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名师之路_心得体会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0-1081957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8 10:08: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名师之路_心得体会

“名师之路”之“西安国际儿童阅读教育论坛”

全国小学语文研讨会心得体会

榆林市第六小学

王亚玲

202_年10月23日至26日,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我们一行30多人有幸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名师之路”之“西安国际儿童阅读教育论坛” 全国小学语文研讨会。会上,专家们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使所有在场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三天的“名师之路”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观摩会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深很长。本次教研活动主要由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知名教师群体,他们作为展示教师,负责展示课,以供听课教师观摩学习。而我们也从这些大师的课堂上看到了课改的又一次华丽转身,看到了语文“洗尽铅华见本色”的自然美,生态美。

根据此次的西安观摩之行所取得的收获,用来改进自身教学现状是非常及时可行得,对于教学多年的我而言现在的教学应该是朝如何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增强个人执教能力这个方向去实践努力。此次去西安“取经”,收获是丰硕的,对于培训的步骤和内容也正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所或缺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于本次观摩后的感受体会:

1.成长方向:爱学生和爱读书一样重要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成长这个疑惑听了陈延军老师 的讲座,给了我拨云见日的感觉,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使我明白了,以学生为荣的老师是最幸福的,教师是教学中的客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薛老师在讲座《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策略》中指出通背教材是对学生慧根、德性的双重戕害,他的慷慨言辞告诉我们要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在良莠不齐的书城里,去选择那些适合儿童,为儿童所需要、所喜爱的书籍。

2、有效朗读:自然、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可是在当今教学中,我看到部分语文课上关于课文内容的讲解要大大多于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感知。一篇课文教师讲过了,学生听过了,书上的内容弄懂了,生字、生词解决了,课也就算上完了。这样一课课地讲下去,学生获得的主要是一篇文章中所述说的某一方面内容的“知识”,语言文字的训练被放到次要位置。叶圣陶先生对朗读这样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

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怎样的朗读才最有效?这是我们年轻教师常常困惑的问题,而吴琳教研员的课《獾的礼物》让我在这位知性的女教师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在驾驭课堂的那份运用自如。在赵志祥老师的古诗文阅读课《笠翁对韵》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渗透文本的朗读,这也符合本次课改对朗读评价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以对内容的理解把握为基础,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味的口头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体现文本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而且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 ”“表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听了他们的示范课让我感觉最深的地方就是:原来自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

3.语文课堂: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尤其是蒋军晶老师的《文成公主进藏》,环节设计非常简单,教学伊始蒋老师从几个关键的地名词入手引导:“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即课文的主要内容。该环节设计起到了简单扎实得铺垫作用,再让学生带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引导感悟理解“文成公主进藏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环节设计虽简约但扎实,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

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他们的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

教师是一堂课的组织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圆心,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为半径“画”好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了,而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是课堂教学中的“中间着”,教师只需要把教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自读自悟。专家的教学课堂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递,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展示自己,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总之,这次的观摩会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想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既是时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时代,因为他们的教学艺术着眼的是学生生命的发展。名师们魅力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这是我要毕生的精力去追随的„„

这次西安观摩学习的时间虽短暂,收益却很多。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第二篇:名师之路心得体会

“ 名师之路 ”学习体会

南街小学 杨媛媛

202_年10月28日至30日,在县教研室的组织带领下,我们南街小学一行四人有幸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语文“学段融通”-----“打通儿童成长通道”教学研讨会。会上,专家们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使所有在场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三天的“名师之路”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观摩会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深很长。本次教研活动主要由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知名教师群体,他们作为展示教师,负责展示课,以供听课教师观摩学习。而我们也从这些大师的课堂上看到了课改的又一次华丽转身,看到了语文“洗尽铅华见本色”的自然美,生态美。

根据此次的西安观摩之行所取得的收获,用来改进自身教学现状是非常及时可行得,让我如何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增强个人执教能力这个方向去实践努力。此次去西安“取经”,收获是丰硕的,对于培训的步骤和内容也正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所缺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于本次观摩后的感受体会:

1.成长方向:爱学生和爱读书一样重要。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成长?这个疑惑,听了将军晶老师的讲座,给了我拨云见日的感觉,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使我明白了,以学生为荣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视频中他们班的那帮可爱的孩子给了他多大的享受啊,教师是教学中的客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老师在讲座中指出通背教材是对学生慧根、德性的双重戕害,他的慷慨言辞告诉我们要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在良莠不齐的书城里,去选择那些适合儿童,为儿童所需要、所喜爱的书籍。

2.识字教学:追溯字源 冯雪玲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去年的树》让我在这位知性的女教师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在驾驭课堂的那份运用自如。比如:(1)在我们一行的小组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把握识字教学中对字源的追溯”这一问题。整堂课贾老师对于所展示的生字“伐”“融”的字源讲解更是惟妙惟肖,相信在某种适当的情况下去鼓励孩子了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介绍字理更多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2)细节的把握方面,这节课主要让孩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在理解这些文本表面的含义之后,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揣摩文本中的人物“小鸟”“大树”“小女孩”和“灯”的思想,性格。一节课里的每一分钟对于孩子是多么的宝贵,而对于教师更是如此,围绕一个问题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明白理解,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孩子们讨论“既然大树已经不在,为什么鸟儿还要一次次的寻找,还要对着灯歌唱?”该环节的设计给了孩子一个个性解读的空间。她的课告诉我们教一篇课文让孩子只是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我们的教学也未免太失精华,我们要教于孩子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文本有限,课外的延伸却是无垠,我们要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3.语文课堂: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尤其是陈延军老师的课,环节设计非常简单,就如同陈老师这样说道:课堂教学的境界在于教师能自觉地用慧识思维的方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学生变得聪慧、丰盈;我把明明白白的问题交给课堂,我把搞不明白的问题交给学习和研究。总之,这次的观摩会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想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既是时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时代,因为他们的教学艺术着眼的是学生生命的发展。名师们魅力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这是我要毕生的精力去追随的。

这次西安观摩学习的时间虽短暂,收益却很多。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第三篇:名师之路心得体会

“名师之路”小学语文教学观摩心得

十一月四日,我非常有幸在电子科技大学参加“名师之路”全国小学语文素养的思维里提升暨“阅读链接”课堂教学策略观摩研讨会。半天时间观摩了彭才华和赵志祥两位名师的课及讲座、说课。这次听课,我目睹了名师的博学和精彩又灵动的课堂,聆听了他们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了他们用心、用情演绎的课堂,更让我从中发觉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浅薄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积极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下面我谈谈这次听课难忘的点滴:

一、彭才华老师讲的古诗词《清平乐·村居》。它的方法令我印象深刻:抓字眼悟诗情,品诗意。尤其是他对文本中重复出现的“溪”的解读,令我脑洞大开,这就是学习古诗所要抓的关键词。他在教授的过程中,让孩子自读自悟,逐渐引导将此字换成“屋前、山中、地上”如何?这孩子品词的若再换成“河边”又如何?子悟道溪给柔和的,温馨的,而用上

其实是教会意境及用法,上、河东、河孩子们一下人的感觉是的,不惧危险“河”的话,它带我们的是激流勇进、湍急、急切、缺乏安全感。这一下子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意图:溪在,家宁,家宁,国安这更是作者的一腔热忱,爱国情怀啊!

二、赵志祥老师讲的《敕勒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他与孩子们的独特的互动。赵老师课前与学生互动时问:“屏幕上的人物图片,和我比谁老?”让孩子猜与图片(郭茂倩)同朝代的大诗人都有谁?学生答案五花八门都与诗人有关,可怎么也猜不到南北朝。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模样,很快与老师拉近了距离。他始终以一种真诚之心对待生,这样学生怎打成一用自己唱风格到文学的课堂

每一个学的教师,会不与他片?他还独特的吟把学生带圣地,他风趣而幽默,不时地与学生碰撞出火花。把《敕勒歌》上出了趣味性、艺术性、创建性、独家性,颠覆了我对古诗词吟诵的概念。课堂上,遵循多读的规律,让低段学生手脑配合着读,与孩子和他打擂台赛,比比看谁唱得好。解放孩子的天性,使得孩子们在短短一小时的时间内就可以读熟、背熟、记熟并对汉字的演变进行识别。

这两位老师的讲课紧扣这次主题活动,都在课堂上延伸到了同类诗词。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的知识之余更开阔了眼界,体现了现在课堂的以一带二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也要借鉴、学习、与时俱进,吸取其精华融汇到自己的课堂上,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

第四篇:名师之路 心得体会

“名师之路”之“解读新课标,实践新课堂”

全国小学课改十年回顾与展望教学观摩会

心得体会

202_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区教研组的组织带领下,我们一行50人有幸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名师之路”之“解读新课标,实践新课堂”全国小学课改十年回顾与展望教学观摩会。会上,专家们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使所有在场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三天的“名师之路”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观摩会是短暂的,而留给我们的思索却很深很长。本次教研活动主要由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知名教师群体,他们作为展示教师,负责展示课,以供听课教师观摩学习。而我们也从这些大师的课堂上看到了课改的又一次华丽转身,看到了语文“洗尽铅华见本色”的自然美,生态美。

根据此次的西安观摩之行所取得的收获,用来改进自身教学现状是非常及时可行得,对于刚教学3年的我而言现在的教学应该是朝如何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增强个人执教能力这个方向去实践努力。此次去西安“取经”,收获是丰硕的,对于培训的步骤和内容也正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所或缺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于本次观摩后的感受体会:

1.成长方向:爱学生和爱读书一样重要 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该如何成长这个疑惑听了薛瑞萍老师的即兴讲座,给了我拨云见日的感觉,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使我明白了,以学生为荣的老师是最幸福的,视频中她的班那帮可爱的孩子给了她多大的享受啊,教师是教学中的客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薛老师在讲座中指出通背教材是对学生慧根、德性的双重戕害,她的慷慨言辞告诉我们要在浩瀚无垠的书海中,在良莠不齐的书城里,去选择那些适合儿童,为儿童所需要、所喜爱的书籍。

还有她对母语的真挚情怀,对儿童的热爱、理解和尊重,对阅读的价值判断及运用,让我感受到了阅读推广者所必须的内在动力;她“将世界带进教室”的胸怀、激情和执着的韧性,让我体验到了一路走来的坚定与坚持;她对中国传统的情愫,对宗教的信仰,在阅读中长久沉醉濡染而成的阅读品位,让我感悟到了阅读推广并不是简单的诵读而这项工作所需要的文化底蕴是无可估量。当然她对阅读的那份热爱更是深深的震撼了我。薛老师的著作《日有所诵》《把世界带进教室》等都深刻的向我们诠释了她得职业观:爱学生和爱读书一样重要!努力做一个智慧的有心人,阅读,推广阅读,从一首童谣开始,从大声朗读开始,为了儿童,同时,也为自己诗意的栖居„„

2.识字教学:追溯字源

吴琳教研员的课《去年的树》让我在这位知性的女教师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在驾驭课堂的那份运用自如。比如:(1)在我们一行的小组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如何把握识字教学中对字源的追溯”这一问题。整堂课吴老师对于所展示的生字“伐”“融”的字源讲解更是惟妙惟肖,相信在某种适当的情况下去鼓励孩子了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介绍字理更多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2)细节的把握方面,这节课主要让孩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在理解这些文本表面的含义之后,最主要的还是如何揣摩文本中的人物“小鸟”“大树” “小女孩”和“灯”的思想,性格。一节课里的每一分钟对于孩子是多么的宝贵,而对于教师更是如此,围绕一个问题用最短的时间让孩子明白理解,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孩子们讨论“既然大树已经不在,为什么鸟儿还要一次次的寻找,还要对着灯歌唱?” 该环节的设计给了孩子一个个性解读的空间。她的课告诉我们教一篇课文让孩子只是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我们的教学也未免太失精华,我们要教于孩子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文本有限,课外的延伸却是无垠,我们要教会学生理解文本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虽然她在课堂中是强势的,但不难看出孩子们都在跟她“抢”强势,其实又怎样,这不正是教学中的共鸣吗?

3.有效朗读:自然、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可是在当今教学中,我看到部分语文课上关于课文内容的讲解要大大多于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的感知。一篇课文教师讲过了,学生听过了,书上的内容弄懂了,生字、生词解决了,课也就算上完了。这样一课课地讲下去,学生获得的主要是一篇文章中所述说的某一方面内容的“知识”,语言文字的训练被放到次要位置。叶圣陶先生对朗读这样描述:“我们默读时,仅仅调动了心和眼,而朗读时则是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了,对于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就会有成倍的收获。”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对文本的解剖,而朗读是活的,是赋予作品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说:“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怎样的朗读才最有效?这是我们年轻教师常常困惑的问题,而这次我在武凤霞老师的古诗文课堂《伯牙断弦》,在赵志祥老师的综合性学习《我爱读对联》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渗透文本的朗读,这也符合本次课改对朗读评价的要求,即:“朗读要提倡自然,要以对内容的理解把握为基础,摒弃娇柔做作的腔调。”不能一味的口头强调“有感情的朗读”,否则将无法正确的体现文本的特点和文本的个性。而且我们教学中也常常发现学生在朗读时“朗读腔 ”“表演腔”太浓,而这样的朗读恰恰是对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听了他们的示范课让我感觉最深的地方就是:原来自然地朗读就应该像说话一样,用恰当的语气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调,语势。

若把文本分为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么抒情性的文本就应该用朗读去“打动”和“感染”听众,非抒情性的文本则只需要“告诉”就行了。科普性的说明文我们只要清晰的告诉、介绍,把重点的知识通过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就行,不需要额外附加情感;对话类的文本,故事性特别强,在读人物对话时,就应该用比较夸张的演读。总之朗读应该以不同的文体作基础,先把握好课文的总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孩子去“自然、个性地朗读”。

4.语文课堂:简单、平实、扎实

聆听了几位大师的课,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尤其是薛法根老师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环节设计非常简单,教学伊始薛老师从课题入手引导辩论:“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伪。该环节设计起到了简单扎实得铺垫作用,再让学生带问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引导感悟理解“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怎么将大家的心中的“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辩证成为 “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环节设计虽简约但扎实,在轻松自然教学环境中扎实有效地训练好学生的语言,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品质。他们的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已走向平实与质朴,扎实和简单。正如薛老师他 “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相匹配。

教师是一堂课的组织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圆心,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为半径“画”好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了,而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是课堂教学中的“中间着”,教师只需要把教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自读自悟。专家的教学课堂告诉我们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递,更多的是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在学习中学会展示自己,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总之,这次的观摩会深深的触动了我,我想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既是时代使然,更可以超越时代,因为他们的教学艺术着眼的是学生生命的发展。名师们魅力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这是我要毕生的精力去追随的„„

这次西安观摩学习的时间虽短暂,收益却很多。但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第五篇:“名师之路”心得体会

“名师之路”培训心得体会

邢茹

202_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省教育学会组织的“名师之路”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共观摩了12位名师的授课,聆听了专家们的课,总觉得他们的课妙不可言,犹如春风拂面,如此细腻!“名师”就是“名师”,真是与众不同。他们幽默、睿智的语言让人折服;他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更多的理性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数学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学要成功,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下面就本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需要“激情”,但决非煽情,课堂还需“本色”

本次上课的各位老师,其课堂教学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课件,是一堂充满“本色”的课。有的是教师的激情,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充满智慧的交流,有的是心灵的交融,思维的激荡。

二、数学课堂以生为本。

这也是这次活动的主题,也是参加这次活动所有名师师课堂的共同优点。特别是华应龙、黄爱华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最深,一堂课下来,老师说的并不多,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突破难点,真正避开了“灌输式”的教育。课堂上,学生的声音才是最美的,他们的思考过程是最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要以课标为导向。

听了这么多名师的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有自己的想法,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的授课不仅仅是教材的解读,更是生活的展示。他们的课程设置都紧随新课标的要求,把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总是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真正让数学具有了生命和价值。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吸引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应大胆的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名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使自己认识到了在工作中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多学习、积累经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名师之路_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