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艺术特征
浅谈蒙古族题材水墨人物画艺术特征
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为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璀璨文化,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体系。本文以蒙古族文化为范畴,研究其独特水墨人物艺术特征,希望能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所促进。
引言
在传承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过程中,草原水墨画所追求的精神形态和审美追求,最具代表性,其所彰显的生命活力,以及对蒙古民族生生不息的草原生活题材,正式中国文化艺术精神所追求的精神内涵,也奠定了草原水墨人物画在中国人物画中的地位。
蒙汉文化视野下的草原文化
1.蒙汉文化交融的草原文化特征
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蒙古草原文化在汉族也更加普及,含有浓郁草原生活起的蒙古文化,开始演变成与汉族文化浑然一体的北方草原文化,这种草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不管任何时期,这种地域文化的民族心理特征与艺术遗产都是保持一致的。由于蒙古族特殊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使草原民族文化理念与美学精神更加富有民族传统特色,也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传统与文化生活特色。在中国,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的,都是中华文化长廊中不可缺好的佳作,草原文化当然也是如此,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汉族文化与蒙古文化的融合,促进了草原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容思想,同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草原文化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更加富有时代特征以及现代文化的特色,在绘画中所展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特征更加明显,研究当代草原文化的特殊意义特色,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蒙古草原文化的艺术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是草原文化的核心精髓,天,就是大自然,象征着以人为本的精神,鼓励人们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这种思想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游牧民族的思想之中,当然在内蒙古人物绘画中也能顾体现出这样的精神内涵,在大草原上,牧民长期处于靠天生活的状态中,大自然是不可能预测的,如果天气寒冷,或则是燥热干旱,牧民们就是依靠勇敢、无畏的精神,坚韧、从容的度过一天又一天,正是这种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造就了内蒙古游牧民族豪放、刚健的性格,内蒙古民族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精神特征不可分割,它们一同奠定了蒙古族水墨人物画的精神内涵。
蒙古族水墨人物画的艺术发展
追溯到上个世界中叶,蒙古族水墨人物画就出现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周昌谷为主将的“浙派人物画”,其特点是精炼、形象、传神,完美了实现了人体结构与花鸟大写意的结合,成为了中国人物画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最初的蒙古人物画中,色彩十分艳丽,人物造型妩媚丰盈,以周昌谷先生的作品为例,他将西方国家的绘画风格与中华民族人物绘画的特色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人物画本质上的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绘画技巧方面,他的作品远远超过了同期画家的平均水平,在这个使其,少数民族绘画创作中,在少数民族生活美的方面表现比较多,画家们都善于将少数民族居民劳动的场写意化,以更加直接、生动的手法展现出来,当时的人物画生活气息浓厚,比如《臧高原之舞》、《山歌》等。
在后来的发展中,写意人物画有开始步入了新的阶段,到时上个世纪后期,更多的蒙古人物画画家出现,当然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被赋予了浓重的时代气息,在艺术表现力上更加丰富,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发展,在中国很多地域,也开始纷纷建立了相关的艺术院校,蒙古人物画的发展范围更加扩大。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末期这段时间内,蒙古人物写意化在形式与内容上,可谓焕然一新,传统的写实主义形式被彻底打破,在表现题材上也得到了丰富,同时,作品也不单单被局限在笔墨与造型方面,还实现了时代精神与传统笔墨的融合。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作品更多的以反映人物个性为主,能够将人物的思想、观念、情感表现出来,此时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就是刘大为,他的作品以写意手法为主,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绘画的线条流畅,更加崇尚自然世界,使当时的蒙古人物写意化进入了雅俗共赏的阶段,他的作品即能够获得美术界前辈们的肯定,也能够获得老百姓们的喜爱。蒙古族题材的水墨画在这个过程中,吸收到了很多丰富的手法,以及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物画体系。蒙古族的人物写意画,以意向型造型手法结合浓重的笔墨关系为主要特征,同时民族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与艺术形式交汇的中介物,是该民族精神品格的核心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形式是民族精神的反映,而民族精神则是艺术形式的灵魂。作为少数民族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如果缺少了对于本民族的关注和表达,就失去了它作为少数民族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的灵魂,也就失去了他的根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绘画的影响,素描与水墨的联姻成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模式。素描人物造型的引进为中国传统人物画增强了塑造现实人物形象的表现力,但与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弱了传统中国画所特有的笔墨韵味。因此,怎样在写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凸显中国画的笔意墨籍,并还能体现每位艺术家各自不同的艺术个性,成为当代水墨写意人物画演进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水墨既要有民族性,又要使其有现代中国画的气息,画家们首先从素描入手,抽绎出以结构穿插为造型方式的结构素描作为人物造型基础,这样一来素描造型就有了与传统中国画的平面结构造型手法相契合的可能;其次,将结构素描进行第二次加工和提炼,使其转化为以单线为主的平面结构素描,只是线性结构素描和白描结合之后,更加注重结构线顺从画面人物的形体结构和衣饰结构行笔,确保在形象造型准确的基础上,发挥出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优势,既避免了中西结合后成为素描叫墨的“假国画”,也避免了不中不西,两厢不认的尴尬局面,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特性和中国画的民族性笔墨表达方式。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受到古老游牧民族的影响,几百年来,都极具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这也深深影响着蒙古族水墨人物画表达的内容,在此类题材中,一般会采用两种手段来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本身生活在蒙古族的画家,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有丰富的体验,因此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描绘也更加直接和生动,另外一种,就是曾经生活在草原,对草原的风土人情以及民族精神十分崇拜和了解,因此在创作的时候,对蒙古游牧民族的文化精髓展现的十分透彻,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值得当代画家去深入研究和借鉴。
结束语
作为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极具地域性,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所发展起来的人物水墨画,也被深深烙印了这种特性。在蒙古人物绘画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当地人民豪迈、勇猛、淳朴的性格特点以及民族精神,也能够看到典型的蒙古生活习俗和文化。研究蒙古族的水墨人物画,对汉族文化与蒙古文化的融合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意义,在蒙古族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个民族在艺术造诣上的精益求精,也应该积极承担起传承这种文化形式的责任,从民族精神出发,去深深挖掘民族文化的根源,找到民族内核,是民族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自筹项目“草原文化在蒙古族题材绘画中的价值”项目编号:NJZC274。
作者简介 :马晓东(1981-),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艺术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水墨人物画方向。
第二篇:水墨人物画教案
1.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目标,开始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急噪,意志薄弱,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的毅力,遇到困难易退缩,消沉。
2.由于学习上得不到关注,长期受冷落,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3.在家庭学校里得不到关爱,使他们的性格变的孤僻,冷漠不愿与别人交流,缺乏十几岁孩子
应有的阳光的性格。水墨人物画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及其艺术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2.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感受的基础上,研究与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人物,初步掌握水墨人物画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步骤,表现出人物的生动特点;3.提高学生的水墨表现能力和对水墨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于水墨人物画特点的了解与表现方法的掌握;难点:学生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墨色关系的处理。
一、引入
1、玩水墨:体验墨色变化
(两支毛笔,一支笔全蘸满墨,另一支笔先蘸饱水,笔尖再蘸墨。)
请两位学生上来,根据老师提示来画:画一个点,把笔斜过来在旁边再画一个长点,再快速的连画两笔,对比两个同学画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一个墨色有浓有淡的变化,一个是全黑没有变化)这就是墨色的浓淡化,同学们,两位同学同样的拿笔方式和画法,怎么会有这种不同效果?讲解蘸墨的方法。
有水有墨,才叫水墨。原来水墨这个名称是这么来的。
2、小结:水墨画是非常讲究墨色的浓淡变化。板书:浓淡
二、学习
1、出示《泼墨仙人图》学习墨色变化(1)介绍历史背景
南宋画家梁楷的着名作品,是现存的最早的泼墨人物画,寥寥数笔,概括飘逸的画法,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影响。
(2)学生说感受,说说这幅画与平时的人物画有什么不同?(表现手法和墨色两方面,这幅没有细致刻画,只是概括的画出人物的整体效果。就像是用墨泼上去一样,这种画法就是泼墨法。)板书:泼墨写意 浓淡干湿
(3)小结,自己欣赏,(这幅《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泼墨人物画,寥寥几笔就把仙人的神韵)此图画了一位仙人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憨态可掬。一双小眼醉意朦胧,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使仙人超凡脱俗又幽默诙谐的形象活灵活现。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作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把仙人的自然洒脱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2、揭题:水墨人物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墨人物画”。
3、出示《曲木家的小客人》学习技法
(1)刚才欣赏了《泼墨仙人图》,了解了水墨画的墨色,再来欣赏另一幅。问:欣赏了画想说什么?
(2)这幅与《仙人图》有什么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仙人图》时泼墨的方法,这幅是用勾写结合的方法)板书:勾写结合
4、出示《流民图》学习内容
(1)看到了什么?(强调画面上的内容)如很痛苦,很悲惨情景。没错这个内容画的特别有意义。内容表达深刻(1)介绍背景:
《流民图》,是蒋兆和作于民族灾难深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北平。除去残酷的现实,焦灼着一颗热爱祖国的艺术家的心,促使画家用自己的笔写下无声的反抗。同时《流民图》在艺术上,更是对当时衰弱到极点的中国人物画起了振耳发聩、承前启后的作用。(2)与前面两幅又有什么不同?(表现技法不同,好像很写实)板书:勾线设色,画的内容:情节故事
(方法不同,先勾线后设色,是勾线设色法。)
5、小结:
水墨画的表现形式: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与泼墨写意、勾写结合、勾线设色的技法结合起来名作就诞生了。泼墨写意 勾写结合 勾线设色
三、欣赏作品(大师作品)指导说:他是用哪种方法? 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有背景的 说说感受?
四、示范(注意边示范边讲)
这里先检查学生用笔、用墨方法,用笔:中锋 侧峰 逆锋 卧锋,用墨: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及毛笔蘸墨的方法。
1、在纸张上先定位置(在这张纸上画画在哪个位置,画多大先在心里想好),2、画人先画脸,可以用淡点的墨色,而脸又最先画眼睛,如果他有戴眼镜,就先画眼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定要细心,接着画眉毛,能反映人的情绪,嘴巴也能反映人的情绪,然后是脸的轮廓,要注意用笔的握法来控制轮廓线的墨色变化,最好做到一笔画完,除非你有特殊要求。接着是头发和耳朵,先画哪个,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来定,现在先画头发,看头发墨色要浓点的,这时候更要注意用笔方法,头发可以用卧锋,刷刷几笔就把它画出来。最后画上耳朵。头就画好了。
3、接下来就简单了,只要用很简单的大笔来画出身体,(刚好昨天比赛的薛彬老师给我们上了戏剧人物,怎么画人得身体动态,就是用大块色来画人的动态,没有画表情。)
4、身体可以概括,但是手也是重点,要画好,关键是把手的关节画好,手就会好的。
5、上色彩,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效果来选颜色,我选的是朱膘当人的皮肤的颜色,因为我想表达的是高兴开心的人。(如果是想表达愤怒的就用三绿的颜色,用颜色时可以先在旁边的纸上试试。)
6、调整,就是画上背景,背景画的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最后别忘了落款,就是写上是谁在什么时候画的,再要加上自己的印章。
注意讲墨色的变化、表现方法。
五、欣赏学生作品
六、创作
七、展示点评
第三篇:浅谈中国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人物画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人物画源远流长,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充分地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体现出中国几千年的审美意趣。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到近现代的国画人物作品,都记录了这种审美意趣的发展历程。
[主题词]中国人物画;审美意趣;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_)16-0067-03
我国古代人物画,是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也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画科。中国最早的人物画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案装饰。其中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 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描写妇女者称“仕女”,肖像画称“写真”。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中国古代人物画力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要求形神兼备。长沙楚墓和马王堆墓出土的八幅帛画中的人物肖像部分的绘画章法和笔法,可以看出中国早期人物画的一般创作规律,对后期颇有影响。今天看来,仍然值得研究,也是其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之所在。
认识中国人物画审美意趣的首要条件是读懂绘画的用笔,即讲究笔法。中国绘画深受书法艺术影响,这也是中国人物画审美的关键所在。人物画的造型,主要依靠线条,画家不仅用线条去画轮廓,也用它去表现物体质感、环境明暗、周围气氛以及画家的个性和意识。中国画的线条还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通过细、曲、直、刚、柔、轻、重等,各种线条流露出作者的审美观念。例如《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就采用了不同的线描技法。如表现面部,就用匀细流畅的细线;表现裙袍,就用较粗的长线;飘带迎风飘动,则用变化着的曲线来表现。同时,对线条的排列、组织分布,也随着形式所需求的气势来决定位置,如表现衣领和褶的纹理,就重叠用线,以加强层次感和绢绸的柔软感。两幅作品在用笔上各有侧重。《人物龙凤帛画》中女子侧面直立画中,头上方飞翔着两只体态秀美的龙和凤;画中女子戴冠垂髻,裙裾坠地,体态婀娜,一副楚国宫中细腰美人的典型形象;线条挺拔流畅,挥洒自如,一派楚楚动人的风范。绘画技法勾线和平涂相结合,线条刚劲古拙。《人物御龙帛画》以浓淡和粗细相结合,线条刚柔曲折,基本上已满足工笔人物画的要求,对工具性能的掌握与运用,也都达到相当水平。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我国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技法,这时已日臻成熟。人物造型虽显稚拙,却有较强的装饰性,为后来中国人物画技法的雏形。
魏晋是中国人物画的重要发展时期。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士族”文化的兴起,最早的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使人物画由略而精。此时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人物画论,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魏晋三大家”“陆得其骨”,“张得其肉”,惟顾恺之独得其神,从此奠定了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以形写神”的审美意趣。顾恺之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的确,即便是在今天,人物画创作也始终是围绕着象形和传神两个中心任务来进行的,缺一不可。“传神写照,以形写神”,正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中心问题和精髓。其代表作品《洛神赋》为后人所称道。画中景物让人感到被某种琢磨不定的气韵笼罩,洛神温婉含蓄、飘逸灵秀。画面中飞奔的怪兽、波涛中的洛神以及岸上诸君,布置得静动有致、相互呼应,形成一种超乎形质上的玄思的内容,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幻觉,使画面整体弥漫着一种淡雅朦胧的气氛和神韵。运用“游丝描”纤细圆转画出衣纹,平涂着色,含蓄地表达女性细柔的肌肤、飘舞的裙带。顾恺之还认为作画要突破“四体妍蚩”,使得有限的形象性情放达,不拘泥于理法行迹,其中充满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独到魅力。
古代人物画家在组织编排画面的视觉元素时,不以极端的超自然物象表达心迹,也不以远离人类视觉习惯的符号元素去作一种抽象的制作。它包容二者,在更高的层面上让其统一起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真景,也写意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体现了中国人物画独到的审美意趣。
人物画至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唐代人物画开始注意人的形体,后来转向人的衣纹处理,影响了人物画家对线条的形式美创造。通过衣纹的艺术处理,以标志人物画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吴带当风”指线条挥洒、衣裙飘逸;“曹衣出水”指线条稠密、重叠,衣服紧窄;还有“周家样”、“张家样”等是人物画中衣纹处理的仿效对象和典范,其中尤以吴道子为最。从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地狱变相》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造型中善于平中出奇、守中有变、变中求格,有几分现代绘画的特征。吴道子尤关注线条的形式美感,着力用线,又不离画神入形,形、线飘然一格。他早年线条工整细丽,颇具魏晋风韵,晚年线似莼菜条,放意驰骋,所创造的形象独具个人风貌,正如苏轼所赞的那样:以画工论,吴道子的人物画“如以灯取形……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从现在的角度看吴道子,其创作已攀上了令今人神往的高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自南宋传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提倡写意人物画以来,中国的人物画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转向重视审美作用,从注重对象的传神转向更多地抒发作者情感,仕女画、高士画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开创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反映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人物画在造型上更为精致,写实的功夫已达登峰造极的高度。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被后人定为画之能品,画面详尽的细节描绘,足显示画家是位写生高手。画面色彩浓而不艳,变化自然,借用屏风巧妙分隔空间,慢条斯理地细述实在的情节。画中主人公韩熙载虽纵情声色,却眉头微耸,心事重重,他情怀抑郁,与轻舞的女伎和周围投入的看客形成显明对比。此作画法精道,技巧炉火纯青,一种微妙的节律萦绕画面之中,轻扣观者心弦。
顾闳中用线老道,微含一点俏丽,衣冠文物、帐幔乐具的写照均有出处;作品色彩凝重,有温和的朴素感。画面整体安详稳定,略有一点忧郁的味道,虽描绘宴饮乐舞的场面,却毫无轻挑欢快之感。人物形态动中有静,引人玩味,但不触及人的潜意识与下意识,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激荡。后人将其列为“妙于形式,长于写貌,尽事物之情”画之能品。能品技巧高超,观之怡神养眼,又不劳人心神动荡,或不让人费力地由表及里地观察分析,在轻松自如中达到心神愉悦,也不失为神妙。
造型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体现艺术家的生命,中国画的笔法、墨法之经营,形诸天地万物,抑扬顿挫,浓淡枯润,笔操与人,以笔为质,以墨为文,质其内而文乎外,是画者的咏志抒怀。
有些中国画家作画逸笔草草,得之自然却又笔简而形具。“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话虽如是,实质上于随意中隐约遵守着相当严谨的规矩。作画非常讲究松而不浮、虚而不飘、巧不离形、拙亦存乎质,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是一种艺术家与生俱来的不可隐匿的精神气质的表现。例如宋人梁楷的人物画,画面多样,笔路宽厚,他那诙谐涩诞、惊世骇俗的人物造型显得毫不经意,实则外温内火,集不动声色与老谋深算于一体,人间万象尽收眼底。他的作品《泼墨仙人》,人物不修边幅,长袍大褂袒胸而行,有一种超然的随意徜徉之神态。简单而奔放的用笔,似乎特别适合这种萍踪不定、飘然来去的仙人。由于用笔大而急促,似笔毫在纸面上呼啸而过,墨色来不及渗透而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状;笔笔松动,人物的结构更趋于自然,隐含一种精神上的豁达与洒脱。《六祖伐竹》中那赤膊舞刀的六祖,憨憨傻傻,放荡不羁,得闲伐竹,自足自乐,形貌简约,略得其意而已。
元、明、清以来,虽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但接触民生、关心国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意识的文人或职业画家仍不乏人物画的优秀创作。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伯年便是杰出的代表。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在深入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中国人物画历史源远流长。六朝人重神韵,故盛行“传神”、“气韵”的审美标准;唐人正当盛世之巅,故喜好“大气挥洒”、“金碧辉煌”的绘画风格;宋代士人心态常具迟暮落寞之状,故多“萧瑟淡泊”、“荒寒”之论;元人多逸气,故“逸气论”风行不衰;明末文人好禅说,又多宗派,故“南北宗论”成为那时人们评判绘画的重要标准;清人多倡“空寂”;近代“西风东渐”,则涌现出大量中西交汇的艺术作品。中国人物画绘画风格多样,画中人物有的精妙剔透,赏心悦目;有的温文而雅,恬淡素净;有的风流潇洒;有的落寞幽怨。乃至磅礴大气,激情喧嚣,令人坐卧不安。只要出自艺术家真诚之画笔,无孰高孰低之分。
学习与借鉴古人都是为了传承最优秀的人类文化精髓,提高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审美评判的标准。欣赏别人时不迷失自己,评价作品时不盲目跟从,锻炼出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我们就可以畅游于中华千年的艺术长河中看人间万象,渐悟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第四篇: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其文化特征
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由于其特殊性的使命和身份,创造出了历史与现代文化的无数亮点。本文试就鄂尔多斯与蒙古族的关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特点做一简单的探讨。
蒙古族文化追本溯源,当然是承接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精髓。鄂尔多斯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研究表明,作为这一文化的缔造者——匈奴民族,自夏商至汉代,引领了一个漫长时期的草原文化的潮流,首创了草原民族的辉煌历史,奠定了其后数千年,直至今日的中国游牧文化的坚实基础。而这一文化和文化拥有者的匈奴人,据考古资料表明,均源自鄂尔多斯地区。
在蒙古族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继匈奴之后,较有影响的包括鲜卑、突厥、契丹、金、党项等几十个民族或部落,几乎一脉相承地继承和完善了北方游牧文化,虽然各具特色和时代烙印,但其主流文化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在蒙古族十三世纪全民信仰萨满教为主导的原始宗教崇拜方面,表现出了自匈奴文化以来上千年连续不断的文化继承。例如早在匈奴时期的鄂尔多斯青铜器上我们经常发现一类铜饰件:涡纹或旋纹的圆形饰件。这类型的图案如果联想到蒙古族文化,与俯视遍布草原的敖包情景极其相似,也许这就是游牧民族早期崇天、祭天的理念所在,是蒙古族古代长生天信仰的文化源头。
鄂尔多斯地区自匈奴之后,从未间断过的游牧民族的存在,那就是历史上所有曾经称霸草原、雄视中原的北方民族,均在其民族强盛期占据或涉猎鄂尔多斯地区。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进入鄂尔多斯,应当是在征服西夏的战争过程中,这一期间,鄂尔多斯的文化主流仍然是游牧文化,据考古资料表明在同一时期内出土的主要有明显特征的金、辽、西夏的器物和遗址、墓葬,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北宋时期汉文化特征的遗存,这都成为鄂尔多斯是游牧民族前沿阵地的重要佐证。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最后时刻病逝,由少数人秘密护送离开战争中的包括鄂尔多斯地区的西夏,与此同时西夏国王交给蒙古统治者的权力、土地、民众,并不意味着随成吉思汗“金身”带到了漠北,蒙古族留下了诸多的军队和随军的各个方面的部众承担起了对收服地的占领和管理,这些留下来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自此就长期居住在鄂尔多斯,成为历史上最初的鄂尔多斯蒙古族。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鄂尔多斯蒙古族是极具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笔者在《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一书中曾经提到的十三阿塔天神祭祀和对阿尔寨石窟的探索中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成吉思汗对西夏的最后一役,其指挥中心和狩猎受伤及养病、病逝的地点,极有可能就是在鄂尔多斯西的阿尔寨石窟及其周边的一个较大的范围内。此后元代忽必烈一系的诸位帝王及黄金家族均对这一地区施行封闭管理,划入直辖的中书省范围内并确定为皇室的育马场,同时引入藏传佛教,建立石窟寺,终年诵经祝颂,以这种特有的宗教方式纪念先祖成吉思汗。蒙古最后一位大汗,即林丹汗,在明末清初被迫自蒙古东部地区逃奔到西部的途中,途经这一石窟寺时施行了毁灭行为,笔者认为这应是林丹汗遵循蒙古古制,对成吉思汗的去世地实行保密性的一项措施。可见,鄂尔多斯蒙古族从最初就肩负着一种神圣的重任,尽管他们自己可能并不十分明确,但从其流传至今的大量的民俗现象中不难看出,从其居住到这里以来就默守着一种职责,遵循着一种定制,对古老而遥远的十三世纪蒙古贵族文化不加以任何的改变,也很少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这一点如果对照历史,对今天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风民俗、民间故事传说、歌舞艺术等进行比较则显得越发清楚。
元朝灭亡到明中叶这一时期,蒙古北元政权不稳,已完全无暇顾及鄂尔多斯地区,这一地区的蒙古族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相当长的时期,直至达延汗之后,蒙古族统治者重新统一,又有蒙古族逐渐进入河套,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以祭祀、供奉蒙古族帝王、黄金家族圣灵、圣物为专职的鄂尔多斯部移牧这一地区,并将一应供奉对象分散到河套之内丰美辽阔的草原各处,这时,河套之名渐为鄂尔多斯部名所替代,鄂尔多斯蒙古族成为了这里的主导民族,也进入了又一个兴盛时期。
自从鄂尔多斯部驻牧这一地区以来,历史在这里开启了民族文化新的一页。鄂尔多斯蒙古族作为这一地区最后的游牧民族,自明中叶以来为蒙古族中一个重要的部落,在清代按盟旗制划分成七个旗,逐渐地以旗为单位,文化上出现了细微的一些差异,但在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为主线的背景下,总体上仍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统一性、传统性。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又出现了文学艺术创作上的高峰期,大量的历史著作、祝赞颂词、文学作品、民间歌舞等纷纷问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鄂尔多斯蒙古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鄂尔多斯蒙古族经过两次集中的迁入,形成了今日分布的格局,而这种格局也奠定了鄂尔多斯蒙古族在所有蒙古各部中唯一的一种特殊性。
首先,他的组成都与成吉思汗本人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前者是在成吉思汗生前至此,死后承担起特殊的职责而留下来的;后者是在成吉思汗秘葬后设立八白室时形成,然后辗转护卫圣灵成吉思汗至此的。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与成吉思汗结有生死之缘。
其次,正因鄂尔多斯蒙古族组成的独特性,众所周知,他肩负着全体蒙古族所赋予的神圣的对先祖、先帝、神灵般的成吉思汗及其他圣贤、圣物供奉祭祀的职责。
第三,由于使命的特殊性、重要性,蒙古族的每一个部落、每一个人在组建这样一个群体时都是积极地争先恐后,并以此为荣。组建该部落以对成吉思汗生前的效忠和贡献,形成了各个阶层的划分。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构成不是单一的部落成分,而是囊括了几乎13世纪蒙古高原上统一的蒙古帝国旗帜下的所有大小部落、姓氏和群体的精英。
第四,因为祭奉成吉思汗为代表的帝王圣灵、圣物,由忽必烈钦定过的诸多规章制度不允许任何人加以改变,使得这一群体始终严格按传统方式从事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按草原民族几乎不变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代一代地生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受到了其它文化的一些影响和打上了一些时代的烙印,但并没有较大的变化,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基本上保留了蒙古族十三世纪的诸多文化特征。
第五,由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构成是由成吉思汗当年的各部落精英组成,加上所受使命是蒙古帝王、黄金家族的重托,从其传承的文化层面而言,具有蒙古族最高贵的文化属性,既有蒙古族宫廷文化、帝王文化,同时也有古代蒙古文化精典和秘籍的传承,不仅是现代,就是古代也是通常百姓无法了解和知晓的诸多文化细节及内涵,都在这一群体中按惯例常年延续着,直至今日仍浓重地存在并表现出来,成为蒙古族文化的瑰宝。虽然,受到近现代文化前所未有的影响,但仍不失其固有的面貌和特征。所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具有蒙古族古代帝王文化、宫廷文化的典型特征。
第六,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历史上是由层面较高的组织构成并肩负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汇集和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产生了无数在蒙古族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例如古代的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在蒙古族放弃萨满教的原始崇拜,引进藏传佛教的过程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萨冈彻辰在明末清初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蒙古源流》一书,其后不久的罗卜藏丹森又完成了《黄金史纲》一书,这两本书堪称蒙古三大历史巨著中的两部;著名的独贵龙运动,成为近现代反帝、反封建的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与此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贺希格巴图、伊湛纳西等人物影响着近代蒙古文坛。尤其是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引领着蒙古族一代潮流,鄂尔多斯蒙古文化成为蒙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得到发扬光大。鄂尔多斯民歌和舞蹈在当代成为蒙古族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备受推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舞蹈《鄂尔多斯舞》、电影《鄂尔多斯风暴》风靡全国大江南北;近些年来《森吉德玛》、《鄂尔多斯情愫》等大型歌舞节目和鄂尔多斯蒙古剧《银碗》轰动国内外艺坛,在全国获奖。《鄂尔多斯婚礼》民俗风情表演、鄂尔多斯筷子舞、盅碗舞已打造成为蒙古族知名的艺术品牌;文坛方面,史界书籍大量出版不衰,特别是鄂尔多斯市组织编著的《蒙古族通史》,更成为蒙古史学界前所未有的宏篇巨著,影响深远。
第七,以成吉思汗八白室、成吉思汗苏勒德为核心的蒙古帝王祭祀文化,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形成的核心凝聚力,也是古代蒙古文化的活化石,其文化价值弥足珍贵,在国内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人文价值。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在藏传佛教盛行数百年之后,在鄂尔多斯仍然有古老的萨满教文化的诸多属性,这在其它蒙古部落是无法保留的,因为明清时期统治阶层实施的改教措施,严禁萨满教信仰公开活动,但在鄂尔多斯遵循古训的帝王祭祀活动,按制不允许改变,使以萨满教为主体的十三世纪的完整的祭祀、供奉形式都保存了下来,与其相一致的民间信仰文化也相随得以存在,并鲜活地呈现出来,如对十三阿塔天神的祭祀、塔并乌兰蒙古公共墓地葬式的流传都是如此。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作为游牧文化发祥的策源地之一,蒙古族继承了其文化精髓,鄂尔多斯蒙古族自成吉思汗时代入居这一地区以来,便与成吉思汗这一世界伟人结下了生死的源渊关系。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与文化,掀起了蒙古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次又一次高潮,引领着蒙古族文化的潮流。如今,鄂尔多斯蒙古族已经迈出了时代文明的步伐,传统游牧方式和文化观念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出数千年的游牧舞台。然而,作为历史,作为文化,我们有责任加以挖掘继承和弘扬,也应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特色来加快推动鄂尔多斯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步伐。
第五篇:水墨艺术感想
水墨艺术感想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水墨艺术,它让我了解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使我受益匪浅,这是我们平常接触不到的。
水墨画也就是中国画,以墨色为主,以丹青色彩为辅。1840年前为古代水墨,以后称为现代水墨。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我带着一种对中国画的好奇学习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到:水墨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之,浓、淡、干、湿、焦。南朝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及到的六法为: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水墨画侧重于“气韵生动”追求意象表达,传神尽在阿堵。还讲究中锋用笔,十八描。
当然这只是我了解的一小部分,既然要学肯定还要有作画的工具了,我们也要学习一下来点文人气息。笔、墨、纸、砚、那可是缺一不可的呢!首先笔:有湖笔、宣笔、还有江西进贤之笔。墨:北京一得阁的,油墨,松墨。纸:有生宣和熟宣,主要看加没加矾。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四大名砚等。工具齐全开始作画,水墨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由于我们是初学者老师先从最简单的教我们。我们画了竹子、牡丹、荷花、荷叶等,虽然画的不好但是我们都很用心的画着,在课堂上一遍一遍,一张又一张,不画不知道原来水墨画不容易的,用笔,墨的浓淡,真的难呢,看来画一幅好看的水墨画要花的时间和精力可不小。看了几位大师作画,那笔可是游走于行云流水之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呢,后来我们又学习了画水墨的一些技巧,那是我想不到的做法。用洗衣粉、用盐等就可以做出肌理效果还不错。我们尝试了几遍,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原来还可以这样。我们还看了关于水墨的动画制作,这种形式很有意思记得小时候就是看小蝌蚪找妈妈,现在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种就是有中国印记的国产和日本动画完全区别开来。在这17周的课程中我还知道了许多文化大家如:朱耷、石涛、扬州八怪、吴冠中、海上三任、郎静山、张大千等。
之后我们做了一张水墨海报,第一次做水墨海报,我们都想把自己认为好的用在里面,要选择好的素材,多多的画几张原稿,还让书法班的同学学几个漂亮的书法字。我的海报的主题就是“水墨徽州”用了一个毛笔画的不完整的圆上面留了飞白,然人感觉透气、意犹未尽。在里面是徽州特有的马头墙,马头墙正上方竖写着水墨徽州四个字,还有一个水墨徽州的印章,起初我还在墙上做了一些斑驳的痕迹,我的整幅画面挺简单的黑瓦白墙。我想通过这些传达在古香古韵的徽州在岁月的流逝中给我们留下的是斑驳的印记,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我们应该好好地传承下去。在老师点评时说我的章不对,不规范、想表现的太多,当然也有肯定的地方,之后我又做了修改。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出去写生我们画的风景老师说我以后可以画国画,虽然没有选择国画专业但是通过上这次的水墨课我对中国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中国的审美有大众文化、雅俗共赏、变态文化。我觉得水墨画真的是陶冶情操的,怪不得古代的文人雅士都爱游山,写诗,作画。看看我们那拿笔的姿势就很有范,一看就是文化人。水墨画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涵养,还有文化底蕴。见识有多少,画了就知道。我很喜欢古典的东西,水墨画也是其中的一个,中国的文化还真是博大精深,其中的韵味还需我们慢慢品读。水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与素描是不同的,水墨是我们中国本土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不能摒弃的、根深蒂固的。它传达着一种特殊的美,雅致,清幽,营造的意境氛围是素描所传达不了的。当然老师在课上讲的是书本上无法找到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思维,我从不了解水墨到现在开始懂得这是一种进步。我现在愿意去自己找寻一些关于水墨的人和画,可以运用到我们现在的设计中去肯定是好的,可以这样说,从老师的课堂上让我对水墨画有了兴趣,感觉到了乐趣,我觉得这也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