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山居秋暝》
年代:唐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日落,夜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刚刚。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5.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
7.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8.随意:任凭。
9.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10.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11.留:居。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这便是渔夫乘着月光归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归,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作品介绍】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4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第二篇: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1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王维唐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
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诗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诗村的旖旎风光和诗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诗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诗雨后的秋凉,松间明作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诗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诗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诗中有人来了。“空诗”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诗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作当空;水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诗泉清冽,淙淙流泻于诗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作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作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旁,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作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作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水无的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的无虑呃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诗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诗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诗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山居秋暝原文翻译及赏析3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解
1、螟:夜色。
2、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3、春芳:春草。
4、歇:干枯。
译文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第三篇: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最终背诵默写诗歌。
2.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事”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我们知道王维是因为《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1.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2.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3.诵读指导 读诗,划分节拍
首联221,221 颔联221,221 颈联212,212 尾联221,212
三、整体感知,具体赏析
(一)解题:山居秋暝
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1)“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2)“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3)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所以这是一首写景诗,山水田园诗。2.诗歌知识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写景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和咏怀诗五类。(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特征: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的生活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谢眺、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等。
(二)赏画面之美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根据本诗请同学们通过创造性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尽可能描写细致,语言优美。
1.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1)首联交代了什么?描写了哪些意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季节)
空山新雨、晚天秋气 空幽宁静、清新明净、气清神爽 秋山图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泉图)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1)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颔联景物写生。描写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营造了幽清明净、空明雅洁、宁静的意境。月泉图(2)诗人为什么要选取“松”、“清泉”、这些意象来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分析:这些物象象征诗人高洁的人格,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理想的境界。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松——挺拔,傲霜凌雪,坚强不屈。咏 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意象:清泉——洁净,高洁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泉。——王维赞贤士语
(3)颔联它美在哪里?(表现手法上分析)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结合,视听并用,俯仰结合,融为一体,构成动人的意境。3.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1)颈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竹林、浣女、莲塘、渔舟,营造了勤劳淳朴、平和安乐的意境。山居图(2)意象:竹——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意象:莲——是清白、坚贞纯洁、高雅的象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3)此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人用“竹喧”反衬山静,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是所闻,用“莲动” 衬托水幽,是所见。视听交错,动静互衬,颇具感染力。写人,只闻其声,侧面描写。
(4)颈联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在首联中说“空山新雨后”,说是“空山”呢? 联想王维其他的诗歌中含有“空”字(鹿柴、鸟鸣涧)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心的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5)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 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 女”“下渔舟”?
有五个作用:①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
③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⑤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6)中间两联同是写景,有什么异同?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突出自然美,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突出生活美,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找出本诗的主旨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卒章显志)经春的花草,任凭它们凋谢枯萎,我却要留下享受这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尾联中的“王孙”指谁?化用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王孙”指的是诗人自己。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四)山水田园诗鉴赏口诀
看清诗题与作者,注释背景要明了,划分节奏多吟诵,找全意象细推敲,想象联想来组装,填补空白意境妙,揣摩议论抒情句,诗人与你把心交。
五、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明净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语言清新明丽,饶有情致,富有生气。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四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并识记一些文言词汇。
4、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以动衬静的写法,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型:朗读课和导读课相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提问诗歌相关文学常识:
(1)创作朝代(2)作者及其生平(3)作品体裁(4)作品来源
2、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1)暝
(2)空山
(3)新
(4)喧
(5)浣女
(6)随意
(7)春芳歇
(8)王孙
二、精心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盛唐的诗坛,群星璀璨,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诗佛王维。王维早年曾写过很多质朴感人的诗篇,脍炙人口。像写缠绵相思的《红豆》,写思乡思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离别深情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诗,每每读,令人感怀不已。正如古人所说“诗穷而后工”,凡有成就的诗人,其仕途往往坎坷多难。王维也不例外,中年以后,仕途受挫的王维厌倦了官场的纷争,过起了寄情山水、参禅悟道、渴望归隐的生活,让疲惫的灵魂在自然山水间变得润泽愉悦。至情至性的王维自此登上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顶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一起来领略王维所创造出的诗情画意。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情诗意。
四、课文赏析
1、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 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王维的认知,然后出示课件,大致地介绍王维的生平、诗歌与成就。(2)诗歌朗读
先放一遍音频朗读,然后让学生齐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3)讲解释义
由题目入手,根据注释逐句的解释诗句的含义,包括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个别字词的妙用之处。(4)意境概述
通读全诗,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对诗文整体意境的感受,再究问他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意境的。对他们的回答加以修正、完善、归纳总结出全诗的意境。
2、整体把握,出示思考题: A、诗歌中出现那哪些意象? B、诗歌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C、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3、深入鉴赏
本诗作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灵活运用动衬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首联起笔写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先高处着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句写自然万象;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尾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4、小结。
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本文作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灵活运用动衬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5、质疑讨论
(1)关于“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两句可用来诠释王维此时的心境:“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 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2、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3、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六、板书设计:
《 山 居 秋 暝 》 王 维 ——诗人、画家、隐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自然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景。浣女归家,渔舟下流)——生活美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诗中画 画中情
山
居 明月 青松 清泉 山石 高洁情怀 热爱自然 向往田园 远离尘俗 秋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 向往田园 渴望归隐 厌弃官场 超然淡远
暝
意境: 优美、宁静、闲适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默写全文。
2、根据诗歌所描绘出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500字以上的即景抒情的文章。
第五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揣摩诗中的关键字词,并通过对诗歌意境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教学重点: 诗画风格。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词赏析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引出作者王维。
二、介绍诗人
(1)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音乐家,大画家。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
(2)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4)有人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三、解释题目
诗歌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四、通读课文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2.学生诵读:
(1)问:在诵读中,大家是否发觉这首诗歌朗朗上口,极富有音韵美?
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为诗体名。它格律严密。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问:找出诗歌压韵的韵脚。
五、鉴赏诗歌
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便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短短的四句诗,其中蕴涵的内容却是无限宽阔。(有三幅画)
1、写景句是哪几句联?从写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学生自由发言。颔联,颈联
A、描绘出清新宁静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B、动静结合(对仗工整),绘声绘色。具体分析: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仿佛自己满腹的烦躁都被月光抚平了一般。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荡涤了所有欣赏者心灵上的尘土。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从描绘景物转而描写人,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安静转而喧嚣。诗中不仅有山水之美,还有人情之美。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忘我。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理解首联写作内容,揣摩“空”的意蕴。
交代时间、地点、天气。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1)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2)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格外幽静。
3、如何理解“随意”句?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他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美好吗?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深化了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六、品析意象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七、布置作业
1、抄写一篇,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及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山村自然美---风景清幽
空
村民生活美---民风淳朴
留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诗人人格美---追求高洁
理想中的社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