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0号文库
李白的送别诗[本站推荐]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9-1010421 10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6 12:06: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李白的送别诗[本站推荐]

李白的送别诗

送二季之江东

[唐]李白

初发强中作,题诗与惠连。多惭一日长,不及二龙贤。

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云峰出远海,帆影挂清川。

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此行俱有适,迟尔早归旋。

送纪秀才游越

[唐]李白

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

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舄吟。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唐]李白

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唐]李白

西羌延国讨,白起佐军威。剑决浮云气,弓弯明月辉。

马行边草绿,旌卷曙霜飞。抗手凛相顾,寒风生铁衣。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唐]李白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唐]李白

吾家青萍剑,操割有馀闲。往来纠二邑,此去何时还。

鞍马月桥南,光辉歧路间。贤豪相追饯,却到栖霞山。

群花散芳园,斗酒开离颜。乐酣相顾起,征马无由攀。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唐]李白

食出野田美,酒临远水倾。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唐]李白

沧江溯流归,白璧见秋月。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阴雪。

幽人停宵征,贾客忘早发。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

川长信风来,日出宿雾歇。故人在咫尺,新赏成胡越。

寄君青兰花,惠好庶不绝。

赠僧朝美

[唐]李白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赠易秀才

[唐]李白

少年解长剑,投赠即分离。何不断犀象,精光暗往时。

蹉跎君自惜,窜逐我因谁。地远虞翻老,秋深宋玉悲。

空摧芳桂色,不屈古松姿。感激平生意,劳歌寄此辞。

第二篇: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目 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2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2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3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5 参考文献………………………………………………………………………………………6 开题报告………………………………………………………………………………………7 毕业论文学生承诺书…………………………………………………………………………9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考核表……………………………………………………………………10 毕业论文教师责任承诺书……………………………………………………………………11 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12 毕业论文答辩与评审记录表…………………………………………………………………13

浅论李白的送别诗

潘 玉

摘要:送别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送别诗按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二是借离别抒写其远大的胸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李白送别诗感情基调的高昂、豪放、洒脱的艺术特征。而形成这特征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时代的原因,包括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因素,二是个人的原因,即李白胜则更胜一筹,败则屡败不馁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奋进、豪放的诗人精神。关键词:送别诗;人生态度;艺术特征

“送别诗”的格调氛围一般是愁怨低沉的,而李白的送别诗在唐以前和唐以后是一种别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这一现象是独特的,也是引人注目的。从探究李白的送别诗入手,可见其人生态度和其诗歌的主体风格,甚至与风格联系紧密的社会时代特色。“一管以窥豹”,能从这类诗挖掘出其时间纵深上的独特和空间广延上的深邃,确实有研究的必要。

一、送别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自古情深伤别,愁恨成为送别时的特定氛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从《诗经》开始对离愁别绪的悠悠咏叹便一直成为文学作品永不消解的内容,正是这种离愁况味催化了送别诗的成熟,从而使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永恒母题。

《小雅·采薇》中有一名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日出征,杨柳呈依依之状,烘托征人依恋难舍之情,今昔对比,悲苦异常,自此杨柳依依也就成了后人惜别的象征意象。当然这还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送别诗。

在《古诗十九首》中,朋友阔绝,死生之别,反复低徊,使读者悲感无端,不能自已。如“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兹。”等都笼罩着离别的愁云惨雾。

在江淹的《别赋》中这种离情别绪渲染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并以为别情痛苦之深,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秦汉至南北朝,离情始终是人们心中最柔弱的情结,送别诗的情感基调始终是悲苦、低徊、抑郁的。虽然曹植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并序》)的豪迈之语,但也不过是勉强安慰对方,宽解自己而已。

宋代以词显长,词“要眇宜修”,将离愁别绪更是渲染得淋漓尽致。如柳永的《雨霖玲》是这样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辛弃疾的《贺新郎》:“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风格沉郁悲凉。

而到了唐代,离别诗的情感基调发生了变化。绝大部分一扫前期的儿女之态,将离别之情化作豪迈之语,其中最突出的是盛唐的李白。在《广陵赠别》中,他充满豪兴地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在李白的许多送别诗里,高昂、豪放、洒脱取代了悲苦、低徊、抑郁,而成为其诗的主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李白的送别诗独具特色呢?

知人论世,我们就能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发现盛唐诗坛的大风向,而且也可以从送别诗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感觉到时代的气息,体味出时代的土壤与诗歌的紧密联系。

二、独具特色的李白送别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代因罪流徙到西域,幼年随着父亲迁居于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故自号曰青莲居士。他在青少年时就博览群书诗才横溢,又喜好击剑,广交豪雄,并饱览了蜀中山川名胜。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却又不屑于走科举的道路,25岁时便离乡远游。他一生有两次大的漫游时期,一是以湖北安陆为中心,一是以梁园为中心。在这两次漫游中,他饱览了祖国名山大川,开扩了胸襟器识,广交天下朋友,与杜甫、孟浩然、王昌龄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因此留下了许多歌颂友情、叹惜离别、抒发心志的送别诗。

别情,是人生普遍存在的生活体验。一别之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原本平衡的心境失去平衡。诗为心声,当心境依然处于惘然若失之中时,言辞就自然悲切,抑郁;当心境在短时间内失去平衡,然后因为一些别的寄托又渐趋平衡时,言辞就比较的平和、明丽。因此一般送别诗可以有几种情感:一是勉励他放心前去,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如《冬日别董大》;二是表现依依不舍的惋惜之情;三是互相激励,对以后相会踌躇满志,其中当属第二种最常见。

李白是一个“狂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狂人”,有他独特的一面,作为一个普通人,又具有平民性格。同样,他的送别诗,既有一般送别诗的情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借景物描写抒发离别之情

先看《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游子伤。离愁怨芳草,春忽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这首诗五六句写景而兼叙别,古人送别多折杨柳相赠,因柳留谐音。柳者,留也,表挽留之意。第五句“离愁怨芳草”意思是:送客之人,伫立远望,最后只见芳草不见人影。似人影为芳草所没,二者结合起来写,带有浓浓的惜别之意。前面四句都是直抒胸臆,这样有点曲折,容易加深印象,最后以“再三别”惜别之情表现得尤为强烈。垂杨依依,芳草没没,故人远去,仍挥手相别,此情此景,笼上一层伤感的柔纱,令人欲罢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李白也是极重情感的,故人远别,自然也会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情感。但这类诗作并不是很多,因而并不能代表其诗的主调。

再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杨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杨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被清人孙沫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二)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

先请看《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首诗是李白刚离开蜀地时赠给送别的友人的作品,表现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时的积极向上的心情。诗的前四句写的是行舟暂视的昼景,诗一开笔就给人以磅礴之感,渡远荆门,为的是游历楚国,然后描绘出一幅壮大的山水图画,绵绵群山,阔大原野,滚滚江水,漠漠大荒。意境高远、壮阔,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给人感官感受上的特征就是格调高昂,全然没有送别时的悲戚。五六句是诗人的想象,也同样是壮阔雄美的。全诗只在末两句点明送别之意,但也纯粹只是客观上的叙述,诗人的别情已被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取代。

我们再来看李白的名篇《蜀道难》,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平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言。”近人岑伸勉考证,此作品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不管李白的这篇作品作于何时,我还是采用詹瑛先生之说,把它划为送别诗一类,即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之作。基本意思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虽然诗人是送友入蜀,但又极力劝他不必去,为什么呢?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猛虎、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根本不同于以前的种种,全诗从一片惊叹声中开始,首先就给人一种不凡的气势,接着从茫茫太古的古老神话传说说起,古蜀道的险峻与神秘就使人不寒而栗。然后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形容爬蜀道的艰难经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以及“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悲凉气氛的渲染为描写对象,从人的生理、心理两方面,迫切召唤行人回归。

诗人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酣畅淋漓地热烈奔放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送王炎入蜀可以成为诗人当时写作的一种动机。“讽章仇兼王京”可以成为他当时写作的一种心情,因此全诗给人的感觉是无论时间地域或空间地域都很阔大,全诗的格调也是豪放壮阔的。

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之类的作品,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愿“乘扁舟浮于江湖”的洒脱;《江夏别宋之悌》中“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的豪放;以及《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中“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的阔大,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送别诗的这一特点前面已举了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论证,如果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也就是说将李白的送别诗与其它朝代的留别作品比较起来,也是独具特色的。

我们再从宋齐梁时期沈约的《别范安成》和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一番比较。

先看《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再看《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泪无穷。”

两者都是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深厚感情,在形式上都是五言律诗,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两者在感情基调上有明显的不同。

沈约的《别范安成》中有一股浓厚的悲凉感,昔时书生意气视离别为“易前期”,而如今老将至矣,生离亦或就是永诀,故诗人劝友人不要说眼前这一樽酒浅薄,说不定这一别以后恐怕不易再见了。因此此诗在浓浓的情意中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伤感和凄凉。

李白的《江夏别宋之悌》作于安史之乱(755—762)时期,前六句明朗、愉快。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现时间的悠久,李白则想到了空间的辽阔,“人分千里”“兴在杯中”“兴”指豪兴,因为宋之悌率军北上,正是建功立业之时,至此全诗豪兴满怀,昂扬向上。最末两句,有人认为是衰飒之言,泪水尽掩豪情,将全诗收在一片呜咽声中,因而将全诗定为一种哀调,其实并不尽然。诗人听到鸟吟,猿啸自得其乐,宋之悌戎装待发,志得意满,自己年华已逝(已是五十多岁),却是功名未立,因而有感于怀,一片悲愤化作泪雨,其中的原因自不待言。究其实这是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所以读来并不觉得衰飒,相反只觉得“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唐朝开放的社会氛围和乐观而上的社会心态,使诗的创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大丈夫当治国平天下”是唐诗人的远大志向,因而其诗歌风格大抵是高昂豪放的,李白则又是唐诗人中的佼佼者。

初唐时的王勃就是以诗风的高昂豪放为特色的。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能摆脱一般送别诗的旧套,不仅仅只停留在安慰惜别上面,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和乐观开朗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时代气息。然而当他被迫远离宫廷,蹭蹬下僚的时刻,那种经世致用的政治热情便化成了失意后的痛苦和愤懑。不过他并未消极遁世,而是在静以待时,待时而动。王勃在《春思赋》中对自己的前途满怀希望地憧憬道:“长卿未达终希达,曲逆长贫岂利贫。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

而处于盛唐时期的李白自觉沿着前人的足迹不但前进开拓,而且达到了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程度。如《行路难》这是天宝三载(公元774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结尾处忽开异境,幻想抱负总会有实现的一天,充满着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全诗格调高昂,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不仅如此,还有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同样体现了他送别诗的总体风格:阔大豪放。李白转徙的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篇,其中送别诗占有很大的比重。著名的还有《送友人》、《送孟然之广陵》、《劳劳亭》等,除了《南阳送客》《劳劳亭》、《灞陵送别》中含有浓重的悲苦愁怀之外,其余的格调大体是高昂、豪放、洒脱的,这种缘由是很值得探求的。

三、李白送别诗独具特色的成因 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他是盛唐时代的代表诗人,在时代的浪尘上,他的诗作必然受那个时代的影响,也必然是时代的最强音。

(一)唐朝经济的繁荣缩短了离别的距离

离别时,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都会发生变化,在唐以前中国封建经济很不发达,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到交通的不便利,再加上科举制度尚未实行,而士族门阀制度森严,文士们为了谋生,不得不离乡背井,或投奔权贵,或进谒州郡,以图谋取一官半职。于是他们“或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茕独立之思,思人抱东山之衰,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尤其在那社会动荡不安、人情冷漠的年代,世态炎凉,变故迭起,交通不便利,生活不安定,一别就会无时,更使人觉得身如浮萍。生活窘迫,只能远行,一旦临别,却又是永诀,怎能不叫人愁肠百结,悲怆涕下呢?这也就是唐代以前大多数送别诗感情基调悲戚的一个原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当时有一位西方来到中国生活过的“梵僧”写诗说:“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而盛唐更是繁盛的顶点,有一首描写当时经济繁庶的诗曰:“绫锦定益扬,刑白越青瓷。益麻集贤殿,还有杭宣越。绘画帛绢现,敦煌莫高窟。花写文锦新,新疆吐鲁番。工匠手艺精,百鸟织毛裙。骆驼载乐俑,三杲黄绿青。”经济的繁荣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国家和人们,交通运输也因此发达便利起来。唐朝的海运、河运、陆运已比较发达,以长安、登州、杭州、广州为中心建立了网络较细密的交通运输路线。这就给许许多多的商人、游子、文士带来了莫大的方便。“千里江陵一日还”虽是夸张,但也反映了河运的快速、便捷。交通的便利,自然缩短了往返流程,也缩短了离别时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如《巴日词》:“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步归。”水运畅通,船行急速,来也匆匆,回也匆匆,自然少却了长期滞留在外之感。

(二)唐文学思想定下了离别高昂的主调

英国学者威尔斯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绵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朗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唐王朝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在不危及国本的大前提下,唐统治者对各种社会思潮予以兼容并蓄,大力扶植,或听任自由,或取长补短,这便使得整个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盛唐(睿宗景云中至玄宗天宝初)的文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崇尚风骨。所谓风骨,一般指诗文书画等雄健有力的风格,唐代崇尚风骨是以建安为标榜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皆向往“气凌云汉,字挟风霜”、“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思想诗歌。这一思想主张在盛唐诗人手里实现了。他们追求风骨,而且得到了风骨。他们的风骨追求的具体表现,就是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在盛唐诗人那里很少有缠绵悱恻,浅斟低唱,不论写什么,总有一种昂扬情思,明朗基调流驻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写诗最多的是理想和抱负。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臣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差不多每一位重要的盛唐诗人,都在诗歌中表现了这种襟怀和气概,尤其早年更是如此。最有代表的李白,渴望着风云际会之际,建立奇勋,并且以为功业唾手可得,然后功成身退,功名传之不朽的强烈愿望充满于李白的诗中,使他的诗隐含着浓烈的壮大的感情力量。离愁别绪,让位于建立功业的慷慨高歌。大丈夫应当奔走四方,“气结不能言”的悲凉,离立志要做大鹏鸟的李白是颇为遥远的。“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着酒白玉壶,临行驻金羁„„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阕范侍御》)一个“逸”字,统领全篇,通篇但见一片无垠的原野,晴空以及无边无际的大海,人们好像在那里各奔前程,互不相关,然而似乎也无关心之必要。正如庄子说:“涸澈之鲋鱼,相濡以沫,相濡以湿,不如相亲于江湖。”正因为李白有着远大的理想,生活过得相当充实,所以才对送别有如此的胸襟。

(三)诗人的人生态度扫去了离别愁苦的阴霾

同是离别,在李白笔下,所写的别情好象克服了离别的伤悲,这也和他的人生态度有关。李白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抱负,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中庸,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功成、名遂、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尽管热切盼望从政,但决不放弃自己的高傲和自由,而且李白与某些消极退隐的人物不同,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始终是他一生最根本的人生态度。无论遇到多大挫折,但仍然希望有所作为;尽管悲伤悲怒已极,也不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的第二首:

“君思颖水绿,忽复归嵩岑。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这是天宝三载所作。这时李白在长安已耽了两年,由于遭到权臣的谗毁和排挤,始终没有被朝廷正式任用,他建功立业的志愿无法实现,又不愿随俗浮沉。于是,打算离开长安,重新去过隐居生活,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时诗人从心情压抑,又复惜别,但诗人并未痛哭流涕,而依然奏起一曲昂扬的凯歌。

纵观文学史,一读和送别有关的诗,我们大多被诗中的愁怨低沉的的氛围环绕,而读李白的送别诗却能心中一震,它积极、奋进、豪放、昂扬,一扫沉郁的阴霾。李白的送别诗诗借景物抒发离愁,借离别抒写其远大胸襟,其诗歌的主体风格与他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与盛唐气象有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值得后来的研究者们挖掘和深思。

参考文献:

1、谭继山.《山水诗人》.北京:万盛出版社.1983年2月

2、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2_年1月

3、刘开扬,庄户.《唐诗通论》.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8年10月

4、林庚.《唐代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4月

5、陆耀东.《唐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_年11月

6、安旗.《李白纵横探》.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8、李白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64.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10、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_

第三篇:送别诗

送别诗大全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别董大(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第四篇:送别诗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朝雨:早晨的雨.浥:润湿.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广陵:扬州.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没有了,消失了.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4]唯:只.天际:天边.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2]骤雨:阵雨.[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9]经年:一年又一年.[10]风情:男女恋情.【简析】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柳永在词史的地位:柳词在题材方面不局限于士人的情感,时见市井气息,在词的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拓宽;柳永在词调使用方面多有尝试(宋词调880,柳用百余),尤致力于慢词,善在文字转折处用强有力的仄声字,用来承上启下,成为语气转换的枢纽,让人有“潜气内转”,“摇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浑然一体,丰富了词的形式体制;柳词长于铺叙,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传情自然真挚.《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注释】:侯馆,能远望之楼.熏,香气.平芜,平坦草地.【简析】:欧阳修的意义:一代儒宗(诗文言志)而致力于娱宾遣兴的小词(词以抒情),有开创风气之功;欧词成花间词之余风,于词艺提高有贡献.陈亮【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师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篙街行.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注释】:谩,无理,轻视.北群空,谓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当场只手,犹言独挡一面.篙(gao稿)街,汉时长安城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尧之都”三句谓中原地区是尧舜禹传下来的神圣疆土.壤,土地.封,疆域.磅礴,指浩大的正气.赫,火赤貌.【评析】:此词为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送章德茂使金作.这是一首通篇都洋溢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胜信心的诗词.不见南师久两句-长久不见南宋北伐,不要以为宋朝就没人(才)了.当场只手两句-称赞章德茂能独当一面,是个杰出的使节.自笑三句-以黄河之水不变东流方向来勉励章德茂为国争光.且复穹庐拜两句-现在姑且向金主低头,他们早晚会被宋朝消灭.藁街-长安城内,外国使者居住地.陈汤斩郅支单于,奏请:“悬头藁街蛮夷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于中两句-其中一定会有以向异族称臣为羞耻的志士.万里一句-感叹金人占领地域的广阔.千古英灵-泛指古代缔造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作者小传】:陈亮(1143-1194),字同甫.他具有积极的处世精神,一生没做过官.他对写作的意见是:大凡论不必作好言语,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磁,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注释】:待制,皇帝的侍从官.新州,治所在广东新兴县.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此指中原地区.画角,号角上涂了彩色,故称画角.底事三句谓:为何会天崩地塌,洪水泛滥,万落千村,狐兔成群呢 九地,九州之地,意谓遍地.狐兔,此以喻敌人.天意句: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难诉,一作“如诉”.耿斜河,明朗的天河.斜河,一称斜汉,即天河.万里江山,胡铨受贬的远方.回首,不堪回想.白居易《招张司业诗》:“能来同宿否 听雨

对床眠.”此指与胡聚会的往事.雁不到,谓书信难通.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怀今古,怀古伤今.金缕,【贺新郎】词调的异名.【简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赞曰:“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作者小传】:张元干(1091-约1170),也作张元干,福州人.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词风豪放,为辛派泀人之先驱.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注释】: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三秦事.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一编书是帝王师:《史留侯列传》载张良在下邳圯(移)上老父出一遍书《太公兵法》示张良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小试去征西谓,张仲固西行任兴元帅只是小试其技.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指盼望车子把行人留下的意思.带减腰围,《古诗》:“思君令人老,衣带日已缓.”

第四节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

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长亭,南浦,杨柳,美酒

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 兰舟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词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咏史怀古诗词:表面在“历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却在借古讽今,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虚)与历史性(实)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今—古——今

第一首文人五言咏史诗:东汉班固《咏史》

左思《咏史》八首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

第五篇:送别诗

一、送别诗

1、《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4、《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5、《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思乡诗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咏物诗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2、《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4、《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6、《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四、写景诗

1、《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李白的送别诗[本站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