮咛踏上了征途,心中的滋味五味杂陈,每个人眼中都含着不舍得泪水,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暗自心里为自己加油鼓劲,我会和我们来自三晋大地的近千队友们一起努力,在这片荆楚大地绽放我们的三晋风采。
随着飞机的轰鸣,午后我们降落在荆楚大地,这意味着我们的医疗救援工作已经开始。请每一位关心我的人放心,我定会不辱使命,完成好医疗队交给我的任务。走出航站楼的那一刹那,看着漫天的飞雪和地上没有结冰的道路,也许这就叫风雨同舟,温暖大地大爱无疆。
记得在一个班上,交班时,同事叮嘱我们,有名患者由于隔离时间较长,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有轻生的倾向。我们今天重点的工作就针对她进行了进一步的心理疏导,这个重任落到了我的肩头,一开始还觉得“轻生”会不会有攻击倾向?心里不由得紧张了起来,不过转念一想,大家都在我身边,没什么好怕的,安心交流以后,我发现这就是人们在无奈之下的冲动结果,经过我耐心的开导以及病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安抚,患者慢慢恢复了信心。
稍作调整后,就进入了我们方舱医院特有的“方舱时间”。我和来自山大二院同事一起带着舱友们跳起了手语舞。想想,这手语舞还是我们家小男子汉教我的,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而且在这里手语舞的意义又升华了。看着这里大姐姐、小姐姐们都是那么的积极向上。就连那位“糊涂”病友也加入了我们,为自己加油鼓劲,使得与他们只有一层防护服相隔的我顿时充满了力量。结束了工作,我把“糊涂”交给了我的同事,一定要让他慢慢恢复起来,尽快打败病毒,早日康复。
逆境中的人们总是充满着力量,听昨天上班的同事讲,我们负责的病区病友们已经成立了临时的党支部,并且分工明确。这些挺身而出优秀的党员们,使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在这里我衷心的谢谢他们。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世俗的尔虞我诈,只留下了人们纯洁的心。
家中的牵挂,同事们的叮咛,领导们的嘱咐,使我充满了力量。我是太原中西医的一份子,我是援鄂医疗队的一份子。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加油!
援鄂医疗队工作总结3
集结队伍驰援武汉疫区
“武汉加油!我们来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满腔真情,202_年参加了抗击非典战斗,17年后她再度出征,并任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一场硬仗,但我们有信心和湖北人民一道,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特别有意义。”出发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张征说,“面对国家的召唤,我们义不容辞,必须挺身而出,携手并肩战胜困难。”
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崔锦华深情地表示,“202_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我们90后。202_年,在这次疫情中,让我们90后守护这个世界!”
1月26日20时20分,河北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坐上由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列车,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他们中间,有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资深专家,有年轻的爸爸妈妈,也有新婚不久的丈夫或妻子,但这时,他们只有一个身份:河北援鄂抗疫医务人员。
“坚决完成任务!”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朱桂军说。
“我们一定平安归来!”来自唐山市的队员们向送行人们使劲儿挥手。
“要照顾好自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王贵英嘱咐该医院参战的4名队员,“全院职工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放心吧!”
据悉,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来自10家省直医院和11家市三级医院,分成普通患者救治、危重症患者救治和临床检验3个医疗队,涵盖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科、重症医学、呼吸重症、临床检验等6个专业,其中医生42人、护理人员93人、临床检验医技人员10人。
援鄂医疗队工作总结4
“目前,所有重症病人都已转为轻症,马上就能出院了;而且已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收到典型病例,每天出院的人数远比入院的多,住院部的两层病房都空了……”2月17日下午,记者一行走进嘉鱼县人民医院,沈雯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
沈雯是云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之一,也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1月27日来到咸宁后,便带队在嘉鱼县奋战。
嘉鱼与武汉接壤,已融入武汉1小时交通圈。疫情暴发后,这里防控压力相当大。
嘉鱼县人民医院是该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两个定点医院之一。院长熊安岭告诉记者,该院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医护人员较少,疫情暴发又特快,医院的接诊和处置能力几天就达到了饱和,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将全院300多名医生护士全部重新分工,分为8个病区,24小时对发热病人、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诊疗。但没有专业医生,救治真的太难了,“医疗队来后,帮了大忙!”
“我们到嘉鱼的第一天,就发现这里的预案做得很完善,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202_年曾经历过非典,期间咸宁唯一的确诊病人就出现在这里,所以很多人经验都很丰富!”沈雯告诉记者,这次疫情防控刚开始,嘉鱼县就做了相关预案,而且开展得非常迅速,县里不仅成立了指挥部,还成立了院专家组、县专家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配,还制定了一系列非常适用的、创新的方法。
沈雯他们到达嘉鱼的第二天,就全部进入一线,直接参加救治工作。她进入了专家组,负责参与会诊、诊断的确立、病例的报告、危重症的诊治,其他人员就进入到了最危险的病房。他们总共15人,其中6名都是专业医生,除沈雯外,赵常迪、孙聪、王杰3人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呼吸内科医师,杨芳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医师,李瑜华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感染科医师。
感染科是最危险的地方,援鄂医疗队员们进去以后,就把该医院原有的部分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替换了出来,开展新开病区的工作。整个过程中,大家齐心协作,迅速融合,时不时交流心得,探讨救治情况。
终于,救治措施逐现成效。2月2日,首例治愈患者出院,随后,天天都有“捷报”。最多一次,有8个病人一起出院,当时沈雯很队友们非常开心,在同这8个人一起合影留念时,其中一个病人哭着告诉沈雯:我的同事在武汉那边,已经不在了。而我跟他一样的病,却在嘉鱼得到了完美的救治……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做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原来已得到了这里的医院和患者的肯定!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嘉鱼模式’的重要性!”沈雯说。
“本来,在面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时,我们是有困难的,但第二批援鄂队伍的到来后,我们就不怕了!”沈雯告诉记者。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嘉鱼组是由云南省红河州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宁选波带队,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宁选波他们刚成功抢救了ICU病房一位危重症患者。
“目前,还有两位80多岁高龄的危重症患者,因家人不愿意转院,也不同意有创抢救,我们正在想办法无创的条件下对她进行救治。”沈雯说。
援鄂医疗队工作总结5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尽管疫情肆虐江城,尽管黄鹤楼笼罩乌云,但我们依然相信,太阳一定会升起!”
昨天,一首由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上海人民大舞台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在腾讯视频、好看视频和西瓜视频等各大网络媒体上线后即迅速被转发,引起热议。新浪微博上,《四月去武大看樱花》一个小时达到过万阅读,朋友圈有近百条转发。
“早晨出门的时候,我看到门前的樱花已经开放,它告诉我们,冬天已过去,春天来了,我想大家期待的那一天不会太远。”3月6日,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在回答“武汉什么时候解禁?”时这样回答道。
丁向阳这一席话道出《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火了原因:期待武汉封城解禁,期待抗疫取得全面胜利,全国人民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能够自由出行(去武大看樱花),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军医,这次抗疫没有机会去前线,我们在后方要为抗疫加油鼓劲,文艺抗疫。”歌词作者、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创始人涂建设如是说。据涂建设介绍,在《四月去武大看樱花》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中,从作词、谱曲、演唱、制作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鼓励和支持,这其中,有在武汉的老师、同学、战友,还有许多从未谋面的全国各地写手、歌手和音乐人。其中最令他感动的是原武汉大学学生合唱团团长李泉和上海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雷撼,他们不但亲自参与了这首歌的隔空录唱,还动员了校友和小伙伴们参与。
文艺抗疫,是位于“演艺大世界”的上海人民大舞台自疫情防控以来一直的行动。抗疫期间,人民大舞台的万众编剧上线了五部抗疫广播剧,受到了听众的好评。
这次参与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制作,上海人民大舞台合唱团的团员们全部公益行动,男声主唱余争平是中央电视台军旅歌曲大赛金奖获得者,女声主唱李杰曾经随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过新年音乐会演出。他们都是戴着口罩出门参加公益演唱录制的……
“真的很感动,这么多歌手、音乐人和网友都义务参加这首歌的制作,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发光的一面,让我受到了教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统筹、90后推么推文化传媒音像部小编欧阳丹感慨的说。
“这歌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有劲!”
“这个MV听得我浑身充满力量!”
“身在武汉的我,这首歌既让我泪流满面,又让我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我期待着大家能来武汉……”
“做着社区防疫工作,又参与了公益歌曲的制作,这个春天有点忙,只为每个人心中的樱花都能绽放……”
“一首歌温暖一座城,每个音符都是不能复制的感动,愿这一段段旋律,能凝聚一座城的信念,集合整个中国的力量,鼓舞士气、形成合力,全力以赴、众志成城。”
网络上、微信群、朋友圈许许多多的留言,与其说是对《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赞誉,不如说传递了一个共同心愿:苦疫久矣,抗疫必胜!
第四篇: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心得体会
如今,援鄂医疗队也开始了返乡之旅,在武汉的两个月中,每个人都此印象十分深刻。下面小编整理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心得体会1
202_年2月15日上午10:30,天气依然寒风兮兮,但我的心是热血沸腾的。寒风中,我亲爱的同事和家人陪伴我踏上了援鄂医疗征程。
2月15日凌晨,密切接触者采样出任务回来不久,电话那头又传来了组建山西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集结的命令。休息片刻后同事们也为我忙碌了起来。晨间,随着理发器嗞嗞的振动、随着青丝的落地,眼泪不禁在眼眶中打转,虽然失去了长发,但却是为我心爱的护理事业做出的奉献。
上午,我带着医院为我准备的医用防护物资、生活物资及叮咛来到了机场,片刻的告别就是我出征的号角,在候机厅的宣誓又一次让我热血沸腾,豪迈的誓言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集合的号角吹响,我带着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叮咛踏上了征途,心中的滋味五味杂陈,每个人眼中都含着不舍得泪水,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为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暗自心里为自己加油鼓劲,我会和我们来自三晋大地的近千队友们一起努力,在这片荆楚大地绽放我们的三晋风采。
随着飞机的轰鸣,午后我们降落在荆楚大地,这意味着我们的医疗救援工作已经开始。请每一位关心我的人放心,我定会不辱使命,完成好医疗队交给我的任务。走出航站楼的那一刹那,看着漫天的飞雪和地上没有结冰的道路,也许这就叫风雨同舟,温暖大地大爱无疆。
记得在一个班上,交班时,同事叮嘱我们,有名患者由于隔离时间较长,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有轻生的倾向。我们今天重点的工作就针对她进行了进一步的心理疏导,这个重任落到了我的肩头,一开始还觉得“轻生”会不会有攻击倾向?心里不由得紧张了起来,不过转念一想,大家都在我身边,没什么好怕的,安心交流以后,我发现这就是人们在无奈之下的冲动结果,经过我耐心的开导以及病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安抚,患者慢慢恢复了信心。
稍作调整后,就进入了我们方舱医院特有的“方舱时间”。我和来自山大二院同事一起带着舱友们跳起了手语舞。想想,这手语舞还是我们家小男子汉教我的,没想到在这里用上了。而且在这里手语舞的意义又升华了。看着这里大姐姐、小姐姐们都是那么的积极向上。就连那位“糊涂”病友也加入了我们,为自己加油鼓劲,使得与他们只有一层防护服相隔的我顿时充满了力量。结束了工作,我把“糊涂”交给了我的同事,一定要让他慢慢恢复起来,尽快打败病毒,早日康复。
逆境中的人们总是充满着力量,听昨天上班的同事讲,我们负责的病区病友们已经成立了临时的党支部,并且分工明确。这些挺身而出优秀的党员们,使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在这里我衷心的谢谢他们。在这里,已经没有了世俗的尔虞我诈,只留下了人们纯洁的心。
家中的牵挂,同事们的叮咛,领导们的嘱咐,使我充满了力量。我是太原中西医的一份子,我是援鄂医疗队的一份子。为了我们共同的目标,加油!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心得体会2
“目前,所有重症病人都已转为轻症,马上就能出院了;而且已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收到典型病例,每天出院的人数远比入院的多,住院部的两层病房都空了……”2月17日下午,记者一行走进嘉鱼县人民医院,沈雯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
沈雯是云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之一,也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1月27日来到咸宁后,便带队在嘉鱼县奋战。
嘉鱼与武汉接壤,已融入武汉1小时交通圈。疫情暴发后,这里防控压力相当大。
嘉鱼县人民医院是该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两个定点医院之一。院长熊安岭告诉记者,该院呼吸科、感染科等科室医护人员较少,疫情暴发又特快,医院的接诊和处置能力几天就达到了饱和,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将全院300多名医生护士全部重新分工,分为8个病区,24小时对发热病人、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诊疗。但没有专业医生,救治真的太难了,“医疗队来后,帮了大忙!”
“我们到嘉鱼的第一天,就发现这里的预案做得很完善,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202_年曾经历过非典,期间咸宁唯一的确诊病人就出现在这里,所以很多人经验都很丰富!”沈雯告诉记者,这次疫情防控刚开始,嘉鱼县就做了相关预案,而且开展得非常迅速,县里不仅成立了指挥部,还成立了院专家组、县专家组,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配,还制定了一系列非常适用的、创新的方法。
沈雯他们到达嘉鱼的第二天,就全部进入一线,直接参加救治工作。她进入了专家组,负责参与会诊、诊断的确立、病例的报告、危重症的诊治,其他人员就进入到了最危险的病房。他们总共15人,其中6名都是专业医生,除沈雯外,赵常迪、孙聪、王杰3人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呼吸内科医师,杨芳是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的感染管理科医师,李瑜华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感染科医师。
感染科是最危险的地方,援鄂医疗队员们进去以后,就把该医院原有的部分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替换了出来,开展新开病区的工作。整个过程中,大家齐心协作,迅速融合,时不时交流心得,探讨救治情况。
终于,救治措施逐现成效。2月2日,首例治愈患者出院,随后,天天都有“捷报”。最多一次,有8个病人一起出院,当时沈雯很队友们非常开心,在同这8个人一起合影留念时,其中一个病人哭着告诉沈雯:我的同事在武汉那边,已经不在了。而我跟他一样的病,却在嘉鱼得到了完美的救治……
“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我们做的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原来已得到了这里的医院和患者的肯定!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嘉鱼模式’的重要性!”沈雯说。
“本来,在面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时,我们是有困难的,但第二批援鄂队伍的到来后,我们就不怕了!”沈雯告诉记者。
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嘉鱼组是由云南省红河州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宁选波带队,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宁选波他们刚成功抢救了ICU病房一位危重症患者。
“目前,还有两位80多岁高龄的危重症患者,因家人不愿意转院,也不同意有创抢救,我们正在想办法无创的条件下对她进行救治。”沈雯说。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心得体会3
2月16日,广西第五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飞抵武汉。队员们到达驻地酒店已是凌晨1点多,武汉市江汉区审批局和江汉区企业服务中心的保障组全体人员依然等候在驻地,还为队员们准备了热乎乎的晚餐。初到武汉,城市街道空荡,空气湿冷,队员们的心里却已然升腾起一股别样的暖意。
小小的举动背后是深切的关心
“离我远一点,不然传染给你就不好了。”医疗队初到医院,患者们都会主动和医疗队员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还不忘时刻将这句叮嘱挂在嘴边。
回想起刚到病房的那段时间,医疗队里来自贺州市人民医院的护师邱丽霞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凌晨给一位发热的爷爷测体温,我轻拍他的背,告诉他要测体温了,他点点头便转过脸去。”在常人看来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小动作,当时却重重地拨动了邱丽霞的心弦。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戴上口罩之后,呼吸会更艰难。尽管如此,病区里的患者们还是会非常自觉地互相提醒要戴好口罩。
一次,有一位患老年痴呆的婆婆,一直在病区里来回走,不愿意回病房,也不愿意戴口罩,医疗队员们只好陪着婆婆在过道里边走边聊天劝导。这时,一位同是病患的大姐走过来加入了劝导婆婆的行列:“医生护士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帮助我们,我们也要戴好口罩,保护好他们。”出人意料的是,婆婆居然听明白了这句话,乖乖回到病房戴上了口罩。
在病房里,戴口罩、背过身、转过头,已经成了患者们在面对医护人员时的“标准动作”。尽管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患者依然时刻记挂着他们的安全。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叮嘱、一个小小的动作,从中传递出的却是患者们对医护人员深切的爱护与关心之情。
志愿者无私奉献传递浓浓温情
护士长刘海娟尤记得第一天上夜班的时候,队员们要为6个转院患者准备床铺。床垫非常重,刘海娟和另一位女队友合力扛起来很是吃力。有位奶奶看到了,便主动跑过来帮忙,还不时给她们加油打气:“孩子,慢点。先喘一下气,歇一歇再装,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亲切的话语,听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医疗队物资组的组长何芳也碰到过医院的一名“特殊”志愿者,负责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他告诉何芳,自己住在医院附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便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和女朋友一起报名来的,下午她接我的班。”
此外,还有来驻地帮队员们剪头发的理发师。当队员们问他:“我们可是接触过患者的医护人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呢。你怕不怕?”他笑了笑,随即答道:“不怕!相比你们在最危险的一线与疫情斗争,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平日里,大家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们毅然伸出援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湿冷的冬日里温暖着医疗队员们的心。
驻地后勤保障有求必应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医疗队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障医护人员的吃、住、行等后勤工作也尤为重要。
医疗队驻地酒店离医院不远,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公交车、出租车司机接送队员们上下班。不论队员们什么时候上下班,都不会饿着肚子。早上早起,早餐都已备好;深夜下班回到酒店,也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为了尽量照顾队员的饮食习惯,每天的菜品都会迎合着队员们的口味来准备。
在驻地,还有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贴心自助小超市”的地方,里面准备了各种水果、泡面、零食和饮料。担心有队员吃盒饭上火,还备有凉茶和蜂蜜。深受女队员喜爱的,还有酒店精心准备的银耳羹。有的队员胃疼,酒店的厨师大哥便熬粥、煮面,面条里还会加两个荷包蛋。他说:“只要队员们想吃,我就煮。”在这里,毛巾、洗漱用品、常用药物甚至秋衣秋裤等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
此外,细心的保障组还会挨个记下队员的身份证号,早早地计划着为过生日的队员准备蛋糕。只要队员们有需要,保障组都会想尽办法满足。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战“疫”工作中,离不开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更离不开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
医疗队员们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武汉,是一座温暖有情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封一座城,是他们的姿态;护一国人,也是他们的愿望。在疫情面前,爱从来都不会只是一份的孤单,武汉人民与全国各地前来援助的人们一同携手抗疫。盼望医疗队员们能够早日还家,更是武汉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第五篇: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的人在远离病毒,而有的人却向着抗击疫情的前线前行,他们就是援鄂医疗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5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1
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在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里,他们一路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是他们冲到了一线,是他们,不畏艰难。他们,就是来自各个省市的白衣天使,是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爷爷,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来,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终不变。
还有许多医生与护士,在大年三十,当我们吃着团圆饭,阖家欢乐的时候,他们却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人,踏上去武汉的战场。这些逆行者在医院战地中,为人民安全而战。
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护生命。是他们用执着和坚守诠释着“爱的奉献”,诠释着“大医精诚”。我们由衷的向他们致敬。让我们众志成城一起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着他们早日归来阖家团圆,一起走上街头,繁花与共!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2
202_年初,微信新上线了一波“微表情”,让诸多网友兴奋不已,也为人们日常的问候寒暄、聊天互动平添了一分情趣。然而,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持续扩散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让人们心头由此笼上了一层“阴霾”。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作为人民公仆的党员、干部在此时挺身而出、奋战在街镇、社区等基层战“疫”一线,他们一马当先、直面战“疫”的勇气与蓬勃向上的精气神,也不妨用微信的“微表情”来诠释注解,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他们的青春热血在战“疫”中闪光。
民之所向、吾之所应,一声“好的”我来了!微信新上线的“好的”表情粲然一笑,手形比划出一个“ok”,透着一股子自信与活力,让人们彷佛听到了它一声“答应”的回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分秒必争、刻不容缓,广大党员、干部放弃与家人团聚,很多人未过完春节假期就匆匆上岗、各就各位,其中既有来自于机关“下沉”服务一线的干部,也有来自各街镇、各社区服务点的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响应组织号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一声“好的”从容答应、即刻就来,全身心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中来,守好每个防控点位的“责任田”,认真站好每班岗,让为民服务解难题、抗击疫情我当先的精神在党员队伍中传承接力、生生不息。
民之所需、吾之所求,一个“社会”我来帮!相较于“好的”,“社会社会”表情显得更为调皮而活泼,合手一个抱拳姿势,彰显了“没问题”“我来扛”的侠义风范。面的疫情的扩散速度越来越快、发展形势愈演愈烈,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以“社会社会”的战“疫”参与者、群众贴心人姿态毅然融入到抗击疫情的洪流中去,扮演好“指导员”“宣传员”“调研员”等重要角色。他们在走街串巷的一声声“注意安全”“要不要帮忙”中开启每日的工作,不仅为隔离户提供监测体温、取送快递、倒垃圾等生活服务,解决从马桶堵塞到协助送医的各种问题,还以电话慰问、微信“打卡”等方式进行情感和心灵上的慰藉与安抚,让隔离疫情的同时并不隔离爱,为群众送去春天般的温暖和最贴心周到的服务。
民之所愿、吾之所往,一声“加油”我助力!“加油”表情本身适用范围最广,一个左手向上握拳的姿态,一个红色头带随风飘扬,给人们以春天般的希望和欣欣向荣的活力感,让人不禁要喊出“加油”的感觉。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作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民生“大考”、疫情之战,广大党员、干部不能熟视无睹、置身事外,而是要闻令而动、“逆风”前行,将疫情作为锻造和检验自身能力的“试金石”,在思想上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行动上落实组织的部署安排,以“加油”的助力姿态、以忘我的奉献精神赶赴战“疫”一线、奔赴各个防疫服务“点位”,将各项防控疫情的措施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14亿国人抗击疫情注入强大的信心与力量,且让战“役”一线党员干部的“微表情”也在基层闪光、熠熠生辉、直抵人心,集聚起各条线、各部门的磅礴之力,同力协契、共克时艰,奋力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后胜利。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3
自防疫阻击战打响以来,湖北十堰东城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电话声没有停过。当下防疫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来电多、问题多、请求多、投诉多成为指挥部办公室的常态。
“能否帮忙送一支体温计”——群众身边无“小事儿”
家住东城开发区辖区的小区居民打电话来,称自己从武汉回来,自己身体虽健康正常,但母亲似乎有一些感冒,而家里的体温计摔坏了,从电话中的语气里可以感受到当事人的焦急和惶恐,在耐心听完他的电话后,工作人员对他进行了安抚,建议其居家观察,不要外出,在记下联系电话后立即联系了小区所在的天津路社区居委会为他们提供帮助。后来天津路社区书记余军回电话,“一支体温计而已,这是个小事儿,我跑一趟已经给他们送去了”。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来,通过“小电话”建立起的两级联动为民服务的桥梁,指挥部办公室落实电话里的各类群众“小事儿”26件。
“能不能帮我看下家里无法联系的老父亲啊”——严控严管有“温度”
1月31日晚上,家住在东城开发区辖区徐家沟村村民打来电话,称自己被困在回十堰的高速上已长达两小时,家里的老人年事已高一人在家,无法联系,希望村委会能帮忙看望老人。工作人员立即将诉求转达给徐家沟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徐鸣成当即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在确认住址后,立即去到该村民家中看望老人情况。村书记徐鸣成考虑到老人独自在家需要人照料,在确认该村民为本村村民且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帮助联系高速公路管理处放行,最终该村民在村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回堰与老父亲团聚。当前,通过电话互通,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帮助协调群众出行、回家、生活、就医等各项诉求30余件。
“我家楼下的商店今天开门合规合法吗”——“人民之眼”起作用
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开发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各类群众投诉和举报电话20余件,涉及到居民外出聚众、小区消杀工作、企业未按规定开工等各项群众关心问题。接到电话后,工作人员立即将群众反映的事项转达给相应村和社区,村居干部立即开展调查核实,按照属地责任督办整改,必要时由指挥部协调派出所、执法大队、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联合处置。一通通举报电话,是对基层单位工作成效的监督,也是控制当前疫情的一把“利剑”,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一场人民战争,要增加群众的“参与感”,切实让“人民之眼”照亮工作的“盲区”和“死角”。
电话虽小,但要把“小电话”里的“大民生”解决好,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态度”还要有“温度”,守“初心”的同时还要有耐心,必须同时具备责任意识和严实作风。看起来简单的“接电话”实际上对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统筹协调能力、防疫知识储备等方面都提出挑战,同时还需要在多级多部门的“默契配合”中形成横向与纵向科学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实现信息共享、“对话”通畅的前提下解决好群众诉求。
当下,群众为防疫工作作出牺牲,居家坚守不出门,他们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传递出的“声音”真挚真切而有分量,基层工作人员还当进一步紧跟疫情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强化头脑武装,切实处理好“小电话”中的“大民生”。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4
记忆中的春节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当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居家防疫、在线拜年成了最热的关键词,当我们还在家中心怀恐慌,不少英雄的身影已经逆行而上,为了祖国大地的安宁,人民身体的康健,他们奋勇前行无所畏惧,因为这“疫”路上有你,我们坚信寒冬终将过去。
致敬最美逆行医护人员。当疫情的号角吹响,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张张返程票、无不诠释着救死扶伤、为生命护航的天使情,他们主动放弃那原本就少的可怜的休假,告别父母、爱人和孩子奔赴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一缕缕剪去的秀发、一道道勒出的伤痕无不昭示着党员的职责与使命,他们也会有疲劳也会有牵挂,但疫场就是战场,他们全副武装不舍昼夜的奋战,让我们记住了那一张张看不清的脸,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勇往直前。
致敬最帅逆行建筑人员。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是质朴的劳动者,17年前,当非典来袭,他们仅用七天七夜就建成了小汤山非典医院,为接纳救治病人立下战功,看今朝,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仅用十天火神山医院完成竣工并接纳患者,这背后隐藏着建筑工人们的辛勤汗水,还有设计师黄锡璆博士的默默付出,李keqiang总理在考察火神山医院建设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点赞,并强调他们是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争夺生命,要把这里建成遏制疫情蔓延的“安全岛”,如今他们不辱使命。
致敬最靓逆行基层干部。他们是奋战在最前线的宣传员、排查员、守护者,他们没有制服警服、隔离衣,更没有专业的N95,有的只是一个红袖章、一个口罩、一部手机,他们没有执法证、没有资格证,有的只是群众们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没有誓师大会,不计报酬得失,有的是逐户上门的登记、叮嘱与跟沟通协调,他们的身后也有家庭的牵挂,但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选择逆行而上,当夜幕降临万家团圆之时,他们在寒风中坚守,守的是背后的一片祥和,守的祖国的大好河山。
恩格尔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段时间我们目睹着一个个生命的逝去,一位位勇者的逆行,见证着生死分离,期待着柳暗花明,我始终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信息及时公开的舆论氛围下,这次战役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因为这“疫”路上有你,寒冬终将过去。
202_援鄂医疗队抗击疫情的心得体会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强烈威胁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面对危机,无数中国人义无反顾站了出来,我们追逐面对不逃避,果敢向前不怯弱,众志成城不孤单。在这浩大的战“疫”面前,人人都不是“病鸟”“鸵鸟”“孤鸟”。
战“役”中追逐面对“展翅翱翔”,人人都不是逃避现实的“病鸟”。面对疫敌的肆意威胁,逃避,逃避,逃到哪里去?又到何处躲避?恐惧,恐惧,恐惧又何为?又何处不恐惧?唯有追逐面对,勇敢战胜它。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在战“疫”面前,定会遇到无数艰难和挫折,无数失败和牺牲,然而我们必须一笑而过,然后重振旗鼓,这是一种勇气,这是一种担当。我们再也不是麻木不仁的“东亚病夫”,无数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中间有党员干部,有白衣天使,有专家学者,有基层志愿者,有千千万万个愿意为战“疫”奉献的人。战“疫”面前,我们不是逃避现实的“病鸟”,我们在“疫”线战场不停追逐面对,“展翅翱翔”。
战“役”中果敢向前“一飞冲天”,人人都不是胆小懦弱的“鸵鸟”。“疫敌”总爱盯上懦弱的人,就像小偷盯上胆小鬼一样。但苦难也终会被坚强的人战胜,幸与不幸就在你的一念之间,而告别懦弱恰恰是幸运的开始。勇敢前进、言语担当、无畏生死是我们战胜“疫敌”的“药引”。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而你如果不坚强,没有人会去怜悯你的懦弱,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找到生命的闪光。炎黄子孙从不惧困难和危险,在越是艰险的时刻越要奋勇向前,无数中国人争先恐后义无反顾走向了“疫”线战场,用我们中华民族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优秀传统精神同病魔战斗着,我们在战场中不是胆小懦弱的“鸵鸟”,我们“挺直了腰杆”,煽动着刚劲结实的“翅膀”,乘风直上青云九霄。
战“役”中众志城“百鸟齐鸣”,人人都不是形单影只的“孤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单丝不成线,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面对强大的肺炎“疫”敌,我们唯有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众志成城上战场,国家这片“大森林”是我们共同的家,需要我们“百鸟齐鸣”共同守护,在“疫”敌面前,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鸟”,并不是形单影只独自在战斗,我们的身边有党和国家做强大后盾,有党员先锋,有医护专家,有基层干部,有十多亿中国人共同在战“疫”,在我们坚强的守护下,祖国“大森林”一定会重现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