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信息技术新课程心得体会
编辑:风吟鸟唱 识别码:10-1091880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5 09:10: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信息技术新课程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新课程心得体会

202_年7月7、8两日,学校派我和候家雄两位教师去桂林参加为期两天的信息技术科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现把我们学习之后所得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知道了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一)变革学习方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历史车轮驶进了21世纪。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时代的发展促使世界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由单纯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学习问题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其实是学生的一项创新性活动。人类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

总之,新课程从顺应时代发展、从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角度提出变革现行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一种学习手段的改变,而更是一次学习的革命。它是保障学习者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二、新课程倡导建立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一)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性认识

新课程倡导建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建构在大众教育的课程理念之上,是建构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现代学习方式不仅包含许多具体的学习方式,更是一个以宏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包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开放的学习系统。它的本质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6.交互性,7.生成性。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超前式学习、迁移式学习、实验室式学习;合作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类型主要有问题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方式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相互交叉和贯通的。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一)以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激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二)要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采用哪些方法来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近年来,一些优秀教师及学者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介绍几种具体方法供老师们借鉴。

例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例2:讲求教师“导”的策略

例3:追求积极的教学行为

例4: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总结提炼出来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讲解一接受式模式、示范一模仿式模式、自学一辅导式模式、提问一讨论式模式、探索一研究式模式、引导一发现式模式、激趣一快乐式模式等。

四、要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对知识的重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特别在学生采用自己习惯。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会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有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总之,从这次新课程培训,知道了教师应怎么样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的一项新的和重要的任务,教师不仅要重视它,而且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去实施。、、、、《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体会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李军旸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2_-12-06 10:11:30 [摘要]:202_年学校进行了新课改培训,假期又参加了西安市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我的信息技术理念受到了洗礼,身心得到了极大鼓舞,同时还存有一丝疑虑……。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改 课程目标 教师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就像一场细雨,滋润着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心田。

1、课程地位有明显提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而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

2、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3、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4、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5、课程目标体系有变化。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重心偏向注重学习过程,共同构建信息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培养锻炼学生对信息获取、加工、表达、交流与管理的能力;对信息及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协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同时,新标准的教学目标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出发,提出超越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实际应用中的工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要素、信息实践与相应文化内化的平台,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既贴近实际经验,容易理解而又内涵充实。

新思想,新理念,新标准的学习中,不免有些问题心里还存有疑惑,不甚明了。

1、“非零起点”

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免成了“空中楼阁”,这就难免事实上还要从“零起点”去考虑问题。信息技术课和其它课不同,它需要电脑作为工具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城市与农村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差异很大。城市的学生条件好,接触电脑的时间早,学校大多从小学就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农村的学生,由于自身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而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继承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有许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都不讲了,那么必修模块的教学在现有课时和现实条件下,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以学论教?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是一个挑战。

2、教师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学习课目。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广阔的要求。上好这门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另一方面选修课存在很大的弹性,更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自我地学习、自我更新。仅仅依靠教师去摸索、尝试,恐怕教改质量是要大打折扣的。快速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能力怎么解决?

3、选修模块

课改加大了选修分量,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的确容易激发起教学双方的兴趣。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的差别,所能开出的选修课差别甚大。比如信息技术新课标虽然规定了5个选修系列,但是,每个系列的模块怎样进行教学设计?怎样考核?老师按自己所长报出的选修课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选择老师时如果厚此而薄彼,学校该怎样排课和协调?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

4、评价方式

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领域,由于一直以来都属于高中的次科,甚至可以说是次次科,学生一直以来都不够重视。现在按新课标的精神,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这一领域修完四个学分,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这一学习领域的重视程度。但是,如何给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给予一个客观统一的评价?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信息技术课改就有可能变味。

一艘小船在平静的湖面上行驶,突然间狂风大作,引起千层巨浪,小船要么被打翻,要么乘风破浪向前挺进。这是对信息技术课的形象描述。经过培训学习,感受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受到压力的巨大。社会重视了,领导重视了,学生重视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课改的进程不会因为你的懈怠而停止,唯有迎头赶上,敢于挑战自我,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你才有可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担当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新的课程标准更强调促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在这里,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就是一体化事件。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整合,课程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事件,而教学则成了课程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即课程。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这一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要跳出技术培训的束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其技术教育本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适当对技术应用方法和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技术思想,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理解和掌握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乃至学会生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成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公民。

作为一名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只有勇敢面对,不能逃避,只有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课堂,才能是真正贯彻执行。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一起获得新生。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新课标的学习不仅只是一两次的大规模的学习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深入理解其先进理念及精神实质。同时,它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因为我们在新课程上看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希望,我们比任何一个学科教师更加珍惜课改的良机。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抓紧机遇,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电教》202_年1-2期

2.《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必要的因素,并非只是“辅助”,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新课程实施纲要》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活动需要信息技术,其重要意义在于以此来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作为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和能力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已经成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来教授,让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和学习之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更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的教材简直太乱套了,虽然内容直观、图文并茂,但太过简单,根本不适合教学,那一定是你没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缘故,这是在给我们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尽最大能力的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新课程的理念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各个年级的新教材,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教材里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几副简单的图案再配上几句话,这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这样的课程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点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课本的图案(形象直观,简单易懂),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如何学好课本的知识点上,这样课堂教学效果立刻上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新课程带来了新颖的教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每堂课都有固定的几项任务,如何让这几项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感。45分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办法完成教学任务,演示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活动法等等,然而,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体会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最终能在自己的操作下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想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多注意培养,让学生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去学习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动力,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每堂课中都学有所成,增强期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发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吸引学生。我想在这里可以试着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参与,体验小小的成功感。

例如: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得不耐烦,比如文字输入练习、指法训练等;同一班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也有差距,有些学生“未教先知”,他们在家里或其他地方能接触到电脑,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就不再感兴趣,而新转来的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接触过电脑等。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让已经会的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不会的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呢?这就要教师放弃“以教为主”,让学生“以学为主”,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自主。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那些“未教先知”者的潜力,鼓励他们进行示范和叙述,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归纳,梳理,这样,一方面使其他学生熟悉从伙伴那里学习技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暴露出“未教先知”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同伴中学习,可以为不会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氛围,在心理上可能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教无定法,法在心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理念来思考和认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第二篇: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

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必要的因素,并非只是“辅助”,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新课程实施纲要》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新的教学活动需要信息技术,其重要意义在于以此来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作为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和能力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已经成为一门工具性学科,我们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来教授,让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和学习之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更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

一、很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的教材简直太乱套了,虽然内容直观、图文并茂,但太过简单,根本不适合教学,那一定是你没有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缘故,这是在给我们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尽最大能力的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新课程的理念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各个年级的新教材,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教材里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几副简单的图案再配上几句话,这给我们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这样的课程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去研究。但我想重要的一点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课本的图案(形象直观,简单易懂),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迁移到如何学好课本的知识点上,这样课堂教学效果立刻上到一个新的层次。

二、新课程带来了新颖的教材,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每堂课都有固定的几项任务,如何让这几项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对课程充满着期待感。45分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办法完成教学任务,演示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活动法等等,然而,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体会的一点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最终能在自己的操作下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想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多注意培养,让学生运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去学习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动力,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每堂课中都学有所成,增强期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当然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发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吸引学生。我想在这里可以试着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参与,体验小小的成功感。

例如: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得不耐烦,比如文字输入练习、指法训练等;同一班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也有差距,有些学生“未教先知”,他们在家里或其他地方能接触到电脑,对已经掌握的内容就不再感兴趣,而新转来的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接触过电脑等。怎样改变这种现状,让已经会的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不会的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呢?这就要教师放弃“以教为主”,让学生“以学为主”,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自主。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地去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那些“未教先知”者的潜力,鼓励他们进行示范和叙述,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归纳,梳理,这样,一方面使其他学生熟悉从伙伴那里学习技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暴露出“未教先知”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同伴中学习,可以为不会的学生创造一个学习氛围,在心理上可能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教无定法,法在心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充满生机的学科,我们必须用全新的理念来思考和认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学改革,为我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又一个教育的春天。只要我们勇于开拓,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的教学之树必将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问题式”教学在信息技术中地位

[内容提要]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问题式”教学在信息技术中地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细化任务、明确探索方向;提供相关资料,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及时评价,培养创新能力。[关键词] 信息技术 操作性 综合实践性 问题式 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已在广大中小学普及开来。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本身,而忽略了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过去在课堂上总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这门课是一个操作很强的课程,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会窒息孩子们的创造活动。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型学科呢?我认为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自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得出一点经验,提供大家参考:“问题式”教学在信息技术中地位。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它与传统的其它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1、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

2、它极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既能深入的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特征,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又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运用进行评价和完善。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力。

3、它集现实性、实效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单纯的某些知识和某种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的学科教育。由于信息课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在上课中不能延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问题式”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环境,师生发现问题,以问题的出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和学习者的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Word制作小报时,制作的小报里包含了“文本框”、“图片”、“艺术字”、“绘图工具”等一系列要讲解的内容,它们是怎么融合在一起的呢?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将设计好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多制作几份,每一份都有不同的风格,学生在感受了美的熏陶之后,必然会提出“我是否也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如何制作?”、“要制作这样的作品,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自主力。

二、分析问题、细化任务、明确探索方向

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知识如何获得,需要查阅哪些资料,是大家独立完成呢还是需要小组协作完成。在细化任务,明确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的分析、分工过程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指导,促进学生迅速明确探索方向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提供相关资料,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为学生查找和制作一些相关的资料,准备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如图片,文本,素材及相关网址等)。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课前布置收集资料的任务,以备在课堂上学习和交流。在自主探索学习中,老师应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课本,阅读电子教材,或访问相关网址。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看,自己学,自己试。学生对解决问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初步理解和实践验证,从而形成知识表象和动作技能,“帮助学生成功,创设成功机会”。只有让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才能使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稳定的情感。从而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逐步树立自尊和自信,以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推动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情感状态及认知活动的改善。

四、及时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功过得失。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同学互评可以使学生发掘他人的长处,相互促进。通过及时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失误和漏洞,学习他人独特的长处和优点,侧面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如:学生完成小报和贺卡的制作后,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自主发现问题。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始终会兴趣浓厚,精神饱满,亲自动手,大胆尝试并勇于发言。不仅能够迅速掌握了未知的知识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任务就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阅读全文(74)回复(0)| 引用通告(0)| 鲜花()编辑 | |

第三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

我在本学期参加了珠海市乡镇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班,在短暂的培训课程里,我们学习了《flash动画制作》,《平面设计(photoshop)》,《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网络资源的应用》等几个专题。

在培训的时间里,我坚持出席,不请假,不旷课,上课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通过培训学习收获颇丰,对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教学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教学效益。在这里我粗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我们首先学习的是《动画制作》,这是我第一次接触flash动画软件的使用,我非常认真的听从老师的讲解,认真的进行实际操作,完整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堂上练习。掌握了flash动画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知道怎么样制作生动的动画效果插入到ppt的课件当中,又或者做成flash的课件。当然,由于培训的时间相当短暂,不可能完全掌握软件的精髓,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进一步去使用和提高动画制作的能力。

在这里,我要诚恳的谢谢钟志军老师。他的讲课非常直观,能做到深入浅出,当我们碰到学习困难时,他能非常耐心指导我们,而且,他的讲课非常突出重点,又能分解演示难点,使我们在短短的两天半的课时里真正的进入了flash动画软件的门槛。谢谢你----钟老师,是你领我进了门槛。我在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把这个软件学好并在教学中派上用场的。

何斌老师教我们的《平面设计》,也就是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处理的技术。短短的时间内,我也基本掌握了图片处理的一些技巧,回到学校里,我又请教了教信息技术课程的同事老师,我深深体会了图片处理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现实教学中,也是非常有用的一门技术。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的使用,通过培训,我懂得了如何处理图文,能使自己制作的ppt课件更完美,更有意境。

最后是李恒才老师给我们上的《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这两门课程虽然都是我们常用的软件(ppt,word,excel)的使用,但是李老师教会我们很多不常用到的一些技巧和功能,通过学习,我觉得我对这些软件的使用更强了,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广泛使用的功能和更快捷的方法,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在,譬如,他教会我们批量处理ppt文字的方法,应用母板使课件统一美观,又如,他教会我们使用word里面的合并邮件功能,还有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模版的使用等。关于《网络资源的使用》更是给我们很实在的指导,指导我们怎么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怎么去处理下载下来的资源,还提供了很多我们教学中很方便找资料的网站地址和一些常用软件都拷贝给我们,李老师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老师,事无巨细,只要我们常用的,他都为我们想到了。真心谢谢你!

短暂的培训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学到的只是我不可估量的,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东西,但是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为在个人,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提高,真正把相关的技术技巧使用到教学中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最后,我想说一句,这次培训是我最有兴趣,最认真的一次培训,比以前那些瞎唠叨,没有真正实际技术提高的培训好多了。如果还有这样的计算机方面的培训,我非常乐意参加!呵呵。

第四篇: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反思

通过培训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使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能够识别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并且能够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用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向导和约束。

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四、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展开写作、绘画等活动,制作电脑作品。

五、学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运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多种方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

备考资料 历年真题 考试心得 模拟试题

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六、学会运用常用远程通讯工具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七、学会设计和制作简单的机器人,体验“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控制动作”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新课标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 1

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

(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

(2)学会绘制图形

(3)学会给图形着色

(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

(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

(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

(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

信息技术新课程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