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解读《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10-1116286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5 10:31: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解读《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解读《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在202_年3月6日接到要读诵《儿童敏感期》3遍的指示,第二天就开始先看后读,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是通过学习后,以自己暂时有限的认知,部分地方略有修改!有不到之处多多指正,感恩促进我成长的每位老师!谢谢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很多行为让大人难以理解,比如,总喜欢咬人、喜欢品尝各种各样的东西、喜欢玩水、愿意把东西扔掉再捡起来、在一段时间里总学说大人话、有时特别喜欢打人......当孩子发生一些奇怪的行为时,当大人们认为那是不合理的行为时,大人和孩子之间就会有了冲突,大人总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孩子则会很无辜的哭泣。就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来说,也有多次这种情况,我实在想不通孩子的小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孩子的成长对我来说竟成了一种负担,因为我很害怕他接下来又要做出什么危险让人担心的事来。直到看到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我才对我的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开始学着用“儿童敏感期”的理论来理解孩子的这些另人头痛的行为,了解了孩子这些内心的秘密。

“儿童敏感期”来源于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她毕生致力于儿童研究和教育实践, 发现了“儿童的敏感期”,并分析了每个敏感期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方法。“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她认为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如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行走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用这一理论就帮我们很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干出各种奇怪的事来。但光是理解还不够,当孩子“淘气”时,我们仍然会不知不觉的想要制止、管教、约束他们。我想每个孩子小时都特别喜欢玩水,他们总用小盒小盆之类的容器来来回回的舀水,百玩不厌,弄得满地满身都是水的。这时大人们就要来制止了:不要再玩了、瞧弄得身上都湿了、赶紧换衣服去!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呢,突然被大人强行抱开,当然要用大哭来表示反抗了。虽然 我们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水的,玩水的方法有很多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液体这种性状,可是我们仍然对孩子给大人造成的负担表示了反感。殊不知在儿童的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能使用手,手就会多动;不能使用脚,脚就会无用;不使用鼻子,鼻子就会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聪;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孙瑞雪的教育经验证明,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我们应当怎样做?做家长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孩子玩水时给他们穿上防水的罩衣,同时把衣袖挽起来,告诉他“开心的玩吧!”

再如一些儿童经常吃手、咬文具盒、甚至吃书、喝彩笔水、舔桌子等,这时大人的想法是:“真恶心,太不卫生了”。可是我们并没有考虑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蒙特梭利看来,孩子首先用口来感知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12岁。小婴儿会吃身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包括自己的手和脚。这是他们的手和口的敏感期到来了, 儿童会没有理由地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 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 直到爆发出某种新的动机为止。儿童在这段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活力与快乐, 是根源于儿童与外在世界接触的强烈要求。儿童吃的目的也是在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而我们则仅仅把它理解为吃,并关注清洁卫生。当大人强制性地要求孩子讲究卫生清洁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兴趣受到妨碍, 就会丧失以自然的方式适应环境的机会, 也就因此丧失属于个体的敏感性与动机,这会越加导致儿童精神发展和完成方面的障碍。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提出了“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到了21世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因此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给予他们更多新鲜的刺激,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发展儿童的感知觉、释放情绪,在此基础上进行感知训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的培养,最后才是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整个过程不能超越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

解放孩子,发现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不简单的,还是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一起努力吧!

黄梅

202_年3月30日

第二篇:捕捉儿童敏感期

捕捉儿童敏感期

多少父母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水?他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这一切,揭示的是儿童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秘密——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十年的教育实践,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他们还发现,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不到敏感期的种种表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始终没有进入更多家长的视野。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老师点评。中外教育史上,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关于本书案例部分,要说明两点:

一、有些案例的记录对象是发展不够好的孩子,这部分孩子我们都用了化名。

二、本书收录的案例跨越10年,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某些案例的记录者已经不详,这部分案例均以“未名”具名。

在中国,孩子的成长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神经,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本书要出版的消息在四年前就公布了,随着《爱和自由》在家长中广泛流传,孙老师所到之处,总有家长问:“《捕捉儿童敏感期》什么时候出啊?我的孩子都过了x岁了!”

第三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一看这本书的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非常重要,实用的书。而且是专门针对儿童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我们生活上看到习以为常,见惯司空,却又未能想明白其中的缘由书籍。很多事情,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於儿童阶段,我们很多人也都是一样。

看了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到在以後的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更加明朗的方向,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多吸取正能量。对此,我感觉此书不能只看一遍,必须不断重复看,才能温故而知新,才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怎麽写自己的感悟,都不能表达其中的众多精髓。唯有把好的,读有所悟的地方摘录下来,反复看,反复斟酌,虽然这样子会有断章取义的可能,不过,在节约时间,抓住重点,以及能让自己更好地举一反三,碰撞灵感,我想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看完这本书,或者说这类型的书。让我感到最大的困惑就是关於传统文化读经教育这一块的引导的空白。本书是西方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完全套用在中国是否适用呢?那麽套用在读经教育的私塾,是否适用呢?如果不适用,或者说不完全适用,那麽,需要怎麽转变呢?在读经上课以外的其他时间,此书给了我很多很好的明确的指引。可是对於读经的孩子来说,读经才是重点。本书却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说明。

看来,在读经教育的路上,依然是上下而求索,任重而道远。相信在自己国人的探索上,加上此书的指点,以及自己的实践总结。终究会走出一条完整的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最起码,在开始的时候,要以空杯心态去阅读,要假设它全部都是对的。

第四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太懒惰了,这么一本小小的书,断断续续的,足足看了差不多一年,《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真是惭愧!趁劲头足,现在正在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看完一大半了,这本书比较适合学龄儿童的妈妈,不过提前阅读也是很不错的。

————————————————————

这是一本书,粗略看是浅显易懂,因为全书是由一串串案例故事组成的,述说者为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教师或者在这种幼儿园就读的儿童的家长,因此,述说的事件也都是儿童为主角,事件小而简单。细看其实有点难度,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对如何应对这些特殊的敏感期,却是一门大学问,正是由于全书看似缺乏系统,更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总结的空间,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在全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爱和自由,这是父母和老师应对幼儿(0-6岁)各个时期不同发展特征的方法。曾看过有读者反映,说这本书只给出了案例,却没给出解决应对的方法,我想,给儿童理解,给他爱和自由,这就是本书以不变应万变的的答案。当然,这只是宗旨,如何具体的应变,还需智慧。

在我家里的老人看来,我对涵涵的种种作为,有溺爱之嫌,随便他去玩什么,随便他翻东西,我都只是在旁边看着,只是负责他的安全,并不制止。但是,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如何做到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却不至于到溺爱的程度?如何来界定二者?在什么时候说不,在什么时候说可以?哪些才是真正的爱和自由?如何在宝宝的种种看似“顽劣”的行为面前保持冷静和宽容,并探求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是顺手就操起手中惩罚的工具?

也许,这是我想的太多了。

但是,冷静,这门功课真是太难修了。昨晚,只不过少给涵涵冲30毫升的牛奶,他就把半夜醒来的时间从4点提前到了1点,害的我差点冲他发脾气,恶狠狠的坐起来,看着他任他在那里趴在那里拱啊,翻啊,哼啊,哭啊,都没理他,最后才无奈的给他喝牛奶。好在是黑夜里,小家伙看不清我的脸色,否则肯定会吓坏,呵呵。

修炼,修炼,继续,继续。

第五篇: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让孩子在爱的呵护下,自由成长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初读孙瑞雪老师的书,总感觉难以理解,因为它讲的是人的最本质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所思考的、理解的都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已经忘了我们自己内心的需求。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我认为孙老师的基本主张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家长、老师要少干预,多理解,使其有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书中大量的案例和孙瑞雪老师对案例的深入点评,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与学生接触时发生的一些和书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时都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杀了孩子的某个敏感期。

书的第八章“孩子应该怎样学习”中讲到“如何学语文概念”。书中讲到要想让孩子建立某个概念,不能用概念去解释概念,而要让孩子去看实物、去感受、去体会。就像书中所说,成人的东西无所谓对错,但只要他一教育儿童,那肯定是错的,因为儿童拥有一套独特的跟这个世界联系的系统。反思自己的数学课,有时由于觉得麻烦、课堂不好组织、浪费时间,一些本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发现算理的过程就由老师代替,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自然有了偏差。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做法太残忍了。如今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确的做法,那就是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给他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班上有一些孩子,数学成绩不理想,每每提到他们,我的心中没有生气、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同情。这些孩子在一二年级时,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的学习内容对他来说要比其他孩子困难,计算速度慢,理解数量间的关系也困难,尽管他们也非常努力,也有些进步,但不足以支撑起他们的成就感,在学习中没有成就感,找不到快乐,我想面对学习他们是无奈的吧!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带给他们的只是痛苦。成绩否定了他们所有的努力。在这里,爱能给,自由却给不了。

有时我们会抱怨说某某学生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学生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有幸阅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本书会让 我更爱我的孩子,我也会把我的爱传递给我遇到的每个孩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也常建议多抽出时间陪孩子,多观察孩子,多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多关注并捕捉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让我们的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打扰她。孩子们遇到问题,自己有解决的办法,好多概念,包括“秩序、规则、事先征求同意”等都是通过与伙伴的游戏、接触中认识的;孩子与孩子间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孩子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所能做的,不是以家长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创造各种情境,并且不打扰她!——否则,孩子还需要花费其他的时间来再次弥补!甚至错过了某个敏感期!

解读《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