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师徒结对论文 赵巧珍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11-605417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9 14:00: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师徒结对论文 赵巧珍

对小学教师“师徒结对”的效能思考

南教场小学 赵巧珍

摘要:师徒结对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想提高这一方式的实际效能,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建立激励制度,激发结对动机;确立长远目标,融入教学智慧;个别与集体指导结合,建立师徒群制;师徒共同反思,提高带教水平等。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徒结对;

师徒结对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虽然在我国小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当前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结对徒有其形、适应效能过高、结对方式单

一、活动缺乏反思等。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结对动机

需求和动机是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师徒结对更是如此。当前师徒结对之所以出现关系上的游离而变得徒有其形,表面的原因是学校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保障,深层的原因则是师徒双方缺乏结对的动机。这就需要学校在为新教师配备指导老师时,不仅要考察师傅教师的资历,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该教师是否具备真才实学和带教的经验及意愿,这样才能保证结对的质量和成功。

首先,学校应在师徒结对之前使徒弟教师对本学科的师傅教师有大致的了解,让其看到师傅教师的能力与人格魅力,对师傅教师产生敬仰崇拜之情,使其敬师而苦学,诚心诚意地虚心向师傅请教;同时,学校还应保证师徒结对中不是师傅单一地为徒弟付出和奉献,而应注意建立一种伙伴共生意识。例如,在结对过程中学校可通过促进师傅教师对自身和徒弟教育历程进行反思和梳理,以此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切感受到师徒结对为其成为专家教师所带来的帮助。

其次,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双向活动,从而通过制度和活动这两方面建立师徒间交流、了解和沟通的平台,提高师徒之间的交往水平。一方面,学校可把师徒结对成效与师傅教师的待遇、荣誉、晋级挂钩,把《师徒结对协议》履行情况写入档案,作为师傅教师今后晋升职称的依据,从而形成一个师傅乐教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应在定员计划、后续安排上充分考虑师傅教师的实际情况,如在教学任务上适当地减少课时,以便其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徒弟教师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应建立新教师成长机制,增强徒弟教师在师徒结对过程中的角色感,同时也要善于创造和利用一些时机,增强其与师傅教师间的交往,如集体备课、听评课,合作命制试题,开展教研活动,举办教师运动会,组织外出考察和参观,节假日聚会等。借助这些集体活动来消除徒弟教师对新的角色和环境的不适应感,加强其追求成长的主动性,并使师徒双方在这些活动中建立起情感联结。

二、确立长远目标,融入教学智慧

现实中由于师徒结对过度地强调适应效能,从而忽视了新手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在为新手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并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时,首先应该帮助双方共同参与制定符合新教师自身条件和成长要求的学期(学年)成长指导计划。计划根据师徒双方的教育个性和实际情况对成长阶段目标、指导内容、指导方式、实施步骤进行规定,确定某段时间或某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和目的,如何才能达到目标,具体标志是什么,从而使师傅教师能做到针对徒弟教师的实际教学实践的周期变化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并将这种实际指导贯穿到整个学期(学年)当中。这样,一方面有实效的具体的计划因操作性强执行起来更为容易,另一方面,这样由双方共同制定、认可的成长指导计划执行起来才有基本的思想保障,促使师徒双方为完成计划而紧密联系、相互协作,实现师徒结对之初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

其次,作为师傅教师,需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加以反思,而不是简单呈现课堂教学和教育工作流程,避免将那些“想当然”的狭隘教育教学经验传递给徒弟教师。同时,师傅教师可有意寻找复杂、不确定的教学事件作为指导载体或者切入点展开教学指导活动,新手教师虽然面对这些教学事件之初会感到困惑,但同时也容易引发他们对新异问题的兴趣和好奇,通过探索未知现象学会如何处理并发展出常规技能以外的专业技能,掌握及时、准确、灵活、有效地处理教育教学问题过程中的元认知策略。

三、个别与集体指导结合,建立师徒群制学校中的师徒制走到今天,早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制,也只有进行合理的变革才能使这一制度在教师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就师徒制形式而言,必须处理好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的关系,强调团队引导,使徒弟教师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关于这一点,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做了有借鉴意义的探索,如美国的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就采取以导师制为核心的指导小组方式,指导小组中包括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学区中心办公室教学专业人员或从大学教育学院聘请的教授等,指导小组不仅每月到学校听课,直接帮助新手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以改进教学,而且还负责培训指导老师[1]。参照这一做法,当前中学中的师徒结对形式也可由“一对一”的模式发展为“一对多”或“多对多”模式,将单一的活动变为集体性指导,即为新手教师配备一位基本指导教师之外,也通过建立新手教师群和指导教师群开展各种形式的团队探讨和集体指导,变线型为网络。指导教师群体与新手教师群体之间、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新手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建立多向互动的指导———成长网络。在多渠道指导、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新手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有所甄别地选择资深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师徒结对和开展指导活动过程中人员的多向互动性、经验的广泛吸纳性,以及人格的集体完善性。

四、师徒共同反思,提高带教水平。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杠杆,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对于师徒结对的反思则是指师徒双方对自身所开展的教学指导等师徒结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思考,如对一个阶段的师徒结对实践进行回顾性的反思,在师徒结对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反思,以及在师徒结对实践开始前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预见性的反思,等等。

在对师徒结对活动本身的反思中,学校需要注意结对活动的变化性,并保证师徒双方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反思的时间与机会。例如,学校减少新手教师任教的班级数量,免去新手教师的非教学性工作或课外活动,为新手教师留出备课时间和观摩其他教师工作的时间,反思和总结的时间以及与其他初任教师进行探讨交流的时间。根据专家的观点,初任教师的工作量不应超过学校教师平均工作量的三分之二[2];同时,学校也应适当缩减师傅教师的教学课时和工作量,并通过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为师傅教师开设专项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师傅教师明确他们在帮助新教师成长上的责任和作用,发展听课、咨询与指导的方式方法,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素养。除此之外,学校通过建立师徒结对定期反思制度,将师徒双方的教学反思和结对反思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规定,以师徒论坛、教研刊物、成长记录册等活动和平台促使师徒双方主动去反思,并将基于经验的反思以论文和小课题的形式加以呈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师徒结对的成效。参考文献:

[1]曾德琪.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美国“新教师入门指导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2004,(4):49.[2]王少非,潘岳祥.新教师入职教育构想[J].教育评论,2003,(5):34.

第二篇:读后感 赵巧珍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南教场小学赵巧珍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

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2014.1.11

第三篇:师徒结对论文

浅谈青年教师在师徒结对中的学习方法

师徒结对活动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既简约又高效的师训培训模式之一。尤其是在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十分必要。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地向一名有真功夫的教师靠近,在实践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个性经验”呢?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师徒结对学习的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在搭班中有目的地看

多年来,我园都以新老教师的搭班形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这种“浸入式”的方式能使新教师接受全方位的培训和指导,新教师经常跟在老教师的后面,观看各种各样的活动:从生活活动到教育活动,从晨间接待到离园道别,从集体管理到个人教育等,新老教师朝夕相伴,形影不离,这样的辅导方式对新教师的实际带班工作,是一种最直接、最全面的指导和学习的有效途径。

1、观察自己最需要或目前最感疑惑的问题。初来乍到的新教师,往往什么都想学、什么都要学。殊不知,因为求“大”、求“全”而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和改进”。因此,面对“什么都学”、“什么都可以学”、“什么都要进一步改进”的情况,新教师要学会给自己定目标,从自己最缺乏、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学会有目的地看,有意识地观察,捕捉自己需要的东西。目标明确了,才能看得更全面、更仔细,收益才会更大。如: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幼儿经常对新教师的“指令”无动于衷;而老教师却不一样,幼儿在她们的手里就像施了“魔法”似的,个个都是“小乖乖”。在跟班的过程中,新教师有目的地观察老教师的活动组织情况,终于发现了老教师的“法宝”:用儿歌或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用创设与教材内容相宜的环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闹”时,老教师静静地“等”,用眼睛要求幼儿,通过眼神传递教师的用意„„任何观察活动,新教师都要留意观察老教师的各个组织环节,加以整理和收集老教师在活动中的言行举止、表情语调等艺术技巧,使之在自己今后的实践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与体现。

2、观察老教师独到的教育特色。作为新教师,首先要树立“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对我有帮助”的思想,有了求知的欲望,才有学习的动机。但是,对老教师的教育特色和专长,新教师不全熟悉。所以,要通过观看一些活动,如“优质课展示”、“每周教研课”、“明星教师观摩”、“环境创设”、“区域展示”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了解与把握老教师的教育特色和专长,逐步在自己的心中建立“老教师教育特色库”,使老教师的教育特色和专长如“春雨润万物”一样,“随风潜入夜”,滋润自己,在教师专业道路上茁壮成长。

二、在评述中有选择地听

活动评析是新教师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教育观、教育手段和教育风格。但是由于新教师没有形成是非判断标准,确定不了活动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值得商榷,“照单全听”,结果在集体讨论后,不是“稀里糊涂”,就是“一知半解”。因此,“听什么”、“怎么听”的问题,就得摆上桌面来解决。

1、听老教师清晰的思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会把问题空间从更大的任务情境中分离出来,把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所以在活动评析中,新教师应该更多地听老教师对活动评析中的一些思路,活动中的前思后想,感受老教师对问题的思考方位角度,过程中的梳理调整的原因等,有助于新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分辨。比如,在《春天到》语言活动中,新教师从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燕子来了„„”特征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虽然教师语言也较生动,有激情,但由于缺乏幼儿的亲身感受探索环节,结果引发不了幼儿学习兴趣,师幼互动调不起来,活动后幼儿对春天仍然是视之不见、感之不觉的抽象概念,整个活动落入“赶场”的僵局。而老教师却采用了深入浅出、启发引导的方法,从创设环境入手,创设春天来了的场景,带幼儿去看草、看花、看燕子飞、摸春江的水暖,让幼儿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春天”这个复杂抽象的概念,在幼儿幼小的心中清晰明朗起来。通过课例评述,新教师找到了活动的设计思路,明白了语言活动中的情景教学的作用,感悟了从激发兴趣着眼,从情境感染入手,引导幼儿去探索,实现语言探索的研究性和主动性的真谛。

2、听自己容易“消化”的内容。新教师的关注范围有限,对老教师评述中的观点,由于缺少共鸣而产生不太理解,有时虽然做了密密麻麻的记录,但最终还是派不上用场。因此,要选择自己容易“消化”的内容,即自己在实践中有同感的、最需要的内容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突出听取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这样听的效果才会更好。

三、在经验中有思考地学

学习老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新教师最直接的想法,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就学而学,而是要学习透过这些经验看到背后支撑的理论,用理论研读经验,并思考在运用中自身与老教师的可能差异,注重“思考地学”。

1、思考老教师“绝招”后面支撑的理念。老教师良好的经验表现了知识的个性化,体现了她的情境性、生动性、缄默性的特点,但这种经验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即是特定的教师针对具体情境下具体幼儿的经验。对新教师来说,由于幼儿不一样,教师的把握程度不一样,这种经验只能是有效的启示,而不是照本宣科,一味地全盘跟学。因此,新教师在学习老教师良好经验时,需要有思考地学,重点是领会把握老教师良好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和运用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育方法,才能在理念的指导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2、思考“我”和“她”的异同点。思考异同点,有助于新教师更多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思考问题,避免简单的模仿,照搬照抄,丢失自我。如健康活动《脚丫休息日》,老教师觉得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创造、探索,于是充分设计和记录了除脚丫以外的其他身体部位移动身体的活动,活动中的引导则见机行事;但新教师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分析了自己和老教师的不同特点;老教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面对当时的处境和幼儿的问题,应对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而新教师却觉得自己缺乏对活动的预见和应急能力,如果照老教师的想法“赤手空拳”地开展活动,可能会出现“全盘糊”,于是设计了幼儿在探索中如何引导的核心问题,有思考地取舍老教师的经验。

四、在实践中有方法地做

新教师的学习最终还是回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领悟、改进和完善,这就需要新教师在实践中“有方法地做”,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1、模仿中有所创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更多地采用模仿的方法,摸仿师傅的教学,师傅常规培养的策略等,但如果在教学和活动中只是简单地模仿,就会削弱自我思考的意识和良好习惯,延缓自身成长,因此需要在模仿的同时大胆创新,哪怕是点滴的创新思考,通过创新实现“她”中有了“我的影子”的实践目标。如在《两只小小鸭》活动中,师傅把活动内容定位于表述,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活动很成功。而我在活动实例的基础上,加入了“角色对话”的环节,搭建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平台,突出了幼儿的尝试体验,活动效果很好,试教后得到大家的认可。

2、跟进中不断提高。我明显感受到自己进步的学习方式就是不断的尝试,也就是常用的跟进式手段:上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循环往复,在跟进中感受体会幼儿的特点和老教师的智慧,在不断的梳理中明晰自己的思路和教育目标,知道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活动,如何在活动中防止“背”教案的毛病出现,如何在活动中体现“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教法等。每一次试教,都会面临新的教育情境,出现新的问题;每一次试教都是对活动的新梳理,新感悟,再加上老教师的点评指导,我组织的活动就是在这样的“有方法地做”过程中日渐成熟。

实践证明,在传帮带的师徒结对活动中,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师傅的引领下,通过“合作研究,生成构建,反思超越”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快速成长,大幅提高。

第四篇:赵婷婷师徒结对总结

“青蓝工程”徒弟总结

赵婷婷

学校的“青蓝工程”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搭起了桥梁,我有幸与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郭娟老师结为师徒,使我在教学上有了引路人。郭老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教学理论,还有工作中那份认真的态度,常常让我在感动之余获得了很多学习、工作的动力,帮助我逐渐走出尴尬、困窘的境地,使我大胆放下包袱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也明确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使自己能更好的投入到这份事业中去。回顾这半个学期的体验与感受,真可谓是收获颇丰!从师傅身上,我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使自己在教学方面一步步走向成熟。现在我带着感激,将这半个学期的结对工作做一个总结:

在教学上,年青的我缺乏经验和认识,总是不能很好的处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陷入束手无策的窘境。为此,郭老师对我提出以下几点指导:

一、鼓励我多学

“教师一旦今日停止学习,明日就将停止教学。”作为青年教师,郭老师常用这句话教育我,使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两年以来,我通过参加培训、座谈会、阅读有关杂志等各种方式获取课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二、鼓励我多评

新课改以来,我听课的机会很多,组内老师的轮流课、市里科学的研讨课、迎接各级检查的展示课等„„每次课后郭老师都要求我进行评课,她说:“这是对上课老师的一种礼貌,也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途径。”郭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次与郭一块儿听课,她总是能给上课老师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与听课老师们共同探讨,其理念之新、想法之好,令同行们深感佩服。师徒结对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结在师徒之间,使我们在有意无意之中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得到提高。俗话说:要让学生有一碗水,老师就一定要成为一条奔流不止的小溪,因而,只有虚心的向师傅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会有陌生的事情发生,所以我要不断努力的学习,多听听师傅的课,多学习师傅的教学方法,多学习师傅的态度,多学习师傅的经验,在师傅的“传、帮、带”下,茁壮成长!最后我真诚向郭老师说一声:“师傅,谢谢您!”

第五篇:赴延安学习心得体会 赵巧珍

参加延安市教育局举行专题培训加强教室

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心得体会

南教场小学赵巧珍

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大规模、常规化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让更多的教师认识、了解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延安市教育局举办中小学教师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培训会。我有幸5月17日参加了本次培训,这次培训分初中和小学组,培训包括示范课观摩和专家点评两个环节。来自浙江宁波、江苏兴化、陕西汉中和陕西咸阳的教师分别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讲授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去年的树》、《三峡》4节现场示范课,汉中市电教馆资源中心主任刘静分别对示范课进行了精彩、专业的点评,并以《创新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向参训教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开班仪式上,延安市教育局副局长贺光前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各级教育信息化工作部门要充分认清形势与责任,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深入学校,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工作;二是各县区要建立健全激励、考核、评价、督导等制度体系,把教师学习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与考核、评优表彰等工作结合起来;

三是要抓好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重点要做好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能力的培训,充分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和省市县各级教育资源,广泛开展“一

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和“微课”等教育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特别是汉中师范附属小学王红老师,展示四年级《去年的树》,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突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良好的个人素质,课题的出示,白版和黑板的结合,给课堂增添不少色彩,书写课题,抓住细节,白板配乐,读中悟,悟中读,悟中悦,增加学生词汇量,关注了全体学生。使我受益匪浅,也感受了电子白板在教学中不可估量的作用。浙江省沈淑蓉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沈老师思维活跃,语言活泼,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课上的生生参与,台下老师各个专注,整个课堂笑声不断,掌声不停。沈老师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己感悟,形成自己的新知,这是本节课亮点,也使我平时欠缺的地方。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对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了解和应用,大部分老师还不熟练,如何制作、开发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及如何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科学的、有效的深度融合等,成为困扰广大教师的突出问题。市教育局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媒体应用培训会”,通过专家讲座、技术培训、示范课观摩、专家引领等形式,对我们参加培训教师起到了更新观念、学习技术、掌握方法和融合应用等目的。

2014.5.26

师徒结对论文 赵巧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