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号文库
博物院实践报告(本站推荐)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0-1138471 1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4 09:57: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博物院实践报告(本站推荐)

南京博物院社会实践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我们开展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期间,XX学院实践部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博物院,这次活动给了我很大的体会。参加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南京的历史发展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了南京的一些文化和风俗,同时更让我赞叹的是南京的高速发展,参加这次活动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次活动会让我们亲身感受到南京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古代南京、近代南京和南京民族文化展,我深深感到,无论古代、近代、现代、乃至解放后,直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南京都有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史前文化、民风民俗,所有的出土文物,都说明南京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是一脉相通的,南京人民,南京文化界正在大力挖掘、整理和展示既有古老的文化底蕴,有具有现代气息的南京。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它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全国重点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其结构部分按《营造法式》设计建造,细部和装饰兼采唐宋遗风。

南京博物院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杭州、开封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文化古都。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明成祖时国都北迁,应天府改称南京。太平天国称之为天京、清朝称为江宁,辛亥革命以后再改称南京至今。

公元前1100年左右,南京属西周贵族周章的封地句吴。春秋战国时,吴国、越国、楚国先后占有过南京地区。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 年),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筑冶城,开办了官营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此地遂被称为冶城山或冶山。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派大臣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秦淮河南岸筑越城,又名范蠡城。这是南京最早的古城,据此,南京建城2400多年。越城范围很小,城周长942米。但地理位置重要,控制秦淮河入长江的孔道,越王以此作为攻楚的根据地。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夺越地,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南京遂有“金陵”之称。南京地区出土的金爰、蚊鼻钱、铜砝码等,反映了楚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三十七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属鄣郡。秦始皇南巡时经丹阳(今江宁县小丹阳镇),到钱唐(今杭州)和会稽(今绍兴),开驰道以通丹徒,来回都路过南京。南京与境外的 通衢大道自此开通。公元211年,吴国孙权由武昌迁来这里建都,改名为建业,并在石头山楚国金陵邑旧地筑 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

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313年),为避司马邺之讳,改建邺为建康。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偏安江左,建立东晋。以建康为都。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史称南朝。

东晋改建的建康都城和宫城,布局仿魏晋洛阳城,基础仍为建邺城,自后南朝无大改动。据《建康实录》 记:“城周廿里十九步”,宫城“周约八里”,初皆以土墙竹篱为之,东晋末始部分用砖,自南齐建元二年(480年)正式建都墙始用砖。梁天监十年(511年),又增建第三重宫城。像这样有三重城的宫城,在城市发展 史上尚属罕见,应与当时政治动荡、皇室惶恐不安有关。

南朝时期,建康仍为冶铸中民,此时冶铁技术提高,创造了生熟铁混合冶炼法。东晋时,因冶铸业的迅速 发展,造成城市污染,被迫将坐落在市区冶城的冶炼工场迁到县东南3.5公里的地方。

南朝的建康,商业繁荣。“大市百余”个,市场名目繁多,且专业分工,一些商品有专门的市场。商品有三吴地区的粮食、丝帛、青瓷、纸张,长江中游来的铜铁矿石,海外的香料、珍宝等等。

建康文化事业兴盛,城市设有儒学、玄学、文学、史学4所学馆,培养人才。南朝时期的几部著名文史传世之作,均成书于建康。如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南梁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萧统《文选》、刘宋范晔《后汉书》、斐松之《三国志注》、南齐沈约《四书》、南梁萧子显《南齐书》等。宋泰始元年(46 5年),在今朝天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总明观,出现了祖冲之、葛洪、范缜、王羲之、顾恺之、法显等文化名人。分布于南京及其附近计33处六朝墓前石刻,以石兽居多,风格独特,既体现生动优雅的风格,又流露出六朝繁华颓废的气息。

南朝的建康,纸醉金迷,畸形发展。在方圆20公里的区域内,聚居着28万户,若按每户5口计算,竟超过1 40万人,相当于现在南京人口的一半。

建康是当时佛教中心,梵刹林立,释子成行。钟磬之声,不绝于耳。《南史·郭祖深传》有“都下佛寺500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的记载。唐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589年,隋文帝灭陈后荡平建康城邑,摧毁六朝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代,置蒋州为升州。

北宋时称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为建康府,为抗金前线。岳飞、韩世忠曾在此抗金。金兵 于1130年火烧建康城,城内建筑大都化为灰烬。

南京地区的再度繁荣是在明朝。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改称南京。这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 中心。明代的南京城,可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大城。其外郭城周长60公里,18个城门。内城周长33.7公里,城墙平均高14~21米,基宽14米。开13座城门。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大。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明代两京之一,府部犹存,地位重要。南京丝织业、造船业、印刷出版业居全国首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多为今下关三叉河附近“宝船滩”的龙船厂所造。其中长132米、宽54米的平底大沙船,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设立在鸡笼山南麓的国子监,中外学生多达万人。

清初改应天府为江宁府,设江宁织造。南京云锦名闻中外。这次参观让我对六朝古都南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受益匪浅。

第二篇: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考察报告 12商贸1班09蒋丽君

202_年9月26日,我们宿舍一行四人参观了中国第二大博物馆,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我一直对历史有很强的兴趣,喜欢以史为鉴,以史明智。恰逢天气晴好,便兴致勃勃地前往了。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1950年更名为南京博物院。该建筑本身就是一件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为仿辽代宫殿式,由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整个大殿雄伟壮观,是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辉煌大方。

南京博物院位于中山门内中山东路321号,占地约13万平方米。远远望去,它古色古香,门前的石雕很是吸引人,那一批批栩栩如生的石马微抬前蹄,从它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自由奔腾的渴望。我不禁十分迫切的向往进去参观。当我迈进南京博物院的大门时,仿佛置身于五百年前。

其中我对历史馆和民国馆的感触最深,走在其中仿佛时光倒流重回历史一般,看到那些出土的文物,看到古人用的瓦罐,看到古代妃子用的金饰,看到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我深深地陶醉其中,被其吸引。其中我最喜欢的应该就是镇院之宝乾隆的瓶子和奢华尊贵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这些镇院之宝代表了我国文化历史的最高水平,让人钦佩。古老的门牌号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当年门前的繁华。

另一个则是现代艺术馆和虚拟博物馆了。倒也真的是做到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场馆,均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代艺术陈列馆为南京博物院展览馆中的第一临时展区,并定期展出南博承办的各现当代艺术展览和古代专题展览,展览主题多样,展览内容丰富,增加了展览的可看性和观众参观的可选择性,虚拟博物馆的出现,让使用者藉由上网。就可以看到博物馆内的格式精选藏品,同时加上与虚拟实境的结合,则让虚拟博物馆的功能更加强大。这样的展现方式,使得参观者可以更好地参与其中。场馆左方古朴的围棋给我们的博物馆之行增添了祥和。

南京博物院之行的最后,我们收集了各场馆的详细中英文介绍小册子以备以后好好收藏,学习。

从课本上我们了解的是历史事实,在博物馆我看到的是图片,文物,感受的是历史的价值,反思的是历史给我们救亡图存的教训。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周围的历史都不了解,又怎能不汗颜呢?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多到这些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走走,不仅娱乐身心,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懂得更多关于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知识,领略到悠久深邃的辉煌文化,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历史自豪感,我想这就是我这次南京博物院之行最大的收获了。

第三篇:河南博物院调研报告

河南博物院调研报告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

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由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发展过来的,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

馆区中心部位为主展馆,高45.5米,以元代登封的观星台为外观雏形,建筑平面以正方形为母体,主体建筑便自然演绎而形成了“金字塔”造型。冠部呈方斗状,恰似扬斗以承“甘露”,下接覆地斗以纳“地气”,其中心位置精细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洞。主体建筑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地处“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感念,也有“会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内涵。冠部四周分别镶嵌四神图案,表示古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大斜面从建筑构造的需要加上白色乳钉图案,形似青铜器上的乳钉纹样和传统建筑板门的门钉形状,又是茫茫宇宙满天星的反照,代表了宇宙中数以万计的星座;主体斜面的四周顶部浅蓝色的透明窗及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主体建筑造型奇特,其实宏伟,独具现代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征。

整个河南博物馆建筑群采用了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四隅分布附属建筑,聚散有致,和谐统一,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假如我们从上鸟瞰整个建筑群,则宛若“大鹏展翅”向天飞,主体建筑如大鹏身躯,展馆大门就像大鹏的头部,两侧配楼恰似大鹏的翅膀,后边与文物库房相连的过廊,更是大鹏之尾。整个造型象征着古老中原再现历史的辉煌,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和腾飞。

刚一进入大厅,就有一种宏伟气派的感觉,由黑白矩形交织组成的地板给人以大气之感。大厅的最里面是一个巨大的金色雕塑,两只大象的中间是一个张开双臂的人的形象,金碧辉煌的又带一点点狰狞的感觉,作为一种文化的图腾用来表达吉祥之意。雕塑的前方地板上有一个巨大的太极环,饱含文化展厅的神秘气息。在色彩上,顶部使用直通大厅最里侧的矩形白炽灯,色调偏冷,给人气贯长虹的庄严之感。一楼的灯饰主要以各种交叉存在的矩形白炽灯为主,为一楼提供了充足的照明光线,色调偏冷,给人庄严、气派、高贵之感。在雕塑的上方则使用暖暖的黄色调的灯饰,跟青铜雕塑交相辉映,符合雕塑的吉祥和谐之寓意。而二楼楼梯口的扶梯,在材质上主要由木质的扶手组成;在色彩上,以黑色和少量的红色为主,照应地板的颜色,给我们的启发是再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风格一定要统一。在这里可以纵观一楼大厅的所有风景,虽然面积不大,但给人以开阔、明亮的感觉,我觉得应该是层高适合和空间开敞的原因,配合二楼屋顶星星点点的灯光,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情怀。

河南博物院的天花板在构件上,大部分由条纹式的白色梁,镂空等构件和白炽灯组成。色彩上以白色为主,偶尔点缀些黑色。而三楼的天花板独具特色,有一块圆形的镂空里装饰有太空的星球图案,灯饰也配合这镂空做成圆形的排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博物院展厅里的天花板多是黑色,配合星星点点的点状灯,有点像夜晚的星空,昏暗的灯光使得展厅优雅而神秘。展品柜上方则多使用白炽灯,跟黄色的灯光不同,白炽灯光线较好,使游客更清晰地观看展品,充分展示了展厅的用途。在儿童历史知识讲座的展厅里,则配合儿童的特点,放置了色彩鲜艳的桌椅,整齐的坐席,合适的间距,相应的设计,都显得清晰有序。三楼的明清珍宝馆里的隔断还特意做了清朝皇宫围墙的样式,贴合整个展馆的历史氛围。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河南博物院的室内设计风格简洁大方,与我过的人文、地理充分相结合,实用性和功能性特点显著,深受广大游客的喜欢,这点对我们设计专业的初学者来说应该是值得借鉴和考虑的。河南博物院的设计告诉我们:设计中药注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灯光的运用,一个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为游客带来更大的方便,使参观称为一种愉快的享受。

第四篇:数字博物院可行性报告

“数字博物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博物馆保存着人类文明的样本,是文化传播、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发展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202_~202_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也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

在现代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信息化和数字化不断发展,数字博物馆在文博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数字博物馆日益成为公众享受博物馆公益服务、接受文博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数字博物馆”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 现今河南省内博物馆场馆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文物珍品,中原5000年的文化传承,浓缩成博物馆的经典。

河南省内博物馆众多,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是位于郑州的“河南博物院”和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综合类博物馆,于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正式对外开放。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在国内属于比较大的博物馆了。目前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内设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展览馆等。但是还是局限于场地原因,日常展出的文物仅为3000多件。很对精美的文物都没

有机会与广大参观者见面。

为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髓,国家从202_年起开放省级以上的博物馆给国民免费参观,但是受时间、区域、人流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博物馆的实际参看人数明显没有达到预期。很多参观的人群也是走马观花,不能很好的、很细致的观摩参展的每一个文物。

二、数字博物馆和现实博物馆的比较

博物馆建筑是供搜集、保管、研究、陈列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利学技术的实物与标本的公共建筑。但是,博物馆的维护和运营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因此,博物馆事业在发展中国家常常呈现惨淡经营之状,中国也不例外。大量藏品只能滞留在库房,能够常年展出的极其有限,这无疑造成了我国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

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的展示技术已经很成熟,数字博物馆可以利用360度全景虚拟现实,让人们在呆在家中体验历史文化的冲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自己的终端上随意浏览自己感兴趣的文物,聆听专家对文物的介绍、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增长了知识,又节约了时间。所以说,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超越博物馆的围墙,将更具知识化的形象,智能地提供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信息,充当社会教育的主要力量。可以采用更丰富、更廉价的展示手段,寓传承文明于轻松娱乐之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河南省发展数字博物馆的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在多个朝代繁荣昌盛,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四座城市都位列我国“八大古都”,地上地下文物藏量丰富。河南博

物院也是全国同类博物院中的佼佼者,省市各级政府对博物馆业非常重视。数字出版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全国首批五十家互联网出版机构之一,吸纳和培育了足够数量的网络出版专业人才,两者的结合促成了“数字博物馆”项目的产生。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公布,为我们的“数字博物馆”项目提供了“天时”;河南文物大省,丰富的文物收藏为我们提供了“地利”;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强大的研发队伍,河南博物院强大的专家队伍又为我们提供了“人和”。综上所述,我社和河南省博物院共同启动的“数字博物馆”项目,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定能取得成功。

第二章 数字博物馆项目总体规划及初步设计

一. 项目基本内容: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数字、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具体来说,就是采用360度全景虚拟现实,供游览者浏览参观评价。将传统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与计算机网络上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桥梁,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

其次,与实体博物馆相比较,“数字博物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藩篱,能在更广袤的范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参观,利用方便。二. 总体目标:

开发并经营好以“河南博物院”为主体的数字博物馆开发出版项目,202_年至202_年,开发出“河南博物院”数字平台,202_年至202_年,移植到省内其他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为我省博物馆事业带来质的转变,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博物馆业的领军者。三. 项目主要内容:

数字博物馆能对实体博物馆数字资源(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整合、加工、提升和频繁更换,并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逼真、形象、生动的展示效果,使提供的知识、信息丰富多彩。并且能在教育区域建立专家定期讲座和专题教育节目以及配合学校课程设计多媒体教学资料,进行网络远程教学,使知识的学习更为方便深入和系统。由于没有物理

空间的限制,它能在不同栏目和页面之间穿梭连接,无论是参观展览、欣赏藏品,还是浏览新闻、活动资讯或是参与学习讨论,都非常方便,有绝对的自主权。

读者还能利用论坛、留言版、公众信箱等发表意见和建议,相比实体博物馆展厅的“观众留言”和观众调查,更为客观、真实并体现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1.发展规划

本项目重在通过一个优化的网络平台,搭建一个集合“虚拟游览、陈列展览、教育服务、学术研究、文物保护”等模块的立体化网站;面向大众,和学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最终建立为全社会服务的综合性数字化平台。

2.详细规划

1).虚拟游览:虚拟游览类似模拟类游戏,网民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形象如:大臣、皇帝、卫兵、学生、工人等各个虚拟形象,然后可以自己随兴游逛河南省博物院,也可以在河南省博物院的各个角落发现导游小姐,跟随他们游览不同主题的线路。相比起传统的实景旅游,既有专业的导游讲解,又不受景点关门时间的限制随意游览,且无车马劳累之苦,最重要的是完全免费。

2).陈列展览:对河南省博物院现藏的10多万种文物,分类、拍照、扫描、上传到网站,配以专家讲解,文物本身的故事,出土过程等介绍,让浏览者了解到更多文物背后的知识。

3).教育服务:可以为各个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留取端口,方便学生了解历史,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4).学术研究:为各个研究所、大学留取端口,方便专家交流。5).文物保护:为社会上各类人群讲解文物保护等知识。

第三章 “数字博物馆”项目实施与进度计划安排

本项目实施分为项目筹备、项目开发、项目发展三个阶段。

一、项目筹备阶段

202_年9月份至202_年12月份,为项目的筹备期,我社和河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多次讨论,商定方案。对于市场情况,我社组织人员进行了多次深入的参观考察和市场调研,从普通群众到专家学者,从省内外各个地方,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对数字博物馆出版战略规划、发展方向、技术支持等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地论证,对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科学的评估。

此阶段已由我社和自行筹备资金完成,总计已利用资金50万。

二、项目开发建设阶段

202_年12月份至202_年12月,为项目的开发建设期。完成数字博物馆项目出版所需软硬件平台的开发建设、内容资源配臵、推广营销等工作,塑造网络出版品牌形象,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其中河南博物院部分已经完成虚拟游览和陈列展览模块的部分建设。

目前正与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等省内知名的博物馆联系,建立资源共享共建的内容基地。

此阶段为项目的基础建设期,需要大量持续的人力、物力、资金投入,资金由我社和河南博物院自筹一部分,合计需要资金378万。

三、项目发展阶段

202_年12月到202_年9月,为项目的初步发展期,对项目所需软硬件平台进一步研发建设;从广度、深度、精度上配臵内容资源,重点建设虚拟游览、陈列展览、教育服务、学术研究、文物保护等模块。拓展如虚拟考古现场,专家讲解文物保护等,全方位宣传网站。将河南博物院数字博物馆成功经验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打造河南数字博物馆著名品牌。

此阶段为项目的关键发展期,需要大量持续的人力、物力、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此阶段的内容资源配臵和部分软硬件的升级开发,网站的宣传推广,网站在全省和全国的复制推广等。全面完成规划内容建设,步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全力进入经营时期。

此阶段为项目的关键发展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资金自主筹备一部分,项目自身产生一部分,银行贷款解决一部分。合计需要资金585万元。

第四章 “数字博物馆”项目成本分析

此项目运作周期长,产品并不以实物出现,需要至少三年的市场培育期,为客观进行成本核算,以项目开发建设期第二年预算。项目资金共需378万元。投资预算如下:

直接成本:

①网络出版平台建设:

硬件配臵(1500,000)元+研发费用(80,000)元+系统软件费用(50,000)+办公设备购臵(50,000)元=(1680,000)元

②网络通信费用

网络通信费用/月(25,000)元*(12)月*2=(600,000)元 说明:为解决国内通信网络互访堵塞问题,采取网通、电信双线路光纤100M专线接入。

③网络出版内容建设:

项目内容资源配臵(1,500,000)元=(1,500,000)元()

总投入:3780,000元

第五章 结论

关注“数字博物馆”项目,我们不仅仅需要集团支持,更需要省级各部门领导单位支持。“数字博物馆”项目,是文化输出的一部分,是河南文化走出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种快捷方式。让我们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在新一届省委班子的领导下,将河南建设文化大省的步子迈的更大,走的更稳。

第五篇:山西省博物院实习报告[推荐]

山西省博物院实习报告

在202_年10月27日—202_年11月9日期间,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在山西省博物院的参观实习。其间受益不少,感慨良多,我了解到许多从前书本上没有学到的山西历史文化,增长了知识,更加触动了我对山西的热爱。山西省博物馆的外观气势宏伟,内部格局整齐壮观,设计极具现代化,把现代的风格与历史的韵味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景观。

一、博物院基本概况

(一)省博简介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2_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2_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40万件。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此外,山西博物院图书馆占地1000平方米,基础设施齐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它紧紧抓住山西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亮点”重点展示,并打破传统陈列模式,以物代史,史物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广受赞誉的陈列风格。

除基本陈列外,山西博物院还根据馆藏特色和时代要求,举办临时展览,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山西博物院下设保管部、公众服务部、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信息中心等十五个功能齐备的部门及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安全技防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及文物商店、对外餐厅、茶舍等完善的服务设施。

作为三晋文化的传承者、垦拓者、引导者,山西博物院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群众需求放在首位,着力打造成真正的“艺术展示的殿堂,学生学习的课堂,民众休闲的乐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山西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省博内设

山西博物院建筑群由主馆与四角辅楼组成。主馆造型如斗似鼎,四翼舒展,象征着丰收富足 与安定吉祥,并以现代技术手段诠释了古人对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审美取向。四角辅楼分别是办公楼、会议中心、会展中心、艺术中心。整个建筑群如山似阙,跌宕起伏,雄浑大气,是太原市乃至山西的标志性地理文化建筑之一。

山西博物院,典藏瑰宝,呵护文明,展示珍品,陶冶情操。40万件馆藏文物,荟萃全省文物精华。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宏阔而细腻,循历史脉络,聚文明亮点,浓缩了5000年历史与艺术精华,集中诠释了三晋文化在华夏文明历史中最辉煌的片段,十余件国宝级文物更是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展厅以丰富的现代展示思维和传统的陈列方式相结合。古代文明之光通过高科技手段,引领每一位游客穿梭于古今之间,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三)发展规划 1.管理机制创新

做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和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建立山西博物院理事会,吸纳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博物院的规划和管理;依照《山西博物院章程》,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事务公开制度;做好内部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推行岗位聘任制度,实现由 “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继续推进并完善后勤保障社会化服务的运营模式和监管体制。

2.藏品征集与管理

(1)积极开展藏品征集。按照《山西博物院藏品征集办法》,合理使用藏品征集专项资金,建立奖励机制,拓宽藏品征集渠道,优化藏品结构,提升藏品质量,重点抢救一批濒危的墓葬壁画;重点征集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历代艺术珍品,建立具有山西博物院特色的藏品体系。加强反映当代活动、重大事件实物征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信息资料的征集;加强当代艺术品的征集。

(2)加强藏品登记、建档和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完成三级以上重要文物档案建设;重点推进藏品数据库建设,完善藏品管理系统,实现藏品数字化管理;逐步建立藏品三维数字资源数据库;建立易损藏品动态记录,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藏品库房建设。以建设高标准的藏品库房为目标,逐步完善藏品库的硬件设施,做好漆木器、墓葬壁画、有机质等重点文物的专门管理,实现藏品“预防性”保护,藏品保存环境100%达标。3.科学研究与科技保护

(1)建立健全科研组织体系。鼓励支持研究人员承担各级课题,培养科研骨干;加强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以专家带头,中青年科研力量为骨干,建设结构合理、学科覆盖面广泛的人才队伍。重点加强晋文化、北朝文化、宗教文化、傅山研究、博物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全面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建立理论培训和实践培养相结合,内部培养和外部交流相补充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科技保护基地建设。继续加大文物保护的人力、财力投入,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实验室的配置;增配高精度文物科技保护设施;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组建技术联盟的方式,建设国内领先的文物科技保护基地。

(3)完成文物保护及科研项目。建立重要文物健康测评,加强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立足本省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做好文物保护与研究项目的立项、申报及组织实施,做好研究成果推广。4.陈列展示

(1)改造提升基本陈列。跟踪学术动态和最新考古成果,及时补充、更新基本陈列;增强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加展柜内的恒温恒湿设施设备,改造提升照明系统;定期进行陈展文物的保养。

(2)举办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发挥馆藏文物优势,策划具有山西特色的高水平展览,实施博物馆精品工程;加强馆际间交流,实现优势互补,重点策划引进长江文明系列、边疆古代文明系列、少数民族风情系列、中国古代书画系列、近现代名人名家书画系列展览,每年引进境外展览2个,国内大型展览4个,中型展览10 个,小型展览24个。重点策划输出晋国文物、傅山书画、佛教文物、戏曲砖雕等系列展览。

(3)加强与国际间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交流渠道与合作方式,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境)外优秀展览;积极参与中华文明展示工程系列展览,同时推出专题特色展览赴国(境)外展出,扩大山西文化的国际影响力。5.公共文化服务

(1)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观众至上”,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强服务人员培训,实现“双语”服务。关注弱势群体,增加手语讲解、盲文介绍等。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志愿服务人数稳定在200人,团体志愿者队伍达10个以上。发展博物馆会员,逐步完善博物馆会员制,努力实现博物馆会员和社会资源良性互动。广泛征集观众意见,引入第三方 对博物馆工作进行评估监督。

(2)拓宽教育渠道。深化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开发与教学内容互补的教育品牌项目,开辟博物馆第二课堂;利用节假日,配合临时展览,策划主题教育;针对青少年开展常规教育动手体验;建立流动博物馆;定期举办博物馆社会公益讲座。

(3)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博物院网络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博物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馆藏文物信息资源库,藏品信息资源展示平台,文物信息资源存储、加工平台建设;搭建博物院网络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通过网络等资源为公众提供及时快捷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

(4)提供特色文化产品。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充分运用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吸纳社会力量,开发具有博物馆特色的文化产品,为公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6.保障体系

(1)加强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安防、技防、人防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坚持领导带班、中层领导值班、展厅安全管理、警卫队全天候巡查、保安公司夜间辅助守卫的24小时不间断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完备的职、责、权管理体系,完善检查监督手段和执行力度;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做好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工作,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2)做好安全技术防范。以“预防为主,确保重点”为原则,保证“110”联网报警系统畅通;增加高科技安全防范设备,做好安消防设施设备的维护和定期检修,确保正常运转;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重点区域的安全防范,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3)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做好空调、锅炉、冷冻水、给排水、电气等系统设备的定期维护;保证水、电、风的正常供应;保证藏品、图书、票务、物业等管理系统正常运行。

二、情况分析

从博物院的设计可以看出,山西人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馆内以专题的形式展现了山西历史的发展成就,以文物遗迹证实历史的存在,这样史与物相结合促进了后人对山西文化的学习,同时,博物馆别具风格的设计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在娱乐中轻松地学习山西历史。

在文明摇篮的专题展览中,我们看到山西是最先孕育华夏文明的地区,制造出最早的石器,开创了新石器时代,使中华文明渐渐走向发展。晋南彩陶的花卉图案,当即中华之“华”的直接渊源,观象台复原现场让我们亲身体验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利用。同时,这一地区远古人类的遗迹,使得山西在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晋国霸业的专题展厅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山西在历史上的霸主地位和恢弘气势。在那个诸侯争霸的时期,晋文公作为山西这一地区的代表人物,以极具智慧的策略取得中原的霸主地位,当然更多的是山西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浓厚的地区凝聚力在争霸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晋国800多年的伟业,奠定了山西文化的基石。在这个展厅中,我们强烈的自豪感触发了我们对山西的热爱之情,对历史中的山西人的文明创造和智慧结晶致以崇高的敬意。最让我们震撼的是明清时期晋商的发展。明朝初年(14世纪),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其后不断扩大经营地域。二三百年间,足迹遍及全中国,采取多种经营,开拓对外贸易。“晋商”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成为中国明清时代最重要的商帮之一。清道光年间(19世纪),晋商在平遥创办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构筑起了四通八达的金融汇兑网络,使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为一体,执金融界牛耳近百年。晋商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山西人的经商头脑,票号相当于是银行,最先在山西兴起和建立,可以看出山西人思想的前卫,颇有引领金融潮流的风范。

博物馆中为我们呈现了山西在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的地位,让我们了解了山西在文明起源、民族融合、艺术文化发展、金融业和商业兴起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山西过去的辉煌成就,然而,历史已经是历史,能够有说明的是过去,能够保留的是文化与文明,放眼现实,近现代的山西渐渐落后于其他地区,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潮流,此时的山西以不再是彼时的山西,因此,作为现代的山西人,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过去的成就中,我们需要着眼现实,展望未来。

三、营销发展建议

博物院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博物院的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博物院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作为展示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场所,有着极其重要的公共教育价值。当前,我国文化博物院事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虽然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给文博事业投入了很多支持,也确实解决了许多博物院的问题,但运营经费问题仍然对博物院事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困扰。尤其是对行业的博物院,最常见的两个问题就是:门庭冷落,资金不足。对于山西省博物院这样的馆,走向市场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我看来应该做出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对博物院进行包装、转变服务理念、注重并扩大宣传从而树立良好形象。通过一次次的学习,参观,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扩展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充实着我 们的视野,让我们一步步的得到进步,得到提高。

四、实习体会

山西省博物院之行,让我感受到是不仅仅是山西辉煌的历史成就,更多的是对当代山西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山西落后的根本原因是“靠山吃山”落后思想的影响下的生产形态单一,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再加上相对保守和闭塞的思想,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针对这一系列的状况,我们作为当代的山西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接受新思想,引进新技术,脱离落后思想的束缚,开创山西的特色发展。

其次,我们要认真学习山西历史,以史为鉴,充分发挥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充分肯定了历史的现实意义。山西历史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借鉴历史中发展好的经验来为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尤其是历史上山西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为我省实现经济转型提供有力地指导。

最后,作为新一代的山西人,尤其是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肩负起山西发展的使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山西的崛起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大学生作为山西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使自己有利于山西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责任意识,明确发展方向。作为山西人,我们应该自觉以山西的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山西发展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2、认真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先进的历史内容。认真学习历史,深刻理解历史中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以此为鉴,指导我们未来的发展。

3、提高专业技能,拓宽专业知识。当前大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自己的专业,使自己有一技之长,因为只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从而促进山西的崛起和发展。

4、培养创新思想,拓展思维。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和较好的学习能力接受和领会新的思想,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只有以创新的思想才能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东西,因此,思想的更新对我们来说是及其重要的。

在这次实习中,我还遇到了一个英国人。在与其对话的过程中,我才发现在其所学的英语并不能完全应用到实际中去,甚至成了哑巴英语。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单单是英语这一个方面,而是所有方面,我们都应该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省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人员的浪费现象。在上班时间,很多人并没有什么任务,而只是在办公室里聊天睡觉和茶水,这样的环境很多人戏称其“适合养老”。企业要发展就要人尽其用,我觉得省博也是一样的,人员过多不仅是省博得不到良好发展,就是对员工个人而言也没什么益处。第二个问题就是宣传问题。有好的资源却不会宣传,这也是整个山西的一个弊端。不过,从这两个临展厅的开展,我们看到了省博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将解决,省博也会越来越好!

短暂的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此次实习,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而且让我对自己的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有了新的定位,促使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和奋斗!

博物院实践报告(本站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