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立足党建谋发展 兴村富民促和谐(最终定稿)
编辑:春暖花香 识别码:11-860890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5 10:49: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立足党建谋发展 兴村富民促和谐

立足党建谋发展 兴村富民促和谐

——龙华镇金溪村深入开展“党建富民”活动汇报材料

(龙华镇金溪村书记助理 郑金辉)

金溪村位于仙游县龙华镇西南部群山环抱的金溪盆地,地处省道S306与仙梅路交汇处,毗邻泉州洛江区、永春县。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1378户,总人口5448人;村两委干部11人,大学生村官1名;共有党员85人,女性党员12人;拥有耕地近1600亩,山地6000多亩。全村共有茶园2万多亩(含外承租地),茶厂10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一家、市级龙头企业一家),从业人员202_多人,年创产值达4500多万元,群众人均纯收入达8600多元,是莆田市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

近年来,金溪村坚持从实际出发,带领群众发展茶业发家致富,坚持以发展与创新并举,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强堡垒、兴产业、聚民心、促发展,党群共建新农村”的新路子。金溪村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国家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仙游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福建省巾帼示范村”、“福建省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示范村”;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县、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2_年,金溪村更是荣膺2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我村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村茶叶产业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专业协会”。主要经验做法:

一、抓组织建设,构建坚强战斗堡垒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金溪村由穷变富,从落后到先进,靠得是村党支部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到“五个到位”:一是干部队伍配置到位。金溪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关键在于选了一个好书记,配强一个村级领导班子。一直以来,金溪村本着群众组织“双满意”的原则,将党性强、作风好、有知识、有干劲、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各种能手、青年选进村两委班子,逐渐形成由致富技术能手、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组成干部队伍,同时,积极发挥离退休干部、教师余热,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为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村党支部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工作运行程序,先后制定了学习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村里每办一件公益事业,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尊重群众意愿。工作中做到干部管人管事,群众理财理物,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同时,实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初步形成了“一套班子抓全面、包组干部管一片、党员定岗帮一个”的工作机制。三是发展党员工作到位。金溪村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培养吸收勤劳致富、对党组织有高度认识的积极分子入党,全村致富能手以及高学历的村民已全部发展成为党员。3年来,我村共发展了党员18名,并在各岗位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党员教育培训到位。坚持雷打不动的党员干部学习制度、支部生活会制度和“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开展讲发展、讲奉献、讲团结、讲纪律教育活动,经常召开座谈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观看远程教育片、慰问年老多病党员等活动。五是党务村务公开到位。在村部建立标准党务村务公开栏,由大学生村官专人负责,把村里的各项事务定期、全部公开,让群众看得清、看得全、看得懂,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了在“阳光下作业”。

二、抓产业发展,立足特色富民强村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金溪村过去地理条件闭塞,群众生活清苦。1999年,村党支部决心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经过反复的学习、请教、考察,认定社会上茶叶需求量日益趋旺,具有无限商机,是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好产业。而金溪村山清水秀、气候适宜,正是发展茶叶生产的理想场地。于是,村党支部三位支委率先下海抓“螃蟹”,自己开垦80亩荒山种植优质茶苗,三年后便取得很好效益。首战告捷,引来群众纷纷仿效。村两委因势利导,及时组织村民到安溪老茶区参观取经,开阔眼界;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全村山地进行全面规划,发动群众开垦梯田式茶园;组织人员调运优质茶苗,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用药;建立茶叶发展协会,召集技术力量协同攻关,促进产品质量连年上升,产品供不应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缕茶香富农家。在全村只有山地6000多亩的情况下,群众纷纷外出承包山地,开发茶园,使全村的茶园面积达2万多亩,茶厂102家,从业人员202_多人,年创产值4500多万元。全村已形成家家无闲人,人人有活干,靠种茶制茶致富,已经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抓项目建设,完善村级基础设施

金溪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为民办实事列入村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政府项目支持,带领组织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浪潮。近年来,金溪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引导下,把新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完成了金溪村部建设、金溪小学教学楼和职工楼建设、水利设施、村道硬化、饮水工程、村庄整理、茶文化公园等15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仅202_年,金溪村累计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达181万元。2公里旧村道扩宽改造、连心桥建设、灯光篮球场和茶文化公园二期建设的完成,村组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农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使村的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四、抓致富引导,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茶文章。茶叶是金溪村的特色产业。金溪村充分发挥茶叶教学点的作用,大力开展茶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改进品种,革新技术,引导茶农发展绿色茶叶、有机茶叶,迎合市场需求,提高茶叶档次,做好做大做强茶文章。同时,为专业户、生产大户争取资金贷款发展壮大规模。仅202_年,共为以困难户、计生二女户为主的50户家庭争取小额贴息贷款100万元,帮扶他们发展茶业发家致富。

二是鼓励发展林业经济。引导群众对不适合种茶的山地发展林业经济,帮助有意愿的农民外面承包山地造经济林,鼓励有条件有技术的村民发展“山上种树-树下养殖-粪便肥土”的立体经济。

三是组织好劳动力转移。对有意愿外出经商、务工做好技术培训,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劳动力输出,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广东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事餐饮小吃、服装生产和旅游工艺品等行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五、抓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保障体系

金溪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对困难户、二女户的帮扶。制定两委干部挂钩贫困户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和结对子办法,实施茶叶技术能手和困难户行进结对进行技术帮扶,村扶贫济困基金会对其进行资金帮扶,共帮助85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中8位进入仙游一中,13位已考上大学;帮助32户、72位村民渡过生活困境,扶持13户51位群众走上种茶致富之路。金溪村实行对住房困难的计生纯女户免费提供宅基地和5000元建房补助;减免二女户女儿义务教育期间的女孩学杂费。

金溪村党支部十分重视倡导乡风文明建设。全村改造露天厕所68个,建有沼气池600多口,实行家禽畜圈养,垃圾打包定点集中处理,有效减少四害的危害,净化了生活环境。村基金会每年都为全村97位80岁以上老人举行集体祝寿,为老人们送去衣物、棉被和200元压岁钱,另外给90岁以上老人每月100元生活补助;累计奖励46位考上大学的优秀学子500-1500元不等的奖学金,一半以上受表彰的优秀学子将奖学金回捐给基金会,重教奖学已蔚然成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金溪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政策,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离不开广大干群的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自身还存在一些不足,金溪村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浪潮中,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大力实行党建富民工程,带领群众做大做强茶产业,争取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

第二篇:立足实际谋发展兴村富民奔小康(民族团节

立足实际谋发展兴村富民奔小康

硝井子村位于和硕县乌什塔拉乡的南部边缘,是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并举发展的村。全村由维、蒙、哈、回、汉五个民族组成。202_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427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是和硕乃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先进村、红旗村。现如今,硝井子村绿树成荫,柏油路到家门口,一排排统一的红砖房分外醒目,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100,运输车辆几乎是家家都有,尤其是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这个距离县城最远的小村在1996年分别被自治区、自治州评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199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1998年被自治州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自治区评为先进村委会;202_年荣获全国先进调委会荣誉称号。就是这样一个人纯收遥遥领先的小村,在1990年以前,由于村里的居民90以上是游牧的牧民,村子里房屋没有几栋,道路都是粘粘的黄土,落在衣服上抖不落,拍不掉,若遇雨雪则是泥泞难行,白茫茫的一片盐碱滩,除了长了几棵红柳和梭梭,再也看不到什么生机盎然的东西。上街赶巴扎不用介绍,就看那一身一脸的黄土就知道是硝井子村的。“弯弯埂子芨芨草,黄羊兔子满地跑,田里庄稼比草少”是对当时硝井子村最真实的写照,什么原因是当时人均收不足800元的贫困落后的村在十年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班子,找路子,干就干出一翻新样子

在90年代初,硝井子村牲畜管理体制落后,牧民放牧方式陈旧,广大牧民人随羊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硝井子村的畜牧业限制在山区所划的圈子里,集体牲畜流失严重,而农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两委班子成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用他们的活说,也想把硝井子村搞出个新样来,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995年两委班子换届,一批有魄力、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被选进了班子,新上任的村支部成员首先从加强自身素质做起,党支部书记带头参加成人考试,报函授,上电大,并不断带领大家学政治、学理论、学科学。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增强了,为推动全村整体工作,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组织保障,发展意识不强,思路不清也不行。村党支部做出决定,首先从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对原有的牲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承包制,把集体羊群包给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殖大户。制定了种养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到了1999年硝井子村牧民定居率达到了100。随着牧民定居,硝井子村再次提出利用牧业村的优势,不仅要养,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时间内见效益的思路。农牧民们很单纯,只有他们得到实际利益,亲眼见到挣了钱,才能相信。于是,党支部书记马学礼带头建起了暖圈、暖棚搞牛羊育肥,一年下来,马书记仅在养殖育肥方面人均增收了1300元。农牧民们这才相信,纷纷建起了暖圈、暖棚,并缩小玉米、棉花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苜蓿的种植面积加。现在硝井子村几乎家家都有暖棚、暖圈。仅育肥一项每年人均增收350元。

新技术,新品种,牲畜改良为硝井子村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发展,村党支部不能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县上经常举办的科技培训班,硝井子村两委班子一群人是期期不落,节节不错。为了让村民们受教育,提高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村里也加大了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力度,让他们最可能多的掌握适用技术,结合党员电化教育、科技之冬和村里的产业结构特点,村里经常邀请州、县、乡技术人员来村里办讲座、办培训班;组织党员、农牧民有重点的学习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增强他们的科技致富意识。村民毛拉吾提、苏比艳是村里的困难户,为了让他们学一些先进的适用技术,每逢办培训班或讲座,村党支部书记马学礼总要说上一句,去把毛拉吾提和苏比艳找来,让他们好好学学,看看人家是怎么致富的。村支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村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党员、后备干部和农牧民,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生产技术骨干。202_年,硝井子村已树立了20户科技示范户,有农牧民技术员30余人。通过树立示范户辐射全村,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光学不用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1996年,农牧民养殖的山羊品种不是很好,产绒量很低,而牧民的经济意识里只追求产羔。通过市场调查,村里决定把绒山羊改良作为突破口,先由两委班子成员和科技示范户带头进行绒山羊改良,以点带面,稳步推广,经过三年来的改良,牧民们的绒山羊从原来1996年的每只产绒100克,增加到了现在的250克,就这一项农牧民每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畜牧业是村里的支柱产业,如何让这个支柱产业突出一个“特”字,从而进一步的带动和壮大集体经济。硝井子村看到绒山羊改良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于是,面向社会多次考察、洽谈,招商引资。通过调查,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看准了硝井子村牧业发展前景。202_年6月新疆天毛股份有限公司和自治区农科院联手与硝井子村签定了202_只绒山羊改良建设基地的协议。由农科院提供改良技术,天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服务费用和种山羊,村里承担技术员的生活费用,牧民只承担配种费,羊绒由新疆天毛股份公司负责统一收购。通过改良,三年内绒山羊的产绒量将由原来的250克增加到450克,仅此一项一年将会给硝井子村的牧民增收12万元。通过协议的签定,公司 农户 科技 基地的生产模式在硝井子村已初具规模。困难的,三个帮一个,相对困难的一个帮三个

你帮我扶,大家一起致富,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是硝井子村党支部成员的心声,通过帮扶,带动大家一起致富,也是硝井子村每个党员的决心。每年硝井子村都要确定帮扶对象。村党支部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要求每位党员都要有自己的联系户、帮扶户,把这些帮扶对象按困难、相对困难分类,困难的让党员三个帮一个,相对困难的可以一帮三个,为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帮助他们提供科技信息,进行生产指导,增强他们的生产能力。党支部书记马学礼有很多的帮扶户,毛拉吾提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他有肺病,不能干重活,5个孩子年龄尚小,家里就靠妻子种27亩地的粮食生活,家庭贫困,两个孩子因交不起学费没有上学。马学礼看到眼里,急到心里,有了空闲就到毛拉吾提家中给他传授适用技术,让他偿试种几亩地的棉花,并用自家的点播机为他种棉,经常到地里进行实地指导,帮助他进行田间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年底毛拉吾提的棉花收入达到5000元,是他以前全年的收入,毛拉吾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在马书记的指点下,毛拉吾提的庭院经济也发展起来了。202_年,他家的纯收入近2万元,孩子们上学了,他的病也治好了,日子过的红红火火。都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芒照到哪里哪里亮,不仅照亮了村民们前进的方面,而且点亮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灯。赛日杰是硝井子村的一个牧民,家庭生活困难,202_年她刚上初中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在无奈的情况下赛日杰卖掉了房子为儿子看病,而自己住在亲属家中,当村里了解这一情况后,回去后动员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捐资1000余元,送到了赛日杰手中,并在州总工会的帮助下,为她买回了房子,同时为她的儿子联系更好的医院进行治疗。

通过党员连帮带作用的发挥,这些帮扶对象的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真正体现了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军爱民,民拥军,共建路上的悠悠军民情

回顾硝井子村的发展历史,无时无刻不与一个部队相联系着,那就是马兰技术团。

1984年硝井子村和马兰技术团正式结成了军民共建单位,也就是那一年开始该部队出动人力、物力给硝井子村规化居民点、修路、架线,给硝井子村带来了光明。为硝井子村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硝井子村的畜牧业之所以有了今天这样的发展,与技术团的大力协助是分不开的,在交通不便的的年代,该部队经常出车给牧区送粮、送草,冬季给贫困牧民户送去棉衣、棉被,保证人畜安全过冬,当时在硝井子村群众当中流传着一句话: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解放军,那里就有技术团的战士。1997年硝井子村建果菜大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村委会向共建单位求援,第二天部队出动两台装载机,100余名官兵和硝井子村各族群众奋战两天,使大棚如期竣工,当年就投入生产。致富先治愚,治愚办教育,该部队对硝井子村的教育事业也很重视,经常派课外辅导员来硝井子村小学做课外辅导,并给学校捐献教学用品、体育用品,给贫困生捐钱、捐物。并帮助硝井子村小学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

常言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了的硝井子村各族人民群众没有忘记技术团广大官兵。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人民子弟兵的情意。每逢过年过节尤其“八一”建军节,硝井子村各族人民都会自发的组成慰问团带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和本地土特产前去慰问部队官兵,并与广大官兵载歌载舞进行联欢,姑娘们在歌声中用蒙古族的银杯盛满自制的奶酒敬给亲人解放军,这杯中盛满的不仅仅是酒,它饱含着硝井子村各族人民对解放军无限敬意和爱待。

建阵地,兴教育,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

硝井子村富了,农牧民的口袋里殷实了。但不能富了口袋,穷了脑袋,从1998年开始到,村里就陆续投资近12万元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了硬件建设和软件投资。202_年,硝井子村投入9万元,对村委会进行了维修、粉刷更换了党支部办公室、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室、电教室、会议室以及配套组织办公室的各类制度,并修整村委会四周环境,让党员干部义务出劳出工开沟种风景树,对外营造良好形象,尤其在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中。202_年又投入8万元新建了一座占地250余平方的文化活动室。几年来,逐步更新了设备,配强了电教员,使党员电化教育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受教育的重要手段,村党支部还积极征订党报党刊,供党员干部学习。

捐资助学,花多少钱村民都没意见。村党支部先后投入20000余元为硝井子村新建两幢教室,购买了教学仪器和各类设备,并组织农牧民义务为学校操场铺上红石子,并以最低价格卖给学校50只羊,增加硝井子村小学的教育经费。同时还提供了10亩地作为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免收任何费用。

文化体育活动,为牧民带来了欢乐。每年硝井子村都要在牧区举办一场那达幕大会,并每年组队参加县、乡的大型文体活动。202_年,硝井子的牧民在分别参加州、区级赛骆驼大赛中,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从而缴发了农牧民参加文体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近几年来,硝井子村在文体体育科技等方面就投入了7万元。

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党的富民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速度加快,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全村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办实事,做好事,为的就是让群众满意

通过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农牧业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220万元,增加到202_年的791万元,年均增长了27。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将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从1995年以来,硝井子村在军民共建、民族团结、党支部建设、普法创卫等各方面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区级州级的表彰,集体经济壮大了,干部办事的能力增强了,而村领导并没有骄傲,没有思而不前,而是带头践行“三个代表”,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202_年村里投资2.3万元,改造了多年来村民反映强烈的3.5公里村自来水管道的改造,使村民100的吃上了自来水,并新修防渗渠道1.5公里。202_年4月份,全村17名党员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义务劳动一个星期,改修了一条长500米的绿化带,并栽下了100余棵倒榆,紫槐等风景树。7月份村里又投资9万元修建了一条1.6公里的沙石路面。为了让日益富裕起来的村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村里请来了县城建局规划人员为硝井子村进行了规划设计,全村112户人家,红色砖墙,统一院落,计划在三年内将硝井子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第一批村规划的25户农户已基本完工,村里共补贴资金1.5万元。使硝井子村的村民在生活环境中感受到“三个代表”带来的实惠。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硝井子村的未来会更光辉更灿烂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村两委班子的的共识没变,那就是不骄、不燥谋发展。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面对和硕县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上等级公路的建设,塔拉乡撤乡建镇步伐加快机遇,202_年硝井子村进一步更新了发展思路,制定了66165经济发展战略,即:到202_建成6000亩饲草基地,6000只山羊改良基地,发展大畜1000头,发展养殖大户60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500元。他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立足实际谋发展。

第三篇:强化举措抓党建 兴村富民谋发展4.27

强化举措抓党建 兴村富民谋发展

——何家圳村创建“五好”党支部工作汇报

何家圳村位于银河镇以南,辖17个村民小组,648户农户,总人口2620人,耕地面积1920亩,有村干部4名,党员80名,其中女党员4名。近年来,村党支部以“五好”、“三培两带两服务”为创建载体,以“兴村富民”为最终目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招商引资,解决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红旗党支部、先进党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

一、建强支部,凝聚民心

村党支部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五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一是狠抓两委班子建设。村党支部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村级组织运行规则,一方面,强化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各支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团结合作,增强工作合力,实行两委班子交叉任职,涉及到的工作如低保、修路、房基地审批、征地拆迁等大事,都提前交换意见,进行沟通,避免了党支部、村委会“两套马车”、“两张皮”的现象。二是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并鼓励农村党员参加县、镇党校举办的学习培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开展教育活动,1

加强对农村党员、致富能手的培训。常年坚持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使党员在工作中都走在群众前头。全村80名党员,被群众称为“一面旗帜”。三是狠抓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农村优秀青年、复退军人、科技示范带头人担任村干部,将政治素质好、懂经营、善管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同时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从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培养后备干部。何家圳村现有村级后备干部5人,其中党员致富能手2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人,平均年龄34岁。

二、创新机制,谋求发展

何家圳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前几年,大部分村民常年以种粮为主,一年到头收入很低,难以致富。村支部一班人对全村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多次深入细致的研究。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村党支部不断强化发展意识,把加快发展列为村“两委”班子的首要任务。并紧密结合村情,理清自身的发展思路,即利用本村资源,推进招商引资,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村党支部以“东西南北中”为主题,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产业,加快了结构调整。其中杜仲公司、大富乳业正在向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迈进。同时何家圳村还设法进行招商引资,先后引资建成何家圳鞭炮厂、安康食品有限公司、为民鲜活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和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源鑫鞋厂等企业,引资资金达1000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600人。

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带动作用。村党支部依托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通过两种模式发挥党员带动作用。一是党员与农户对接,促进点接点的带动。挖掘出有特色种养本领的党员,为本地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具有示范带动功能的党员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与群众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每个党员都联系了技术落后户、经济贫困户,实行思想上帮、资金上扶、技术上带,使他们脱贫致富。老党员何明帮是全村有名的蔬菜种植示范户,通过无偿向群众提供技术和信息,带动25户农户发展蔬菜种植近200亩。党员何水生以粮食高产创建为契机,影响带动周围18户农户发展优质稻栽培190亩,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二是支部与产业对接,促进线连线的带动。通过“支部抓产业、产业带农户”的形式,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支部+示范基地”等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一建双联”活动,即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党员联系农户、社员联系农户,先后建立生猪、奶牛、药材、优质稻示范基地4个,专业合作社1家,与180多户农户建立了长期联系。通过发挥基地、合作社的作用,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目前从事杜仲生猪养殖的农户有42家,从事药材种植的农户有36家、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户有23家。

三、真抓实干,为民服务

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党员深入基层调研,努力查找自身不足,现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并通过实施城乡清洁、设施完善、文化惠民三项工程强化服务,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一是服务农民生态家园建设。在实施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中,村党支部结合河中前自然村新农村建设时机,决定采

取党群共建进行环境整治。在党支部的号召和党员的带动下,家家户户把垃圾分类放到垃圾桶,每天由保洁员统一收集再由垃圾清运车运送到垃圾填埋场,党员何和元、何家根主动提出负责全村主要干道的清扫工作,本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服务农民日常设施完善。切实改变干部作风,依据“科学分类、设岗定责、依岗培训、职责考评”的原则,在全村党员中共设立四大类12个岗位,努力畅通为民办事渠道。针对5组章有光家门口靠近高压线存在不安全因素,村党支部请来了农电专家实地踏看,解决了这一难题。针对13-16组村民反映农田灌溉难问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投资10万元进行水圳标准化建设,里程达1000米。针对现有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党支部和村委会克服困难,多方筹资30万元,建成一所高标准、设施一流的村民健康服务中心。三是服务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充分发挥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党员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的作用,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安排电影下乡14场。着力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并以挖掘和培养农村文化人作为重点,先后组建了腰鼓队、军鼓队、西乐队、民乐队、龙灯、狮灯等民间团队8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风貌也随之改变,群众聚众赌博、无事生非的现象也很少看到。

何家圳村党支部在抓党建,促发展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村党支部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如既往、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深入创建“五好”党支部,带领全体村民为把何家圳村建设成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立足党建谋发展

立足党建谋发展,强镇富民促和谐

——先进基层党组织黄羊镇党委典型材料

黄羊镇位于河西走廊东端,距武威市城区东南34公里,是甘肃省十大集镇之一。镇域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城镇面积4.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3万亩,总人口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万人,城镇化率达36.7%。

近年来,黄羊镇党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干部群众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了黄羊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

一、强化班子素质,提高执政能力。

一是坚持领导干部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班子成员整体素质。镇党委坚持把学习作为班子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好、抓实。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第周二、四晚上的镇机关干部学习制度;坚持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坚持外出考察学习制度;坚持向实践学习制度。二是明确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镇党委对重点工作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抓责任制,明确时限,确定专人,定期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分析总结经验,促进工作落实。三是发扬民主,团结协作。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认真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重大问题议事和决策制度,坚持重要建设项目、重大事项等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透明度。坚持领导班子成员交心谈心制度,通过交心谈心活动的开展,使大家进一步沟通了思想,融洽了关系,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认真开展 “作风建设年”活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弘扬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了“勤政廉洁,务实高效”形象。五是深入扎实地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大讨论,以及正在开展的机关党员“双抓双促”,农村党员“双争双促”,“两新”党组织“双建双促”活动,深入贯彻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民勤调研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汇报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干部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找准确无误了加快发展的切入点,坚定了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建强支部,建优机制,不断提高党员素质。

一是认真做好村党支部换届工作,配强支部班子成员,提高党支部执政能力。换届后的新一届村支部成员普遍呈现出了年龄轻,文化高,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特点。二是不断探索党建新模式,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支部,摸清了“两新”组织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已经在41个“两新”组织中组建了“两新”党组织11个。三是进一步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党员服务本领。认真做好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提高党员自身素质。积极开展“双争双促”、“结对培带”、“党员争先锋”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不断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素质。

三、围绕经济抓党建,推进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中,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扬先干、快干、大干精神,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石羊河流重点治理作了很好的表率,促进了全镇重点工作的推进:一是项目建设,新建项目总投资2.28亿元,已完成投资达1.02亿元;续建各类项目6项(工业项目3项,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项目3项),总投资1.09亿元,已完成投资达5740万元;洽谈拟引进的项目6项, 总投资2.6亿元。二是水权水价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深入人心,累计发放水权证和明白卡2万余份,第一轮夏灌井然有序,群众满意。三是关闭机井3眼,压减耕地10456.45亩,完成总任务的102.4%,建档立卡已全面完成,并通过市、区的抽查初验,3眼机井全部关闭,并已验收完毕。四是日光温室建设。结合区上下达给我镇的日光温室建设任务1700亩,规划了八个小区(其中千亩园区1个,500亩园区一个,100亩以上的园区6个),截止目前,已落实地块面积202_亩,已完成日光温室墙体搭建465座。五是产业结构调整。全镇种植42559亩优质小麦(其中小麦繁种5240亩)。订单种植33600亩啤酒大麦(其中啤酒大麦繁种2815亩);1500亩糯玉米,4250亩金盏花,4385亩甜菜,677亩中药材,其他作物种植面积5508,粮经比达4:6。全镇,1至4 月份共输出劳动力600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1560人,创劳务收入2700万元。六是畜牧业发展良好。截止5月底,全镇共建成各类养殖小区16个,其中已建成4个,正在建设中的12个;猪存栏5.22万头,牛存栏1.38万头,羊存栏3.60万只,鸡存栏19.9万只;现有规模养殖村5个,规模养殖组34个,规模养殖户达3886户。畜牧业总产值达5645.6万元。七是新农村建设方面,在条件较好的土塔一、二组,新店村二组,上庄村三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小康住宅正在建设中。广场村200户的沼气建设项目正在施工。八是植树造林工作方面。今年春季造林期间,重点完成了镇区、黄羊食品工业园区、312国道旧线、古永高速、古丝绸之路、机关、学校、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养殖小区、通村道路等重点路段的新植、补植工作,共投资20万元,栽植各类树木40352株,完成义务植树44.8万株,苗木基本成活。同时利用空闲时间,机关干部和“4050”人员对机关院内、岔路口、镇区进行亮化、美化,共栽植各种花草3万多株。九是城镇建设,已完成岔路口污水管网铺设、垃圾填埋场规划,计划今年八月份开工建设;投资124万元对园区8公里道路拓宽罩面,工程已动工建设;通过招标,投资5.6万元对镇区内破损的路牙石进行更换、新建一座公厕、维修桥涵一座、维修道路2公里,工程现已全部开工;对马路市场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整顿,使镇区道路畅通并对个体工商户门前实行了三包,美化亮化了环境,提升了城镇形象。总之,黄羊镇随着党建组织工作的不断加强,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202_年5月,实现工业增加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8.7%;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1610万元,同比增长20.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同比增长30.6 %。

第五篇:立足实际谋发展兴村富民奔小康(民族团节,军民共建先进材料)

立足实际谋发展 兴村富民奔小康<?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硝井子村位于和硕县乌什塔拉乡的南部边缘,是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并举发展的村。全村由维、蒙、哈、回、汉五个民族组成。202_年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427 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是和硕乃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先进村、红旗村。现如今,硝井子村绿树成荫,柏油路到家门口,一排排统一的红砖房分外醒目,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100%,运输车辆几乎是家家都有,尤其是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这个距离县城最远的小村在 1996年分别被自治区、自治州评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199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先进单位,1998年被自治州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9年被自治区评为先进村委会;202_年荣获全国先进调委会荣誉称号。

就是这样一个人纯收遥遥领先的小村,在1990年以前,由于村里的居民90%以上是游牧的牧民,村子里房屋没有几栋,道路都是粘粘的黄土,落在衣服上抖不落,拍不掉,若遇雨雪则是泥泞难行,白茫茫的一片盐碱滩,除了长了几棵红柳和梭梭,再也看不到什么生机盎然的东西。上街赶巴扎不用介绍,就看那一身一脸的黄土就知道是硝井子村的。“弯弯埂子芨芨草,黄羊兔子满地跑,田里庄稼比草少”是对当时硝井子村最真实的写照,什么原因是当时人均收不足800元的贫困落后的村在十年后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换班子,找路子,干就干出一翻新样子

在90年代初,硝井子村牲畜管理体制落后,牧民放牧方式陈旧,广大牧民人随羊走,传统的放牧形式死死的把硝井子村的畜牧业限制在山区所划的圈子里,集体牲畜流失严重,而农区的生产种植单一,只能解决吃饭问题,村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两委班子成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偏低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用他们的活说,也想把硝井子村搞出个新样来,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995年两委班子换届,一批有魄力、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被选进了班子,新上任的村支部成员首先从加强自身素质做起,党支部书记带头参加成人考试,报函授,上电大,并不断带领大家学政治、学理论、学科学。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加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增强了,为推动全村整体工作,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了组织保障,发展意识不强,思路不清也不行。村党支部做出决定,首先从牲畜管理制度着手,对原有的牲畜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了承包制,把集体羊群包给有头脑,有责任心的人放牧,年底按比例收取提成,集体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养殖大户。制定了种养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三年经济发展规划。到了1999年硝井子村牧民定居率达到了100%。随着牧民定居,硝井子村再次提出利用牧业村的优势,不仅要养,而且要在育肥上下功夫,要在短时间内见效益的思路。农牧民们很单纯,只有他们得到实际利益,亲眼见到挣了钱,才能相信。于是,党支部书记马学礼带头建起了暖圈、暖棚搞牛羊育肥,一年下来,马书记仅在养殖育肥方面人均增收了1300元。农牧民们这才相信,纷纷建起了暖圈、暖棚,并缩小玉米、棉花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优质苜蓿的种植面积加。现在硝井子村几乎家家都有暖棚、暖圈。仅育肥一项每年人均增收350元。

新技术,新品种,牲畜改良为硝井子村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发展,村党支部不能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县上经常举办的科技培训班,硝井子村两委班子一群人是期期不落,节节不错。为了让村民们受教育,提高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村里也加大了对农牧民的科技培训力度,让他们最可能多的掌握适用技术,结合党员电化教育、科技之冬和村里的产业结构特点,村里经常邀请州、县、乡技术人员来村里办讲座、办培训班;组织党员、农牧民有重点的学习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增强他们的科技致富意识。村民毛拉吾提、苏比艳是村里的困难户,为了让他们学一些先进的适用技术,每逢办培训班或讲座,村党支部书记马学礼总要说上一句,去把毛拉吾提和苏比艳找来,让他们好好学学,看看人家是怎么致富的。村支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村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党员、后备干部和农牧民,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生产技术骨干。202_年,硝井子村已树立了20户科技示范户,有农牧民技术员30余人。通过树立示范户辐射全村,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光学不用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1996年,农牧民养殖的山羊品种不是很好,产绒量很低,而牧民的经济意识里只追求产羔。通过市场调查,村里决定把绒山羊改良作为突破口,先由两委班子成员和科技示范户带头进行绒山羊改良,以点带面,稳步推广,经过三年来的改良,牧民们的绒山羊从原来1996年的每只产绒<?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00克,增加到了现在的

文化活动室。几年来,逐步更新了设备,配强了电教员,使党员电化教育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受教育的重要手段,村党支部还积极征订党报党刊,供党员干部学习。

捐资助学,花多少钱村民都没意见。村党支部先后投入20000余元为硝井子村新建两幢教室,购买了教学仪器和各类设备,并组织农牧民义务为学校操场铺上红石子,并以最低价格卖给学校50只羊,增加硝井子村小学的教育经费。同时还提供了10亩地作为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免收任何费用。

文化体育活动,为牧民带来了欢乐。每年硝井子村都要在牧区举办一场那达幕大会,并每年组队参加县、乡的大型文体活动。202_年,硝井子的牧民在分别参加州、区级赛骆驼大赛中,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从而缴发了农牧民参加文体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近几年来,硝井子村在文体体育科技等方面就投入了7万元。

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得到提高,党的富民政策更加深入人心,科学文化知识传播速度加快,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全村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办实事,做好事,为的就是让群众满意

通过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农牧业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 220万元,增加到202_年的791万元,年均增长了27 %。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将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从1995年以来,硝井子村在军民共建、民族团结、党支部建设、普法创卫等各方面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区级州级的表彰,集体经济壮大了,干部办事的能力增强了,而村领导并没有骄傲,没有思而不前,而是带头践行“三个代表”,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202_年村里投资2.3万元,改造了多年来村民反映强烈的3.5公里村自来水管道的改造,使村民100%的吃上了自来水,并新修防渗渠道1.5公里。202_年4月份,全村17名党员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义务劳动一个星期,改修了一条长500米的绿化带,并栽下了100余棵倒榆,紫槐等风景树。7月份村里又投资9万元修建了一条1.6公里的沙石路面。为了让日益富裕起来的村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村里请来了县城建局规划人员为硝井子村进行了规划设计,全村112户人家,红色砖墙,统一院落,计划在三年内将硝井子村面貌焕然一新。现在第一批村规划的25户农户已基本完工,村里共补贴资金1.5万元。使硝井子村的村民在生活环境中感受到“三个代表”带来的实惠。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硝井子村的未来会更光辉更灿烂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村两委班子的的共识没变,那就是不骄、不燥谋发展。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面对和硕县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上等级公路的建设,塔拉乡撤乡建镇步伐加快机遇,~年硝井子村进一步更新了发展思路,制定了66165经济发展战略,即:到202_建成6000亩饲草基地,6000只山羊改良基地,发展大畜1000头,发展养殖大户60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500元。他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立足实际谋发展。

立足党建谋发展 兴村富民促和谐(最终定稿)
TOP