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雪》教案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24-934955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4 19:22:46 来源:网络

第一篇:《雪》教案

《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情况及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初步感知全文。

3.理解江南雪与朔方雪各自的特点及作者对两者的不同态度。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江南雪与朔方雪各自的特点。

2.通过比较,感受作者对两者的不同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比较两幅雪景,理解江南雪与朔方雪各自的特点及作者对两者的不同态度。突破方法:

(1)教师注意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进入“雪”的世界。通过引导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两幅雪景图的不同,理清文章的内容并体会作者所寄予的不同情感。

(2)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江南雪与朔方雪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赏析,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之处,探究作者对两幅雪景的不同态度。【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境导入法、补充法、引导法、品读法、探究法等。学法导航:朗读法、品味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创作及文章的写作背景。2.搜集南方、北方雪的图片及鲁迅、《野草》、散文诗等资料;

/ 15

3.努力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4.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1.查找鲁迅及文章背景的相关资料。2.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搜集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歌曲《你那里下雪了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一、情境导入:

听着优美的歌曲,我仿佛回到了洁白无瑕、雪花飞舞的浪漫冬季。你的心间中是否也洒落了片片雪花?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生答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此,它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其人其诗:

1.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有关鲁迅及其文章背景的资料,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本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25年初的中国,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封建军阀盘踞。此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地斗争着,《雪》就是这样一篇表面上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他内心世界斗争的力作。2.简介《野草》及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的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诗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

/ 15 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我们来读课文,请女同学读1—3段,男同学读4—6段。

(生按要求读。)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顺畅,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来分角色呢? 生讨论后明确:

因为1—3段都是写南方的雪,南方的雪比较温柔,像女孩子。4—6段写朔方的雪,作者笔下朔方的雪冰冷、坚硬、刚毅,适合男生来读。

师: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敏锐,她关注到了这两部分写景的内容,朔方的雪,南方的雪;她还关注到了这两部分景物的特点,江南的雪是一种柔美,(板书:柔美。)而朔方的雪,则是刚毅顽强,是阳刚之美,是壮美。(板书:壮美。)2.展示听读收获。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

生:我能描绘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几个穿着棉袄的孩子.很小的样子,大约五六岁,他们围在一起,堆着一个雪人。他们围着那个雪人,小手已经冻得发肿通红,但他们还是手拉着手,在那儿高兴地唱着歌。

师:说得真好,我想是鲁迅的文字引发了你无限的遐想。

生:我描绘的第一幅画面也是这样的,有几个孩子,他们欢乐着,唱着歌,跳着舞,围着一个不成形的但在他们看来很完美的雪人。他们认为这个小小的雪人是无比圣洁的。

师:还有谁想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师:我非常欣喜于同学们仅仅读了一遍文章,就能勾勒出这样美妙的画面。

生:我想描绘的是两幅画,第一幅是南国的雪,南国的雪是细腻的。在开满花的雪野中,孤立起一个雪人和一群爱热闹的孩子。而第二幅画是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是粗犷的,在旋风中奋飞,看起来相当的勇敢、坚强,显示出北方特别 的雪景。

师:这位同学能够着眼于全文,为我们概括出文章中展现给我们的不同的两个画面。

师:我们从鲁迅的笔下看到了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两幅画面,谁想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色呢?

生:北方的雪就像一个粗犷的大汉,它非常坚强,非常粗犷。而南方的雪就像是一个少

/ 15 女一样,它非常柔和,非常细腻。

师:你那么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让我们眼前仿佛就浮现出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卷。

生:鲁迅笔下朔方的雪粗犷、豪迈,他们似乎在同冬天抗争,他们身上散发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像火一样,在这个冬天里妖娆,使这个冬天不再寂寞。

师:是的,你说得非常好。我们仿佛感到了冬天里飞雪那种勃勃的生命力,那种一心抗争的坚强。好,请坐。

生:江南的雪跟北方的,就不同,它带有江南特有的秀丽和清爽。

师:秀丽和清爽。这两个词语非常好地表现了江南雪的特点。老师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到了鲁迅先生在文中用的一个词,我认为那个词传神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点。谁能找出来?(明确:滋润美艳之至)

师:通过初读感知,大家已经在头脑中勾勒出了两幅不同的雪景,他们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下面我们继续欣赏。

四、美读品味:

作者用充满激情、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江南的雪和富有反抗力量的朔方的雪,风格柔婉中有刚健,娇艳中有雄浑。怎样才能读好它呢?

温馨提示(屏显:)感情充沛,读出诗意 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江南的雪:柔婉恬静 朔方的雪:雄浑刚健 生自由入境地朗读,师生评价。

动情的朗读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优美的南方雪野和那令人心灵震撼的朔方!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五、体验情感:

1.通过美读我们似乎对江南和朔方的雪有了更深的印象。对这两个地方的雪景你更喜欢哪幅雪景图?说说你的理由。

(屏显: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的图片)(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我喜欢“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我的感受是朔方的雪花非常富有个性,他们的个性就是绝不粘连,非常坚强,非常倔强。

/ 15 师:好,读得好,赏析得也比较到位。老师突然间想到一个问题,老师写雪是“那纷纷扬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我用了“飘”字,而鲁迅写雪则用了“撒”字。同学们,能不能把“撒”字改成“飘”字呢?

生:我认为是不可以的。因为朔方的雪是苍劲的,而“飘”字却是柔和的,像少女一般,比较柔弱,和朔方的雪的苍劲正好相反,所以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生:我认为不可以的,“飘”字是一个比较柔弱的字,无法突出北方雪的奔放、豪迈。

师:“撒”字带着一种自天空垂直落下、不怕跌落的那种刚劲与坚强,而“飘”字则太过于柔美,太过于轻盈,写不出北方雪的特点。哪位同学能再来读一下?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师:啊,有味道,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因为文中写的:“是孤独的雪”,只有这么读才能体现出雪的孤独,“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能体现出雪的那份豪迈。

师:我听得出你在读最后一句时有意识地拖长了声音,听起来是那么深沉,那么意味深长。你这样读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想法,请说一下。

生:作者是用雨来衬托雪的豪迈和粗犷,更能体现出作者自己的那种精神,这种情怀是深沉的、厚重的。

师:好,请坐。请同学们接着谈自己喜欢的雪景。

生:我也喜欢朔方的雪,“但是„„是雨的精魂”,我认为这句话是借写朔方的雪来写出当时非常复杂的世态,作者又借雨的精魂表达了对世态的抗争。

师:好,你读得很投入,说得也很到位。

生:我也很喜欢朔方的雪,文中有两个词:一个是“如粉如沙”,一个是“磅礴”,从这两个词中我看出了北方雪的豪迈与粗犷。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江南的雪?

生:“江南的雪”„许多蜜蜂在嗡嗡的闹着”,我喜欢这两句的原因是因为鲁迅写出了南方的雪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尤其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腊梅花”,这一句更体现了江南的雪美艳之至。

生:我不但喜欢朔方的雪,我也喜欢江南的雪,我感到江南的雪不但温柔美丽,更透露出春天的消息。美丽的雪景中透露着春天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生:我也喜欢江南的雪,因为读了这一段之后让人有一份遐想,想象一下在洁白的冬天,5 / 15 一切都是洁白的,在江南呢,在雪野上有梅花点缀,那种红色跟黄色使冬天不再那么单调。

师: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揣摩到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应该是喜欢北方的雪,“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当时,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残酷的社会当中,这一段写了雪的豪迈与粗犷,同时也说出了对当时残酷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喜欢南方的雪,因为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他把北方的雪写得那么孤独、那么悲伤。而他把南方的雪写得那么美好,他这样写就是表明他是追求美好的,向往南方温暖、美好的气象。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既喜欢南方的雪又喜欢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具有各自的特点,南方的雪滋润美艳,而北方的雪豪迈、粗犷。

师:好,这位同学发展提升了刚才两位同学的答案,他说鲁迅先生既喜欢南方的雪又喜欢北方的雪,那么他更喜欢哪里的雪呢?

生:我认为他更喜欢的是北方的雪,虽然他用了大量的文字来描写南方的雪,但是在最后一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更多地是把自己的人生精神投入其中来描写北方的雪的。

师:是的,江南的雪是美的,那里带着作者难以割舍的对童年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美好的向往,但在鲁迅心中,他更喜欢北方雪的那种粗犷和豪迈。从语言上:“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显得有点单调,而江南的雨和朔方的雨都曾变成过雪,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形式结构:“但是”。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优美的散文诗《雪》,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更领略到北方的雪孤独不妥协的张扬个性,“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既寄托了作者的情思,更表达了作者的张扬的个性。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板书展示】

鲁迅

/ 15

江南的雪 滋润美艳

生命气息

童年的欢乐

朔方的雪 旋转升腾

蓬勃奋飞

【课堂作业】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qìng()口的蜡梅花。②在无边的旷野上,在lǐn liè()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2.《雪》的体裁是,选自《 》,我们在七年级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 》等。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是《 》、《 》,散文集是《 》。3.选词填空。

①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_______(信息 消息 影子),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②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______(响 叫 闹)着。

③晴天又来______(消释 消化 融化)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参考答案1.① 磐 ② 凛冽 2.散文诗 《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3.① 消息 ② 闹 ③ 消释

【教学反思】

《雪》是《野草》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对于初二的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不宜对文本的开掘太深。再三考虑,我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上。

只有基于诵读和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只有从文字上站起来的鲁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于是又确定了本课从诵读感知到语言品味再到情感体验纵向深入的思路

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营造课堂氛围,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从把握文章内容到品味文章画面到走进作者情感,自然连贯,水到渠成。

/ 15 但对语言的品味太局限于“雪的特征”,对鲁迅情感的体验几乎是直接从“雪的特征”得出的,缺乏人文厚度。这是值得探讨和改进的。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味文中深邃的内涵。

2.学习文章细致的写景方法及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味文中深邃的内涵。

2.通过比较鉴赏,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的作者的精神追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鲁迅先生的顽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探析两幅雪景图,学习文章细致的写景方法及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富的语言,把握文章的主旨。突破方法:

(1)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对比揣摩、品析精彩语句,领会文章写景的方法。(2)在比较中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雪性,把握文章的主旨。对课文的探究品味,要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比读法、探究法、点拨法、示范法等。学法导航:合作交流法、感悟法、品读法、仿写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研读教材,品味情感,寻求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查阅有关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准备:继续朗读课文,揣摩作者情感,体会本文的用词之妙和手法之美。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 15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冬日里最使人感动的莫过于那纷飞的雪花,它凝聚着春雾夏雨秋露的情愫,让人情思飞动、浮想联翩。1924年,北京岁未,鲁迅先生傲立雪中,激情满怀,写下了一篇独抒性灵的抒情散文诗——《雪》。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鲁迅先生去赏雪景、悟雪性、抒雪情。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鲁迅笔下的雪景,根据你对文章的了解,你认为文章该怎样划分层次呢?

学生熟悉文章内容,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2.鲁迅先生所描绘的两幅雪景,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同桌回忆交流两幅图的特点。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二、比读雪景——悟手法:

接下来,咱们再来读课文,用比较的方法来读。(屏显要求:)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对前三段和后三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提示:我们可以从课文选取的内容、写景的角度、运用的句式、包含作者的情感等角度来思考。

(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

生:在第1段有“处子的皮肤”,在第4段有“包藏火焰的大雾”,从这两个比喻句中可以看出南方的雪主要特点是“滋润美艳”,而朔方的雪则是“如粉如沙”,刚劲有力。而且,南方雪所处的环境与朔方雪也不同,南方雪地有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腊梅花,还有冷绿的草;而朔方雪却是在枯草上、屋上、地上。

师:她关注到了两点,第一,她是从景物的特点来说的;第二,她还关注到景物所处的环境。真是一个细心的同学!作者在写南方雪的时候,写到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在描写这些花草的时候,着重写他们的——

生(众):颜色。

师:对了,课文写到了哪几种色彩?

生众:深黄、血红、洁白、白中隐青、冷绿。

师:这里着重刻画花草的色彩,表现的是江南雪的静态;而后面写朔方雪是在地上、屋上、枯草上,旋风忽来时蓬勃地奋飞,是为了表现出雪的动态。

生:从作者的情感来看,我觉得作者更喜欢朔方的雪。因为虽然南方的雪很柔美,还能

/ 15 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但是毕竟是未经磨练,不能长久。我觉得鲁迅更看重一种独立、张扬的精神,朔方的雪就能体现这种精神。因为那个时代是黑暗势力猖獗的时代,需要我们去斗争,所以我觉得朔方的雪象征了一种刚毅的革命斗争精神。

师:很好!你不仅说出了作者的情感,还能联系时代背景,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生: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来描写江南的雪,而只用寥寥数笔写朔方的雪,我觉得这是鲁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说:“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师:是白描,大笔勾勒,以显示其精神实质,与之相反的是,前三段对雪景的描写,则极为细腻,这叫?

生:“工笔”。

生: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也不同。第2段,他谈到了孩子们,还有“父亲”,就是说江南的雪在冬天能带来生活的情趣。朔方的雪纷飞之时,人们都在屋里享受火的温热,都没有出来。说明朔方的雪不但如粉如沙,还说明环境是很严酷的。

师:我给你的话补充一句。写江南的雪,是孩子们热闹地堆雪人,情趣盎然,雪地是喧闹的;而写朔方的雪没有写人的活动,在无边的旷野上只有朔方的飞雪,他是孤独的。

生:在晴天的时候,南方的雪会融化,孩子们堆的雪人都不成什么模样了,都看不出他原来到底是什么了;而朔方的雪到了晴天,依然“如粉如沙”,依然“旋风忽来,蓬勃地奋起,在日光下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在太空”,这就说明南方的雪比较容易在环境下改变自己,而朔方的雪不管环境怎样,他依然是刚强如一的。

师:很好!前者屈服于环境,后者顽强坚守。

生:在第2段有一句是“闪闪地生光”,第4段有一句是“灿灿地生光”,我认为这两个“生光“是不一样的,南方的雪生光是因为他自身的滋润,而朔方的雪生光是因为他们蓬勃地奋飞,所以在日光中非常绚烂。

师:真好!一个是因为滋润而生光,一个是因为蓬勃奋飞而生光。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个发出的光是柔美的光,一个发出的光是壮美的光。

师:能不能从句式的角度再来比较分析一下?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南方的雪时用的是比较长的句子,而且感觉像是对偶;而写朔方的雪的时候都是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师:同学们,我们把刚才比较分析的内容来概括一下,请齐读。(屏显:)

/ 15 前三段,写景、活动;后三段主要描写雪景。(内容角度)

前三段多绘色彩,重在描写江南雪的静态;后三段多状情态,突出朔方雪的气势。(写景角度)

前三段多用长句,温柔婉转;后三段多用短句,铿锵有力。(句式角度)前三段喜爱中有惋惜,后三段赞颂中含敬仰。(情感角度)师:同学们觉得作者落笔的重心是在前三段还是在后三段? 生(众):后三段。

师:前三段的文字细腻、绵长,看起来仿佛较重,其实很轻;而后三段粗犷、简约,看起来仿佛较轻,其实很重。文章的重心落在后三段,因为它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与情怀。

三、探究语言——悟雪性: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地品一品后三段,抓住后三段中的某个词,或者是某句话,来分析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内涵。请看示例——(屏显:)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这个句子中,“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写出了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生读书圈点,教师巡视。)

生:我抓住了文章中的一句话,“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对于雪来说,太阳光应该是他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朔方的雪遇见太阳光的时候,他没有像南方的雪那样毫无反抗地就融化掉了,而是更坚强地奋飞和抗争。当时的时代是非常黑暗的,我觉得作者在呼唤具有朔方的雪那样顽强性格的人。

师:鲁迅先生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倔强抗争,毫不退缩。生:“无边的旷野”,体现出朔方的雪是孤独的。生:他依然在天宇间升腾闪烁,他不惧怕孤独。

师:鲁迅先生有一首诗,里面有这么一句,“荷戟独彷徨”,在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时候,他虽然孤独,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

生:我觉得一个短句,“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真的能体现出它的壮美。师:“包藏火焰”,在这样冷酷的环境里,拥有一颗火热的心,拥有战斗的热情。生:我说第6段中“死掉的雨”,从中可以看出朔方雪的一种生命力,他起先是雨,但是不管环境怎样恶劣,他又会变成雪,他永远都留在北方,永远是在和恶劣环境做斗争。他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他是永恒的,是不死的。

师:永恒的、不死的、战斗的精神,这位同学的思维很有深度。同学们思考一下,“死

/ 15 掉的雨”你觉得是指南方的雨还是北国的雨?

生(众):是北国的雨。

师:按照常理,雨死了,在冬天就被冻成了冰,但是,北国的雨却不是这样,即使死了,他也幻化成雪,依然在天宇间升腾旋转,顽强抗争,这就是这位同学所说的,是一种不死的精神。

生:我要补充刚才她说的关于“死掉的雨”,雨,给人一种阴柔的感觉,但是他死掉了,脱胎换骨了,以一种刚毅的雪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师:因为他拥有了顽强抗争的精神内核。

生:“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生光”可以体现出他的靓丽,但是他又不是那种很自傲的炫耀,从“包藏火焰”可以看出他那种战斗的激情。

师:同学们,我们就是通过这样细腻的赏析,对朔方的雪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四、对话作者——探主旨:

师:作者仅仅是在写雪吗?如果不是,你认为是写什么呢?请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谈谈你从作者对朔方雪的描写中读出了什么?

(屏显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生结合背景材料讨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师:如果说文章赋予雪以人格化的东西,那么你透过朔方飞雪,看到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不屈的、顽强的人。

师: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是不屈的、顽强的、拼搏的、战斗的„„一个人,一个战士!从字里行间,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倔强抗争、坚持战斗的人的形象,所以,《雪》这篇文章,它不仅是一支刚劲顽强的雪之赞歌,它还是一曲倔强抗争的人之绝唱。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文章最后两段,在感受雪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体会一下作者写作时的内心感受。(生齐读)

小结:当大多数人还沉溺于精神的麻木当中时,先生是孤独的,但纵使孤独,也依然抗

/ 15 争,即使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要“俯首甘为孺子牛”。雪是死掉的雨的精魂,惟有死掉才得以升腾为纯洁的雪。

五、诗意仿写——抒雪情:

师:雪是多情的、雪是有灵感的精灵。古有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自得与陶醉;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比妙喻,今有毛泽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大气磅礴、娇艳俏丽;蔡国培“开就开它个遍天遍地风流自己”的潇洒倜傥、张扬豁达。我也想谈谈我心中的雪。配乐朗读:

雪是冬天的最精彩表现。北风呼啸时,雪花就开始在高空孕育、绽放。她不愿一花独放地在高空招展,而愿千朵万朵地飘落大地开放。它的飘荡是前赴后继的,可歌可泣的。雪花的飘落不看方向,不择地势,入山则突出山的高大,入水则成就水的阔远。正是由于雪花有了千朵万朵的活力,有了前赴后继的精神,它才覆盖了高山,覆盖了大地,覆盖了森林,覆盖了草原……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雪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示例1: 《冬雪》

冬天的雪固然冷漠,但并不缺乏温和;

冬天的雪固然坚硬,但并不缺乏温柔;

冬天的雪虽然孤独,但它依旧蓬勃;

冬天的雪虽然凄凉,但它依旧闪烁;

飘飘洒洒从天空最高最冷处萧然而落,一朵朵一片片玲珑剔透晶莹如玉洁白无暇„„

示例2:是啊,雪是温柔的,纯洁的。雪,是白雪公主,是善良的;雪,是梨花,是纯洁的;雪,是浪花,是乐观的。让我轻轻告诉你,雪是纯洁的„„做人应像雪一样纯洁无污,给世界一片净土,永远高洁无污。

„„ 结语: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象征着纯洁,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希望,让我们为心中的那一片雪高歌吧!【板书展示】

/ 15

【课堂作业】

1.对文章第二、三两段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写塑雪罗汉是孩子们快乐的游戏,突出江南的雪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B、“洁白”“明艳”“闪闪地生光”这些词语既以孩子的视角在观察雪,又融入了作者对江南雪的美好回忆。

C、写雪罗汉“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突出了江南雪“滋润美艳之至”的特点以及江南雪景的生机盎然柔媚多姿。

D、写雪罗汉,晴天消释“他”的皮肤,寒夜使“他”结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是为突出江南的雪又具有一种朦胧之美。2.结合课文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句中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来修饰“雪花”主要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句中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结合课文理解“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的深刻意义。

参考答案:1.D 2.(1)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2)孕育着生命 所特有的滋润轻柔3.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作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14 / 15 成为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了雨的精魂—一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这是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用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科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

本课采用了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的纵向深入的思路。在文本探究上,通过多角度对比揣摩、品析精彩语句,领会文章写景的方法;在比较中品味散文诗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雪性,把握文章的主旨,使学生能在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的理解转换过程中领悟文章内涵。

紧扣文字进行“细读”,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最实在最需要的。随着阅历的丰富,在今后重读《雪》时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教后反思】

/ 15

第二篇:雪教案(范文)

湖塘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雪》

学科:初三语文

执笔:周星

时间:202_.3

班级

姓名

学习任务:

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写江南的雪,朔方的雪的特征以及作者在描写中所寄寓的情感。

2、学会结合相关资料理解文章主旨。

一、课前自主学习

本文写作背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写于1925年当时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此时的北京正处在五四运动退潮后最黑暗的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寒冻之中。而此时的南方,国共两党已经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蓄着八字须、面容消瘦、嘴里刁着一支烟斗的鲁迅先生来到无边的旷野上,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神情凝重、目光炯炯地望着旋舞地飞雪,陷入沉思„„18天后,散文诗《雪》诞生了。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26日《语丝》周刊第11期。

1、先查阅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磬()口

脂粉lián()

灼()灼 xī()笑 tuì()尽

朔()方

2、请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几种雪,这几种雪有何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湖塘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3、初读完课文,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4、你在预习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

二、课内互动学习

互动一:交流课前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总结两幅雪景的特点。

互动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江南和北国两个地方的雪景,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你认为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理由。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湖塘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互动三:

作者给我们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既让我们欣赏了江南的雪的优美,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朔方的雪的壮美。请你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作者想表达的主旨。资料链接:

(1)“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历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的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自选集>自序》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他(鲁迅)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黄蓓佳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第三篇:教案雪

第六课雪(八年级人教版)

第二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家的笔下,化成了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吧。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要熟读成诵。有些散文诗押韵,朗读时注意韵脚;有些散文诗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总之,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诗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要指导学生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不妨让学生抄下来,牢记在心。·教学设计· 6.雪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忙碌(lu4)脂粉奁(Iian2)灼灼(zhuo2)嘻笑(xi1)褪尽(tui4)朔方(shuo4)凛冽(lin3lie4)2.解释下列词语。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六、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

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题,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 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第2题,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四篇:《雪》教案

《雪》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设计:

一、导语:

齐背毛泽东《沁园春雪》导入

二、听朗读,学生思考:

投影显示: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总结投影上的问题。

四、教师判断正误,引出:

投影显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讨论明确:滋润美艳

绚丽有趣

但不能持久)

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五、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

投影显示:

1、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六、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七、研读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多媒体出示思考题)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教师提问并明确。

八、课堂延伸

看到了鲁迅笔下两者姿态各异的雪,你是否也想到了自己家乡的雪?尝试运用借景抒情写一段话,描写家乡的雪景(要突出特点),寄寓自己的某种情感。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相互交流一下,看谁写得好。

学生习作;习作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九、作业布置

将课堂所写练习小短文与同学交流互改,然后抄在作业本上。

第五篇:雪 教案

《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多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3、鲁迅曾说过他的哲学全部在《野草》里面,让学生目前去理解《野草》还有些困难,但可以挑出《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几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雪》中“优美”与“壮美”两个形象的和谐统一,从中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突破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

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课文的范读音带、《塞北的雪》的CD及其歌词、幻灯机。——学生准备

课前朗读几遍课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入:播放彭丽媛的《塞北的雪》,投影《塞北的雪》的歌词。学生听音乐、听老师导入。

2、老师引: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本文的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的雪怎样的品格?

学生听讲,思考。

3、问: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学生讨论后交流。

二、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投影显示: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学生思考后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2、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思考明确:南方的雪美艳,北方的雪孤独。

三、启发学生讨论,明确文章主旨

1、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4人一小组讨论总结投影上的问题。学生读文,思考。

2、引出投影显示:

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不能持久。

3、过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 学生听老师过渡。

三、研讨课文的最后三段,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三段。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2、启发问: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学生讨论明确:因为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3、问: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 学生讨论明确: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

4、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个性张扬的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

学生听老师总结。

5、布置作业: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学生记录作业。

补充资料: 自

1932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破帽遮颜过

《雪》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