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美术走进了我的生活-记叙文900字_初二记叙文5篇范文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19-874301 10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6 00:16: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美术走进了我的生活-记叙文900字_初二记叙文

美术走进了我的生活-记叙文900字_初二记叙文

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特别是应用极广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那要怎么写好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术走进了我的生活-记叙文900字_初二记叙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美术了,但那时只是为了有个兴趣爱好来充实一下自己,让生活显得不那么空洞罢了。令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这一爱便是九年。

在我能拿得动笔,能规规矩矩坐定的时候,妈妈就把我送进美术班画儿童画了。那时,我所画的并不能称得上是美术。杂乱的点线面,随心所欲涂画,充其量就是张五彩斑斓的纸罢了。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心智慢慢成熟,我渐渐感受到了美术的魅力,美术也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

春日里,我们背着画板去营盘山写生,沐浴着晴日的暖阳,描绘家乡的美景;烈日下,我们躲在画室里,立起画架,铺开颜料,调弄出生活的绚烂;窗外秋雨淅沥,我沉浸在黑白的世界中,用交错的线条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图画,感受素描真实而朴素的美;白雪皑皑时,画室里温暖静谧,我挥动着毛笔,墨香四溢,宣纸上浓淡相宜,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

上了初中后,学习生活紧张忙碌,美术班可能几个月都画不上我最喜爱的动漫了,但我的素描水平却是突飞猛进。生活变成了单调黑白灰,五彩斑斓的生活,似乎与我渐行渐远。周复一周的素描训练仿佛一个深渊,我掉了进去。深渊里满是被铅笔屑蹭黑的手、擦不亮的高光、排不完的线、找不完的明暗关系、一削就断的.铅笔,还有被弄脏的橡皮掉在了地下,就再也见不到影了…我挣扎着,奋力想从深渊中逃脱出去。

直到我遇见了色彩,我本以为它是来带我回到那五彩斑斓的生活,却不料,它又把我抛入另一个深渊。永远调不准的颜色、一用就见底的白颜料、洗也洗不干净的笔……凝视,思索,纠结,落笔,纷杂的色彩缠绕着我,捆绑着我,勒住了我的喉咙,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如果美术是一池泥潭,那兴趣就是毒药,它诱惑着我,让我沉溺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但慢慢的你会发现,美术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救赎你。它把我包裹着,让我沉浸其中,免受外界的伤害。

素描画完后,明暗交错,简单立体的画面使我舒心,巨大的成就感席卷而来,消除了多日的疲倦。厚重的颜料堆砌在画纸上,重重叠叠,盖过了痛楚。每当我闷闷不乐时,在草稿本上画一个肉嘟嘟可爱爱的q版小人,心情不知不觉就会明朗起来。

我曾经也遇到过瓶颈,想过放弃,但我忘不了我的梦想——成为一名漫画家。我想画下身边的人,周遭的事,快乐与悲伤,寒冷与温暖等一切事物。我认为学好美术专业,考一所好的美院,就能离我的梦想近一点。如果我的梦想是宝箱中的珍藏,那么,美术就是开启宝箱的钥匙。

美术,让我痛并快乐着,但我从不后悔选择了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无论成败,我都会继续努力,静下心来,执着追求心中的梦想。美术,走进了我的生活,与我相伴,直到遥远的未来!

第二篇:谢谢您,走进了我的生活诗歌

我们有幸相逢与网络

感谢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相逢的机会与平台

在这里,衷心的欢迎您走进了我的内心,我的世界

从当初的相逢、偶遇、礼貌的问候之后

到你我现在的相知、相惜、相伴、彼此经过时间的淬炼

友情的耕耘,和你做了无话不谈、相濡以沫的朋友

在这里,你我虽然没有过促膝长谈,没有过花前月下

没有过浪漫的牵手,没有过频频的约会

可你却真真切切地成为了我的朋友,我的知己

有幸网络相逢,彼此沉浸在这道靓丽的风景,欣赏着彼此的文笔

在这里,有的网友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每一篇文章都很有说服教育的意义

有的网友,话语幽默,短小精湛

有的网友语锋犀利,主题突出

网友之间相互清新点墨,绝偶佳句,留笔芳香

仿佛走进了一座正在盛开的百花园

各位网友的作品争奇斗艳,千姿百态、每每陶醉于此地,真的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有时候心血来潮,突发灵感

笨拙的手指也会马上击打着键盘,敲出跳跃的字符

虽然深知自己水平有限

但还是好想用文字吐露出自己的心声

自己的灵魂,自己对生活的渴望与感悟

有时候偶尔和网友小叙几句

相互斟酌着彼此对写作手法的认同与见解

我喜欢网络,喜欢逗留在彼此的空间、日志、微博

有时候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但不觉还是沉迷于其中

吸收着其中的营养,充实着自己愚笨的头脑

感谢网络,感激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感谢在网上遇到的所有良师益友

您的到来使我的空间蓬荜生辉、光芒四射

我的人生更加充实,我的生活更加美丽幸福

谢谢您走进了我的生命,走进了我的世界

愿意和您一起在今后的岁月里相互共勉,再接再厉

在网络的长河中携手共进

做您一生中永远不离不弃的朋友、知己......

第三篇:我走进了动物王国

我走进了动物王国

2210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能把动物的特性通过复制,移植到人的基因上,是人拥有动物的特性。正巧,现在“猪流感”爆发,也被称为最毒、最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流感,我有幸被科学家派到动物王国进行考察。第二天一早,我被时光转化机带到了动物世界,成了一只东北虎,我的助手是两位世界闻名的动物短跑冠军——猎豹,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帮我找到信息。可是,令我头疼的是:我要在这儿考察一星期,却没有地方住,怎么办呢??正当我陷入沉思时,一只小白兔走了过来,我忙上前和他打招呼,兔子看到我这位不速之客——东北虎吓了一跳,连蹦带跳地躲进了树丛,我拉住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对她说了,她才稍稍放心。从她的口中,我得知了她是动物王国的居民,便请求她让我入住动物王国,她一口答应了!第二天,我进了王国,叩见了国王,便入住在小白兔家里,在他的生活习惯中,我发现,她不刷牙、不洗脸、不锻炼也不打扫卫生。我便暗中让助手猎豹去观察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惯。过了几天,猎豹向我报告:“和小兔的生活习惯完全一样!”我立马对小兔说:“流感爆发,原来是你们动物界引起的,你们的生活习惯很不好!再加上这里气候不好,容易发病,引起细菌,空气受到污染,才引发了流感!!”兔子忙说:“不„„不可能,怎„„怎„„怎么会这样!”我马上对她说:“你不刷牙,不洗脸,引起了细菌!造成了流感!”看来,我得立即回去报告!

到了人类时代,我汇报了情况„„

动物王国真惊险!

静安小学五年级:杨朱非

第四篇:记叙文记叙手法

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二)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

(三)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四)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抑扬手法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第五篇:记叙文是以记叙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 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新闻、通讯、游记、童话和一些记叙性的散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作为记叙文来教学的。多年来,记叙文因其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又耐人寻味,能带给学生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而倍受全国各地中考命题专家青睐。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全国各地中考试题都对记叙文阅读能力进行了考查,无一例外 , 可见记叙文阅读是中招语文考试的重头戏 , 也是检测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重点。

新课标对记叙文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 :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领会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3)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因此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综合理解、情感 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在考试中,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针对记叙文或记叙性文段的阅读考点 ,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进行强化训练。

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概括要点 , 用心体会写作意图 , 把握文意

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思想要求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核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分析体裁入手

叙事散文有两种类型 : 一类通过叙事表达作者的感悟 , 如《走一步 , 再走一步》,通过回顾自己在悬崖上一步一步爬下来的事 , 表达在困难时候应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所要到的地方的感悟;一类是通过叙事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藤野先生》表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抒情散文包括写景散文、咏物散文。写景散文往往融情于景,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的感情。如《春》。咏物散文常常将物人格化 , 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如《白杨礼赞》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总之,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记叙文的特征,用心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生活哲理或情感,这就是文章的思想。

(二)从分析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有的文章题目就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有的题目虽然没在直拨点明主旨 , 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如《白杨礼赞》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简练概括了叙述的主要事件 , 我们顺着事件去分析其中折射出的人物性格、精神,揣摩作者的态度、写作意图 , 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从分析材料详略入手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无论事件怎样复杂,写作的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只做榄括叙述。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

(四)从主旨句、关键句入手

文中有些句子直接告诉读者文章的中

心意思,抓住这些点明主旨的句子就可抓住文章的中心。这些句子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出现。许多文章往往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就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背影》开篇写到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和难以忘怀的感情。也有许多记叙文在结尾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分析结尾段的含义也可以迅速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入手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时,从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感情的变化。

(六)从概括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要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 , 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变色龙》一文,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奥楚蔑洛夫几次 “变色”, 根据狗的主人的身份变化不断改变态度,其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嘴脸随着事件的发展令人一览无余。作者通过这种夸张、讽刺的手法,批判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虚伪。

概括段意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环节。有中心句的段落,最便捷的概括方法是直接摘取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段末,个别在段落的中间)。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组合出段意;有些段没有中心句,就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内容,可用“本段叙述了什么事,描写了怎样的景”的方式来概括。

(七)从作品写作背景入手

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品内容是社会背景的产物。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有的文章,只有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概括出中心思想。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分析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同样便于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文章 2

结构层次常用以下方法:按时间先后划分;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按事情发生的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按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划分;按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特点划分;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

二、筛选、提取记叙文重要信息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 ,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了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与人的关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就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记叙文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还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是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三)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表达方式,把握了记叙的顺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条理和层次,便于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中心。记叙的顺序较常见的有:顺 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2.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 人入胜。

3.插叙则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或是插入有关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或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来的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 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 , 在结构更紧凑。

(四)记叙文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一般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即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便于直抒胸臆, 有一种亲切和真实感。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自由叙述。有的文章中运用第二人称,这样好像与当事人面对面交谈, 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

(五)记叙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除以记叙为主外,还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主要看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巧妙结合,熔于一炉,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1.记叙文中的描写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2.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 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总之,叙事类文章要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 果;写人类文章要把握文章所刻画人物的特点、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感情变化及表达的感悟等;写景散文要抓住浓墨重彩描写的景物、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弄清写作主旨。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淘汰无用信息句筛选、提取有用信息, 并按题目要求摘出语句、调整顺序、整合文中的有用信息,准确表述。

三、正确理解和体味词语,品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课标》提出“要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要求。文章中难以辨认的字、词(形似字、多音字等是考点),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关键性词句,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标志着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语句,突出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语句,突出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性的语句等都和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关系,是中招考查的热点。

(一)词语理解与赏析

1.准确理解词义。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 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有的词语概括力很强,它们往往是某一内容的提领或总结。

(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阅读中,有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必须认真弄清楚。代词往往指代人、事、物。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文。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某个词语在某种语境中有特定意义,若换一个语境,这个意义就不 存在了,变成了另外一种意义。理解和解释这个意义,要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平时对它的意义的认识,进行综合理解。

2.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作者态度、观点、情感的体现,把握词语的感

情色彩有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3.结合文体特点,理解词语的作用,体会表达效果。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主要考查描写人物动 作或事物情态的动词、形容词,它往往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或情感特征。

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要体会其比喻义及作用)等。体味词语的作用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照,通过比较,体会恰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作用;也可以删除这个词语,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看效果上的变化,作出判断。

(二)语句的理解与品析

1.识别文中重要句子句理解其作用。《课标》指出对语言的领悟程度是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历年的试题考点来看,所考查的重要语句一般有以下类型:从文章的内容看,中心句、主旨句和点睛句是重要语句;从结构上说,总说句、过渡句和线索句是重要语句;从表达上说,抒情句、描写句和修辞句是重要语句。具体而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主要有:

(1)文眼句:多居于段首,能揭示中心、提草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

(2)主旨句:记叙类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点明文章主旨或揭示作者表达的情 感,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

(3)总结句:常居于段尾或文尾,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

(4)过渡句:能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巧用修辞、表意蕴藉含蓄的句子等,需要结合全文、细心体悟。

2.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常考查那些除表达出字面意义之外,还可以传达出字 面所没有的意思,即有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的句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深刻领会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2)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 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和人生哲理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

(3)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借助一些特定的写作手法一一或是某种修辞方法,或是某种表现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得含蓄深刻起来,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因此,要抓住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它在表达上的作用,从中领悟句子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

(4)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因此,要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

理解句子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

(1)不要拔高地理解: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理解出来,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 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意思往上加,造成答案的牵强附会。

(2)不要单一地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 度就不能是单一的,应该全方位地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探求,根据出题者的问题指向,确定最合题意的理解。

(3)不要孤立地理解: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原文,否则只看到文章语句的表面含义,忽视了 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摒弃了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对语句的理解只会片面肤浅,贻笑大方。

3.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在中考试题中,赏析文章语言类试题,多让考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加 以欣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那些有赏析价值的句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赏析:

(1)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 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2)赏析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人物性格特点、景物 的特征更加突出。比喻、拟人、夸张句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人、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如比喻句在记叙文中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在理解这类句子的时候,要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理解句子的表达效果。对偶、排比、反复句赏析时,应侧重其在结构上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内容、所表现的人、物特征,对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方面作答。反问、设问句赏析时,侧重从语气方面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赏析文章的主旨句、哲理句。主旨句的赏析应从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包括点明中心,贯穿全文,以及句子本身的作用等出发;哲理句要指出所包含的哲理,或所表达的具体感情。

四、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 , 揣摩作者的艺术匠心

所谓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为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抒发情感等所运用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象征、对比、铺垫、烘托、卒章显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欲扬先抑等。要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是指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着眼于全文的构思,也用于文章的局部,至少是一个段落、层次,绝不是一个句子;“ 对比” 是文章前后形成的鲜明的比照;“烘托”也叫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题突出分明 ;“卒章显志”通常是前文层层铺垫,结尾处才用一两句话揭示文章主旨;“借物抒情”是通过对某一 物体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怀;“托物言志”是托意于“物”,借“物” 6

言“志”;“以物喻人 ”是用“物”来比喻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通过抑扬来设置 “波澜”, 使文章有起有伏。了解了它们的基本作用,体会起来就能准确把握了,进而揣摩作者的艺术匠心,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一篇文章究竟运用哪些表达技巧,由作者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选用的体裁确定。无论作者选择 什么样的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因此,在解答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类题时,可参照这样的模式:这 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的主要内容或全文的中心)

五、联系自己或现实生活实际,感悟生活 , 开放思维

新课标更注重对考生的自我体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考查,因此,一些解题思路多元化和答案多元化的试题应考而生,给了考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一)评说题

中考中常要求考生对文中人物、人物的做法、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或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说。在评说时,要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陈述理由时须紧扣文中透露的信息,切忌随意。评说要做到观点独特,内容积极向上,语言不偏激而且有文采,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1.对文中人物进行评说时,要紧扣人物性格特点,评价优劣,分析形成的原因,透视文章所反映的 时代背景,表达自己的看法。

2.对文中人物做法进行评说时,直接评价做法的优劣。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赞成这种做法 ”、“我不赞成这种做法”。然后阐述做法的优劣所在,分析原因,说明这一做法的效果。如果能从做法优劣两方面对比来说,会使效果更明显。

3.对文章中所描述的社会现象展开评说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社会现象是新风尚还是令人不满意,要直接分析它们的好(坏)处,或在社会上产生的良好(不良)反应,对于新风尚要积极推行,对不好的地方要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揭露社会上的丑恶现象,遏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4.对作者的观点评说要表明自己的立场。看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有不 同的结论。对作者的感悟观点的评述,可以与作者保持一致,还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观点一定要有正面的指导意义,且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

(二)推理和想象题

中考命题,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揣摩人物的思想活动,想象人物的动 作、语言;二是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进行合理的推理。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全文的内容来推理、想象。对人物思想活动、语言、动作的揣摩要紧扣人物特点,人物生活的时代,符合语境。对文章结局的推理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答题时,一定要在表述正确的基础上追求创新。但要避免过于追求创新,以致谬误百出,荒诞离奇,令人哭笑不得。

(三)体验题

此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情感的体验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考生通常可以赞同作者的体验和感受,但要有理有据。对考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给予鼓励。陈述理由应紧扣文中透露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材料探究题

根据从文章中获得的信息或在阅读文章中形成的能力,对相关材料进行探究,要能总结出材料说明的现象,或从材料中把握观点、获得启示。在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材料的共同点,对共同点进行概述,或者对材料所述事件进行分析,找到结果和原因,提炼出观点,并由此展开联想, 联系实际生活得出启示。

典型例文分析

例文一: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 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 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 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 父母到哪去了呢 ?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 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 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 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 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 8

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 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 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己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 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 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 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

3.结合语境 , 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1)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2)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中“后来满头芦花”一句用乡村常见的芦花来形容母亲的白发,突出母亲头发斑白的特征,切合母亲农妇的身份。

B.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C.④段中“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一句,既写出了老鼠的猖獗,又侧面表现出母亲的辛劳。

D.11段中以“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一句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5.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

这是一篇写人散文 , 刻画了一位为儿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形象,赞颂了母爱的伟大,抒发了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思念。解题时要整体感知,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前提下做题。第1题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结合文章对人物动作、外貌、心理、语言的描写,提炼出人物性格特点。答案示例: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第 2 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答案示例:(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第3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品析,解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并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答案示例:(1)运用拟人、比 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或“立起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秧苗的动态之美,“一行行”、“整齐匀称”突出了母亲插秧技术之高 , “嫩绿”突出了秧苗的生机盎 然, “像块绿色的地毯” 则用比喻写出了水田中的秧苗之美,赞美了母亲的劳动成果。(2)用“ 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等动作描写,写出母亲插秧的艰难,突出了母亲此时的劳累和体力不支,表现了母亲的坚强。第4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答案选 D。第 5 题考查文章线索在文中的作用。答案示例“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 “白发 ”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及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例文二: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②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③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 满眼的赏心悦目。

④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 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⑤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飞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蜒缀满树枝一一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10

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 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⑥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⑦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 轻松。

⑧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一一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⑨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 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⑩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 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一一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11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12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13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洋槐在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

2.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3.作者写夏日的洋槐,为什么要着力写暴风雨中的洋槐?

4.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语句。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瑰花如雪。”

5.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树的家族较大,你最敬佩的是什么树?请谈谈你的理由。

解析: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灼抒情散文。阅读的关键是理解洋槐的特点,体会它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洋槐品格的赞美。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读文章,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答案示例:春天的洋槐只有隐绿,不喧哗,在清风中花香怡人;夏天的洋槐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树干却始终声然;秋天的洋槐在秋风乍起时,金色的叶子女口 雨飘落;冬天的洋槐,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的理解,抓住文中描写性最为突出的语句和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就可看出。答案示例: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沉稳、朴实和坚强。第3题考查表现手法的作用。答案示例:用狂风暴雨来烘托洋槐的坚强,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洋槐的赞美之情。第4题考查对句子的品析能力,可从修辞手法、词语的表现力等角度赏析。答案示例:此句运用了回环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雪后洋槐银装素裹的 美丽姿态,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使人如临其境。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大意正确即可。答案示例: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我最佩服松树,它傲雪挺立,永葆绿色。或:我最佩服杨柳,它柔软飘逸,用生命的绿色装扮了春天。

例文三:

梨一样的苹果

耿青

①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②一天,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来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 12

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③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④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⑤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米哈朵夫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⑥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快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⑦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⑧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⑨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⑩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1.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

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

2.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4.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令人尊敬的痛苦”的理解。

(1)“痛苦”指的是:

(2)“令人尊敬”的原因是:

5.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它用简洁的语言及时记录我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批注的角度有赏语言、写理解、谈感悟、作评价等。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摘录的两则内容进行批注。

摘录内容(1)

批注(1)

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

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

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摘录内容(2)

批注(2)

①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

②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

解析: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阅读时要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第1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文中那个孩子的行为和老师的心理活动。答案示例: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第2题考查对刻画人物方法的判定,解答此类题要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心情。答案示例: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作用:巧妙地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不同的心情,使人物形象是鲜明、更丰满。第3题考查考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要注意表达的效果。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第4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答案示例:(1)米哈朵夫老师怀疑自己错怪并伤害了学生尤里卡,内心感到不安、自责。(2)这种痛苦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爱心和责任心;他到处询问,千里奔波,这种求实态度和执著精神,同样令人尊敬。第5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的感悟、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表述准确即可户答案示例:(1)示例一 :“的确”“必须”表现出米丘林作为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科学无比热爱的精神。示例二:语言朴实,精神伟大。(2)示例一 “我的”“和我的不一样的”, 这小小的变化体现出米哈朵夫老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示例二 : 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理念,不一样的收获。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 , 完成下列各题。

我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实故事一一朋友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母亲盼呀盼,终于得到儿子要在除夕之夜回到家里的喜讯。那天,在爆竹声中,母亲包好了三鲜馅儿的饺子,专等着儿子回来后下锅。馅是精心调的,应该正对儿子的胃口。但是,母亲心里还是有一些忐忑,她想预先知道这饺子的咸淡,便煮了两个来品尝。一尝之下,母亲大惊失色,饺子馅儿里竟然忘了放盐!母亲看着两屉包好的饺子,绝望至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欢呼“好吃死了”, 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 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了一支注射器,调好了盐水,开始逐个给饺子“打针 ”儿子回到家里,饺子也注射完毕。母亲煮好了饺子,让儿子尝尝味道如何。儿子尝了,连说“ 好吃”。这时候,母亲得意地举起那支注射器给儿子看,向儿子夸耀说,她 ,可以将一个缺陷修复得让他察觉不出来。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他在想,这些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曾吃过很多饺子,那些饺子,咸的咸,淡的淡,他都咽下去了,有谁能像母亲这样在意他的口味?为了让儿子吃到咸淡适宜的饺子,母亲竟想出了这样高妙的法子。吃着这交织着母亲的爱与智慧的饺子,哪个孩子能不动容?

我多么欣慰,几年前,我将这样一个暖心的故事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我本不指望收获什么的,甚至以为那些听故事的人很快就会将它淡忘了。但是,这个同学居然能把这则故事 15

铭记这么久!我相信,铭记着这则故事的人会珍惜母亲做的每一餐饭,会在寡淡的饭菜中品出一种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母亲摆出一场爱的盛宴,只等着她心爱的小鸟来啄。幸福的小鸟啊,你无须刷卡,只管欢畅地啄食、尽情地享用这人间的珍馐吧。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上为文章你写一个简洁的标题。

2.“可是,儿子听着听着就哭了”,儿子吃到了饺子,饺子的缺陷也几乎无法察觉。可是,儿子为什么枯呢?

3.细读文章,你是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智”的?

4.下面两个问题,任选一题作答。

(1)文中横线处,“难得的真味与厚味”指的是什么?

(2)文中横线处,“这人间的珍馐”指的是什么?

答:

5.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6.有人说: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母爱无价。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的亲身感受,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二、谁与我同行

严忠付

①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怵然了。

②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 16

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丫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亮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③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发毛尽力往后梳,露出亮堂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逐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④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⑤一天晚上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十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⑥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⑦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⑧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⑨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⑩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11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12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13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

把。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题目中的“同行”指,又指。

3.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5.找出与第二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6.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

三、掌心化雪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她丑得名副其实,肤黑牙突,大嘴暴睛,神情怪异,好像还没发育好的类人猿,又像《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那个鲇鱼怪。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有了好吃的好玩的,也只给她漂亮的妹妹。她从来都生活在被忽略的角落。

③在学校,丑女孩更是倍受歧视,坐在最后面,守着孤独的世界。有一回,班里最靓的女生和她在狭窄的走廊遇上,一脸鄙夷,小心翼翼地挨着墙走,生怕被她碰着,哪怕是衣角。丑女孩满怀愤懑,又无处诉说,回家躺在黑暗里咬牙切齿,酝酿复仇--她要买瓶硫酸,送给同班的靓女;甚至妹妹也要“变丑”,逼着父母学会一视同仁。

④不是没有犹豫。她一直善良,碰见走失的猫狗都会照顾。于是,她蒙着纱巾,遮盖住丑陋的面孔,去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哪怕对方有丁点厌恶,都足以把她推下悬崖。

⑤老师眼神明净,声音柔和,鼓励她解下纱巾。她踌躇地照做了。老师微笑着起身,走过来,轻轻拥抱住她。那一刻,陌生温暖的怀抱,化解了她身上的戾气,让她莫名落泪。从此,丑女孩一改阴郁仇视的眼神,微笑的她最终被父母、同学接受。

⑥只需一个拥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乃至一生。

⑦平凡如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相互鼓舞慰藉。

⑧记得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眼睛,被点了药水之后,刚才熟悉的世界陡然陷入黑暗。身外一片人声扰攘,脚步杂乱,我却战战兢兢不敢举步,恍惚只觉面前横亘万丈深渊。幸好有只手伸过来,轻轻把我送到长椅上坐定。这只陌生的手让我渐渐安心,心情坦然。

⑨我的先生只是市井小人物,但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深入骨髓。他每月工资少得可怜,从不肯乱花一分钱,但是身上总是带着硬币,施与沿途乞讨的老人。有一天,我们结伴回家,他看到一位老人在秋风中双手抱膝,脑袋低垂到胸前,瑟瑟颤抖,马上掏出零钱,又拉着我走到附近一家小吃店,买了几个热包子,放到老人面前。他做这一切都很自然,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羞愧自己能力不够,无法盖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⑩这个世界流行的是强者和超人,渺小如蝼蚁、脆弱似玻璃的小人物,更需要洞察幽微的眼睛,需要有力的手,带他们走出窘境。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即使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也会一直记得你掌心的温度。

11不以善小而不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因为现实如此冰冷坚硬,人心更要柔软,好比掌心化雪,滴滴晶莹。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三则小故事,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

(2):

(3):

2.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写一段话,模拟文中那位心理老师的口吻开导丑女孩。

心理老师对女孩说:

3.第⑨段中“我”的先生当时为什么“并不骄矜自喜,反而觉得羞愧”?

4.读完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掌心化雪”的含义的理解。

5.仿照下面例句,结合文中丑女的遭遇,以“不以恶小而为之”开头,写一句话。

例句:不以善小而不为--个温暖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鼓励,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

不以恶小而为之

6.本文有不少精彩语言值得品味,请摘录两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点评。

摘录:

赏析:

四、闲读梧桐

①我也说不清楚,从啥时起,就注意那棵梧桐了。

②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③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④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 20

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⑤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⑥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⑦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⑧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⑨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_____

。(不超过10个字)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____

_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______

不同:______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解读,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请你另选一种事物,也用此方法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悟。

参考答案

一、1.爱的盛宴

2.“哭”是儿子真情的流露,是被母亲的良苦用心所感动,流下的是感激的泪水。

3.表面上看,这体现了母亲的聪明才智,而实际上体现了母亲为了儿子不惜一切代价的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母爱的至真至纯。

4.(1)融入的母爱及关怀,难得的亲情

(2)爱的盛宴

5.借助文章结尾的议论来揭示文章的中心。

6.略。要求扣住“爱”与“智”,有真情实感。

二、1、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2、父亲与“我”一起走夜路

通过夜间同行帮助“我”成长。

3、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4、A

5、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

6、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三、1.(1)心理老师给丑女孩温暖的拥抱,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2)“我”在医院滴眼药水暂时失明时得到了热心人的搀扶。(3)“我”的先生真诚地施与路边乞讨的老人。

2.提示:可以就“外表美和心灵美”的道理来说服开导,要求:说理充分,有说服力,语言流畅

3.因为他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觉得帮助可怜的乞讨老人是不理顺应当的,所以他“并不骄矜自喜”;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予更多更好的帮助,所以“觉得羞愧”。

4.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用火热的心帮助别人走出困境,融化冰冷的现实。(意思正确即可)

5.一个鄙夷的眼神,一种歧视的态度,都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风狂雨骤、天昏地暗。

6.示例:摘录:“假如你碰到黑暗里挣扎的人,请不要背过身去,伸出一只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让一颗心慢慢复苏。”点评:呼唤人们给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用温暖的心融化冰冷的现实。“春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爱的力量的巨大,又巧妙地与下文的“足以变成一个人心中的蜂飞蝶舞、水绿山蓝”相照应。

四、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身躯高大,树冠繁

茂”亦可);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湖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

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红衣女孩:“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伴奏: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阳光、旧书: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和生活。以上各题,意对即可)

美术走进了我的生活-记叙文900字_初二记叙文5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