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简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名言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顾炎武的名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顾炎武的名言11、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3、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
4、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8、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10、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精卫》
11、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
1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13、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6、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1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9、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2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2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顾炎武的名言2顾炎武的爱国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5、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顾炎武的名言4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6、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7、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8、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10、1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11、20、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12、21、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13、2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14、2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15、24、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16、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17、2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18、27、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9、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20、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2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名言51、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顾炎武
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6、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7、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8、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9、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
1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2、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顾炎武
13、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1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顾炎武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1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20、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6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的名言7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3、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6、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
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9、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1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12、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4、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16、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7、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顾炎武
18、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顾炎武
19、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20、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21、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2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
23、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24、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25、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顾炎武
26、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27、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81、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2、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韪。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8、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的名言9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6、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7、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8、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0、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3、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1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7、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9、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20、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2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名言101、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3、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5、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6、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8、犯天下之不韪。
19、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0、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21、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2、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3、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7、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的名言111、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正始》
2、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衰恻,依韵奉和》
3、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4、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精卫》
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6、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9、犯天下之不韪。《日知录·正始》
10、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秋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嵩山》
1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日知录》
13、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日知录》
1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5、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8、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日知录》
19、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海上》
20、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2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2、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精卫》
2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6、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2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的名言12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3、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4、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5、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6、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7、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9、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0、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8、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2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2、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4、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6、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7、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顾炎武的名言13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3、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5、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
6、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7、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8、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9、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10、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12、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
1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精卫》
1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15、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2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14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警句大全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 《日知录》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
4、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精卫·万事有不平》
5、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7、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8、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日知录》
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0、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 《日知录》
11、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2、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
13、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4、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15、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 《精卫》
16、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与友人书》
1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18、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1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2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
2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 臣、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
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品格,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为宁人,并且还自己署名为蒋佣山,而被读书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在年少之时就十分用工,在读书方面,更是刻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昆山受到了清军的侵犯时,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当时的抗清义军,一同抗击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和平。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从而导致抗争失败,最后只能在南北一带漫游,且于1682年2月15日,卒于曲沃。
后人将顾炎武的遗骨运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苏省昆山市,并且在昆山专门为顾炎武建立了墓园。在墓园当中,设有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顾炎武起居生活区等等,为后人详细了解顾炎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顾炎武不仅仅拥有极高的`爱国情怀,深受后人的崇敬与爱戴。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曾著有《军制论》、《形式论》等等,‘对后世管理政府与企业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年,对于国家的典制、天文和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宗师,后又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悲伤壮观的诗句。
其代表作有《日知录》、《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的辗转反侧的,自幼开始勤奋学习,14岁取得诸生资格,14岁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总是落榜。27岁时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1641年祖父顾绍芾病故,1643年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把复明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但还未到南京就职,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后又两次反清均败露。
在这样战火年间事情,家族**也不断。为争夺财产,顾炎武的堂叔和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相勾结,经洗劫及纵火焚烧,又遇叶方恒企图加害自己,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顾炎武1653年率众结社抗清活动最终败露,1654年牢狱之灾,1657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1682年在山西友人家上马失足,而一病不起,最后辞逝。
顾炎武手不释书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7.15,死于清朝1682.2.15,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的名言15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3、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4、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5、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12、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3、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6、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7、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第二篇: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总结的,总体思想是顾炎武的)
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第三篇: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多看多背一些名言可以丰富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顾炎武的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顾炎武的名言11、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3、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5、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6、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8、犯天下之不韪。
19、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0、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21、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2、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3、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6、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7、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的名言2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的名言3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6、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7、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8、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10、1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11、20、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12、21、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13、2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14、2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15、24、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16、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17、2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18、27、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9、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20、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2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名言41、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3、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
4、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8、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10、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精卫》
11、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
1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13、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6、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1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9、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2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2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顾炎武的名言5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3、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5、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
6、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7、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8、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与友人书》
9、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10、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12、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
1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精卫》
1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15、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2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6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3、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4、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5、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9、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12、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3、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6、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7、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的名言7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7、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8、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9、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10、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1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1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14、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16、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1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20、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81、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顾炎武
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6、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7、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8、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9、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
1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2、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顾炎武
13、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1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1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顾炎武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1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20、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9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顾炎武的名言10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3、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6、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
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顾炎武
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9、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1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12、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1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4、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16、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7、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顾炎武
18、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顾炎武
19、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20、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21、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2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顾炎武
23、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24、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25、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顾炎武
26、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27、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111、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9、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0、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12、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8、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23、犯天下之不韪。
2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25、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6、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28、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的名言121、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正始》
2、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陈生芳绩两尊人先后即世,适皆以三月十九日,追痛之作,词旨衰恻,依韵奉和》
3、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4、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精卫》
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6、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9、犯天下之不韪。《日知录·正始》
10、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秋山》
11、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嵩山》
12、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日知录》
13、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日知录》
1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5、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7、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8、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日知录》
19、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海上》
20、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2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2、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精卫》
2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6、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2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的名言13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3、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4、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5、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6、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7、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8、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9、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0、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5、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8、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2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22、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24、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6、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7、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顾炎武的名言14顾炎武的爱国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4、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5、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9、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151、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5、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6、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因此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7、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8、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9、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0、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3、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1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17、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8、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9、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20、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2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2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2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四篇: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总结的,总体思想是顾炎武的)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第五篇:顾炎武知行论
.“实学”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教育的设计
明朝的灭亡,不禁使一代知识分子涕泪涟涟。但西学的传入,封建社会 本体内所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之国破 家亡的刺激,又促使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批判程朱理学,总结传统 的教育理论,提出了崭新的知识论和知行观;并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探 讨人之本体,研究人性与性格、人性与才智、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将之提升 到哲学的高度。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
(1)“实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特征
中国古代历来是重视文字教育,而鄙视一技一艺之能的;儒者每以性天 道德为形而上者,而不言有裨于国家和民生的“事功”。利玛窦到中国后,便发现了中国士大夫的这一特点:“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指通过科 举作官),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 研究数学或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而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 是更高级的研究。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象哲学研究那 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① 人才的选取制度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德贵而才贱。而追溯此价值观念的 历史根源,则渊源于孔子。孔子明言“君子不器”,即不屑于一技一艺的掌 握。故樊迟请学稼,孔子便讥之为小人而非君子。至董仲舒(公元前 179— 前 104 年),便将孔子的“可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一内容都摒弃,以为这 是“惑后进”之“不急之言”。发展至程朱理学,更是汲汲求于性命之学。而只有在明末清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步而清醒的爱国志士,铭记亡国切 肤之痛,注重实际效用与事功,才对传统的“贵德贱才”之说提出了挑战,以为学一艺、行一事亦不失为儒者,关键在于有用,即要有治国平天下之功 效。
首先,“实学”主义教育家们指出:宋儒之所谓“正其道不谋其利,明
其义不计其功”,是违背孔孟之道,亦是不以天下为己任的。在启蒙教育思想家看来,真正的孔孟之学,皆是“大者以治天下,小者
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①,而宋儒之理学,是忘“民物”,而有
悖于真儒学。因为,儒家之圣贤皆有功于天下,如舜使有苗族归顺,汤定夏 之天下,文王、武王平定商朝,大禹治水,孔子欲复周代制度、礼仪,荀子 言兵,诸如此类,皆说明儒家之为贵者,正是建功立业,是要能“定乱、除 暴、安百姓”②。然而,“自宋以来,圣言大兴,乃从事端于昔,树功则无闻 焉”③。而大部分知识分子便不以“经天纬地”为儒者之学,却“以语录为究 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他们 或高谈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之阔论,而“一旦有大夫之 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④。鉴于此,李塨以宋明学者皆“病 忘”,即病于“伏首诵读而忘民物”,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一旦大难当 前”,即使是品行高尚者,虽有报国之心,却“半策无施,惟拚一死”。这 是于忘“民物”之外又“并忘其身”为国家之大治,为百姓之大安,李塨便 “摭纪世大略”,著《瘳忘编》,以治疗知识分子忘民物并忘其身之病,而 复兴真儒学。其次,实学教育思想家更进一步提出:才艺事功为道德之本。黄宗羲说: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 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
① 《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第五章。① 《黄梨洲文集·今水经序》。② 唐甄:《潜书》上篇上《辨儒》。③ 同上。
④ 《黄梨洲文集·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
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 真儒哉!
这是说,道德与事功是一致的,若言有道德而却不能救国家之急难,则不是 真儒。空疏的道德是亡国的祸因:“国多孝子而父死于敌,国多悌弟而兄死 于敌,国多忠臣而君死于敌;身为仁人而为不仁者虏,身为义人而为不义者 虏。”①这是明亡之状的真实写照。这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目睹这乾坤之祸,既痛且惭,故皆对传统的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作沉痛的反思。他们深刻认识到: 若仍承宋明理学之遗绪,不言事功,则使天下百姓或死于饥馑,或死于兵革,或死于虐政,或死于外暴,或死于内残,则又何德之有!明理正道的体现,即在于事功。大禹治水即思安澜,周公制礼乐即期太平,子为父尝药即思其 愈,臣为君敌忾即求其胜。因而,必须讲礼乐兵农、射御书数等实学。大而 言之,舍事功而讲道德,是将“天地山河忘类泡影,万物百姓遗等刍狗”,以致天下鱼烂河决,生民塗毒。小而言之,若空谈德性,视才艺为贱,而使 农不种田,工不制作,以致子不能养其父,弟不能养其兄,又如何有忠、孝、悌之德?故德以才见,无才以建事功,则德亦亡矣。与其整日诵读程朱之书,坐谈性天,静观良知,“不如成一才,专一艺,犹有益于治”。
要之,这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的价值观念是:学贵有用,艺即圣学; 德以才见,若无才而徙言德,实际上是无德行者。
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指导教育,实学主义教育思潮有其不同以往的如下特 点。
①“教必著行” 明亡后,天崩地裂的刺激,使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知与行孰先 孰后,直接关系着民族危亡、国家治乱。顾炎武曾痛切地说: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 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 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 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 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 州荡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①!
尚虚浮,去六艺;处处谈性,人人论天;静坐内视,存心养性;这便是有明
一代之学风,亦是为宋儒以来的“知行观”所误。所以,启蒙教育思想家赋 “格物致知”以唯物主义的新内容。
黄宗羲以“格”为“通”,而“致”为“行”,以“行”补救“空疏穷 理”的“知”。他说:“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②颜元则说:物为知之体,知必 依赖于物而存在,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而所谓“格”,是“手格猛兽之 格,手格杀之格”,即“行”的意思,以手“实做其事”之谓也。而“事”,无他,即“孔门六艺之学是也”。针对宋儒以读书穷义理和静坐反省为致知
① 唐甄:《潜书》下篇下《全书》。①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之途径,颜元、李塨皆疾呼读书静坐病天下、祸生民之烈,要士子从文墨空 静的书斋中走出来,参加社会实践。而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亦决定 了教学方法必须贯彻“习行”之原则。六艺之实学的内容,就是要求学者能 重实践。为纠正其时之浮虚风尚,颜元甚至说;“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愈无 识,办经济愈无力”。所以,他强调“习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以 为由行致知;如果不亲手去做一番,则不可能掌握真正的知识。而“行”,亦是检验“知”的标准,即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知。
王夫之更是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 是“洞见事物之所以然”,而“行”则是“知”的基础。“格物穷理”之学,必须“以行为功”。因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不能“离行以为知”。即是说,获知的途径是力行实践,惟有力行后才能获得真知;而亦惟有通过 力行实践,才能试验所获是否真知。故“格物致知”,“格物”即力行,由 “行”而“知”,更由“行”而检验“知”之真伪。诚然,书本知识是重要 的,所谓“贵于能知”,即此之谓也。但是,辩真伪、判得失,其最终工夫,仍在于“行”,故离“行”而无“知”。并且,“知”与“行”是相辅相成 的,即由书本而实践,再由实践而上升为理论。因而,就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说,行先而知后;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说,则“知”可以指导“行。” 以这种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指导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言,则意在指出:不
惟书本知识是“知”,凡身所阅历者皆“知”,而读书阅史,则是扩充闻见 之所未及。闻见之知与书本知识相互补充,这就是颜元所谓的须“见之事”、“征诸物”。从教学方法上言,则要求力行。程朱理学言知行,其“知”是封建的伦
理纲常和道德规范,而所谓践行,是指本身的道德践履。而王夫之、颜元等 人的“知”,除了道德修养之意外,还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诸种实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着力于“行”。因为,天文、地理、农田、水利、兵 法等实学知识的获得,皆不是“读得出来,口会说,笔会做”即可言得,而 须是从“身上行出”如运用仪器观测天象、实地测量等。这首先是将其“知” 的意义与程朱理学之“知”划清了界限;其次是指出,科学知识和技艺的获 得,不同于对理学义旨的领会,静坐冥想或由书本到书本是不行的,一定要 “亲下手一番”、“犯手博弄”,才能真正掌握。所以,颜元自言著《存学 编》的主旨,是在说明:“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在“身 实学之,身实习之”。
启蒙教育思想家“教必著行”的观点,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很深的意 义。
首先,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某些规范。传统教育是以文字为内容,以诵 读为主要教法。教必著行,是由于西学的传入,使人们意识到学习、研究自 然科学的必要性,从而更改了传统的价值取向,以一艺一事即圣学。而科学 知识和技能,须藉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以行统知,从教育目的论上 说,是为了培养能干实事的人才,从认识论上说,实践是获知的唯一途径; 从教学效果说,亲手做一番较死记硬背更有成效。
其次,教必著行,孕育着近代教学理论。所谓“格物穷理”之学,理学 家创之以为修身养性之用,而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想家却将之纳入科学领 域,以“格”为实验、习行,“理”则为自然科学之理,格物或格致之学,在某种特定范围中,即指自然科学。在西学东渐之际,明末清初的启蒙教育
思想家,即以新兴的自然科学之理代替陈腐的理学家之理,揭开了近代教育 思想的序幕,为中国传统教育内容的革新,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武器。
再次,教必著行,从方法论上说,是科学的。传统的治学方法是注重家 法,囿于师承。提倡教必著行,是要求学生通过“行”,由已知而探赜索隐,求得未知;并由“行”而检验、纠正书本知识,以新知补充旧知。这就是近代科学的治学方法。
总而言之,清初崭新的知识论,总结和批判了历史上的知行观,在开拓 知识领域、调整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重实践,讲实验。在哲学史上,此期的 唯物主义知行观,达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高度;在教育史上,则开新教育和 教学理论的先河。
②努力开拓知识领域。启蒙教育思想家认为,教育内容不能限于六经典 籍,而一切“当世之务,俱宜练习”①。何为当世之务?这不止古代之六艺,“凡古之专家伎术,如天文、形胜、兵农、水利、医药、种树、阴阳伎巧之 类”②,皆切于世用,不可不讲。即是说,“经世致用”之实学的范畴,当上 自孔孟之道,下至稼圃医术,宗旨是“学贵实效”,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 知识,去“开物成务,康济时艰”③。如朱之瑜(公元 1600—1682 年)的学 问主旨是“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八字。顾炎武则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 耻”。文,指应学习的知识范畴,是“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耻,即耻于做八股,而担
起“国家兴亡”的“匹夫”之责。故其学之纲要,乃为明道救世,主张“凡 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同上,卷四《与友人 书三》)。王夫之亦要求士子研习“天人治乱、礼乐、兵刑、农桑、学校、律历、吏治之理”。(王夫之《噩梦》)而颜元则借“六府”、“三事”、“三物”之旧名称,标举其反传统的实学内容。
所谓“三事”,指《左传》上说的“正德、利用、厚生”之事;“六府”,亦《左传》所言“金、木、水、火、土、谷”;“三物”,即《周礼》上的 六德、六行和六艺。这貌似复古而无新内容,但究其内涵,则充分显示了颜 李学派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揭示了他们崭新的知识观。李塨解释“六府”说: 言水,则凡沟洫、漕挽、治河、防海、水战、藏冰、鹾榷诸统之矣; 言木,则凡冬官所职,虞人所掌,若后世茶榷、抽分统之矣;言火,则 凡焚山、烧荒、火器、火战与夫禁火、改火诸燮理之法统之矣;言金,则凡冶铸、泉货、修兵、讲武、大司马之法统之矣;言土,则凡体国经 野、辨五土之性、治九州之宜,井田、封建、山河、城池诸地理之学统 之矣;言谷,则凡后稷之所经营,田千秋、赵过之所补救,晁错、刘晏
之所谋为,屯田、贵粟、实边、足饷诸农政统之矣①。可见,六府之事,实际上是包括了农、工、商、兵及治世之道等诸种学说。而所谓三事,正德即正此金、木、水、火、土、谷之德,利用即利此金、木、水、火、土、谷之用,厚生即厚此金、木、水、火、土、谷之生。在三物中,颜元于“六艺尤致意焉”。李塨又进一步阐明颜元的经世之旨,以为“行习
①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十八。② 同上书,后集卷十。③ 李塨:《二曲全集》卷七。① 李塨《瘳忘编》。
六艺,必考古准今”,立足点是在“准今”,还“可参以近日西洋诸法者也”。即除了传统的实学外,还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便显示出不为古制所束 缚的勃勃生气。
③重视实用科技。西学的传入,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天文、数学、物 理等自然科学的兴趣,他们吸收西学,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实践。徐光启、李 之藻等人对西洋科学的研究和介绍,邢云路等科学家在天文历数方面的成 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等书,都展示了这一时期 中国知识分子对大自然探索的成果。这一切,皆为教育内容的更新、实学的 讲求及提倡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亦是早期的市民阶层意识和 启蒙思想形成的条件。所以,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提倡,一个很大的特 点,即是对自然科学的关注。
明末徐光启的“以数学为宗、重经济物理”的教育内容新范式,深刻地 影响了清初教育家的理论主张。如陆世仪明确地说:数学是其他各项实学的 基础,“凡天文、律令、水利、兵法、农田之类,皆须用算学者”。因此,不能将数学仅视为是古代六艺之一,因为这是一门“似缓而实急”的学科,如果“不知算”或“虽知算而不精”,皆“未可云用世也。”同时,他也积 极吸收西学中的精华,说:“西学有几何用法《崇祯历书》中有之,盖详论 勾股之法也。勾股法,《九章算术》中有之,然未若西学之精。”①从此言中,可看出徐光启思想的影响。明末对西洋科学的介绍,虽然是些微而不足道,但陆世仪这样的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则从《崇祯历书》中窥见了西方科学,接受了徐光启“数学乃实学之基”的观点,并认为自然科学知识的范围不当 囿于传统的六艺,还当学习精于中国传统学说的西方科学。而顾炎武之弟子、梅文鼎之学友潘耒(公元 1646—1708 年),更是以数
学为经世致用之实学。他说:“数虽居艺之末,而为用甚钜”。“测天度地,非数不明,治赋理财,非数不核;屯营布陈,非数不审;程功董役,非数不 练。”①若能熟练地掌握这门知识,则于其他诸项实学(工、虞、水、火),无所不能;措诸政事,则无不如志。潘耒尤推重民间历算大师梅文鼎等人,以之精研天文历数,正是学行醇笃的儒者所当为之事;更主张天下知识分子 象梅文鼎等人一样,覃精自然科学。而此时所当学习的数学,不惟是中国的 古算经,还须包括西方的科学书籍,如《几何原本》等书。学生通过古算经、西洋诸书及梅文鼎等人的数学著作的学习,兼通中西,达到“因数以知法,因法以悟理”的境界,从而复兴数学。倘若数学能复兴,则学校中所培养的 学生便多“综理练达之材”。“综理练达之材”,即有真才实学者,较满腹 经纶者聪明百倍;而梅文鼎的数学著作,较儒家经典的诠释,更有用于世。
明末清初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主要是在天文历算方面。黄宗羲之学出于阳明学派的刘宗周(公元 1578—1645 年)。然而,他不
但对阳明学说中的一些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且重视象数。他对象数学 的认识与方以智相同,以之为自然科学的一个方面,是有裨于世用的开物成 务之学。
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教育思想家提倡自然科学,其目的在于改造空疏 无用的学风。黄宗羲说,勾股之学,是周公、商高的遗术,是六艺之一。但
①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十五。① 燔耒:《逐初堂集》卷七《方程论序》。
学者皆不讲求此学,遂使其成为方伎家的学问。西学传入,有矩度之称,实 即勾股学中的容圆;西学中的八线,即勾股学中的测圆;西学中的三角,即 勾股术中的割圆。出于对中国传统科学和技术失传的痛心,出于中华民族的 自尊心,黄宗羲痛切地说:现在知识分子以西学为“独绝”,“辟之为违天,皆不知二五之为十者也!”①因而,他提倡士子课实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将 传统的六艺之学继承、发扬,“亦使西人归我汶阳之田也”。在中西历法之 争中,黄宗羲的感情是偏于主中法者。然而,他毕竟是以“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治学的,故仍看到中法的缺陷:“言理而不传其法。”法即弧矢割圆 之术,但历官置之不用,而欲学者亦无从得其书。所谓“理”,朱熹和蔡季 通皆极喜数学,但“其所言者,影响之理,不可施之实用。”而邵雍作《皇 极经世》书,讲象数之学,但“死板排定,亦是纬书末流”。宋代仅沈括一 人,堪谓知识博洽,精通自然科学。但是,理学之“理”一统天下,八股兴 而“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若有专心致志于历算之学者,则被 视作“卜祝戏弄,为所轻也”②。所以,要会通中西,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 化,道路是极其艰难的。而黄宗羲与这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一样,从改革 教育着手,提倡实学,尤重自然科学,希望“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即能超胜西方,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亦是自西学东渐后,徐光 启、方以智等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理想。
是时,“所谓泰西文明,便普遍地成了士大夫中间时髦的学问”③,不惟
黄宗羲、陆世仪、李塨、潘耒等人涉猎自然科学领域,即一般士大夫,无论 是属于宋学或汉学者,皆开始探求或有兴趣于数学等知识。如李光地这样的 理学大臣,尝从梅文鼎“闻历算之学”,并将梅文鼎的数学著作付刻。他认 为,“顾氏音韵、梅氏历算,自汉以下,专门未有也”④,是为绝学。在他的
《榕村合集》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科学的论文,如《天九重论》、《岁分消 长论》、《算法》、《历法》等;亦有介绍西学的文章,如《西历》、《记 南怀仁问答》等。然而,真正能继承徐光启的传统,吸收西学,重视自然科 学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教育思想家。此时顾炎武已认识到“外夷” 有高于“中夏”的学问和制度;李塨则以“泰西水法”是“经济所关”的学 问;颜元、李塨虽托古于孔孟,但却是在呼唤科学的世界。总之,他们是将 自然科学诸科目与经学并列,以之为国家所急赖,用世之所急需。这番开拓 知识领域、重视自然科学的主张,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别开生面,与徐光 启等先辈一样,是开肇传统教育内容改革之端。
(2)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与改造设计
①八股取士败坏人才。以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鞭天下士子专意帖括,作浮言浮语,而在社稷倾覆、百姓罹难之时,无一人能担当起救国安民之大 任,因此,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皆奋起清算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以之败坏 人才甚于秦始皇之焚书坑儒。首先,使经学尽废,学术衰落。
① 《黄梨洲文集·叙陈言扬勾股述》。② 《黄梨洲文集·周云渊先生传》。③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④ 《文贞公年谱》卷上。
八股考试之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守宋人一家之言。士 子自“束发授《四书》,即读时文”,而弃先儒经典不读。八股考试虽试经 义,但是,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数十,无需通读经文便可谓通经。所 以,士子“以日所读之经,日所习之注,日所钻研之八比文”①为务,而不知 真儒学为何物。中国的学术传统是以经史为“才之薮泽”②,但八股取士则仅 “限以一先生之言,非是则为离经叛道,而古今之书,无所用之”①。经书不 读,史书尽弃,古今之书概置之不用,士子之时文于是皆徒託空言,惟以肤 词诡词蔓衍支离,取科第而后止。更重要的,是习八股文者不讲天下之务,不考历代典籍制度,惟记诵词章是务,惟“仆仆以揣摩主文之意旨”。因此,八股考试,是趋使天下士子“舍当读之书一切不读,而读场屋课试之文;当 学之学一切不学,而学帖括之学”②。诚如黄宗羲所言:
举业盛而圣学亡。举业之士,亦知其非圣学也,第以仕宦之途寄迹 焉尔。而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 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于是六经之传注,历代之 治乱,人物之臧否,莫不各有一定之说。此一定之说者,皆肤论瞽言,未尝深求其故,取证于心。其书数卷可尽也,其学终朝可毕也③。为师者以此数卷可尽之书授予生徒,父兄以此终朝可毕之学教训子弟,士子 则以“剽窃为工,掇取青紫为志”④,而真儒学不传,天下学问尽衰矣。
其次,尽弃经世致用之实学,遂使天下无斡济经济之才,导致国破家亡。
真正的“士”,即当今的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徒以读书能文”便能称 “士”,而是须“为国任事分猷”者,有“练达伟敏宏毅之才”⑤者,才能称 之为“士”。教“士”之途,不外是教之以六德、六行、六艺,即颜、李所 说的“三物”。然而,汉、唐、宋皆以徒读书能文为“士”,使“人才靡弱 不振”。至明代以八股取士,则败坏人才更甚矣。李塨指出: 盖上之所取在是,则下之所趋亦在是。既以八股为科举,则天下惟
知习此之为学,惟知习此之为士。举凡德行、道艺与所以致治勘乱之具,概置不问,一幸登科第,则政事听之胥吏,心力用之营求;贪富贵,竞 门户;而无事则徇私以酿祸,遇变则置安危于不顾。是败坏朝廷者士,而败坏人才以为士者,朝廷也①。朝廷以八股取士,天下士子因此而皆溺于八股,而目不必通经史,心不必想
圣贤,将先儒的明术崇教、修己治人之道一概削落,惟“摩风气,揣兴尚”,“闭门傝首,哆口弄舌”。偶闻治世平乱之道,则急走,避之唯恐不及。十 余年甚至五六十年后幸得一第,不但无治国平天下之大德大才,即其形貌,亦已经“形木神灰,腰折筋萎,邑邑无气矣”。这样的人才,希望其“强力 经济”,岂不是“黑之悬而白之募耶”?所以,明朝的灭亡,“亦中国士大
① 毛奇龄:《经问补》卷二。② 《黄梨洲文集·蒋万为墓志铭》。① 《黄梨洲文集·蒋万为墓志铭》。② 潘耒:《遂初堂集》卷九《送田纶霞水部督学江南序》。③ 《黄梨洲文集·恽仲升文集序》。④ 《朱舜水集》卷一《中原阳九述略》。⑤ 李塨:《平书订》卷六。① 李塨:《平书订》卷六。
夫自取之也”②。然而,使中国士大夫皆“气息柔脆如妇女,人事迂阔如天痴” 者,是统治者的八股取士制度,即如黄宗羲所指出的:朝廷的“科举之法”,是“所以破坏天下之人才”而“惟恐不力”③。
其三,是束缚人性,压抑个人才能的发挥。人各有性,而文自情出。但八股文却要代圣人立言,则荒谬至极。因为,“圣人之言,惟圣人能言之。后学之士,以我证圣”,皆是“自言所得”④。因此,观时文名家之作,亦皆“各因其性情之所近,以造乎其极”①,而风貌 各一。八股文又要求文必束排比、声偶,则更使士子“难以畅论,往往拘忌 体格,不能发挥旁通”②,不敢自骋一言。其时,循八股之俗格者皆中墨,“稍 异则否”。这样,虽然人之禀性各异,但都“必折之使就格”。而“就格” 之法亦应运而出,即“套取贵人已售之文,句抄而篇袭焉”③士子一生向学,仅练就此“套”的本领,无只字非套,而人性被套之于俗格之中,才能被束 缚于俗格之中。虽有才而不就格落套者,八股取士制度则“坐令其槁死牖下”。黄宗羲愤慨地说:“以取士而锢士,未有甚于今日者也。”(《黄梨洲文集·蒋 万为墓志铭》)颜元亦直斥八股取士,是“将率天下贤愚而八股矣”。
其四,毒害士心,腐化士习。以八股取士,则使天下士子置国家安危而不顾,唯习套术,以之为仕途
捷径。套术是他们“平生得力之处,虽魂梦间不能自忘也”。虽有曾参、史
鱼之贤,因文不工而不得举;虽有穷奇、梼杌之不肖,因工于八比文而居官 位。士子“得乎此则荣进之价,不得乎此者穷困之归”,所以,他们皆以《四 书》、《五经》为“梯荣媒利之资”④,但求拾取青紫,能高车大马,夸耀闾 里。出仕前,他们汩没章句,于时政一概不问;经试中第后,则“以得与富 贵为幸”,进而“授生徒,持门户”;不第者“则干谒官府,游浪酒色,叫 跳恣肆,靡所不为”⑤。而考官之选取人才,则“不问德业”,其时文中有“一 二道语稍当意,辄取之纳诸学宫”。这样选拔人才,则使士心唯苟且,士习唯庸腐,而德才兼备之人全无。其高者仅能“以浮夸之翰墨快然于手”,不 能“建功奏绩”,惟“日夜喘息著书”①。其陋者则“坐沐猴于堂上,听赋租 于吏胥;豪右之侵渔不闻,百姓之颠连无告”;开奔竞之门,丧廉耻之道,不识“忠君爱国,出治临民”为何事何物②。若此,则国家安得不亡!其五,使师道不立,学校替废。
士子皆知通经难而科第易取,于是相习而为抄袭稗贩之作。“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士子却“惟科举之知”③。经试落第,则神情猝变,嗒然若死;
② 《朱舜水集》卷一,《中原阳九述略》。③ 《黄梨洲文集·蒋万为墓志铭》。④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五。① 汪家禧:《东里生烬余集》卷二,《与戴金溪比部敦远书》。②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五。③ 吕留良:《晚村文集》卷五《古处斋集序》。④ 张海珊:《小安乐窝文集》卷二《送张渊甫赴省试序》。⑤ 陆世仪:《文集》卷四《送王生男伟入学序》。① 李塨:《恕谷后集》卷四《与方灵皋书》。② 《朱舜水集》卷一《中原阳九述略》。③ 《方苞集》卷七《送官庶常觐省序》。
若中第,“则以为学之事终,而自是可以慰吾学之勤,享吾学之极矣”。士 子於学如此,而学校亦惟科举是务,成为科举的附庸。教学内容是无用的八 股文,教师则为词章记诵之师。及至书院,此时亦非讲学之所,而课八股时 文,鼓励科第进取。故袁枚批评当时的书院是有名无实,程廷祚则以之为“不 求所以教人之法”,是“弃人”④。他说,书院应当“仿苏、湖、鹿洞之遗意 以为教”,治经治史,使学生各尽其才,有经世致用之能力,而不是象官学 那样“责以科举之文”⑤。科举之文,是“士之有志于荣进者习焉,非所谓学 也”。故入书院者,不“必先考制举业”,“而书院之中所以辨贤否者”,亦不能“惟制举业是问”⑥。而其时无论官学还是书院,皆“猥取人干禄之具 而代谋之,使人欲日炽,天理日微”,育才之大业遂废而不举。因此,八股 取士,不仅使儒家经学不立,经世致用之实学不讲,师道不明,且使人心榛 塞,吏治不良,而民生重困。国家徒有养士之耗费,而罕收得人才之效。
其六,使文坛荒芜。士子以套取俗格为仕途之捷径,虽亦谈文章,论得失,作诗赋古文,但 根本不知古人治学之法。因为,时文充塞宇宙,士子所读之书,尽是“闱牍 房稿,行卷社义”,其琐碎可譬之“牛毛蚕子”,但士子仍不厌其烦地“揣 摩风气,摘索标题,以备荒速之用”①。他们“字而析之,不厌其离也;比而 同之,不厌其复也②;皆以“时文为墙壁,骤而学步古文”,则“胸中茫无所 主”,便以“偷窃为工夫,浮词为堂奥”③,以致文章空疏卤莽,文胜质灭,文坛如“荒瘠斥卤之地”,而呈“黄茅白苇”④之象。
八股取士之败坏人才如是,当时稍有见识的知识分子,皆愤慨难平。目
睹明亡之教训,窥见西方文化的发达,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八股取士的考试 制度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 危存亡。因此,顾炎武要求废除由八股考试而选拔出来的生员:“废天下之 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⑤因为,以八股取士,则五尺童子诵数十 篇时文制艺而小变其文,便可获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亦不能获一售。命运 不济者将有用之年华皆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者却以八股文为天下之 唯一学问。顾炎武痛恨地说:八股取士就是这样“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 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而使“寇贼奸宄得而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 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②。再者,批判八股取士制度,则是要求突破程朱理学的桎梏。因为衡量八
④ 程廷祚:《青溪集》卷九《与陈东皋论书院书》。⑤ 程廷祚:《青溪集》卷九《上李穆堂先生论书院书》。⑥ 程廷祚:《青溪集》卷九《与陈东皋论书院书》。① 《黄梨洲文集》。② 《黄梨洲文集》。③ 《黄梨洲文集》。④ 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十四《呈■存文稿序代》。⑤ 《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中》。① 《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中》。②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
股文内容的标准,是程朱理学,而这种拘限于程朱学说之中的八股考试,是 以“章句误乾坤”。其“上者只学先儒讲著,稍涉文义,即欲承先启后;下 者但问朝廷科甲,才能揣摩,皆鹜富贵利达”③。所以,颜元斥责程朱学说是 “浮言之祸,甚于焚坑”④。又大声疾呼:“八股之害,甚于焚坑。”⑤颜元、顾炎武皆用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史实说明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而吕留良(公
元 1629—1638 年)则用焚书之意抒其痛恨八股举业之心:“盖尝以为起祖龙 于今日,搜天下八股之文而尽烧之,则秦皇且为孔氏之功臣,诚千古一大快 事也。”⑥
要之,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想家皆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相联系,因此,才有改革旧的考试制度的迫切感。
②黄宗羲对取士制度的设计。较之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黄宗羲对选拔 人才制度的设计,显得更深刻、更富有民主思想的灿烂光辉。
黄宗羲认为,应当宽取士之法,让有真才实学者有仕进之阶,有为兆民 万姓施展才干之机。而取士标准,是“试以实事”。
第一、荐举之法。此法主要是“量才官之”。考试的方法,是“宰相以 国家疑难之事问之,观其所对,令廷臣反覆诘难”①。就考试内容言,已非空 洞的经义或文词诗赋;就考试之程序言,应考者若能“自理其说”,便可“量 才官之”,但是,更重要的,也是考试的关键,则是要“假之职事,观其所 效而后官之”②。
第二、辟召之法。此法亦贯彻“试之职事”的原则。宰相、各部门、各
省巡抚等,皆可自己选拔属吏。方法是“试之职事”。若其才能显著,则报 告君主以选为国家之官员。
第三、绝学人才的选拔。绝学,指“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之类是也”③。这些都是真才实学,而不是仅借助于语言文字即能掌握的。尤其是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以为,西学所擅长的这些技艺,在 中国古代也是相当发达的,现在大多失传,故称绝学。而这些学问,与民生 疾苦和日用关系甚密切,因此,士子当精通这些技艺。既然这些技艺皆是真 才实学,那么,考试的标准就是要观其实效;如学历者要能算气朔,学医者 要“稽其生死效否之数”④,习火器等技艺者,则要“考其果有发明”⑤否。有救百姓于水火的高尚品德,又有真才实学,便可与人君共治天下,而 为兆民万姓谋利益。这就是黄宗羲所构想的取士制度。他不是一般地停留在 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上,也不是一般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而是在政治上 提出“君臣共有天下”的主张,在教育上则主张培养能限制君权、且能建立 事功、为百姓服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