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浅谈地理教学在新模式下的探索与体会
编辑:繁花落寂 识别码:11-878627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19 15:40: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地理教学在新模式下的探索与体会

浅谈地理教学在新模式下的探索与体会

辛店中学

童绥宁

陕西师大附中屈景学老师曾提出:“在当今社会、学校、学生都不太重视地理和国家调整工时的情况下,地理教学怎样才能巩固地理教学的阵地、学生的地理素质,这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进地理教学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新形势下的地理等综合性课程的教学,不只是把学生教会,而是应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培养他们具有科学性,准确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在学洋思,杜朗口的基础上,我校逐步形成了“预习——展示——反馈”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基本改变了灌输式、讲授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为主”,遵循自主、互动的原则,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在这里,任务既是活动的平台,也是活动的目标。在三环节中,任务都是明确的,预习先让学生分组自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展示通过给每一个小组分配展示任务,让各组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反馈是对一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查漏补缺,检测提高,实现每一个学生对目标的全面达成。下面我就谈谈地理教学在新模式下的探索实践中自己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增强对知识的探究动机和兴趣的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将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过去,我们也

经常给学生布置,下去把下一节课的内容预习一下,但真正把预习落到实处的学生寥寥无几。怎样才算预习?把课本内容读一读,还是只是翻一翻,看一看就行。我们这里提到的预习已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预习,是围绕预习目标的一种有目的的预先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材料和问题,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去观察,实验,考察,探索新知识,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在这里,虽然教师讲得少了,甚至不讲了,但备课要求却更多了,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教材,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驭驾能力,预习目标紧扣教学目标,制订具体可测,通俗易懂。也可以说在预习环节中预习目标的制订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引导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准备状态。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备课不仅要备老师,还要备学生,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在上《中国的人口》一课时,我制订了如下预习内容:

1、阅读课本P10,通过数据与饼形图,了解我国人口数量与占世界比重。

2、通过图1-8柱形图,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完成活动题1。

3、通过课本P11提供的数据,绘制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试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状况,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未来人口数量。主要是通过读图、绘图,利用图表这种无声的地理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反映地理现象。问题制订具体可操作,且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我国人口数量大,增长快的基本国情。

出示,明确了预习目标后,就要求学生深入文本,有针对性地围绕预习目标开展学习。简单的问题自已解决,稍有难度的可以请教同学,组员互相讨论,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依据,解决不了的,可在课堂上提出,全班讨论,重、难点教师可适时点拔,讲解。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印象的记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讨论中,由于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和新知识理解的程度不一,因而可能会出现两种消极倾向:一是程度较高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讨论,也没有什么难点可问,要求马上做题;二是程度较低的学生,较难看懂教材,因而不认真自学,一心等待教师启发和讲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重视和爱护学生的成功欲望,对每一个学生表现出关注,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二、展示

展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在预习基础上对自学效果的检测和展现,它贯穿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此环节要求教师把直接讲解的时间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尽可能地让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完全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前台退居到了幕后。教师承担的任务只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解疑,调节,配合和评价。尽力做到群体参与,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让学生能感受到“展示过程”带来的成就感,感受到在自主的展示中成长的幸福。

展示环节的安排可根据教材内容而定,内容联系较紧密,有前后逻辑关系的可放在完成预习目标之后,注重教材的整体感知。内容联系不明显,较独立的章节,可根据预习目标提出的问题逐题展示。展示的方式也可灵活多样,力求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上《南亚》一节时,我让学生在小黑板上展示,说明南亚的地理位置和组成。同学们各显其能,有的用文字说明,有的板图、画坐标,争相表现,讲解的同学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比起老师,这些同学显得更有耐心,更具亲和力。

还有上《中国的河流》了解我国主要河流水文特征时,我让学生把了解到的内容展示在表格中,同学们通过对课本内容的了解,根据流经地形区,降水量,秦岭—淮河线等河流水文的影响因素,分析其流量,汛期,含沙量和有无结冰期,这样既具体又可通过差异形成对比,锻炼了同学们根据地理事实解决一些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反馈

反馈既是对展示成果的巩固,又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的个别辅导。就像杜郎口中学提出的,是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

反馈可以是学生间的相互质疑,解疑。也可由老师出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包括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强调和巩固,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延伸。

总之,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定合理的教学节奏,而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根据课本内容分布的特点和课堂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和生理规律等情况调配时间,合理驾驭。“预习——展示——反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的情况下,以学生的集体“自学”和学习成果“展示”取代了教师的“一言堂”,以学生的自主,互动学习改变了课堂的死板

面孔,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平台,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第二篇:生活化地理教学探索体会

生活化地理教学探索体会

昌吉市一中

邓李斌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有课程就一定要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于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成了新课程能否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在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中,由于高度统一的“一纲一本”,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了少数学者或者优秀骨干教师的专职,而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则是“弱点”,甚至“盲点”。新课改实施以来,与课程有关的各个方面都成了课程的开发资源。许多教师已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之中,提出了不少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途径。

地理新课标提出了不少全新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理念首当其冲的一条。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因此,课程应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而非虚假生活文本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让课程回归生活,就得要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依托自己的活动体验来领悟和感知文本知识.以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去寻找原型。

从以上可以看出要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目标,就需要生活化的地理课程资源的支撑,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是地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充分有效开发与利用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就成为值得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

地理教材中的内容,理性知识较多,比较抽象、枯燥、深奥难懂。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地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地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地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问题展开探究,提高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借助于生活情境的创设,把教材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使新课一开始就能使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大气》”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大气运动,以及天气、气候等现象。如冬季坐在教室门口附近的同学,会感到冷风从近地面的门缝里钻进来,而教室内的热风从上方的门缝里流出去;春游爬山时,会感到山上比山下凉爽;我国北方冬季的寒潮、春秋季节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等,都与冷锋活动有关;“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与准静止锋有关;我国秋高气爽的天气,以及冬季我国东部吹偏北风,与受高压中心控制有关;城市比农村的温度偏高,等等。从这些学生的亲身生活体会引入到怎样区分各种锋面活动与天气、气候现象。这些生活中的情景,能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课堂学习

在教学中由于案例教学设计体现了灵活多变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的特征。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置换,把它换成符合本地特色的案例或乡土地理案例,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从而突出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特点。例如在国土整治中学习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的措施时,可以结合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学生通过一系列身边的自然现象和地理知识的学习,学习的兴趣得到培养,学习的内动力得到激发,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

总之,地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地理教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而地理又时时联系生活。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地理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地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拉近地理与生活的距离,感受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地理、用地理,也是地理教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对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索,教师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有三:

一、课时紧任务重,特别是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只有四、五课时,而教材每单元需要掌握的能力点却有很多;

二、教材变动频繁,教师必须尽快适应和熟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要求相应较高。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不,应当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的引入,再加上近年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投向了这一新的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来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其指导思想与我们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它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获得知识从表面看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实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学习媒体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谓“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还强调“协作”、“会话”,即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任务,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在这一点上,高中语文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这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不谋而合。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的研究,无疑将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更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从而对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根据这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各位教师的教学特点,课题组成员在高中不同年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导读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一高二

教学内容: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而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它也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学目标:

第一,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通过筛选与整理已掌握的相关信息或已知相关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内容,并逐步形成建构链条;

第二,创设协作学习环境,以导读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由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是一个档案管理员。实验初期阶段,教师对班级学习者每个人的学习状况建立分析档案。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平时的作业反馈、知识能力测试、学习者的周记、作文、课堂学习反映出来的学习动态等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内容,而这种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肯定是有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必须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在高中语文导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中,前期对学生的分析与观察、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为第二步骤的实施提供了分析基础。(2)教师是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导读模式的探索,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所以以导读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建构过程是一个团队协作完成的。高一年级下学期,由教师提出建议,成立导读小组。导读小组最初是自由组合,而后由教师根据第一学期“学习能力档案分析”提出调配建议,重新确立小组成员,人数为4——5人。学期初,导读小组在对语文教材浏览后,确定导读对象,即每一个导读小组认领一篇课文为导读篇目。由科代表汇总上报教师,再由教师列出学期导读计划。导读小组在导读之前与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导读实施方案,这样,教师就与导读小组共形成了一个备课小组。在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学生也对学习目标、重难点有了明确地认识。

(3)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高中语文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肯定有新知识的介入,教师需帮助学生分析判断,使得学生的意义建构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进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教学,教学目标都是教师确定的,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在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出现,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教师在单元教学前明确单元学习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指导各导读小组注重篇目之间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链接。由各导读小组依据协作分工,讨论确定篇目学习目标及步骤,教师对目标及步骤的科学性予以判断指导。实验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很切合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阅读步骤操作性也较强。在导读小组指导下完成的阅读更能反映学生阅读习惯,更能突出学生对学法的探究。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情境的差异、所选篇目的差异等客观影响,以及学习者个体的基础差异,意义建构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所以,单纯以传统课程考试去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

(2)对意义建构形成的差异调整措施有限。导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意义建构的空间相对狭小,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只有一次导读机会,导读还只限于篇章学习,没有摸索出全方位的导读方法。这样,意义建构表现出的差异调整的空间就很小,而且共性的问题较少,所以表现出的是教师指导有余,而调整修正不足。意义建构中,某些学习者的差异会越拉越大。

二、支架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

二、高三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理论依据: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完成自己的建构,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教学步骤:

(1)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复习以往习得的知识,为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自主构建准备条件,搭建攀登的支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从研究诗歌意象意境入手,引领学生情感介入。

(3)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应逐渐减少,达到使学生在概念框架中自主攀登。在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将要研究的诗歌类别,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资料搜索,自主研习。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对各类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在交流成果的基础上,归纳诗歌鉴赏中的共通的研究步骤及方法并由参与研究的同学自评、互评,总结此次学习的经验。

教学评价:

(1)由于诗歌鉴赏的开放性,也由于建构主义对于学习本质及建构结果差异性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的只是鉴赏诗作的一般步骤、方法。而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作品所产生的联想、想象会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于诗歌情感、内容的理解会见仁见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客观的综合分析能力。(2)本次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诗歌以其凝炼性、形象性、多义性而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其多义性使得以往诗歌教学往往陷入一种纷争状态,难以获得令众人一致信服的结论,因而也就使得诗歌鉴赏成为一种经验性的就诗(具体诗作)论诗(具体诗作),而缺乏可操作的方法指导。而建构主义这一新型学习理论的引入最终改变了这一由教师一语定乾坤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最终建构起极具操作性、可行性的鉴赏方法。

三、情境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

二、高三 教学内容:写作教学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即看录像或课件,让学生进入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如在材料作文时播放《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中的有关内容,形象地再现他们学习生活和日常接触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明确要求,即,使学生理清思路,消除模糊认识,如探究材料作文寻求切入点的几种方法、材料作文应注意的问题等;

(3)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整理文字并录入,教师在此过程中则通过网络“学习视察”功能,逐一浏览,发现问题;

(4)指导学习,即教师通过网络的“人机对话”与发现问题的学生做个别引导,也可中止练习,对典型问题以“屏幕广播”的方式做案例讲析;

(5)协作学习,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交流、讨论、修改,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堂写作训练的意义建构;

(6)效果评价,即对学习得与失的思考和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学生学习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教学评价:

(1)情境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每个同学的参与意识,使学习过程不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变成了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

(2)情境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鼓励他们与同伴们讨论、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和最佳途径,让学生认识到交流的好处、合作的可贵。

(3)情境式教学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向他人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4)由于情境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看待他人与自己,并做出正确评价,从而培养了自我调控的能力。

综合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则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使我们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虽然我们的尝试还不能涵盖高中阶段所有的问题和内容,但我们至少发现了一些教学规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新的教学理论对学生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摸索和改进以取得的初步成果,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探索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新概念、新观念)的落实,必须以探索建立起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作支撑。

(一)不同阅读课型的教学模式

课型是按照课的目的任务的不同和课的结构(指一个课题的整个教学活动是由哪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的区别而划分的;不同课型的性质、任务对教学步骤(教学模式)有直接的制约作用。为落实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可将小学阅读教学划分为精读课、略读课、学习指导课和课外阅读指导课四种类型。

1、精读课

(1)特征及任务: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综合性阅读课型;教学任务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知识习得、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核心。

(2)模式或步骤: ①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程序:上课伊始,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一定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默读和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顺课文、思考、议论“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哪几件事情”这样的带整体把握的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从整体上(不是只从一点或一个侧面)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能初步提出一些自己尚未弄懂的问题。

操作要领: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而不是只得到点滴的观感。

②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教学要求:“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必须精读课文(精读:是指围绕课文的重点而深读,而深读的展开有赖于关键问题的提出,关键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深读效果的主要标志;关键问题应产生于课文的重点部分,应反映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态度与课文重点部分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应含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或进行探究的余地;关键问题的表述应具有概括性和启发性)。

操作要领:一是师生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归纳问题;二是引领学生围绕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反复阅读课文(读,既要保证读的时间,又要注重读的质量,要指导学生采用有感情的朗读、精读与默读、分小组读、找伙伴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实现“读”的目标;同时要指导学生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能抓住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和读中体验,能围绕关键问题抓住重点段落、重要句子和关键词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要义,能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切实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指导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不以教案牵着学生走,而须根据学情的变化来调整教案。

③研读品读,深层体悟:

教学要求:教材选偏的精读课文中,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述,而且有深层的意蕴。如,描写事物的,以事喻理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则情中有情„„学生要学懂这些课文时,必须采取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坊,才能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甚至受到震撼。

教法学法: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学生在认识、情感上的不同反映来确定。这些具有深层意蕴的课文大致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教法和学法的侧重点应该各有不同:

第一类:以事喻理的课文。如《两只小狮子》、《乌鸦喝水》、《酸的和甜的》、《画杨桃》、《题西林壁》等等,其深层意蕴是事中之“理”,学生在阅读中面临的困难是难以弄明事中之理。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在学生真切感悟语文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反映“深层意蕴”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或品读关键段及关键词句,启发思考,组织讨论,指导互评,从而使学生悟出事中之理。如教学《酸的甜的》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大家思考和议论小松鼠和小白兔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以议论“硬说”一词的含义为突破口,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个童话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第二类:寄景寄事抒情的课文。如《荷花》、《黄山奇石》、《圆明园的毁灭》、《我爱故乡的杨梅》、《高梁情》、《观潮》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景中情或事中情。对作者借赞美自然景观来抒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以及通过赞荷花、迷荷花来表达作者追求纯洁、和谐、美满、幸福的思想境界,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品读重点段落、琢磨重要词句和体验作者的情感,才能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品读竞赛,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找伙伴读,通过朗读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以听读的同学是否产生共鸣来评价朗读者的体悟水平。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情境中,学生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细细品味课文,在想象和深思中逐渐对作者的深层情感产生了共鸣,体会到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热爱家乡的深情。

第三类:情中寓深情的课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雨中》等等,其深层意蕴是情中隐含的“深情”,学生面临的困难是难以体悟情中的“深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对人民群众热爱周总理的感情很快就感悟到了,而当老师提出“人民群众为什么这样热爱周总理”这一问题时,个个面带难色。教师及时引导大家默读和有感情地朗读几个重要自然段,同时启发大家联想课前观看的电影《周恩来》及课前搜集的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动人事迹,然后组织大家讨论,学生终于恍然大悟:人民群众这样热爱周总理,是因为周总理非常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

操作要领:首先,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深层意蕴,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从而归纳提炼出需要引领学生探究的能反映课文“深层意蕴”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自已体悟课文的深层意蕴,教师不可先讲出自己的看法,其主要决窍在于引导学生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研读和品读。研读包括探索性阅读和体验性阅读:探索性阅读是为探究所提出的问题而对有关段落进行的阅读(它以朗读为主,辅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个人的分析、比较与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紧密结合起来;朗读和讨论要突出重点段落,要紧扣关键词句);体验性阅读在于通过朗读和默读来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与文中人物的共鸣(体验性阅读多用于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所以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和读者的联想,适时插播有关电影剪辑或多媒体课件等,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如,一位教师在指导一年级学生品读(两只小狮子》的重点段落时,就抓住了这两点。在这篇课文的末尾,狮子妈妈对懒狮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一段话时,启发学生先体会狮子妈妈的心情、态度和语气,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来品读狮子妈妈的话——有的扮作慈祥的狮子妈妈,怀着沉重的心情,以语重心长的语气来朗读这段话;有的则扮作急躁的狮子妈妈,怀着焦急的心情,以气愤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④熟读成诵,尝试运用

教学要求: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为全面全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后,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即席发言,表扬小白兔爱劳动、肯吃苦,批评小灰兔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并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做一个爱劳动、能吃苦的人。又如,学了《水乡歌》后学生模仿着写道:“家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五月榴花红似火,装点家乡新生活„„”

操作要领:一是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为了能保证全员参与,可采取“个人准备,分组交流”的方式,并且每次只取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一项,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一般说来,一年级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二年级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可训练写作能力(可采取汉字加拼音的写话形式);三年级的口头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复述课文的一个片段或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书面表达可让每个学生写一段话,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4至6年级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练习的要求应当逐年提高,操练的形式应更加多样。三是要指导学生熟读所学课文,紧抓语言积累。学生学完一篇精读课文时,必须达到读熟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再抓背诵(或背诵全文,或背诵几段,应酌情而定)。

上述的精读课的教学模式(结构、环节、步骤)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思路,不是刻板机械的教学流程;教师在具体实施时,教学步骤应根据课文的不同及学情的异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学习内容浅显的课文,可将“深层体悟”与“深入感悟”合二为一;又如,学生深入感悟《荷花》一文时,可参照作者的思路,采取“闻荷香——看荷花——赏荷花——迷荷花”的顺序来学习。

2、略读课

(1)特征及任务:略读课的主要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并学习略读方法。

(2)模式或步骤

①略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方法:先提出一个问题(即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几件事),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分组或全班议论。

②再读课文,体会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方法:先就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或深层含义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讨论。

(3)操作要领:一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问题开路。二是每一步教学都要以读为基础。三是要紧扣关键词句和重要段落,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或“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至尾逐段教”。常用的方法:①紧扣一词,教活一课。很多课文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如《田忌赛马》中的“转败为胜”、《精彩的马戏》中的“精彩”、《珍贵的教科书》的“珍贵”等。这些词语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或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找准并紧扣这些关键词组织教学,就可教活整篇课文。②抓住一句,串联整篇,很多文章中作者都精心安排了关键词,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提起了衣服的领子,以一句串联全篇。如《草原》中的“蒙汉情深何忍别”、《落花生》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等。③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有些课文,有明显的重点段,抓住重点段精心指导,就可以拨通全篇。如《再见了,亲人》,前面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与老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三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都是通过回忆某些事来抒发中朝人民用血肉凝成的深情。教学时,教师精教第一段,并从第一段中总结出一种写法:记事抒情。第二段、第三段则让学生自学,了解这两段记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这样教,时间省了,学生的收获反而更多。④突破一点,举一反三。有很多课文有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但也有一些课文没有明显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教这些课文仍不可逐段串讲串问,而应该“突破一点,举一反三”。选择突破的“点”要因课而异。如《养花》一课的“趣”、《荷花》一课的“美”、《火烧云》一课的“变”、《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情”、《飞夺沪定桥》一课的“勇”、《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装”、《西门豹》一课的“言外之意”、《狱中联欢》一课的“对联寓意”、《第一场雪》一课的“景物特点”、《晏子使楚》一课的“机智对话”、《冬眠》一课的“善于观察思考发现”等等。可以说,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一点”,抓住了这“一点”,就可突破全篇。

3、学习指导课

(1)特征与任务:这是一种为帮助学生适应和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例如,很多学生不适应新课程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不会进行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和探索性阅读,有的不会朗读、默读,尤其不善于在朗读中感悟。因此,我们应该有计划、有准备地开设学习指导课。由此可见,学习指导课是一种“学会学习”的实践课。其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要求,灵活运用朗读、默读等方法。学习指导课不定期开设,其主要内容包括新的学习理念的实践和新的学习方法的操练;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年龄特点来确定具体内容。

(2)模式或步骤

①提出操练的任务,师生分头准备。这一步一般在上课之前完成。

②教师扼要讲解,学生充分操作练。这是学习指导课的主要步骤,教师要保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

③学生交流心得。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

(3)操作要领:一是主题要鲜明,一次确定一个训练专题;二是操练要充分,一次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三是指导要精当,一次让学生学会一种学文方法。这里介绍几种在学习指导课中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①破题阅读法:就是通过分析课文题目的含义特点,了解课文内容,感知其中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他们就会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人物和主要事件,还自然会萌发出“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怎样去炸”、“炸得怎样”等疑问。这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胳无疑是有帮助的。②根据课文特点阅读法:不同类型的课文,在写法上各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可先帮他们掌握写法,再引领他们根据特点去学习。如学习《姐姐》后,可指导学生总结出写人类课文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外貌等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特点),并共同探索出学习记人为主的记叙文的方法(细心揣摩文章中作者对人物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描写,从中了解人物的特点)。若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去学习《金色的鱼钩》等类似的课文就会觉得有路可循了。③利用课后问题阅读法:有很多课文的课后问题中,已直接告诉我们本文写了哪些事物或所写事物的顺序等,这就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按照这些提文去了解课文,初步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如《观潮》课后第二个问题: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如果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看这一问题,对其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无疑是有帮助的。除此之外,还可教给学生抓重点事件阅读法、提要阅读法,抓中心句阅读法、抓过渡句段学文法,根据关键词阅读法、利用推理阅读法等。

4、课外阅读指导课(1)特征与任务:课外阅读指导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强学生语言综合素养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这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一般每两周安排一节。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推动课外阅读,落实语文新课标精神的迫切需要。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300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1——6年级不少于145万字。

(2)分类及步骤: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个亚类:①阅读兴趣培养课。这一类指导课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其教学步骤:一是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听赏法,读赏法,读演法等)来引导学生对课外的阅读兴趣;二是情中探理,即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以上深思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②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各年级均需开设,但各年级的训练要求具有高低层次之别。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四种能力,:一是制订和执行阅读计划的能力,包括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阶段性自我检查的进行等内容;二是感悟阅读材料的能力,包括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基本要求,学会朗读和默读,同时要求在阅读中思考读物内容,琢磨重要词句,体验人物情感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是阅读技能的运用,如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使用工具书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评、摘等等;四是初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打开电子书刊、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等。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就是师生共同选几本读物或儿篇文章,学生每人选读一本(篇);同时教师提出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学生按照阅读能力训练的要求自主地读书和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包括质疑问难)。第二步:交流心得,可先分小组交流,按读物分组;然后全班交流,各组推选代表发言(举行读书报告会)。第三步:总结评价,尽量让学生都参与评价,以教师点评为主。

(二)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可谓精品佳作、丰富多彩。尽管课文体裁各异、表现手法纷呈,可仍有规律可寻。如果我们能探索总结出不同类型(体裁)课文的教学规律(模式、环节、步骤),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情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部分记叙文、诗、歌、抒情散文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类课文,教师就要像一位导演,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情入境,进入“角色”。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氛围的作用下,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可先用深沉的语调,怀念的感情,简介总理的丰功伟绩和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然后一边放哀乐,教师一边如泣如诉地朗读课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就很容易通过文字来理解“向总理永别”的感人场面,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模式:《雨点》是一首诗歌,分别写了雨点落进池溏、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姿态,并用四个拟人化词词生动地描绘出来;课文的插图形象的再现了雨点的不同样子。为了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要设计以下模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层层递进,引导初读→创设情境,读好课文→凭借扳书,复述课文→创设情境,运用语言。”古诗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情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的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到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为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我们可用以下模式:了解背景,理解诗意,→启发想象,体会感情→指导诵读,体悟情感→拓展学习,积累语言。

2,哲理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寓言、童话、成语故事,一部分文言文属此类课文。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要讲请“事”,使学生通过“事”悟出其中的“理”,然后再伸延、扩展,明白这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意义和指导作用。如《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要让学生理解“那个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喝不到酒”这个关键问题,从而明白“做对了,又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的道理,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升华理解,促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做到:事情做好了,决不做多余的事。

教学模式:①《滥竽充数》教学模式:谈话引入,理解题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感悟,揭文寓意,→畅所欲言,各抒已见。②文言短文(《学弈》,《两小儿辩日》等)教学模式:听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韵味节奏→通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审美对象→研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审美意象→美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艺术境界→诵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3,形象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小说一般属于这种类型课文。

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是让学生从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行动、心理以及环境等方面去分析、推敲,使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雨来被敌人抓住前后的语言、行动以及雨来家乡的景物描写,(生活环境)等来丰满雨来这个热爱祖国,英勇顽强的小英雄形象,理解文意深刻的主题。

教学模式:《小年闰土》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小年闰土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特点。比如,让学生重点理解闰土“知识丰富”特点的教学模式:找“事情”,理解“知识丰富”之一(知道得“多”)→品词句,理解“知识丰富之二”(知道的“详细”)→体会“三个不知道”理解“知识丰富”之三(以“少”衬“多”)。

4,观察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部分散文(特别是写景状物类)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学这类课文,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定点、换点、比较、反复、全面等多种观察方法,运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等多种观察顺序观察事物,并能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处理,协调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如教学《海上日出》一文,要让学生知道作者采用了定点、反复、全面等观察方法,按日出的顺序观察的,从而理解”向往光明,奋发向上”这一主题,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教学模式:《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以轻松、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和小艇作用的广泛,描绘了异国他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文意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能使人涌动起前去浏览一番的欲望。其教学模式可设为:展示风貌,引以发读书兴趣,→对比品读,了解小艇特点→自读自悟,感受技术高超→读中填表,感受用处很多→回归全文,整体感知威尼斯。

5、事件类课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一般的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都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教这一类课文,关键要使学生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三个基本要素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基本环节,从而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理解事件是如何体现人物品质及文章主题的,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教学时除了弄清三要素,三环节以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炸暗堡”这一事件是如何体现董存瑞的高尚品质的,弄清材料与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板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模式:激情深入,引发阅读期待→初读课文,感知文本大意→精读课文,体悟人物精神→总结全文,生以崇敬之情。

6,线索类课文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一部分记叙文(特别是记事为主的)属于这种类型。教学策略:这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于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如教学《一个苹果》一课。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苹果”这一线索,理解“传苹果”“吃苹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传的原因:大家都舍不得吃,每人吃了一小口,吃的结果;还剩下大半个苹果。这样,战友之间的阶级友爱就好理解了。

教学模式:《金色的草地》教学模式可设计为猜谜深入,营造学趣→初读感知,捕捉画趣→想象体验,享受乐趣→问答解说,凸显理趣→扩说诵读,抒发情趣→链接童真,放飞童趣。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而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以,我们可以说,创新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以“语文新课标准”确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为指导,研究探索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同阅读课型和不同课文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方法,是阅读教学创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批判模式到创新模式,从单一的新模式到多样的新模式,最后从多样的新模式中走向无模式(具有个性化的模式),这是阅读教学达到创新最高境界的主要途径。我们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希望全市广大语文教师,坚持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索完善阅读教学模式,最终形成阅读教学个性。

第五篇:探索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

探索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新华网浙江频道(202_-12-01 14:34:41)来源 编辑:

近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浙大御跸社区强化特色、发挥优势,围绕“以党建为龙头,以中介为抓手,以自治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推出“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社区管理与自治新模式,通过加强社区干部的学习培训,打造精品特色楼宇自治会,加大对自治会的引导,构筑社区自治层级化管理,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干部在社区自治中的引导、管理和服务作用,发挥了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凝聚力量的作用,发挥了楼宇自治会在社区自治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了社区保安保洁人员对社区卫生与安全的保障作用,使4支力量有机融合,整合资源,进一步调动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条块式管理,立体式自治”的社区居民自治新格局。

“各方协同”推进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构筑一个机构健全、职责明晰、力量精良的组织体系是做好社区自治的重要前提。浙大御跸社区通过各方协同,实现“条块式管理,立体式自治”。具体组织构架为:

社区干部每人对上一条专业工作线,社区内每位社区干部都有自己的一项具体工作,实现计生、民政、综治、党务、文化、城管等对口管理。每位社区干部除线上工作以外,每人还有自己的一片责任田,一般以300户左右,责任田划分注重地域相亲、文化相近、需求相通,结合社区楼宇自治会情况实施责任田划分,分析每片居民素质等情况,根据社区干部的能力和特长落实责任田实现责任到人。目前社区有责任田9块,每块责任田人员构成主要有:第一层面社区干部1名。第二层面楼道党支部书记,楼宇自治会会长,企业退休自管小组长、各民间团队队长、社区侨联小组长、志愿服务小组长、辖区单位代表等

6-10人。第三层面支部委员和自治会单元长和社区保安、保洁、城市协管员等人数在20-30之间不等。第四层面为全体社区居民平均每块责任田300户左右,居民数在800人左右。每个责任田前三个层面人员共计约40人左右,整个社区9个责任田共计350人左右,他们是整个社区自治责任田的骨干力量。

“各司其职”推进社区自治制度建设。为把“专业工作一条线,社会事务一块田”的管理模式落到实处,社区党委制定“责任田工作制度”,主要有:

1.责任田人员知晓率双百分制度。通过责任田人员身份、联系方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亮相,通过社区干部经常上门服务,实现居民对责任田人员及工作知晓率百分百,责任田人员对每户家庭知晓率百分百的双百分制度。

2.责任田每月例会制度。各中介组织每月一次的例会社区干部必须参加。楼道党支部、楼宇自治会每月一次例会、企业退休小组长每月一次组织老人活动、社区团队经常性的开展文体活动,确保了人员的沟通交流和社区情况的掌握。

3.社区干部包片联户责任制度。每位社区干部对自己责任田的住户家庭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责任人是责任田中社会事务的第一责任人,一般问题及时处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困难及时上报。

4.党委对社区干部年终考核制度。社区干部专业工作情况由对口科室和社区党委、居委会共同评定,责任田工作由块上构架前三层人员评定,社区干部述职后,评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对不称职人员劝其改行,对基本称职人员轮岗考查半年后根据表现再定岗。对优秀人员每次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

5.社区党委对责任田监督协调机制。实行居务公开,推行听证会、协调会、议事会、民情恳谈会等四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区自治的监督机制,增加了社区工作的透明度,使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社区党委对每个责任片每月进行工作检查,对责任片处理不了的工作进行全面协调和解决。

6.责任田情况通报制度。各责任田的社区干部每月一次总结上月工作,计划下月工作,形成书面材料报社区党委、居委会。并把每月总结和计划向本责任田居民公开。每半年一次工作通报,每年一次总结大会,并由大家共同提出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

7.党委对责任田表彰激励制度。对责任田的各个层面进行每年表彰活动。“各尽所能”推进社区自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区自治工作队伍建设是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和调动社区干部、社区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做到“干部与居民结合、专业与业余结合、组织与自愿结合”,才能守好、管好责任田,营造安定、祥和、有序、优美的社区环境,实现社区打造“生态之景,人文之地”的构想。近年来,社区通过加强对社区干部和4050人员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工作水平;对社区中介服务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现有各类中介40多个,主要为楼宇自治会9个、志愿者服务队8支、企业退休人员自管小组8支,民间团队10支。在责任田队伍建设中社区实施“五五行动”:

1.加强社区干部素质教育,发挥社区自治主导队作用。社区干部是社区自治工作的核心力量,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意识,优化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是做好社区自治各项工作最直接有效的保障。我社区在实行居干直选、党委纪

委、居委会换届选举,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教育,促进了社区干部队伍结构的优化,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提高了服务居民群众的水平。全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2人,主要分布在党建、治保、福利、环境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帮扶救助等工作岗位,具有大专、本科学历的已占80%。

2.完善楼宇自治会,发挥社区自治主力队作用。一个楼宇自治会覆盖3-5幢楼房、100户左右居民,设立一名会长和3-5名委员。会长一般选择楼宇中年龄适中、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担任,并通过所在楼宇所有居民选举产生,负责日常居民事务的联络、服务工作。通过建立楼宇自治会会长联席制度、工作通报制度、民情日记制度、自治会星级评估制度,使楼宇自治会成为居民群众的政策时事宣传员、社区建设议事员、为民办事服务员、文体活动组织员、社会管理信息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意识得到提升。

3.加强公益性队伍建设,发挥社区自治预备队作用。通过对辖区单位社区服务业的引导,把社区内的可用资源充分利用好,辖区单位的场地设施利用,社区服务业单位的双赢服务等。社区每年开展这样的活动不少于10次,参与人次不少于600人次。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也为商家带来了商机。也充分体现了社区的自治力。

4.加强民间团队的管理,发挥社区自治生力队作用。社区以引导,培育骨干,适当扶持(如协助请老师、组织参加比赛,取得名次给予鼓励等等),使之成为团结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周围的群众组织。并带动更多的社区融入健康团队,人员的动态管理和思想动态得到有效掌握。目前,共有文体团队10支,会员300多人,分别有九九书画室、球操队、网丝花班、集邮队、舞蹈队、时装队等。

5.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发挥社区自治支援队作用。以志愿服务站为平台,通过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程序和制度,营造氛围,让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服务居民群众,解决社区中教育难,家有难、老来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构筑志愿服务“五色”平台,成为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精品。□

浅谈地理教学在新模式下的探索与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