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共)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1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散文一般都有一条组织材料的行文线索,或为人物,或为事件,或为事物,或为情感。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那么,理清思路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了。分析文章结构,就是根据散文的结构特点,分析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同时分析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1)语段结构分析
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终结三个层次。通常的情况起始层次只有一两句话,同时这往往也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对本段小结。如: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一段第一句是起始句,说月光照在荷塘上,是中心句。第二至五句展开,具体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最后一句是终结,总说塘中月色的印象。
当然,有的文章连续用几段来写一层意思,就不一定每段都有终结句了。如: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江西2007高考题:汪曾琪《泰山很大》)
这一段第一、二句是起始句,以下各句均是对“我写不了泰山”,“对泰山不能认同”的展开,没有终结句。
⑵全文层次分析
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
分析全文层次,首先可抓标志性句子或词语。
有的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会有点醒题旨并彼此相互呼应的句子出现,这就是标志性句子。如2007年广东卷散文《泥泞》中就有“(我)热爱它们(指雪)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我们是否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这样的标志性句子,它们既揭示了题旨,又提示了行文的思路,标示了文章的层次。有的文章会有“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之类的标志性词语,这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其次,要抓文体。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结构方式。叙事散文往往按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或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安排层次;抒情散文(叙事、写景)既可按上述方式安排,又可按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安排,还可按观察的角度的变化来安排;说理散文则多是按材料的性质安排,或层进,或并列,或总分,或对照,或综合。
2.析词语,明情感,挖掘隐含信息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构成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出现的,它要跟其他词语组合成句才能表达意思。所以,对于文中词语的理解,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特别是散文,它承载了作者充沛的情感,作为文章“细胞”的词语就必然含着作者的情感,有时还可能蕴含着非常含蓄的隐含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词语进行语义和情感等方面的辨析,努力把其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如罗春会的散文《舞蹈的蚕》中“舞蹈”一词不仅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在文中还多次出现:
我没有见到蚕是怎样吃掉一片片桑叶的……女儿告诉我蚕是这样吃的:她仰起自己的头在空中划了个半弧,然后到胸前,并如此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果然如此。蚕……依附在桑叶的边缘,头就如女儿示范的动作,在桑叶上不停地划弧,随即桑叶上半圆形的缺口就不停地扩大。即便你提起桑叶,蚕也不会掉下来,也不停止它的动作,兢兢业业一心一意地专事它的桑叶。……蚕永远相似的动作就像是跳着一曲美妙的华尔兹。静静的空气里沙沙沙地咬噬桑叶的声音是它们的舞曲。它们一边啃桑叶一边用自己发出的声响为自己的舞蹈伴奏。
一个多月过去,蚕要老了。……它们爬上盒子光滑的两个相邻的盒壁左右地摆动,至晚间,瞧见有了明晃晃的丝线紧紧地附在盒的两壁上,而蚕的头就在丝线之间上下左右地摆动,身子也跟着不停地摆动,一个透明的网已经把蚕自己网在其间,此时的蚕又像一个娴熟的舞蹈者认真地跳一曲探戈。
这里用“舞蹈”这样一个美丽的词语显然不仅仅是用来表现蚕吃桑叶和做茧时身体的扭动,而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感,赞美蚕为了实现生命的意义而终生不倦地劳作,而标题和结尾处的“舞蹈”更是升华出一种精神的意义,凸现了蚕在生命历程中奋斗的形象。
3.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十分重要。
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有的文章开篇的句子就是“文眼”,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如作家琦君的《水是故乡甜》:
此次经欧洲来美,一路上喝得最多的是矿泉水。因为其他各种五颜六色的饮料,价钱既贵又不解渴。只有矿泉水,喝起来清清淡淡中略带苦涩,倒似乎别有滋味。
外子说矿泉水其实就是山泉,如果泡的是冻顶乌龙,那就更有味道了。我一向不懂得品茶,在旅途疲劳中,能有一杯自己现泡的热红茶,已觉如仙品般的清香隽永了。
他啜着茶,就想起故乡四川的山泉来……
开头写“矿泉水”,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故乡的山泉;同时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异乡异土的矿泉水反衬故乡山泉的富足与慷慨,天然与美好。
散文的结尾,往往卒章显志。如罗春会《舞蹈的蚕》:
我以为蚕已经死去,结过茧子的蚕因了自造的坟墓将自己埋葬了。可不,几天后,蚕破茧而出,它们已化做了一只只蚕蛾……不久,蚕茧上就有了蚕蛾排出的无数密密麻麻如芝麻粒大小的卵。次年的春天,这些卵再变成幼蚕,它们便又开始了生命的下一个轮回。
我以为蚕已归去,原来,它们又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着生命,以舞者的身姿绘出生命的轨迹,不断给人制造着身上的华衣。
蚕啊!那些终生欢快地舞蹈着的蚕,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结一个遮蔽风雨的茧子么!
联系全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蚕的结茧并不是它们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下一个轮回,是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地延续生命;而那些像蚕一样的父老乡亲,在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时实际上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的优秀品质会不断传承,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会因此而不断延伸。
当然,文章的写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了。关键语句在文中的重要作用,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直接关系到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如《水是故乡甜》的第三段:
……父亲品着茶,常常说:“龙井茶,一定要虎跑水来泡才香,才地道。”母亲不以为然地说:“是哪里生长的人,就该喝哪里的水。要知道,水是故乡的甜哟。”母亲还说:“孩子们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乡的水土。”
这里加横线的句子就是关键句,内容上起点明中心的作用,说明要热爱故乡,汲取故乡物质、精神的营养,使自己的人生之路步履更加坚实;结构上则有前后呼应,照应题目的作用。
4.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
散文的语言是文学语言,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基本手段,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优美隽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味散文语言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把握语言的含意和作用,思考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语言的特点,或准确简洁,或清新明快,或生动形象,或丰腴秾丽,或质朴明朗;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含蓄、深刻、自然、淳朴等;语言的技巧,可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问、设问、借代、对偶等。
写作方法多指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等)、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正衬、反衬)、铺垫(伏笔)、渲染、欲扬先抑、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另外,谋篇布局方面的线索、过渡、照应、详略等也属于写作方法。如江西省2007高考阅读题,选用汪曾琪的《泰山很大》为材料,命题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18.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6分)
这是一道把握文意的题目,但若要全面周密地回答问题,首先就要抓住这个句子运用比喻(暗喻)的表达特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泰山比作一面镜子,而泰山作为一面镜子,又“照”出了什么。联系全文内容,仔细品味前后对照,可知泰山这面“镜子”照出了不同的人们不同的情怀品格。答案为:
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5.观全文,明哲理,领悟深层意蕴
许多散文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我们既要注意文中描绘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又要领悟深层意蕴,揭示具体形象与深刻哲理的内在联系。另外,哲理散文往往卒章显志,或抒情,或议论,或拓展境界,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因此,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结尾,细细咀嚼辨析。如赵丽宏的《焰火的变奏》(2007四川高考题):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
……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作者先写象征喜庆的焰火,借平静的湖水,以“静”衬“动”,反衬出施放焰火的热闹;接着文章又由焰火联想到炮火,联想到战争的“噩梦”,并表达了让本来用作战争的火药全都被改作成烟花的愿望。最后,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联系全文,品味文章结束句的内蕴,正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关键。
6.按步骤,精答题,获得理想高分
要获得理想高分,掌握答题要领也很重要。做题前应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接着先做最后一道多项选择题,因为这道题的五个选项总有两项或三项是对的,分析这些选项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然后再做其余三道简答题。简答题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勉强用自己的话概括,常常既费力又难答好。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至少有一道题目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这道题要尽量做到一分不丢。自己概括作答的题目则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然后找到原文的相关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精心写出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21.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
“散”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性,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2.高考散文阅读测试重点
高考散文阅读重点考查评价鉴赏能力,即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1)分析评价思想内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每次必考,只是考查的形式不同。有的直接考查,有的间接考查。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所以对文中所用材料的分析评价也是每次必考,只是题目难易度不一,考查形式不一。
(2)分析归纳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趋势的形象说法,结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外在表现,高考对此项的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3)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以及人称运用等。全国卷每次考的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对比、比较、反衬等。考查方式,一般不要求辨认,而是分析鉴赏,即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好处、效果等。
3.命题所遵循的原则
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文学作品命题技术日趋成熟。命题者对阅读能力测试试题的设计是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大体上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⑴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⑵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⑶努力体现由语意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⑷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到深的系列。
⑸力求题型稳定、整齐,即由填空到简答。
⑴要从整体上理解作品。整体把握散文,要先辨其类型是叙事、写景,还是咏史;是托物言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次看话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再逐段概括内容大意,以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梳理思路,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研究主要表达技巧和重要语句,并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看作对作品有了整体的理解,就可以进人答题状态。
⑵要注意揣摩语言。所谓揣摩语言,就是通过对语言的辨别、比较、思索,正确把握语句的含义,另外,许多考查评价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也需要揣摩语言。
⑶要注意因果。因果联系是世间最具普遍性的联系。散文的形与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主旨与材料等等,是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所在。在考试中,考查因果关系能力最典型的方法,就是问“为什么”。对表现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赏析和评说,大都采用这一题型。
⑷要答好这类题目,就要带着问题到信息区域去,从上下文梳理中,加以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
⑸要注意对散文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注意三点:
其一是抓住文章主要人物和关键语言。文章的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性的语言最能说明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其二就是必须整合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揣摩,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
其三是必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尤其是主题较为深刻,情感较为含蓄或象征意味很深的作品,联系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就可能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乃至作品的主旨。如《长城》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要联系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推知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学作品类文章阅读做题时,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答案都在原文中,特别是前几个小题,有时往往可以按图索骥,直接摘录,有时需要对分布在几处的内容进行整合,关键是看理解的程度。一般来说,考生大都读一遍就去做题,准确率是比较低的。准确率的高低与读的遍数、认识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读的遍数越多,做对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设题点比较细小,需要仔细领会和核对。
一般要求是:先看一遍全文,不是浏览,而是仔细阅读。第二步是大体浏览一下题目,这一条也是帮助你理解把握全文的最好提示。第三步是结合所给的题目定位,判断、搜寻、概括、抽取、转化,这些方面不是一个过程,一遍成功的,而是反复进行的。这里的“定位”特别重要,是这一段还是那一段,是这几句还是那几句,要权衡、推断。一般来说,命题者命制试题时,往往抓住中心思想、中心内容设题,而不是枝叶。所以权衡时,要考虑段落,又要考虑全篇中心。
考场答题时,要密切关注以下几点:
⑴题目与文章
文章的题目,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的阅读试题的作答以启迪,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所以,在考场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惜字如金,仔仔细细地过滤阅读试题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文章前后所标示的题目与出处,利用好每一个字所发出的信息,解答好每一道题。
⑵文章与文段
在考场阅读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文章与文段的关系。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考场阅读的考察中,很多情况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
⑶文段与中心句
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判断解题。
⑷中心句与标志词
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
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常常可以通过它们来检索、补充、概括以及作文意补充等,以达到明重心、作比较、抠字眼、画标志的考场阅读中所需的一些具体试题的作答的目的。
⑸题面与题眼
题眼,就是题目命制时的着眼点,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以及构思这道题时的兴奋点。
考场是面对试题,首先要注意读懂题面,将命题者真正要考的地方找出来,才能有的放矢对准靶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也才能真正集中精力去解答好每一道试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的关键性的词句,包括词性、修饰成分,乃至句式,从中找出命题的真实意图。
近年来也开始考查考生对作品内容进行综合概括理解及自己组织语言的表述能力,做题就务必注意深思精写,阅读主观题的答题较少受到字数的限制。这就提示我们,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答一些,答多了不扣分,答少了反而要扣分。回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时要设序数号,以便答案清晰明了。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3一、理解词语的联想意义
1.隐喻义
2.拟人义
3.象征义
二.理解词语的情感意义
1.褒义
2.贬义
3.中性词
II.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基本含义
2.深层含义:
哲理意义: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得深刻含义
隐喻意义:使用象征,比喻,双关等手法产生临时含义。要抓住象征体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
高考语文散文表现手法题型解题方法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的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方法+内容+效果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出定量分析。
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入手,了解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其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地位、身份、文化、思想品德、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人物形象所揭示的作品主题。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一.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4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第二篇: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 树立主题意识 2. 树立整体意识 3. 树立思路意识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5、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三、审题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基础
1. 树立“赋分”意识 2. 树立“提示”意识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
3. 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4.树立“整体”意识
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
四、散文的命题思路
1、选文:情感丰富、形象鲜明、地域特点
2、命题:朴实大方、题型经典;题干清晰、提问明确;角度多样、答案开放;鉴赏增加、赋分较重
五、熟悉出题类型
1、“作用”题
近年常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形式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题型: “„„用意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1)修辞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或段落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分析,表现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效果。
§知识积累: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②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③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⑤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⑥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⑦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
⑧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便于领会主题。(2)表达方式作用题
§题型设置:一般针对句子或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知识积累:把握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①记叙 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顺叙: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②议论 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③说明(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 :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 :使说明条理清楚)。④描写 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⑤抒情 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3)表现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知识积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
①悬念: 引起读者对事情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感知作用。
②照应: 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③伏笔: 对下文的内容作暗示,在相宜处作呼应,使情节发展合理,让读者感到妙趣横生
④渲染: 突出气氛、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⑤象征: 引申事理,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⑥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⑦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⑧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的本质。
⑨铺垫: 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⑩虚实结合: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4)重点句段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章中重点词、句子、重点段落设置命题。——解题思路: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就问而答,如没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知识积累
文中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
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
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
③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5)人称变化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设置考题。
——解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鉴赏散文作品形象——直指形象(特征)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文中刻画的某某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描写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3、评价散文思想情感——直指情感(主旨)
作者借„„表达了/寄托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 ①本文有哪些“情语”
②本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有何特点?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4、品味散文语言特色
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①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③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5、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②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③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④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⑤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⑥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⑦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第三篇: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三、散文分类
1、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2、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3、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四.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一.“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四、散文的命题涉及点(方向)(1)命题:
1、词语
2、句子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5、表达技巧
6、探究
(2)阅读散文关注点:
1、文章脉络(思路)
2、作者情感指向(3)解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五、散文答题技巧 一.作用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 ¤ 第一,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
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
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
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
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一)、知识模式(储备)
(1)句段常见作用:
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二)、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三)、答题模式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 人,景 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第二,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第三,标题作用题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
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
4、象征意味、寓意。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第四,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第五,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
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诗情画意等。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二.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原因概括题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
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②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2008年全国卷Ⅰ)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请简要概括。(2008年重庆)
②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2009年广东)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总结:
原因概括题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
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
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3.规范答题模式
它无固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三.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体会含意题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总结: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对这种题型:
1、关注提问模式
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
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
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
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
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
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
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
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表达特色作用题【知识储备】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议论,语言特点有准确性(概念准确,修饰恰当,用词有分寸感)、鲜明性(论点表述鲜明,行文鲜明)、概括性(具体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质特点,引述事例简明扼要)、生动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论证手法,句式灵活)、严密性(表达周密,逻辑性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描写(人物刻画方法)肖像描写(以形传神,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个性突出)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思想感情)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突出个性)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为内容、情节起引起或铺垫的作用,揭示主题)。工笔(精雕细刻,具体生动,形神兼备)
白描(简笔勾画,准确生动,朴实清新,含意深远)。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另一种类似说法: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种类:肖像(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神态、心理。作用: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作用: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象征(托物言志,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白描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点面结合结构方法之一。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还有借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语言特色:
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
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
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
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 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法;⑤语言表达
(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2)、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①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②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五.结构思路题
1、文章结构题
2、内容思路题
3、情感变化题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
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也有自己的特点。记叙文、散文、小小说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议论文常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文章结构,本轮部分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说明文或者按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结构,或者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结构。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
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六.探究题
1、语句探究题
2、段落结构探究题
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探究题总结: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第四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一)环境描写 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2..答题指要
⑴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⑵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⒈ 情节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 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 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 刻画人物性格。⑺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2.情节的特点 ⑴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4.答题指要
(1)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⑵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 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③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作铺垫。④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⑤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写竺可桢到毛主席住处时,有一处细小的景物描写: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就烘托出当时的气氛虽是冬日,却温暖如春。烘托出会见时的融洽气氛,衬托人物的愉快心情。
⑥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口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影射了秋瑾。⑵ 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4.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5.人物类试题答题思路: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四)概括主题内容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3.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4.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五)分析写作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⑵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4.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⑵ 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3)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5.分析小说的标题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3)解题思路:
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4)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六)品味语言特色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1.常见题型: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散文答题技巧
散文分类
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熟悉出题类型
1、“作用”题
近年常出现实用类文本阅读,考题形式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题型: “……用意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效果”。(1)修辞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或段落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分析,表现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效果。知识积累:掌握《高考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来描绘事物可以让形象鲜明生动,用来说明道理,能让道理通俗易懂。
夸张: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想象力。
拟人: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诵。
排比:结构整齐,语调一致,说理周密,气势磅礴,可以周密全面地表达思想。
借代: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反问:表达鲜明,加重语气作用。
设问: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便于领会主题。(2)表达方式作用题
题型设置:一般针对句子或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设置考题。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知识积累:把握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的具体分类及作用。
记叙 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顺叙: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议论 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说明(列数字:使说明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画图表 :可使说明内容直观形象;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解释说明对象的内涵,使说明更严密;分类别 :使说明条理清楚)。
描写 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抒情 则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
此外,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通常能起到揭示中心主题的作用。(3)表现手法作用题
题型设置: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知识积累: 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
悬念:照应、伏笔、渲染、象征、抑扬、对比、以小见大、铺垫、虚实结合、反衬等(4)重点句段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文章中重点词、句子、重点段落设置命题。知识积累
文中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
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
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
③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5)人称变化作用题
题型设置: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或者称谓的变化设置考题。
——解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鉴赏散文作品形象——直指形象(特征)
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
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文中刻画的某某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作者描写这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3、评价散文思想情感——直指情感(主旨)
作者借……表达了/寄托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如何把握散文的情感
(一)本文有哪些“情语”
(二)本文写了哪些人、事、物、景?有何特点?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4、品味散文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赏析语言题:手法+手法分析+句子含义(找关键词)
5、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第五篇:高考散文阅读题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
三、语句赏析题
1.命题特点:
⑴考查频率最大。考查次数最多,07、08所有散文阅读都有这一考点。⑵考查类型多样。不再局限对语句的含义分析;类型还涉及:语句的修辞效果赏析,语句的结构作用分析,语句的主旨内涵理解,等;
2.命题类型
⑴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或:分析下列语句的表现手法。
这类题型最多;或1句,或2句,最多3句。多为使用某种修辞或某种表现手法的语句。
07天津《雪野的精灵》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07安徽《乡村的风》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07浙江《泰山之恩》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07江苏《麦天》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08全国Ⅱ《马缨花》: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⑴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⑵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08天津《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08安徽《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3.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不可言状的绝响。”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09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⑴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⑵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08.12月高三期中考试题《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13.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07浙江20题答案: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07天津19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08天津20题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08重庆14题答案:用比喻修辞,把白发形象地比成明丽的雪线,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09南通第一次调研13题答案: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描 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⑵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这类题也占相当比例。07重庆《告别三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07江西《泰山很大》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08山东《歌德之勺》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2.第③段中,“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研究:
07江西17题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08南通第一次调研12题答案: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答题思路总结:
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⑶主旨句含义理解。
07山东《灯火的温情》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苦难和艰苦环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07四川《焰火的变奏》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07浙江《泰山之恩》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案: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⑷还有一类,看似是语句理解,实则是内容要点概括。(可省略)07全国Ⅱ《海南杂忆》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 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07北京《湿湿的想念》20.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07浙江《泰山之恩》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四、探究题
新题型,散文探究题不好出,毕竟,对一片散文而言,语句含义作用,行文思路,内容要点,散文主旨,等已经考查,应该已经够了。其他还有什么可以探究?所以,目前已经高过的探究题,包括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探究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题。如:
07江苏《麦天》17.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层意高度概括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人物评传)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认识梁漱溟。启示有四点: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⑶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5.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对比明确语句含义,并前后比照明确结构作用。
答案:⑴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⑵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09苏北四市第一次摸底《温软的稻草》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怎样表现了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三层意思,启示是对前文相关“朴素”“真实”内容的高度概括。
答案: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命题特点及答题思路: 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
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 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如07江苏高考卷,09苏北四市摸底卷。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
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学生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注意一点: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不可能让你天马行空,使得评分不好操作。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命题指向是“突出特色”,那就只能是答案定好的“以小见大”,否则错误。而第二问的“写作启示”就只能是“以小见大”的启示。
总结
散文阅读题探究,我们分析这些,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和提高,但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散文呢阅读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散文阅读指导要注意几个意识。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学生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小说考题,我们去年讲过;散文阅读题我们刚刚讲过。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注意:近年常考“作用”题,这样的题目要从两面加以回答,即要有内容上的作用,还要有形式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