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蒙古族饮食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23-113440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1 01:34:3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蒙古族饮食

我国有56个民族56朵花。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民族的饮食习惯也不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蒙古族个饮食习惯。

蒙古族共有480万人,其中240万人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他分布在东北三省及甘肃、青海等地。主要从事牧业和狩猎,部分人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业。牧区蒙族人主要饲养马、牛、羊、驼。以乳,肉为主食。游牧时,多吃肉干、奶干和炒米。农区主要种植玉米、黄米、小米、糜子米、小麦等。以粮食为主食,也喜食牛羊肉和乳制品。烹调方法多为炖、煮。

蒙古民族的食品之首便是奶食。奶食也被本民族视为珍品,每逢拜年、祝寿、招待宾客、喜庆宴会等首先以品尝奶食、敬献奶酒为最美好祝愿。蒙古族的奶食品主要有奶豆腐、奶渣、奶酪、酸酪、奶油、黄油、奶皮、酸奶、酸乳、奶茶等。奶茶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饮品。肉食品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羊肉是蒙古族最喜爱的肉食之一,它不但有驱寒补热的功效,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生活中待人接物良好祝愿的象征。每年冬季小雪与大雪之间,蒙古民族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冬储,俗称“卧羊”。每户少则宰杀数只羊、1头牛,以备冬春夏季食用。牛肉干是蒙古民族春夏季制汤做馅的最好原料。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作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是宴席上的一道最讲究的传统名菜,其形、色、味俱佳,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只有在隆重的宴会或祭奠时,才能品尝到烤全羊这道蒙古民族饮膳食俗的代表大菜。

烤全羊是在蒙古民族传统的火烤羊肉的基础上逐步改进而成的。烤全羊的制作过程是,选两岁左右的肥绵羯羊一只,在腹部划十厘米左右的口一只手伸进胸腔中的右心房,将动脉血管掐断。羊因失血过多而死亡,这叫“攥心羊”。攥心羊较之传统的大抹脖宰杀法,干净、利落,外表体损伤度小。把血从体内控出后,用水烫去羊毛,除去内脏,羊体内外用清水洗干净,把多种调料洒入腹腔中,外表体刷一层糖糊和香油。经风吹胴体不再往下滴水时,用铁链吊起放入烧好的烤炉内。烤炉的垒砌很讲究,内外呈圆柱形,其内直径约一百厘米左右,深约二百厘米左右。炉壁很厚以利于保温。燃烧的材料,系生长于沙漠上的梭梭柴。梭梭质地坚硬,烟少火旺后劲足。经过四、五个小时的高温吊烤,烤全羊即可出炉了。烤全羊需十八道工序。刚出炉的烤全羊,要经过一番整形和装饰。把羊抬到一个大木盘上,使其前腿趴、后腿弯曲、蹲卧在盘中央,羊的嘴里放几棵绿菜叶,宛如在食草。脖子上系一红绸带以示隆重。

在烤全羊上席前,宴桌上通常要配几道冷热菜和奶食品。当宾客达到一定兴味时,由两名主厨抬着棕红色的烤全羊来到客人面前,顿时香飘大厅,掌声四起,把宴会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主人即兴向宾客介绍“烤全羊”的由来和做法,之后将烤全羊撤回厨房用刀分解。

食用烤全羊的程序相当讲究,先上酥脆的皮,再上鲜嫩的脂肪肉块,最后才上连着瘦肉的肋骨。这三道菜不可同时上,要视宾客品尝的情况,留有余地。但也不可待上道菜见底,再上下道莱。否则,有失礼节,冷淡了进餐气氛。食用烤全羊,必须佐以合页饼、葱段、酱、醋、蒜末等调味品,使其更浓更香,别有风味。

“全羊席”是以享用烤全羊为主的席面,气氛非常隆重,宾主坐落有序,突出了蒙古民族饮膳食俗的礼仪和形式。特别是烤全羊的第一道菜刚上席时,有身着民族服装的礼仪小姐,双手捧着洁白的哈达,唱着甜美的祝酒歌,用银碗向尊贵的客人敬酒。歌声不停,敬酒不断,宴会始终保持着热烈而隆重的气氛。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的色彩世界又折射出了其负载丰厚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第二篇:蒙古族的饮食专题

蒙古族的饮食

蒙古族奶制品和手扒肉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古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农区的蒙古族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与汉族无大差别。非是祭祀、婚嫁、丧葬及重要节日时,一般不轻用牛羊猪肉,多于年节或来客时食之。其食用方法也基本与汉字相同,小米、高粱米做成粥或干饭,荞麦磨成面粉做馄饨或油饼,白面多做成馒头。

在与汉化地区较远的蒙古族,常把糜子米作为主食品,这就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脆炒米的做法是把糜子浸泡,也有的用温火煮到一定 程度,使米泡胀。之后拿出晾干,再倒入锅中翻炒。有的在铁锅里放入细沙,待沙子烧红后放入适量的泡胀的糜子,用特制的搅拌棒快速搅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 发完毕,火速出锅并过筛子。这样炒制的米呈黄色,米粒看似坚硬,实则吃时干脆,色黄而不焦,带有特殊的香味。硬炒米的做法更为简单,不放沙子,也不用泡 水,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炒米主要的吃法是脆炒米用于泡奶茶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干饭。此外,还可以直接食用。用奶茶泡着吃时,加黄油、奶豆腐,味道则 更佳。还可用酸奶或鲜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味美,食用方便且耐饥的特点,因而成为蒙古族生活、生产、旅行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蒙古族有 “暖穿皮子,饱吃糜子”的俗语。

内蒙古招聘网

www.teniu.cc

蒙古族的奶制品可为多种多样,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等。

奶豆腐,也称奶干。做法是把鲜奶放置发酵后,撇取上层白奶油后,倒入锅里煮熬。等奶子呈老豆腐状,装入刻有各种图案的木模,放通风处晾干即成。白色透明有油性的为上品,发黄较硬的次之。

奶皮子的做法是将新鲜牛奶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熬,待牛奶稍微滚起后,用勺子不断翻扬,至泛起泡沫为止,停火后,冷却到第二天,一层奶脂凝结于表 面,像蜂窝状麻面圆饼,用筷子挑放在案板上,折成半圆形,在通风处晾干。放入茶中或跟炒米拌在一起吃均可,香甜可口,营养价值极高。视为上等佳品。

奶油,制法及名称较多。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待其变酸后用木棍上下反复搅动,直至奶和油分离,漂浮在上面的白色的油脂,撇出来 就是奶油。用它拌食炒米或炒面鲜香可口。把这种奶油放入锅内加热并慢慢搅拌,还可熬炼分离出一种黄色的油脂,这就是黄油。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黄油 是奶之精华,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经常食用可安心养神,润肺通络,明目增寿。

奶酪,也叫酸奶子。其制法是将鲜奶置于缸、罐、盆等容器中,令其自然发酵凝结,这种乳浆分离后的凝状物即为奶酪。还有一种制作奶酪的办法,是将 鲜奶放入锅内加热,一边用勺扬洒,一边将浮起的泡沫冷却凝结即成奶酪,奶酪可清饮,也可拌炒米或拌饭食用,清凉可口,消暑提神。

奶豆腐,其制法是将提取出奶油的酸奶子放入锅里熬煮,使水分蒸发,奶液逐渐凝固,然后将其装入各种形状的奶豆腐模子中固定成型,阴凉风干即可。也有的是将酸奶加热后冷却,然后装入粗布口袋中过滤挤压,浓缩后再压制成各种块状的奶豆腐。奶豆腐可酸可甜,制作时加糖即甜,不加糖则酸。晒干的奶豆腐可 以存放很长时间,日常可和以炒米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远行又可以充当干粮。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和待客佳肴。

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 迁徙时,为防止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由于他们整日骑马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 的奶酒。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奶酒的方法,即将鲜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 后发酵并沉声分离,渣滓下沉,纯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奶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 是把发酵的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上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桶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 壶嘴的槽口。待锅中的奶受热蒸发,蒸汽上升遇冷凝结,内蒙古招聘网

www.teniu.cc

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奶酒。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高 些。如果将这头锅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其色类如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不 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 宾朋的重要饮料。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扒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敬重和爱戴之情的传统方式。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 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 还主人。若是推推嚷嚷,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茶食也是蒙古族重要的饮食习俗,蒙古族一般都喜欢喝茶,特别是砖茶,不分贫富,家家皆有,为日常生活所必须。蒙古族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 餐均不能没有茶。若有客人到家中,主人首先斟上一碗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被视为草原上最不礼貌的事情。若有朋友 到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被认为是最上等的礼物。他们用砖茶熬制成茶水,蒙古语称“哈日茄”;奶茶,蒙古语称“苏台茄”;酥油 茶,蒙古语称“希日陶斯台茄”;面茶,蒙古语称“珠通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器具煮沸,然 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 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酥油茶是在已经配制好的奶茶里,再适量放入奶油、红糖即成。这种茶在隆重的场合上饮用的较多,民间一般不多熬制。面 茶的熬制方法较为复杂,即先将青稞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红茶澄清倒入,搅动就可做成。面茶既当茶又可当饭,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

蒙古族在饮茶时有很多习俗。即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认为不吉利;倒茶时,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 添,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地、山水、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敬献,之后才能开始倒茶等等。

蒙古族饮用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到蒙古腹地,换易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内蒙古招聘网

www.teniu.cc

“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 三十三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三角。“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僻地区以 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的事屡见不鲜,可见蒙古族对于砖茶的重视性。

内蒙古招聘网

www.teniu.cc

第三篇: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摘要】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关键词】

蒙古族 传统 现代 饮食习俗 面食 肉食 奶食 茶食

蒙古民族饮食讲究,品种多样。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现在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大为增加。牧区中奶食、肉食和粮食差不多“三分天下”。半农半牧区以粮为主,肉乳为辅,农业区中肉乳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得多。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

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等。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以白酒为主,至于啤酒,则多是“牛饮”了,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尤其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

防的可能是姑娘们的敬酒歌,即便平时滴酒不沾的人也可能经不住诱惑酩酊大醉。

炒米(蒙语为“胡日森布达”)是蒙古族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又称“蒙古米”。呈黄色,米粒看似坚硬,实则吃时干脆,色黄而不焦,带有特殊的香味。做法:把干净糜子浸泡,温火煮到一定程度,停火焖。炒法分为炒脆米与炒硬米两种。炒脆米时待铁锅里的沙子烧红后放入适量的泡胀的糜子,用特制的搅拌棒快速搅拌,待米迸出花且水分蒸发完毕,火速出锅并过筛子。炒硬米可以不放沙子,干炒到半生不熟即可。冷却后碾去糠皮。其吃法有:用肉汤或肉丁煮沙米粥;用奶茶泡着吃时,加黄油、奶豆腐,味道则更佳;还可用酸奶或鲜牛奶,加上奶油、白糖等泡食。由于炒米具有方便、快捷又特别耐饥的特点,因而成为蒙古族生活、生产、旅行中不可短缺的食品。

奶茶(蒙语叫“苏台柴”)亦称蒙古茶。蒙古人最喜好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俗话说,牧区“宁可一日无餐,不可一日无茶”。奶茶的熬法,通常是将青砖茶或黑砖茶捣碎,抓一把茶装在小布袋里(也可不装袋),放入开水锅里煮,茶在锅里翻滚时,要不断用勺子搅拌,三四分钟后,即把新鲜牛奶徐徐加入。鲜奶与水的比例,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习惯。奶茶开锅后,又以勺频频翻搅,待茶乳交融、香气扑鼻时,即成。一般为浅咖啡色。有的地方加点盐,有的在喝茶时随用随加。此外,有的地方把炒米或小米先用牛油或黄油炒一下,再放进茶里煮。这样既有茶香味,又有米香味。

奶皮(蒙语为“乌日沫”urem)有两种:一种是将鲜奶、牛奶或马奶、驼奶、羊奶放入器皿里存放一两天,奶子发酸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薄皮,“图黑乌日沫”,也叫“珠黑”,即生奶皮子,是做黄油的原料;另一种是把鲜奶倒入锅中用微火煮沸,然后用勺子反复扬洒,并不断点入生奶。直到奶上有凝结物漂起,便可撤火冷却,数小时后,蜂窝状的奶皮子便凝结成形了,此时用筷子将其慢慢挑起,控干沾在上面的奶水,对折放好,干后即可食用。称“宝勒森乌日沫”,即熟的奶皮。奶皮味道香甜可口,是拌炒米吃的上等食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元代《饮膳正要》说:“奶皮子属性清凉,有健心清肺、止渴防咳、毛发增色、治愈吐血之能。”

奶酒和马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迁徙时,为

防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由于他们整日骑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的奶酒。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奶酒的方法,即将鲜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奶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发酵的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上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的筒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壶嘴的槽口。待锅中的奶受热蒸发,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奶酒。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高些。如果将这头锅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马奶酒(蒙语quot策戈)的酿制和饮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quot;其色类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不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润肺等功效。还有人说,常喝马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马奶酒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宾朋的重要饮料。

酸奶子(蒙语为”查嘎“或”艾日格“)是牧区的优质饮料之一。牧民一般不爱喝鲜牛奶,而喜欢喝酸奶子。制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鲜牛奶到入大锅中烧开,放在通风处晾凉,使其发酵,产生酸味;一是将鲜牛奶置于阳光下或温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热发酵,产生酸味,便成为酸奶子。酸奶子醇香扑鼻,清凉可口,可拌炒米或拌大米饭食用。夏季常饮,止渴祛火,帮助消化。

奶油,制法及名称较多。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待其变酸后用专门的奶油分离器(过去多用大木桶或大瓮充作搅拌容器,插入带圆盘的搅拌棍,再套上中间留有搅拌孔的木盘盖封口,然后上下反复搅拌数千下才可,可谓辛苦。现在基本改为机械制动,有人还用洗衣机改制;各地陆续已出产专用电动装置)分离之后,漂浮在上面的白色油脂,撇出来就是奶油(蒙语叫”查干陶斯“)。用之拌食炒米鲜香可口。把这种奶油放入锅中加热并加适量洗干净的大米,慢慢搅拌,就可净除掉奶水的成分熬炼分离出一种黄色清澈的油脂,这就是黄油(蒙语?quot;夏日陶斯”)。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饭,特别酸甜。黄油是奶之精华,因为特别细腻柔软,所以也称酥油。黄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夏日

祛热,冬天防寒,还有治疗烫伤、止腹泻等作用,而且保值期很长。

奶豆腐(蒙语为“胡乳达”,奶酪的一种),其制法是将提取出奶油的酸奶子放入锅里熬煮,使水分蒸发,奶液逐渐凝固,然后将其装入各种形状的奶豆腐模子中固定成型,阴晾风干即可。也有的是将酸奶加热后冷却,然后装入粗布口袋中过滤挤压,浓缩后再压制成各种块状的奶豆腐。奶豆腐可酸可甜,制作时加糖即甜,不加糖则酸。晒干的奶豆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日常可和以炒米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远行又可以充当干粮。奶豆腐或奶酪颇能解渴耐饥而且具有解毒功能。当年蒙古西征大军奇迹般地越过千里大沙漠长途奔袭时,便多半靠了这种固体奶食。

全羊席,又称整羊席(蒙语为“布禾勒”),是蒙古人招待贵宾的传统佳肴,也是蒙古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一道宴席,一般只在盛大宴会、隆重集会、举行婚礼或接待高级贵宾时摆设。将整羊加工后摆在长方形的大木盘里,像一只卧着的活羊,肉味鲜美,香飘满堂,浓郁扑鼻。宾客在进餐前,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高唱赞歌,朗诵献整羊的祝词等。据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曾设过全羊宴。忽必烈登基时,也设全羊宴祭神祇、待宾客。到了清代全羊更加盛行,现已成为内蒙古各盟市旗县接待贵宾的驰名中外的名贵菜肴。

烤全羊、烤羊腿是内蒙古地区特别是阿拉善盟一带蒙古族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一种菜肴。烤全羊的做法是将羊内脏掏出,煺毛留皮,加各种调料在特制的炉子里用“扎嘎梭梭”烤制而成,色泽金黄,味道鲜美。

手扒肉是蒙古族人民经常当晚餐吃的一种食品。做法是将带骨牛羊肉分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一般加盐和花椒)。刚一煮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敬重和爱戴之情的传统方式。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杯,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杯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

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第四篇:蒙古族

蒙古族

蒙古族是我国东北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位于俄罗斯西南方的一块是卡尔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献哈达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

那达慕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蒙古包

“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马头琴演奏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十年来,蒙古族民间乐器制作技师、演奏家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共鸣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弓的弹性,用尼龙弦代替了马尾弦,使音量显著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4度,既保持了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

第五篇:蒙古族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种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正史始见于《旧唐书·北狄传》,称“蒙兀室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习俗礼仪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唱歌:蒙古人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选猎狗:蒙古人有猎狗打猎的习俗。

问候:蒙古人热情好客,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蒙古族饮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