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扩张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扩张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富民强镇的重要举措。如何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张并建设好小城镇,引导农村居民向场镇转移,既是解决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课题,又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条必由之路,更是我县在渝南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针对我镇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次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参加短期培训所学到的知识,我对小城镇建设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规划先行是扩张小城镇的基础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规划可以统筹兼顾,把眼前和今后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发生的错误,不留无奈与后人。一个没有规划或规划滞后的小城镇必定是建设杂乱无序、重复建设严重、土地资源浪费、没有档次和品味的小城镇。我镇是重庆市确定的中心镇之一,全镇共有人口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近3万人,城镇化率为56%。镇境内有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以及其主力矿井打通一矿等20余家二级企业,经济总量较大,商贸业发达,电影院、体育场、污水处理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前些年,由于煤电公司与我镇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场镇建设上存在诸多分歧,场镇总体规划一直未能形成,导致我镇的场镇建设非常混乱,企业、单位和群众建房随心所欲,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缺乏建设的规范性,有的甚至在应该形成道路的地段建房。为此,近年来,我镇高度 重视规划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经与煤电公司多次协商达成一致,委托重庆大学城市勘测设计院编制形成了“打通镇场镇建设总体规划”,同时,按场镇规划布局,在即将开发启动的重点地区或路段编制建设性详规,规范了建设行为,收到了明显效果。现在,已编制完成了金脚山片区建设性详规,2461米环线公路沿线的建设性详规已委托县建委设计室正在编制,预计6月15日完成;兴龙湾片区新区开发的建设性详规正在酝酿中。
二、产业支撑是扩张小城镇的前提
小城镇是所辖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商品集散的中心,其经济发展和商品集散还可带动辖区外的周边地区。小城镇的规模要以所辖地区的人口、经济总量和辐射带动面等因素来确定,最重要的是小城镇的扩张必须依靠产业来支撑,否则,难免不会出现“北海效应”。打通镇具备扩张小城镇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产业规模大,发展极具潜力。全镇现有企业71家,其中煤电公司及其所属二级企业20余家,产业工人有4000多人,打通一矿属煤电公司的主力矿井,年产原煤达150万吨,占公司总产量近三分之一,按照煤电公司的技改扩能计划,待排矸竖井和西二风井建成后,原煤产量将提高到240万吨,产业工人还将增加。二是商贸业发达。我镇的商贸业一直较为活跃,202_年的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为矿区和周边地区提供了周全良好的服务,其辐射面可达本县的石壕、安稳和贵州习水县的大坡、寨坝、温水等镇乡。三是区位优势明显。我镇部分地区属煤矿采空区,按照市县城乡统筹的要求,农村居民将逐步向场镇转移,一部分人将成为煤矿的产业工人,一部分人将转移到场镇从事第三产业,为我镇的扩张提高了条件。同时,具备扩张的地域,我镇现有场镇建 成区面积为1.7平方公里,还可扩大1.8平方公里,场镇建设的总规模可达3.5平方公里,这是南部其他采空区镇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
三、配套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扩张小城镇的关键 扩张小城镇必须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道路骨干网络的建设应首先进行,以拓展建设空间,同时,还要完善排污管网、污水处理设施等,对车站、农贸市场的建设也应统筹规划,及早启动,只有这样,方能加快扩张速度。为此,我们一是规划了两条环线公路,以拓展建设的空间。目前,投资1500万元、长2461米、宽24米的煤苑小区至水泥厂环线公路一期工程已进行了招投标,即将启动;投资320万元、长1000米、宽8米的风井至大石壁环线公路已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和资金预算,在近期也将全面动工建设。二是引进业主,加快三级车站和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我镇的人流量相对较大,每天固定发往重庆、綦江的班车有20多班,现有的车站极为简陋,没有停车场,车辆沿街停放,给城镇管理和公路畅通带来极大的不便;现有的农贸市场占地15亩,容量小,不能满足群众购物的需要,商贩沿街摆摊设点的现象较为突出。为此,我镇经多方招商引资,投资车站建设项目的业主已敲定,三级车站将于近期启动;农贸市场的改扩建现已纳入议事日程。三是加快旧城改造的速度。我镇由于历史原因,场镇建成区的构筑物有三分之二属煤电公司,旧城改造难度极大。近两年,经全镇上下多方努力,引进开发商改造了老街和水保站两个片17000平方米,缓解了住房供求紧张关系,活跃了房地产市场,坚定了加快开发的信心。今年,我镇将启动三个旧城改造项目,建设规模将达6万平方米。
四、商业运作是扩张小城镇的重要手段
小城镇的扩张与建设需要资金,而资金短缺是困扰小城镇建设的最大难题。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坚决走商业化运作之路,通过借鸡生蛋的方法,吸引资金,聚集资本,破解建设资金的制约瓶颈。采取开发式建设方式,欢迎邀请县内外投资者参与小城镇建设,不怕钱被人赚,坚持合作共赢,努力实现谁投资谁受益、谁享受谁付费的市场化机制,通过土地出让建设的方式,收取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并将积累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再进一步拓展建设空间。对投资1500万元的煤苑小区至水泥厂环线公路建设我们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打通镇目前要一次性投入这笔资金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此我镇采取先启动一期工程,首先将8.5米宽的毛路拉通,再按照场镇总体规划对公路两侧的土地进行功能区划,分地块进行土地招拍挂,回收的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再用于二期工程,将公路扩宽至24米并硬化,只有这样,打通镇小城镇建设的提速扩张方能早日实现。
扩张并建设好小城镇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索,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今年,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将围绕一个三级车站、两条环线公路、三个旧城改造和人行彩板路建设等7大项目展开。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克服工作上的一切困难,在扩张打通场镇建设上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第二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一些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一些思考
姓名:林永红学号1036004405321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许多地区都在加大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但是,在对发展小城镇的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认为建设小城镇就是把农民变成市民,圈地、搞市政建设;也有的理解为发展小城镇就是“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有的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攀比,一哄而上,乱铺摊子,结果市场建起来了,却“有场无市”,造成资源浪费、空亏财力;有的忽视调查研究,不重民意,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结果决策失误,搞成“烂尾”工程;有的仅靠动员行政力量,搞小城镇经济建设,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运作,结果成效不大;有的光顾眼前利益,单纯算经济帐,忽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注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隐患,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小城镇的发展就要走弯路,经济建设就要遭受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小城镇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这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前提条件。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
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小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项功能,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十分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所以,要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发展小城镇,首先遇到的是城镇布局问题,即城往哪里建?我认为:一是根据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要按照产业和人口的合理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沿海发达地区,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比较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二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功能区要严格区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要避免混杂,有条件的城镇在功能区之间要用绿地或自然景观隔离,可以设立商业生活街或休闲自然风景区等。每个小城镇在分布上应弱化行业划分的分散格局,强化经济区域优势,形成有瓜菜的、有水果的、有商贸的、有旅游的、有饮食服务的集散中心,一镇一品,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三是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历史文化特色也是
发展小城镇的重要依托。其次是突出特色的问题。如果一个小城镇在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专业化、专门化的效率,就会在别的小城镇和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中衰落。因此,小城镇的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开发拳头产品,选准项目,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发展加工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产业化为对象,发展主导型小城镇;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主导型小城镇;以旅游、文化资源为凭藉,发展旅游开发主导型小城镇;以地理集散为依托,发展交通枢纽型小城镇;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发展开放主导型小城镇;以农业科技革命为动力,发展科技主导型小城镇等。
202_年1月9日
第三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附件一:
《小城镇建设》考核说明
(审定稿)
《小城镇建设》是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课内学时90,学分5。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小城镇建设》课程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小城镇建设》(朱启臻、叶齐茂主编,202_年6月第一版)。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试命题均依据本考核说明。本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包括作业成绩(占20%)、实习(调查)报告(占20%)成绩,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占10%)情况等。形成性考核成绩未达到60分的,不得参加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每次成绩满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成绩的平均数乘以50%再加上终结性考试成绩的50%,为课程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试成绩均达到60分及以上的,方可获得本课程的学分。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
(五)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记分作业和4次实习(调查)报告(其中2次报告在形成性考核册中,另2次为写一个读书报告、一次专家访谈记录)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情况等。
(六)考试的要求及形式
1.考试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有关小城镇建设的理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划、管理方法,并具有应用这些基础知识、理论,说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核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小城镇建设的一般问题。应用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2.试题类型
形成性考核:问答题、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等。
终结性考试:采用课程论文方式。
3.终结性考试形式
终结性考试的形式为开卷考试。
5.考试时间
终结性考试时间为第17、18周(19周前完成)。
6.课程论文要求
(1)目的:终结性考试(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听有关专家报告、实地参观、调查访谈,深入了解有关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现状(经验、问题)、发展趋势,并撰写课程论文。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做法,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提高分析能力,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参观、访谈、调查等工作可以是集体进行,上网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要联系当地小城镇建设实际(实地调查1~2个点,数据要真实可靠);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3~5篇(近3年发表的),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情况,说明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篇幅应不少于3000字;定稿的调查报告一律用统一的稿纸撰写,用统一的封面装订。
(3)时间安排:第17周前,结合形成性考核要求确定课程论文题目、完成文献调研(资料收集)、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取得数据,17、18周完成课程论文。
(4)评定:教师从课程论文的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文献丰富,逻辑清晰)情况及其实用价值、是否独立完成等、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程论文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等几方面来评价调查报告。
7.课程论文题目举例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小城镇建设评述
××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论述费孝通的小城镇建设理论
论述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
结合城镇发展动力理论,分析目前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论述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教训和经验
分析我国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述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道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小城镇的含义、分类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与功能
考核要求:
识记:小城镇广义和狭义的含义;城镇化的含义;
理解: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化战略重点的意义;小城镇建设的分类与功能。
第二章城镇发展理论
考核内容:
第二节 中心城市发展理论
第三节 “广义小城镇学”理论
考核要求:
理解:小城镇建设理论;
“广义小城镇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城市社会学的相应理论。
应用:费孝通小城镇建设理论。
第三章 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考核内容:
第一节 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中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趋势
第三节 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
考核要求:
理解: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和类型;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应用:结合当地城镇布局,分析其特点和存在问题;小城镇建设的几种典型模式。
第四章中国小城镇成长机制
考核内容:
第二节 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城市发展模型分析
第三节 中国小城镇成长的动力与阻力
考核要求:
理解: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小城镇发展的阻力因素。
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具体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和阻力,根据所学理论提出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 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管理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小城镇建设规划
第二节 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管理
考核要求:
识记: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含义、原则;
理解: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及解决;相关法律法规。
第六章 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考核内容:
第一节战后发达国家关于小城镇建设历史教训的探讨
第二节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第三节二十一世纪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价值取向
考核要求:
应用:用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则分析小城镇建设现状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与政策选择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制度性缺陷
第三节 推进小城镇发展的政策选择
考核要求:
理解:规划管理、城镇规模、产业布局及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论证;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产业优势不明显等)。小城镇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非农化与城市化未能同步实现、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应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第八章 小城镇建设与中国城市化
考核内容:
第二节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选择
第三节小城镇建设在城市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考核要求:
理解: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小城镇发展的策略。
第四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编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零年 月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摘 要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 建设; 规划; 产业; 特色。
共7页 第7页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小城镇建设,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农村发展方式转变。二是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完善了中小学、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促进了村容镇貌的改变。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卫生状况、整洁程度有了很大改进。五是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更新,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转变,加快了城乡文化交融和信息交流,在树立文明新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城镇建设也处在一个新起点上,小城镇建设需要实现新跨越,迈出大步伐。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共7页 第7页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市县会议也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庆元县政府制定的“三年百亿”计划顺利推进,我县正处于跨越式的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速度加快,并且受第三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辐射、产业扩散的双重作用,小城镇正处于产业集群发育、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地位提升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县小城镇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而左溪镇作为我县的农业重镇、潜在的旅游大镇和边贸强镇,更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区域。
一、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
实践表明,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得好,事半功倍;规划不好,事倍功半。城镇规划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方面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编制好区域村镇布局规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科学调整;一方面每个小城镇要有自己的规划,对城镇规模和性质、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地下管网、绿地系统、空间发展方向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重点地段、近期建设片区要有详细规划,并逐步覆盖城镇规划建成区。工作中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规划的前瞻性。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城镇体系演化对小城镇未来的影响,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把握得更好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二是规划的科学性。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分区要清楚,布局要紧凑。三是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节约集约用地。
共7页 第7页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二、坚持产业强镇,以产业化、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建设
实践证明,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强镇必先兴业。没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就不会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必然失去造血功能,失去发展动力和后劲。要把生产发展放在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密切结合起来,与发展二三产业密切结合起来,与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吸引周边农村劳动力集聚,主动承接城市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扩散,使小城镇成为农民与市场最基础的联系点、城乡经济融合的最佳结合点。一是培育主导产业。要科学分析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找准切入点,抓住优势产品和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主导产业。如可以立足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可以立足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专业市场、运输物流业和农村服务业,走商贸流通的路子;可以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业,走旅游观光的路子。二是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凡是有产业集群的,小城镇就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先进地区许多小城镇的崛起,就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做法,围绕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产业集聚。要着眼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规模效益,搞好小城镇各类产业集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吸引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到小城镇集聚,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打造良好平台。
三、坚持功能兴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要有所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的问题,营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人居的环境。只有这样,才
共7页 第7页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能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要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热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巩固发展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网络建设;要搞好小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和改造,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要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搞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营造整洁优美的小城镇生活环境。小城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设固然重要,管理更重要。在管理上要向高水平看齐,要借鉴管理城市的办法管理小城镇,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办法、先进的模式管理小城镇,使小城镇变成小城市,决不能成为“大农村”。
四、坚持特色活镇,以独特的景观风貌、鲜明的地域风情提升小城镇建设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品位,特色就是生命力。小城镇是城市的缩影,环境空间、城镇容貌要与自然环境要素结合,充分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和历史特征、传统风貌特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努力在营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一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营造自然景观特色。要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营造历史文化特色。做好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坚持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结合,要珍惜和保护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并深入发掘、整理、弘扬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继承传统,延续文脉,建设古韵犹存的小城镇。三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营造建筑风貌特色。小城镇建设中要搞好总体构思,保持建筑风格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营造环境景观的亲切感与和谐美。对核心街区、重
共7页 第7页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突出个性,使之成为小城镇的标志性建筑。
五、坚持为民建镇,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搞好小城镇建设
农民是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是小城镇真正的主人。小城镇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一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务,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落实好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广泛征求、认真采纳群众意见,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小城镇建设要坚持依靠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他们对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投身小城镇建设的自觉行动,使他们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关心者、支持者和参与者。三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小城镇建设工作要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事情,让他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他们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真正受益者。
总之,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都昌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共7页 第7页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参考资料
[1]王思斌,刘臣,乡村社会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2]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3]李国学,农村环境保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4]任大鹏,农村政策法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5]任
鹰,实用文体写作知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共7页 第7页
第五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编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零年 月
摘 要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城镇; 建设; 规划; 产业; 特色。
共7页 第7页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城乡过渡带、工农连接点上,是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迈进的第一环节,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发展小城镇,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小城镇建设,加快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农村发展方式转变。二是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低门槛、低成本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完善了中小学、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促进了村容镇貌的改变。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卫生状况、整洁程度有了很大改进。五是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更新,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转变,加快了城乡文化交融和信息交流,在树立文明新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城镇建设也处在一个新起点上,小城镇建设需要实现新跨越,迈出大步伐。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市县会议也提出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
共7页 第7页
义新农村建设,为小城镇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开发、大建设序幕的拉开,作为拥有鄱阳湖大面积水域的***,区位优势凸显,尤其******的开发,为我县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受二三产业集聚和城市经济辐射、产业扩散的双重作用,小城镇正处于产业集群发育、城镇规模扩大、城镇地位提升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县小城镇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一、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
实践表明,规划编制水平的高低和规划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城镇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规划得好,事半功倍;规划不好,事倍功半。城镇规划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方面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编制好区域村镇布局规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科学调整;一方面每个小城镇要有自己的规划,对城镇规模和性质、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地下管网、绿地系统、空间发展方向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重点地段、近期建设片区要有详细规划,并逐步覆盖城镇规划建成区。工作中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规划的前瞻性。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城镇体系演化对小城镇未来的影响,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把握得更好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二是规划的科学性。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分区要清楚,布局要紧凑。三是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节约集约用地。
二、坚持产业强镇,以产业化、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建设
共7页 第7页
实践证明,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核心,强镇必先兴业。没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就不会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必然失去造血功能,失去发展动力和后劲。要把生产发展放在小城镇建设的首要位置,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密切结合起来,与发展二三产业密切结合起来,与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密切结合起来,努力吸引周边农村劳动力集聚,主动承接城市项目、资金和技术的扩散,使小城镇成为农民与市场最基础的联系点、城乡经济融合的最佳结合点。一是培育主导产业。要科学分析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找准切入点,抓住优势产品和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主导产业。如可以立足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可以立足水陆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专业市场、运输物流业和农村服务业,走商贸流通的路子;可以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业,走旅游观光的路子。二是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凡是有产业集群的,小城镇就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先进地区许多小城镇的崛起,就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做法,围绕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产业集聚。要着眼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规模效益,搞好小城镇各类产业集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吸引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到小城镇集聚,为小城镇产业发展打造良好平台。
三、坚持功能兴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要有所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完善功能、提高承载能力的问题,营造一个设施齐全、服务配套、生态优美、适宜人居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要加快建设
共7页 第7页
和改造提升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热力、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巩固发展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网络建设;要搞好小城镇住宅小区建设和改造,不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要加强市容环境整治,搞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营造整洁优美的小城镇生活环境。小城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建设固然重要,管理更重要。在管理上要向高水平看齐,要借鉴管理城市的办法管理小城镇,用先进的理念、先进的办法、先进的模式管理小城镇,使小城镇变成小城市,决不能成为“大农村”。
四、坚持特色活镇,以独特的景观风貌、鲜明的地域风情提升小城镇建设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品位,特色就是生命力。小城镇是城市的缩影,环境空间、城镇容貌要与自然环境要素结合,充分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和历史特征、传统风貌特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努力在营造城镇特色上下功夫。一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营造自然景观特色。要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营造历史文化特色。做好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坚持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结合,要珍惜和保护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并深入发掘、整理、弘扬当地民居建筑风格,继承传统,延续文脉,建设古韵犹存的小城镇。三是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营造建筑风貌特色。小城镇建设中要搞好总体构思,保持建筑风格的统一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营造环境景观的亲切感与和谐美。对核心街区、重要建筑群、重点建筑物,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突出个性,使之成为小城镇的标志性建筑。
共7页 第7页
五、坚持为民建镇,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搞好小城镇建设
农民是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是小城镇真正的主人。小城镇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一要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务,都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落实好知情权、建议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遵循“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广泛征求、认真采纳群众意见,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小城镇建设要坚持依靠群众,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他们对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投身小城镇建设的自觉行动,使他们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关心者、支持者和参与者。三要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小城镇建设工作要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办好老百姓身边的事情,让他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他们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真正受益者。
总之,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都昌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共7页 第7页
参考资料
[1]王思斌,刘臣,乡村社会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2]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3]李国学,农村环境保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4]任大鹏,农村政策法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5]任
鹰,实用文体写作知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2_。
共7页 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