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精选五篇)
编辑:前尘往事 识别码:19-843651 10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2 12:15: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3篇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1

泾溪

杜荀鹤〔唐代〕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

下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不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注释

下(jīng)溪:一作下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下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下县西入青弋江。李白《下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下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下溪”。另有《下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终岁:整年。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处:地方。闻:说,听说。

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2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

李白〔唐代〕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译文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赏析

人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壮,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人奔蹙横澄潭,势吞共星石”以比喻修辞手壮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共星潭里的倒影如猛兽扑向潭下,要把共星潭一口吞下去。

人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上句人带”与下句人摇”相互映衬。

人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人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人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人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综观全诗,首四句似写蓝山风景之奇特,实喻幽州形势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辉之句,似是留客之辞,实则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劝告友人趁此脱身,归隐林下。正如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表达出李白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蓝山隐居,炼丹学道。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唐代]李白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译文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

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

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

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

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

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注释

泾溪:在泾县西南一里。蓝山:在泾县西南六十里,危崖高耸,下临落星潭。落星潭:在蓝山下。相传晋时有陈霜兄弟捕鱼于此,见一星落潭中,故以为名。蓝山山腰间旧有石台,名“放歌台”,又名“饮酒台”,相传李白曾与汪伦等人在此饮酒放歌。蓝山有瀑布注入山下,经五里长的溪滩,汇入泾溪。此滩名叫“活泼滩",因李白在此游览过,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太白滩”。

何判官昌浩:判官为采访使及节度使的属员,幽州节度使判官,安禄山使者。何昌浩,泾县人,见天宝十载《赠何七判官昌浩》题解及按语。李白好友,李白曾多次写诗赠他。

蓝岑:即蓝山。

突兀:高耸貌。

奔蹙:指山如奔如蹙。蹙,屈聚紧缩。

恨:深以为憾。

君:指何判官

惊惕,即警惕。

卜筑:择地而居。

结茅:筑茅屋。

金液:指长生不老药。

赏析: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法,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落星潭里的倒影如勐兽扑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上句“带”与下句“摇”相互映衬。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综观全诗,首四句似写蓝山风景之奇特,实喻幽州形势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辉之句,似是留客之辞,实则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劝告友人趁此脱身,归隐林下。正如“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表达出李白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蓝山隐居,炼丹学道。

第二篇: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范文模版]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3篇)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1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

李白〔唐代〕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译文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赏析

人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壮,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人奔蹙横澄潭,势吞共星石”以比喻修辞手壮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共星潭里的倒影如猛兽扑向潭下,要把共星潭一口吞下去。

人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上句人带”与下句人摇”相互映衬。

人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人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人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人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综观全诗,首四句似写蓝山风景之奇特,实喻幽州形势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辉之句,似是留客之辞,实则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劝告友人趁此脱身,归隐林下。正如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表达出李白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蓝山隐居,炼丹学道。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唐代]李白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译文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

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

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

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

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

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注释

泾溪:在泾县西南一里。蓝山:在泾县西南六十里,危崖高耸,下临落星潭。落星潭:在蓝山下。相传晋时有陈霜兄弟捕鱼于此,见一星落潭中,故以为名。蓝山山腰间旧有石台,名“放歌台”,又名“饮酒台”,相传李白曾与汪伦等人在此饮酒放歌。蓝山有瀑布注入山下,经五里长的溪滩,汇入泾溪。此滩名叫“活泼滩",因李白在此游览过,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太白滩”。

何判官昌浩:判官为采访使及节度使的属员,幽州节度使判官,安禄山使者。何昌浩,泾县人,见天宝十载《赠何七判官昌浩》题解及按语。李白好友,李白曾多次写诗赠他。

蓝岑:即蓝山。

突兀:高耸貌。

奔蹙:指山如奔如蹙。蹙,屈聚紧缩。

恨:深以为憾。

君:指何判官

惊惕,即警惕。

卜筑:择地而居。

结茅:筑茅屋。

金液:指长生不老药。

赏析: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法,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落星潭里的倒影如勐兽扑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上句“带”与下句“摇”相互映衬。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综观全诗,首四句似写蓝山风景之奇特,实喻幽州形势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辉之句,似是留客之辞,实则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劝告友人趁此脱身,归隐林下。正如“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表达出李白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蓝山隐居,炼丹学道。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注释:

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兢(jīng)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

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

(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

(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

(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第三篇:青溪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模版]

青溪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青溪原文翻译及赏析1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解

1、逐:循、沿。

2、趣:同“趋”。

3、澹:安静。

译文

每次我进入黄花川漫游,常常沿着青溪辗转飘流。

流水依随山势千回万转,路途无百里却曲曲幽幽。

乱石丛中水声喧哗不断,松林深处山色静谧清秀。

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碧水倒映芦苇蒲莠。

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

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终老到头!

赏析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祥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吟来令人羡慕向往。

青溪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磐石一作:盘石)

译文

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

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

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注释

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之东。

言:发语词,无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声:溪水声。色:山色。

漾漾:水波动荡。菱荇(língxìng):泛指水草。

葭(jiā)苇:泛指芦苇。“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素:一向。闲:悠闲淡泊。

澹(dàn):恬静安然。澹:溪水澄澈平静。

磐石:大石。

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已:结束。

赏析: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青溪原文翻译及赏析3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翻译/译文

汉译

我每次进入黄花川,都要沿着青溪溪水而行。水随着山势千回万转,但走过的路不过千里。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侧映着芦苇。我的心一向闲静,就像这淡泊的溪水。请让我留在溪边岩石上,垂着钓竿了此一生。

韵译

每次我进入黄花川漫游,常常沿着青溪辗转飘流。

流水依随山势千回万转,路途无百里却曲曲幽幽。

乱石丛中水声喧哗不断,松林深处山色静谧清秀。

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碧水倒映芦苇蒲莠。

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

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终老到头!

注释

①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之东。

②言:发语词,无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③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④声:溪水声。色:山色。

⑤漾漾:水波动荡。菱荇:泛指水草。

“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⑥素:洁白。心素:指高洁的心怀。闲:悠闲淡泊。澹:恬静安然。

⑦磐石:又大又平的石头。将已矣:将以此终其身;从此算了。又有写作盘石.⑧逐:顺,循。

⑨将:将近。

⑩万转:形容山路千回万转。

⑾泛:飘浮。

⑿澄澄:清澈透明。

⒀映:倒映。

⒁葭苇:泛指芦苇

⒂请:愿。

赏析/鉴赏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吟来令人羡慕向往。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能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看来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青溪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译文

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足。

足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

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山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水草在足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我的心一山悠闲,如同清澈的足水淡泊安宁。

但愿我能留在足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注释

青足:在今陕西勉县之东。

言:发语词,无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声:足水声。色:山色。

漾漾:水波动荡。菱荇(língxìng):泛指水草。

葭(jiā)苇:泛指芦苇。“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足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素:一山。闲:悠闲淡泊。

澹(dàn):恬静安然。澹:足水澄澈平静。

磐石:大石。

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已:结束。

赏析:

言:发语词,无意义。黄花川: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青溪:今陕西沔县之东。趣:通:“趋”。

【简析】: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不着力,读来却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难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看来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第四篇:溪兴原文赏析及翻译

溪兴原文赏析及翻译

溪兴原文赏析及翻译1

原文:

溪兴

唐代: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译文: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垂钓时突然雨大风急,只能卷起钓丝,走进船舱,拿出盛酒的陶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酒醉睡着后无人唤醒,待到酒醒,才知船儿已经顺着山溪漂流到前溪。

注释: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ōu)篷底独斟时。

瓦瓯:陶制的小盆。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老年归隐九华山后即兴所作的一首不同于他以往风格的诗篇。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溪流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独乐其乐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

“山雨溪风卷钓丝”,句中隐含一个因果关系:因为有“山雨溪风”,所以“卷钓丝”了。稍有垂钓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下的是小雨,刮的是柔风,反而更能刺激钓鱼人的兴趣,更容易钓到鱼,给垂钓活动蒙上一层朦胧的诗意,古诗“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雨疾风狂才足以让钓者收竿停钓。诗人大概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吧,无奈天公不作美,才有“卷钓丝”的无奈。

从诗句上也看不出来,也许是诗人有意忽略季节特点,表明自己一年四季都垂钓溪上,季节并不是他强调的重点。诗人的着眼点在于:用垂钓这一表示隐逸的传统话题昭示自己的生活状态――隐居。诗人晚年奔走无门,不得不回到家乡九华山过清苦的隐居生活。也许生活艰难,垂钓还有维持生计的意思,鱼可作为吃食的一点补充。又因雨大风急,连这点小小的心愿都不能实现,诗人心里该有几分酸楚吧。

“瓦瓯蓬底独酌时”与上句互为因果:“卷钓丝”是“因”,“独酌时”是“果”。按照常理,收竿了,应该划船回家了,但诗人却没有,而是躲进船里,面对风雨迷茫,倒出瓦罐中的酒自斟自饮起来,或许诗人是想等雨稍稍小一点儿再继续垂钓;也可能是因为“山雨溪风”,正好有了过酒瘾的借口,诗人才有机会喝一杯。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

“流到前溪也不知”又和“醉来睡着无人唤”构成因果。因为醉了,睡着了,才不知不觉被船儿载到了前溪。此时诗人醒了,还有一点懵懂,仔细一看,才发现自己到前溪了。这里似乎透露出诗人一刹那的欣喜,人隐逸的日子很清苦,难得有欢乐的时候,即便像睡一个好觉这样微不足道的乐趣恐怕都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诗述之。

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老来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溪兴》中所描写的这个遗身世外的溪上人,当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溪兴原文赏析及翻译2

溪兴

唐代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译文

在一条僻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垂钓者。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走进篷底,拿出盛酒的瓦罐,面对着风雨自斟自饮。

饮到烂醉,倒下而睡;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他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

注释

溪兴: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

瓦瓯:陶制的小盆。

鉴赏

“山雨溪风卷钓丝”,句中隐含一个因果关系:因为有“山雨溪风”,所以“卷钓丝”了。稍有垂钓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下的是小雨,刮的是柔风,反而更能刺激钓鱼人的兴趣,更容易钓到鱼,给垂钓活动蒙上一层朦胧的诗意,古诗“斜风细雨不须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雨疾风狂才足以让钓者收竿停钓。诗人大概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吧,无奈天公不作美,才有“卷钓丝”的无奈。

从诗句上也看不出来,也许是诗人有意忽略季节特点,表明自己一年四季都垂钓溪上,季节并不是他强调的重点。诗人的着眼点在于:用垂钓这一表示隐逸的传统话题昭示自己的生活状态――隐居。诗人晚年奔走无门,不得不回到家乡九华山过清苦的隐居生活。也许生活艰难,垂钓还有维持生计的'意思,鱼可作为吃食的一点补充。又因雨大风急,连这点小小的心愿都不能实现,诗人心里该有几分酸楚吧。

“瓦瓯蓬底独酌时”与上句互为因果:“卷钓丝”是“因”,“独酌时”是“果”。按照常理,收竿了,应该划船回家了,但诗人却没有,而是躲进船里,面对风雨迷茫,倒出瓦罐中的酒自斟自饮起来,或许诗人是想等雨稍稍小一点儿再继续垂钓;也可能是因为“山雨溪风”,正好有了过酒瘾的借口,诗人才有机会喝一杯。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1] 《唐才子传》也说:“荀鹤嗜酒,善弹琴,风情雅度,千载犹可仰望也。”李白“金樽美酒斗十千”显出豪气,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凸现悲壮,而“瓦瓯蓬底独酌时”则只会让人觉得凄苦。深山僻水,风风雨雨,气氛是凄清的,那垂钓者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以酒为伴,这酒恐怕就是苏东坡所称的“扫愁帚”吧。

“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流到前溪也不知”又和“醉来睡着无人唤”构成因果。因为醉了,睡着了,才不知不觉被船儿载到了前溪。此时诗人醒了,还有一点懵懂,仔细一看,才发现自己到前溪了。这里似乎透露出诗人一刹那的欣喜,人隐逸的日子很清苦,难得有欢乐的时候,即便像睡一个好觉这样微不足道的乐趣恐怕都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诗述之。

这首诗是描写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以此为乐,独乐其乐。这似乎就是诗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兴味。但从节奏上看这首诗节奏舒缓,说明诗人的意识流程是缓慢的,甚至是板滞的,这种意识流程,恐怕只有在心情郁闷之时才最为明显。

创作背景

诗人杜荀鹤是“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人。在**的晚唐,激情飞扬、疾恶如仇的诗人老来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创作这首诗时,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曾在他的《自叙》诗中写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第五篇: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8篇)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译文: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韵译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注释:

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束:约束,束缚。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束:束缚。

南夷:这里指永州。

谪:贬官流放。

农圃:田园。

偶似:有时好像。

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榜:划船。

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长歌:放歌。

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诗歌表面是写在此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写欢愉,将被贬的郁愤之情隐晦写出。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纵观全诗,诗人似乎已经淡忘了遭贬的痛苦,诗中把被贬谪的不幸称之为幸,将孤独冷静的生活诠释为飘逸闲适的生活。实际上这全都是诗人激愤的反语,在这种被美化了的谪居生活的背后,隐蕴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郁闷和怨愤。表面的平淡所蕴含的激愤,更让人为之怦然心动,正如清代的沈德潜所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是很中肯的评价。

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2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翻译

六朝的丈物荒皮杂草丛生,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苍山苹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丙,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众,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

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文物:指礼乐典章。

淡:恬静。

闲:悠闲。

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

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

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鉴赏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溪居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朝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译文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韵译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注释

1、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2、束:约束,束缚。

3、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4、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5、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6、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7、束:束缚。

8、南夷:这里指永州。

9、谪:贬官流放。

10、农圃:田园。

11、偶似:有时好像。

12、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13、榜:划船。⑾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14、长歌:放歌。

赏析:

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4

《溪居》 作者: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解】: 1、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2、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3、滴:流放。4、夜榜:夜航。5、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韵译】: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评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由,独往独来,偷安自幸。前四句叙述到这里的原因和自己的行径。后四句叙述自己早晚 的行动。首尾四句隐含有牢骚之意。

闲依农圃邻、有采菊东篱下之概;晓耕翻露草,有晨兴理荒废 之风。沈德潜评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 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集》卷四)这是很有见地的。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一作:无因)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赏析: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译文:

长久被官职束缚不得自由,幸好被贬谪到边远的永州一带。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间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伴着水激溪石的声响归去。来去之间碰不到那庸俗之辈,眼望楚天一片碧绿,高歌自娱。

注释:

久为簪(zān)组累(léi),幸此南夷(yí)谪(zhé)。

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累:束缚,牵累。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楚天:永州原属楚地。束:束缚。南夷:这里指永州。

闲依农圃(pǔ)邻,偶似山林客。

谪:贬官流放。农圃:田园。偶似:有时好像。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长歌:放歌。楚天:这里指永州的天空。春秋战国时期,永州属楚国。

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在愚溪之畔筑屋而居时的作品。

诗人被贬谪永州,应该是有满腹牢骚的,却在诗的开头将其称为幸事:“久为簪组柬,幸此南夷谪。”诗人认为他长久地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可以让他过上闲适的生活。此两句正话反说,将不幸之事说成是幸事,表达了对朝中当权派的不满。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这四句是强调在此生活的闲适之情。闲暇时与种菜的老农为邻,有时还真像是在山林隐居的人。一大早带着露水就去锄草,晚上乘船沿着溪水前进。“闲依”表现作者的闲散之态,“偶似”是故作放旷之语,自我安慰。柳宗元少有才名,胸怀大志,可是仕途不顺,一再遭贬。这次更是被贬永州,远离长安。他满腔的热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间,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贬所,只好强写欢愉,故作闲适,称自己对被贬感到庆幸,假装很喜欢这种安逸舒适的生活。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有时整日独来独往碰不见一个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久久地回荡在沟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旷。这闲适潇洒的生活,让诗人仿佛对自己的不幸遭贬无所萦怀,心胸旷达开朗。这里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无人问津时自娱自乐,也只是一种无奈的调侃。

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全诗清丽简练,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译文

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

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

注释

溪居:溪边村舍。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系(xì):栓,捆绑。

疑:怀疑,以为。

柴门:木制的门,诗中泛指家门。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这里指关闭柴门的栓卡、钩环之类。

赏析:

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打开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读者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

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漂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读者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溪居原文翻译及赏析8

溪居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韵译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注释

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束:约束,束缚。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谪:被降职或调往边远地区。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

②夜榜:夜里行船。榜:此处读“彭音,意为进船。此句指天黑船归,船触溪石而发出的声音。

③楚天:永州原属楚地。

④束:束缚。

⑤南夷:这里指永州。

⑥谪:贬官流放。

⑦农圃:田园。

⑧偶似:有时好像。

⑨山林客:山林间的隐士。

⑩榜:划船。

⑾响溪石:水激溪石的声响。

⑿长歌:放歌。

赏析:

作者:佚名

公元810年(唐元和五年),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是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我久为做官所羁累,幸好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解除了我的无穷烦恼。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有时荡起小舟,去游山玩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这首诗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这段议论是很有见地的。

泾溪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