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
名词解释:
1、经济史: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学科,是阐述和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学科。
2、宗法制:是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各级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享有对祖先的主祭权和财产继承权,其他嫡子和庶子只有被分封和对祖先陪祭的权力。
3、井田制: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4、工商食官:是西周工商业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当时,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经营管理,官府手工作坊有司工负责,王室和诸侯都设司工,并且还设有工正等专业作坊的工官。在官府作坊干活的手工业工人称为“工”
5、王田制:公元8年王莽实行的一种土地改革制度,其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企图以此来遏制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其规定为:男丁不满8人,而所占土地超过900亩的要退出超额部分,分给同族、邻里、乡党;无田农民按一夫一妇百亩授田。由于其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的农民与封建地主的利益,遭到反抗而失败。
6、五均赊贷:王莽改制时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社五均官,负责评定物价,收购滞销物资,经管赊贷等经济活动,是为“五均赊贷”。
7、六筦:王莽改制时有国家经营盐、铁、酒、铸钱、山泽、五均赊贷,是为“六筦”。
8、三田制:西周实行的轮荒休耕制,具体方法是把土地分成菑、新、畲三种类型,菑田种一年休耕两年,新田种一年休耕一年,畲田是种熟了的好地,不需要休耕。
9、度田令:面对西汉末年以来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当时土地占有的实际情况,刘秀于公元39年颁发了度田令,度田,即丈量土地,包括核实户口。
10、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由于在同一地块上作物种植的田垅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它在用地养地、合理施肥、抗旱、保墒、防倒伏、光能利用、改善田间小气侯诸方面多建树。
11、区田法:是西汉成帝时期汜胜之在关中总结、推广的一种耕种技术,其本质特征在于规划种植的“区”,实行作物点播密植,深耕积土和施优质肥料,并保证不缺水的耕种方法。这样做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且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
12、曹魏屯田制: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管理最严、成效最好的屯田。建安元年,曹操以百万口青州黄巾军为基础,在都城许下正式确立和推广屯田制。曹魏屯田制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按军队的编制进行组织和管理,而民屯则是以中央大司农为首逐层向下进行管理,屯田制的推行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以及曹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13、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
14、丁中制:隋唐时期,户籍按年龄划分为黄、小、中、丁、老,以此作为纳、免课税的依据,称“丁中制”。
15、杂户:是对特殊人户的总称,主要是指从事专门职业、有专门技艺或政府为某种需要而单独管理使用的人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于良人,一般带有强制性的编制。
16、商税:中国古代对商人贩卖商品及其他商业行为所征收之税。
17、市租:指商业税。东晋南朝政府设市官管理市场,在市区内贸易的商贩则需交纳市租。
18、估税:古代的一种市场税,也可以说是买卖交易税。为东晋时设立,并为以后的宋齐梁陈所实行,北方各政权未见此税。
19、关津税:即通过税,三国时期有过向过往客商征收此税的记载,税率基本为1/10,关津征收的主要对象是过往频繁的商贩。20、二地主:向地主租入大量土地,自己不劳动,转租于他人,收取地租,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的人。是地主阶级的一部分。称为“二地主”。宋时,封建租赁关系发展更为复杂,“二地主”大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有关“二地主”的出现,在唐朝中期就有记载。宋代“二地主”的大量出现,形成了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土地租种者三者之间组成的封建土地租赁关系。普通农民要承受地主与“二地主”的双重剥削。
21、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其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因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夫长)而得名,300人为一孟安,10孟安为一谋克。最初是单纯的出猎组织,后来变成平时出猎、战时作战的组织。
22、合种制:是佃客用自家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种地主的土地。秋收后,除留农业税和种子外,一般用自家耕牛的,产量对分;用地主耕牛的,只分得四成或三成。
23、承佃制:是佃客向地主租种土地时,交纳定额地租,数量多在50%左右,不同地区租率会有所区别。定额地租的收取,一般不论收成好坏,佃农必须按契约交租。
24、农牧之争:蒙古在入主中原以后,统治集团内部对于在汉地是实行游牧,还是实行农业生产的争议,一些蒙古贵族认为应该废农田为牧地,另有一批人则主张适应汉地的农耕经营管理方式。后来,蒙古大汗采用了耶律楚材等人的建议,用汉人,采用汉法,实施了以农业为主的耕种方式。
25、黄册:又称明代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等信息,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黄册的实行加强了明朝对全国人口的控制管理,保证了封建国家的税收和徭役。
26、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明代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挨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标明所有人,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图册的制定加强了政府对于土地的控制能力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27、粮长制:粮长制,重要的田赋制度,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明代田赋制度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部分。粮长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区的田粮催征、经收、解运诸事宜。
28、塌房:又名邸店。宋以后寄存商旅货物的场所。商人、军队、官员、寺观都有开设,寄存者须向主人支付寄存和保管费用。明朝为商人储存货物之用。
29、均徭法:明代三大徭役之一。因按户等人丁编排,均输徭役,故称“均徭”。均徭法创行于江西,1437年在全国推行。凡省、府、州、县衙门的杂色差役以及杂项劳役的折价,都属均徭。弘治、正德年间,除亲自服役者外,一部分均徭折成银两缴纳,前者叫力差,后者叫银差。后来,也有力差折银者。明代中期,因朝政腐败,官吏里胥因缘为奸,均摇遭到破坏。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行一条鞭法,均徭并入田赋征收。
30、一条鞭法(地丁制度):一条鞭法是中国明代中后叶,一项赋役方面的重要改革。即先将赋和役分别合并,再通将一省丁银均一省徭役;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最后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代表了16世纪明代管理者试图获得一种理想状态的各种努力:徭役完全取消;里甲体系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实质含义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残留的人头税都将并入田赋之中。而纳税人可以通过分期支付单一的、固定的白银来履行对国家的义务。
31、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32、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在这种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33、海禁:清朝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配套施行了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政府规定的通商口岸有4个,这4个口岸可以理解为有政府设立海关的口岸。乾隆年间(1757年),乾隆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的对外贸易,只留下广州海关允许西方人贸易。海禁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简答题:
1、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特点
先秦: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起源与早期发展、多元一体化民族、经济、文化格局形成阶段;
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经济格局的奠定;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大波动及转型时期; 宋辽西夏金: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及其发展;
元明清:社会经济曲折发展及新经济因素的出现与扩展。
2、私有制、阶级的产生与国家的形成的原因
私有制的出现,一方面与个体家庭有关,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劳动和经营是产生私有制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与商品交换有关,交换关系的扩大为氏族首领利用职权,化公为私提供了条件。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会发生贫富分化。而贫富分化的加剧,也从而使阶级得以产生。具有特权的氏族、部落首领为了获得和扩大私有财产,不断发动战争,在这种情况下,部落开始联合,并产生了军事首领与部落联盟会议并存的制度——“军事民主制”,这时国家便已经开始形成了。
3、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
首先,国家土地所有占据优势;其次,私人土地所有制广泛存在。总之,国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私人土地所有制并存是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
4、西汉前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政策:
首先,裁减军队,使大批劳动力回归土地; 其次,复故爵田宅,使流民回归乡土;
再次,使大批奴婢免为庶人,恢复其自由人的身份。除此之外,西汉政府还多次颁发“劝农”诏书,鼓励生产。抑商政策:
首先,降低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其次,实行盐铁专卖,平准,均输政策。
5、西汉晚期社会矛盾尖锐的表现 一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土地高度集中;
二是奴婢队伍不断扩大,元帝时,政府官奴就达十余万人;三是大工商业主势力膨胀。
6、曹魏屯田与吴蜀屯田的比较 规模上:曹魏屯田规模最大
时间上:曹魏屯田最早,吴国其次,蜀国最后
成效上:曹魏屯田管理最严,最见成效,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屯田制的实行为北方及曹魏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吴国屯田也分为军屯和民屯,大规模屯田对稳定政权和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蜀国以军屯为主,并且随着军队的进退不断变更屯田地点,汉中为主要屯田区。
7、北朝的均田制
答:北魏均田制是在当时地旷人稀、人民流散、土地荒芜情况下,为了把劳动力重新安置在土地上以便征收一定的租调而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北魏均田制实行“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意义:
(1)对北魏拓跋族进入农业社会有一定意义。
(2)农民通过均田制,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相对固定和减轻,可以过较为稳定的生活,这对发展和改善生产和农民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
(3)均田制也是解决土地劳动力相结合的新形式,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8、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主要内容:
简括户口,落实税收;整顿各种名目的职役和徭役,抑制脱逃正役现象的泛滥;扩大以实物或货币代役的范围;加大按户等和田亩征收的户税、地税的数额;用裴耀卿主持漕运改革,实行分段运输法,增强运输能力,解决关中缺粮问题,稳定中央政权。
9、两税法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公元780年实行 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户籍,按丁壮和财产排定户等;“元额”以大历十四年(780)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分摊;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无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
积极意义:使税制得以统一,同时以资产为主的征税原则适应了中国封建经济及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扩大了征税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使劳动者对国家的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消极意义:实施不久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长期不调整户等,使赋役负担贫富不均日益严重;两税税额不断增加,使百姓生活更加困难,从而为唐朝走向衰落埋下伏笔。
10、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战争对北方的破坏级流民的南下;(2)地理环境的差异与变化;(3)农业经济本身的规律;(4)生产关系的落后;(5)南北方人各自的行为模式;(6)综合因素。
11、农作物种类的表现
一是水稻的广泛种植。随着南方徒弟开垦面积的扩大、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及对灌溉工具的改进,水稻的种植得到普遍推广,尤其是麦稻复种制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二是唐中叶以后南方的经济作物特别是茶叶得到长足发展,长江中下游级福建等是主要产茶区,茶税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收之一; 三是蚕桑业的发展和种植地区格局的变化。至唐前期,蚕桑业的主要产地在北方,唐中叶以后,主要在南方发展,不仅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其商品化程度也大为提高。
12、多个政权并立的原因
各个政权的军事实力都不足以达到吞并其它政权的实力,宋政府虽然积贫积弱,但经济发展远比其它民族政权好;而金,辽,西夏则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汉化程度高,经济发展程度虽然没有宋朝来得高,但军事实力较强,加上各个政权基本上有着比较好的地理优势,因此想要消灭其它政权比较有难度,同时各政权之间的征战的结果基本上都以和议为结果,例如宋辽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等,从而使得各政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因议和而换取的相对和平时期,对南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总结以上可归结为:少数民族军事实力强,中原丧失燕云十六州的保护,宋的经济文化较为先进,弥补了军事上的软肋,从而导致政权之间总体实力对比的相对均衡。
13、宋政府为了稳定统治,发展经济,增加税收采取的措施 主要内容:召集流民,奖励垦荒;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并对归业的农民贷给耕牛、种子等;同时,大力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乡里设农师,指导农业生产,传播农业经验;鼓励开发农业技术和引进优良物种。
14、土地所有制结构变动和契约租佃经济的确定(如何确定)宋代推行不抑兼并与自由垦土的政策,直接导致了两宋时期土地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继续衰落,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渐居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同时,在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又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而属于自耕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数量只占很小的比例。而这种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宋政府从自耕农手里获得的税收极大地减少,从而迫使其从租佃方面下手,宋代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这时农民有了更多的自由,而这又促进了契约租佃制经济的确定。
15、人口南移的影响 对于南方:
(1)为南方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增加了劳动人手;(2)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以及生产工具的制造方法,从而为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
(3)使南方接纳了原来北方的精英群体,从整体上提高了南方人的素质,从而使南宋时期江南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4)局部地区造成人口过剩的压力。
对北方: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人才大量流失,资金,资源,技术,知识,传统的人口结构与文化氛围的丧失。
16、宋代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各个手工行业都有发展,且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进步较快,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二是对手工业者的招募制代替了劳役制;
三是在各类手工行业,国家主要采用收税形式的经济手段来代替原有的对手工业的管理方法;
四是出现了非常多的专业化的手工业经营者,对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有积极意义。
17、元代采取的重农措施
设立劝农司,掌管农桑水利,指导和监督各地农业生产;编辑《农桑辑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下诏禁止占民田为牧地,限制抑良民为奴,以保护劳动力和耕地,招募流亡,鼓励开荒;开展军民屯田;中央设立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兴修水利,修理河渠等。
18、明政府发展经济实行的措施
奖励垦荒,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整顿赋役制度,编黄册和鱼鳞图册;发展手工业、商业,对手工业工匠实行以银代役,使手工业者获得更多的自由,对商业则采取轻税保护政策。
19、清代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
奖励垦荒以及颁发相应的土地政策,停止圈地和实行“更名田”;废除“逃人法”;整顿赋役制度,编修《赋役全书》;兴修水利,治理河患;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在手工业方面,废除匠籍制度,并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工商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重视粮食贸易,定额收税,弛海禁等。
20、一条鞭法的内容、意义
是张居正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行于嘉靖九年。
主要内容:将赋役合并,摊部分力役于田亩之中;合并各种徭役项目,以“雇役”取代“力役”;赋,役均以银两折纳,“一概征银”;赋役的催征、收纳与解运由民办变为官办。
意义:是我国赋役制度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将赋役分征变为赋役合征,简化了征收手续,减少了官吏贪污受贿的机会;限制了豪强地主对于国家赋税的争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削弱了应役者对于国家的人身依附,使其生产积极性提高;实行田赋征银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21、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域
答: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景德镇的制瓷业。
2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条件 一句话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明代中后期。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地区——江南。
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生产者变成资本家;商人直接支配生产,由商人变为资本家。
⑤资本主义性质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家与工人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纯经济关系。
2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重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2)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主、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结合巩固了封建经济结构,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中国封建政权对工商业的直接控制和摧残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明清的闭关政策限制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对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吸收。
24、《南京条约》的时间、内容 1842年签订
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取消“公行”制度和中国进出口“均以秉公议定”;
25、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渗透的原因及进程
一、列强攫取了中国海关管理权 1.从关税协定到夺取海关管理权。
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为进一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攫取海关管理权成为重要目标。过程 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②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驻上海的英、法、美三国领事,趁机派兵侵占了设在上海租界内的中国海关,夺取上海海关的管理权。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将上海海关制度推广到各口岸,由英国人总司其事。
④总理衙门建立后,任命英国人赫德等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总税务司掌握海关行政、用人、财务大权,中国海关和地方海关的高级官吏由外国人担任,中国人只能充当下级职员。
二、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形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2.具体形式 ①鸦片走私更猖狂
②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狂潮 ③压低价格收购原料
三、贩卖华工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西方殖民者诱骗掠拐华工,将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剥削中国廉价劳动力,掠夺中国劳动力。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但早期资本输出已开始。19世纪70年代以后则以资本输出为主。1.形式
①办洋行;②开银行;③经营轮船公司;④设工厂。
26、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为主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自由资本阶段,对国外的经济掠夺主要表现就是掠夺殖民地的原材料和侵占殖民地的销售市场,把掠夺的原材料运到本国进行加工,然后出售到殖民地市场以获得高额的利润,这种侵略以坚船利炮为手段进行的,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大大提高,单纯的商品输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此时的趋势是资本输出,瓜分世界,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商品输出导致我国当时手工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而使得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得以扩大,从而为资本输出提供了条件。商品输出所产生的利润已经不能满足帝国主义者的需要;资本输出直接在殖民地开办工厂,在殖民地内掠夺原材料,掠夺大量劳动力进行加工,将工业产品直接在殖民地内高价出售,使得殖民者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第二篇:中国经济史
一、名词解释
1.禁榷制度:是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干预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政策。目的是国家通过官营商业与商人争利,它是官人充当大商人的结果。
2.均输法:“均输法”是宋代王安石的新法之一,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宋代赋税部分征收实物,当纳税户在购买实物时,大商人从中操纵把持,加重纳税户负担,并影响国用。
3.平准法:由政府主动出击,在物价很低时,以市场价大量买入!而物价上涨过高时,则平价卖出,以打击商人哄抬物价,保持物价的平衡。
4.市舶司制度:市舶制度出现于唐代,完善于宋代。所谓市舶制度,就是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制度。宋代有《市舶法》,元代有《市舶司法则》。依据法则,国家在通商口岸设立市舶司,其职责为:①、负责向来华进行贸易的外国商人颁发许可证书,外国商船须持许可证才能进出中国指定的港口。②、征收舶税,按照货物的种类收取不同比例的进口关税。③、收买舶货。
5.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唐代以前,国家富强,很多国家前来寻求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仅南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南海诸国通使的就有九国之多。这些国家使节来朝贡,货物由朝廷处置,广州祇负责过境和接送任务。在唐朝之前,这种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
6.唐两税法: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量出以制入的财赋征收原则;所有赋税,均并入两税之中;行商按三十税一抽取商税;征收时限,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关于户籍管理的附加规定;保障两税的权威性。
7.摊丁入亩: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二、简答题
1.分析古代土地所有制变迁的过程
答: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2.传统租佃制度有哪几种,不同租佃制度对农民的影响如何?
答:产生:春秋时代地主阶级对井田制进行改革,在土地经营上有创新,创造出租佃制. 发展:魏晋南北朝产生屯田制,唐朝出现包佃制,宋代出现”撤佃”现象.
影响:形成持续千年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农业经济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没有发展的活力.
3.简述明清赋役制度的变化
答:明朝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清朝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十五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4.试述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及其成因
答:
1、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
(1)秦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经济波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末年的农民战争和三国间的战争等共有三次打的破坏,在此后的和平时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此期间战乱频繁,重庆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3)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反复波动,这期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4)宋代到元末的经济动荡,宋代采取的制度措施,经济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元末又遭到破坏。
(5)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一个黄金期,但其中也有停滞的破坏现象。
2、产生波动的原因(1)自然灾害
中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低,完全是靠天吃饭,另外,中国历史上基本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特点使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减弱,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周期是构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原因。(2)少数民族的进攻南迁
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这北方游牧族对中原的进攻和南迁,而在大规模南侵过程中,往往造成社会经济的严重后果破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倒退。(3)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中国地主制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则必然发生土地兼并,通过农民战争土地实现再分配,重建自耕农体制,但与同时,这种生产关系调整的方式却造成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只要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兼并就不可避免的还会发生,农民战争也同样还会发生。
(4)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
小农经济始终处于贫困破产的边缘,一旦出现意外的变故,如自然灾害,小农经济就大批破产,从而不得不出卖土地或被迫夺走,从而出现土地兼并引起的农民战争,造成社会生常理的严重破坏。
一 名词解释:
1.买办:清初,买办专指为居住在广东十三行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购人或管事,后来逐步发展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居间人或代理人。
2.庄票:旧时钱庄发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记名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视
同现金。
3.北四行:天津盐业﹑金城﹑大陆和上海中南四家银行的合称﹐为中华民国时期北方金融集团之一。
4.《公司律》:是清朝于1904年仿效西方关于资本主义近代工商
设立,组织,活动等方面的最早的立法
二 简答题:
1.简述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1)缺乏现代的理性政府(2)商品市场的不发达(3)农业近代化的步
伐缓慢(4)缺乏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5)农业生产再投资的制约(6)缺乏稳定的政局
2.论述近代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状况
答:与人力手工小规模的传统生产相区别,近代工业指采用动力和机
器进行生产,雇佣工人在30人以上的工厂。主要包括采用机器生产的制造业、矿业和公用事业。发展条件:
1、外资在华投资设厂,将其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方式引进中国,并引起国人注意,开始效仿。为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师范和带动作用,并为后来的华资企业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部分技术工人。
2、洋务运动中的官办近代工矿业以购买西方新式设备、制造武器、船舰、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发展,进而发展到近代民用工业的初步建立,使工业化得以向个部门发展。
3、民间开始投资工矿企业,不仅越来越多的买办、商人、华侨独立兴办企业,而且部分手工作坊也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发展为近代工业。发展状况:
1、清末近代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大小企业并举,其中以小企业为多,技术落后、竞争力低下。企业集团出现,大企业负债经营,但一战结束后外资势力卷土重来,许多华资企业开始转入萧条和停滞状态。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法规和措施,近代工业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史上应该说是比较快的。
3、战时工矿业的发展战时国民政府对民营资本工业采取积极扶持政策,使得民营工业有较大发展,但1943年后走向衰落,不少企业停工停产。
3.简述中国近代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应的社会功能。
答: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部分。人们一般
讲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内容概括为同业拆借、证券买卖、外汇交易、黄金与白银的买卖、票据贴现、申汇买卖、货币买卖等七个方面。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和货币贴现。票号是经营汇票的专门机构,而由银行所经营的汇票承兑和各种商业票据的贴现业务,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并且仅局限于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货币买卖、申汇买卖、黄金与白银买卖,甚至外汇交易都同当时的货币状况密切相关,并随着货币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在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之前,各地所使用的货币及记账单位非常混乱与繁杂,从而形成了各种货币相互兑换、买卖的市场,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银两汇总与资金划拨的申汇市场。由于中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货币本位不同,随着贵金属的国际流动,以及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投机,从而形成了标金市场与大条银市场。但金融市场的运行主要是通过各种证券的交易来具体进行的。证券买卖不仅是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而且也直接联系着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反映了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
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什么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答:(1)对国际因素和国家安全与统一问题的考虑是重要因素;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同时西方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也使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更为迫切。战争是靠实力来说话的,所以中国必须发展国防工业,而国防工业的发展又是以重工业为依托的,况且,发展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也需要工业的巨大支持,否则农业耕种的机械、灌溉的设备、化肥和农药也没有来源。(2)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示范效应;
苏联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20世纪前半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骄人成绩,引起西方国家的高度关注,也备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推崇。(3)重工业不发达是制约国内其他产业发展的瓶颈;
从西方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重工业生产部门为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提供了原材料与机器设备。从当时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现实来看,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难以承担此重任,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期望通过进口来解决机器设备的问题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必然会成为当时的最佳选择。
(4)政府主导下的国营经济,特别是生产资料企业,具有内部循环的特性,可以实现内部化的增长;
工业投资扩张,特别是在重工业领域的加速扩张,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
2、计划体制时期,工业化建设主要分哪几个阶段进行,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阶段,1953—1957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
这一阶段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其背景为1952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可供借鉴;其方针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体实施为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同时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合理调整工业布局。这一阶段我国工业的转变从国情出发,合理规定国民经济的速度和比例,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并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阶段,1958—197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受挫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1958年,颁布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使工业建设受挫。大跃进在经济上,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倾思想更严重。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生态上,生态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后来的粮食生产。
其后,文革对工业建设又造成严重破坏。文革时期,工业企业管理制度被破坏,经济效益下降。不少企业管理混乱,劳动纪律松弛,一些地区和企业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争斗,导致生产长时间上不去。不少重点工程建设受影响。不少工厂在政治运动中,设备损坏。
第三阶段,1978至今:社会主义工业化新时期
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
现阶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3、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
答: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下的初步转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中共中央及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整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同时农村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在农村改革热火朝天推进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形式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下转型的全面展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强调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取向,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了改革市场取向,而且提出了一个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这几年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远未建
立,新旧体制摩擦加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激化,改革出现波折,但这只是前进中的波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新体制的初步建立
治理整顿期间,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1992年,中国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加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上而下主要实行单项突破,必须由政府加强全面规划,自上而下总体推进,充分注意各方面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在继续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
经过1992年后的进一步改革,到2000年,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初具规模,市场已发挥了对资源的基础作用。然而,改革远未完成,许多领域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21世纪初,在已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迈开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4、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有怎样的演变过程?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宏观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有过4次大的变动,即从沿海和内地→“一、二、三线地区”→沿海和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计划控制下手地区均衡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沿海地区工业比较发达,而内地工业十分薄弱,生产力分布呈现出沿海和内地两种大的类型。20世纪50年代起,为了建成相对完整的区域性的工业体系,国家主要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强调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国家投资重点指向中西部地区。
(二)20世纪70年代末至1992年,沿海重点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实施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
伴随着区域结构变迁的是城市体系的形成。中央实施的多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变了多年来“东西南北齐步走”的格局。
(三)1992至1999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采取了“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步开放”的梯度演进方式。
(四)1999年至今,启动西部大开发
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1999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简答题
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输华商品的变动趋势。
2. 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3.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有哪些危害?
4. 简述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对东北农业实行掠夺的。
5. 简述近代工业产生的产生极其特点。
6. 简述南京民政府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7. 简述国民党政府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的内容。
8. 减租减息的两种含义是什么?
9. 简述1912—1926年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10. 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1. 简述民国初年城乡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具体表现。
12. 简述《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内容。
13. 试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先天不足的原因。
14. 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策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1.1.
2.2.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输华商品的变动趋势。答: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国家输华工业制造品在华销售受阻,除少数年份外,基本处于下降趋势。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国自然经济对外国工业制品具有强大的抵制作用,中国人民购买力低,工业制品市场需求不旺;中西方生活方式存
在差别,也影响市场需求的增长。
3.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有哪些危害?
3.答:中日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主要方式,标志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危机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对中华民族工业是一个打击,外国资本在中国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获取高额利润,成为民族资本企业的竞争对手。外国在华投资兴办工矿企业数量增加,不仅在加工制造业、矿冶业扩大投资,而且投资于水上运输,渗透到全部新式工业部门。
4.简述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对东北农业实行掠夺的。
4.答:拟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遗住计划》,先后成立“满洲拓殖股份公司”和“满鲜拓殖股份公司”进行大规模移民和掠夺土地。通过“满洲农业政策委员会”对稻米、小麦、大豆、棉花的生产进行“统制”,以“粮食出荷”对农产品进行掠夺式收购。通过地租和高利贷对农民进行盘剥,以服兵役和劳役破坏农业劳动力。
5.简述近代工业产生的产生极其特点。
5.答:中国近代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资本原始积累取得进展,商品市场扩大,劳动力市场建立,货币财富积聚;面对国内外尖锐矛盾,清政府加强势力,维持统治;外资企业的示范作用,清政府中洋务派思想观念的转变。特点:中国资本原始积累主要在本国内部进行;由清政府首先倡导、出自创办;先军用工业,后民用工业;先重工业,后轻工业;机器、工业技术和管理均从外国植入;中国近代工业资本分为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具有封建性。
6.简述南京民政府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答:(1)关税自主。从1928年开始,国民党政府先后与各国签订了《关税条约》,宣布收回“关税主权”与领事裁判权。(2)清理盐税。1931年3月,国民党政府立法院正式公布《盐法》,统一盐税,采取提高税率、改进缉私、整顿盐场、就地征税等一系列措施。(3)创设统税。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
7.简述国民党政府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的内容。
7.答:国民党政府1929年提出了整顿财政、税收、债务和货币金融的十项“根本政略”,并开始着手扭转财政金融等领域的混乱局面。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的具体做法:(1)整顿财政体制。重要措施是建立和加强财政管理机构,明确国家收入和地方收入的划分,确立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系,基本建立起了较完整的财政体制;(2)实行税制改革。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关税自主、清理盐税和设立统税;(3)建立金融体制。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四行二局”的金融体系;(4)进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分两步进行,第一是1932年废两改元,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元制度;第二步是1935年的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实行法币制度。
8.减租减息的两种含义是什么?
8.答:一方面,是减少封建性的地租额与高利贷利息额,减少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以提高农民抗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也为以后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在减租减息的同时,实行交租交息,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和债主的债权,使之仍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这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施。
9.简述1912—1926年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9.答: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缺乏重工业基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产品质量不高;许多企业的设备、技术都要依靠外国,民族资本企业有明显的依赖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10.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0.答:1947年7—9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的大纲》。《大纲》明确提出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和一切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大纲》发布后,各解放区农民群众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11.简述民国初年城乡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的具体表现。
11.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城乡手工业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手工业的年产值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手工榨油业典型的反映了城乡经济协作关系。城乡手工业在当时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比新式工业总产值超过许多。当时手工业传统的小手工业占有优势,它反映出手工业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12.简述《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主要内容。
12.答:抗日战争后,美国利用其独特的地位,于1946年11月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通过该条约,美国排斥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获取了在中国从事经商活动、开设工厂和开发矿藏、开展金融活动、从事航运与贸易,以及从事教育与宗教活动等一系列特权,把中国变成了它的投资场所和大量过剩工业品的倾销地,从而实现了对中国经济的全面控制和独占。
13.李鸿章提出的治国方略是什么?其重点是什么?他对洋务运动带来怎样的影响?
13.答:李鸿章提出“先富后强”的治国方略;其重点是“富在民生”,李鸿章把视线由集中于军用工业转向民用工业;洋务运
动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由重点发展军事工业转而比较注重发展民用工业。
14.简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策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14.答: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对经济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政策的调整。在土地政策方
面,由原来实行的平均分配土地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政策。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极性;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与债权,调动他们的抗日热情。减租减息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推动了根据地对敌斗争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论述题
1.试论1914年到1921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的表现。
2.试论日本对中国的殖民掠夺政策极其演变。
3.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4.(1)中共在各个时期中对待富农的政策各有什么特点?(2)中共在上述几个时期调整富农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中共制定政
策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5.为什么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主要障碍,新民主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6.试分析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及其关系,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近代中国经济唯一正确的选择?
7.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哪些经济特权?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哪些危害?
8.试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这种观点。
9.比较《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内容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意义。
10.试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掠夺与破坏。
11.(1)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2)试论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特点。
12.试分析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美国怎样实现了对中国经济的独占?
13.试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先天不足的原因。
14.(1)适地适产主义、自给主义的主要内容。(2)沦陷区经济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5.试述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试论1914年到1921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的表现。
1.答:(1)发展的原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21年战后几年,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促成震中发展的原因是:战争本身的作用;铁路的修筑;战争造成的进出口大变动。这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2)在工矿业领域和交通领域表现的最为显著。在工业方面:a.在进出口大量减少情况下,迅速得到发展的是棉纺织业、火柴业、机器制造业等部门;b.由于出口迅速增加,很快得到大发展的是面粉业、榨油业等部门;c.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扩大,获得发展的是烟卷业、水泥业等部门;d.国外市场需求增加,出口略呈上升趋势,发展有一定增长的是缫丝业等部门。矿业,a.煤矿业在1914—1921年间得到蓬勃发展。B.有色金属矿业中,锑矿、铅锌矿、钨矿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市场需要量猛增致使全国产量增加。交通业,a.公路在1919年开始发展较快;b.大战期间发展迅速的是私人资本经营的轮船航运业。(3)由此可见,1914—1921年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其成长期,得到了资本雄厚的私人的投资,而他们的投资到了高利润的回报,双方促进,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又了迅速增长。
2.试论日本对中国的殖民掠夺政策极其演变。
2.答:日本在“工业日本,农业中国”,全面掠夺中国经济,是中国成为其真正的殖民地这一总的政策下,在几个不同政治经济形势的阶段,其经济侵略政策也有所演变:(1)自七七事变至1938年底,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政策是“广泛进行各种资源的开发与掠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日本国策会社的子公司相继成立,其他事业也为日本人所占有”。(2)广州失守,中国抗战进入全面相持阶段,到1941年太平岩战争爆发为止。日本由“全面开发”改为“重点主义”经营。(3)自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至1944年盟军全面反攻前为止,这一时期日军军队横行无阻,正图谋实现其霸占整个亚洲的梦想。(4)自盟军全面反攻至日本投降时止。由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作战地位转入逆境,其军事战略由攻势转为防御,于是对华经济政策由“重点主义”更集中生产力于少数“超重点产业”;在地域上更已分外线内线,以全力发展内线企业,放弃外线各地的经营。可见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殖民掠夺的政策是服从于其军事形势变化需要的。
3.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3.答:原因: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白银大量外流,货币流通不足,国内工商业衰退,国际收支不利。主要内容:统一货币的发行权,由指定的银行发行货币,一切交易活动必须使用“法币”,不得使用白银,实行白银国有。影响:加速了四大家族对金融垄断的完成,有利于商业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金融业的改造,刺激了工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复苏。
4.(1)中共在各个时期中对待富农的政策各有什么特点?(2)中共在上述几个时期调整富农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4.答:(1)1931年,没收富农出租的土地;1942年,承认富农土地所有权,富农减租减息;1947年,分配富农多于土地及部分财产;建国后,保护富农土地财产。(2)原因:1931年,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为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土地革命的实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1942年,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调动富农抗日积极性,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7年,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调动农民革命生产积极性,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建国后,为了更好的孤立地主、稳定资产阶级、顺利的完成土地改革,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原则:实事求是。
5.为什么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是主要障碍,新民主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5.答: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是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经济是中国农村和农民贫穷落后的根源;官僚资本严重压制和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的发展;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侵略,是中国失去独立发展经济的可能,中国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把反对和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掠夺作为主要目标,使广大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翻身的解放,民族资本顺利发展,中国经济摆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附,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
6.试分析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及其关系,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近代中国经济唯一正确的选择?
6.答:五种经济成分是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国家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处于领导地位。在他的领导下,其他经济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原因: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在中国推行殖民主义政策,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在其社会下的中国,要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首先是帝国主义不允许,其次是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本阶段的历史使命。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相对峙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建立为前提,而新民主主义政权又必须有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才能巩固。其政权的建立和经济建设,都是新民主主义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有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
7.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哪些经济特权?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哪些危害?
7.答: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获取了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规定外国商品内地销售税、片面最惠国待遇、控制中国海关行政权、鸦片贸易合法化等一系列经济特权。这些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门户,使列强的经济势力迅速扩张;中国丧失了关税、内地税的自主权和海关行政权,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的屏障;而鸦片贸易合法化则使全中国成为鸦片商品市场,从此烟毒更甚为严重。
8.试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这种观点。
8.答: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的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另一方面,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瓦解,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些“近代文明”。殖民主义入侵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粳稻的利益,一些近代文明的出现仅是它的客观作用,它首先体现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9.比较《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内容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意义。
9.答:《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是20世纪20年代末在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实践的基础上颁布的土改政策性文件。《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耕种。同时可以实行共同耕种,禁止土地买卖;
二、在分田过程中,以人口平均分配为主,同时也实行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者多分一倍土地;
三、在分配土地的区域上,以乡为单位为主,同时也兼有以几个乡或区为单位进行分配。《兴国土地法》在《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则性的修改。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修改标志着土地革命政策的逐步完善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的基本形成: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10.试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掠夺与破坏。
10.答: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对中国主要工业城市狂轰滥炸,企图摧毁中国国民经济体系和近代工业基础。中国
关内的主要工业中心和农业发达地区相继沦陷。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兴亚院”“华北开发社”“华中振兴会社”等机构强占和控制中国沿海与内地的工矿业。为了保存中国已经建立的近代工业基础,加强抗日经济力量,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工业内迁。先后内迁的工厂448家,技工1万多人,机器材料7万余吨,分别迁到西南地区的四川、湖南和陕西、广西等地。
11.(1)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2)试论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特点。
11.答:(1)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可以看出,进口商品结构中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逐渐上升,消费资料进口的比重逐步
下降。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出口的原材料比重上升而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比重下降。中国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日益依赖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中国生产资料的进口主要是靠出口原材料来换取。(2)从1873—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中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有一定的发展,但进出口商品结构日趋不合理,即生产资料的进口和原材料的出口不断增加。中国半殖民地危机加深,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的经济依赖日益严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国的原材料生产地和工业制成品销售市场。
12.试分析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美国怎样实现了对中国经济的独占?
12.答:对待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掠夺的软弱政策是国民党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区别。国民政府在政治和经济上严重的依
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惜以中国的主权独立和经济发展为代价,悍然发动内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实行资本主义和一党独裁。美国利用战后独特的地位先后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排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获取了一系列特权,把中国变成其重要的投资场所和商业倾销市场,实现了对中国经济的全面控制和独占。
13.试分析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先天不足的原因。
13.答:近代中国工业经济是在外国资本长期压迫和垄断下发展起来的。外国在华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市场和原料供给;外
国在华投资贸易、金融等经济部门,集中在通商口岸;运往国际市场的是中国的初级产品;中国近代工业受政府严格控制;民用工业多为军事工业配套而设;并且这些企业被少数官僚买办所控制;对企业实行垄断经营;具有买办性和封建性;中国私人资本始终未能有机会和能力担当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角。私人资本投资仅限于少数轻工业部门,投资少、技术装备落后,与手工业关系密切;私人资本在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夹缝中求生存。
14.(1)适地适产主义、自给主义的主要内容。(2)沦陷区经济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4.答:(1)1940年日本内阁通过的《国土计划设定要纲》,推行“适地适产主义”。它要求在“日、满、华三者之间,实行适
当分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提出“自给主义”。要求沦陷区企业必须从中国榨取资本以自给,不得从日本输出。(2)沦陷区经济的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少数与军需工业有关的部门,产量一度激增,但是与人民生活有关的部门,产量则大幅度的下降。“适地适产主义”的分工把沦陷区的经济完全变成了日本的经济附庸,使沦陷区工业生产的发展服从于日本的军事与经济需要。“自给主义”使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沦陷区资源的掠夺。增产的产品,首先都以满足日本本土的需要为原则,反映出日本对中国的殖民掠夺的野蛮性。
15.试述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5.答: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相对峙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他彻底废除了前者的束缚,解放了社会生产
力,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唯一出路。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包括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挂架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形态。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前提的,它是一种过渡性经济形态,不可能永久存在,前途是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
第四篇:中国经济史习题
中国经济史习题
一 选择题
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受()的制约,因而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从属地位。
A工业水平发展B手工业水平发展
C农业发展水平D经济发展水平
2、市场的时序结构从时间来看包括现货市场()。
A批发市场B期货市场
C工业市场D农业市场
3、东西方文明交往,有轨迹可录的是汉代开辟的()。
A农业之路B工业之路
C丝绸之路D经济之路
4、近代中国有三大铁路干线,一是京广线、二是陇海线、三是()线。
A京哈B京沪C京广D京洲
5、票号是一种旧式的()票号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异地之间的商业汇总的需要。
A金融组织B货币组织
C金钱组织D经济组织
6、中国经济重心的东南移肇始于()。
A魏晋南北朝时期B唐宋时期
7、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是()。
A商品经济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8、中国资本主我的萌芽产生于()。
A明朝中叶B清朝中叶
9、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
A清朝中叶B民国初年
10、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A无偿没收地主土地B减租减息
11、在漫长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国人把西方称()西方人把中国人叫做远东。
A巴西B泰西
12、海关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监督进出口商品合法进出国境和征收关税的()机构。A行政机构B管理机构
13、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资金来源看;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交通业包括外国资本企业、国家资本企业和()三种。
A手工业资本企业B民间资本企业
14同业拆借是近现代()之间相互拆借资金“头寸”的一种融资行为。
A金融机构B交易机构
15、生产三要素包括劳动能力、劳动工具和()。
A劳动方法B劳动生产对象
16、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细胞;它具有生育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政治功能、休息功能、教育功能、保护功能等等,其中()是家庭活动的基础。
A经济功能B管理功能
17、经济学的精髓是()问题,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人们普遍认为欲富恶贫是人之本性、求富避贫是在人的本性驱动下的行为。
A经济效益B金融效益
18、早期人类的经济生活经历了由原始()向原始锄耕农业过渡的发展历程,由被动地接受自然界提供的生存条件到主动地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的过程。
A守猎经济B渔猎经济19、1840年以前,中国传统市场最大宗的商品主要是粮食和()。
A布匹B土布
20、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形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东西方传统社会中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它们主要体现为一种()的关系。
A矛盾与对抗B争战与和平
二 名词解释
1、经济结构
2、商品经济
3、榷关制度
4、买办
5、金融
6、中国土地法大纲
7、中英《南京条约》
8、新时器时代
9、官手工业
10、货币制度
三、简答题
1、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兴盛的原因?
2、简述城镇民营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3、海禁政策的具体内容。
4、简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府行为?
5、曹魏屯田制。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7、唐玄宗的改革措施。
四、论述题
1、试论述中国近代城市经济是如何兴起的?
2、如何看待近代外国在华资本投资?
3、试论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收入?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推行自商鞅变法以来所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5、简述秦的暴政受到广大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6、两税法突施不久,渐生了哪些弊端。
7、人口流动迁徙,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对南方地区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起了什么积极作用?
8、自然经济比重上升,北方地区尤甚使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了哪些影响。
9、论述金朝的经济结构。
10、简述西夏土地制度。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CBCBA6-10ABABB
11-15BABAB16-20AABBA
二 名词解释
1.经济结构中指中国传统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目的和相互关系。
2.商品经济又称交换经济,这是指生产以生产为直接目的社会经济形式。
3.榷关制度是专制国家限制商人自由营运、分割商人财富的有效工具是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禁固市场正常发展的一大绳索。
4.买办是指鸦片战争后外国在华洋行雇佣的为他们购销商品,介绍交易的华籍商人,后来泛指替外国资本家服务的中国人,经理人。
5.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工具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6.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中央1947年7至9月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并通过
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10月10日公布实施,主办内容是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废除土改前的一切债务,征收畜农多余土地和财产,保护工商业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分配给人民的土地,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可以自由经管。这是彻底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7.中英《南京条约》:是清政府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签订,主要内容是确定五国通商,赔款2100万元;割让香港;关税协议等条规,标志着中国社会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转变。
8.它包括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
9.主要生产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僚、军队等需要的不通过市场的手工业产品有时也包括有关国计民生的盐铁等。
10.货币的出现是交换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先后出现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形式。
三 简答题
1.(1)农民在产品占有份额上的变化(2)消费者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商品的需求量(3)商人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2.首先,民营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传统农业的附属性工业部门,即严重地依赖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民营手工业的生产组织狭小,往往是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组织生产,所从事的生产领域十分单一,难以有效突出的发展。
再次,民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十分落后,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
最后,民营手工业行会组织主要是协助政府的组织和协调工业者关系的组织,在保护手工业制外国商人在广东的行动。
3.(1)限制通商口岩(2)实行公行贸易制度(3)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4)限制外国商人在广东的行动。
4.(1)政府颁布顺应民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旨在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均平”的土地政策,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府行为;(2)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行为;(3)政府以及一些政府官员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也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奖励垦荒、移民垦殖也是利于农业生产的政府行为(5)政府以及地方官员赈济灾荒的行为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
5.见教材65页
6.见教材67页
7.见教材69页
8.徭役一般包括正卒、戌卒、更卒三种,正卒是指正式的步役,戌卒一人一生到京城或边境戌守一年。更卒每人每年到政府服徭役一个月、亲自服役叫“践更”不愿意亲自服役者交300钱由政府雇人代役叫“过更”。
四、论述题
1.中国近代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通商口岸城市,二是工矿业城市,三是商业城市。城市经济的兴起,与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以及金融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外贸易的增长带动了这些城市商业、金融业的发展。而资本的迅速积累使这些城市得以引进外国的设备和技术,而后才使这些城市中的金融业、机器大工业、交通、公用事业、房地产业相继得到发展,从而使这些城市由商业中心发展成为全国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主要以商业、金融和市政府公用事业为代表。在城市商业中,以资本主义经营性质的百货商业、五金商业、西药商业、大型商业资本集团的出现为其特色和标志。城市经济的兴起,使许多城市从原来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具有近代规模的新型城市过渡,城市经济生活相应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西方列强在华经济扩张,使之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把中国变为它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廉价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并加强对中国资源和财富的掠夺,压迫和排挤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这直接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另一方面,外国资本的投资和经济扩张,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1)铁路投资与中国交通的近代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对中国经济近化化发展的促进十分明显。(2)外国资本经济扩张,与中国工矿业的近化化。首先,外国资本企业本身就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它们掠夺性的投资又不自觉地传播和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文化,对华商起了诱发和示范作用。(3)外国资本在华扩张和进出口贸易的增加与中国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这种近代商业在上海发展得尤为迅速。(4)外国在华金融投资与中国金融业的近代化。(5)传统手工业的变化。中国手工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出现了兴办高潮,不少手工业采用了进口和仿制的改良机械,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后的外国资本在华投资和经济扩张,不自觉地把西方先进文化输入中国大地由通商大埠不断向中国内地扩散,刺激和诱发了中国经济近代化以及政治、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
3.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打土豪收来的钱财和在战争中缴获的财物,以及向富人的筹款,这是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税收,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对财政需求加大,税收逐渐成为革命根据地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三是群众性的财政动员,为发行公债、借谷、捐献等,其中主要是公
4.见教材42页
5.秦的统治者就以严刑峻法来强制推行,人民挥手触禁无辄陷刑,致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209年一场以陈胜、吴广、项羽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埋葬了秦王朝。
6.土地兼并不在受限制。由于长期不调整户等。赋役负担贪富不均日益严重。两税税额不断增加,税外又生税、因钱重物轻百姓折纳时负担不断增加、甚至达到初行两税时的三四倍。
7.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奠定了此后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8.商品经济明显衰歇,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南方的商品发展基本未受到重大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因素。
9.见教材101页
10.见教材114页
第五篇:《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1、锄耕农业时代的特征。
2、犁耕农业时代的种植格局。
3、中国原始农业起源的基本特征。
4、奴隶社会中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
5、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的原因。
6、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7、中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8、封建时代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进步的核心要素和成因是什么?
9、封建精耕细作农业的成效问题。
10、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思想和农业政策。
第二章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中国商业起源的学术争鸣。
2、春秋时期弃儒从商、弃政从商、从商入仕的社会现象的成因
3、秦汉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原因。
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5、封建社会有利与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政策。
第三章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制度的经济属性与利弊影响。
4、秦汉时期私营手工业呈现曲折发展的原因
5、唐代中期南方手工业生产为什么能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的手工业中心
6、如何看待传统社会中的私营手工业
第四章 中国近代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和意义。
3、近代农业商品化的表现、原因、特点、影响。
4、近代农业商品化没有将中国农业引到现代农业阶段的原因。
5、近代中国的地租形态。
6、分成租与定额租的优劣。
7、近代地主经营形式的变化。
8、近代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体现。
第五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企的产生与发展
1、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的经济特权。
2、晚清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
4、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投资的性质、特点与作用。
5、洋务企业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它有什么弊端?
6、南京国民政府官办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评价问题。
7、近代私人资本企业产生的途径和特点。
8、如何评述近代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历史作用?
9、中国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快速发展(1914年—1927年)的原因与不足。
第六章 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1、近代新式商业行业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旧式商业经营方式的近代改变。
3、近代中国形成统一市场的表现和原因。
4、近代出现的新式商业机构和新式交易方式。
5、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贸易主导权沦丧?
6、近代买办的作用。
7、中国近代外贸由顺差转逆差的原因。
8、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后印度、锡兰、日本茶叶能挑战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传统垄断地位?
9、近代中国外贸地理格局的变化。
10、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外贸发展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1、1927-1936年中国外贸大幅下滑的原因分析。
第七章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1、清代官府军火手工业衰落的根本原因。
2、传统官府纺织业变化的总趋势。
3、官府新办工艺局、工艺传习所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4、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手工业出现的新变革。
5、近代中国仿制进口商品手工业的技术状况、经济效益、社会影响。
6、1895-1937年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其成因。
第八章 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1、中国古代财政管理机构演变的基本趋向。
2、有中国特色的古代财政管理制度。
3、中国古代国家财政收支的主要项目及其不足。
4、财政收支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5、晚清财政权由中央向地方下移的原因。
6、清末财政改革的成败。
7、清末开征厘金税的危害
8、财政状况对晚清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9、北洋政府的财政管理体制
10、南京国民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进步性。
11、评述南京国民政府划分国、地财政改革。
第九章中国近代主要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
1、近代求富思想的内涵与评价。
2、商战论提出的动因与影响。
3、实业救国论兴起的原因、内容、影响。
4、民生主义的内容。
5、北京政府的工商业和农业政策。
6、南京政府关税自主运动的举措与效果。
8、南京政府经济统制政策的内容。
9、四行二局、四联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