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总结 > 其他个人工作总结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范文大全)
编辑:明月清风 识别码:53-1086647 其他个人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24-07-31 23:17: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报社实习个人总结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报社实习个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1

从1月18日开始到现实,已经差不多4个月了。在这100多天的日子里,见过了很多人,也经历了很多事。这些人和事,都让我体现到社会的现实与残酷;但同时也存在那么一群人,他们善良,他们有理想,有激情,他们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因为有了这经历,使我逐渐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转变成一个社会人,尽管转变的过程很痛苦,但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很感谢学校和报社给我提供了一个到社会中磨练的机会。

春节前夕,刚刚完成期末考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另外三位同学就来到了《深圳晚报》实习,而年级里其它同学都要等三月后才开始实习,我们比他们足足早了一个多月。对于深圳这个大都市,我们四个人都很陌生,尽管我们都生于广东。因为时间紧迫,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就匆匆忙忙地来了。那时候,对于哪里能就餐,哪里有住的地方等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都不清楚就赶过来了,面前的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我们义无反顾。

1月18号那天,我们四个人在上海宾馆下车,把行礼放到一个同学在深圳打工的朋友的宿舍后,下午我们就来到福田区商报路商报大厦19楼报道。刚好在一楼就碰到了晚报综合办公室主任,带我们上去填完表后,我和其中一个同学被分到了社会部,其他两个同学一个在政文部,另一个在文娱部。之后,大概晚上6点,我们开始找房子。来之前对深圳一点都不了解,大家以前也从来没有在外面独自租过房子,幸好有一个同学的朋友一直都在帮忙张罗,晚上约9点的时候就找了一个满意的地方。于是,我们几个人就在那间狭窄的房间住了将近四个月,当时我们全部的家当就只有衣服。

社会部是报社里最大的、人数最多的一个部门(包括热线组)。正因为我们报的是社会新闻(包括突发新闻),经常要到各个地方跑来跑去,所以也是最累的一个部门,同时也是最锻炼人的部门,我非常有幸来到这里。1月18日报到的那天是星期五,报社全体员工刚好要在周六、日到东莞开年终大会,部门一位副主任和热线组几位同事交代了关于工作的一些细节后,我们被告知1月19日(即报到后的第二天)就要开始上班——接热线。

对于我们部门来讲,热线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几乎所有突发新闻都是首先通过市民打报料,然后对于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我们再通知记者出去采访。接看似简单,但其实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并且这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对以后正式采访都非常有帮助。首先要把报料人所说的事情记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结果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有些报料人自己对事情的经过不是很了解叙述也不祥细,所以我们就要多问,通过报料者我们能了解多少就多少。有些时候报料者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对我们来说有很大作用,倒如发生了车祸,伤者被送到医院,而报料者就是医院里的医生,那么说明这个料可靠性很高,因为平时我们也会接到一些假的料。我们每天接到的每一条报料都要打进电脑进行统计,开始还不能边听电话边输入,于是就先把关键的地方记在纸上,然后再输进电脑。这跟我们采访时记录很相似,都是把事情的关键部分(关键词)记下来,回去后再根据这些笔记写成文章。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2

通过在晨报两个月的实习工作,对报社这一传统媒体有了个人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初步形成了对传统媒体经营,采编,发行等几方面的认识。

在个人的认识基础上,又产生了对传统媒体的经营管理的一些想法。具体如下:

一、发行。

报纸的发行,特别是一份市场化经营的报纸,要面对竞争,他的发行渠道,发行数量,就要到市场接受饱和度。这个度不是量的无限扩大,不是范围的无限延伸。而是发行效率的有效性和客户的接受程度的合理结合。在具体发行工作上,要以行业合作为主要方向,在行业中选择适合报社自身的进行深度合作。

二、行政体系。

现有的行政管理框架:采编、发行、广告、印刷、行政管理人员等几个方面。这些环节当中直接与广大读者和客户直接见面的是哪一环节呢,是发行。发行出去的是我们的产品,最终产品。反馈回的是第一手的消息。因此,我们的采编人员的工作方向,印刷的质量,广告的重点,应该在发行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分析。因此发行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建议成立发行工作管理委员会。该机构负责协调发行与其他机构的协调,信息交换工作。另外,经营采编人员的分离原则的贯彻执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必须分离。抑或可以走编采人员承办的方式,进行经营。

三、广告问题。

广告问题,关系到报社的荣辱兴衰,必须在体制内外进行创新。同时借鉴其他媒体的优秀的广告模式。在人员控制上,在绩效的管理上必须走精益生产的道路。

四、采编问题。

对内容的新鲜性,对报道的深度的把握。对新闻热点的反映的灵活性。对待百姓的亲切性。对待版面设计的风格性均要由采编人员完成。因此问题是如何形成报纸的风格。

五、战略规划。

在中国入世、奥运等题材下,充分说明了国际性的特点,如何适应或者说引导国际化背景下的北京读者,客户。这成为了今后报社发展规划的应有方向。

发行工作中零售与征订的选择

发行工作是报纸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报纸的发行工作也制约到报社的其他环节的工作总结。在报纸的发行模式中,零售与征订是两种最为基本的模式。如何进行选择。

一、依据报纸的类别进行划分。首先根据报纸有其自身的属性划分:党报,机关报,都市报,财经报等等。其次根据报纸的读者群落划分,如精英读者,大众读者等。最后根据现有的发行渠道覆盖的范围,发行队伍的素质进行选择。

二、依据报纸自身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选择。报纸这一特殊的文化产品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如导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报纸应该采取不同的发行策略。总之,报纸要结合报社,读者,发行队伍三方面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行。大道报纸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

三、发行渠道的建设问题。发行渠道:自有发行渠道,委托发行公司发行,同时采取以上两种模式。根据报社的需要进行判断如何选择。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3

20xx年7月12日起,来到《安邦河晚刊》的实习已经过了四周,在这四周的时间里,通过各位同事的指导与帮助,让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实习结束时在撰稿及采访编辑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提高,共累计发表各类稿件十余篇。

在了解了《安邦河晚刊》致力于以“关注社会动态 服务百姓生活”的宗旨,通过在日常的采访与撰稿中,更能深刻理解和实践其蕴含的理念。

报纸是一种舆论工具,它对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特别是在特殊时期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而在报社的实习中,让我更加深刻的懂得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至高理念。

做记者,就要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记得第一次采访是关于中植社区的废品收购站扰民问题,由于来源于群众热线,在调查与配合采访中比较顺利。因在学校校报工作时也常接触些采访任务,对采访并不是很陌生,但在面对社区群众热情的言语,比校园采访更让人心情激动。“我们相信你们!”“希望能通过你们早日解决问题!”群众们信任的声音到现在仍然让我记忆犹新。而在饶河驻防战士采访军嫂的时候,巧遇的参谋长,热情的军人长官,以及严格守纪的战士们,让我看到了一只铁的队伍。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形形色色,各具特点,既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的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在培养细节全面的深入的采访实践能力外,而后的整理撰稿极大的提高了我的新闻撰写能力,在报社的实习其间,接触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稿件,极大的提高了自己过去在新闻写作上的狭隘面,扩宽的文笔,也增加了对文字的热爱。而作为每日发行的报纸,让我在撰稿的同时也不断的提醒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加锻炼了在撰稿过程中准确地抓住新闻点。

通过报社为期一个月实习,我更加清楚了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要求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过硬。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

实习只有一个月时间,回头看看,一个月来自己的收获与成长,人生不仅需要走出自己的长度,更需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培养自己的宽度。我真心的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

20xx年8月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4

从萧瑟的秋到肃杀的冬,转眼间,来到报社已经三个多月了。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足够自然界完成一次季节更替,也足够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些成长的痕迹。这三个月,对于我来说是很特别的,它代表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习;第一次接触新闻记者的工作;第一次完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第一次…… 因为是第一次,所以难免生疏迷茫;也正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感触尤为深刻。回想这三个月的实习生活,有过不知所措的迷茫、横冲直撞的摸索,也有过豁然开朗的欣喜、偶有所得的满足。尽管曾经想过要放弃,尽管对自己不尽满意,但不管怎样,我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心灵的成长,经历过,才会懂,我想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也是值得用文字来记录的。

【所得】

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在学校时,总觉得记者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虽然累,但很有面子。那时候以为记者并不难当,只要会写、会看、会观察,就可以成为一个好记者。通过实习,我才发现记者并不如我想象中那么光鲜,实际的工作要复杂繁琐得多。文字功底只是基础的基础,记者需要具备的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例如,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权衡利弊的能力等等。记者的“风光”背后其实饱含着更多不为人所知的辛酸和努力。对于新闻媒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来实习之前,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看报纸时只知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看,很少去思考关于报纸本身的问题,更加不知道报纸是怎样来的。而现在,对新闻编辑的流程有了简单的了解,再去读报纸,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看热闹”,多少可以看出一点“门道”了。同时,每个星期写报评,也加深了自己对报纸的认识,提高了鉴赏分析的能力。掌握了大量关于冷冻产业的知识。由于学习的专业是中文,平时阅读的书籍大部分是文学作品,对食品行业的了解很少,至于速冻食品,基本上一无所知。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看报纸、浏览新闻以及向老师和周围的同事请教,了解到很多关于速冻食品的知识。比如,冷冻产业的上、中、下游都有哪些企业,速冻食品的发展历史及现状,业内有哪些知名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等,这都是在学校环境中无法学到的知识。新闻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写文章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论文、散文、小说、诗歌,或多或少都有所涉猎。而说到新闻,除了新闻写作课的考察作业,却基本没写过。

尽管大二时,当过一段时间网站通讯员,写了一些校园新闻,不过,这种新闻的含金量很低,实际上是新闻的内容散文的形式。新闻,一直以来,都是我并不擅长的文体。来到这里之后,经常阅读报纸,对新闻的写作格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平时的一些写作练习和老师的指导,我的新闻写作技巧娴熟了很多。另外,把自己写的稿件和老师最终发表的文章进行比较,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只是相对的,比起专业的记者,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还没有独立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但不管怎样,这些进步之于自己,都是一份可贵的收获。

【所憾】

其实相比于收获,我更在意的是那些“遗憾”,因为它们带给我更多的思考,它们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还欠缺些什么。都说实践出真知,经过实习,我发现了一些以前不曾发现的的缺点和不足。首先,做事没有计划性,太过随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久之前就听过的道理,现在才真正理解。因为没有明确的计划,每天来到报社,都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浏览新闻也是漫无目的的感觉。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忙碌地工作,自己却无事可做,茫然感随之而生。错过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不说,还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资源。

其次,工作缺乏主动性,典型的“被学习”一族。不会主动寻找学习机会,老师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不安排,就不知所措无所事事。不懂得主动去寻找新闻线索,遇到问题,往往是以旁观者的角度隔岸观火,而不是以业内人的身份积极参与,例如,在经销商会议上没有主动去发现新闻,参观完各种会议没有主动写稿。总是认为很多事情自己还做不了,其实,却在这想当然的“认为”中错失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再次,摆脱不了学生的青涩稚嫩,处理问题不够理智成熟。典型的情况就是,一遇到复杂些的状况,便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比如,美食品尝团买水饺时,事先没有考虑充分,走了许多冤枉路。而且不会察言观色,很多工作老师不指出,自己就看不到。工作时有欠周到和成熟,并且经常慢半拍,总是事后才想到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所悟】

如果说收获代表着结果,那么遗憾和不足就代表着过程。而我一直觉得人的幸福感来自于过程,努力过,认真过,挣扎过,喜悦过,便算成长过,结果,只是一个美丽过程的附属和点缀。生活中,真正让我们成长的往往是过程。回首三个多月的实习生活,收获让我找到自己的价值,而不足教会我成长,正是在这些遗憾和不足中,我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对于今后的实习或工作,我给自己制定了三个词语:主动,勤奋,思考。主动,代表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可能这种态度并不能决定什么,但它却可以让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价值。接下来的实习生活中,我要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主动性:主动寻找新闻线索;主动尝试多写稿子;主动与老师交流,请教问题;主动把握锻炼自己的机会……不再像窝在巢里的雏鸟一样嗷嗷待哺,而是展开自己的翅膀去飞翔。勤奋,是天道酬勤之勤,也是勤能补拙之勤。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成为被上帝选中的天才,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芸芸众生中普通平凡的一个,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却一定会失败。记得来实习的前一天,胡老师就对我们说过,实习生一定要勤奋。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当时并不知道这“勤奋”该怎样去落实,所以一度很茫然。

今后,我要尽力找更多的事情来做,多行动,多思考,多练笔,多学习一些实际有用的知识及技能。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管有怎样的理由,不会思考的学生都不是一个好学生。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与思考相生相伴的。其实,仔细想想,我从未真正学会独立思考,接受了十多年灌输式的教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逐渐失去了好奇和疑问,也是很可悲哀的一件事。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懂得思考的人,是我给自己的忠告。看报纸的时候,不再单单只看内容,还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有没有道理,可不可以换种方式去写;做事情的时候,不再机械地做,而是要思考为什么做这件事,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犯错误的时候,要思考出错的原因及得到的教训,以便下次改正。

【后记】

其实,刚来实习的时候,心里是很害怕的,怕不知道怎么和同事相处,更怕被老师骂(呵呵,以前经常听别人讲实习时挨骂的事)。结果发现实际情况根本没有自己想像的可怕,同事人都很好,老师也很和蔼,并且很多时候给了我不少的感动。比如,基本上每次出去办事的时候老师都会请我们吃饭,不让我们自己花钱;学校那边有事请假都很容易,说一下就可以;老师们跟我们相处时就像朋友一样,一点架子都没有;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次武老师出差前特地给我打电话让我坐在她的座位上,让我特别感动……

这些或许都是小事,但却实实在在温暖了我有些惶恐和不安的'心。也许多年以后,我会忘记自己在这里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但想起这些人,相信心里依然会是温暖的。最后,我想对这里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谢:感谢胡主编给予我这难得的实习机会;感谢王主任对我们的教导和指点;感谢那些实际上更像是哥哥姐姐的老师们;感谢给予我温暖和友爱的同事们。谨以此文纪念我三个多月的实习生活。

或许,将来你会留在这儿工作;或许,你会在其他单位找到更好的工作……无论如何,我们都觉得你是一个聪明、懂事而富有灵气的姑娘,相信你将来一定会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接下来,简单说两句建言和祝愿吧!第一,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工作首先自己要有兴趣,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人们往往都不愿过多为之付出,如此便很难有所建树。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理想等诸多因素,所谓量力而行,别人光鲜也行,辛酸也罢,都只是一个参照物,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第二,塑造好性格。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性格,好的性格能助你一臂之力。第三,养成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积累,通常都不会立竿见影,但往往会在你真正用到的时候显出它的作用。

最后,私自代表一下这里的其他老师,感谢三个月来你对我们工作的帮助,提前祝愿你和家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5

在20xx年7月至八月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习,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习,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习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习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习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习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习,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这次实习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习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主要有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真真切切的认识了党报,实实在在的做了一回记者

《xx日报》是xx市的党政机关报,在没有来到报社之前,我对于党报的性质、办报原则、党报的编辑过程以及发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它的强烈的党性;也知道了这份报纸是不对外销售的,它主要是发送至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各个单位党政机关的报纸;更懂得了它的办报原则和指导方针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

《xx日报》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保持着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这份报纸是一份四开四版的,每天出版(星期天除外),而且都是对xx重大新闻的报道,一般有一个版面是转载《人民日报》上国家的重大新闻,偶尔有两个版面是转载新闻。同时《xx日报》还有两个特刊:《文化前沿》(星期一出版)和《财智时代》(星期三出版)。在实习期间,我还发现在《xx日报》上又是刊登的新闻会是这两三天之内的新闻,而并非所有新闻都是当日的。根据陆定一先生“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的报道”这个定义,这样发布新闻也是合情合理。是我以前那种古板的想法有了不同,也是我保持着学习的好奇心。

同时在实习期间,我还对xx日报社摄影部有了些许的了解,进去实习后才知道,原来一般记者出去采访是不需要拍摄新闻图片的,要上报的主要图片都是由摄影部派人去拍,而新闻记者只是负责记录现场和撰写新闻稿,图片会由摄影部的记者直接发送到主编那里,分工非常明确致使我的相机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也使我没有发表新闻图片,但还是拍摄了一些难得的新闻照片留着给自己做纪念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记者采访内容的感受,因为是党报所以《xx日报》的记者们采访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市委市政府,个政府职能分支部门,采访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业、农业、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政府政绩政府政策相关的内容。很少有其他方面有趣的内容与晚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眼便可以看出来。一般有些软新闻都还是谋杀案、天文奇观之类的事件。

这感受这份党报的性质之后,我跟随老师先后采访了xx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仙桃市考察团、市委常委考察园区经济建设、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等,通过对这些人物这些事情的采访进一步使我感受到了《xx日报》的性质以及加强了对党报内容的了解和党报新闻的采写。

二、实习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敏感性

此次实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对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他对于报纸的热爱,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喜爱。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素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我在实习期间不断前进不断努力的动力。

指导老师是90年代初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媒体单位工作已近15年,在报社也可以说是主笔记者了。他主要负责每个星期《财智时代》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这份特刊的主编。这份特刊主要是报道经济方面的新闻,主要采访的就是各大银行、信用社、政府税收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报告会。与这些单位和部门打交道需要对国家经济政策非常了解,还要掌握各大银行的办行原则以及他们的借贷款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要把我他们对xx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大四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个难题,因为这里面关于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多。

第一天去报社,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整个人都蒙住了,这是以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并且我对经济这块非常的不敏感,虽说对国家重大的经济政策会有所掌握,但是真正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老师说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关注经济、了解经济并且学会看经济新闻,掌握经济新闻,培养对经济的敏感。要求我每天向他汇报自己关注过的新闻。就是经过老师这样的指导和教育,我开始去琢磨去研究经济领域,慢慢的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敏感。

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我可以想象初彭老师当初刚进军经济领域时的样子,他肯定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我不知道也不懂得的努力,他肯定读了很多关于经济的书籍,看了许多经济报纸,浏览了无数的财经网页。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6

从7月16日到8月1日我在xx日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实习。短短的实习期虽然出去采访的次数并不多,但阅历倒是增加不少,应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而经过了四次的外出采访,有顺利接受采访的,有被拒绝采访的,事后都是受益匪浅的。

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就知道做记者人际很重要,一个良好的人际网,以及相关的新闻素质是很重要的,但运用到实际,要做到得心应手就不容易了。

一、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

吴记者把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吴记者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吴记者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实习的第一篇新闻。

二、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

因为是放假时间联系不到学校教授,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报社吴记者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多方面真的就是联系上了教授。

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

三、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主任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报道说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湛江节能灯的同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主任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主任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主任就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主任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生活精神:工作就是生活,细心一点记录会发现生活里有很多学问。

四、急转弯把握时机,改错都可顺带新消息

因为是电话采访的缘故,登出来的新闻人物的一些个人资料与实际有点出入,当事人的父亲打来投诉电话,当时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心里生怕被骂。无奈硬着头皮寻求老记者的帮忙,谁知老记者轻快的说:“没事阿,用不着登什么更正消息,你应该再联系当事人,希望获取新的消息,然后在新的报道里重声一下就行啦。”看到我紧张的样子他还补充一句:“不用紧张,错误是有的,有时候可以将错就错,这不又可以有新闻出来了,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真的想不到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去解决错误报道的问题,更加想不到还可以顺带出新闻。发觉解决问题只要用心去想,还是有很多办法的。这是一堂很好的课。在接下来的报道我也几乎是竭尽全力,尽力把这则“意外”的新闻写好。

五、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

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程序采访没有顺利完成,消息只获得一部分。见我们无精打采的样子陈记者告诉我们,“虽然没有获得完全的消息,但还是有大部分消息的,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换一个报道形式,比如本来是深度报道的就变成图片新闻。记住,就算铁倒了也要抓一把沙,没有任何事可以做到完美,记者采访就肯定会遇上很多的闭门羹,你们要慢慢适应,只要尽力了就好了。”

后来我们回到报社根据所有的材料整理好还是写出了一篇消息,得到市民的良好反响。“跌倒了也要做一把沙”,我想不到在采访写稿子的时候这句话也会用得上。在生活中难免就会有不如意,而在经历风雨之后或者失败后,勇敢的人总是可以站起来的。站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铁倒也不是一件可笑的事,铁倒了可以站起来,可以从失意中意识到什么,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可以成长成熟,我想这就是那一把沙。

六、从领导看阶层性,当好记者一项重任务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报社陪同领导慰问军团。第一次如此接近领导,而我深深的感受到形式主义的泛滥。领导们的稿子都是千篇一律,我们记者的到来也不是为写什么稿子,一电台老记者就说这类性会议我们陪同就够了,稿子就写一百来字。后来才发觉自己最大的作用就是陪领导喝酒,而我们却不得不喝,真的很无奈。然后我们当女记者更加难,因为没有人会护着我们,而往往也是首要对象,那时候真的不得不自己去面对。社会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合自己的心意,在遇到一些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时,自己就要懂得如何迎合这个社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也许现实就是这样,不得不面对一些你无能为力的事情,当发现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时应该始终保有自己的原则就好了。

第二篇:报社实习个人总结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

在20xx年7月至八月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习,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习,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习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习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习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习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习,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这次实习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习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主要有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真真切切的认识了党报,实实在在的做了一回记者

《xx日报》是xx市的党政机关报,在没有来到报社之前,我对于党报的性质、办报原则、党报的编辑过程以及发行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我深深的感觉到了它的强烈的党性;也知道了这份报纸是不对外销售的,它主要是发送至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各个单位党政机关的报纸;更懂得了它的办报原则和指导方针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

《xx日报》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时刻保持着为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这是我最大的感受。这份报纸是一份四开四版的,每天出版(星期天除外),而且都是对xx重大新闻的报道,一般有一个版面是转载《人民日报》上国家的重大新闻,偶尔有两个版面是转载新闻。同时《xx日报》还有两个特刊:《文化前沿》(星期一出版)和《财智时代》(星期三出版)。在实习期间,我还发现在《xx日报》上又是刊登的新闻会是这两三天之内的新闻,而并非所有新闻都是当日的。根据陆定一先生“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重大时事的报道”这个定义,这样发布新闻也是合情合理。是我以前那种古板的想法有了不同,也是我保持着学习的好奇心。

同时在实习期间,我还对xx日报社摄影部有了些许的了解,进去实习后才知道,原来一般记者出去采访是不需要拍摄新闻图片的,要上报的主要图片都是由摄影部派人去拍,而新闻记者只是负责记录现场和撰写新闻稿,图片会由摄影部的记者直接发送到主编那里,分工非常明确致使我的相机完全没有发挥作用也使我没有发表新闻图片,但还是拍摄了一些难得的新闻照片留着给自己做纪念了。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关于记者采访内容的感受,因为是党报所以《xx日报》的记者们采访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市委市政府,个政府职能分支部门,采访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业、农业、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政府政绩政府政策相关的内容。很少有其他方面有趣的内容与晚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眼便可以看出来。一般有些软新闻都还是谋杀案、天文奇观之类的事件。

这感受这份党报的性质之后,我跟随老师先后采访了xx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仙桃市考察团、市委常委考察园区经济建设、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等,通过对这些人物这些事情的采访进一步使我感受到了《xx日报》的性质以及加强了对党报内容的了解和党报新闻的采写。

二、实习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敏感性

此次实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对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他对于报纸的热爱,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喜爱。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素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我在实习期间不断前进不断努力的动力。

指导老师是90年代初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媒体单位工作已近15年,在报社也可以说是主笔记者了。他主要负责每个星期《财智时代》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这份特刊的主编。这份特刊主要是报道经济方面的新闻,主要采访的就是各大银行、信用社、政府税收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报告会。与这些单位和部门打交道需要对国家经济政策非常了解,还要掌握各大银行的办行原则以及他们的借贷款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要把我他们对xx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大四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个难题,因为这里面关于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多。

第一天去报社,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整个人都蒙住了,这是以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并且我对经济这块非常的不敏感,虽说对国家重大的经济政策会有所掌握,但是真正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老师说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关注经济、了解经济并且学会看经济新闻,掌握经济新闻,培养对经济的敏感。要求我每天向他汇报自己关注过的新闻。就是经过老师这样的指导和教育,我开始去琢磨去研究经济领域,慢慢的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敏感。

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我可以想象初彭老师当初刚进军经济领域时的样子,他肯定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我不知道也不懂得的努力,他肯定读了很多关于经济的书籍,看了许多经济报纸,浏览了无数的财经网页。只有他有这样深厚的功底才可以教育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对经济领域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他似乎时刻保持着新闻的敏感性,时刻关注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是我在他身上学到的重要知识,这将对我以后工作或者学习才产生重大作用。

(三)保持高度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新闻事业

实习回来后,听到很多同学说通过实习他们对新闻行业都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还有同学说以后绝不从事新闻工作。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怪怪的。从自己整个一个多月的实习来看,我不并觉得新闻媒体如此不堪,也没有同学们那么强烈的想法。

还记得当初选择这样专业的时候,完全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个行业,这份工作,直到现在我依然喜欢。即使听到过很多关于这个行业不好的传言,但我仍然深深的爱着这个领域。我喜欢去实习,这样我可以看见更多社会上的美好与不堪、了解到更多的有用的没用的信息、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和生活的方法。这些都使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学会了全方位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而言,这些经历和经验是多么的宝贵,也许它可以为我扫扫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办公室里,所有记者的笑脸和认真工作的神情鼓励着我,他们保持着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累,盯着烈日冒着大雨的出去采访,这样的职业素质值得我学习。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闻采访与写作之中,只有这样才可能真实的感受新闻媒体的魅力,才会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产生敬意。这个暑假下来黑了好多好多,但是这是值得的。

有所收获当然也会有所欠缺的地方,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素养方面的不足与不成熟。一是自主挖掘新闻线索的能力不强。因为指导老师是负责特刊,每个星期才出一次,所以忙完老师分配的任务后还有很多空闲的时间,在这段空闲时间内,自己没有去主动挖掘新闻线索而是坐在办公室看报纸、浏览网页或者跟着其他记者出去跑跑,没有全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动手能力及写作水平有待提高。平时在学校写的新闻很少,加之锻炼的机会少,并且要撰写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的新闻是有难度的,但也是由于平时的不积累、不锻炼才会造成此种现象在实习期间出现。这些体会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将会是我以后人生路上的重要的课程。

在整个实习期间共发表了6片新闻报道,其中四篇是头版头条。略

第三篇:报社实习个人总结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

今年暑假,我有幸去了太原《生活晨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再此之前,我在学院报社学习已经两年,对报纸的属性,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更加的了解,也学到了很多有关新闻采访,写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对于即将毕业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大的帮助。

一、实习简述

第一天去报社,报社的李总安排我进入记者部,由记者部的李主任带我。报社和我想象中的并不一样,没有那种整天挂在网上,愁眉苦脸对着电脑写稿的记者,反而人员很少,听主任说,每日的生活晨报,讲求效率与质量并存。报社的习惯就是每天上午去采访,下午回来写稿,第二天发出去。眼前的报社,一切显得很干练。我来到报社的首要任务就是熟悉报纸,熟悉《生活晨报》的属性。日子一天天过去,主任并没有安排任何的采访给我,本以为就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了,并且有了退却的打算。就在实习的第四天,报社的一位王老师打电话给我,让我和他去采访。现在必须奔赴现场。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让我既兴奋又忐忑,一是因为我可以真正的去进行一次现场采访,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难以准确的把我现场信息。

到达现场后,王老师告诉我这次来的目的:城市管理局执法人员待会会来此地,对当地的占道经营烧烤摊进行取缔。我的任务就是将现场情况写一则新闻。不一会,执法人员开始行动,我有点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做。老师告诉我,作为一名记者,首先要做到讲求事实,其次就是用眼睛来观察现场,详细填充事实内容。有了新闻思路的穿梭,我将现场的情况一一在小本记录,时不时当起摄影记者拍摄现场画面。

执法人员执法接近尾声时,老师让我立马在手机上写一则现场新闻,我顿时懵了,以前在学校时,老师写新闻会给很长的时间来写,第一次要现场组织语言,编写,觉得着实为难。王老师说,没事,你先写,完了我补充。我硬着头皮在手机上开始写现场情况,写了将近300字时,只能向老师求救。不愧是干了十几年的记者,不一会的功夫就将700字的新闻稿编纂完成。我接过手机一看,突然觉得自己学了两年的新闻,之前连最基本的时间,地点等都没有写到。而且对此次行动的执法人员队伍名称都没有详细问过。看着老师的稿子,里边除了对现场执法的详述之外,还有在执法到场之前与之后的对比,可谓是这个稿件的亮点,在看之前自己凑得200多字,心里顿时不是滋味。回家后,认真看了老师的稿子,记下了这稿件的写法,用语,内容提取以及段落逻辑。自己有很多地方还很缺乏,要想作为一名记者,除了尊重事实,第一时间之外,还要多方面了解现场情况,将公众模糊的信息内容加以肯定;深度挖掘现场的潜在信息;才可以将记者这份职业之前,安放一个好字。

当然,任何事情都需要迈出一小步,从第一次跟王老师出去现场采稿,到后来一次次独立完成写稿,看着报纸上作者一栏有自己的名字,心想着自己真的可以做到。

进入报社的半个月后,我被调到校对部门,因为这边的一位老师请假,这边缺人手,所以调我过来帮忙。校对部门不像记者部,记者每天都在外边“追着新闻跑”。校对部门可以说是一个安静的角落。每天的工作就是将自己所负责版面的文字,符号,日期等进行确认,工作看起来轻松,却也考验着我的耐心。校对部门有几位毕业几年的大哥哥,对我很是照顾,告诉我哪些内容,文字需要重点去“审查”。

二、实习单位介绍

《生活晨报》创刊于1994年,山西省一级报纸,综合都市报。国内统一刊号CN14-0030,全国公开发行。发行范围包括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洲、晋中、忻州等地。涉及国内,国际,都市,旅游,法治等20多个文字领域。

三、实习感悟

在这次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将理论知识,更好融于实践当中。

1.此次实习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观察。作为党的“耳目喉舌”,记者首先要观察现场,尽可能详尽的将事件的原委一一道来。更不可忽略细节,很有可能,一些事件的重点往往不在于本身,而是与其相关的东西。2.事件类的新闻事件中,往往需要有耐足够耐心。在第三次写关于小店区占道经营烧烤摊,我出去看现场情况时,很少有烧烤摊出来经营,看来执法局查处结果不错。但在晚上10点钟我又回到原地之后,烧烤摊却浓烟四起,为了躲避执法车,烧烤摊主打起了游击战,作为记者,你要将现场之前的情况,现在的情况,以及拨打执法举报电话后现场的情况一一进行比对,陈述。这样新闻稿件才显灵活,充实。但是,想要出色完成稿件,你就得有足够的耐心在现场等待,反应情况。

3.多看,多写。新闻专业的学生,肯定少不了有自己的喜欢的新闻栏目,从事新闻事业的偶像。这时候,就需要像多多了解,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看完一档节目,听完一则评论就完事,而是要将新闻事件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借鉴给自己。去了报社的前几天,主任说,除了看报纸之外,要多写,每天至少超写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从模仿,借鉴中,慢慢形成在即的东西。4.认真,仔细。这是我从小就记忆深刻的两个词语。小学时候就开始写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写这几个字虽易,但要做到,着实不易。在报社校对那几天,刚开始还带有一种新鲜感,但后来,看着整版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开起了“浏览模式”。草率的把改好的版面交给负责老师时,却被老师一眼看了正着,一句“出生人于**地人”,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都没有校对出来,满是羞愧的我拿回去重新校对一遍。不光是这件事情上,任何方面,任何时候,我们都马虎不得。

四、实习收获

在《生活晨报》实习的一个月里,这让我认识到我以前不曾注意到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让我在新闻工作上得到一定的熟知和锻炼。在新闻写作方面,第一,事实要准确。一定要把事实弄清楚,并且核对无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之所在。第二,采访要快,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讲究消息的时效性,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第三,篇幅要短,容量要大,也就是说,要提高消息的“含金量”。应力求短而有丰满内容,短而实。第四,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初到报社看到《晨报》的报纸,觉得文章很有趣味,没有丝毫枯燥乏味,我想正是这一点,让报社成立至今。

要收获到很多很多,最重要的我收获到了报社几位老师对我的关心照顾,不论是学习中,还是工作中,都给了我很大肯定,让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定位自己。感谢他们对我的照顾,让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第四篇:报社实习总结

报社实习总结

by 张婷婷

《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回望当初

现在依然记得当初拿到记者站老师的联系电话时,心里的忐忑和无措。第一次来到法制日报记者站,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一群陌生人,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分配好实习指导老师之后,黄老师就让我们看报纸,分析每版的定位和内容。我瞬间有了一种穿越回课堂的错觉,接下来的时间里竟也不那么紧张。

刚到记者站时,适逢两会,我们的工作量较小,大多时间是在办公室报选题写稿。在邮箱、网络上寻找新闻点,然后以新闻稿的形式写出来。第一次写的稿子具体内容是什么,我已经忘了,但我记得黄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对我说了一句话:你要写的是新闻,而不是说明文。老师是在飞信上跟我说的这句话,当时我就愣住了,说不清是什么心情,只是看了好多篇《法制日报》上的稿子,才开始按照老师的修改意见改稿。

第一次采访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是黄老师让我和韩筱一起做的行人闯红灯调查。之所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是因为之前出的采访,多是案件旁听、新闻发布会之类的,基本上是单方面的传输。而这一次社区版的行人闯红灯调查,才是我所理解的采访。

记者站的小孔姐姐给我布置任务的时候,听着挺轻松的:在人流量、车流量较大的四个路口,统计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的行人过马路情况,有多少人坚持等待,有多少人闯红灯,有多少人犹豫之后跟随他人闯红灯,采访行人、交警和协管人员。真正到做的时候,才知道没那么简单。

单单是找有协管人员和交警的路口,我们就花费了不少时间,更别说在几十秒的时间内区分哪些人是主动闯红灯的,哪些人是跟随他人闯红灯的,并且及时统计三种类型的人流量。随后采访行人,也多是对我们爱理不理。当时很是沮丧,后来也相同了,毕竟,有个人跑上来问你为什么要闯红灯,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搭理的。

还记得那次交稿后,记者站的老师请了经济部的老师给我们做讲座,郭老师突然过来找我说有人打电话找我。我吓了一跳,接了电话后才知道是询问稿子的事情,电话里,那位老师一直质疑为什么我们能采访到行人的姓名却没有交警和协管员的姓名。我一直跟她解释,交警和协管员不愿意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接连碰壁之后,我们换了其他路口找到交警协管员,谎称自己是学生会干部,学生会要做行人闯红灯方面的宣传教育材料,才能采访到的。老师原本要求我们拍的交警协管员的照片,也是我们偷拍的,他们不愿意面对镜头。后来那位老师让我把电话给黄老师,我很担心稿子能不能发出来,这是我和韩筱花了三天时间做了调查写的稿子,之后还和小孔姐姐反复交流修改才定的稿,我们都不希望汗水付之东流。最后看到报纸上的稿子的时候,才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写在最后

成功贵在坚持,我不敢说自己的实习是成功的,但不坚持,肯定不能成功。

从最开始的写一篇稿子要修改两三次,到后来写稿可以一次过,说不上是多大的成功,总归是得到了肯定,总归是有了进步。

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善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五篇:报社实习总结

实习目的:为了更好的锻炼、培养新闻学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工作和社会

交往的能力,也为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经验和心理准备,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为了巩固大学期间所学所知的理论知识,提升以后将作为新闻工作者走出校门的学子的综合素质。

实习内容:在《江南都市报》新闻部跟随报社首席记者邹晓华(负责消防、公安、交通、社会生活等新闻口线)进行采访写作,遇到大的新闻线索和危险的突发现场,一般是老师和我一起去采写;为锻炼我沟通交流、采访找路,寻找线索的能力,一些例常的会议新闻、新闻热线、市民投诉等一般是我独立前去采写。另外,还会接待一些来报社寻求救助的人,并根据线索通过实施援助。

《江南都市报》实习总结

南昌大学新闻系 王凌云

202_年11月22日至4月2日,我在江西南昌《江南都市报》新闻部进行了实习实践。在将近100天多天陆陆续续(寒假休假和考研事宜等原因间断过实习)的实习中,我不但对报社的采编业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实践才作经验,这些收获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现在,我把实习的情况和实习中学到的一些实践经验简单的总结一下。11月20日我联系了实习单位。(之前在江南都市报实习过,并且因为勤奋好学采写能力还行,受到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的赞许)在事先准备好简历和在校园媒体的作品原件后,我如愿进入《江南都市报》新闻一部实习,该部记者邹晓华是我实习期间的指导老师。邹老师是《江南都市报》公安系统跑口记者,其采写的新闻包括公安、法制、交通、消防,铁路以及其他社会新闻。相对专业的采访领域,对我这个初涉新闻界的实习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进报社第一天,邹老师没有多说,闲来无事,我就是阅读报纸,了解报纸的风格和各班的内容,以及江南都市报的消息通讯体裁。借此机会,我找来邹老师发表的文章,仔细阅读,并借用其他记者的电脑,上网查阅相关新闻和资料,以熟悉和了解该领域新闻采访报道的基本准则。

实习第二天,大雨突袭。下雨时,我正与一起实习的同学从历下大润发购物出来,在省监狱管理局门口的人行天桥下,雨水汇集成河,流速很急。当时几个

1/6

行人被困在了天桥上,我们淌着齐膝的雨水上了天桥。上去后,我借了一个路人的相机,对着湍急的流水按下了快门。一阵拍摄后,我和相机主人约定,要她及时将照片传给我。尽管最后因为她被困雨中,我也一直没有收到照片,但是我也切身体味到了一个记者要随身携带采访工具的必要性,并且时时准备作战直击新闻现场。

只有真正贴近群众,才能有真正感人的新闻,这是我实习的又一个深切感悟。3月17号我们的报道《安义县朱贤度勇斗歹徒受伤》的新闻,报道一出感动了不少人。第二天有一名广西人罗永正千里迢迢来昌到医院主动看望受伤的朱贤度,最让人诧异的是罗永正曾经居然是一名小偷,并且曾因盗窃而入狱。看来新闻的力量是令人意外的,正面的有鼓舞力的报道能引导人们弃恶扬善,净化心灵。

最令人感动的应该是“8旬老母数十年如一日捡废品照顾残疾女儿”的感人故事,还有“草根接力跨省献爱心”的人间大爱。这些作品虽然微不足道不能瞬间解决受访者穷困灾难的生活境地,但是,在爱心读者的号召下,这些新闻作品受到重视使得两个家庭得到了更多社会的关注和关爱,让我心里稍稍有些成就感。

新闻还应该起到监督社会,通达民情的作用。《帮忙抓小偷女车主遭报复》这篇稿子是在星期六和老师赶出来的,因为勇斗小偷被小偷连连报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报社虽不能和公安机关一样帮忙抓小偷,但是抨击黑暗,弘扬正气仍是我们要做的。这篇通讯与警方工作一起配合,使得事情局面有所改善。最令人醒目的要属《民心桥成了“担心桥”》近年来,国内大桥频发事故,南昌进贤县也有一座危桥。报道通过对大桥质量的质疑,反映民声,通达民情,同时给施工方敲响警钟,有关单位已经着手修复此桥。

大多数的外出采访,我都是随邹老师一同前去现场的的。其中有一次,给我的印象较为深刻。事情是,九江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破获了一起非法集资案,案情特别重大,还有许多受害人没有登记举报,给警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在经侦支队,警方向我们介绍了案件的具体情况,并指出了需要媒体协助的方面。采访后,邹老师让我先把采访到的内容按要求写出来,并向我补充了一个事实:《江南都市报》曾刊发过对涉案企业集资方式质疑的新闻,并引起警方的注意,为案件侦破提供了一手资料。综合两方面的事实,我和邹老师分工负责,我负责写采访到的内容,老师负责整理以前的报道。稿件写好后,进行了

综合。第二天,《江南都市报》以半个版的版面对该新闻进行了报道,和当天《信息日报》等其他媒体相比,《江南都市报》该新闻的信息量明显较丰富。

实习期间,单独外出采访的机会也有不少。7月11日早上,邹老师告诉我青山湖一派出所刚刚破获一起案件,让我前去采访。接到消息后,我立即赶到了该派出所,据警方介绍,破获的是一起普通的盗窃案件,如果是发生在普通市民身上,可能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但是这位小偷偷的是一位韩国留学生的手机,因此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当天前去采访的包括有电视、报纸等驻济主要媒体。对案件过程有了了解后,我和各位记者主要采访了当事人韩国留学生小朴,其中小朴的一句“xx警察,真好,我们很有安全感!”让我很有感触。回到报社后,我自己写了一片题为《一小时找回丢失手机,韩国留学生兴奋得说——(肩题)xx警察,真好!(主题)》的消息,消息以小朴的经历为主线,着重表现xx警察之好。第二天的报纸刊发了该条消息。让我兴奋得是,发的稿件与我写的稿件基本上没有改动。我又对照了《信息日报》的稿件,消息的主题大致相同,只是有几个我后来补充采访的新闻点其他报纸的消息没有体现。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冬季严寒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冷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吴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

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 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江南都市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两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经常为了锻炼我,编辑老师会让我对照初稿改写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基本能完成文字稿的修改工作,并得到了报社主任的称赞。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见习记者,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多。几乎每个都带有实习生,有的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

是老师的信任。这些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采访注意的事项,一最大限度地让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二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三,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火锅城失火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透漏情况,害怕负责人报复。四,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五,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应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六,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江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太忙的时候,老师会让我自己去跑一个线索,每次出去他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有时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3月21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盘丝洞”里生产麦芽糖》,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麦芽糖的顾客,邹老师用自己的手机给卖麦芽糖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邹老师,让人不胜其烦。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希望不辜负报社老师实习一来对我的帮助,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报社实习个人总结(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