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庞慧
【专题名称】先秦、秦汉史 【专 题 号】K21
【复印期号】2007年03期
【原文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保定)2007年1期第86~90页 【英文标题】Lü Buwei and Lüshichunqiu
PANG Hui(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作者简介】庞慧(1971-),四川巴中人,博士,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外古史比较,先秦秦汉学术思想。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在 今天许多学者笔下,《吕氏春秋》的思想就是吕不韦的思想似乎已成了不证自明的前提,并由此前提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这个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宋代以来读书界普遍存在的因人废书倾向,但能否说就没有受到其他成见的荫蔽呢?从《史记》等现有材料来看,《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授意编撰的,他个人的一些想法、主张,也应在书中有所反映,但具体的编撰工作,则由其门下积学之士担任。吕不韦对《吕氏春秋》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吕氏春秋》绝非其为政指南。就《史记》、《战国策》等对吕不韦生平行事及其当政期间秦国国政的记述来看,吕不韦是一个精于权谋的“闻者”,而非励精图治的改革家。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政见或有冲突,但吕不韦与秦王政之间的矛盾,应主要还是雄心勃勃的君主与把持朝政的权相之间的矛盾。
Lüshichunqiu is a famous ancient book totaled by Lü Buwei, who was once an intelligent and capable merchant, and subsequently became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Qin kingdom.Did Lü Buwei really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al work of compiling Lüshichunqiu? Did he contribute his thinking or learning, besides aids of money or power, to this book? Quite a number of scholars doubt it.Lü Buwei was not a strong-hearted reformer who aroused his all efforts to make the Qin kingdom prosperous.He, as many ancient writers had revealed in their works, was a worldly-wise minister who strengthened by all means his own power and influence.Lüshichunqi, in accordance, could not be the demarche which Lü Buwei followed to reform the Qin's traditional policies.【关 键 词】《吕氏春秋》/吕不韦/秦/“闻者”Lüshichunqiu/Lü Buwei/thought/Qin kingdom
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7)01-0086-05 一
历史上的吕不韦以一贩贱鬻贵之大贾,因为谙熟宫廷游戏规则而投机成功,位至相国。那么,此人究竟有无学识?他与以他的名义编写的这部书究竟是什么关系?概言之,吕不韦是否曾亲自参与编写《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否反映了吕不韦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曾是谈《吕氏春秋》者最喜讨论的话题,不同时代的学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别很大。其间所反映出的古今学界在知人论世方面的心理变化,以及对著述立言之事的态度变化,也颇耐人寻味。
《吕氏春秋》中有《序意》一篇,叙著书之意,篇首称:“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1](P654)吕不韦封秦文信侯,故此处之“文信侯”自是指吕不韦无疑。如按《序意》所说,“十二纪”(指《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构成,举部分以代全体,乃古人行文习惯。当然对于这个问题学界还有不同认识,因与本题无关,此处不赘)就是在吕不韦的思想指导下编撰而成的。不过《序意》既为《吕氏春秋》之一篇,当然有可能假托吕不韦的口气说话,单凭《序意》此语,并不能说明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编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两汉至唐代学人的眼里,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成为问题。司马迁在吕不韦本传中,称此书是“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而成[2](P2510),而在《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太史公自序》中,又称其书为吕不韦所作①。《汉书·艺文志》“杂家”目中,班固于《吕氏春秋》下自注:“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3]。《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列《吕氏春秋》,而记曰:“秦相吕不韦撰”[4]。这一时期的学人在其著作中提到《吕氏春秋》时,往往或称书名,或称“吕不韦曰”,并有称“吕子曰”者②。不过,其时学者们不刻意区分吕不韦与《吕氏春秋》,恐怕只是因为他们觉得做这种区分的必要性不大,并非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之间的分别③。
大约到宋代以后,这个问题变得重要起来,并被学人热烈讨论。宋元明清的学者,在谈到《吕氏春秋》时,大多先要就此发表一点看法。其意见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相信《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事编成,因而此书无甚可取,这应该是其时学界的主流意见④;第二类,主张《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门下宾客编成,与吕不韦无关,持此论者一般对《吕氏春秋》评价较高⑤;第三类,认为《吕氏春秋》一书不错,吕不韦应该在此书编撰中起过作用且他的一些看法在书中得到了反映,持此论者甚少且其论点多遭批驳⑥。第一类观点后来受到激烈批评,在二十世纪初的学界,那些对《吕氏春秋》评价偏低的学者在研究或谈论此书时,总是谨慎地注意与吕不韦区别开来,以免招到因人废书的指责。第三类观点在二十世纪流行开来,在最近几十年已成为学界的主流意见。
二十世纪以来的学界,在此问题上有一种愈演愈烈的倾向,就是从承认吕不韦亲自参与编撰《吕氏春秋》开始,进而将《吕氏春秋》的思想视为吕不韦的思想,又进而将吕不韦奉为一代大思想家⑦。在今天许多学者笔下,《吕氏春秋》的思想就是吕不韦的思想似乎已成了不证自明的前提,并由此前提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这种看法无疑有其合理因素,但从学术研究首重求真的角度来说,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恐怕仍需谨慎从事。从《史记》等现有材料来看,《吕氏春秋》是由吕不韦授意编撰的,他个人的一些想法肯定也在书中得到了体现,但《吕氏春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吕不韦个人的主张,以及《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是否曾指导过具体的政治实践,恐怕都需要经过认真考察之后才能下结论。
二
吕不韦,生年不详,死于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⑧,本为战国后期一富商,往来贩贱卖贵于赵、韩名都⑨。在邯郸街头,吕不韦偶遇秦质子子楚。其时秦赵交恶,子楚客居敌国首府,“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2](《吕不韦列传》,P2506),颇为狼狈。吕不韦认为此乃“奇货可居”,遂以其财资助子楚,并亲自携巨资赴秦为其游说,终使子楚立为太子⑩。公元前249年,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2](《吕不韦列传》,P2509)。从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相国至秦王政十年吕不韦罢相,这十三年间吕不韦一直是列国中最为强大的秦国的相国。《史记·吕不韦列传》详细记述了吕不韦的发家传奇,和后来因嫪毐事件牵连被不光彩地罢相并最后自杀之经过,但对于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有何政绩,则无一语提及。这期间惟一被司马迁浓墨重彩加以记述的,就是吕不韦招集宾客编撰《吕氏春秋》一事。司马迁在吕不韦传末感慨地说:“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2](P2514)孔子论“闻”者,见诸《论语·颜渊》篇,其文为:“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5](P276)则孔子之所谓“闻”者,貌似有德,实多虚伪,能以虚言虚行邀名买誉,聚徒成党(11)。就《史记·吕不韦列传》对吕不韦生平事迹的记述及评价来看,司马迁是将吕不韦看作一个精于权谋、贪于名利、时望虽高,但行止有亏的小人。
《史记》之《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记载了吕不韦当政期间秦国的军、政大事,可以补《吕不韦列传》记事之阙。据此三文,在庄襄王在位的三年间,秦连年大规模对外用兵,攻势凌厉:元年灭东周,伐韩、置三川郡;二年秦攻赵,定太原;三年秦攻魏拔二城,攻赵置太原郡。但庄襄王三年,“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兵败,东进受挫。是年庄襄王死。从是年直到秦王政十年吕不韦罢相,秦在对外扩张一事上无大作为,虽几乎连年用兵,但与东方五国处于胶着状态,迭有胜负,且国内频有灾、乱。庄襄王之时秦急速东进,应该也反映了身为相国的吕不韦的意愿。而秦王政初年秦之无所作为,其时身为“仲父”、辅佐幼君的相国吕不韦恐怕亦难辞治国不力之咎。秦王政在命令吕不韦徙蜀的诏书中责问:“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1](《吕不韦列传》,P2513)秦王政纵是背本忘义的虎狼之人,他敢这样公开责难吕不韦,还是得有一定的根据。要之,吕不韦于秦之所谓“功”,所谓“亲”,主要是帮助子楚获得王位,及与秦王政生母的暧昧关系。但这只是私下里的隐秘勾当,难以公开宣扬。他治秦十余年能够公开宣扬之功烈,当然也有一些,但远不能与之前的异姓秦相,比如商鞅、张仪、范雎等人相提并论。而秦待他之优渥,则远远超过上述诸人。商鞅入秦二十年,积功无数,秦才“封之於、商十五邑”(12)。张仪在为秦出生入死多年之后,仅得五邑之封(13)。范雎受封较早,有一应县,亦不过万户左右(14)。而吕不韦初封即是富庶之都“河南洛阳十万户”。据郭沫若考证,汉初之河南洛阳郡为原秦三川郡的一部分,“户五万二千八百三十九(《汉书·地理志》)”,仅及吕氏封户之一半而已[6](P371)。吕不韦受责后,默然饮鸩而死,虽可理解为从此对秦绝望,恐怕亦是无力置辨此种责难。因此,要说吕不韦反对秦传统的耕战政策,或者认为由吕不韦治秦,秦就一定不会二世而亡,可能都有点言过其实(15)。
另外,《战国策》中有九章谈到了吕不韦,涉及吕不韦为相前与子楚之交往、在秦国宫廷之活动、为相时之势焰、罢相传闻、罢相后的活动等(16),所言大抵都是吕不韦如何发家、如何弄权之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有一节谈到在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秦曾联合赵国攻打燕国,燕国“以河间十城封文信侯”,“文信侯受封,乃与燕交,而迫赵撤军。”[7](P113)《战国策·秦策五》有“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章”,可证《战国纵横家书》所言不虚。这些材料所反映出来的吕不韦当政期间所作所为,颇近在吕不韦死后不久入秦的韩非对秦国国政的批评:“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8](《定法》)。据《战国策》,吕不韦罢相后,似乎有到其他国家发展的打算。他去了赵国,当了一段时间的“守相”,因秦“下甲攻赵”,不得已才离开赵国[9](P280-286)。
综合以上材料来看,吕不韦是一个权欲极盛、私心甚重的人,有智略、精权谋、善于邀名买誉、招揽人心,但很难说有确定不移之政见。司马迁称吕不韦为“闻”者,应算较为客观的评价。因此,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政见或有冲突,但吕不韦与秦王政之间的矛盾,应主要还是雄心勃勃的君主与把持朝政的权相之间的矛盾。吕不韦罢相之年,为秦王政亲政之第二年,其时秦王政23岁。前一年即秦王政九年,“王冠,带剑”[2](《史记·秦始皇本纪》,P227),意味着可以亲政了。正是此时,“长信侯毐作乱而觉”[2](《史记·秦始皇本纪》,P227)。秦王政以雷霆之势平息了嫪毐之乱,并因“事连相国吕不韦”而“欲诛相国”,只因吕不韦“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辨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但在第二年初,即免去吕不韦的相位[2](《吕不韦列传》,P2512)。当年秦国又“大索,逐客”[2](P230),应即是针对吕不韦广招宾客而起。至于因嫪毐事件而败露的吕不韦与秦王政生母之间的丑闻,大约不过是为秦王政逼迫吕不韦下台提供了契机,很难说秦王政真的将此事看得那么严重。秦王政十二年,吕不韦饮鸩自杀,其舍人窃葬。当年秋,在处理完那些窃葬吕不韦的舍人之后不久,就“复嫪毐舍人迁蜀者”[2](《史记·秦始皇本纪》,P231)。吕不韦舍人中凡是秦国之人亦都被迁往蜀地(17),但终秦之世,未见召回之令。这应该不是太史公一时疏忽所致。史乘可证吕不韦之子弟宗族在吕不韦去世入葬之后,还是被强制迁到蜀地,并从此居留于蜀(18)。这样的处置似可说明秦王政最为忌惮的,不是宫廷丑闻,也不是所谓要夺他王位的嫪毐及其党羽,而是把持秦国国政多年的吕不韦的势力、影响力。《史记》记吕不韦罢相后,“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2](《吕不韦列传》,P2513);吕不韦自杀,其舍人敢于抗命窃葬,这都说明吕不韦声望素著,且能得人死力。对于刚刚成年、雄心勃勃的秦王政来说,还有什么比发现竟然有许多人更忠于吕不韦,而不是自己更恼火的事呢?秦王政要亲政,吕不韦必失政;秦王政要专制于一己之身,吕不韦必无交结诸侯宾客之可能,或者去死,或者孤独地终老荒野。这其实是作为“闻”者的吕不韦的必然命运。当然,吕不韦能让那么多的才智之士舍死相从,亦说明他在才识、行事、交接等方面确有过人之处,并非一不学无术的庸碌之辈。
三
战国后期,秦统一天下之势已经明朗。吕不韦任秦相国后办的第一件大事,是亲自带兵将周王朝最后一个孑遗东周消灭(19)。其时周室积弱已久,东周君的实力不过相当于秦一小县,故此举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价值。吕不韦大约欲藉此昭示秦继周而起的姿态,也许还有为自己定封的用意在里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相国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2](P223)。《吕氏春秋》一书所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要为新“天子”创制立法,出谋献策之意图,应该就是吕不韦发起编撰此书的用心所在。因此吕不韦个人的一些想法、主张,也应在书中有所反映。在这方面,吕不韦可能提供了一个基本意见,至于具体如何去剪裁、融会诸子,并将其组织成文,汇编成书,当由门下积学之士分任其事。《吕氏春秋》最后被吕不韦“布咸阳市门”,并“悬干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1](《吕不韦列传》,P2510),说明它得到了吕不韦的认可,吕不韦认同《吕氏春秋》的思想。因此,如果对“思想”一词的要求不那么严格的话,也可以说《吕氏春秋》的思想就是吕不韦的思想。不过,如果“思想”指的是一定见解之成系统的表述,则只能说吕不韦对《吕氏春秋》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学者极力主张吕不韦为相国时就是按照《吕氏春秋》思想来施政的,并称之为“改革”[10](P77-94)。如果根据《吕氏春秋》,推测吕不韦或有改革秦政治传统之心,也许不误,但一定要说吕不韦必有改革秦政治传统之事,则嫌于穿凿。从上述各种史籍对吕不韦当政时期秦国政事之记载来看,找不出其时发生过什么有意义的改革举措,而秦王政初年秦政事之紊乱拖沓,适足以证明吕不韦并非励精图治之大臣。郭沫若认为吕不韦的政见“对于秦国的政治是一种改革”,但他亦承认吕不韦“在政治上的施设没有留下什么”,并归因于“秦国内部也有莫大的阻力存在”[6](P402)。郭老真是善为吕不韦开脱。其实,以吕不韦好虚名重实利之为人,很难想象他会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而去坚韧不拔地推行那种势必会触动许多既得利益集团,遭遇重重反抗的改革措施。在吕不韦时代之秦国,《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多半只是一个纸上的蓝图,最多不过是吕不韦口头上用以邀名买誉之号召而已。
收稿日期:2006-08-10 注释:
①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司马迁称:“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上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史记·太史公自序》则称:“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②如《说文解字》引《吕氏春秋》时或称“吕不韦曰”、或称“吕子”曰;刘向《新序·杂事五》引《吕氏春秋·尊师》篇,称“吕子曰”。
③学界一般认为到春秋后期,即诸子时代之起,中国才出现了私家著述。而自春秋战国至汉,著作不题撰人之名。在中国古代,明确地以撰述为事业,极看重作者之真伪的想法,宋代以后才被普遍接受。余嘉锡《古书通例》中有专论“周秦古书,多不题撰人”之例。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篇第二章第五节“古者著述体裁”,都讨论过中国早期著述活动中的这种现象。
④宋代的韩彦、清代的卢文弨等学者都曾批评过读书人中因人废书、轻视《吕氏春秋》的积习,由此可见其时读书界对此书的普遍态度。韩彦云:“《吕氏春秋》言天地万物之故,其书最为近古,今独无传焉,岂不以吕不韦而因废其书耶。愈久无传,恐天下无有识此书者,于是序而传之。”(《黄氏日钞》卷五十六《读吕氏春秋》引)卢文弨《〈书吕氏春秋〉后》曰:“世儒以不韦故,几欲弃绝此书,然书于不韦固无与也„„世儒不察,猥欲并弃之,此与耳食何异?”(《抱经堂文集》卷十,149页)。
⑤明方孝孺言可为此种观点之代表:“不韦以大贾乘势市奇货,致富贵,而行不谨,其功业无足道者,特以宾客之书显其名于后世,况乎人君任贤以致治者乎?然其书诚有足取者,其《节丧》《安死》篇讥厚葬之弊,其《勿躬》篇言人君之要在任人,《用民》篇言刑罚不如德礼。《达郁》《分职》篇皆尽君人之道,切中始皇之病。其后秦卒以是数者偾败亡国,非知几之士,岂足以为之哉?”语见氏著《读吕氏春秋》,《逊志斋集》卷四。
⑥如宋代高似孙在《子略》中说:“秦王不好士,不韦则徕英茂,聚俊豪,簪履充庭,至以千计;始皇甚恶书也,不韦乃极简册,攻笔墨,采精录异,成一家言。”其说为吕不韦张目,被时人视为“可怪”。不过,高氏此说亦是信笔所至,未加深思。
⑦写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胡适《中古思想史长编》、钱穆《秦汉史》等书在谈论《吕氏春秋》思想时,都特别强调吕不韦本人的东方文化背景。1943年,郭沫若在《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中提出《吕氏春秋》是吕不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见,与秦传统尤其是秦始皇唱对台戏之作。最近十余年,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作为思想家的吕不韦的专著、论文。
⑧《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钱穆先生认为不韦入秦游说华阳夫人之时,年事当近四十,《史记》记此为昭襄王末年事,而《战国策》载入秦说立子楚已在孝文王时,依《史记》,不韦卒时年逾六十,依《战国策》,“其卒盖年踰五十,犹未及六十耳。”说见钱穆先生《吕不韦著书考》(《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22页)。
⑨吕不韦为何处人氏,史有异言。《战国策·秦策五》称:“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史记·吕不韦列传》则记:“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后来高诱《吕氏春秋训解》序调停二说,而称:“吕不韦者,濮阳人也,为阳翟之富贾。”按:当以高说为近。战国商业发达,出现了不少“结驷连骑、游聘诸侯”之富商(参见《史记·货殖列传》)。吕不韦当即属于此类富商,故《史记》说他“往来贩贱卖贵”。他的主要经商据点当在韩之阳翟、赵之邯郸。
⑩关于吕不韦游说秦宫廷的具体时间,游说之顺序,《史记·吕不韦列传》与《战国策·秦策》的记载不尽相同,但二书所记吕不韦游说华阳夫人及其弟其姊之说辞基本一致。
(11)参见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第一册,本书276页。(12)商鞅在秦孝公三年入秦,秦孝公二十二年受封为列侯。详见《史记·秦本纪》及《商君列传》。
(13)事见《史记·张仪列传》。
(14)范雎于秦昭王三十九年入说昭王,秦昭王四十一年,受封应县。详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5)吕思勉认为:“使秦终相不韦,或能行德布化,以永其年,不至二世而亡,使天下苍生,不蒙其荼毒,未可知也。”(语见《经子解题》)郭沫若更断言:“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十批判书》,421页)(16)《秦策》3章(《秦策五》“濮阳人吕不韦章”、“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章”、“文信侯出走章”)、《楚策》1章(《楚策四》“楚考烈王无子章”)、《赵策》4章(《赵策一》“或谓皮相国曰章”、《赵策三》“苦成常谓建信君章”、“希写见建信君章”、《赵策四》“秦召春平侯章”)、《魏策》1章(《魏策四》“秦攻魏急章”)。
(17)《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始皇十二年,吕不韦死,“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而据《史记正义》,后两类人都被迁往房陵。
(18)《三国志·蜀书·吕凯传》裴松之注引孙盛《蜀世谱》,云:“初,秦徙吕不韦子弟宗族于蜀汉,汉武帝时开西南夷,置郡县,徙吕氏以充之。”《华阳国志·南中志》记:“(汉)孝武帝时通博南山,渡澜沧水{K21R3150.JPG}溪,置{K21R3151.JPG}唐、不韦二县,以彰其先人恶。”(19)事见《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
【参考文献】
[1]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4]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5] 刘宝楠.论语正义[M].诸子集成:第1册[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6]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7]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8]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诸子集成:第5册[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9] 缪文远.战国策[M].成都:巴蜀书社,1987.[10] 洪家义.吕不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第二篇:吕不韦
吕不韦&管仲
谋人家国、贪天之功为已有;肝胆相照、喜遇明主展才华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2] “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被道教列奉为 “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管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是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如《牧民》、《形势》等篇讲霸政法术;《侈靡》、《治国》等篇论经济生产,此亦为《管子》精华,可谓齐国称霸的经济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枢言》等篇谈哲学及阴阳五行等;其余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职》、《封禅》等为杂说。《管子》是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3]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赵国阳翟地方人。他家世代都是商人,到了父亲吕不韦时期,更是在各国之间往来,贩贱卖贵、十分精明,因而家中较为富庶。但见着朝中官员们出行那种前呼后拥的威风和颐指气使的权力,心中总是羡慕不已,觉得商人不如官人,由此产生了弃商从政的念头,苦于自己虽有商人那种智术,却没有官员那种学识。有一天偶然之间见到一个相貌堂堂、气度不凡的年青人,打听之下,才知是秦王派来赵国作人质、太子安国君的儿子、秦昭襄王的孙子嬴异人。毕竟是世家商人的后代,忽然灵机一动,这难道不是一件稀世绝妙的大生意吗?便急忙走回家与父亲商议道“耕田种地的利润最多有几倍”,父亲说十倍,又问“贩卖珍宝生意呢?”“也只有一百倍。”“假如扶助一个人当上了国王,这个获利又有多少倍?”父亲笑着回答道“它的获利当在千万倍甚至无法计算”。可当父亲问他这是什么意思时,吕不韦只是兴奋不已却不作回答。
就这样,吕不韦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异人身上下功夫,结交此人。必须先要打通监管他的官员公孙乾,为此,先奉上公孙乾一百两黄金,并常常请来吃饭。当公孙乾问需要帮什么忙时,不韦道“我只是想和秦王的孙子交个朋友,今后去秦国做生意时好有个照应。”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不需要汇报、请求上级,何况自己从中得了别人的厚礼,因此便满口答应,而且还自办了酒席,请来吕不韦与王孙异人,使他们互相熟悉。一来二往,两人关系密切,无话不谈,这时吕不韦对异人说道:“你的爷爷秦王已经老了,而你父亲又有二十多个儿子,现在还没有确定立谁为世子的继承人。你父亲所喜欢的妻妾中只有华阳夫人最得宠,而她又没有儿子,自己何不赶紧回国,专门孝敬华阳夫人,请求做她的儿子,这样一来,爷爷死后,父亲做了秦王,你就会立为太子,将来还怕当不上国王吗?”异人流着眼泪说道“我现在的处境,那里还能存这非份的念头呢,只是想到不能回到自己的故国就心如刀绞,可又没有什么办法做到?”吕不韦再说道:“这样吧,我家虽然贫穷,也愿意花费千金,去劝说你父亲和华阳夫人,好救公子回国如何”,异人十分兴奋,说道:“如果按吕君说的那样,我能得到富贵,当与君平分共享,决不食言。”由于对异人看管得十分严厉,每次都是公孙乾亲自监视,这一次商议是借着上厕所之机而进行的,虽然如此,还是引起了公孙乾的怀疑,盘问吕不韦道:“你们在说些什么,可不能有不轨的行为而连累我呢?”不韦回答道“我在询问公子关于秦国宝玉的价钱,你看,我还拿来公子的玉佩在观赏,并准备借回家去给父亲鉴别和对照一下优劣,看看是秦国与其它地方的有什么区别,好在哪里。”其实,这块玉是异人父亲送给儿子的信物,吕不韦向他索取要来,准备去秦国找人时的证明,公孙乾哪里会想得这么深,何况拿了人家的手软,吃了人家的嘴软,便不再怀疑了。
为了经常接触异人与消除监管者的怀疑,吕不韦还送给异人五百两黄金,使得他有钱买通左右、结交朋友,如此,公孙乾和他的手下都得到了异人的金钱,大家将他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密而不怀疑。另外,吕不韦又用五百两黄金在各地购买了一些珍贵、稀有,女人们喜爱的闺中物品,不远千里来到秦国,以异人的名义进献给华阳夫人。他知道,要想见到尊贵、漂亮的太子夫人,必须先有她的亲信引见,否则是见不到人的。这个精明无比的商人,在来时就将异人家中的情况摸了个底朝天,知道夫人有一个姐姐,也嫁在秦国,并且同住在京城咸阳,且离王宫不远,问清地址后,先用钱买通看门人然后进见并献上礼物,说是异人孝敬姨娘的,并说公子日夜思念父亲和夫人,说自己从小失去母亲,华阳夫人就是亲生母亲一样云云。同时还说现在公子的生命也很危险,原因是秦国屡屡进攻赵国,赵王几次差点将他杀头,好在众大臣和百姓齐声保奏、才留下命来,所以更加想回国。姐夫人又问道,这些臣民为什么要保他呢?吕不韦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强,立即回答道:“王孙这个人非常的贤孝,每遇太子和夫人的生日或逢年过节,都要斋戒沐浴,焚香向着秦国的方向跪拜,祝愿父母健康长寿,赵国的人谁都受到感动,我也是被他感化才不辞艰险、跋涉千里。更何况公子又尊贤好学、官员大臣、文人学士都与他友善,谁都知道公子贤明孝道,大家这才都保他呢?”
吕不韦说道“虽然公子今生今世难以亲自侍候、孝敬父母,但将这些薄礼献上,借以表示自己爱父母的心意,还说,我姨娘是一个贤惠的女人,她就像我的母亲一样亲”。这番好话,说得如此悦耳动听,她非常高兴,便立即带着吕不韦去见自己的妹妹。从姐姐口中说出来的好话可信度不但高,而且力度也很大,使得这位华阳夫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抱着她的姐姐兴奋地哭道:“虽然我不能生育,却有了这样一个孝顺的儿子,我一定不能亏待她”。
就在安国君亲密温存她的时刻,夫人却流着眼泪说道“贱妾虽然得到太子的宠爱,却不幸没有生育儿子,看你那几十个儿子中只有异人最贤良聪慧,大家都赞了绝口,我想将他作为自己的儿子,那么这一生就有了寄托,不知太子能否将孩子作为世子看待。”在太子心中,谁都是自己的儿子,既然如此贤明,何不立为自己的继承人呢?又能讨得美人的欢心,这难道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便立即回答道“这是自然,爱妃不必担心”。为了表示自己立异人为世子的决心和真诚,也使得美人放心,将誓言记刻在玉石上,并将玉石劈为两半,夫妻二人各执一半,这一夜,华阳夫人使出混身解数,使得丈夫舒服万分。女人的能量真是巨大,这件通天的大事就这样被吕不韦解决了。从此以后,太子便在父亲面前设法使儿子早日回国而不遗余力地进言,这是品不韦走好的第一步。
由于条件还不成熟,秦王没有同意,太子便找来吕不韦商议道“我想尽快使孩子回来,先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吕不韦回答道“既然太子真心为公子着想,我哪怕卖尽家产,不惜千金来买通赵国的专政权贵,一定救世子回国,决不食言”。太子夫妇大喜,十分感谢,拿出五百两黄金要吕不韦转交给儿子,以作送礼结交费用,还送给吕不韦黄金一百两,并且当面表态,将来任命他为儿子的师傅,要他尽快落实这件事,越快越好,这是吕不韦走好的第二步棋。
吕不韦这时将自己所干的事情和定的计谋告诉了父亲,他十分高兴,眉头一皱地对儿子说道:“仅能取得富贵还不算,重要的是如何能取得别人的天下,这才是最上智的举措呢!”吕不韦听来灵机一动,自己前些时期从邯郸娶来一个妙龄少女,能歌善舞,十分漂亮,已经怀孕近二个月了,不如现在想办法献给異人,以后他做了国王,必定立儿子为太子,那秦国的天下不就是姓吕的吗?打定主意后,便请来異人和公孙乾二人吃晚饭,酒席十分丰盛,并且唤来美姬作陪,歌舞助兴。美人还时不时转动美目向二人敬酒,“酒不醉人人自醉”使得两人神魂颠倒,公孙乾高兴得当场喝醉了,而異人长期未接触女人,这一下见如此美女,真是目不转睛,魂不守舍,心念大动,便酒后吐真言地对不韦道:“先生你就可怜我在此孤单寂寞,不如请将这美人儿赠给我吗,需要多少钱都愿意奉送”。吕不韦故意发怒道“我一番好意请客,并让妻妾作陪以示尊敬之意,想不到你竟想夺取我心爱的美人,这是什么样的道理呢?”羞得異人颜面全无,慌忙向吕不韦下跪道:“我这是出自真心,酒后狂言,请先生原谅”。吕不韦见时机成熟,便不再推托,赶紧扶起異人说道“我为了谋划你归国,千金的家产都花费一空,也毫不吝惜和后悔,难道会不舍得一个小女子吗?只是她年幼,十分害羞,待我劝说并教导后立即奉送给公子”,等他们走后,对赵姬道“秦王的孙子十分喜欢你,向我求你为妻,如果一生跟着我,只不过是一个商人的妻子而已,嫁给了王孙,将来他做了国王,你就是王后了,那样强过商人妻子何止千万倍,假若腹中生的是男孩,便就是太子,我和你就都成了国王的父母,这样的高贵荣耀还有谁能比得上呢,希望你按照我的计划行事,千万不可泄漏。”赵姬见異人年青雄壮、一表人才,更兼有这样的大好处,虽然表面做作一番,但心中十分高兴。不韦便在第二天送给異人成亲,这就是他走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三步棋。
因为孩子是正月所生,因此取各为嬴政,夫妻俩在赵又过了三年,孩子也三岁了。这年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十分紧急,如果赵王迁怒于人质,将異人父子杀了,那真是“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前功尽弃,吕不韦决定提前行动,倾家荡产,尽力一搏,帮助異人逃回秦国。便狠心将全部家产变卖,共得六百斤黄金。用三百斤贿赂南门守军将士,一百斤送给公孙乾,当晚请他前来吃饭并将其灌醉,異人混入仆人中,谎称回老家避难,从南门守城将士中逃了出去,来到了督战的秦王大营中,这就是吕不韦最关键也是最后的第四步棋。至此,凭着自己的精心策划,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剩下来就是坐等胜利果实而已。
这时的秦昭襄王年已七十岁,由于连年征战,过于辛劳,这一年的秋天便逝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孝文王,他在除丧日后的一次宴会上突然身亡,当时人们认为是客卿吕不韦为了使子楚迅速登上王位而暗中毒死了孝文王,但因为是即将为王的子楚的亲信,谁都不敢说这话。異人顺顺当当地当上了国君,号为庄襄王,嬴政立为太子,赵姬为王后,吕不韦任相国,他的俸禄、封地是河南洛阳十万户,真是富比国王,光宗耀祖,权势无人可与之匹敌。
吕不韦为了改变自己商人不佳的名声,也学着当世的孟尝、信陵、平原、春申四君那样设馆招揽食客达三千余人,庄襄王異人即位三年后便开始生病,吕不韦与王后私通,重温过去的恩爱,等到嬴政十三岁的时候,秦王在服了吕不韦所进的药后不久就死了。他便扶助嬴政即秦王位,实现了篡夺秦王天下的目的。此时被秦王,也就是自己的儿子尊为尚父,真正是权倾中外、威震朝野,父亲死时,四方官员前来送葬的连道路都挤得水泄不通,比几任秦王的葬礼还隆重,而他与太后更是真夫妻一般。
秦王一天天长大,虽然自己与太后情好日密,但也害怕被少年天子发现,可是太后淫心越来越旺,不韦闻知街市上有一个名叫嫪毐的无赖恶棍,阳具不但大,而且性欲特别强,为了避祸,便将此人假阉割后送了宫中,这一下太后十分中意,可问题也随着来了,一是此无赖借太后权势狐假虎威,甚至公然对人说他是当今大王的假父,而且为非作歹,人人怨恨。二是与太后私下生了二个儿子,并阴谋暗中杀害年青的秦王而立自己的儿子为王,此时秦始皇已经二十六岁了,有人向他密奏了此事,而嫪毐也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便举兵叛乱。虽然很快平定了,但事情牵连到吕不韦,便将他削去了官职,回到封地河南去了。不久,秦始皇还是下决心,将吕不韦严肃处置,诏书中这样写道“你有什么功劳而受封十万户、官居相国,与秦国有什么亲,受封为尚父,秦国对你的待遇可算是太厚了,可是嫪毐的大逆不道,犯上作乱都是你一手造成的,我不忍心诛杀你,叫你回封地去,可还是交结各国诸侯和官员,图谋不轨,应该到蜀郡的郫城小地方去反省吧。”吕不韦看后大怒道“我倾家荡产扶立先王,而你又是我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这样地无义也”。过了一会儿,又叹息道“我以一个商人的身份,阴谋夺取别人的国家,奸淫他的妻子,谋杀其国君,这等事天都不能容,即使今天死去,也已经是晚了”说完,便喝毒酒自杀身亡。一代大奸商,最大成功者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与吕不韦的事业一样地辉煌,但结局都很好的齐国的相国管仲,因为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所以名义双收,经久不衰,他的作为又如何呢?不妨来了解一下,以便从中获得教益。
管仲,又名管夷吾,春秋时期齐国颖上人,少年时家中很是贫穷,但却好学不倦,成年后更是学贯古今,才压圣贤,真正具有经天纬地的韬略、匡世济民之雄谋,由于家庭太过困难,常常做出一些连常人也难以理解的小人行为来,如与好友鲍叔牙等人一道做小本生意,搞贩卖时,总是不经大家同意,先就多拿多得,其他人都心怀不平,而鲍叔牙却替他解释道“管仲并不是贪这点区区小利,实在是家中穷了,多拿的这部分也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曾经被征调为士兵派出作战,还担任过小小的领队职务,每次上战场,他都畏缩在后面,等到退兵时,却又积极地走在前面。大家都笑他胆小怕事,而只有鲍叔牙向大家解释道“管仲家中有一个病残的老母在堂,需要他奉养,哪里是怕死呢?”并且还经常在生活上接济这母子俩,管仲十分感叹地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从此两人成了生死之交。可以说,管仲后来的荣华富贵甚至生命都是在鲍叔牙的努力下换来的。
管仲和召忽担任了齐国公子小纠的师傅,而鲍叔牙一人担任了公子小白的师傅,当着国内大乱,国王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孙白便从各自出奔的国家赶回来争夺王位,管仲为了使子纠得到,竞在路上用箭射小白,幸而未死并抢先接任了国君之位,号为齐桓公。因此管仲便成了桓公切齿痛恨的第一个大仇人,但在鲍叔牙的极力劝说和推荐下,桓公不仅没有杀他,还任命他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并且尊称为仲父,一切军政大权全由他掌握,从此,管仲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谋略,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春秋五个称霸的第一个国家与霸主。
管仲由于先前贫穷,因此时刻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后来担任了相国这样的高官,功利主义思想还是十分浓厚,所以生活也豪华,可是却有一点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王权是至高无上的,只能为它服务而不能削弱,更不能有非份之想。不管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应该小心谨慎地行使着权力。更知道齐桓公之所以放权,一是利用他的才干治理好国家,二是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出来,作为国王,好尽情地享受,为此,管仲在桓公的生活上从不加干涉,就连竖刁、易牙、卫公子开方三个野心勃勃的小人潜藏在桓公身边,为了使得他生活得舒适安逸,也从来不加提醒和斥退,直至自己将死之际,当桓公问及用三人代替他为相国时,才提出三人不可为相和留在身边的危害性。可以说,管仲谋国保身的本领令人佩服,但也由于过分地自私,对阴谋家没有及早地处置,使国家发生大乱并从此衰弱下来了,这是管仲最大的败笔之作。可是他作为一个由穷困到富贵,由平民到高官,一生风平浪静,深受领导信任的那种为人处世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评
吕不韦与管仲,在事业上都创造了无以伦比的辉煌,而在谋官的手段上,吕不韦比管仲还要高明,一个是典型的商人世家,而另一个则是贫穷的学者。商人处处精打细算,贪财是他们的本性,因此办事十分精明,凭着敏锐的职业感,能够不失时机地抓住商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可以倾家荡产甚至连妻儿子女也不顾地奋力一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所以说,商人在市场经济中,绝大多数人都能获得成功,但他们的致命弱点就是自私自利,前瞻性差,所以往往没有好的结果。
从吕不韦创业的经历来看,全是自己一个人单抢匹马,其智商之高、运筹之精妙,无人能及,如果处在同一件事情上,可以说管仲也不是他的对手而甘拜下风。这是因为管仲是在鲍叔牙这个铁哥朋友的全力帮助下才成功的,但有一点,吕不韦是无法与管仲相比,那就是高明,什么才是高明呢?眼光远大,做人、办事能从全局和长远利益考虑,不受一时一地的得失而迷失方向,能充分利用知识,他人和前人的经验、教训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所以说,一个人如果具备商人的精明,学者的高明,那他就能够所向无敌、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吕不韦,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人那固有的贪利劣根性导致的,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的错误做法,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名重盖主。士农工商,过去商人的地位低下,为了改变自己在人们中所鄙视、瞧不起的形象,吕不韦招集天下文人,为他写了一本集政治谋略、社会关系和人物的书,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吕氏春秋》,这样一来,便将王权压了下去,雄才大略的青年帝王心中自然不平衡、不满意,矛盾必然扩大和产生。聪明的做法是以领导的名义出版,自己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编者或组织者,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就会获得领导的喜欢和栽培。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二是功高震主。一个在几任领导下面担任重要职务,而且建立了不世的功绩,本应该急流勇退才是上策,可是却贪恋权势,使得资历浅的年青领导人总会觉在你在位使他“如芒刺背”,很不舒服,并且觉得自己的名声、地位、权力都受到了威胁,因此必欲去之而后快。明智的做法便是自我削职减权、态度谦虚,特别是在人权和财权上不能自作主张,而应该归之于领导,否则,领导难于忍受,机会一到就会对你下手甚至判刑坐牢,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三是势大压主。天下的人们只知道有尚父吕不韦,而不知道有秦王嬴政。要见秦王或汇报军政大事,都要先通过吕不韦这一关,该做什么事,处理什么问题,任何人为官,都要先得到他的认可、指示才起作用,这本来就是一件不正常的现象,也是自己走向失败的先兆。看看现在的领导,他们都很自觉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越雷池一步,看上去是一种官场习气,但这也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是上下有序的具体表现。
四是野心欺主。为了使儿子尽快登上王位,自己早日掌握实权,他凶残狠辣,毒杀两任秦王,使青年帝王心中充满疑虑恐惧,这就必然使得他下定决心,非除掉这样一位权高位重、卧榻之侧的老虎不可。
五是淫乱羞主。与领导的妻子、母亲长期通奸,使得青年帝王内心受到深深的创伤,觉得自己太没面子、太窝囊了。这种非礼的行为作为一个普通百姓都难以接受,便何况是一个傲视天下的帝王呢?以上五个方面,都会使得秦始皇很不满意,必须要除掉吕不韦的充分理由。
反观管仲,明明十分清楚竖刁、易牙、开方是三个野心家和行为不端的小人,但看到齐桓公在日常生活起居上完全依赖于他们,而自己与这三人都是桓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和工具,就桓公而言,谁也不能少。如果对领导的生活和他们的侍臣过于严格,那就势必会产生君臣之间的感情分裂,最后不仅工作、事业搞不好,还有可能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于保全,因此,便不闻不问,互不干涉,皆大欢喜。等到将死之际对自己不再构成威胁时,才在领导的要求下提了出来,这就是管仲做人圆滑之处。为了自己一己之利,对坏人坏事容忍放纵,最终造成祸害,这实在不是一个忠于领导和事业的好干部。提 示
通过吕不韦与管仲二人的事情来看,给我们的启发很大,既应该学习吕不韦的精明,更应该学习管仲的高明;既要接受吕不韦失败的教训,也要吸取管仲成功的经验,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机地结合,借鉴,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人的事业到了顶峰就应该见好就收,不要过于恋栈。二是不能去与领导争人权、财权,这是他们的禁区,某种情况下能增加他的灰色收入、显示权力的所在。三是在新来的,特别是新提拔上来的年青领导面前,不能倚老卖老,摆老资格,这是最忌讳的事情。四是不能拉帮结派、阳奉阴违,搞小团体主义,这也是组织纪律和领导不允许和讨厌的事情。五是不能干涉领导的私生活,更不能与他们的家人发生作风问题,否则,必垮无疑。
第三篇:吕不韦
吕不韦
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每当我们现在读到李白的这《古风》时,仍然为秦始皇雄视宇内、纵横天下的气势所折服。确实,秦始皇扫清六国、统一华夏,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功高盖世。不过,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功绩也并非个人所有,而是秦历代先祖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贾谊《过秦论》所说的,“及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所谓的六代先祖就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秦孝公之前,秦虽与齐、燕、楚、魏、韩、赵等国并列,号称“战国七雄”。但由于地处西方,地瘠而民贫,实力相对较弱。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而其后的秦惠文王虽杀商鞅却不废新法,秦国进一步强大起来,至秦昭襄王,秦国已经是头等强国,诸侯不敢轻撄其锋。
在历代秦王中,秦昭襄王时代是绝对的一个重要时代。秦昭襄王19岁登基,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任用白起、范雎等,实现远交近攻的策略,开疆拓土,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太子等不及长命的父亲去世来过一回国君瘾,就一命呜呼了。次子安国君,于二年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新太子,也就是秦国的储君。
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其中一子叫异人(后改名字为子楚),系夏姬所生,俗话说,子因母贵,同样,也子因母贱。因为夏姬不得安国君宠爱,异人又排在中间,在诸兄弟中就显得无关重要。当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在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子楚。
“质子”的地位是非常微妙的,如两国关系融洽,“质子”所受的相应待遇就高,而如果两国交恶,交战国一般先杀对方的“质子”,这时候的质子,就成为了国家利益上的“弃子”。当时质子在外,费用由本国负担,由于异人地位不重要,安国君又无视这位儿子的存在,因而在车乘进用方面得不到供应,处境困难。毕竟这位老兄儿子多的是,有的连姓名也记不住,还会记挂一位在外的““弃子”。
正在不得意的异人,却遇到了一个贵人,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不韦。
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日后的庄襄王,异人不是被赵国杀死也是默默无闻。当然也就没有了日后统一华夏的秦始皇。历史总是在偶然之中运行的。
二、一次,吕不韦到赵国国都邯郸做生意,于路偶遇瘦马蔽车的子楚,与其他诸侯的“质子”的轻车快马、裘服鲜装、仆从如云比较,显得寒酸而可怜。
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通过卖贱买贵,已经积累了庞大的资金。出于商人的本性,他很会投机,见到了子楚便觉得他像个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将来可以借他赚取功名利禄。于是便有了一番对话,吕不韦回去对父亲说:“耕田之利可得几倍?”父亲回答:“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对话之下,吕不韦想,既然有如此巨大利润,又可青史留名,何乐而不为呢。经过一番考虑后,吕不韦便决定改做政治生意。
当然,这是与吕不韦熟悉秦国的政治内幕有关,他经常到秦国经营珠宝生意,接触的也是秦国的上层人物,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她却没有亲生儿子,太子虽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各位夫人争宠,继承人难选,便决定在这方面做一番文章。
主意已定,吕不韦便付诸行动了。他先跑到异人的住处,对异人说,我可以光大你的门户。异人听了好笑,一个商人怎么可以光大一个秦国王室的门廷呢,于是语气便有些嘲弄,你还是先光大自己的门户吧,吕不韦却一本正经,你不知道啊,只有先光大你的门户,才能光大我的门户呢。
对于落难的人,就象落水的人一样,就是一根稻草也会抓住。异人知道有戏,连忙把吕不韦引入内宅,两人密谋一番后,进行了分工。吕不韦西上游说秦国,异人为“质子”,自然不能离开,就在赵国广交朋友,招徕食客,让其贤名远播。双方还进行了政治分赃,异人许诺,事情成功后共享秦国。
吕不韦拿出了一千金作为这项生意的本钱,其中的五百金送给异人,让他作为日常用度,广交朋友,另五百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带着去了秦国。他很精明,没有直接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阳泉君。献上礼物后,吕不韦语出惊人,说,你罪该至死,你知道吗?阳泉君大惊,忙问其详。吕不韦侃侃而谈,你的门下无不身居高位,府中金银满库,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而安国君诸子中却无一个富贵者,现在安国君年事已高,即位后一旦驾崩,新的国王上台,你岂不非常危险。阳泉君又请教对策,吕不韦这才说出自己的意图。说,现在安国君有一个儿子异人,在赵为人质,这人非常贤达,宾客遍于天下,贤名满于诸侯,大家莫不交口称赞。更重要的是他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国君和贤惠的华阳夫人,有时到了深夜还思念得流泪。如果说动华阳夫人立其为嫡子,那异人是无国而有国,王后无子而有子,这样两全其美。这样,你的富贵也就可以保全了。
阳泉君与华阳夫人的姐姐深以为然,入宫把这番话转告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接受了吕不韦替异人交给她的礼物,又听说了异人对她和安国君的态度,便对异人有了好感。
不久,华阳夫人私下召见了吕不韦,吕不韦此时又是一番说辞,夫人现在您年轻貌美,深得安国君宠幸,然而膝下无子,他日一旦年老色衰,必然失宠,那时您该依靠谁呢?”这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华阳夫人的隐痛。女人以色事夫,最可怕的就是没有终身的依靠。乘一次侍奉安国君的机会,华阳夫人默默垂泪,见心爱的美人不乐,安国君大惊,连忙问有什么心事,华阳夫人涕泣道,我有幸侍奉你,却不幸无子,今闻异人贤德,愿意立为嫡子,以寄托终身。
这时,关于异人贤德、聪慧的美言又通过那些食客之口源源不断的从赵国传入秦宫里。安国君也非常高兴,答应了华阳夫人的请求,与华阳夫人刻玉符为约,约定立异人为继承人。
吕不韦临会邯郸时,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亲自接见了他,邀请他担任异人的老师,并给异人带去了足够的钱财。
这下,异人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名气盛于诸侯。
三、一个战略决策成功后,吕不韦又实施下一步的计划。因为客居赵国,吕不韦纳了一个赵国美女为妻,史称赵姬此女擅长歌舞,深得吕不韦喜爱,等有身孕后,乘有一次与子楚喝酒之机,吕不韦叫此女出来跳舞助兴,子楚也是见色心喜,见此女美艳,惊为天人,遂乘酒性向吕不韦索要,此举正中吕不韦下怀,乃献给子楚为妾。等到怀孕期满,生下一子,取名政,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就在这段时间,秦国和赵国便由盟友变成了敌人。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坑赵降卒40余万于长平,赵举国大震。
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王龁又率军围邯郸。赵国见局势危急,想杀子楚以鼓舞军心。吕不韦以重金六百斤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两人逃出了邯郸城,逃进了秦军营。回到秦国后,吕不韦又出了一个主意,叫子楚着楚服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非常高兴,说:我是楚人,你今着楚服来见,真是我的好儿子啊。就改其名叫“子楚,是楚人的儿子的意思。
这次两人出逃,由于仓促,连嬴政与赵姬也顾不上了。不过,赵姬的家族在邯郸也不简单,是一个豪家大族。嬴政与赵姬藏匿在外祖母家,竟也得活命。
六年后,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这位长命而强势的秦昭王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53岁的太子安国君嬴柱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不知是由于熬白了头才等到继位这一天的兴奋所致,还是长期的身体虚弱,再加守丧的劳累。孝文王正式登基还不到3天就猝然而死,也有一种说法,是喝了太子子楚所进的美酒后猝然而死,如果这样,肯定是吕不韦参与了密谋。
接着子楚继承王位,是为秦庄襄王。子楚一即位,便起用吕不韦做相国,封为文信侯,赏赐洛阳10万户作为他的食邑。也算兑现了共享秦国的诺言。
此时,秦国和赵国又再次和谈,嬴政与赵姬被送回秦国。赵姬成为了王后,嬴政成为新一代太子。但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做了三年秦王后便撒手西归,年仅三十五岁(前281年-前247年)把一个大好的河山留给了吕不韦一家。他突如其来的早逝,也有人认为是因为他撞破了吕不韦与赵姬的奸情而被吕不韦所杀。
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太后之手。
一朝权在手,吕不韦也变的风雅起来。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是以礼贤下士,招徕人才而闻名。结交宾客。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把这些食客所写的文章集中起来,编为一本书,名字就叫做《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这也算是吕不韦为文化事业上做的一件大好事。
四、庄襄王一死,寂寞难耐的赵太后便与吕不韦公开私通,形如夫妻。天长日久,渐渐年长的嬴政开始有所察觉。而太后正值如狼似虎年龄,淫心不止,吕不韦害怕事情败露,祸及自身。就私下寻求到一个阴茎相当巨大的人,名叫嫪毐。然后伪造了嫪毐已被去势的证明。让嫪毐以太监身份入侍后宫,与太后淫乐。
嫪毐也实在厉害,不久就让太后怀孕了。寡居的人竟然怀孕,岂非天大笑话。太后怕被人发觉,便假称占了一卦,宜迁移住处以避灾,于是名正言顺的带着假太监嫪毐移迁至雍县居住在雍县行宫,在这里正式居住下来。由于“侍奉”太后有功,嫪毐竟然被封为长信侯,以山阳为其住地,又以河西、太原郡为其封田。
嫪毐这人也很张扬,他不仅有僮仆有数千人之多,宾客舍人千余人,对外还公然宣称是秦王“假父”。太张扬的人总是难有好结局。
秦始皇九年,即公元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是假太监,与太后私通,生有二子,并与太后密谋:“王即薨,以子为后。”赵政时年二十二岁,闻报大怒,即派人调查,果然是事实,而且事情牵连到相国吕不韦。
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吕不韦回到封地后,虽是闲居,但在诸侯中仍然大有名望。各诸侯国纷纷派出使者前来问候,来往的宾客也络绎不绝。
对此,秦始皇终不放心,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与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看完书信,长叹数声,几乎泪下,想想自己苦心经营,最终落得一个被流放的下场。想了又想,将来也不会有良好结果,不如就此自尽,免得受苦。便喝了鸩酒,自杀而死。就这样,一个改变秦国历史的大人物悄然消失。
那么吕不韦为何不说出实情呢?这在历史也是一个谜团。或者是害怕说出实情,嬴政生性暴戾,反而不美,说不定会招致灭族之祸:或者是怕影响嬴政在秦的地位,作为父亲的只能哑巴吃黄连。
其后,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芷阳。
公元前266年(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攻魏邢丘。用范雎为相。公元前265年(昭襄王四十二年):攻取赵三城及韩之少曲、高平。公元前264年(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之陉城。
公元前263年(昭襄王四十四年):攻太行之南阳,断韩本土与上党之路。公元前262年(昭襄王四十五年):攻韩,取野王等十城。大战赵长平。公元前261年(昭襄王四十六年):续战长平。攻取韩缑氏、纶。公元前260年(昭襄王四十七年):大胜赵于长平,白起坑降卒四十万。
公元前259年(昭襄王四十八年):取赵之武安、太原,并攻邯郸。秦始皇嬴政生于邯郸,初名赵政。公元前258年(昭襄王四十九年):续攻邯郸。任王稽为河东守,郑安平为将军。公元前257年(昭襄王五十年):魏、楚救赵。郑安平降赵。白起罪迁阴密。公元前256年(昭襄王五十一年):灭西周。周王赧卒,周嗣绝,公元前255年(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范雎死。
公元前254年(昭襄王五十三年):攻魏河东。魏向东攻取秦之陶。公元前250年(孝文王元年):昭襄王卒。十月,孝文王即位,:三日即卒。公元前249年(庄襄王元年):吕不韦为相。灭东周。攻韩建三川郡。公元前248年(庄襄王二年):攻魏高都、波,攻取榆次、新城等三十七城。
公元前247年(庄襄王三年):全占韩之上党郡。平定晋阳之乱,重建太原郡。信陵君会五国兵攻秦。五月,庄襄王卒。
大事年表(三)(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秦王嬴政即位,年十三岁。尊吕不韦为仲父。公元前245年(秦始皇二年):攻魏取卷。
公元前244年(秦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十三城,攻魏的畴、有诡。公元前243年(秦始皇四年):蝗灾,天下疫。行纳粟千石,拜爵一级。公元前242年(秦始皇五年):蒙骛攻魏之酸枣等二十城。建东郡。
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攻魏取朝歌。将卫君角迁到野王。赵、楚、魏、燕、韩五国攻秦至蕞。公元前240年(秦始皇七年):攻取赵之龙、孤、庆都,魏之汲。
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八年):长安君成蟜攻赵,后反叛;秦王派兵讨伐,成蟜死。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秦王政行冠礼。嫪毐叛乱,即平。攻魏首垣、蒲阳、衍氏。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吕不韦免相。大索,逐客,李斯涑,止逐客。李斯用事。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攻赵取阏与等九城。公元前235年(秦始皇十二年):助魏攻楚。吕不韦自杀。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攻赵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
公元前233年(秦始皇十四年):赵将李牧大败秦将桓齮于肥。韩非入秦,被逼自杀。公元前232年(秦始皇十五年):攻赵,为李牧所败。
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魏献丽邑,韩献南阳,秦派内史腾为南阳假守。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建立颍川郡。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杨端和率兵攻邯郸。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大破赵军,俘赵王迁,赵公于嘉逃代,自立为王。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二十年):王翦、辛胜在易水西败燕、代联军。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秦王。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攻克燕都蓟,迫燕杀太子丹。燕王喜迁都辽东。王贲攻楚。秦之新郑叛。昌平君徙郢。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大梁,决河水灌大粱城,魏王假出降。设右北平、渔阳、辽西郡。
公元前266年(昭襄王四十一年):秦攻魏邢丘。用范雎为相。
公元前266年的秋天,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这年的秋天一开始,在咸阳的街头,早已经飘飘洒洒的下起了小雪,雪花如柳絮,如轻丝,轻轻覆盖了那老百姓住的茅舍、静静流淌的河流。还有那静谧的王宫。
寂静的王宫的道上,一匹驷马轻车在行进着,马的
第四篇: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遴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为了慎重起见,成书后,吕不韦又让门人修改了几遍,直到确实感到满意为止。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例如在相当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世纪的论述也可见一斑:“凡十二世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书作于战国时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编辑本段] 吕不韦生平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
吕不韦
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异人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华阳夫人听了认为是这样,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怀了孕。异人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异人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足月之后,生下儿子名政。异人就立此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齮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异人。异人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老家是楚国的华阳夫人给这位继子改名为子楚。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前251年),终于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
安国君继位秦王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赵政继立为王,尊奉相国吕不韦为“仲父”。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
秦始皇越来越大了,但太后一直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阴茎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烙矮)作为门客,不时让演员歌舞取乐,命嫪毐用他的阴茎穿在桐木车轮上,使之转动而行,并想法让太后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诱她。太后听说之后,真的想在暗中占有他。吕不韦就进献嫪毐,假装让人告发他犯下了该受宫刑的罪。吕不韦又暗中对太后说:“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供职宫中的人员中得到他。”太后就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宦官,这就得以侍奉太后。太后暗和他通奸,特别喜爱他。后来太后怀孕在身,恐怕别人知道,假称算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来躲避一下,就迁移到雍地的宫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着太后,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而太后凡事也都由嫪毐决定。嫪毐的仆人有数千人,希望成为嫪毐的门客,而自愿成为太监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七年(前240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去世。•孝文王后叫华阳太后,和孝文王合葬在寿陵。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葬在芷阳,所以夏太后另外单独埋葬在杜原之东,称“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后,旁边定会有个万户的城邑”。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际并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后淫乱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都把他们隐藏起来,还和太后密谋说“若是秦王死去,就立这儿子继位”。于是秦始皇命法官严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牵连到相国吕不韦。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诛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吕不韦、嫪毐都已死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芷阳。吕不韦墓,位于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
[编辑本段] 《吕氏春秋》的分篇
《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吕氏春秋·序意》)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art_xuM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司马迁在《史记》里将《吕览》与《周易》、《春秋》、《离骚》等并列,表示了他对《吕氏春秋》的重视。东汉的高诱还为其作注注释,认为此书“大出诸子之右”,即超过了诸子的成就。《汉书。艺文志》则将该书列入杂家,所以以儒家学者不再重视。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和王晓明的《吕氏春秋通诠》可以作为参考
[编辑本段] 《吕氏春秋》的思想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它认为,这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例如,儒家主张维护君权,这种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独特的面目出现的。它主张拥护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权国家。它说:“今周室既灾,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谨听》):“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执一》)
孔子主张维护周王朝的一统天下,但并没有强调专制问题,《吕氏春秋》却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又如对墨家思想,《吕氏春秋》对墨子提倡的“节葬”观念是赞同的,所以,它对当时厚葬的风气进行了批评:“愈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不以便死为故,而徒以生者之诽誉为备。(《节丧》)但是,墨子是主张“非攻”的,即反对战争的。《吕氏春秋》便对此进行了批驳:“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务汤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振乱》)《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著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怀宠》)《吕氏春秋》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在物质的起源问题上,《吕氏春秋》把宋尹学派的“精气”说拿过来加以改造。宋尹学派认为:“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而《吕氏春秋》说:“万物所处,造于太一,化于阴阳。”(《大乐》)这就是说,“太一”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万物都是从“太一”那里派生出来的,并由阴阳二气变化而成的。“太一”是什么呢?它说:“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道也者,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气”。由这里的论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子的影响。《吕氏春秋》认为,由“精气”(道)派生出来的万物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下贤》)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运动。“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鳞未尝息也。”(《观表》)但值得注意的是,《吕氏春秋》把物质的运动看作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会历史观上,《吕氏春秋》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长见》)这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一环扣一环的,今之视者,亦犹后之视今,无古不成今。了解过去,有助于了解今天。但是,了解过去并不意味着拘泥不变,恰恰相反,当时代变化了,相应的法规、政策等也应该变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它还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入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救剑若此,不亦惑乎!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这两则寓言都见于《察今》。前一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是讽刺那种泥古不知变的人,这也是生动地表现了《吕氏春秋》的历史观。
《吕氏春秋》继承了老庄的无为思想,主张巩固政权在于清静无为,“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虚静以待”。(《知度》),只有这种“无为”、“虚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
《吕氏春秋》还表现了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它将音乐的产生与宇宙万物联系起来,提出“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乐》),又从“心”“物”感应关系,论述了音乐产生的心理过程。提出了“适”的概念,强调要音“适”和心“适”,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编辑本段] 《吕氏春秋》的评价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来,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和王晓明的《吕氏春秋通诠》可以作为参考。
1、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哲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讽刺那些做事不考虑实际情况,主观判断的人
岂:难道,反问句式。
遽(jù):就,遂
任:处理
悖(bèi):荒谬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判断句)”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问题。
涉:渡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这
惑:糊涂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3、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循表夜涉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标记,澭水暴涨,楚国人不知道,按照标记夜里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军队惊叫发出的声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样。先前标记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在水已经变化而增多了,楚国人还按照标记通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寓意】
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讽刺那些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拘泥固执,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编辑本段] 《吕氏春秋》与诸子百家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又称《吕览》。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巨商,因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子楚继承秦国王位,被任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10万户。秦始皇继位后,尊他为相国,号称“仲父”。秦始皇十年被免职,十二年自杀。《吕氏春秋》全书体例划一,篇与篇之间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与分工,表明它是按统一的计划有组织地编写的。全书的序文《序意》篇叙述著作大旨的部分冠有“文信侯曰四字,表明书中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
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因而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以今人眼光衡量,《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吕氏春秋》明确声明它是“集腋成袭”。不管哪家哪派,只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综合进来。《用众》篇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吕氏春秋》对先秦各家各派着重审视其优长,偏重于汲取其精粹,力图超出门户之见,它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责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由于《吕氏春秋》有这种兼容并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汇百家。
关于儒家。《吕氏春秋》重视并吸收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务本》篇说:“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顺民》篇说:“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贵公》篇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 下世。”这些言论,正如郭沫若所言,“具有一种钢铁的声音”,尤其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吕氏春秋》赞赏儒家修齐治平的贤人政治,它说/‘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伤乎仁。”“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国为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 天下。”当然,《吕氏春秋》的“重视”人民,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它虽然说“宗庙之本在民”,接下去却说“民之治乱 在有司”,人民始终是被统治者;至于《吕氏春秋》贯彻修齐治平的贤人政治,也是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关于道家。《吕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家虚静无为之说,并把它运用于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它说:“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事,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不备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从来也。”“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吕氏春秋》认同先秦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它说:“大圣无事而干官尽能。”“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佚于治事。”《吕氏春秋》认为这种表面的“无为”,才能达到“事省而国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其结果必然是君臣职能倒置,造成混乱和危殆。应该说,《吕氏春秋》中的这些见解,来自于老庄而又发展了老庄。
关于墨家。相对儒、道二家,《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墨家的尊天、明鬼、非攻、非乐等主张,它基本据弃或予以驳斥。但对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精通》篇强调:圣人“以爱利民为心”。《圜道》篇赞赏尧、舜“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也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尚贤主张相一致。《吕氏春秋》中有一篇《节葬》,吸收并改造了墨子“薄葬短丧”的思想,主张:人死虽不为鬼,亦无知觉,但出于活着的亲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仪节,然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无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扬之墓也”,故此厚葬是无益的。那么社会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风呢?《节葬篇》说:“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则„„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为荣,俭节者以为陋„„此非慈亲孝子之心也。”这一见解比起墨子的节葬观,更显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吕氏春秋》提出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名实观,注重类比推理的正确运用,批驳诡辩的名辩思想,显然也是吸收、继承了《墨经》中的优秀思想。关于法家。《吕氏春秋》肯定法的重要性和变法的必要性,明确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事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些观点显然与商、韩的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吕氏春秋》对于法家“惨礉少恩”的一面,对于《韩非子》中的种种阴谋权术,是拒斥不取的。
此外,《吕氏春秋》还吸收了先秦农家的思想。该书《士容论》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显然是农家之言。《上农》篇重视农业生产,其理由是:“古先圣之所以导其民也,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这就是说,倡导重农,不仅为了生产,还有“贵其志”的目的。它接着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境安,主位尊。”当然,《吕氏春秋》重农并不排商,它主张先农后商,与商鞅“困末作而利本事”的唯农抑商政策,是有区别的。先秦兵家是思想苑地的一枝奇葩,《吕氏春秋》中《荡兵》、《振乱》诸篇,继承了这一份文化遗产,尤其是它总结出的“义务必胜”的思想,是比一般先秦兵家更卓越的观点。综上所述,历史上号称“杂家”的《吕氏春秋》并不是混杂不分,毫无原则的。《吕氏春秋》有自己的特点。它的特点是:博采各家学说,但不取鬼神、迷信的思想,而是吸取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如对于儒家,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对于道家,主要吸收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墨家,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对于法家,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吕氏春秋》虽采取各家学说,但所采取的观点之间,并不牴牾。因此,《吕氏春秋》可谓“杂而不杂”,具有博综众家的融合倾向。
[编辑本段] 吕氏春秋·察传
夫传言不可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编辑本段] 1.图书信息
吕氏春秋
作 者: 张双棣 等译注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2007-12-1
字 数: 150000
页 数: 288
开 本: 大32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01059335
包 装:平装
定价:15.00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 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编辑本段] 2.图书信息
吕氏春秋
书 名:吕氏春秋
作 者:吕不韦,谢开慧 注释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1
ISBN: 9787204099795
开本: 16开
定价: 32.00元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出版时间:2010-3-1
ISBN:978-7-210-04377-5
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 1/32
字数:555千字
包装:精装
吕氏春秋通诠风格
定价:88.00元
内容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三千人所著。以易学、阴阳、五行、干支文化思想为总纲,融合众家所长、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各方面的理论体系,肯定并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览人情的顺天应人思想,同时又更加主张去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积极有为地进行社会活动。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个部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约二十万字。十二纪主要论述天时,八览主要论述人事,六论则主要阐释地理。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如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扩展阅读:
开放分类: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合作编辑者
登录百度百科
第五篇:吕氏春秋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后改名楚)”,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非常喜欢,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异人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
吕不韦
光大了才能光大。”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异人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姐姐劝说华阳夫人道:
“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别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却没有儿子,不趁这时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最终也不会失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能得到万世的好处啊。不在容貌美丽之时树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宠爱失去后,虽然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还有可能吗?现在异人贤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自己就会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时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华阳夫人听了认为是这样,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子楚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子楚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吕不韦选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直到她怀了孕。异人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异人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足月之后,生下儿子名政。异人就立此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齮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异人。异人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老家是楚国的华阳夫人给这位继子改名为子楚。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前251年),终于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
安国君继位秦王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太子赵政继立为王,尊奉相国吕不韦为“仲父”。秦王年纪还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
秦始皇越来越大了,但太后一直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阴茎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烙矮)作为门客,不时让演员歌舞取乐,命嫪毐用他的阴茎穿在桐木车轮上,使之转动而行,并想法让太后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诱她。太后听说之后,真 的想在暗中占有他。吕不韦就进献嫪毐,假装让人告发他犯下了该受宫刑的罪。吕不韦又暗中对太后说:“你可以让嫪毐假装受了宫刑,就可以在供职宫中的人员中得到他。”太后就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宦官,这就得以侍奉太后。太后暗和他通奸,特别喜爱他。后来太后怀孕在身,恐怕别人知道,假称算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来躲避一下,就迁移到雍地的宫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着太后,得到的赏赐非常丰厚,而太后凡事也都由嫪毐决定。嫪毐的仆人有数千人,希望成为嫪毐的门客,而自愿成为太监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七年(前240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去世。•孝文王后叫华阳太后,和孝文王合葬在寿陵。夏太后的儿子庄襄王葬在芷阳,所以夏太后另外单独埋葬在杜原之东,称“向东可以看到我的儿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后,旁边定会有个万户的城邑”。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际并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后淫乱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都把他们隐藏起来,还和太后密谋说“若是秦王死去,就立这儿子继位”。于是秦始皇命法官严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牵连到相国吕不韦。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诛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吕不韦、嫪毐都已死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芷阳。吕不韦墓,位于洛阳市东约20公里的偃师市南蔡庄大冢头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