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放思想与经济建设要同步合拍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要解放思想政治,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解放思想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进行,这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解放思想和经济工作“两张皮”的问题,增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针对性、实效性。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发挥良好的保证和服务作用。
当前,经济建设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是丝毫不能动摇的。但是,发展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解放思想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事关建设经济强省的大局。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解放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各种反动、腐朽、落后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难以立足、蔓延。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经济工作抓得比较实,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比较虚,没有真正把后者放在应有的位置。有的只注意埋头抓经济工作,不注意社会思潮发展的动向,对于错误的思想倾向,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论,不批评、不制止;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群众的情绪,不管不问,不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及时的疏导。有的虽然注意做思想政治工作,但脱离经济建设和业务工作,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隔靴搔痒,不解决实际问题,存在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现象。有的甚至为了营造所谓的投资环境,对消极腐败现象大开绿灯,任其蔓延泛滥。这些都是必须要克服的。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最根本的要求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说,解放思想必须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渗透到经济工作中去,服务于经济建设,不能游离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之外。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认真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要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群众讲清楚改革的必要性,前进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党和政府处理问题的政策和办法,并帮助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形势,看到光明前景,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防止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前特别是要做好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工作。总之,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利益关系,凝聚人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才能获得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经济建设才能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二篇:为什么要解放思想?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
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伟大转折,即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今天重提解放思想做什么呢?我理解,是为了实现新的伟大转折,即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从西方式的效益为中心的现代化转向以和谐为核心的全面小康,从不可持续的现代文明转向可持续的人类新文明。
第一次伟大转折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党中央号召的.新的第二次伟大转折有所不同。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预示着新的第二次伟大转折的开启。但党中央没有这么明说,需要我们去体会、去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为实行第二次转折做好试验田,当好排头兵。这就艰巨得多,困难得多,更需要胆识和魄力,更需要解放思想,更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敢闯的勇气。
为什么要实行第二次伟大转折?
我国 30 年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实现第二次转折创造了物质条件。我国 GDP 总量世界第四位,财政收入 5 万多亿,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我国 30 年改革存在的问题,要求实行第二次转折。我国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即三大关系的恶化:
第一、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突出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全国生态环境全面恶化,空气污染严重.第二、人与人关系恶化,突出表现在贫富拉大、犯罪严重、腐败泛滥、道德下降。第三、人与自我关系恶化,突出表现在精神障碍严重、自杀率趋高。全国有精神病患者 1600 万,在疾病排名中已超过脑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而跃居首位。每年有 28.7 万人死于自杀,200 万人自杀未遂,即每 2 分钟自杀 9 人,其中 8 人未遂。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水平的 2.3 倍,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自杀成为我国 15 至 35 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各级领导对 GDP 数、创汇数、招商数十分敏感,对精神障碍数、自杀数,漠不关心。有人说过,如果深圳饿死一个人,一定会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党政领导会重视,社会会关注,媒体会报道。政府的救助机构、社会的救济单位以及他的亲戚、朋友、邻居,都会纷纷反省,为什么不伸出援助之手?全社会已达成一种共识,不能容忍一个人因物质贫困而死,发生这种现象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耻辱。然而,一个人因精神痛苦而自杀,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更不会引起领导的重视。南方某城市每年自杀 202_ 人,像是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这是以人为本吗?这是和谐社会吗?现在,对物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对人的关注度。“见物不见人”,可以说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今天 13 亿中国人,谁关心人的精神?谁关心人的灵魂?谁关心人的情感?谁还在做人的思想工作?汽车坏了可以去维修,人的精神出了问题有地方“维修”吗?一个较发达的城市发展到今天,还说没有条件关心人的精神,这说得过去吗?
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伴随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是现代文明的通病,则不过表现在我国更为突出、更为严重。我们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吗?只抓经济,只抓 GDP,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重要?发展经济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发展,就无视环保,无视社会进步,更不能无视人的精神。
我国的未来与前途,取决于新转折。上述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 GDP 的增长所能解决的。今天深圳人均 GDP 超过 9000 美元,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深圳的未来就是我国的明天,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吗?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吗?如果深圳只在追求 GDP 上下功夫,可以说对我国的未来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就当不了排头兵。
以物为本位、以 GDP 为目标的西方式现代化,是不可持续的。全世界要实现美国式的现代化要 20 个地球。中国人要像美国人生活需要 6 个地球。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少数国家富裕,多数国家贫穷的基础上的。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国一样现代化,地球资源、自然环境都承受不了。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实现了现代化,广大农村,八亿农民还没有使用现代能源,资源瓶颈已经出现了,生态已经恶化了。如果都实现现代化,八亿农民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可能吗?这就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最大悖论,所有国家、所有人都想现代化,然而这种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的出路何在、中国的出路何在?
我国必须走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世界。这就要解放思想,实现新的伟大转折。
新转折的方向、目标是什么?
解放思想,首先就要反省,我们闹革命、搞改革、忙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东方红》歌词的一句词:“他为人民谋幸福”。那么,今天的中国人幸福吗?我想答案是不幸福。精神障碍如此严重、自杀率这么高,就是证明。为什么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还不幸福呢?这就需要反思。应该说,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没有解决。
英国未来基金会的迈克尔.威尔莫特和威廉.纳尔逊在《复杂的生活》一书中指出:“在过去 50 年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并没有使人们增加多少快乐。这是进步的悖论。今天的一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安全,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他们的生活却似乎更压抑……”。在短短的 10 年间,英国受“焦虑不安、精神沮丧和神经紧张”折磨的人,从 10 年前的 5% 增加到现在的 9%,进入了“焦虑社会”。
美国的一位名叫麦克马洪的 历史 教授花了 6 年时间写了一本研究幸福的书,他的结论是“你永远不可能幸福”。他坦言他所研究的幸福植根于西方文化和比较富裕的社会。他说:“很糟糕,花了 6 年时间研究幸福的历史,我原以为能找到答案,但是,我没有。”
一个国际研究调查组织对 25 个发达国家的国民进行的一项“你是否每天愉快”的抽样调查表明,60% 以上的人已经做不到每天都有愉快的感觉了,其中 20% 的人明确表示“我每天都不愉快”,还有人强调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愉快,我就是不愉快。”
现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找幸福热。不丹、泰国、英国、澳大利亚提出了幸福指数。幸福经济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英国今年选举,以“幸福政治”作为竞选口号。世界研究幸福问题的专家在罗马开会讨论幸福是否可以衡量。我国在杭州也召开了幸福问题的研讨会。
这说明什么?世界开始了对物本位现代化道路的反思。反全球化运动,是因为现代化没有带来平等。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因为现代化不能持续。掀起找幸福热,是因为现代化不能带来幸福。所以,有人认为认为,西方开创的现代文明没有解决平等、持续、幸福三大问题。
新转折就是为了实现平等、持续、幸福三大目标,就是为了开创人类的新文明。这不是一次伟大的新转折吗?
有位学者将全面小康归纳为五大特征:一是经济殷实;二是资源低耗;三是环境清洁;四是社会和谐;五是精神愉悦。全面小康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物质富裕程度不如发达国家,但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社会很和谐,精神很愉悦。除了物质水平一项以外,其余都优于西方现代化。而全面小康的这一弱项,正是换来与地球生态的协调、人类社会的持续,全人类都能实现,不像西方现代化只能供少数人享用,这实际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全面小康可取代西方现代化,不仅作为中国,而且可成为地球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全面小康的五大特征,其实质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所以,全面小康的高级阶段就是和谐社会。全面小康、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尝试。
我国崛起靠什么,主要的不是靠经济,更不是靠军事,而是靠文化、靠理念。小康的理念、和谐的理念是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小康、和谐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不要利欲熏心,人的幸福主要的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来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来自正确地对待自我、对待他人、对待自然,来自道德、来自精神、来自胸境、来自心灵、来自平衡。
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希望、中国的前途就在于追求物质的同时,找到一条追求精神的道路,使国民在寻求物质享受的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也从精神的追求中即真诚的亲情、真诚的爱情、真诚的友情、真诚的工作、真诚的服务、真诚的奉献中获得快乐和幸福,从安宁的心灵、健康的体魄、淡泊的生活、关爱的人际、和睦的氛围中获得快乐和幸福。物质享受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往往体现在享用的瞬间,还不能过度,否则有害而无益;而精神享受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却回味无穷、多多益善、有益无害。物质享受获得的快乐和幸福,要耗费资源、损害环境,要争夺、竞争、算计,要忙碌、紧张、妒忌。而精神享受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却很简单、很轻松、很自然、很安逸、很方便。
总起来说,西方开创的现代文明,是以 “物”为中心。把占有物、消费物作为价值目标、价值尺度,积极的成果是经济发展,必须的代价和必然的结果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人的不平等、不幸福、不持续。
我国探索的人类新文明,是以“人”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人性得以发扬,人性得以完善,真正实现人的平等、幸福、持续。
以“人”为中心取代以 “物”为中心,不是不要“物”,也不是轻视“物”,而是使“物”的生产、消费、分配走上科学、合理、公平的轨道,即实行清洁生产,不破坏环境;适度消费,不浪费资源;公平分配,不两极分化。
以“人”为中心取代以 “物”为中心,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既关心人的物质需要,还关注人的精神健康;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人的持续为原则,不允许以任何理由破坏生态。我国要建设现代文明,又要超越现代文明,就要紧紧抓住一个中心,即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就是体现“以人为中心”的新的价值理念、新的价值尺度、新的社会形态,就应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学说,制定新的方针、新的国策、新的目标,实行新的伟大转折。
需要一场理念的革命
解放思想,就是理念革命。目前我国思想界有三股思潮:一是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民主、平等、人权。创造了五百年辉煌的西方文明,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西方文明不能照搬,也照搬不了。二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能延续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肯定有值得继承的宝贵东西。但我们不能全盘复古,孔子圣贤的教导,不可能解决我国的所有问题。传统文化同样不能照搬。三是传统社会主义,主张回到计划经济、公有制、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有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口号、新概念,这是对旧社会主义的反省、新社会主义的探索。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得到更为清晰明了的解释。
西方文明的精髓是倡导爱自己。人不爱自己怎么生存、怎么发展?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就是不允许爱自己,看作是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温床,号召“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改革开放,就是允许在经济领域爱自己,但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不允许,在社会、政治领域更是缺乏制度保障。爱自己,是人性的要求,是构筑现代文明的基石。我们没有理由不允许、不保障、不鼓励爱自己。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倡导爱他人。人爱自己,还需要爱他人。人要生存、发展需要合作,这就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想到他人。人的伟大、人的价值、人的意义,恰恰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仁爱为核心,由近及远、逐步扩展对他人的爱,从爱父母到爱兄弟、爱朋友、爱众生、爱祖国、爰自然。现代人在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的泛滥中集体迷失,传统文化是治疗现代病的一付良药。
社会主义的精髓是倡导爱大家。针对自由竞争必然带来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看得见的手,照看社会公共利益。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今天看,在看得见的手的运用上,除了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消灭私有,计划经济以外还可有其它选择,但照看社会公共利益的理念是正确的、永恒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失败,恰恰在于没有照看好公共利益。我国改革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问题,就是公共利益有所改善,但改善得不够。资本主义学习社会主义,在照看公共利益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这是从 5000 年的中华文明、500 年的西方文明、200 年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提炼出来的,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具有的逻辑的完整性和严密性、理念的神圣性和正义性,可以成为执政的共产党治党、治国的理念,从中引伸出新方针、新政策、新制度:爱自己,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爱他人,就是孝敬父母、奉献他人;爱大家,就是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平分配。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和落实。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就实现了平等、幸福、持续,也就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也可以成民众修身、齐家的理念,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做到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就一定和谐、幸福。
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可以超越阶级、民族、国界,为中国最广大的群众,以及世界上大多数人所认同。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所提出的理念不为中国同胞、世界民众所接受,怎么解放全人类?
解放思想的理念,要在人类的文明中进行比较,世界的舞台上接受检验。布什向全世界推广自由、民主、人权理念,其中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美国的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世界能学吗?中国能学吗?布什向全世界推广价值观,我们有什么理念能到联合国去讲、到全世界去说?集东西方文化的精粹,既体现物质文明,又弘扬精神文明的“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就可以叫响全世界。
第三篇:解放思想要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要实事求是
(202_年7月29日)县人大主任
李升翔
在本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通过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市、县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以及县委十届三次全委会报告等篇目的 再次深入学习、悉心体会,围绕解放思想,促进工作新发展这一主题,结合我县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一、对镇雄县情还需要再认识
(一)对人口众多应该承认历史。镇雄作为一个人口大县,人口数量多,增长快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一是历史上镇雄盛产鸦片,靠种罂粟可发财;二是交通便利,当时的镇雄,虽然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但由于处于鸡鸣三省交界处,到四川、贵州都较为方便;三是适宜居住,镇雄虽然属于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但是水源较多,再加上煤炭丰富,生产生活有保障,因此,四川、贵州人不断迁来镇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镇雄人口在50万左 右,现在137万,差不多翻了3倍。
(二)对大小穷富应该深化认识。“大”,就是人口基数大,人口负荷重。202_年末,全县总人口达137.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369人,属云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小”,就是经济总量小,- -1人均占有量少。202_年,人均生产总值2132元,均居市、省倒数第一位;人均财政收入85元,居全市倒数第一位、全省倒数第二位。“穷”,就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县还有绝对贫困人口近10万人。“富”,就是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县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74亿吨,占全省储量的28%、全市储量的 36%;全县富余劳动力达41万人,位居云南省之首。
(三)对一弱一强应该视为县情。“弱”就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办学条件较差,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科技推广和转化率不高,乡村医疗条件有待改善,农村饮水困难群众较多,农网改造力度还需加大,计生工作任务艰巨;“强”就是发展后劲强,我县作为全国煤炭资源大县,排名全国第三,随着华电镇雄电厂、山东鲁能集团等煤电化综合项目的顺利推进,煤炭产业链将延伸,附加值将提高,据专家推算,煤电化工将使资源增值7倍,也就是1000万的可实现7000万的利润,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将强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四)对加速发展应该充满信心。一是班子团结和谐。县四套班子成员都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既能做到奋力干事,也能和谐共事,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二是工作思路清晰。县委正视差距,跳出镇雄谋划镇雄,立足镇雄发展镇雄,把深化县情认识,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三个三分之一”发展战略,切实打牢“三个基础”(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以城
- -2镇建管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基础、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基础),做好“三篇文章”(新型工业化文章、农业产业化文章、人口控制文章),发展“六大产业”(煤电化工产业、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烤烟产业、劳务输出产业、特色畜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工作新思路。三是基础条件较好。202_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71.1%,镇毕二级、镇赫四级油路建成通车,塘以通乡油路即将竣工,乡镇农网改造效果明显,全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四是川黔经济拉动。镇雄具有背靠云南和面向川、渝、贵的区位优势,川黔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拉动我县的进一步发展。五是生物矿产丰富。我县植物资源有600多种,有银杏、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天麻、竹荪、木漆、苦丁茶等特色产品享有名气。有煤炭、硫铁矿、大理石、水晶石、石灰石等30多种矿藏。优质无烟煤、硫铁矿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是全国煤炭基地县;硫铁矿远景储量12.3亿吨,已探明工业储量202_万吨。六是国家政策转移。随着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关注低收入群体,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得到更多的扶持和帮助。七是人勤智慧。镇雄虽然经济条件差,但镇雄人能吃苦耐劳,干活不怕脏、不怕累,而且比较聪明,肯于学习,善于 学习,群众学习技能致富的愿望强烈。
二、对制约发展因素还需再找准
- -
3(一)思想观念不够新。存在小富即安、稍进则满、不思大进取的“小农”意识,工作中求稳怕乱,等待观望,缺乏与时俱进、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部分领导干部解决新问题往往凭老经验,习惯于墨守成规,不善于把中央、省、市、县方针政策与本县、本单位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落实不够好。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了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不少,但一些工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一年要完成的工作三、五年都还没有结束。这主要是因为个别乡镇、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对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往往是敷衍塞责,简单应付,致使县委、政府再好的工作思路,再好的决策,也因为缺乏真抓实干而 进展迟缓,工作不是失之于决策而是失之于落实。
(三)方法措施不细化。应该说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的重大工作,各单位、各乡镇在贯彻落实好的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还需要各单位、各乡镇结合实际再进一步研究细化,但一些乡镇、单位往往是对县委、政府的政策、精神照抄照搬,仅是传声筒,开个会讲个话就算完事,工作责任不落实,不能达 到预期的目标。
(四)投资环境不宽松。有的单位服务意识不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官不大、架子大、口气大”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部门到外来投资企业检查既不报告,也不经批准,今天这个部门去检查,明天那个部门去检查,有的甚至是重复检查,使外
- -4来企业难以应付。对检查中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不是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而是一罚了之,一罚完事,不服从,就百般刁难企业业主,就给你过不去,下次找机会再检查你,再罚你。一些执法部门的办事人员更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五)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2_年的54.3:12.9:32.8调整为202_年的42.4:20.3:37.3,从总体上看,我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突出;第二产业目前形成支柱的只有煤炭产业,但技术含量低,缺乏精深加工,还比较粗放,比重偏低;第三产业尽管传统生活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由于受交通、信息、信贷等制约,发展相对缓慢。
(六)“三化”进程不够快。具体表现为: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组织程度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产业基地规模偏小,建设标准不高。在工业化方面,工业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层次不够高,即使是已经形成产业的煤炭,也仅仅是处于开采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而其它工业企业,普遍规模较小,骨干企业的支撑力不强。在城镇化方面,城镇化率只有18.5%,低于全省31%的12.5个百分点,整个城镇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不少乡镇沿路而建,不注重特色,结构雷同,而且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服 务功能弱,脏乱差问题突出。
三、解放思想还需再大胆
- -
5(一)大胆冲破观念束缚。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必须要有“决人所不决”的胆略,“为人所不为”的手笔,“成人所未成”的气魄。敢于争先、勇往直前,就能抓住机遇,推动发展,领先一步;而畏首畏尾,左顾右盼,则只能是亦步亦趋,丧失机遇。面对其他各县的竞争发展,我们必须克服求稳怕乱的思想,敢闯、敢为人先。只要符合实际,只要有利于发展,我们就大胆地试,大胆地干,让结果作为检验的标准。
(二)大胆树立创新意识。要善于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各项工作实践中,既要有创新的意识,又要有创新的锐气;既要不怕风险、敢担风险,又要讲科学、循序渐进;既要有创新的胆识,又要具有务实的作风,把创新的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要把中央、省、市精神与我县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措施,使各项任务都 实现预期的目标。
(三)大胆改善投资环境。要按照“政策从优、办事从快、手续从简、收费适中”的原则,健全完善全县招商引资制度,切实以优惠宽松、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吸引外商来我县投资,努力创造“亲商、留商、富商”的良好社会环境。对到外来企业检查的部门(安全检查除外)必须报请县政府分管领导同意才能进行,建议外资企业由县招商局统一加强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私自收费,不准向外资企业乱摊派,乱要赞助。并且,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外来投资企业的投诉案件,凡
- -6投诉的案件要做到件件有落实,对调查属实的,要严肃查处。同时,要对干部尤其是手中有点权力的干部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使他们正确运用好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服务。
(四)大胆抓好责任落实。乡镇和部门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弄清具体情况,研究具体办法,分析具体变化,解决具体问题。核心要求是具体化,任务要具体,措施要具体,要求要具体,领导要具体,切实把工作进行细化量化,分解到人、落实到每个时 间段,从而促进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去,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大胆突出特色产业。要切实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林畜牧产业,比如木漆、土鸡、黑山羊等,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扩大产业基地规模,使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分别突破亿元产值。同时,积极培育扶持优质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效益,努力将我县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六)大胆推进“三化”进程。镇雄落后的根源在工业,崛起的希望也在工业,只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发挥煤炭、硫铁矿等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企业入驻我县共同发展;要办好赤水源工业园区,通过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用民营企业支撑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技术、人才、政策向园区集聚,提高工业效益。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要以提升县城城市品位为
- -7重点,树牢“建设新城区,淡化老城区”观念,加快龙腾、新村、商贸小区建设,力争三到五年形成连片规模,并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切实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功能,着力抓好卫星集镇和中心集镇的规划建设,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吸纳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进城入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培育大户成规模,要对特色农业产业土鸡、魔芋、黑山羊、黄牛等养殖大户进行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促进其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要突出样板带动,大力举办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开发样板,充分发挥样板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干,促进产业基地规模的扩大;要运用利益驱动,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引导发展生产型、加工型、流通型、技术服务型等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七)大胆实施分类指导。一是目标任务要分类指导。各乡镇、部门由于基础条件、工作环境等情况不同,因此在安排部署全县中心工作时,要充分结合乡镇和部门实际,制定切合实情的目标任务,确保目标能实现,任务能完成,不能简单的“一刀切”。二是解决问题要分类指导。乡镇和部门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对工作对象进行梳理排查,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 -8
第四篇: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 1 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经济发展不能停止,把经济增长停下来,治理生态环境,即所谓的“经济零增长论”,那将因噎废食。经济发展不但不能停,且应该尽可能迅速发展,否则永远不能摆脱经济技术落后。但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也是不对的,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发展经济是根本,没有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技术、设备、投资,也就谈不上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反过来,没有良好的环境,连人的生存健康都保障不了,当然也谈不上发展经济。而且,一但生态环境改善了,又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如回收废物废油,可增加社会财富,资源得以循环反复利用;植草种树固沙,增加草原和耕地面积,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今天的经济建设已不仅仅限于创造物质财富,也包含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与治理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处理得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有益处,我们应当实行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把主要力量放在发展经济上,这一方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一:从人们对两者重视的层面上理解:我们应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摆在同样的位置。可能在短时间内这两者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是在长期内,经过人为的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会趋于一致。
二:为了保护环境而限制一些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并不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并行相矛盾。比如说,一些地方有时为了环境的保护可以适当限制一些高污染产业的发展,而在其他产业加大投入,这样并不会影响整体经济向前发展的趋势,却能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当然这并不是对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是适用的,要依据各个地区的特色和资源而定。
三:两者并非矛盾关系,不是有我就没他的那种互斥。只要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会给环境带来毁灭性的污染或破坏。而且环境很好且经济很发展的地域是存在的,直接从事实上印证了二者可以共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可持续性;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第五篇: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旗帜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从来需要文化为之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
任何经济活动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已经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二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门类不断增加。传媒、娱乐、旅游、信息、咨询、律师等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人类观念的变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开发,甚至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变化。“绿色文化”观念带来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和取代等。四是商品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加强。人们购物时不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和质量水平,而且越来越注重购物环境、购物感觉、购物文化。五是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不再取决于物理形态,而是取决于文化内涵。六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分量日益增大。劳动者的精神意志、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等企业文化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在近代社会,西方列强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制度先进、文化先进的国家是首先富强起来,大家记住,我说的是富强而不是富裕。比如,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能够抢遍全世界,并不因为他们的钱多,他们当时主要的力量来自制度和文化。还如二战之后的战败国日本,他仅仅用了四十年就能以大国的风采比肩美国。他们不是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好,日本的成功首先在于通过“变革制度、改良文化、引进技术”再一次重新崛起。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可是我们却只学会的“引进技术”这一项。
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而人受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实践证明,文化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比如,我们的城市建设,要突出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要提升一个城市的品位、形象、档次,靠多盖几座高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文化。
2、文化兴国实例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文化建设搞得好,可以加速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起妨碍的作用。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现代化、工业化、都市化、经济成长的过程与速度比西方相应各阶段的发展高好几倍。一个民族,其文化越是有民族特色,就越能受到国际的重视。近二十年来,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就引起世人瞩目,海外学术界首先从历史文化背景方面去审视这一经济“奇迹”并重新分解儒家文化的组成要素,研究其中哪些因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较早从正面解释儒家伦理对东亚经济奇迹的贡献的是赫尔曼康恩(Herman Kahn)。
这位“大过渡理论”的创立人认为东亚社会所共有的儒家伦理是工作勤奋、敬业乐群、和睦人际关系、尊敬长辈、强调配合协调与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或个人利益,等等。他认为这种文化更加适于经济增长。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比较中看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近半个世纪中,亚太地区是世界各地区中变化最大的地区。亚太地区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在它的经济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也远远超过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曾经创造过的最高记录。这种高速经济增长带动了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据世界银行1995年12月30日发表的各国经济最新统计表明,自1990年以来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次出现正增长。过去的10年内,特别是亚洲的泰国、韩国、中国和新加坡,是全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最快的国家。1985年至1995年期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居榜首,达到8.2%;韩国为7.8%居第二位,中国、新加坡以6.9%并列第三。人均收入增长较快的还有美洲的智利和乌拉圭、南亚的马尔代夫等。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进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探讨文化问题的重点应放在文化因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时代课题上,即文化因素是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的。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因素作用的探索中对我们的启示。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因素的自变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在社会生活中的这一功能愈来愈大。自有文明以来,世界就脱离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新加坡领导层认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
路。——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人或者同时代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发展和提高而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要从当代世界文化宝库中吸取精华、获得更多的东西来充实、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也不能单纯用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国家可以很富有,可以通过大量的专业训练去培养一批专门人才。但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精神,则往往来自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而亚太地区又是中国发挥其国际作用与影响的重要地区。尽管经历了过多的曲折,在经济上落后于亚太地区一些发达国家,但中国是西方文化圈外经济建设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40多年来不仅养活12亿人口,而且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昔日被视为只讲“仁义道德”的“东亚病夫”,如今已能造原子弹、导弹、核潜艇„„使西方世界大为震惊。西方人一向以为中国人重直觉、整体、综合,最多在诗歌艺术上能有所表现。事实证明,中国文化并不只是斯文、懦弱的文化。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没有失掉自身的特色。同时,中国经济要想发展,一定不能“夜郎自大”,而要尽可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发展与外界的联系,保持经济与文化的开放性,把自己融于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社会大家庭中,遵循一些国际通行的规则,尽快地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总之,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要依赖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文化建设对它的推动作用。脱离这些作用与影响,单纯、孤立地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因为,从生产力本身来看,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组成的,其中劳动者是重要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高智能的人,需要高文化、高素质。因此,文化因素是最基本的条件;同样,就生产工具而言,生产工具越先进,高科技越发达,经济发展越迅速。
3、人类的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建设,原因有如下:
第一点:经济的发展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只有文化才能避免这种盲目。
人活着总是有其目的性的,这个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发展经济只是一种达到这个目的手段,所以确定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必须放到发展经济的前面,而确定这个目的的过程,就是文化建设的过程。
第二点: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发展经济。
我很难想象没有文化的社会,怎么样去发展经济。我甚至更难想象没有文化,如何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一个社会是需要社会的组织关系,礼仪文明的。而这一些必定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
第三点:人类不可以没有经济,但更不可以没有文化
有这样一个故事,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在一次航海考察的中,来到一个落后的部落里,当时天气很寒冷,但是当地的土著穿得却很单薄,于是好心的达尔文就把自己的一床红色的毯子赠与这里的一名土著,可是让达尔文没有想到的是,这名土著并没有用这个毯子去御寒,而是把毯子剪成条状,绑到自己身上跳舞。
没有文化,即便经济搞上去了,人类最终还是会崩溃的在自己的心理上
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即使风光一时,也难以持久。文化优势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一个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即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总之,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这就是文化建设为什么先于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