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影优秀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孟郊的《游子吟》
师:画面上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诵。我们一起读一下好吗?
生(大声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
生(齐答):母爱。
师:对,它歌颂了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篇歌颂父爱的散文,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无限真情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文中共出现几次“背影”?请用“————的背影”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2、你能说出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吗?
(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找到的重点语句。)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
学生甲:一共出现四次,分别是难忘的背影,买橘的背影,离别的背影,怀念的背影。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概括得也很全面。在文中作者四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每一次的背影都不相同,那么哪一次背影描写的最具体最感人呢?
学生已:我觉得是第二次,买橘的背影。
师:你能为大家读一下吗?要读出感动、读出真情。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谁来评价一下?
学生丙:他读的很有感情,但语速稍微快了些。
师:那你能试着为大家读一下吗?注意放慢语速,感情再饱满些。在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
学生丙(读)
读完,学生丁(评价):他读的很好,读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同学们读的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下面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一段描写中哪一句最让你感动,请试着说明理由。这个问题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给出答案,看哪位同学的答案最准确、最全面。
(同桌热烈讨论,教师巡视、旁听、点拨)
三、赏背影
学生停止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句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从而体现了父子深情。
师:恩,你能说出这一句中哪几个词用的最好吗?
学生1:攀、缩、倾,这几个动词体现了父亲的艰难和努力的程度。
学生2:我觉得“攀”这个词用的最好,说明父亲在用力撑起身子,想爬过月台,这对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学生3:我觉得“缩”字用的最好,说明父亲行动很缓慢,而且脚是悬空的,非常危险,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大家分析的都很好,这几个动词虽然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却异常深沉,刻画出一个艰难的背影,一个感动作者、感动千万读者的背影。由此可见,动词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我们对动词的重要性及表达效果不能忽视。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列出了“动词的表达作用”,希望大家能够好好掌握,我们一起读一下。
(出示课件,“动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学生齐读。)
师:我们学习了动词的表达作用,以后我们在行文写作时也要学会运用恰当的动词,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大家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儿子多大了?
生(齐答):二十岁。
师:二十岁,已经成人了,为什么买橘子这样的小事父亲还要亲自去,而执意不让儿子去呢?
生甲:怕儿子买橘子的时候摔着,表现了对儿子的体贴和爱护。
生乙:过月台不容易,担心儿子累着、摔着,心疼儿子的一点一滴。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分析的很透彻,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浓浓的深情和拳拳挚爱之心,那么作者这种通过一件小事来表达感情的写法在写作上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巡视、点拨)
生(答):我们写文章要写身边的小事,通过小事来体现真情,表达父母对我们的爱。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父母对我们的爱绝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十万火急的大事上,而更多的是蕴涵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我们出门时的一句唠叨,天气变冷时的一句嘱托,下雨下雪时的一次接送,这些最平凡的小事往往蕴藏着最博大、最深沉的父母之爱。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那么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什么作用呢?
(出示课件,“以小见大”诉真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再写文章要学会这种写法,以小事诉真情。
教师寄语: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让我们用最真挚的心去感受亲情、回报亲情吧!
四、仿背影
下面请同学们用心体会父母对你们的关爱,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小文章,体现挚爱真情。(友情提示:要运用刚刚学到的一小见大的写法,注意一定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学生思考、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写完让几个学生读一下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给予评价,教师引导、提示。(这个环节大约十分钟)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写的很好,我想其他同学可能会有更好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下课以后在班内交流一下。
五、结束语:
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让我们载着这份爱扬帆远航,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
第二篇:背影课堂实录
《背影》课堂实录
执教人:李玉山 教师: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熟悉吧?请一位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主要是感动,爸爸那么胖,还爬上月台去买桔子;朱自清都是大人了,爸爸还对他不放心,坚持去送他。
教师:是的,此文很感人,但是,朱自清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来看“真相还原”二则。(选自《朱自清传》)
打开PPT: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真相:朱鸿钧做徐州的工商局长后,生活更加放荡,包养多名情妇,扬州老家的一位姨太太勃然大怒,赶到徐州大闹,最后,爸爸被撤职。奶奶气病交加,死去了)为了打发情妇们,爸爸把家中的首饰都变卖了,并借了不少钱)
②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真相:爸爸娶妾,对朱自清生母朱自清本人造成很大伤害,父子关系越来越僵。这其间,朱鸿钧还长期对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进行精神折磨,武钟谦31岁就去世了,与朱自清父母的虐待以致长年抑郁不无干系。后来,朱鸿钧为了维护所谓家长尊严,不经过朱自清允许,私自扣留了儿子的全部工资,朱自清愤然离家独立生活。爸爸反指责儿子不孝,并坚决与儿子断绝关系,后来朱自清主动讲和,爸爸仍然不为所动)
学生自由讨论三分钟,然后发言:
观点一:毕竟是他的爸爸,血浓于水,爱是永远的。
观点二:没有想到他爸爸是这样的人,可见要从多方面读书。观点三:他不好意思写真实的爸爸,也是人之常情。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另一面,再读此文,感觉可能就有些不同了,理解也会更深一些。下边我有一个问题,“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请问:这句貌似平静、貌似平淡、貌似简单的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潮起伏?
参考答案:他不直说,而是用最曲笔表达:对祖母——悲。对父亲——失望。对自己——悲凉。
教师总结:这一句话,情感含于内,惜墨如金,可见,写作文时,不一定把一切都交待出来,貌似简单的一笔,可能留给别人更深的印象。
教师: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把此文的思想情感定义为:父爱伟大。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读,不仅读父爱,也读儿子的宽容与善良。
父亲走过铁路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桔子这一小段,一向被视为“朴实真切,父爱如山”,动情动人,请你重读此段,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请你们读读此段,并回答我的问题:哪些字词、哪些细节体现儿子的善良?
学生读此段。(第一遍)
学生一:儿子一直看着爸爸下铁道爬月台,这本身就能体现儿子的善良。学生二:“我”流泪了,这也是一种善良。
学生三:几年过去了,儿子还记得买桔子一事。
教师提醒:我认为还有更能体现儿子善良的地方,如朱自清还能准确记得父亲的衣帽,是“小帽”与不是“帽”,是“深青色棉袍”而不是“青色棉袍”;他的动作:身子“向左微倾”,而不是“微倾”,也不是“向左倾”。
学生:表示赞同,(并品味)
教师:还有吗?那么,请大家看这二句,我认为更能体现出儿子的善良,“让他去(买桔子)。”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同学们拿出本子,自己写一写体会。单号学生写第一题,双号学生写第二题。
学生一:第一句话是给父亲一个表现的机会。这是很大的善良。
教师:祖母的死,父亲有直接责任,父亲还长年刁难折磨朱自清以及儿媳,一般的人会怎么对待?不让父亲买什么桔子,我不领你的这点小情。
学生二:第二句话是怕父亲伤心,他刚失去官位,家破人亡。
教师:这一段描写,非常成功,其情感抒发很有起伏之感,请大家再读一遍,说说情感最高潮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读此段。(第二遍)
学生回答:先说父亲是胖子——蓄势;下铁道——动情;爬月台:高潮。
教师:我刚才说过,此文的情感抒发是惜墨如金,可是,我发现此段有两句话好像多余,请你标划一下,一是“尚不太难”,二是“显出努力的样子”。你试着去掉,再读最后一遍。
学生读此段。(第三遍)
学生一:不能去掉,它有对比的作用,由易到难,能推动情感发展。
学生二:这二句如解说辞,很能说明儿子对父亲一直是关注的,“尚不太难”——让人轻轻地松一口气。“显出努力的样子”——让读者的心又提了起来,别掉下去啊。
教师:当繁则繁。写亲情散文,朱自清是高手。本文的用字也准确而含情,请看文中有这样一句,父亲买桔子回来,“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如果把“搀”改为同义词“扶”,你觉得怎样?
学生讨论后发言:“搀”更用力,也更亲近。
教师:请多个同学有情感地朗读这一句,“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读完后,要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然后再读一次。
(多个学生读,老师指点怎样读出对父亲的关心)
教师自己范读:(重读“赶紧”,轻读并拉长“搀”)我为什么这样读?谁来回答? 学生:对父亲的感动,渴望接近父亲。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对父亲偶然的一次爱意如此动情?这是许多学者争论了几十年的一个问题,有多种方说,如性格柔弱说、儒家文化说(不言父过)、孝道至上说、年龄渐长说(经此事时20岁,写此文时28岁)、已为人父说、血浓于水说、生活艰难说(朱自清收入不多)、同情说(大去之日不远矣)我想听听学生们的意见,你赞同哪一种?当然你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三分钟): 多个学生发言。(有一位同学说了一个“故意用表扬的方式打击爸爸”,这明显不对)
教师:大家看另一篇《背影》(出示PPT)
背影(节选)
读完《济南的冬天》去冬天的济南,可能会像读完《背影》再看《朱自清传》一样不免失望。
我的爸爸其实是个很不错的人,对朋友很真诚,对奶奶很孝敬,对工作很认真,他早年是大学本科生,在贫困农家,当时能出个本科生,比今天出个博士都轰动。所以最让他生气、最让他没面子的是:我的成绩一直不好。他的耐心最后变成了灰心、伤心、冷心。他常常在家中改善生活时,或愠或笑地说:你那点分数,配吃这饭?他常常在客人们面前,发泄地说:这样的儿子,最后只能要饭。我的不悦只会让他的愤怒有了更多依据„„
爸爸对我印象的彻底改变,是我在县中教书连续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之后,其中有一次我的高考特别奖金比他一年的退休工资还高。他乐滋滋地到处夸我,夸我的孩子。
有时我提起往事,他会淡淡地说:哪有那事;你教书也别太累,多休息。
他是中国最传统的父亲。
就在关系最差的日子里,我恰去济南进修学习。那天,冬风凛冽,夜渐深,他突然来到我的宿舍,扛来一床厚被子,说怕我冷。我慌忙让他坐慌忙准备给他倒水,他说都不用他来省城开会转了两次公交才来到我这里。他擦着汗立刻就要回宾馆再晚就没有公交了,他不舍得“打的”,那些年“打的”确实是件很奢侈的事。
我慌忙送他。赶公交路上,他问我衣服够吗?夜里冷不冷?什么时候回家?多年来我这是第一次听到他的平静的话语。
公交车过于及时地到了。他上了车。他并没有回头。
他的背影已经很有些苍老。
车渐渐远去,尾灯时而一闪。我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意。
我真的读懂了朱自清的《背影》。
爸爸,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爱着的。
教师:请学生们想一会,说说此文对理解朱自清《背影》的启示。
学生一:很少得到父亲关爱,所以朱自清才对买桔子一事如此感动如此难忘。如果爸爸经常关心他,他感谢爸爸的方式可能会完全不同。学生二:两篇文章都是对亲情的渴望。
教师:我认为它们还是虽然长大但面对父亲仍然感动自己是儿子的情感的归依与升华。所以朱自清才在散文《冬天》里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吃白水豆腐的幸福时光:“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所以他才在散文《背影》中把一次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演绎得如此动情。
因此,本文的主题倒可以定性为“对亲情的呼唤”。请你们再一次品品此《背影》。(一分钟)
教师:课文的题目是“背影”,按常理说,他看到爸爸的“前影”的机会应该更多。假如我们将题目改为“身影”或“前影”,效果会怎样?肯定不好。
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几条,为什么题目必须是“背影”而不是“前影”或“身影”。
同学回答之后,答案汇总如下:
“背影”代表离去,那是父亲的离去,爱的离去,岁月的离去,生命也将离去,它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也给人以更多的悲情。
教师最后总结:
朱自清虽然写的是自己的私事,但文中“以小现大”的手法、最生活化的取材,让我们一下子联想到父母疼爱自己的琐事,联想到自己青春期之时对父母关心的排斥与拒绝,思之越多,读《背影》越感动。就是说,《背影》能抓住绝大多数读者的心灵,它能不动声色地触动了善良人们的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感动或最普遍的忧伤。
第三篇:背影 课堂实录
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 《背影》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读“父
师:同学们,我们形容成男性的美,常常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 生:帅!生:高大威猛!生:智慧通达!生:身手矫健。生:临危不乱。………
师:我们今天在《背影》中会看到另外一个中年男人。也许和大家的期待不一样。请大家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大家思考——
(投影展示:《背影》是一篇写____的散文。师:好,请自由说说吧。
生:我觉得,《背影》是写父爱的散文。生:我是这样认为。就是父亲对作者的爱。生:写爱,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生:我模模糊糊觉得也有一些好像不是爱。
师:那么我们就按照大部分同学的第一感觉来,先说爱,说父亲的爱,说父亲。投影展示:读“父” 师:最集中写父亲的爱的是哪个段落? 生:买橘子那段。
师:那我们先聚焦这个段落。朱自请的父亲很有名,这个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形象了。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投影展示:
我看见他或看看黑布小帽,穿看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生动情朗读)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父亲的爱
师:好!全文章表现的都是父亲的爱〃〃〃〃〃〃请你聚焦这段文字,这段描写,是 什么的爱? 生:伟大的爱
师:”伟大”太抽象也太笼统了。生:无私的爱
师:比“伟大”好。涉及到爱的特点了。但还是比较空。再加油!表达出此时、此地、此境的爱的特点。
生:那〃〃〃〃〃〃表现的是无微不至的爱。
师:”无微不至”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父亲为我挑选座位是无微不至,为我看行李是无微不至,千呆咛、万叮嘱是无微不至,决定买橘子为我解渴是无微不至〃〃〃〃〃〃但此刻,描写的是买橘子的过程。父亲孤身一人爬月台啊。他对谁无微不至呢?(生迷茫,低头,答不出来)师:孩子,不着急。请你读这段文字。勇敢点儿。(生读)师:这段文字,是写父时他人的关心、体贴? 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师:所以,不能用无微不至。我们走路,是稳稳当当地走。而父亲是—— 生:蹒跚地走。
师:我们是一脚踏上月台,可父亲是—— 生:爬。
师:不仅公是“爬”啊,他是怎么爬的。还有哪些动作?他用两手—— 生:攀。单:如果是身手矫健的你,你不用攀,只需要拉。他的两脚—— 生:向上缩
师:锻炼过引体向上的人就知道,脚向上缩,说明—— 生:特别特别费力。师:父亲的身体一一 生:向左微倾。
师:孩子,感受到了吗?因为太用力,父亲的身体已经就要失去平衡了。而且父亲的身材一一
生:很肥胖。师:他还穿着一一
生: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师:他的穿着轻便吗? 生:不,很臃肿。
师:其实父家的这个穿着相当于当时的正装呢。穿看庄重的衣服去爬月台,会让 人感觉怎么样? 生:很狼狈
师:这样的身材,这样的穿着,这样的动作,父亲是怎样去爱啊?是无微不至地去爱吗?
生:是努力地去爱。
师:努力!真好!这个词语比先前的“伟大、无私、无微不至”都好,但是,情感色彩还不够。非常努力,努力到最高程度叫什么? 生:竭尽全力。
师:对啊,孩子,这是竭尽全力地去爱啊!竭尽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体能啊!买橘子,本来是一件平常事,但是。为各种客观的原因,对于父亲,成为了一件要竭尽全力才量完成的事,所以,它就感人了,孩子,你自己来总结一下。当朱自清看到这个背影时,他看到的是父亲穿着的——
生:陈旧、臃肿。
师:也就看到了父亲生活的—— 生:困窘、艰难。
师:也就看到了父亲行动如此吃力背后是身体的—— 生:衰老和疲惫。
师:他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年轻的英气勃勃的的父亲。而是一个—— 生:老年的父亲。
师:老年的暮气沉沉的父亲。而这位父亲,竭尽全力地去爱儿子啊!所以。作者感 动得眼泪流下来了。
师:真好!这位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进步根大。咬文嚼字就是这样的,不要只给人物贴标签、戴帽子,而是要贴着语言去分析感悟。请同学们再在其他的地方也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你看出了父亲的爱。请特别关注那些最细微的环节。
生:他用紫毛大衣给我铺座位。
师:可是他自己却穿着什么呢?也穿毛大衣吗? 生:布棉袍。
生:他给我选的位臵是靠门的位臵,为我考虑非常周到。师:事实上那时我已经多少岁了? 生:20岁。
师:是大人了。可是父亲还这样细心。
生:父对我关心,分别的时候,他嘱托我路上要小心〃〃〃〃〃〃 师:孩子,你用错了一个词语。不是“嘱托”,是——(生看书)生:哦,是“嘱”。
师:这两个词语看起来差不多,可是情味儿大大的不同。“嘱托”是对—— 生:茶房
师:“嘱”是对一一 生:我
师:“嘱托”是叮嘱加上一一 生:托付
师:对,托付,把孩子拜托给别人。所以,在临别时,对茶房是既“属”又“托”,在第三自然段,对茶房是什么呢?(生看书。寻找)生:再三嘱咐。
师:那个时候还不是分别的时刻,所以“嘱咐”,还没有“托”,但这个词语前加上了“再三”,你看出了什么? 生:父亲对茶房说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不放心。
师:对。这一遍又一遍就是爱啊!临别时刻,对我,则是“嘱”了。“嘱”和“嘱咐”有何不同?
生:“嘱”感觉更亲切。
师:想象一下,父亲叮嘱我的内容—— 生:很多、很细致。师:父亲叮嘱我的神情—— 生:很温和,很耐心。生:也很急切。怕说不完。师:父亲叮嘱我时跟我的距离一一 生:他和我隔得很近,不厌其烦,絮絮叨叨。
师:孩子们,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父母对子女,才会有真正的“嘱”啊。所以,明白了吗?不能把“嘱”读为了“嘱托”。
(生点头)师:真好!同学们读书很仔组。在字里行间,到处都有爱。来,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投影展示:
父亲的爱
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 还是不放心 父亲的爱
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 不帅 不酷 却模糊了我的泪眼 父亲的爱 是那件紫毛大衣 披在儿子的身上
自己穿的却是布马褂布棉袍 父亲的爱 是那靠门的座位 千挑万拣啊 一路上
都牵着父亲的视线 父亲的爱 是那蹒跚的脚步
是辛苦地走 努力地爬 衰老 笨拙 迟缓 一点儿也不矫健 父亲的爱 是那堆朱红的橘子
像跳在冬天里的一堆小小火焰(生朗读)
第二部分 读“子”
师:前面的讨论同学们很努力,很仔细,很深情。现在我们往前一步。如果《背影》写的是父爱,那么,父亲的爱,作为儿子的朱自清理解码?接受码?你也要咬文嚼字,从字里行来体味啊。
投影展示:读“子”
生:当然不理解,文中比比皆是他不喜欢父亲的爱的文字。师:你能读一读吗?(生读)
师:好。语感很好。我们再来读,琢磨一下,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什么情绪? 投影展示: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多,北京已来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定了价线;就送我上车。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
(师指导朗读)生:作者很烦父亲,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生:在作者的眼里,父亲不英俊,不能干。总之,他不想跟父亲待在一起。师:我想跟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头脑里,从我第一次读《背影》就有了——
投影展示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师:这是第四自然段的开头,写的是我的行程。我一直觉得,这些交代根本没有必要存在,完全可以省去。你们怎么看?联系前后文先自己想想,然后再跟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这问题比较难,有讨论的必要。
(生读书,讨论)生:我们也觉得可以省掉。可要可不要。或者用更简单的一句话就交代了。生:我不同意。这句话后面的一句是“父亲因为事忙”,父亲忙,可是我挺清闲的。我觉得这形成了对比。
师:好棒!能够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和后文结合起来分析,这是非常高超的能力。你这个思路非常好,你继续说。
生:第二段说,当时祖母死了,父亲又失业了,家境非常惨淡。“我”都落泪了。可是丧事完毕之后,我就轻轻松松地和朋友一起去“游逛”,“勾留”了一日,可见我并不太 紧张难过。可是父亲的状态却跟我完全不一样。他是在“忙”。
师:能够关注到这个“忙”非常了不起。结合前后文想想,父亲可能在忙什么? 生:忙找工作。
生:继续处理祖母的丧事。我家办过丧事,非常麻烦的。,当时朱自清家的经济状况几乎面临崩溃了,父亲是几头忙,焦头烂额啊。他有 师:他起码是可去可不去吧。还有哪些事情是他可做可不做的? 生:所有的事情他都可做可不做。毕竟这个儿子这么大了,都读北京大学了。师:20岁,确实够大了!送我可送可不送。请用“…〃可……可不…,…,”说话 生:叮属查房可叮嘱可不叮嘱 生: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生:讲价钱可讲可不讲 生:选位臵可选可不选。生:铺大衣可铺可不铺。
师:但是,所有这些有一万个理由不去做的,父亲都做了,而且,做了,儿子还不高兴,还不喜欢。现在你想想,《背影》难道只是一个讲“父爱亲情”的故事吗?
第三部分读读“父”与“子
生:我觉得,这篇散文,虽然确实写了爱,但是不像其他写爱的文章那样温馨。我读了觉得很沉重,总觉得还有些另外的东西在里边。
师:有同样感觉的同学,也可以说说。生:就是觉得阴沉吧,特别是最后一个自然段。师:你读读第一句。
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师:你能够尝试着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吗?加上再读,你更能体会父亲的沧桑。(生思考,沉默)师:近几年来,父亲和我——加上关联词。
生: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师:真好!同学们,请就这样齐读。
(生齐读:近几年来,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师:读出了什么?
生:悲哀,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
生:痛苦,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无法改变现状的痛苦。生:走投无路。
师: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受过中国最好的教育。他的父亲也曾经驰骋官场和商场,做过许多大事。但是,如今他们虽然都——
生:东奔西走。
师:但是.家中光景还是—— 生:一日不如一日。
师:虽然当初父亲曾经鼓励我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但事实上却是天有——
生:绝人之路啊!
师:如果靠着自己的智慧、阅历、勤奋都不能改变生活现状的话,那也许就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到社会的问题了。确实,当时不仅是季节的冬天,中国也正在冬天中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自清父亲面对的,不仅是家族老人离世的悲哀,自己失业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啊!可是这一切,当年20岁的朱自清理解吗? 生:不理解。所以,他才老埋怨父亲“迂”。
师:父亲和朱自清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纠结的。大家来读读最后朱自清父亲的那封信。细读,琢磨这封信有什么不同寻常。
投影展示: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朗读,默读)生:这封信到处处都是矛盾的。开头说自己身体平安,最后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师:是啊。还不止一处矛盾,矛盾的地方多着呢!生:举箸提笔不便是因为膀子疼痛,这和死亡好像不沾边啊。生:我感觉父亲很想念儿子,但似乎又不想让儿子太看得出来。师:你的语言感觉很敏锐。你从哪里感受到这点呢? 生:父亲说话的矛盾,有点儿遮遮掩掩的。想强调自己身体不好又不想让儿子着急,想见儿子又不好明说,就是那种味道。
师:有同感啊。我也是为人女儿,远方的老家还有老人在。我每一次打电话回去问安,老人总是反复强调自己身体好,甚至包括他们已经在病床上了。这就是中国的父母!一个父亲,居然跟儿子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是匪夷所思的,是一定另有隐情的。而且,我一直在想,父亲既然都说出自己“大去之期不远”这样严重的话来了,为什么最后不用感叹号而要用句号呢? 生:他是在装轻松,掩饰自己的想念。
师:同意!其实父亲的的“大去”是在近二十年之后了。他如此写,显然是因为内心情感的复杂。孩子们请看
投影展示:
《背影》的背后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生默默看完,均感慨)师:这就是秘密!同学们,现在你读懂了这封信了吗?这封信中藏着什么? 生:藏着父亲的纠结。
生:他想念儿子,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生:他自尊又自卑。
生:他在用这样的方式主动跟儿子求和。生:有点儿欲说还休的味道啊。
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一言难尽啊!王老师是人到中年之后,才明白为什么开篇朱自清会这么写的——
投影展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师:我想,从惜墨如金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朱自清不直接写“我与父亲分别已两年余了”,“分别”不是更精炼吗?后来我明白了,哪里是想见就能够见的问题,“不相见”三个字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欲说还休啊!
投影展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 师:孩子们,结合你的学习和感悟,你来说说。生:我觉得是“不敢相见”,矛盾太深了啊!生:我觉得可能是“不愿意相见”,过去的伤害太多了啊!生;也许是“不能相见”,没有相见的勇气了。
生:我认为还是“不相见”三个字最好,最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说白了反而不好了
师:来朱自清父亲的这封信直接促成了《背影)的写作—— 投影展示:
《背影》是一篇纪实做文,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现在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师:同学们,读了这么多,了解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背影》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除了亲情,除了父爱,你还能说出点儿其他的感悟吗? 投影展示
从《背影》中,我还读出了 生:我还读出了爱是艰难的。生:我还读出了人生的苦痛。生:我读出了男人的不容易。生:我读出了爱是一种忍耐。生:我读出了爱的无言。〃〃〃〃〃〃
师:下边是老师的一点儿感悟,希望给你一些启示 投影展示: 《背影》
身处乱世的凄惶 家道中落的伤感 母亲离世的悲凉 事业须的辛酸 父子生腺的隐痛 送子远行的牵挂 无涯代沟的尬 年事渐高的唐 死期将至的惶恐 一个时代的风雨飘摇 一个家庭的凋零没落 一对父子的情感战争 一个男人的事业败退 ······
投影展示: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
师:这篇散文,很浅,也很深。经历越多,懂得越多。同学们,慢慢地去悟吧!
第四篇:背影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过程:
一、【情感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品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美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都读过这篇文章吗? 生:(齐答)读过了。
师:在阅读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部分学生,声音较低)很感动。师:《背影》这篇文章,是一首悲歌,更是一支爱之曲,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虽然它的时代与同学们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但这并没有影响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同学们仍然能读出文中那淡淡的哀愁里浓浓的父爱。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做两个调查。
(教师用电脑投影调查题目: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的生日,真好,我替你们的父母谢谢你们。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项调查:你能说出在与父母相处的日子里,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片段)吗?(老师让学生默想一分钟,但没有学生说得出)
师:很多同学能够体会到父母为你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并且在接受爱的时候,也能够爱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体现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也有一些同学没能好好地体会父母的爱,也许是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平凡,也许是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养育的一种天经地义。亲爱的同学,让我告诉你吧,父母的爱的确很平常,很实在,但它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
其实我是没有资格责备你们的。因为,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我也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爱。只是现在人到中年,我自己也做了父亲,同时看到父母额头的皱纹一天天增多,头发一天天变白,我才会想起从前父母伴我走过的岁月,一种感动,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候,我才真正读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机会,好好尽孝。感谢上苍,我的父母依然健在,我还有机会尽一份孝心。
二、【听读课文】
师:好了,不说太远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写父亲的经典美文。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朗读录音,用心感受。
(老师用电脑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课文,老师注意观察学生听读时的情况)
三、【交流感受】
师:从同学们的默默无语中,我知道了,你们已经走进了作品,并且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那么,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呢?请大家来谈一谈,好吗? 生1: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很感人。(老师让学生说出原因)因为当时他的家竟很贫困,可他却还要为儿子买橘子,我读到这里很感动。
师:当时作者的祖母亡故,父亲又失业,家境的确十分惨淡。在这种凄凉哀愁的背景下,父亲还要亲自送儿子上车,亲自为儿子买橘子。这种爱子深情就显得特别感人,也特别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生2:“父亲走后,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个地方也很令人感动。作者原来并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作者已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和爱子深情,在离别的时候,儿子终于忍不住流泪了。师:儿子理解了父亲,此刻,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他流泪了,在这泪水里,有对父亲的感激,有对父亲往后日子的担忧,更有依依不舍离情别绪。生3:儿子读父亲来信的那一段也很令人感动。
(老师让学生读这段文字,生读)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师:(与全体学生一起再读这段文字)读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那句古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学生跟着老师读这两句诗)
生4:我感觉到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那一段很感人。因为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仍要攀上爬下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一片深深的爱子之情。
师:是呀,这一段写得真的十分感人。身体肥胖,步履蹒跚的父亲,艰难地攀上爬下去为儿子买橘子。望着父亲的背影,作者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感动了,可见作者是动了真情的,动真情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生5:父亲为我铺好座位,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那一节让我感动。生6:父亲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一段令我感动。(老师让该生说说感动的理由)因为父亲很忙,本已说定不送我,他已经再三嘱托茶房,但他还是放心不下,踌躇再三还是决定亲自送我。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体贴和关怀。
师:是呵,父亲再忙也牵挂着儿子,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呵。刚才大家找到了很多感人的地方,都是一些细节之处。其实父母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它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你捧在手里的一个热腾腾的鸡蛋,也许只是你装在书包里的一盒牛奶……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四、【精段赏析】
师:刚才同学们也提到了,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朗读第六段,好吗?(同学们齐读第六段)
师:文段从哪几方面写父亲? 生1:(老师点名让一生回答,该生回答有困难)写父亲…… 师:(引导)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呢? 生1:写了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齐回答了有关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语句)师:在这个场景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 生:(齐答)三句。
师:父亲的话不多,但这朴实的话语却饱含了一片爱子深情,同学们能体会到吗? 生:(齐答)能。
师:除这三种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描写,写得也很感人。生:心理描写。
(老师要求同学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生:(学生自由读)“心理很轻松似的”。
师:买橘子,爬上爬下,那么累,为什么还轻松呢? 生:(七嘴八舌地)高兴、一切安排妥当……
师:你们可能还不能理解,因为你们还不是父母。父亲之所以感到轻松,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尽到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师: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对动作描写作点重点分析吧。
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背影”已成为了父爱的象征,定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艺术长廊,定格在广大读者的心中。而父亲攀爬铁道的动作,也成了一种经典的动作,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请大家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的词语。
(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蹒跚地走、探、攀、缩、倾。教师同时投影显示这些词语。)师:接下来,我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学生前后桌讨论,教师巡堂并参与讨论)师:好,现在我们把小组讨论的情况交流一下。
生1:我觉得这些动词写出了父亲买橘子很吃力,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教师给予肯定)
生2:“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师:好,分析很具体。
生3:“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生4:我想说说“攀、缩、倾”这三个动词。“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像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攀天都峰》,天都峰又高又陡,所以用了一个“攀”字。“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
师:说得真好,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看来,大家是真正体会到了文章里表达的父子之情了,真正走进了这篇感人的作品里去,并被深深的感动了。
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如此感人,我以为,主要是三个字:真、细、实。“真”即是真情实感;“细”即是描绘细致;“实”那就是朴实无华了。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 生:作者流泪了。
(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五、【总结拓展】
师:从父亲的“背影”里,我们读懂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从作者的眼泪里,我们又看到一个儿子对父亲深切的理解、牵挂和感激。可以说,这一对父子间的挚爱亲情,成就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同时我们也更明白,不管生活环境如何,至爱亲情,血浓于水。
同学们,父爱如山,是那样地厚重、深沉;母爱如水,是那样的温柔、绵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毕生都无以回报,但,作为子女,我们应该懂得父母的心呵。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首歌曲,希望大家用心去感受。(播放《懂你》)
六、【布置作业】
师:最后请大家在课后完成下面的作业: 1.整理本课字词
2.给父母洗一次脚,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在班上交流。(结束授课,师生道别)附:教学反思
在设计和教学《背景》时,我主要遵循下列教育教学理念: 1.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
《背景》是篇经典美文,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很好的载体。因此,我力图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文本中那浓浓的父子亲情的感染,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2.主体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上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课文理解的情感氛围。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阅读教学真正视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实践证明,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品析、交流他们极富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是这一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们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结束授课时选用的音乐不恰当,过于激昂的旋律破坏了作品的意境,也破坏了整堂营造出来的情感氛围。
2.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
3.作业的设计(给父母洗一次脚)缺乏可行性。
第五篇:课例《背影》课堂实录
课例
《背影》课堂实录
北郭一中
张顶晨
作者简介:张顶晨,男、45岁、出生于1963年11月,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从教28年,现任武陟县北郭一中八年级语文教师,中教一级。
教育理念:以新课标、新理念为前提,从生活中亲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强大的父爱中,感知亲情的力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焦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学生分析:
“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确实不多。尤其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更是表示怀疑。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有较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给这些不懂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应该补的“父情”课,十分有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从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挚情。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查阅有关父爱的经典佳作,如将老舍之子舒乙的《父子情》、E·Bombeck的《父亲的爱》等作品,在阅读“相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文后,做好好词好句摘抄,为写作《我的父亲》作充分的准备。
5、教学思路:
我采取了: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阅读,动手习作”三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6、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7、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背影》、配乐朗读Flash动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到的有关父爱的文章。教学过程 师: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板书《背影》。这篇散文因成功的描绘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广为传诵。那么朱自清是这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呢?
师:有信心将这篇课文学好吗? 生:有!(声音响亮)
师: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生:朱自清(一齐回答)师:你还知道作者多少? 生: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春》。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展示:
1、掌握生字新词。
2、抓住“背影”展示人物
3、通过朴实的语言体会深沉的父爱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迅速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出下列字词,并给予解释
狼 藉、踌躇、蹒跚、迂腐、颓唐、琐屑、差事、举箸
2、文中共写了几次“背影”?(找出描写含有“背影”的)你认为哪次“背影”最生动?
3、提出疑难问题,并讨论解决。生: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用9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以上题目的自学。生:开始自学(9分钟后)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将你发现的疑难问题互相解决一下。生:互相质疑解疑
(7、8分钟后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师:谁来写一下屏幕上的生字? 生1:黑板写。
生:错!老师他写错了一个字!师:谁来纠正一下?
生2:狼 “藉”的“藉”写成了书“籍” 师:他纠正的对吗? 生(齐答):对!师:请生1将这个词语读两遍,记住。师:“蹒跚”是什么意思?
生3:走路缓慢,左右摇摆的样子。
师:很好。谁站起来,将其它的词语解释一下? 生4:表演。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字词的掌握比较好,下面找位同学说一下几次背影?哪次最好?(众生举手)生5:四次。
师:请你把含有“背影”的句子读一下 生6:读文中含有“背影”的句子 师:概括每次的“背影”并板书 ①点题的背影 ②买橘子的背影 ③离别的背影 ④思念的背影
师:你认为哪次“背影”写的最生动?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第二次。
师:同学们与老师一样也认为第二次买橘字 写的好?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生:全体同学举手
生9:读第六段
师:我来读一下,你们比较一下老师与他读的有何不同? 师:范读
生10:老师与刚才那位同学读的不同之处是,老师重读了许多动词。比如:穿过、跳下、戴着、布、蹒跚、攀着、缩等词。而且感情深沉、富有情感。读来的感觉让人觉得比较感人。师:请学生再来读一遍 生10:读。
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读的不错。师:这些词为什么要重读?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1:用“穿过”、“跳下”、“爬上” 表现父亲买橘子显得费事。
生12:文中的“三布”写出了父亲家境惨淡。师:你读一下好吗? 生:12读 学生齐读
师:好,那么家境如此惨淡父亲还想着为儿子买橘子,体现了什么? 生13: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很好,那老师还重读了“蹒跚“ 为什么?
生14:“蹒跚”写出了父亲走路的姿势。师:你造一个句子好吗?
生14:你瞧:“前面蹒跚走来一个刚学步的孩子。” 师:好!请坐。板书:蹒跚
师:文中的“攀”、“缩” 微倾写出了父亲了什么? 生15:写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努力 师:板书“艰难”、“努力”
师:找位同学读一读。并体会儿子当时的心情。生16:读
然后齐读。(全体学生)
师:读得很好,尤其是读出了儿子悲伤的心情。
(老师针对板书小结这些字词 字里行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学生再齐读一遍买橘子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师:文中还写了其他“背影”请你找出这些体现父子深情的句子。(讨论、阅读6分钟后,让学生回答)生:(争先恐后)回答。师:你认为文中还有那些特色? 生17:“语言朴实” 特别是父亲说的那几句话?(学生品读)
师;(随机小结)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伟大,谁说父爱不细腻,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师: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讨论解决。生17:本文为何用“背影”为题?(讨论解决)
师: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附、板书 点题
买橘子 背影 深 沉 父爱 思念(蹒跚、艰难、努力)论文:
《背影》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能够让学生自主、交流、拓展。充分体现学生 的自主性。新教材的知识点包含在课堂活动中,在学生活动中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很好的处理好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使用新理念,重在教会学生做人。对学生的回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认识。本节课我能够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较好的体会文章的主题。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设下疑问:给学生设置了悬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示目标,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堂学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章可循。习题在设计上强化了基础知识——字词的学习,注重训练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本课中习题1、2、3、的设计就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巡回走动,而是参与学生的自学活动,掌握学生自学情况的一手材料,一来有利于教师操作后面的课堂教学;二来可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教他们查字典解决字词,将疑难问题做好批注等。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反馈和矫正,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不流于形式。学生读,表演训练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强烈的表现欲。引导学生饱含真情的朗读句子,有利于学生积累好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验文章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在读中将文章的主题理解地更透彻,体会地更深刻,在有所感悟和思考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不同水平的学生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者不足,适当给以启发和引导,并作示范读,读出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给他们读文章要把握感情,通过读体会伟大的、深沉的父爱。并让学生读之后概括 “通过写„„的事情,表现了„„的主题。”学生阅读及概括效果明显较好。注意了基础知识的反馈和矫正,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不流于形式。教师有意要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父亲的五句话①体会父子深情②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