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5号文库
《春酒》综合资源之一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24-605167 1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9 10:04: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春酒》综合资源之一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宁说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更几乎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向往,令人怅惘。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琦君用自己的文笔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

这样美好的快乐之乡,如今还有吗?或许这是思念生养自己的故乡,或许这又是向往心灵的故乡。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美好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内容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写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即可以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亲的宽容、善良、勤俭,在琦君温婉流畅款款细叙的笔下,得到了极为传神的刻画。

琦君就是用这样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其实只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这样简单的内容有何意义呢?

这些内容至少让人品味到以下几种美:

民风之美:新年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的兴奋、快乐,家长的紧张、繁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正月里,会首总要置酒表示酬谢,而母亲很乐意把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明亮,人人兴高采烈,母亲因鹑说脑廾栏咝说谩傲郊蘸旌臁薄Pγ忻械哪盖祝颈痉址值拇迕瘢钊四淹?/P>

2.本文语言生动传神,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设喻奇特形象:“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运用细节: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练习说明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可以默读,体会文中深情;然后再带感情朗读,力争读出文中情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体验情感。

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二、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的感情。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除“课文研讨”所举之例外,本文尚有如下细节:

1.花匠阿标叔“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早擦的亮晶晶的”,他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2.“我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

这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这种家人般的氛围,这种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不已,而这一切都只包蕴在文中极不起眼的一两处细节中。

阅读文学作品,就必须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品析体会文中的感情和意旨。

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现代也有许多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你所读过作品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思乡是文学重要的主题。古今中外写思乡的作品不计其数。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建议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切忌一带而过,架空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可参照以下方式:

一、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这一环节当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不必为保证教学进度而刻意控制。事实上,学生生活经验的充分调动,对于文章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不妨借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生自读

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也可以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配乐朗诵,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如下内容:

学习文中词语:

1.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

2.品味精彩语言。

3.关注细节描写。

三、领悟文章意蕴

这是本文的难点所在。学生对于新年的快乐是有体验的,也是易于感受理解的。但是,对于本文中所含的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情感却由于生活阅历所限而不易感受。教师此时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经历,或者给学生介绍琦君的其他几篇类似的文章,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品较为深刻的理解。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生,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二、文学特色

琦君的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是以她的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了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朴实生活图景,小朋友可以和现在的生活做一个比较。她写的故事不但好看,而且从中可以知道许多故事的来源,还会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2001年,琦君把她过去写的26篇儿童故事整理起来,付梓出版。书名就叫“琦君说童年”。从这些童年故事,可以看到琦君生长的那个时代的生活情形,知道他们是怎么顽皮玩乐的,他们的长辈和老师是怎么带领他们长大,教导他们做人的。《琦君说童年》不但小朋友乐意看,和她年龄相似的许多中老年朋友也爱看。正如琦君所说的,大家一起来说童年,乐童年。„„琦君的散文以理性小品和情趣小品居多,在作品中,突出浓郁的个性色彩,结构上采取闲话家常的方式,谈自然,谈社会,谈人生,且多取温馨的回忆题材,不离亲情人伦之美。语言也讲究文白交融,艺术境界上则追求自然天成,从平淡中见出膏腴醇厚。琦君绝少采取直抒胸臆的粗糙手法,她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她擅长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尤能抓住见出人性深度的心理活动。是故,琦君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作家,但她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的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

三、白先勇论琦君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第二篇:《春酒》

《春酒》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6-10-16

南京外国语学校

蒋兴超

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配乐朗诵:(打开音乐)相信有很多同学都熟悉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吧,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背一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家都知道,通过这首诗余光中先生想表达对故乡对祖国的怀念。我想,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思乡的感受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琦君,是台湾著名的女作家,和余光中先生有相同的经历。她的故乡在浙江,在故乡上过小学、中学和大学,而后去了台湾,时隔几十年她还是思念她的故乡,在她的很多文章里都有所反映,让我们一同来阅读她的《春酒》,看看她又是怎样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二、教学过程。

1、配乐朗读课文。我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朗读课文,为了更能读出感情来,我为你们配上音乐。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同时来想一想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指出生字词。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qǐ)薏草(yì)

斟酒(zhēn)

家醅(pēi)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表达出来的呢? 明确:通过自酿八宝酒来体现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2、酒既然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是来写春酒的吗?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个生活场景来写呢? 明确:印象深刻、有代表性、有家乡味(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师过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同作者回到她的故乡,来体验她的“家乡味”。

二、重点研读。

(一)请同学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

(二)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请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教师巡视)

(三)小组汇报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情趣)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 生答。

师再问:

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

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

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 明确:

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我们就请这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共同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情趣)

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为什么读出来了?(或为什么没有读出来?)

明确: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我们大家共同把这句话朗读一遍。(3)、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生回答:“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情趣)(甜蜜的感觉)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把“偷偷”和“好几回”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生试着读一遍。

明确:不好。“偷偷”而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我”内心是非常想喝的,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是指多次,而不是一回、一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显示出“我”的可爱。

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读看,看他是否能读出这样的感情来。(4)、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生回答:“我”的可爱和情趣。(情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 明确: “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词语。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5)、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生回答: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情趣)请所有的男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女同学注意欣赏。那女同学来说说他们读得怎样?为什么? 生回答。

师提示:文中有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

“舔一舔”说明她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她很过瘾。

“才”在和“只有”搭配,足见她的嘴馋了。

现在,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来朗读这句话,男同学注意欣赏。(6)、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生回答:写出了“我”焦急等待的心情,小时候,我那企盼的神态。(情趣)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若把“眼巴巴”去掉,会怎样?

生把去掉“眼巴巴”之后的这句话,再读一遍看看效果怎样。哪个同学发现了? 明确:若把“眼巴巴”去掉,就不能够写出小女孩那种盼望的眼神,目光里满是期待和向往。(7)、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生回答:甜蜜的神态。

问:在语句中并没有这样的字眼啊,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答:跟喝过酒似的。

问:那你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把母亲当时的心理准确地说出来呢?

明确: “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好!揣摩得很准确。

那哪一位同学能自报奋勇地给大家朗读一下呢?(8)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生回答: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的形象跃然纸上。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师提示:A、揣摩他当时的心理。

B、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请一位男同学来给大家读。研读小结: 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通过作者的细致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在音乐中,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四、作业。

“我”如法炮制,自酿了八宝酒,但儿子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听了儿子的话,“我”当时是怎样想的呢?请你用一段文字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春酒》教案6

作者:

加入日期:07-04-13

春酒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生活经验,课前引导学生漫谈过年的风俗或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本课课堂设计以学生讨论、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点拔层层深入为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注重衔接,使学生在问题的解答中轻松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同时采用延伸扩展法,放飞学生的思维,在自主探讨、交流中增加知识,养成多读课外书、关注身边事、关心时事的好习惯。

课标要求: 1.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设计。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1、本文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前认真读,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

2、琦君的散文优美、清新、课前课后要加强朗读。

3、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拔法和延伸扩展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文中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

3、激化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课文导入。

1、由学生漫谈过年的风俗导入。

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的介绍———《春酒》,打开课文。

2、作者简介:(一学生到讲台上介绍搜索的资料)

三、分析探讨课文的内容、主题:

(一)分析课文的内容。风俗美

1、《春酒》为我们讲述了过年的故事,大家已经作了预习,浙江温州是如何过年的?请同学们讨论,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过新年

明确:课文第一段。(学生齐读第一段)

2、过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是什么?

明确:喝春酒(并板书)

3、春酒是什么时候喝?怎样喝?什么人喝?气氛怎样?

明确:春酒是过了元宵之后乡里乡亲家家户户轮流邀请喝,气氛很热闹。

4、春酒以外,还喝会酒,为什么喝会酒?怎样喝?找出相关的句子。板书:喝会酒

明确:第五段(学生齐读)

5、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感悟这儿的风俗美)

(二)分析课文的内容。人情美

1、喝酒的时候,重点写了哪些人?

明确:母亲、乡亲、“我”(并板书)

2、琦君写人的散文都是小说化的,她非常擅长在她的散文里采用细节描写,把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形神毕肖。同学们在课文里找出描写母亲、乡亲、“我”的句子。(分组讨论完成)

(一组找描写母亲的句子、二组找描写乡亲的句子、三组、四组找描写“我”的句子)

明确:一组,母亲(只要指出第几段、第几行就可)(下面的句子是否要用幻灯打出)

(1)“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2)“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3)“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

3、全班齐读,细细品赏,从细节描写的句子中感受母亲有哪些优良的品质?

明确:善良、大度、热情、慈爱

二组:乡亲

(1)“花匠阿标叔助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

(2)“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看似十分随意的几笔细节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4、乡亲有哪些优良的品质?

明确:淳朴、热情

5、“我“在喝酒时是最高兴的,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

三、四组同学回答。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

(3)“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4)“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6、“我”为什么而高兴?

明确: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引导学生感悟故乡的人情美)

(三)分析课文的主题:思乡

1、文章写了家乡事,写了家乡人,但这并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作者的最终目的究竟何在?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通过写家乡事和家乡人来表达思乡之情。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板书:思乡之情

(女同学深情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四)、教师小结(幻灯显示)

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来显示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童年的回忆。其间,流淌着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写春酒,就是写她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迁移扩展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有这么广的影响,就是因为它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台湾同胞离开了故土几十年,听到家乡、祖国对他们的呼唤,毅然踏上了寻根的归途,上演了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们听说过这些感动的故事吗?

(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面把你听到过的故事让全班同学分享分享。)

五、总结(幻灯显示)

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每年春节前夕,离家的人尽管票难买、车难乘,但家还是要回的。父爱天高,母恩难报,最难忍受思乡情。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事实上,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六、作业:

1、积累“思乡”的诗句。

2、办“思乡”的黑板报。

七、播放《思乡曲》结束这一节课

第三篇:春酒

春 酒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是本堂课的核心重点。

2、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到今,因为漂泊,因为远游,因为战争,因为心中的理想而远离故土的人,都会对故乡怀有深深的思恋之情,请同学们调动记忆库,来吟诵几句有关“思乡”的诗句!

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真不少,伴随着诗人们的幽幽思乡情,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笔下那杯念念不忘的“春酒”。

二、识春酒,知文意

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给“春酒”取一个合适的名字,体现自己所品尝到的“春酒”的味道。

(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板书)

三、品春酒,谈感悟

过渡师:

1、端起这杯童心酒,你觉得哪些细节能体现“我”儿时的童真童趣?请同学们采用“批注阅读的方法”感受春酒中“我”童年的纯真和快乐。给同学们2分钟的时间。(批注可以从修辞,抓关键字、词等角度去品析)

出示示例:“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点、舔”这些都是小孩子特有的动作,寥寥几笔,一个活泼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跃起来。】 【语言虽然质朴简练,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大家是如此喜爱这小姑娘,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过渡师: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纯真的快乐,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怀念。而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谁呢?(她的母亲)

2、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出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用“从„„中,我品尝到了母亲„„”这样的句式,体会母亲的形象。

要求: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补充有关母亲性格品质的文章

过渡师:是呀,原来爱可以如此豁达!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所具有的一种美德。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过渡师:

3、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乡情是记忆中最醇厚、最温馨的怀念。请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尝尝这杯“乡情酒”。醇厚的乡情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故乡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故乡的春酒,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故乡的

春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

四、酿春酒,悟情感

多少年后身处异地的琦君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还是以前的春酒吗 ?少了什么呢?(家乡的味道)

是啊!这样温暖甜蜜的家乡味只能到回忆中去寻找了,因为琦君三十多岁就离开大陆到台湾,后来一直定居美国,在风情迥异的大洋彼岸,“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出示琦君小档案)琦君:1918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琦君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年轻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一首《乡愁》道出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切怀念。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乡愁》。

一首《乡愁》道尽了游子的心声,那么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想想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思乡”的主题呢?(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本文作者以春酒为载体来突显“思乡”主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

琦君笔下的“春酒”已不仅仅是春酒,而且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春酒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作者思乡情结的寄托,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

六、板书设计

春酒

琦君

风俗美

人情美

童心酒

母亲酒

乡情酒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春酒

《春酒》教学实录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师生问好)

师: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来交流学习,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PPT显示课题和作者)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的题目和作者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很准确,读书就要读的字正腔圆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次我给大家提个建议,读书的时候不要拖音,要读的干净利索

(生再读课题和作者)

师:这次读的比上次有进步我们再读一遍,这次我给大家提的建议是要读得铿锵有力,声音响亮。

(生三读课题和作者)

二、朗读课文,初识春酒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对语文学习的自信与激情同学们,看到课文的题目《春酒》,你有什么疑问? 生1:什么是春酒?

生2:春酒是不是春天酿的酒? 生3:作者在课文中怎样写春酒的? 生4:作者为什么要写春酒?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着琦君先生一起走进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PPT显示: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声音渐渐地弱下去了,说明同学们已经读完课文了那么谁来说说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生1:喜爱喝春酒。生2:最喜欢喝春酒。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生2:第2自然段中说:“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师:在文中春酒其实就是母亲泡的八宝酒什么是八宝酒呢?文中是怎样说的?

生3: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就是“薏仁米”的“薏”字,这个字应该读yì,是第四声,而不是第二声。

三、赏读品析,品味春酒

师:我最喜欢喝的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文中的哪些地方能够体现?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我最喜欢喝春酒的语句来,并说说你的理解。生1:第四段中的“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这个“靠”字能说明琦君小时候很受村民的欢迎,邻里之间的关系很和睦说明这个小女孩很可爱,一个可爱的有点撒娇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了。

师:你分析的很到位,现在请你把这句话读一下,读出这个小女孩的可爱和撒娇的情态。(生1有感情的朗读)师:但是我们说句这话还体现出我对春酒的喜爱呀,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呢?

生2:用筷子点一下,舔一舔才过瘾表现了她对春酒的喜爱一个“点”字说明了我年龄虽小,但却很机灵,“舔一舔”说明了我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很过瘾体现了她特别喜欢喝春酒。师:还有哪些语句能体现我对春酒的喜爱?

生3:第三段“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

师:请你用声音把我对春酒的珍惜之情展示一下吧。(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师:还有谁要说?

生4:第一段中“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一马当先,不请自到”生动的写出了我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说明了我是一家一家地去吃春酒,像小蜜蜂似的快活,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之态。师:你说的很好,还有同学想说的吗?

生5:老师,我觉得文中“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不好,如果换成“跟小猪似的”就好了师:啊?请说说你的理解啊。

生5:因为春酒好喝嘛,那么多家多邀请喝春酒,我肯定会喝的很多,用小猪似的,能说明我喝得多,从而说明我最喜欢喝春酒 师:你的理解很有个性别的同学对这个说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6:我觉得用小猪不好首先,蜜蜂是采百花之蜜,我是喝百家的春酒,二者有相似点,这也能写出我作为一个小孩子的可爱之处,再就是用小猪缺乏美感,把小女孩比作小蜜蜂就显得可爱多,若果把小女孩比作小猪,就不美了啊。(掌声起)

师: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说明了你的分析是非常精彩的还有哪里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的?

生7:第二段中“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偷偷”一次说明我不是当着母亲的面,表现了我非常想喝春酒但又不能让母亲知道的隐秘心理,“好几回”说明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足以见出母亲的八宝酒对我充满了诱惑,也写出了我最喜欢八宝酒。

师:既然是不想让母亲知道自己偷喝酒,把手指头伸在酒杯里多浪费时间啊,我觉得把“伸”改为“蘸”更好,这样既能喝多酒,又省时间,免的母亲发现了同学们觉得呢?

生8:我觉得可以因为“蘸”的时间很短暂,只要能喝多酒,多蘸就次就是了,而且后面也说是添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

生9:我觉得还是伸好因为“伸”这个动作也不一定就费时间啊,可以很迅速的伸进酒杯里,还有就是把手指头伸进酒杯里,可以喝更多的酒,但“蘸”就只能喝到一点点,用伸更能写出了我对春酒嘴馋的情态,体现了我对春酒的喜欢。

师:分析的很精辟,经你的分析,我也觉得还是伸更好了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我对春酒的喜欢之情。(生9读)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自己对春酒的喜欢之情,是不是就为了写春酒而写春酒的呢?

生10:不是的写自己最喜欢喝春酒的时候,其实表达的是自己对春酒的怀念之情。

师:你的意思是说作者写春酒是为了表达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PPT显示: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生11:不是的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生12:怀念家乡。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她所怀念的应该是什么呢? 生12:第十段中的“道地家乡味”。师:你怎么理解这“道地家乡味”?

生12:我觉得这“道地家乡味”里可以包含很多东西,比如说可以是对家乡事物的思念,也可以是对家乡人的思念。

师:作者笔下的“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呢?(PPT显示:道地家乡味)

生13:第五段中“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师:听了你的分析,真的很有道理啊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道地家乡味”? 生14:第六段中“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非常的乐于助人。师:是吗?我就不喜欢阿标叔这个人,他喜欢巴结人。

生14:不是的,这里的巴结是方言,是指人做事勤快的意思从这个巴结一词正好可以看出阿标叔的勤快的性格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家乡的乡亲们是淳朴的,有种淳朴的乡情。

师:哦,看来是老师孤陋寡闻了啊,原来这巴结还有勤快的意思,请同学们记住了。

生15:我找的也是第六段,“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的善良热情和乐于助人作者写母亲,也能体现“道地家乡味”的,因为家乡有作者的美好的童年,有淳朴的乡亲,更有最最亲爱的母亲,想念家乡,不能不想念母亲啊。师:你的分析很正确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文中对母亲的描写。生16:第七段中“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

师:你分析的真具体,那现在请你用声音把母亲的那种开心满足的情态展示一下吧。(生16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感受到母亲的开心满足了吗? 生:没有。师:现在老师也来读读,同学们感受一下。(师范读这部分文字,读完,全场掌声起)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鼓励文中写母亲的还有哪些语句呢? 生17:我找的是第八段。师: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生18:这段话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和谦虚。师:你能结合具体文字说吗?

生18:“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这里直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一年到头都不闲着“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这句话写出了母亲心里总是想着别人,非常的热情善良“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这里写出了母亲非常的谦虚,乐于助人。

师:你能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的很到位谁还来说? 生19:第二段中“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这里既写出了母亲对自己泡的八宝酒的自豪之情,也写出了对我疼爱和关心“得意”说明母亲在请乡亲们品尝八宝酒时候的自豪之情,“呀”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只能”则告诉我不能多喝,因为这酒太补了,怕我流鼻血,对我的关心之情不言而喻。师:你能把母亲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吗?(生19读这句话)

四、精读感悟,升华春酒

师:从喝会酒,我们看到了乡亲们身上的热情和淳朴,从对母亲的描写上,我们感受到了母亲的热情好客,勤劳能干这杯香甜的春酒,流淌着我童年的快乐,散发着母亲温和的光芒,它也流淌着乡邻间淳朴的情意,那么同学们,这种道地的家乡味,琦君还能品尝到吗?

生1:不能了在文中的最后一段作者说“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PPT显示: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家醅”是什么意思? 生2:自家酿的酒。

师:这个“醅”字同学们要注意,这个字是“酉”旁的,“酉”旁的字一般都是酿造的意思,这里的“醅”是指自家酿造的未曾过滤的酒。师:作者真的是要找这自家酿的酒吗? 生3:不是的,她是想找回记忆中的家乡味

师:同学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这段文字? 生4:怀念的。

师:要想真正读出这段文字的情感,我们有必要对琦君的生平做些了解请看大屏幕(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师:在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后,这时候你觉得该怎样来读这句话? 生5:应该读出作者怀念家乡的那种落寞的情感来。生6:还应该读出作者内心的失落和惆怅。生7:还有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这句话,读出那种对家乡的怀念,读出那种失落的情感。(一生读)

师:你读出了对家乡的怀念,但是失落的情感还不够再来一次。(该生再读)

师:有进步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师生齐读)

五、拓展延伸,感受乡愁

师: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故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华人们最深厚的情感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更是借助很多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古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有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

师:老师把这首诗为同学们朗诵一遍,在老师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师配乐朗诵,全场掌声起)生1: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师:作者都是怎样来表达这种怀念之情的呢? 生2: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师:我们知道,琦君是借春酒表达思乡之情,余光中先生呢? 生3:他是把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上。师:我们说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什么? 生4:借物抒情。

师:总结的很好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学习了《春酒》,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的思念之情,那么你们喜欢琦君的文章吗? 生(全体):喜欢。

师:在琦君的文章中,我们会感受到她对故乡的那种美好的回忆之情,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之情那么在这节课的最后呢,老师就为同学们推荐几本琦君的作品(PPT显示:推荐书目)

《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师: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的确是啊,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处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浓浓的乡恋,化作深深的乡思,带来淡淡的乡愁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份淡淡的、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下课。

第五篇:春酒

《春酒》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春酒》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以“春酒”为主线,把对喝春酒这一民俗的描述和思乡之情的表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琦君的文学作品中,“怀旧”成了她作品的主旋律,以此来抒发自己远离故土的浓浓的乡愁,因此将本文的主题定位于“思乡”是设计和教学文本的关键所在。

琦君用淡淡的笔墨将她对春酒的喜爱之情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琦君的笔下,这“春酒”荡漾着绵绵的亲情。“我”惬意地享受着母亲的慈爱宽容。即使是偷喝春酒,我也不会受到母亲的责备,童年的我,沐浴着母亲绵绵的关爱。同时,这“春酒”流淌着淳朴的人情。我们能感受到母亲身上折射出的热情大方、朴实善良,不仅是母亲,邻里乡亲无一不热情质朴。最后,“春酒”散发着亲切的风情。“迎神拜佛”“蒸年糕”“喝春酒”等风俗,都凝聚着作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深切怀念,让感受到她流淌在字里行间浓浓的乡愁。

在文章的最后,儿子挑剔的一句话如重锤一般敲击着作者思乡的情弦。“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在这心灵深处的自我追问中,那种深深的失落感油然而生,至此,我们读懂了作者那浓浓的乡愁。基于以上对文本的理解,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本着匠心独运的设计思想,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教学的思路要清晰。以文本的思路领衔教学的思路虽说不无“保守”之嫌,但我以为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特别是面对琦君这样的散文大师的经典作品时,不忙于自作聪明地去“肢解”或“大卸八块”,也许更是一种教学的智慧。所谓文从字顺,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匠心的体现。

其次,语言的品析要细致。琦君在本文的语言不加雕琢和修饰,文笔清新隽永。我将“品味语言,感悟主旨”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将文本的特色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融为一体,充分抓住语言品味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春酒的段落、体现作者对春酒情感的段落,进而结合这些重点段落中句式的特点、词语的运用来揣摩词义、句义,在不断地品味中学生对琦君语言的特点有了深刻认识,也理解了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借助春酒表达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品味”这个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整个教学思路清晰,带动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段落内容的把握,通过赏析作者对春酒情感的字词,引导学生品味隐藏在这些字词背后的丰富内涵,以体现笔者“咬文嚼字”学语文的设计初衷。

最后,朗读的训练要落实。对于语文教学,笔者一直坚持,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才是最本色的语文课堂。只有“读”占鳌头,才能“读”出心裁。阅读教学,要阅,更要读,在读中进行感悟,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的内涵,领会作者的情感。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专注于对学生读的训练和指导,将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为了落实这一个“读”字,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读”,从而激活课堂,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主旨,在“读”中化解了学习难点,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扎实有效。

散文教学,选择恰当而精巧的切入口尤其重要。好的切入,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本设计中,我抓住“最喜欢”这一着眼点,将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的品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文中人、事、情的探讨,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感情,领悟其中更深层的思想内涵。【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并利用《乡愁》及配乐来创设课堂情境,打开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通过“读”、“圈”、“画”、“注”、“问”的方式自读课文,所谓“读”,即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圈”即是圈划出生字词,并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画”即是画句子,画出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或细节;“注”即是做批注,可以是对具体语句的理解赏析,也可以是对某处文字的感受体会;“问”即提出质疑,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而从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教学方法: 朗读法

2、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PPT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2)师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间?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师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插入琦君的简介)

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生交流: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那种怀念,以及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五、延读,感受乡愁。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老师范读《乡愁》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春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民风之美、人情之美。

2、品读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发现并感受文中浓浓的情味。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家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目标(3分钟)

1、导语: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总能勾起人们许多温馨美好的回忆。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几个春节,在你的印象中,春节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

在作家琦君的记忆里春节,令她难忘的也许是那杯醇香的春酒。(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民风之美、人情之美。(2)品读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分钟)

都说琦君的散文是美文,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她的文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拿起手中的笔,快速读课文,想一想:一杯春酒,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小结:童年、母亲、风俗人情)

三、品读细节,深入探究(15分钟)

一杯春酒,融入了作者许多美好的回忆,文章许多细节记录下了这些回忆。再次走进课文,找出令你感受最深的细节,读一读,品一品,这些细节好在哪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和你的同桌交流。小提示:

1、速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句子。

2、和小组成员交流感受,找把最喜欢的细节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小组交流后汇报学习情况,指导朗读,抓住细节品味感情。(哪一小组先来?有请。你们找到的是哪一个细节描写?你们计划用什么方式来朗读?他们小组选择了代表,可以。)其余同学仔细听。谁来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给他们一点自信好不好?的确他们读得比较有感情。说说这个细节写得好在哪里?

这个同学理解得真独特。我们一起来读出这句话。读出意趣生活的快乐,浓浓的情味,幸福的感觉。(至少叫五个同学来说)

小结:品读琦君的《春酒》,我们品出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最让琦君沉醉了的是母亲的所酿的春酒,文章不惜笔墨写的最多的一个人物是:母亲

母亲是记忆中最深刻、最温柔的怀念,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正是因为有了母亲,琦君的对家乡的怀念也就格外厚重。

可是,温柔善良的母亲永远离开她了,昔日的乡邻如今隔山隔水,在异乡的她想用自酿的一坛酒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可是还能酿出原来的味道吗?此时的琦君会发出怎样的感慨?齐读最后一段话。出示: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寻找真正的家醅呢? 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板书:怀人,思乡

琦君的经历注定了她化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出示:琦君的经历: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1949年赴台湾,26年后定居美国)当童年和许多熟悉的事物随岁月流去,当琦君和家乡渐行渐远的时候,她的故乡在哪里呢?(出示:故乡何处?)在心里。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是的,故乡在她的心里,她一生都在抒写故乡风情,亲人师友。在她的笔下,一花一木皆温存,琦君就是这样一位一直在心灵深处寻找归乡之路的女子。还是循着她的文字里去走进她的心灵家园吧。

(齐读)

(1)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如果忘掉故乡,忘掉童年,忘掉亲人师友,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琦君

(2)“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里„„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乡思》(师读)隔一条海峡梦回童年旧事,竭毕生精力写尽故园深情——2006年6月7日,90岁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她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就是琦君,这位一直在心灵深处寻找归乡之路的女子。她的乡愁,犹如这杯春酒,温润、深情、芬芳、醇香。古往今来,无数像她这样的游子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共同的思乡深情。同学们,你读过哪些有关乡愁的诗文呢?(推荐人来读)乡 愁 余光中

五、当堂训练,布置作业(2分钟)

1、琦君的一杯春酒,让我们穿越时空,倾听古今诗家文人共同的心声。读春酒,大家又读懂了什么呢?

读《春酒》,似乎读懂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美;

读《春酒》,似乎读懂了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的人情之美;读懂《春酒》,似乎读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愿我们的生活,多一分童真与善良,多一分诗意与温情,酿造一杯人生的春酒。或:年年岁岁,花开花落,任世间万象纷繁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这方水晶般透明的心灵家园。)

《春酒》综合资源之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