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中医考研《望诊》选择题(附答案解析)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0-589885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1 07:23:48 来源:网络

《望诊》难错专区

A题型

1.颧部潮红主病()

A.心火亢盛  B.阴虚内热  C.阳明实热

D.虚阳浮越  E.气虚发热

答案:B

答案分析:色红主热。阴虚火旺者不似阳盛发热之满面通红,而是表现为两颧潮红。

2.病人坐而喜仰多属()

A.脾气虚衰  B.肺虚气少  C.肺实气逆

D.咳喘肺胀  E.水气凌心

答案:C

答案分析:肺主气司呼吸,痰饮壅滞于肺,影响肺气宣降而气逆,故坐而仰首。

3.小儿头形过小的原因主要是()

A.脾气虚弱  B.肝血不足  C.心血亏损

D.肾气不足  E.肾精不足

答案:E

答案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上通于脑,肾精不足,先天发育不良,则可致小儿头形过小。

4.“囟填”的形成,主要由于()

A.肾气不足  B.气血不足  C.吐泻伤津

D.外感时邪  E.肾精不足

答案:D

答案分析:外感时邪,火毒上攻,致囟门高突而成。

5.热入营血,口唇可见()

A.色泽红润  B.唇红绛而干 C.唇色淡红

D.唇色鲜红  E.口唇青紫

答案:B

答案分析:色红主热,邪热甚则色深红;热盛伤津,灼伤营阴,则唇绛而干。

5.提示邪气渐盛的舌苔变化,一般是()

A.苔由厚变薄   B.苔由薄变厚 C.苔由润变燥

D.苔由多变少   E.苔由白变黄

答案:B

答案分析:薄苔是由胃气、胃津熏蒸于舌而成;厚苔则常因胃气挟食浊、痰湿等有形邪气熏蒸,滞积于舌所致。故舌苔由薄变厚,一般说明邪气渐盛,主病进。

6.红舌兼见苔黄厚,多见于()

A.里实热证  B.虚热证  C.湿热证

D.血瘀证  E.表证

答案:A

答案分析:红色主热,热盛气血涌动,舌体脉络充盈故舌色红;热邪熏灼,苔现黄色,厚苔主邪盛入里。因此舌红苔黄厚为里实热证。

7.中风或中风先兆的舌态是()

A.舌强  B.舌痿  C.舌颤

D.舌短  E.舌歪

答案:E

答案分析:肝风内动,挟痰瘀阻于舌的一侧经脉,受阻一侧则舌肌弛缓,收缩无力,而健侧舌肌力如常,故伸舌时向健侧歪斜。常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

8.苔黑而滑润、舌质色淡多属()

A.阴虚火旺 B.阳虚寒盛  C.热盛伤津

D.湿热郁蒸  E.痰火内蕴

答案:B

答案分析:阳虚则生血行血之力不足,舌失充养则色淡;阳虚则寒,水饮停留,则苔黑而滑润。

9.肾精耗竭可导致()

A.横目斜视 B.眼睛突起 C.目睛微定

D.眼皮下垂  E.瞳仁散大

答案:E

答案分析:瞳仁属肾。肾藏精,滋养瞳仁,瞳仁扩大,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

10.目窠凹陷属于()

A.水肿病  B.肝胆火炽  C.肾精耗竭

D.脾胃气衰  E.五脏精气衰竭

答案:E

答案分析: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五脏六腑精气衰竭,不能滋养于目,则目睛下陷窠内,病属难治

11.小儿指纹紫红,多主()

A.外感表证  B.里热实证  C.痛证、惊风

D.血络郁闭 E.脾虚、疳积

答案:B

答案分析:色红主热,鲜红多属外感表证;色紫红者,则提示邪热深入为内热。

12.小儿指纹达于气关,是()

A.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B.邪气直中脏腑,病情较重

C.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D.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E.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答案:C

答案分析:络脉出现的部位随邪气侵入的深浅而变化,若见络脉透过风关至气关者,是邪气入经,主邪深而病重。

13.阴囊肿大,皮泽透明的,是()

A.水疝 B.寒疝 C.颓疝

D.狐疝 E.阴肿

答案:A

答案分析:阴囊肿大,皮泽透明的,称“水疝”,是水湿停聚,下注阴囊所致。

14.痰色白清稀而多泡沫者,为()

A.风痰 B.寒痰 C.热痰

D.湿痰 E.燥痰

答案:A

答案分析:痰色白清稀而多泡沫者,为风痰,是因痰湿伏肺,外受风寒所致。

15.患者久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属于()

A.心火上炎  B.阳明经热  C.阴虚火旺

D.虚阳浮越 E.肝阳上亢

答案:D

答案分析:原面色苍白,忽见颧红如妆,游移不定,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为虚阳浮越于上的“戴阳”证,属危重证候。

16.患者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其舌象可表现为:()

A.舌质淡苔薄白  B.舌淡红苔薄白  C.舌质淡苔薄黄

D.舌质绛苔薄黄  E.舌质绛苔薄白

答案:E

答案分析:阴虚火旺,故舌色绛红;复感外邪,表里同病,苔薄白而干。

17.患者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不脱者,为()

A.腐苔  B.腻苔 C.真苔

D.假苔  E.厚苔

答案:C

答案分析:胃气尚存,夹食积浊气上蒸,则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不脱,为有根苔,称真苔。真苔多为实证。

B型题

A.咽喉红肿疼痛

B.咽部嫩红,肿痛不甚

C.喉部两侧肿块,红赤溃烂

D.咽喉红干而痛

E.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1.热毒蕴结,可见()

2.疫疠毒邪蕴积肺胃,上蒸咽喉可见()

1.C

答案分析:咽喉一侧或两侧突起肿块,状如乳突,称“乳蛾”,是邪壅气血;若红赤溃烂,为热毒蕴结。

2.E

答案分析:咽部有灰白色膜点,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为疫疠毒邪蕴积肺胃,上蒸咽喉所致。

A.横目斜视B.瞪目直视C.昏睡露睛

D.两目上视E.瞳仁扩大

3.肝风内动可见()

4.肾精耗竭可见()

3.A

答案分析:足厥阴肝经连目系,肝风内动,上扰目络,黑睛斜向一侧,称“横目斜视”。

4.E

答案分析:瞳仁属肾。肾藏精,滋养瞳仁。瞳仁扩大,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

X型题

1.形瘦颧红皮肤干枯的病人,多见于()

A.气虚  B.阴血不足 C.痰盛

D.火旺  E.阳虚

1.BD

答案分析:阴血不足,筋骨肌肉皆失所养,日久可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失润;阴虚火旺,虚火上扰则颧红。

2.望发可以判断()

A.肝的病变B.肾气充足与否 C.津液的盛衰 D.精血的盛衰 E.肺气的盛衰

2.BD

答案分析:肾藏精,其华在发,发又为血之余。故头发色黑润泽浓密者,是肾气充盛,精血充足的表现。头发稀疏,色黄干枯者,是肾气亏虚,精血不足所致。

3.称耳为“宗脉”所聚是因()

A.手少阳经脉入耳中  B.手太阳经行耳之前后  C.足少阳经脉入于耳

D.足太阳经脉到达耳  E.足阳明经行于耳之前

3.ABCDE

答案分析:手足少阳、手足太阳及足阳明经入于耳或环绕其周围,故耳称为“宗筋之所聚”。

4.望咽喉主要可以诊断哪些脏腑的病变()

A.心B.肺C.胃D.肝  E.肾

4.BCE

答案分析:喉为肺之门户,咽内通于胃,肾之经脉循咽喉,故望咽喉可知肺胃与肾之病变。

5.正常舌象应具有的特点是()

A.舌体灵活自如 B.胖瘦适中 C.质淡红苔薄白

D.湿润而滑 E.荣润有神

5.ABCE

答案分析: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6.舌生芒刺的临床意义可以是()

A.胃脘食滞 B.热入营血 C.肝胆火盛

D.气分热极 E.心火亢盛

6.BCE

答案分析:舌生芒刺常因脏腑热盛,热入营血,营热郁结充斥舌络所致。若舌尖有芒刺,为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属肝胆火盛。

7.舌体强硬的主病为()

A.热入心包 B.痰浊内阻 C.中风

D.高热伤津  E.热扰心神

7.ABCDE

答案分析:热入心包,扰及神明,舌窍不利;或痰浊、痰热内结,闭窍阻络,舌失其主;或肝风挟痰,上阻舌络;舌色红干而强硬,多为热盛伤津;若舌强语蹇,口舌歪斜者,常见于中风病。

8.黄苔可见于()

A.热证 B.寒证 C.虚证

D.里证  E.表证

8.ABCDE

答案分析:黄苔的形成,是因病邪入里化热,脏腑内热,胃气夹邪热上泛熏灼,导致苔色变黄。一般主里证、热证,也可见于表证、虚证和寒证。如苔薄淡黄,也可见于外感风热表证;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9.剥苔的形成机理是()

A.气血两亏 B.胃气大伤 C.胃阴枯竭D.中气下陷 E.痰热湿浊内阻

9.BCE

答案分析:剥落苔的形成,是因胃气匮乏不得上蒸于舌,或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口所致。若痰热湿浊内阻者,出现剥苔,则是邪气渐退,而胃阴耗伤之象。

10.临床上脾虚湿阻病人可见()

A.黑苔 B.舌体胖嫩 C.舌淡紫

D.苔白腻 E.舌边有齿痕

10.BDE

答案分析:多因脾阳虚,水湿停聚,或湿聚成痰饮,阻滞舌络而致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阳虚水停阻遏阳气,则舌苔白腻。

11.痿软舌的主病是()

A.阴亏已极 B.热灼津伤 C.气血俱虚

D.肝风内动 E.痰热阻络

11.ABC

答案分析:痿软舌多由阴血亏虚,舌肌失养所致。舌淡白而渐痿者,属气血两亏;舌红绛而渐痿者,属肝肾阴亏已极;新病舌干红而暴痿,是热灼津伤。

12.以下小儿食指脉络变化可提示病危的是()

A.络脉达于命关 B.络脉浮现明显 C.络脉变粗

D.络脉色紫黑  E.络脉透关射甲

12.ADE

答案分析:络脉显现于风关者,是邪气入络,示邪浅病轻;若见络脉透过风关至气关者,是邪气入经,主邪深而病重;络脉过气关达命关时,是邪气入脏,邪陷病危之兆;若络脉透过风、气、命三关直达指尖,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佳。色泽变化亦反映病情轻重,色紫黑者主血络郁闭,为病重之象。

13.唾多而黏,多因()

A.胃中积冷 B.宿食积滞 C.水湿停留

D.肾虚水泛 E.脾失健运

13.ABC

答案分析:唾为肾之液,亦与脾胃相关。故唾液分泌量的变化常与肾、胃功能失调有关。唾多而粘,多因胃中积冷、宿食、湿停等,致胃气上逆而多唾。

14.疖的特点是()

A.患处形小而圆 B.部位表浅 C.麻木或发痒

D.容易化脓 E.脓溃即愈

14.ABDE

答案分析:“疖”的特点是:患处形小而圆,生于皮肤浅表,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而麻木或发痒属“疔”的特征。

END

中医考研《望诊》选择题(附答案解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